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1
作者 周玲瑶 毛德文 +4 位作者 陈月桥 宁碧泉 王挺帅 蒋琴 易鑫宇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97-99,共3页
目的 :观察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随机分为试验组67例和对照组61例,对照组予西医综合治疗+茵栀黄颗粒,试验组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解毒化瘀颗粒,比较... 目的 :观察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随机分为试验组67例和对照组61例,对照组予西医综合治疗+茵栀黄颗粒,试验组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解毒化瘀颗粒,比较入组前组间基线特征,治疗4周为1个疗程。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记录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情况,肝功能[包括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白蛋白(ALB)]及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变化情况;记录腹水最深度及两组治疗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情况,以评价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及无效率。结果 :治疗结束后,试验组在中医证候评分情况、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改善及腹水消退情况、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情况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1.25%,对照组为71.42%;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安全性指标未见恶化。结论 :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肝脏功能,提高生存率,降低病死率,优于单一西医综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解毒化瘀颗粒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下载PDF
粪菌移植对慢加急性肝衰竭小鼠模型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高安 徐玉静 +2 位作者 陆圣威 孙蔚 甘建和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79-1385,共7页
目的研究粪菌移植(FMT)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40只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CON组)、模型组(MOD组)、粪菌移植组(FMT组,选取CON组小鼠粪便作为粪菌供体)、模型小鼠粪菌移植组(ANFMT组... 目的研究粪菌移植(FMT)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40只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CON组)、模型组(MOD组)、粪菌移植组(FMT组,选取CON组小鼠粪便作为粪菌供体)、模型小鼠粪菌移植组(ANFMT组,选取模型组小鼠粪便作为粪菌供体),每组均10只。观察每组小鼠体质量、死亡情况、肝组织病理、AST、ALT和肠道菌群变化。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与CON组小鼠相比,MOD组小鼠体质量明显下降,AST、ALT明显升高(P值均<0.05);肝细胞大片状坏死;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阿克曼菌属(Akkermansia)、Erysipelatoclostridium显著上升,Dubosiella、Duncaniella显著下降(P值均<0.05)。与CON组小鼠相比,ANFMT组小鼠AST显著升高(P<0.05);肝细胞肿胀,轻微气球样变;未分类(unclassified)、Faecalibaculum显著上升,Patescibacteria、脱铁杆菌门(Deferribacteres)、Muribaculum、Candidatus_Saccharimonas、理研菌属(Rikenella)、Odoribacter、Mucispirillum、Lachnospiraceae_unclassified显著下降(P值均<0.05)。与MOD组小鼠相比,FMT组小鼠AST、ALT显著下降(P值均<0.05);肝细胞明显气球样变,坏死较轻;Paramuribaculum、嗜胆菌属(Bilophila)显著上升,厚壁菌门、Rikenella、Absiella显著下降(P值均<0.05)。结论ACLF小鼠肠道菌群紊乱;菌群失调导致肝损伤;FMT能减轻ACLF小鼠肝脏炎症,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粪菌移植 胃肠道微生物组 小鼠 近交C57BL
下载PDF
血浆置换频次对早期慢加急性肝衰竭治疗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程晶晶 吴祎群 李育 《浙江医学》 CAS 2020年第10期1030-1033,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频次对早期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7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早期ACLF患者43例,分析每次血浆置换前后肝功能、凝血功能、电解质相关的各项指标的变化,同时记录置换频次和每次的...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频次对早期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7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早期ACLF患者43例,分析每次血浆置换前后肝功能、凝血功能、电解质相关的各项指标的变化,同时记录置换频次和每次的置换量及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本组患者经1~5次血浆置换治疗后好转率为72.09%,补充血浆量为(2304.73±361.45)ml/次。第1次血浆置换可明显降低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水平,改善凝血功能;连续2次血浆置换后,肝功能各指标均明显改善。连续3~5次置换过程中,肝功能、凝血功能有所波动,可基本维持第1次血浆置换后的水平。结论连续血浆置换能缓解早期ACLF病情恶化,能持续改善患者肝功能和凝血功能,但对各项指标的影响并非同步,每次置换前后应进行评估,结合临床表现及时调整置换频次,以实现精准输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血浆置换 置换频次 肝功能 凝血功能
下载PDF
中医辨证施治乙型肝炎病毒-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思考 被引量:10
4
作者 郭丽颖 王静 +5 位作者 李秋伟 苗静 翁奉武 尹美君 徐懂 贾建伟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1-105,共5页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中医证候规律,探讨中医证候实质和中西医结合治疗HBV-ACLF的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HBV-ACLF患者的病例资料,收集入院时患者的中医证候信息,包括症状评分和...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中医证候规律,探讨中医证候实质和中西医结合治疗HBV-ACLF的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HBV-ACLF患者的病例资料,收集入院时患者的中医证候信息,包括症状评分和舌脉积分,采用聚类分析归纳疾病证候特点,评价不同证型的疗效,比较各证型间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时间(PT)、总胆汁酸(TBA)、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纤维蛋白原(FIB)、甲胎蛋白(AFP)等反映肝脏损伤、合成及再生能力指标的差异,分析HBV-ACLF各中医证型的实质.结果64例HBV-ACLF患者的证候、舌质、舌苔、脉象等47项指标信息主要聚类为热毒炽盛证、肝脾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5个证型,所占比例分别为10.94%、10.94%、12.50%、23.43%、42.19%.HBV-ACLF早期患者多为肝郁脾虚证(10例)和湿热蕴结证(12例);HBV-ACLF中期患者中,热毒炽盛证(5例比0例)和肝肾阴虚证(3例比1例)患者较早期患者增多;HBV-ACLF晚期患者中,肝肾阴虚证(4例比3例、1例)和肝脾血瘀证(5例比1例、1例)患者较早期和中期患者增多;各期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患者近期疗效明显优于肝脾血瘀证、肝肾阴虚证和热毒炽盛证(治愈为6例、4例比0例、0例、1例,显效为3例、8例比1例、1例、0例,有效为2例、5例比2例、2例、0例,均P<0.05).TBIL、TBA在热毒炽盛证患者中表达最高〔TBIL:(295.09±75.30)μmol/L,TBA:(253.66±44.70)U/L,均P>0.05〕,其次依次为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肝脾血瘀证,但各证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LT、AST在热毒炽盛证患者中表达最高,在肝脾血瘀证患者中的表达最低;2个证型间的AS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L:301.20(105.80,638.60)比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慢加急性肝衰竭 中医证候 证型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下载PDF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Pathogenesis,prognostic factors and management 被引量:48
5
作者 Sara Blasco-Algora José Masegosa-Ataz +2 位作者 María Luisa Gutiérrez-García Sonia Alonso-López Conrado M Fernández-Rodríguez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5年第42期12125-12140,共16页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 is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as a complex syndrome that is reversiblein many cases. It is characterized by an acute deterioration of liver function in the background of a pre-existin...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 is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as a complex syndrome that is reversiblein many cases. It is characterized by an acute deterioration of liver function in the background of a pre-existing chronic liver disease often associated with a high short-term mortality rate. Organ failure(OF) is always associated, and plays a key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course, and the outcome of the disease. The definition of ACLF remains controversial due to its overall ambiguity, with several disparate criteria among various associations dedicated to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 Although the precise pathogenesis needs to be clarified, it appears that an altered host response to injury might be a contributing factor caused by immune dysfunction, ultimately leading to a pro-inflammatory status, and eventually to OF. The PIRO concept(Predisposition, Insult, Response and Organ Failure) has been proposed to better approach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It is accepted that ACLF is a different and specific form of liver failure, where a precipitating event is always involved, even though it cannot always be ascertained. According to several studies, infections and active alcoholism often trigger ACLF. Viral hepatitis, gastrointestinal haemorrhage, or 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 which can also provoke the syndrome. This review mainly focuses on the physiopathology and prognostic aspects. We believe these features are essential to further understanding and providing the rationale for improveddisease management strateg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on-chronic liver failure IMMUNE DYSFUNCTION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对慢加急肝衰竭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3
6
作者 唐娟 邓薇 +1 位作者 唐静 周利民 《疑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9期903-906,910,共5页
目的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对慢加急肝衰竭患者血清抗炎因子和促炎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6年10月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诊治的慢加急肝衰竭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抽签法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 目的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对慢加急肝衰竭患者血清抗炎因子和促炎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6年10月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诊治的慢加急肝衰竭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抽签法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血浆置换治疗,观察组采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血清炎性因子、肝功能、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7.50%vs.67.50%,χ~2=4.587,P=0.032)。观察组血清IL-10、IL-17、TGF-β、CD4^+、CD4^+/CDB^+高于对照组[(131.40±13.62)ng/L vs.(119.70±12.57)ng/L,(261.40±23.21)ng/L vs.(251.26±20.85)ng/L,(180.43±23.58)mg/L vs.(162.27±21.48)mg/L,(35.43±4.85)%vs.(32.31±4.20)%,(1.24±0.28)vs.(1.09±0.21),t=3.992、2.055、3.600、3.174、2.710,P=0.000、0.043、0.000、0.002、0.008],观察组CRP、IL-6、TNF-α、ALT、DBil、TBil、CDB^+低于对照组[(16.30±3.27)mg/L vs.(19.61±4.10)mg/L,(8.60±1.13)ng/L vs.(16.50±2.25)ng/L,(142.61±21.08)mg/L vs.(158.30±23.60)mg/L,(151.49±15.43)IU/L vs.(170.78±16.32)IU/L,(149.30±16.50)μmol/L vs.(169.23±17.14)μmol/L(228.54±18.11)μmol/L vs.(240.51±19.67)μmol/L,(28.26±4.50)%vs.(31.19±4.87)%,t=3.991、19.844、3.135、5.432、5.298、2.831、2.794,P=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6]。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重血浆吸附系统能够有效清除慢加急肝衰竭患者促炎因子,促进抗炎因子的表达,恢复二者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肝衰竭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抗炎因子 促炎因子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IL-17细胞因子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0
7
作者 赵霞 盛慧萍 +3 位作者 杨岩 程玉娥 晁佩佩 刘玛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3-87,共5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Th17的细胞因子IL-17在不同临床分型慢乙肝患者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慢乙肝患者轻度30例、中度34例、重度29例、乙肝肝硬化38例、慢加急性肝衰竭21例,另外选取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检测各组外周血IL-17水平... 目的探讨外周血Th17的细胞因子IL-17在不同临床分型慢乙肝患者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慢乙肝患者轻度30例、中度34例、重度29例、乙肝肝硬化38例、慢加急性肝衰竭21例,另外选取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检测各组外周血IL-17水平,同时检测肝功能及HBV DNA载量(对照组除外),并对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外周血IL-17水平在健康对照组及慢乙肝轻度、中度、重度和慢加急性肝衰竭组分别为(8.103±2.061)ng/mL、(25.551±7.078)ng/mL、(45.442±18.358)ng/mL、(75.378±19.05)ng/mL、(97.16±17.066)ng/mL,5组间及每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健康对照组、乙肝肝硬化代偿组、乙肝肝硬化失代偿组外周血IL-17水平分别为(8.103±2.061)ng/mL、(34.517±8.905)ng/mL、(45.615±15.623)ng/mL,3组间及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失代偿期组较代偿期组有所增高;3152例试验对象的外周血IL-17水平与ALT、AST、TBIL、HBV-DNA正相关;与血清PTA、ALB负相关;421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e抗原阳性组与阴性组中外周血IL-17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4);5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IL-17水平与MELD评分呈正相关(r=0.533,P=0.013)。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IL-17水平随炎症加重而升高,且可能对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疾病进展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性T淋巴细胞17 白介素-17 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肝硬化 慢加急性肝衰竭
下载PDF
不同评分系统对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评估的比较 被引量:19
8
作者 刘磊 王凤梅 +4 位作者 阚志超 李岩 肖时湘 刘华 李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71-573,共3页
目的:通过对几种不同评分系统比较,找出更适合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评估的方法。方法:将142例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根据其3个月后的存活及死亡情况,分为存活组(n=72)及病死组(n=70),分别计算CTP、MELD、ANN、SOFA、... 目的:通过对几种不同评分系统比较,找出更适合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评估的方法。方法:将142例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根据其3个月后的存活及死亡情况,分为存活组(n=72)及病死组(n=70),分别计算CTP、MELD、ANN、SOFA、SMSVH、LRM等评分,行ROC曲线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并进行比较。结果:ROC曲线下面积从大到小分别为ANN、SOFA、LRM、MELD、CTP、SMSVH,相应数值分别为0.92、0.89、0.89、0.87、0.78和0.69。ANN、SOFA、LRM、MELD的AUC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NN、SOFA、LRM、MELD的AUC值>CTP、SMSV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TP的AUC值>SMSV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N、SOFA、LRM、MELD较好;CTP稍差;SMSVH最差,不适用于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判断。ANN可能为最佳评分系统,但仍需大样本、多中心、动态的临床观察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分系统 乙型肝炎 慢加急性肝衰竭 预后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曲线下面积
下载PDF
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5
9
作者 阚延婷 杨永峰 《肝脏》 2018年第4期305-306,325,共3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激素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分别测定45例ACLF患者及49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中FT3、FT4、TSH的表达水平,比较表达水平的差异,分析其与ACLF预后的关系。结果 ACLF患者血... 目的探讨甲状腺激素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分别测定45例ACLF患者及49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中FT3、FT4、TSH的表达水平,比较表达水平的差异,分析其与ACLF预后的关系。结果 ACLF患者血清FT3(2.16±0.67)pmol/L及TSH(0.87±0.82)IU/mL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CHB患者的(2.81±0.88)pmol/L和(2.74±2.33)IU/mL。ACLF存活者的TSH的表达水平(1.12±1.09)IU/mL显著高于死亡者的(0.58±0.49)IU/mL(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TSH与总胆红素(TBil)、MELD评分呈显著负相关(TBil:r=-0.508,MELD:r=-0.467,P<0.05),FT3与TBil亦呈显著负相关(r=-0.399,P<0.05)。结论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可以作为ACLF患者病情轻重程度的指标,并可以预测ACLF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激素 慢加急性肝衰竭 预后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亚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中急性肾损伤的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吴振平 钟渊斌 +5 位作者 李小鹏 李明 胡高飞 李丹 颜兴艳 张伦理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713-716,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肾损伤(AKI)在HBV相关慢加急性(亚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患者中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对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住院的227例HBV相关ACLF患者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急性肾损伤(AKI)在HBV相关慢加急性(亚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患者中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对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住院的227例HBV相关ACLF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国际腹水俱乐部2015年AKI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AKI组和无AKI组,比较两组患者人口学特征和临床资料,分析AKI的发生率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两组均数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率的比较采用Z。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Logistic回归分析AK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在227例ACLF患者中,诊断为AKI66例(29.1%),其中Ⅰ期45例(68.2%),Ⅱ期14例(21.2%),Ⅲ期7例(10.6%)。AKI患者和无AKI患者的年龄、肝硬化合并率、入院时TBil、白蛋白、INR、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KI发生的危险因素为INR(OR=3.132,P=0.001)和自发性腹膜炎(OR=4.204,P=0.001),其中INR最佳截断点为2.02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609(P=0.01),敏感度为59.1%,特异度为62.1%。AKI组30d病死率高于无AKI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324,P〈0.01)。结论在ACLF患者中AKI的发生较为常见,AKI发生的危险因素为INR和合并自发性腹膜炎,AKI的发生明显增加ACLF患者近期病死率。在ACLF患者管理过程中应重视入院时INR和有无合并自发性腹膜炎,尽可能阻止AKI的发生,以期降低ACLF患者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加急性肝衰竭 急性肾损伤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损伤急性加重10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周静 苏菲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314-317,共4页
目的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肝损伤急性加重患者在肝衰竭分型中的合理定位,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纳入我院失代偿期肝硬化肝损伤急性加重患者100例和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200例,使用罗氏COBAS INTEGRA 800检测... 目的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肝损伤急性加重患者在肝衰竭分型中的合理定位,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纳入我院失代偿期肝硬化肝损伤急性加重患者100例和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200例,使用罗氏COBAS INTEGRA 800检测血生化指标;采用摆动磁珠凝固法检测凝血指标。应用SPSS16.0软件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300例患者中,由肝炎病毒活动性复制引起的急性肝损伤220例(73.3%),其他诱因引起者80例(26.7%);肝硬化组血清白蛋白和血钠分别为(27.2±4.2)g/l和130.5(90.1,143.8)mmol/l,显著低于肝衰竭组的(29.5±4.5)g/l和134.2(78.7,143.0)mmol/l(P<0.05);肝硬化组肝肾综合征、自发性腹膜炎、低钠血症发生率分别为26.0%、57.0%、75.0%,均显著高于肝衰竭组的13.0%、42.0%、53.0%(P<0.05);肝硬化组好转率为10.0%,显著低于肝衰竭组的25.5%(P<0.05)。结论在失代偿期肝硬化基础上因某种诱因导致肝损伤急性加重患者具有与ACLF患者相似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表现,同时也存在门脉高压为主的表现,其在肝衰竭分型中的合理定位尚需扩大病例数,进一步深入临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代偿肝硬化 肝损伤急性加重 慢加急性肝衰竭 临床特点
下载PDF
抗凝血酶Ⅲ活性联合CLIF-C OFs评分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蕾 贺建勋 +4 位作者 范雪松 何立娟 闫树凤 崔颖 袁慧 《疑难病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36-40,45,共6页
目的分析抗凝血酶Ⅲ活性联合慢性肝功能衰竭联盟—器官功能衰竭评分(CLIF-C OFs)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1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收治HBV-ACL... 目的分析抗凝血酶Ⅲ活性联合慢性肝功能衰竭联盟—器官功能衰竭评分(CLIF-C OFs)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1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收治HBV-ACLF患者243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早期组(n=107)、中期组(n=63)、晚期组(n=73),并根据患者60 d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n=53)和存活组(n=190)。发色底物法检测患者入院时的抗凝血酶Ⅲ活性,并计算入院时的CLIF-C OFs评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BV-ACLF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抗凝血酶Ⅲ活性联合CLIF-C OFs评分对HBV-ACLF患者预后不良的评估价值。结果早期组、中期组、晚期组患者的抗凝血酶Ⅲ活性依次降低,CLIF-C OFs评分依次升高(H=195.003、139.852,P均<0.01)。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CLIF-C OFs评分、中性粒细胞比值、总胆红素、乙肝表面抗原(HBsAg)升高,抗凝血酶Ⅲ活性降低(Z/t=6.712、2.691、2.692、3.166、6.234,P=0.000、0.008、0.008、0.002、0.000)。高中性粒细胞比值、高HBsAg、高CLIF-C OFs评分为HBV-ACLF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1.048(1.005~1.092)、1.866(1.200~3.481)、2.850(2.011~4.039)],高抗凝血酶Ⅲ活性为独立保护因素[OR(95%CI)=0.848(0.785~0.917)]。抗凝血酶Ⅲ活性、CLIF-C OFs评分及二者联合评估HBV-ACLF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80、0.787、0.878,二者联合预测大于单独评估(Z=3.655、2.912,P=0.000、0.004)。结论抗凝血酶Ⅲ活性降低和CLIF-C OFs评分升高与HBV-ACLF患者病情加重和预后不良相关,抗凝血酶Ⅲ活性联合CLIF-C OFs评分能提升对HBV-ACLF患者预后不良的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乙型肝炎病毒 抗凝血酶Ⅲ活性 慢性肝功能衰竭联盟—器官功能衰竭评分 预后
下载PDF
护肠清毒微丸结肠靶向给药阻断瘀毒内蕴证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13
作者 张向磊 卢立伟 +3 位作者 胡冬青 孙欢娜 刘明明 李勇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191-197,共7页
目的:观察护肠清毒微丸结肠靶向给药治疗瘀毒内蕴证乙型肝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的临床疗效,探讨其阻断IETM的可能机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符合纳入标准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 目的:观察护肠清毒微丸结肠靶向给药治疗瘀毒内蕴证乙型肝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的临床疗效,探讨其阻断IETM的可能机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符合纳入标准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患者120例,按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后者又分为口服乳果糖组、口服护肠清毒微丸组,每组各40例,观察治疗前后中医临床证候积分,血浆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IL-6,IL-8,IL-10,血D-乳酸,血二胺氧化酶(DAO),凝血,尿乳果糖/甘露醇(L/M)等的变化,并比较两种药物的疗效差别。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症状指标改善情况及综合疗效方面均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且护肠清毒微丸组在中医证候积分,总胆红素(TBIL),前白蛋白(PA),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浆内毒素,炎性细胞因子,血D-乳酸,血二胺氧化酶等方面改善最为明显,优于乳果糖组(P<0.05)。结论:护肠清毒微丸结肠靶向释放给药可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纠正肠黏膜通透性、稳定内环境、避免肠道菌群失调,改善机体内环境,从而有效阻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生,达到修复肝组织损伤的目的,整体疗效优于乳果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肠清毒微丸 慢加急性肝衰竭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
原文传递
PD-1和PD-L1表达与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12
14
作者 谢冬英 陈凤娟 +4 位作者 林炳亮 邓洪 崇雨田 张晓红 高志良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0年第3期31-34,共4页
目的研究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death-1,PD-1)及其主要配体(programmed death-1ligand,PD-L1)表达与肝脏病变程度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不同临床类型慢性HBV感染者137例,含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102例,活动性肝硬化(LC)... 目的研究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death-1,PD-1)及其主要配体(programmed death-1ligand,PD-L1)表达与肝脏病变程度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不同临床类型慢性HBV感染者137例,含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102例,活动性肝硬化(LC)患者25例,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10例。其中,102例CHB患者中有22例行肝组织活检,炎症分级为G1~G4,纤维化程度分为S0~S4。健康对照10例。取新鲜血液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s表面PD-1和PD-L1阳性细胞比例以及人白细胞抗原(HLA)型别;对HLA-A2阳性者的PBMCs加入重组HBcAg体外培养7d,加入PE标记的HBV抗原表位肽-五聚体复合体(含HBV抗原表位肽为HB-cAg18-27),流式细胞仪计数CD8+T细胞数以及CD8和PD-1双阳性细胞。ELISA检测PBMCs培养上清液中IFN-γ。比较CHB、LC、ACLF三组间以及不同肝组织病变程度患者间PD-1、PD-L1、CD8+细胞数量和PD-1表达水平、IFN-γ水平的差异。结果在CHB、LC和ACLF组PD-1在PBMCs表面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5.4±16.5)%、(54.3±21.9)%、(45.5±26.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值分别为0.000、0.001、0.071;三组PD-L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1.7±17.7)%、(33.4±17.9)%、(26.6±11.8)%,和对照组比较,P值分别为0.006、0.252、0.854。62例HLA-A2阳性患者的CD8+T细胞比例分别为(1.6±1.0)%、(3.1±1.6)%和(3.3±1.7)%,LC组和ACLF组明显高于CHB组(P<0.05);PD-1阳性细胞占CD8+T细胞的比例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三组PBMCs培养上清液中IFN-γ含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不同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的CHB患者间PD-1、PD-L1表达虽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PD-L1在炎症G1和纤维化S0的患者中的表达较其他组患者高。结论慢性HBV感染者PD-1和PD-L1表达明显上调。肝脏病变程度与PD-1表达水平无关,但与HBV特异性CD8+T细胞数量及PD-L1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 慢加急性肝衰竭 程序性死亡分子1
原文传递
血浆铜蓝蛋白在乙型肝炎不同肝功能状态的水平及意义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杨波 吴元凯 +3 位作者 曹红 陈忠诚 高志良 柯伟民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2年第9期841-843,共3页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乙型肝炎不同肝功能状态时血浆铜蓝蛋白水平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衡量肝功能损害的严重性,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并比较分析肝豆状核变性、慢加...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乙型肝炎不同肝功能状态时血浆铜蓝蛋白水平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衡量肝功能损害的严重性,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并比较分析肝豆状核变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极期以及恢复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浆铜蓝蛋白水平。结果肝豆状核变性(n=50)、慢加急性肝衰竭极期和恢复期(n=30)、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n=50)的MELD评分分别为11.1±6.5、20.4±4.2、10.9±4.9、9.6±9.8,血浆铜蓝蛋白分别为(0.065±0.036)g/L、(0.176±0.037)g/L、(0.210±0.056)g/L、(0.197±0.038)g/L;血浆铜蓝蛋白水平4组之间的两两比较存在差异(F=111.4,P<0.001),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低于其他3组(P<0.001)。结论肝豆状核变性血浆铜蓝蛋白水平显著降低。相对于肝豆状核变性,没有肝衰竭的慢性乙型肝炎血浆铜蓝蛋白水平几乎正常。慢加急性肝衰竭极期血浆铜蓝蛋白水平仅轻度下降,随着肝功能衰竭的恢复,血浆铜蓝蛋白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铜蓝蛋白 肝豆状核变性 慢加急性肝衰竭 慢性乙型肝炎
下载PDF
血清MMP-2,AFP与MELD评分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杨君 黄洋辉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9年第8期1648-1653,共6页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水平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related 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水平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related 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预后评估价值。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转归情况将90例HBV-ACLF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MMP-2,AFP水平与MELD评分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各指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分析MMP-2、AFP水平与MELD评分对HBV-ACLF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死亡组血清MMP-2水平及MELD评分均高于生存组,而血清AFP水平则显著低于生存组(P<0.05)。血清MMP-2水平和MELD评分升高、AFP水平下降是导致HBV-ACLF患者病死率的重要因素(P<0.05)。HBV-ACLF患者血清AFP水平与MMP-2水平、MELD评分均呈负相关,而MMP-2水平与MELD评分则呈正相关(P<0.05)。MMP-2,AFP水平及MELD评分预测HBV-ACLF患者近期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2,0.846,0.858。MMP-2,AFP水平及MELD评分联合检测的预测敏感度显著高于单独检测(P<0.05);而联合检测的特异度较单独检测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MMP-2,AFP水平及MELD评分是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可作为评估患者预后转归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基质金属蛋白酶-2 甲胎蛋白 终末期肝病模型
下载PDF
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与单纯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12
17
作者 刘晓妍 高莉 张伦理 《江西医药》 CAS 2018年第4期287-289,321,共4页
目的比较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与单纯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既节省血浆用量,又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6年期间我科收治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62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组(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 目的比较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与单纯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既节省血浆用量,又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6年期间我科收治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62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组(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30例,(其中男26例,女4例,平均年龄(45±12)岁;B组(单纯血浆置换)32例,(其中男28例,女4例,平均年龄(42±13)岁)。所有患者均在常规内科护肝退黄及支持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人工肝治疗。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治疗的血浆用量为1500ml/次,单纯血浆置换治疗的血浆用量为3000ml/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其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及临床症状等改善的情况,同时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患者电解质、血常规的影响,重点观察并比较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尤其是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以及对患者病情的影响。结果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可明显改善患者ALT、TBIL、DBIL、凝血酶原时间及临床症状等(P<0.05),与单纯血浆置换治疗对上述指标改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治疗后对患者血电解质、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的影响较小,与单纯血浆置换治疗后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治疗过程中过敏反应发生及严重程度上,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治疗过程中过敏反应的发生以及严重程度均明显较单纯血浆置换治疗更低(P<0.05)。此外,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血浆用量仅需:1500ml/次,明显少于单纯血浆置换血浆用量:3000ml/次。大大减少了血浆的用量,较好地解决了目前血浆供应短缺的难题。结论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一个即节省血浆,又有效且安全的、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置换术 胆红素吸附 慢加急性肝衰竭
下载PDF
感染诱发急性肾损伤在慢加急性肝衰竭中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11
18
作者 陈婧 李文刚 +7 位作者 刘晓燕 童晶晶 李晨 李会 严立龙 关崇丹 胡瑾华 苏海滨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97-402,共6页
目的探讨感染诱发AKI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中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至2016年住院治疗的516例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感染的患者。收集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特征,根据患者是否发生AKI及AKI严重程度分组,对其一般... 目的探讨感染诱发AKI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中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至2016年住院治疗的516例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感染的患者。收集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特征,根据患者是否发生AKI及AKI严重程度分组,对其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发症发生、生存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HBV感染(67.8%)和酒精性肝病(20.0%)是主要病因。感染部位最常见于腹腔、肺部及血液。多因素分析显示血中性粒细胞计数、总胆红素、乳酸以及发生感染性休克是ACLF患者发生感染后诱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感染后出现AKI患者28、90、360 d的累计病死率显著高于无AKI患者(51.6%和20.5%,70.2%和40.3%,73.4%和45.9%;P值均<0.01)。两组患者死亡主要发生在随访早期(0~28 d)和中期(29~90 d)。随访后期(91~360 d),两组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感染是ACLF患者发生AKI的重要诱因,基础肝病及感染严重程度与ACLF患者感染诱发AKI明显相关,感染后一旦发生AKI,患者病死率明显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衰竭 慢加急性 感染 急性肾损伤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常敏 孙芳芳 +10 位作者 路遥 郝红晓 张璐 刘如玉 申戈 吴淑玲 高媛娇 胡蕾苹 李明慧 黄容海 谢尧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4期378-383,共6页
目的:总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9年9月住院治疗的HBV相... 目的:总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9年9月住院治疗的HBV相关的ACLF基础上合并AKI的患者150例,总结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实验室检查、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并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分析患者的生存时间、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在发生AKI时,93%患者合并腹水,81%患者合并自发性腹膜炎,65%患者合并肝性脑病,58.7%患者合并肺部感染。AKI 1期90例(60.0%)、2期44例(29.3%)、3期16例(10.7%)。在诊断AKI时合并低钠血症患者,白蛋白水平更低(t=2.571,P=0.011),而尿素氮、血钾及白细胞水平更高(t=3.184,P=0.002;t=2.069,P=0.040;t=2.251,P=0.026)。74.7%患者在30天内死亡,90天生存率为16.7%。在诊断AKI时合并低钠血症患者30天或90天的死亡率均显著高于不合并低钠血症患者(χ^(2)=4.11,P=0.044;χ^(2)=3.901,P=0.0497)。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发生AKI前尿酸异常、发生AKI时存在低钠血症、合并心或肺功能损伤、代谢性酸中毒、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因素的患者,生存明显差。Cox回归分析显示,存在肝肾以外的脏器功能严重损伤、合并代谢性酸中毒以及高龄,是ACLF发生AKI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死亡风险增加约2~3倍。结论:HBV相关的ACLF患者在发生AKI时大多合并有腹水和自发性腹膜炎,AKI 1期患者多见。合并肝肾以外的脏器功能严重损伤、代谢性酸中毒以及高龄的患者死亡风险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衰竭 急性肾损伤 预后
原文传递
凉血解毒化瘀方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慢加急(亚急)性肝衰竭湿热瘀黄证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刘政芳 黄伟 +2 位作者 李芹 林恢 刘丽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2期37-41,共5页
目的观察凉血解毒化瘀方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慢加急(亚急)性肝衰竭湿热瘀黄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慢加急(亚急)性肝衰竭湿热瘀黄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予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凉血解毒化瘀方口服治疗... 目的观察凉血解毒化瘀方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慢加急(亚急)性肝衰竭湿热瘀黄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慢加急(亚急)性肝衰竭湿热瘀黄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予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凉血解毒化瘀方口服治疗8周,并于第1周采用生理盐水结肠灌洗及大黄乌梅合剂保留灌肠。治疗开始后0、4、8、12、24周时观察2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血氨(NH3+)、CD3+、CD4+、CD8+、自然杀伤细胞(NK)、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γ(IFN-γ)变化,并进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结果治疗开始后4周,2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基线水平明显改善,试验组TBil、IL-4、IL-6低于对照组(P<0.05,P<0.01)。8周时,试验组AST、TBil、IL-6均低于对照组(P<0.05),PTA高于对照组(P<0.01)。12周时,试验组TBil、PTA、IL-5、IL-6、IFN-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D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4周时,试验组ALT、NH3+、CD4+、CD8+、NK、IL-2、IL-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Bi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凉血解毒化瘀方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慢加急(亚急)性肝衰竭湿热瘀黄证有助于黄疸的消退和提高PTA,对部分炎症细胞因子降低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亚急)性肝衰竭 凉血解毒化瘀方 湿热瘀黄证 临床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