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凝缺陷在自然流产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25
1
作者 马水清 白春梅 +3 位作者 盖铭英 范连凯 任风岩 范光升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 探讨抗凝蛋白缺陷在不明原因自然流产妇女发病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  1999年 5月至 2 0 0 0年 4月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诊治的不明原因自然流产患者 5 7例。选择 5 0例既往有过正常妊娠分娩史的患者蛋白 C抵抗 (APC- R)。并对 APC... 目的 探讨抗凝蛋白缺陷在不明原因自然流产妇女发病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  1999年 5月至 2 0 0 0年 4月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诊治的不明原因自然流产患者 5 7例。选择 5 0例既往有过正常妊娠分娩史的患者蛋白 C抵抗 (APC- R)。并对 APC- R阳性的患者进行 FV L eiden基因变异测定。 结果 研究组 PS、PC及 AT- 缺陷的发生率分别为 2 1.1%、1.8%及 8.8% ,APC- R阳性的发生率为 2 2 .8%。而对照组 PS缺陷的发生率为 4.0 % ;无 PC及 AT- 缺陷的发生 ;APC- R阳性的发生率为 6 .0 %。所有 APC- R阳性患者 FV L eiden基因均无变异。 结论 抗凝蛋白缺陷可能与自然流产的发生 ,特别是晚期流产的发生相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缺陷 自然流产 发病 蛋白S缺乏 蛋白c缺乏 活化蛋白c抵抗 抗凝血酶Ⅲ缺乏
原文传递
血栓及血栓前状态与凝血因子V基因多态性和APCR及HHcy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高丽霞 丁秋兰 +9 位作者 吴克雄 胡军 王学锋 东传玲 戴菁 张斌 代静 贺萍 张学平 王云霞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850-1855,共6页
目的:探讨血栓患者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活化蛋白C抗性(APCR)及凝血因子v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300例健康查体者为正常对照;纳入研究的223例血栓患者中,经计算机断层显像(CT)的脑梗塞(CI)80例、心肌梗塞(MI)82例和静脉血栓栓... 目的:探讨血栓患者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活化蛋白C抗性(APCR)及凝血因子v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300例健康查体者为正常对照;纳入研究的223例血栓患者中,经计算机断层显像(CT)的脑梗塞(CI)80例、心肌梗塞(MI)82例和静脉血栓栓塞(VTE)61例;另纳入研究的270例血栓前状态患者中,妊高症(PTH)7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62例、糖尿病(DM)60例和癌症(CA)72例。以循环酶法和APTT凝固法分别测定病例组和正常对照血浆中HHcy及APCR,并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多态性(RFLP)测定FV G1691-A、G1091-C、A1090-G等3种基因多态性的发生情况。结果:静脉血栓患者APCR阳性率最高(62.29%),正常对照组APCR阳性很低(7.33%),而其HHcy阳性分别为68.42%及10.00%。发现3例FV基因杂合突变静脉血栓患者为APCR阳性。结论:静脉血栓患者HHcy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HHcy是引起静脉血栓患者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静脉血栓患者存在APCR,而APCR阳性可能与凝血因子V基因多态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 血栓前状态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活化蛋白c抵抗 凝血因子V
下载PDF
习惯性流产妇女活化的蛋白C抵抗、凝血因子V基因多态性与血栓前状态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徐勇 霍梅 方红辉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2年第5期283-286,共4页
目的 研究习惯性流产妇女的凝血状态及其与活化的蛋白C抵抗、凝血因子V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测定习惯性流产妇女 (未妊娠 )和正常对照的凝血酶原片段F1+2 、凝血酶 抗凝血酶复合物 (TAT)、D dimer含量、活化的蛋白C抵抗 (APC R)... 目的 研究习惯性流产妇女的凝血状态及其与活化的蛋白C抵抗、凝血因子V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测定习惯性流产妇女 (未妊娠 )和正常对照的凝血酶原片段F1+2 、凝血酶 抗凝血酶复合物 (TAT)、D dimer含量、活化的蛋白C抵抗 (APC R)、狼疮样抗凝物质 (LA)、纤溶酶原 (PLg)活性 ,并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多态性的方法检测凝血因子VG1 6 91→A、G1 0 91→C、A1 0 90→G3种基因多态性的发生情况。结果 习惯性流产妇女上述指标中 ,F1+2 、TAT水平明显增高 ,D dimer含量和Plg活性却明显低于正常对照 ,同时LA阳性率达 1 5 6 % ;而APC R和 3种FV基因多态性测定未见阳性。结论 习惯性流产妇女处于一定程度的高凝状态而其纤溶系统受损 ,LA的存在可能与之有关。中国妇女习惯性流产与APC R和 3种FV基因多态性可能无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惯性流产 活化的蛋白c抵抗 凝血因子V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血浆活化蛋白C抵抗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相关性 被引量:13
4
作者 赵霞 朱晓华 林晓冰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6期4228-4230,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活化蛋白C抵抗(APCR)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的相关性,为HDCP的诊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该院产科收治的200例HDCP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妊娠期高血压71例,子...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活化蛋白C抵抗(APCR)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的相关性,为HDCP的诊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该院产科收治的200例HDCP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妊娠期高血压71例,子痫前期轻度62例,子痫前期重度67例,并随机选择同期的正常孕晚期孕妇7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以及血浆APCR阳性率差异。结果:观察组血清hs-CRP水平〔(6.49±5.12)mg/L〕明显高于对照组〔(2.18±2.2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随着病情加重,血清hs-CRP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浆APCR阳性率为35.50%(71/200),对照组血浆APCR阳性率为7.14%(5/7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同病情血浆APCR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清hs-CRP和血浆APCR与HDCP均有密切关系,密切监测两者变化,对HDCP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敏c反应蛋白 活化蛋白c抵抗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相关性
原文传递
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活化蛋白C抗性及凝血因子Ⅴ活性和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韩轩茂 任景芳 +8 位作者 郝斌 曹文东 刘秀娥 侯丽虹 郭志萍 于斌 王学峰 丁秋兰 杨林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612-616,共5页
本研究旨在观察静脉血栓栓塞患者凝血因子Ⅴ(FactorⅤ,FⅤ)活性改变,检测活化蛋白C抗性(activatedprotein C resistance,APCR)和凝血因子Ⅴ基因FⅤLeiden、FⅤCambridge、FⅤHong Kong、FⅤAsp79His和FⅤI359T多态性。对95例静脉血栓栓... 本研究旨在观察静脉血栓栓塞患者凝血因子Ⅴ(FactorⅤ,FⅤ)活性改变,检测活化蛋白C抗性(activatedprotein C resistance,APCR)和凝血因子Ⅴ基因FⅤLeiden、FⅤCambridge、FⅤHong Kong、FⅤAsp79His和FⅤI359T多态性。对95例静脉血栓栓塞患者(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79例,肺栓塞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肺栓塞12例)和95例正常对照者。应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测定FV Leiden、FⅤCambridge和FⅤHong Kong多态性,用MassARRAYTM技术检测FⅤAsp79His、FⅤI359T多态性。以一期法和校正的APTT试验分别对其中的65例静脉血栓栓塞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者行凝血因子Ⅴ活性水平和活化蛋白C抵抗检测。结果表明:静脉血栓栓塞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Ⅴ活性水平(108.03%±28.29%)高于对照组(95.17%±29.75%),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08);静脉血栓栓塞组活化蛋白C抵抗阳性13例(20.0%),对照组3例(5.0%),二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2)。二组均未发现FV Leiden、FⅤCambridge、FⅤHong Kong、FVAsp79His和FV I359T多态性。结论:凝血因子Ⅴ活性升高和活化蛋白C抵抗是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但APCR与FⅤLeiden、FⅤCambridge、FⅤHongKong、FⅤAsp79His和FⅤI359T多态性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 活化蛋白c抵抗 凝血因子Ⅴ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 Pre-Eclampsia in Lagos, Nigeria
6
作者 Nosimot O. Davies Titilope A. Adeyemo +2 位作者 Sunday I. Omisakin Akaninyene A. Udousoro Kabiru A. Rabiu 《Ope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24年第4期575-590,共16页
Background: Preeclampsia is reported to complicate 2% - 8% of pregnancies globally and 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maternal and perinatal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The a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are still poorly understoo... Background: Preeclampsia is reported to complicate 2% - 8% of pregnancies globally and 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maternal and perinatal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The a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are still poorly understood and substantial improvement has not been made in the predic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frequency of 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 (APC-R) in patients with pre-eclampsia to that of normotensive pregnant women and to determin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ctivated protein ratio (APC-ratio) and the severity of pre-eclampsia. Methodology: A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100 pre-eclamptic patients and 100 normotensive pregnant controls. The APC-ratio was determined using the modified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Study participants with APC-ratio of less than 2.0 were defined as having APC-R. Data was analyzed using SPSS version 22.0. Results: Mean APC-ratio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pre-eclamptics (2.89 ± 1.70) compared to normotensive pregnant women (3.57 ± 1.06) (p = 0.0008) and the levels were also higher in mild (2.95 ± 1.15) compared to severe pre-eclamptics (2.62 ± 1.14). The frequency of APC-R was 26% among women with pre-eclampsia compared to 4% among normotensive controls (p = 0.000). Among 100 pre-eclamptic women 7 (21.2%) out of 33 with mild pre–eclampsia had APC-R, while 19 (28.4%) out of 67 with severe pre-eclampsia had APC-R. APC-ratio ha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r = −0.324;p = 0.000) and proteinuria (r = −0.379;p = 0.000) among study participants. Conclusion: The frequency of 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re-eclamptics compared to normotensive pregnant women and this is more pronounced in those with severe pre-eclampsia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 mild disease. APC-R may therefore be used as a marker of severity in the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 activated protein c Ratio PRE-EcLAMPSIA
下载PDF
蛋白C和蛋白S及活化蛋白C抵抗在易栓症中联合缺陷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高丽霞 吴克雄 张益枝 《医学综述》 2015年第11期1940-1942,共3页
易栓症是临床常见的多病因疾病,致死致残率高。从遗传性凝血、抗凝纤溶异常的角度去探讨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对于该病的预防十分重要。遗传性易栓症包括活化蛋白C抵抗(APCR)、抗凝血酶缺陷症、蛋白C、蛋白S缺陷症、凝血因子ⅤLeiden和凝... 易栓症是临床常见的多病因疾病,致死致残率高。从遗传性凝血、抗凝纤溶异常的角度去探讨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对于该病的预防十分重要。遗传性易栓症包括活化蛋白C抵抗(APCR)、抗凝血酶缺陷症、蛋白C、蛋白S缺陷症、凝血因子ⅤLeiden和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等。部分遗传性易栓症患者可能存在蛋白S缺陷和APCR两种缺陷症并存的可能即联合缺陷。该文对蛋白C、蛋白S、APCR在易栓症中的联合缺陷抗凝体系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c 蛋白S 活化蛋白c抵抗 联合缺陷
下载PDF
子痫前期产妇与易栓症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许梅燕 高眉扬 《血栓与止血学》 2010年第4期167-169,共3页
目的通过对子痫前期妇女、正常妊娠妇女及存在活化蛋白C抵抗(APCR)现象的子痫前期患者血液中凝血、抗凝血指标的测定,观察子痫前期产妇女与易栓症的关系。方法取子痫前期妇女3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轻度子痫前期15例,重度子痫前期15例),... 目的通过对子痫前期妇女、正常妊娠妇女及存在活化蛋白C抵抗(APCR)现象的子痫前期患者血液中凝血、抗凝血指标的测定,观察子痫前期产妇女与易栓症的关系。方法取子痫前期妇女3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轻度子痫前期15例,重度子痫前期15例),正常妊娠妇女40例作为对照,正常非妊娠妇女20例测定活化蛋白C比率(APCr),作为APCR阳性的判定标准。取外周静脉血4ml,其中2ml应用血球计数仪获取红细胞比积(HCT)、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bg)值;1.8ml应用血凝仪获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加入活化蛋白C(APC)后的aPTT值,对以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重度子痫前期组外周血HCT、PLT、Fbg水平、aPTT时间分别为35.51±3.56%、178.87±81.66×109/L、3.68±0.98g/L、33.83±4.77s;轻度子痫前期组为33.15±2.64%、179.60±59.85×109/L、3.83±0.70g/L、32.00±3.51s;正常妊娠组为33.65±2.92%、194.98±62.01×109/L、3.91±0.77g/L、31.70±2.56s。HCT及Fbg水平在子痫前期APCR阳性组中分别为36.80±3.25%、4.52±0.74g/L;在APCR阴性组中为33.71±3.38%、3.57±0.77g/L。HCT水平重度子痫前期组较正常妊娠组及轻度子痫前期组高;aPTT在重度子痫前期组较正常妊娠组延长。子痫前期APCR阳性组中,HCT及Fbg值均比APCR阴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子痫前期孕妇血液呈血栓前状态,这种状态以APCR阳性的子痫前期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痫前期 血栓前状态 活化蛋白c抵抗
下载PDF
P选择素、抗心磷脂抗体及活化蛋白C抵抗预测下肢创伤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马远 叶向阳 +1 位作者 程省 郭雄飞 《中医正骨》 2019年第8期31-34,共4页
目的:探讨P选择素、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A)及活化蛋白C抵抗(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APCR)对下肢创伤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接受手术治疗的下肢创伤... 目的:探讨P选择素、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A)及活化蛋白C抵抗(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APCR)对下肢创伤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接受手术治疗的下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后第3天抽取患者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P选择素含量和ACA阳性率,采用Dahlback法测定APCR阳性率。按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中DVT的诊断标准判断患者术后2周内是否发生DVT,比较DVT组和无DVT组的血清P选择素含量、血清ACA阳性率及血清APCR阳性率。以是否发生DVT为因变量,以血清P选择素、ACA及APCR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648例患者,其中31例患者术后2周内发生DVT(DVT组),其余617例均未检出DVT(无DVT组)。2组患者的血清P选择素含量、血清ACA阳性率及血清APCR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989,P=0.000;χ^2=0.010,P=0.000;χ^2=12.447,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选择素、ACA及APCR是下肢创伤骨折术后DVT的危险因素(OR=1.219,P=0.019;OR=1.292,P=0.009;OR=2.430,P=0.012)。结论:P选择素、ACA及APCR是下肢创伤骨折术后DVT的危险因素,可作为预测下肢创伤骨折术后DVT的检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骨 骨折 P选择素 抗心磷脂抗体 活化蛋白c抵抗
下载PDF
凝血因子Ⅴ多态性、活性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乐玮 于金德 +3 位作者 陆林 陶蓉 尤蓓 龚兰生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 探讨凝血因子Ⅴ(FV)与冠心病 (CHD)发病的关系。方法 在 14 1例CHD和 14 5例健康人作对照组 ,运用多聚酶链反应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 (PCR DGGE)筛查FV基因全部外显子 ,随机对其中 5 5例CHD和 5 5例健康人对照进行FV活性和APC抵... 目的 探讨凝血因子Ⅴ(FV)与冠心病 (CHD)发病的关系。方法 在 14 1例CHD和 14 5例健康人作对照组 ,运用多聚酶链反应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 (PCR DGGE)筛查FV基因全部外显子 ,随机对其中 5 5例CHD和 5 5例健康人对照进行FV活性和APC抵抗 (APCR)的测定 ,并统计分析。结果 发现 5个多态性 :10号外显子 162 8G→A(Arg→Lys)、2号外显子 3 2 7A→G(Gln5 1)、4号外显子 64 2G→T(Ser15 6)、16号外显子 5 3 80G→A(Val→Met)和 13号外显子 4 0 70A→G(His→Arg)。其中 2号外显子 3 2 7A→G(Gln5 1)是首次报道 ,在CHD组和对照组中均未检测到Leiden突变。在CHD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162 8G→A(Arg→Lys)多态性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CHD组APCR发生率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且 162 8G→A(Arg→Lys)多态性等位基因频率与APCR存在相关性。结论 FV基因162 8G→A(Arg→Lys)多态性与APCR ,CHD发病相关 ,可能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V 冠心病 PcR-DGGE
原文传递
活化蛋白-C抵抗在心肌梗塞患者中的阳性率及与动脉血栓发生的关系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小鹰 丛玉隆 +4 位作者 殷宗健 刘秀云 武强 郑华光 张志寿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74-276,共3页
目的 活化蛋白C抵抗 (activatedproteinCresistance,APCR)是已知发生率最高的静脉血栓危险因子 ,但与动脉血栓形成的关系尚无定论。了解正常成年人和心肌梗塞患者APCR的阳性率。方法 采用Dahlback法对 2 0~ 80岁 10 0例健康成年人 (... 目的 活化蛋白C抵抗 (activatedproteinCresistance,APCR)是已知发生率最高的静脉血栓危险因子 ,但与动脉血栓形成的关系尚无定论。了解正常成年人和心肌梗塞患者APCR的阳性率。方法 采用Dahlback法对 2 0~ 80岁 10 0例健康成年人 (对照组 )及 10 0例心肌梗塞患者 (MI组 )进行APCR阳性 ( <2 0为阳性 )率测定 ,同时测定受检者蛋白C(PC ,正常值 70 %~ 14 0 % )和蛋白S(PS ,正常值 60 %~ 14 0 % )。结果 对照组APCR阳性率为 4 0 % ,性别亚组间阳性率相同。MI组APCR阳性率为 2 0 0 % ,为对照组 5倍 (P <0 0 1) ,男女各亚组的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两组被检者的PC、PS均无异常。MI合并糖尿病者 ( 2 0 8% )或合并高血压者 ( 18 8% )的APCR阳性率均与无合并症MI患者差异无显著性。MI组APCR阳性者合并脑梗塞的发生率 ( 4 0 0 % )显著高于APCR阴性者 ( 8 8% ,P <0 0 0 1)。结论 在MI组中APCR阳性者有动脉血栓发生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活化蛋白c抵抗 成年人 动脉血栓
原文传递
海南地区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活化蛋白C抵抗与凝血因子V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浩 肖占祥 +6 位作者 戚悠飞 曾昭凡 岳劼 刘飒华 李振振 吴鸿飞 张文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1894-1897,共4页
目的了解海南地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患者及健康人群活化蛋白C抵抗(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APCR)情况以及可能的凝血因子V基因缺陷(FV Leiden、FV HongKong/Cambridge)。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 目的了解海南地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患者及健康人群活化蛋白C抵抗(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APCR)情况以及可能的凝血因子V基因缺陷(FV Leiden、FV HongKong/Cambridge)。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住院的海南籍汉族VTE患者共计101名以及海南籍健康人群104名,检测两组人群中是否存在APCR现象,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LFP)以及基因测序方法检测FV Leiden、FV HongKong/Cambridge基因。结果 VTE组APCR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在101名VTE患者当中检出1例杂合突变FV Leiden和3例FV HongKong基因型,未发现纯合突变FV Leiden以及FV Cambridge基因型。对照组人群中未发现上述异常基因。结论 APCR可能是导致海南地区人群VTE发病的危险因素,FV Leiden基因在海南人群中少见,FV HongKong可能是海南地区VTE人群较特异的致病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症 凝血因子V 基因多态性 活化蛋白c抵抗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浆抗凝蛋白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高阳 田鹏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89-491,共3页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患者的发病机制,研究抗凝血酶(AT)、蛋白S(PS)、蛋白C(PC)、活化蛋白C抵抗性(APCR)在LDVT患者中的变化。方法:用ACL Putum型全自动血凝仪检测LDVT患者100例(初发、复发患者各73、27例...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患者的发病机制,研究抗凝血酶(AT)、蛋白S(PS)、蛋白C(PC)、活化蛋白C抵抗性(APCR)在LDVT患者中的变化。方法:用ACL Putum型全自动血凝仪检测LDVT患者100例(初发、复发患者各73、27例)和健康者100例的AT、PS、PC活性及APCR。结果:LDVT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DVT复发组与初发组相比,AT、PS、PC活性明显降低,APCR阳性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1);100例LDVT患者中,25例有抗凝蛋白缺陷,以PS缺陷的总发生率最高,占13%(13例),其次是PC缺陷,占8%(8例),AT缺陷占5%(5例),APCR缺陷的总发生率最小,占4%(4例)。结论:先天性或获得性抗凝蛋白缺陷是LDVT发病和复发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抗凝血酶类 蛋白S 蛋白c 活化蛋白c抵抗性
下载PDF
新疆地区动脉血栓形成患者抗活化蛋白C及FV Leiden突变的调查 被引量:6
14
作者 高丽霞 哈力达.亚森 +5 位作者 许风雷 王学锋 王鸿利 迪丽娜孜 陈瑢 郭新红 《血栓与止血学》 2007年第4期161-165,共5页
目的研究抗活化蛋白C(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APCR)现象和FV Leiden在新疆正常人群、血栓患者中的发生情况。方法对414例正常体检者(N)和79例脑梗死患者组(CT)及46例心肌梗死患者组(MI),用APCR法进行APCR敏感比(n-APC-SR)(<... 目的研究抗活化蛋白C(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APCR)现象和FV Leiden在新疆正常人群、血栓患者中的发生情况。方法对414例正常体检者(N)和79例脑梗死患者组(CT)及46例心肌梗死患者组(MI),用APCR法进行APCR敏感比(n-APC-SR)(<0.68)和APCR阳性率(<2.0为阳性)测定,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及DNA序列分析对以上标本APCR阳性者做FV Leiden突变和凝血酶原G20210A位基因突变的检测的分析。结果APCR发生率正常对照组为6.28%,其APCR发生率在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汉族中分别是12%、8.4%、8.35%及4.8%,正常人APCR发生率在哈萨克族较高,且各少数名族与汉族APCR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病例组的APCR发生率为11.39%,心肌梗死病例组的APCR发生率为8.70%;两组间以及两组APCR发生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人群中均未检出FV Leiden 1691G→A突变杂合子以及凝血酶原G20210A位基因突变。结论APCR现象在新疆地区正常人少数民族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其分布与人种、地域有关。未检出FV Leiden,和凝血酶原G20210A位突变。因此,FV Leiden突变不是新疆地区人群动脉血栓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血栓 抗活化的蛋白c 凝血因子V基因突变
下载PDF
胎儿生长受限孕妇血浆活化蛋白c抵抗与抗心磷脂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冯梅 冯玲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59-861,共3页
目的:研究活化蛋白c抵抗(APCR)、抗心磷脂抗体(ACA)与胎儿生长受限(FGR)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FGR患者APCR与ACA的关系。方法:采用APTT±APC法检测20例原因不明FGR患者(实验组)、35例正常待产妇(对照组)的APCsr;Elisa方法检测ACA-Ig... 目的:研究活化蛋白c抵抗(APCR)、抗心磷脂抗体(ACA)与胎儿生长受限(FGR)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FGR患者APCR与ACA的关系。方法:采用APTT±APC法检测20例原因不明FGR患者(实验组)、35例正常待产妇(对照组)的APCsr;Elisa方法检测ACA-IgG、IgM滴度水平。结果:①实验组APCR阳性率60.0%,明显高于对照组(31.4%),P(0.05;②实验组ACA阳性率20.0%,对照组2.9%,差异有显著性;③APCR阳性组ACA阳性3例,阴性组ACA阳性2例,无显著差异。结论:APCR和ACA均是FGR的危险因素,但获得性APCR的发生并非ACA抑制蛋白c通路导致凝血异常及导致FGR形成的唯一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蛋白c抵抗 抗心磷脂抗体 胎儿生长受限 血栓形成 妊娠病理
下载PDF
静脉血栓栓塞患者携带LeidenV因子杂合子病例报告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金辉 冯曜宇 金辉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3期170-174,共5页
目的研究云南静脉血栓栓塞(VTE)患者是否携带Leiden V因子(FVL)。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经我院确诊的VTE患者98例,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技术和DNA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患者的凝血V因子基因编码区片段单... 目的研究云南静脉血栓栓塞(VTE)患者是否携带Leiden V因子(FVL)。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经我院确诊的VTE患者98例,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技术和DNA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患者的凝血V因子基因编码区片段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在98例VTE患者中,发现3例FVL杂合子携带者。结论本研究在我国VTE患者中发现FVL杂合子,在亚洲人群中较为罕见,其是否与云南地域或环境因素有关,并影响该地区的VTE发病,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 V因子 单核苷酸多态性 活性蛋白c抵抗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抗活化的蛋白C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周志中 吴竞生 +2 位作者 厉小梅 徐修才 李向培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 了解抗活化的蛋白C(APCR)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中的发生情况 ,并进一步探讨SLE患者发生血栓的机制。方法 采用APC KPTT法 ,ELISA法和PTT LA法分别对5 0例SLE患者及 2 0例正常对照 (NC)进行APCR、抗心磷脂抗体 (ACA)和狼疮... 目的 了解抗活化的蛋白C(APCR)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中的发生情况 ,并进一步探讨SLE患者发生血栓的机制。方法 采用APC KPTT法 ,ELISA法和PTT LA法分别对5 0例SLE患者及 2 0例正常对照 (NC)进行APCR、抗心磷脂抗体 (ACA)和狼疮抗凝物 (LA)检测。结果 SLE患者APCR阳性率 ( 5 8% )明显高于NC组 ( 5 % ) (P <0 0 0 5 ) ,APCR阳性患者中血栓发生率( 2 7 6% )明显高于APCR阴性患者 ( 4 8% ) (P <0 0 1) ,患者LA阳性率 ( 2 2 % )明显高于对照组 ( 0 /10 ) (P <0 0 5 ) ,患者ACA IgG及IgM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而IgA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LA阳性组中的APCR阳性率 ( 90 9% )明显高于LA阴性组 ( 5 3 8% ) (P <0 0 5 ) ,ACA阳性组中的APCR阳性率 ( 64 7% )与ACA阴性组 ( 60 6% )未发现明显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APCR在国人SLE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且与LA有明显相关性 ,APCR可能是SLE患者诱发血栓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血栓形成 抗活化的蛋白 APcR
原文传递
冠心病、高血压患者活化蛋白C抵抗等凝血物质与血栓前状态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徐勇 刘雪燕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CAS 2004年第6期494-496,共3页
目的 研究冠心病、高血压患者的凝血状态与患者体内活化的蛋白C抵抗、狼疮样抗凝物质及凝血因子Ⅴ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测定 6 1例冠心病、5 7例高血压患者和 6 0例正常对照的凝血酶原片段F1+ 2 、凝血酶 抗凝血酶复合物 (TAT)、D... 目的 研究冠心病、高血压患者的凝血状态与患者体内活化的蛋白C抵抗、狼疮样抗凝物质及凝血因子Ⅴ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测定 6 1例冠心病、5 7例高血压患者和 6 0例正常对照的凝血酶原片段F1+ 2 、凝血酶 抗凝血酶复合物 (TAT)、D 二聚体含量、活化的蛋白C抵抗 (APC R)、狼疮样抗凝物质 (LA)、vW因子 (vWF)、抗凝血酶活性 (AT)、蛋白C活性以及凝血因子Ⅶ、Ⅷ、Ⅹ活性等 ,并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多态性方法检测凝血因子ⅤG16 91→A、G10 91→C、A10 90→G 3种基因多态性的发生情况。结果 冠心病、高血压患者的凝血活性指标明显升高 ,而其抗凝系统活化不明显 ;两组患者的LA阳性率分别为 4 2 .6 %和 38.6 % ;高血压组APC R的阳性率为 7% ,冠心病组未有APC R阳性 ;两组患者的 3种FⅤ基因多态性测定未见阳性 ,但均有vWF活性的明显升高。结论 冠心病、高血压患者处于一定的血栓前状态 ,与LA阳性有密切关系 ,而与APC R无明显关联 ,同时 ,其抗凝系统的活化不足、内皮细胞损伤 ,可能是导致血栓形成的重要条件 ;高血压组有 7%的APC R没有FⅤ基因突变 ,是否与LA阳性而导致获得性APC R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APc-R 高血压患者 阳性 蛋白c 血栓前状态 基因多态性 抵抗 片段 抗凝系统
下载PDF
蛋白C和蛋白S活性、活化蛋白C抵抗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子文 张盟 +2 位作者 封建凯 刘观斌 王振才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08年第4期8-10,16,共4页
目的研究PC和PS活性、APCR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间的关系。方法对804例急性脑血管病人及168例健康对照组行PC、PS,APCR检测。结果在缺血性中风组,PC、PS活性分别为115.8%±125%和112.6%±138%明显低于出血性中风组的119.2%±... 目的研究PC和PS活性、APCR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间的关系。方法对804例急性脑血管病人及168例健康对照组行PC、PS,APCR检测。结果在缺血性中风组,PC、PS活性分别为115.8%±125%和112.6%±138%明显低于出血性中风组的119.2%±13.3%和112.1%±16.5%,对照组的120.2%±12.8%和122.4%±15.8%,P<0.01。进一步比较发现,<45岁的缺血性中风组的PC、PS分别为54.67%±8.9%,40.49%±9.1%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S在45岁以上的缺血性中风组为119.2%±1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2.4%±45 8%,p<0.01,其余各组间无显著差异。APCR总发生率66%(64/972),其中缺血性中风组为7.14%(46/644),出血性中风组为625%(10/160),p>0.05,45岁以下缺血性中风组APCR的发生串46.3%(25/54),明显高于其他各组。结论PC、PS活性降低,APCR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特别与45岁以下的缺血性中风的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c 蛋白S 活化蛋白c抵抗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相关性
下载PDF
神经精神性红斑狼疮的抗活化蛋白C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向培 厉小梅 +3 位作者 汪国生 吴竞生 周志中 陈育华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60-262,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精神性红斑狼疮患者抗活化蛋白 C现象及抗磷脂抗体在神经精神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21例神经精神性红斑狼疮和 88例非神经精神性红斑狼疮患者受检。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活化蛋白 C检测抗活化蛋白 C, ELIS... 目的探讨神经精神性红斑狼疮患者抗活化蛋白 C现象及抗磷脂抗体在神经精神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21例神经精神性红斑狼疮和 88例非神经精神性红斑狼疮患者受检。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活化蛋白 C检测抗活化蛋白 C, ELISA检测抗心磷脂抗体 IgG、 IgM、 IgA;血浆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红斑狼疮抗凝物法检测红斑狼疮抗凝物。结果神经精神性红斑狼疮组抗活化蛋白 C阳性率高达 78.9%( 15/19)、非神经精神性红斑狼疮组抗活化蛋白 C阳性率为 44.3%( 39/8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神经精神性红斑狼疮组与非神经精神性红斑狼疮组 IgG型抗心磷脂抗体相比,阳性率分别为 52.4%( 11/21)和 22.7%( 20/8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结论抗活化蛋白 C及 IgG型抗心磷脂抗体在神经精神性红斑狼疮中有较高的发生率,抗心磷脂抗体引起的获得性抗活化蛋白 C可能是神经精神性红斑狼疮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活化蛋白c抵抗 体抗 抗磷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