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养殖密度对史氏鲟稚鱼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80
1
作者 庄平 李大鹏 +3 位作者 王明学 张征 章龙珍 张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6期735-738,共4页
养殖密度对史氏鲟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养殖密度分别为 0 .2 32、0 .6 6 5、1.34 7和 2 .46 9kg·m-2 的流水环境中 ,各密度组的史氏鲟稚鱼的生长表现为不等速性 ,但生长离散没有加剧 .试验持续 2 8d后 ,各组的生长表现出显... 养殖密度对史氏鲟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养殖密度分别为 0 .2 32、0 .6 6 5、1.34 7和 2 .46 9kg·m-2 的流水环境中 ,各密度组的史氏鲟稚鱼的生长表现为不等速性 ,但生长离散没有加剧 .试验持续 2 8d后 ,各组的生长表现出显著差异 ,生长效率、特定生长率和日增重都随密度的增大而降低 ,而饵料转化率和净增重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特定生长率 (SGR)与养殖密度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密度 史氏鲟 稚鱼生长 特定生长率 饲料转化率 人工饲养
下载PDF
光照、水流和养殖密度对史氏鲟稚鱼摄食、行为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74
2
作者 李大鹏 庄平 +2 位作者 严安生 王明学 章龙珍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4-61,共8页
研究了光照强度和周期,水流速度,养殖密度对史氏鲟摄食、生长和行为的影响。光照周期在一定的照度和时间范围内对史氏鲟稚鱼的摄食和生长没有显著影响。水流和养殖密度对史氏鲟的生长有着显著的影响。高水流速度和低养殖密度对史氏鲟的... 研究了光照强度和周期,水流速度,养殖密度对史氏鲟摄食、生长和行为的影响。光照周期在一定的照度和时间范围内对史氏鲟稚鱼的摄食和生长没有显著影响。水流和养殖密度对史氏鲟的生长有着显著的影响。高水流速度和低养殖密度对史氏鲟的生长有着积极的影响,生长效率、特定生长率和日增重都随流速的增大和养殖密度的降低而增大,条件系数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而净增重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各密度组的史氏鲟稚鱼的生长离散没有加剧。在流速为0.06m·s^(-1)和0.18m·s^(-1)范围内,稚鱼的生长效率(GE)与流速(V)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关系式为GE=46.106+142.04V(r=0.5216)。特定生长率(SGR)与养殖密度(SD)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其关系式为SGR=4.9728-0.4914SD(r=-0.6553)。3种环境因子对稚鱼的食欲未有明显影响,但饵料转化率会随养殖密度的增大和流速的降低而显著性增大。史氏鲟稚鱼在照度100~1100lx之间的趋光率为49.55%,无显著的趋光性;当亮区照度在13000lx以上,椎鱼100%避光。处于全黑条件下的稚鱼的体色却普遍变浅,呈灰白色;而另两种光周期条件下的稚鱼体色深黑,全光照条件下的稚鱼体色与自然光周期下的一样。在试验流速范围内,水流刺激还将影响稚鱼的某些行为,在流水环境中稚鱼喜聚集和逆水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照 水流 养殖密度 史氏鲟 稚鱼 摄食 行为 生长
下载PDF
饥饿和补偿生长对史氏鲟幼鱼摄食、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67
3
作者 高露姣 陈立侨 宋兵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79-284,共6页
报道了饥饿和再投喂对史氏鲟幼鱼摄食、生长以及生化组成的影响。22±2℃条件下,随着饥饿时间延长,幼鱼白肌的RNA/DNA比值不断减小,体重逐渐下降,后者与同期对照组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饥饿7d,鱼的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 报道了饥饿和再投喂对史氏鲟幼鱼摄食、生长以及生化组成的影响。22±2℃条件下,随着饥饿时间延长,幼鱼白肌的RNA/DNA比值不断减小,体重逐渐下降,后者与同期对照组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饥饿7d,鱼的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显著降低(P<0.05),但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则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分别在饥饿14d和21d时下降幅度最大,提示史氏鲟幼鱼动用储存物质的顺序依次是糖原、脂肪和蛋白质。而饥饿过程中鱼体水分和灰分含量则有所上升。恢复投食后,饥饿幼鱼的摄食强度增大,生长加快,其中7d、14d饥饿组幼鱼的RNA/DNA比值达到或接近正常投喂组水平,但21d饥饿组的比值仍明显低于正常投喂组(P<0.05)。恢复投食30d后,7d和14d饥饿组幼鱼体重接近对照组(P>0.05),21d饥饿组的终体重未能赶上对照组(P<0.05),这表明史氏鲟幼鱼的补偿生长随饥饿时间不同而异。试验结束时,各处理组鱼体生化组成与正常投喂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氏鲟 幼鱼 饥饿 再投喂 生长 生化组成 RNA/DNA比值
下载PDF
盐度驯化对史氏鲟鳃Na^+/K^+-ATP酶活力、血清渗透压及离子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61
4
作者 赵峰 庄平 +4 位作者 章龙珍 黄晓荣 田宏杰 张涛 冯广朋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4-449,共6页
对史氏鲟在盐度驯化过程中鳃Na+/K+-ATP酶活力、血清渗透压及血清离子(Na+、K+、Cl-)浓度进行了检测和分析,探讨了史氏鲟驯化过程中血清渗透压调节机制。研究表明:史氏鲟在不同盐度(10、20、25)下经过驯化,鳃Na+/K+-ATP酶活力显著高于... 对史氏鲟在盐度驯化过程中鳃Na+/K+-ATP酶活力、血清渗透压及血清离子(Na+、K+、Cl-)浓度进行了检测和分析,探讨了史氏鲟驯化过程中血清渗透压调节机制。研究表明:史氏鲟在不同盐度(10、20、25)下经过驯化,鳃Na+/K+-ATP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鳃Na+/K+-ATP酶活力(P<0.05),其活力是对照组的2~2.5倍。驯化过程中,3种不同盐度阶段下鳃Na+/K+-ATP酶活力首先表现为下降,随着驯化时间的延长,活力逐渐增加,最后下降并趋于平稳。血清渗透压也随盐度的增加而上升,盐度10时最高,达到(328.77±26.78)mmol.kg-1,此后逐渐下降并稳定在290mmol.kg-1左右,略高于淡水中血清渗透压。不同盐度下,血清渗透压和鳃Na+/K+-ATP酶活力的变化趋势相同。3种不同盐度下史氏鲟血清K+浓度平均值保持在3.00~3.30mmol.L-1之间,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3种盐度下血清Na+和Cl-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盐度的增高而增高,盐度20时达到最高。盐度20以下血清Na+和Cl-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史氏鲟血清渗透压调节可以分为3个阶段:一是应激反应阶段,主要表现为鳃Na+/K+-ATP酶活力受到抑制,陡然下降;二是主动调节阶段,鳃Na+/K+-ATP酶被重新激活,且活力逐渐上升;三是适应阶段,鳃Na+/K+-ATP酶趋于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氏鲟 盐度驯化 Na^+/K^+ -ATP酶 血清离子 渗透压调节
下载PDF
急性盐度胁迫对施氏鲟的皮质醇、代谢反应及渗透调节的影响 被引量:52
5
作者 童燕 陈立侨 +4 位作者 庄平 章龙珍 彭士明 宋超 李二超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9期38-44,共7页
以淡水组为对照,通过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96h的急性盐度(15和22)胁迫试验,研究了幼鱼对水体盐度突变的血浆皮质醇和代谢反应,并探讨了施氏鲟适应环境盐度变化的渗透调节机理。结果表明,盐度胁迫导致幼鱼的血浆... 以淡水组为对照,通过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96h的急性盐度(15和22)胁迫试验,研究了幼鱼对水体盐度突变的血浆皮质醇和代谢反应,并探讨了施氏鲟适应环境盐度变化的渗透调节机理。结果表明,盐度胁迫导致幼鱼的血浆皮质醇、血糖及乳酸浓度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随后各项指标逐渐下降,并分别于24、48、96h时基本恢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盐度15组的血浆皮质醇、血糖及乳酸浓度分别在胁迫5、24和48h时达峰值,而盐度22组则分别在0.5、24和24h时即达峰值,且胁迫后0.5h时的皮质醇浓度、12h时的血糖及12~48h时的乳酸浓度均显著高于盐度15处理组(P〈0.05);各处理组的Na^+浓度随着盐度的升高及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而Cl^-浓度在15和22盐度组中匀先升高后降低,血浆K^+浓度在盐度组(15和22)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盐度突变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并在24h达最大值,胁迫12h和24h时22盐度组幼鱼血浆渗透压的浓度显著高于15盐度组(P〈0.05)。15和22盐度组的Na^+/K^+-ATP酶活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12h时达最高值,随后下降,但在12~96h内均处于较高的水平,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盐度突变可在第一时间内导致施氏鲟血浆皮质醇浓度显著升高,而血糖及乳酸的变化则明显滞后于皮质醇的变化,且通过对幼鱼血浆中皮质醇、血糖及乳酸浓度变化的分析,发现通过机体的生理调整,至96h时施氏鲟幼鱼对水体盐度突变有了较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鲟 盐度胁迫 皮质醇 代谢 渗透压
下载PDF
施氏鲟幼鱼摄食和生长的最适水温 被引量:48
6
作者 李大鹏 庄平 +1 位作者 严安生 章龙珍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4-299,共6页
实验用施氏鲟(AcipenserschrenckiiBrandt)幼鱼为黑龙江捕获的野生亲本经人工繁殖、培育所得,8月龄,体长(32 63±1 80)cm,实验周期35d。实验设计了4个水温处理组,实验水温分别为17℃、20℃、23℃和26℃,实验观察到,生活在不同水温... 实验用施氏鲟(AcipenserschrenckiiBrandt)幼鱼为黑龙江捕获的野生亲本经人工繁殖、培育所得,8月龄,体长(32 63±1 80)cm,实验周期35d。实验设计了4个水温处理组,实验水温分别为17℃、20℃、23℃和26℃,实验观察到,生活在不同水温环境中的幼鱼表现出不同的生长特性,养殖在23℃温度环境中的施氏鲟幼鱼的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幼鱼,水温对施氏鲟的特定生长率(SGR)、日增重(DWG)、食物转化率(FCR)和摄食率(FR)有着显著的影响。这些参数与水温(T)之间的相关关系可用二次回归曲线来描述,生长率与水温的回归方程式为:SGR=-12 933+1 418T+(-0 033)T2,摄食率与水温的关系式为:FR=-5 324+0 719T+(-0 016)T2。根据回归方程,求得施氏鲟幼鱼的最适生长水温为21 53℃,最大摄食率的水温为22 33℃。结论认为,施氏鲟在水温17~26℃都可摄食生长,但在20℃时最适宜;同时证实,施氏鲟最适生长温度要低于其最适摄食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鲟幼鱼 温度 生长率 摄食率
下载PDF
施氏鲟仔鱼发育及异速生长模型 被引量:46
7
作者 马境 章龙珍 +3 位作者 庄平 张涛 冯广朋 赵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875-2882,共8页
施氏鲟仔鱼的生长发育可分为两个时期:卵黄囊期(或称为自由胚期),即从刚出膜(0日龄,10.17±0.63mm)到初次开口(9日龄,18.93±0.74mm);晚期,从开口摄食至器官发育基本完全(38日龄,41.89±5.09mm).卵... 施氏鲟仔鱼的生长发育可分为两个时期:卵黄囊期(或称为自由胚期),即从刚出膜(0日龄,10.17±0.63mm)到初次开口(9日龄,18.93±0.74mm);晚期,从开口摄食至器官发育基本完全(38日龄,41.89±5.09mm).卵黄囊期仔鱼的感觉、摄食、呼吸、游泳等器官快速分化;晚期仔鱼各骨板分化并发育,在形态上逐渐完成向成鱼的转变.对施氏鲟仔鱼异速生长进行的研究表明,仔鱼许多关键器官均存在异速生长现象,如眼径、口宽、尾鳍长、胸鳍长分别在2日龄、8~9日龄、10日龄、11日龄出现生长拐点,拐点之前器官快速生长,拐点之后生长速度减慢甚至近似等速生长.施氏鲟仔鱼各器官呈现出协调和快速发育的特征,随着重要的感觉、摄食、呼吸、游泳等器官的发育和完善,仔鱼快速地具备了躲避敌害和摄食的能力,其生存能力大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鲟 仔鱼 胚后发育 异速生长
下载PDF
不同脂肪源对施氏鲟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39
8
作者 高露姣 施兆鸿 艾春香 《海洋渔业》 CSCD 2005年第4期319-323,共5页
在饲料蛋白质水平和能量水平均能满足生长需要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油脂(添加水平均为6%)配制成6种试验饲料,投喂施氏鲟幼鱼7周,分析脂肪源对幼鱼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含量和谷丙转氨酶活性(GPT)等生化指... 在饲料蛋白质水平和能量水平均能满足生长需要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油脂(添加水平均为6%)配制成6种试验饲料,投喂施氏鲟幼鱼7周,分析脂肪源对幼鱼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含量和谷丙转氨酶活性(GPT)等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猪油组、葵花籽油组和氧化鱼油组幼鱼的TG和TC都高于鱼油组、混合油组,而其HDL-C、TC含量显著低于鱼油组、混合油组。表明猪油、葵花籽油和氧化鱼油都不利于鲟鱼的脂肪代谢;而鱼油能够调节和平衡鱼体内的脂肪代谢,降低体脂和肝脂的含量,有利于施氏鲟的健康生长。这与不同油脂具有不同的脂肪酸种类和比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鲟 脂肪源 血清 生化指标
下载PDF
盐度对施氏鲟幼鱼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39
9
作者 庄平 章龙珍 +2 位作者 田宏杰 赵峰 宋超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8-203,共6页
研究了盐度对施氏鲟幼鱼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将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幼鱼[初始体长(24.95±1.89)cm,初始体质量(117.80±16.72)g]分别在淡水(盐度0)、盐度10、盐度25条件下饲养10d,检测不同盐度下施氏鲟幼鱼消化... 研究了盐度对施氏鲟幼鱼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将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幼鱼[初始体长(24.95±1.89)cm,初始体质量(117.80±16.72)g]分别在淡水(盐度0)、盐度10、盐度25条件下饲养10d,检测不同盐度下施氏鲟幼鱼消化器官(幽门盲囊、瓣肠、十二指肠、胃和肝脏)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力。结果表明:(1)在相同盐度条件下,不同消化器官中同种消化酶活力高低顺序不同。在不同消化器官中蛋白酶活力(淡水和盐度25时)及淀粉酶活力(淡水时)由大到小依次为幽门盲囊、瓣肠、十二指肠、胃和肝脏;蛋白酶活力(盐度10时)及淀粉酶活力(盐度10和25时)由大到小依次为瓣肠、幽门盲囊、十二指肠、胃和肝脏;在淡水和盐度10时脂肪酶活力由大到小依次为瓣肠、十二指肠、胃、肝脏和幽门盲囊;在盐度25时脂肪酶活力由大到小依次为瓣肠、十二指肠、肝脏、胃和幽门盲囊。(2)同种消化器官中不同盐度条件下同种消化酶的活力不同。幽门盲囊、十二指肠、胃和肝脏中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力均在淡水中最高(P<0.05),盐度25中最低,说明盐度对以上消化器官中3种消化酶均具有抑制作用;瓣肠中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力均在盐度10下最高(P<0.05),说明一定的盐度对瓣肠中3种酶具有激活作用,但盐度过高则会抑制这些酶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鲟 盐度 蛋白酶 淀粉酶 脂肪酶
下载PDF
施氏鲟的胚胎及胚后发育研究 被引量:34
10
作者 刘洪柏 宋苏祥 +3 位作者 孙大江 范兆廷 贾世杰 苏辉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2000年第3期5-10,共6页
施氏鲟的成熟卵为典型的多黄卵,受精后胚盘隆起不明显,卵裂为特殊的辐射裂,与多数硬骨鱼类有明显差别,与两栖类卵裂相似,且卵裂方式有明显的硬骨鱼类盘状卵裂的痕迹。施氏鲟的胚胎发育可分为受精卵、卵果期、囊胚期、原肠期、卵黄... 施氏鲟的成熟卵为典型的多黄卵,受精后胚盘隆起不明显,卵裂为特殊的辐射裂,与多数硬骨鱼类有明显差别,与两栖类卵裂相似,且卵裂方式有明显的硬骨鱼类盘状卵裂的痕迹。施氏鲟的胚胎发育可分为受精卵、卵果期、囊胚期、原肠期、卵黄栓期、神经胚期、视泡形成期、心脏形成博动期和孵出期;胚后发育则分为卵黄囊期仔鱼、晚期仔鱼和稚鱼期。水温17~19℃时,施氏鲟胚胎发育历时95~104 h,总积温需用 1710~1872℃·h。胚后发育水温为20~23℃,刚孵出的仔鱼全长9.42~11.0 mm,体重29~39 mg;出膜后第 30天的平均全长42.8 mm,平均体重3.2 g,其外部形态与成鱼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鲟 胚胎发育 胚后发育
下载PDF
不同盐度驯化下施氏鲟幼鱼鳃泌氯细胞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35
11
作者 侯俊利 陈立侨 +4 位作者 庄平 章龙珍 田宏杰 王伟 闫文罡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6-322,共7页
采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方法,研究了不同盐度驯化下施氏鲟幼鱼鳃中泌氯细胞的分布和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在淡水中,施氏鲟幼鱼鳃中的泌氯细胞数量较少,且主要分布在近鳃小片基部,胞体与核均较大而明显,胞内含大量线粒体;泌氯细胞中有网管和囊... 采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方法,研究了不同盐度驯化下施氏鲟幼鱼鳃中泌氯细胞的分布和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在淡水中,施氏鲟幼鱼鳃中的泌氯细胞数量较少,且主要分布在近鳃小片基部,胞体与核均较大而明显,胞内含大量线粒体;泌氯细胞中有网管和囊管,但网管欠发达,囊管分布面积小,细胞表面有顶隐窝。表现为典型的淡水型泌氯细胞(freshwater-type chloride cells)特征。与淡水组相比,盐度10组鳃泌氯细胞的分布和结构变化均不明显,仅数量略有增加,胞体变大。幼鱼在盐度25海水中驯化65d,鳃丝和鳃小片上泌氯细胞数量明显增加,泌氯细胞集中分布在鳃小片基部;超微结构显示,细胞内线粒体数量明显增加,胞质中网管颇为发达,囊管丰富,顶隐窝扩大,表面有微绒毛,表现为α-型(-αsubtype)泌氯细胞特征。泌氯细胞具有分泌体内过多Na+、Cl-以及调节体液渗透平衡的功能,其数量和结构变化与幼鱼所处的高渗环境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鲟 泌氯细胞 超微结构 盐度 渗透压调节
下载PDF
史氏鲟人工养殖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4
12
作者 孙大江 曲秋芝 +1 位作者 马国军 邱岭泉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08-111,共4页
分布在中国的鲟鱼有8种,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长江水系的达氏鲟(Acipenserdabryanus)和白鲟(Psephurusgladius);黑龙江水系有史氏鲟(Aci... 分布在中国的鲟鱼有8种,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长江水系的达氏鲟(Acipenserdabryanus)和白鲟(Psephurusgladius);黑龙江水系有史氏鲟(Acipenserschrencki)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氏鲟 生物学特性 人工养殖 苗种培育
下载PDF
施氏鲟幼鱼肝性脑病组织病理学与细胞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30
13
作者 潘连德 孙玉华 +1 位作者 陈辉 许平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6-60,共5页
通过对患病和健康施氏鲟 (AcipenserschrenckiiBrandt)进行的比较解剖、组织病理学与细胞病理学、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 ,患病施氏鲟无明显的外部症状 ,临床解剖所见肝脏病变严重 :肝淤血、坏死、糜烂。肝组织脂肪变性、水样变性明显 ,... 通过对患病和健康施氏鲟 (AcipenserschrenckiiBrandt)进行的比较解剖、组织病理学与细胞病理学、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 ,患病施氏鲟无明显的外部症状 ,临床解剖所见肝脏病变严重 :肝淤血、坏死、糜烂。肝组织脂肪变性、水样变性明显 ,肝细胞核浓缩或淡染、变形、核仁裂解 ,内质网扩张 ,线粒体嵴融解、崩解 ,胞浆内大量脂滴和液泡并将细胞器排挤成团。脑组织水样变性致液化性坏死 ,脑细胞胞浆呈液化泡状 ,核变形、浓缩 ,细胞膜融解。肾组织发生局灶性病变 ,病变肾细胞胞浆内有脂滴和液泡 ,核变形、融解 ,线粒体嵴融解、崩解。其它器官、组织、细胞未见病变。研究认为肝组织为原发性、中毒性坏死 ,脑组织病变与肝组织病变有依赖性 ,脑坏死为继发性液化性坏死 ,肾脏病变亦为继发性局灶性病变。因脑坏死而致鲟鱼死亡。文中还探讨了致病原因和机理以及危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鲟 幼鱼 肝性脑病 细胞病理学 组织病理学
下载PDF
史氏鲟消化系统形态学与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26
14
作者 曲秋芝 华育平 +3 位作者 曾朝辉 齐艳萍 王永林 王兵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6,共6页
通过对史氏鲟的活体解剖和对消化系统各组织的观察,结果表明史氏鲟具有胃、幽门盲囊和瓣肠,胰脏形成独立的器官,在肝门部有部分弥散于肝脏组织中。与同属的中华鲟比较,口腔粘膜褶数量和形态不同;食道分段数量不同(史氏鲟分3段、中华鲟分... 通过对史氏鲟的活体解剖和对消化系统各组织的观察,结果表明史氏鲟具有胃、幽门盲囊和瓣肠,胰脏形成独立的器官,在肝门部有部分弥散于肝脏组织中。与同属的中华鲟比较,口腔粘膜褶数量和形态不同;食道分段数量不同(史氏鲟分3段、中华鲟分2段);史氏鲟瓣肠有7个螺旋瓣,比中华鲟少;中华鲟的幽门盲囊有17个小盲囊,而史氏鲟只有10~12个小盲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 组织学 消化系统 史氏鲟
下载PDF
水温对施氏鲟幼鱼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31
15
作者 田宏杰 庄平 +2 位作者 章龙珍 侯俊利 高露姣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6-131,共6页
分别在14℃、21℃、28℃水温条件下饲养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Brandt)幼鱼10 d,初始鱼体质量(124.20±15.12)g,体长(26.95±2.89)cm,检测不同水温条件下施氏鲟幼鱼消化器官(胃、幽门盲囊、十二指肠、瓣肠和肝脏)蛋白酶、... 分别在14℃、21℃、28℃水温条件下饲养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Brandt)幼鱼10 d,初始鱼体质量(124.20±15.12)g,体长(26.95±2.89)cm,检测不同水温条件下施氏鲟幼鱼消化器官(胃、幽门盲囊、十二指肠、瓣肠和肝脏)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力。结果表明:(1)幼鱼幽门盲囊、瓣肠和肝脏中蛋白酶活力均以水温21℃时最高(P<0.05),十二指肠和胃则在28℃最高(P<0.05),各消化器官蛋白酶活力均在14℃最低(P<0.05);(2)各消化器官的淀粉酶活力均在水温21℃时最高(P<0.05),幽门盲囊、瓣肠和十二指肠以水温28℃时最低(P<0.05),胃和肝脏在水温14℃时最低(P<0.05);(3)各消化器官脂肪酶活力均在水温14℃时最高,28℃时最低(P<0.05)。在水温21℃时,各消化器官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由大到小依次为:幽门盲囊、瓣肠、十二指肠、胃、肝脏,水温14℃时瓣肠消化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能力要高于十二指肠,28℃时低于十二指肠(P<0.05);在水温14℃和21℃时各消化器官脂肪酶活力由大到小依次为:瓣肠、十二指肠、胃、肝脏、幽门盲囊,28℃时瓣肠消化脂肪能力低于十二指肠(P<0.05)。[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126-1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鲟 水温 蛋白酶 淀粉酶 脂肪酶 酶活力
下载PDF
史氏鲟消化酶活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3
16
作者 伍莉 陈鹏飞 陈建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9-181,189,共4页
试验测定了史氏鲟 4种消化器官中消化酶的活性 ,其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 :幽门盲囊 >肠道>胃 >肝脏 ;其脂肪酶活性大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 :肠道 >胃 >肝脏 >幽门盲囊。史氏鲟幽门盲囊中淀粉酶和蛋白酶... 试验测定了史氏鲟 4种消化器官中消化酶的活性 ,其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 :幽门盲囊 >肠道>胃 >肝脏 ;其脂肪酶活性大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 :肠道 >胃 >肝脏 >幽门盲囊。史氏鲟幽门盲囊中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较高 ,而脂肪酶几乎没有活性 ;肝脏中淀粉酶几乎没有活性 ,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性也较小 ;肠道中各种酶的活性都较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氏鲟 消化酶 酶活性 蛋白酶 淀粉酶 脂肪酶
下载PDF
施氏鲟鱼皮营养成分的分析及综合评价 被引量:30
17
作者 户业丽 程波 +4 位作者 袁强 余东良 张攀 姚许 蓝泽桥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0-52,共3页
对人工养殖的施氏鲟鱼皮进行营养分析,结果表明:施氏鲟鲜鱼皮的粗蛋白含量为38.70%;纯蛋白含量为17.90%;鲜鲟鱼皮中18种氨基酸总含量为33.67%;其中必需氨基酸占总量的20.04%,第一限制氨基酸为色氨酸,氨基酸评分为72.00;水分含量为57.50%... 对人工养殖的施氏鲟鱼皮进行营养分析,结果表明:施氏鲟鲜鱼皮的粗蛋白含量为38.70%;纯蛋白含量为17.90%;鲜鲟鱼皮中18种氨基酸总含量为33.67%;其中必需氨基酸占总量的20.04%,第一限制氨基酸为色氨酸,氨基酸评分为72.00;水分含量为57.50%;灰分含量为2.54%;粗脂肪含量为5.78%;总糖含量为0.80%;矿物质含量丰富,特别是微量元素锌含量达21.30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鲟鱼 鱼皮 营养成分 氨基酸价
下载PDF
施氏鲟、达氏鳇及其杂交子代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25
18
作者 胡佳 汪登强 +1 位作者 危起伟 沈丽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30,共10页
采用39对微卫星引物扩增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及其正反杂交子代[A.schrenckii(♀)×H.dauricus(♂),H.dauricus(♀)×A.schrenckii(♂)]的全基因组。其中5对引物无扩增产物,其余34对引物中,有3... 采用39对微卫星引物扩增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及其正反杂交子代[A.schrenckii(♀)×H.dauricus(♂),H.dauricus(♀)×A.schrenckii(♂)]的全基因组。其中5对引物无扩增产物,其余34对引物中,有3对只在施氏鲟中得到扩增产物,有31对能同时在3种鱼中进行有效扩增,其中均呈单态的有7对,均呈多态的有22对,位点LS19和LS22在施氏鲟中呈多态,在达氏鳇中呈单态。34个微卫星位点共得到96个等位基因,大小在80~394bp之间。检测到种间特异位点6个(HLJSX22,HLJSX23,HLJSX37,HLJSX41,HLJSX48,LS54),将这些位点部分组合,可以有效鉴别出施氏鲟、达氏鳇和其杂交子代。同时测定杂交子代的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施氏鲟和达氏鳇的同源序列进行比对,根据线粒体母性遗传特性,通过比对序列的差异大小来判断杂交子代的母本来源。结果表明,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结合线粒体控制区同源序列比对的方法,可以很好地鉴别出施氏鲟、达氏鳇及其正反杂交子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鲟 达氏鳇 杂交子代 微卫星 线粒体DNA 鉴定
下载PDF
恩诺沙星在杂交鲟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被引量:22
19
作者 郭娇娇 潘红艳 +3 位作者 杨虎 廖鑫 宫智勇 李谷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2-366,共5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在单次口灌给药途径下,恩诺沙星在杂交鲟(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对杂交鲟单次口灌给药恩诺沙星10 mg/kg后,用3P97药代动力学分析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在单次口灌给药途径下,恩诺沙星在杂交鲟(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对杂交鲟单次口灌给药恩诺沙星10 mg/kg后,用3P97药代动力学分析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恩诺沙星在杂交鲟血液、肌肉和肝脏中的药物时量曲线关系符合一级吸收的二室开放模型;该药在血液、肌肉和组织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3.6%±1.14%、92.65%±1.5%、92.82%±1.39%,在杂交鲟不同组织中分布较广,其在血液、肌肉和肝脏的表观分布容积v/f分别为26.987、6.2298、2.1515 L/kg;恩诺沙星在杂交鲟体内消除较慢,在血液、肌肉和肝脏中的消除半衰期分别为290.139、114.9、901.835 h,总体清除率分别为0.2288、0.1047、0.02164 L/(kg.h)。鉴于恩诺沙星在杂交鲟体内消除较慢,建议养成阶段使用其它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鲟 恩诺沙星 药代动力学
下载PDF
温度对施氏鲟幼鱼摄食、生长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20
作者 白海文 张颖 +1 位作者 李雪 孙大江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99-805,共7页
研究不同养殖温度(15℃、18℃、21℃、24℃、27℃)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摄食、生长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24℃范围内,幼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和相对增重率(RWG)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均在2... 研究不同养殖温度(15℃、18℃、21℃、24℃、27℃)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摄食、生长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24℃范围内,幼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和相对增重率(RWG)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均在24℃时达到最高值;随着温度升高,其饵料系数(FC)先降低后升高(P<0.05),且在24℃时达到最小值;此外,摄食率(FR)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其不同温度组的生长速度由高到低依次为24℃、21℃、27℃、18℃、15℃组。温度对幼鱼前肠蛋白酶活性影响显著,24℃组和27℃组前肠的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15℃组(P<0.05),而温度对中肠和后肠蛋白酶活性则无显著性影响(P>0.05);温度对幼鱼肠道脂肪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各温度组前肠脂肪酶活性均高于中肠和后肠;温度对幼鱼肠道淀粉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综合以上结果认为,施氏鲟幼鱼快速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1~24℃,在此温度范围内施氏鲟幼鱼可获得最大生长率和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鲟 温度 摄食 生长 消化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