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吸收膜预防鸡肌腱粘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邹剑 张长青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0期967-970,共4页
目的探讨鸡肌腱断裂修补后,可吸收膜预防肌腱粘连的可行性及其有效性,为预防肌腱粘连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将30只12周的Leghorn鸡随机分为2组,A组为空白组,B组为可吸收膜组,每组15只。对每只鸡的左、右足第三趾(最长趾)进行断裂修补。... 目的探讨鸡肌腱断裂修补后,可吸收膜预防肌腱粘连的可行性及其有效性,为预防肌腱粘连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将30只12周的Leghorn鸡随机分为2组,A组为空白组,B组为可吸收膜组,每组15只。对每只鸡的左、右足第三趾(最长趾)进行断裂修补。A组修补后不放置可吸收膜,B组修补后放置可吸收膜。修补术后2、4、6周分别进行组织形态学、生物力学及功能恢复的测定,同时进行两组间比较的统计学分析。结果肉眼下可吸收膜组同周围组织粘连较少,光镜下可吸收膜组未见明显坏死组织,同周围组织之间的瘢痕较少。6周后两组肌腱的生物力学结果无明显差异,但可吸收膜组近节趾间关节及掌趾关节的屈曲功能明显优于空白组。结论可吸收膜可作为一种预防肌腱粘连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收膜 预防措施 动物实验 肌腱粘连 生物力学 肌腱断裂
原文传递
可吸收防粘连膜在肌腱修复中的应用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2
作者 邢丹谋 彭正人 +2 位作者 任东 李文武 杨中华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8期871-873,876,共4页
目的观察可吸收防粘连膜预防肌腱修复术后粘连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38例急性手部肌腱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肌腱缝合后分别采用包绕成都迪康公司生产的聚-DL-乳酸可吸收防粘连膜和早期使用动力性支具两种方法治疗。试验组15例65腱,涉... 目的观察可吸收防粘连膜预防肌腱修复术后粘连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38例急性手部肌腱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肌腱缝合后分别采用包绕成都迪康公司生产的聚-DL-乳酸可吸收防粘连膜和早期使用动力性支具两种方法治疗。试验组15例65腱,涉及屈肌腱10例51腱,7例伴血管神经损伤;伸肌腱5例14腱。对照组23例76腱,涉及屈肌腱11例32腱,6例伴血管神经损伤;伸肌腱12例44腱。对损伤肌腱均采用5-0肌腱缝线行改良Kessler法修复。试验组术后以石膏托固定伤手于屈腕、屈掌指关节位(屈肌腱损伤者)或伸腕、伸指位(伸肌腱损伤者),鼓励患者早期行手指活动,对照组术后第3天改用动力性支具。4周后拆除石膏托或动力性支具,行主动屈伸锻炼,辅以中药熏洗。结果试验组1例伤口延迟愈合,2例肌腱修复处皮肤出现局限性硬结,其余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14个月,平均8.7个月。术后屈肌腱功能用TAM法评定,伸肌腱功能用Miller法评定。试验组综合优良率为93.85%(61/65),对照组综合优良率为90.79%(69/76)(P>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可吸收防粘连膜能有效防止肌腱损伤修复术后粘连的形成,同时避免了动力性支具安装的繁琐操作,消除了医患双方在使用支具过程中对可能发生肌腱断裂的担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收防粘连膜 肌腱修复 疗效观察 临床应用 生物膜
原文传递
牙种植可吸收性引导骨再生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3
作者 董研 徐董 王新木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65-769,共5页
引导骨再生技术用于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已有20多年,其中生物膜经历了从早期不可吸收到目前可吸收膜的变化。文中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可吸收膜材料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文献显示,胶原复合膜材料或结合有诱导组织再生的生物活性... 引导骨再生技术用于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已有20多年,其中生物膜经历了从早期不可吸收到目前可吸收膜的变化。文中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可吸收膜材料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文献显示,胶原复合膜材料或结合有诱导组织再生的生物活性因子的生物复合膜,具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收性膜 牙种植 引导骨再生
下载PDF
几丁糖胶原可吸收膜的体内埋植及降解实验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王新木 董研 +1 位作者 张存宝 刘宝林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8-301,共4页
目的:研究几丁糖胶原膜组织相容性及降解性。方法:在家兔背部肌肉内埋植几丁糖风干膜、几丁糖冻干膜、几丁糖胶原复合膜、混合膜及冻干膜。埋植术后1、2周、1、2、4、5月时取材,观察组织相容性;秤取膜材料植入前干重,术后1、2、3、4、5... 目的:研究几丁糖胶原膜组织相容性及降解性。方法:在家兔背部肌肉内埋植几丁糖风干膜、几丁糖冻干膜、几丁糖胶原复合膜、混合膜及冻干膜。埋植术后1、2周、1、2、4、5月时取材,观察组织相容性;秤取膜材料植入前干重,术后1、2、3、4、5、6月时取出膜,计算膜的埋植降解率。结果:家兔背部植入区肌肉组织无明显炎症反应。膜材料在体内3个月时吸收率小于20%;植入后6个月,吸收达50%以上,膜基本破碎。结论:几丁糖胶原膜材料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在体内可保持完整3个月以上,其组织相容性及降解性能适宜作为引导骨再生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丁糖 胶原 可吸收膜 组织相容性 生物降解
下载PDF
聚乳酸可吸收薄膜对可吸收螺纹桩封闭性能的微渗漏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侯玉妹 黄华 周永明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2015年第10期610-614,共5页
目的:评价聚乳酸(PLA)可吸收薄膜对可吸收螺纹桩与根管壁间的封闭性能。方法:选择36个完整离体上颌中切牙,常规根管治疗术后,随机取3个样本作为阴性对照(E组),其余33个样本随机分为A、B、C 3个实验组(n=10)和1个阳性对照组(D组,n=3),行... 目的:评价聚乳酸(PLA)可吸收薄膜对可吸收螺纹桩与根管壁间的封闭性能。方法:选择36个完整离体上颌中切牙,常规根管治疗术后,随机取3个样本作为阴性对照(E组),其余33个样本随机分为A、B、C 3个实验组(n=10)和1个阳性对照组(D组,n=3),行桩道预备后,A组:采用可吸收薄膜固位封闭PLA可吸收螺纹桩;B组:采用双固化树脂粘结玻璃纤维桩;C组:采用玻璃离子粘结金属螺纹桩;D组:不行桩修复。各组处理后,样本牙浸泡于印度墨水72 h后纵向剖开,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和测量各剖面微渗漏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D组微渗漏累及整个桩道;E组无微渗漏。A、B、C组微渗漏(mm)分别为1.30±0.77、0.50±0.45、1.47±0.41,B组与A、C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2),A、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6)。结论:PLA薄膜具有可吸收性且根管壁间的封闭性能与玻璃离子粘结剂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渗漏 聚乳酸(PLA) 可吸收薄膜 可吸收螺纹桩
下载PDF
可吸收膜联合口服塞来昔布防止兔肌腱粘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陈帅 姜士超 范存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29-1132,共4页
[目的]观察聚乳酸聚乙二醇共聚物[poly(1-lacticacid)-polyethylene goycol,PELA]可吸收膜与口服塞来昔布联合应用对预防兔肌腱粘连、降低局部炎症的有效性。[方法]成年雌性新西兰大白兔36只,体重2.0~2.5kg,随机分为三组。制备... [目的]观察聚乳酸聚乙二醇共聚物[poly(1-lacticacid)-polyethylene goycol,PELA]可吸收膜与口服塞来昔布联合应用对预防兔肌腱粘连、降低局部炎症的有效性。[方法]成年雌性新西兰大白兔36只,体重2.0~2.5kg,随机分为三组。制备双后足第3趾屈肌腱损伤模型:A组原位缝合作为对照,B组采用防粘连膜包裹肌腱损伤区,C组应用防粘连膜并术后口服塞来昔布[10mr/(kg·d)]。术后3周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肌腱功能评价和生物力学测定。[结果]3周后,肉眼下:A组腱周大量致密粘连组织,锐性分离困难;B组中度粘连,锐性分离见肌腱表面“假鞘”覆盖;C组仅少量粘连,“假鞘”薄,钝性可完全分离。镜下,C组断端愈合良好,腱周粘连少,局部炎细胞少于其他组。肌腱屈曲总角度:C组优于B组,A组最差,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测定示三组最大抗拉力无明显差异。[结论]PELA可吸收膜联合口服塞来昔布能有效防止肌腱粘连,抑制局部炎症,为防止肌腱粘连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腱粘连 可吸收膜 塞来昔布
原文传递
聚-DL-乳酸可吸收医用膜防止鸡肌腱粘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刘宇洲 劳杰 赵新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2年第2期10-13,18,I0005,共6页
目的探讨鸡肌腱断裂修补后,聚-DL-乳酸可吸收膜预防肌腱粘连的可行性及其有效性。方法将100只实验用鸡随机分为2组,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各50只。对每只鸡的左足趾总深屈肌腱进行断裂修补。A组修补后放置可吸收膜,B组修补后不放置... 目的探讨鸡肌腱断裂修补后,聚-DL-乳酸可吸收膜预防肌腱粘连的可行性及其有效性。方法将100只实验用鸡随机分为2组,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各50只。对每只鸡的左足趾总深屈肌腱进行断裂修补。A组修补后放置可吸收膜,B组修补后不放置可吸收膜。修补术后3周、6周、2月、3月、5月分别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形态学、生物力学及功能恢复的测定。同时进行2组间比较的统计学分析。结果死亡20只鸡,可吸收膜组和对照组各10只,80只进入实验结果统计中。肉眼下可吸收膜组同周围组织粘连较少,光镜下可吸收膜组未见明显坏死组织,与周围纤维组织粘连较少,胶原纤维排列整齐。电镜下可吸收膜组3月后以未成熟的成纤维细胞增生为主,对照组以成熟的成纤维细胞增生为主。生物力学结果无明显差异,3月后可吸收膜组的屈趾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聚-DL-乳酸可吸收医用膜具有防止肌腱粘连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腱粘连 肌腱断裂 可吸收膜 胶原纤维 聚乳酸可吸收医用膜
下载PDF
改良猪小肠黏膜下层可吸收膜在兔下颌骨缺损早期愈合中的作用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博文 吴唯伊 +2 位作者 唐琳 张一 刘玉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87-892,共6页
目的:建立两种尺寸兔下颌骨骨缺损模型,研究改良猪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可吸收膜在骨缺损早期愈合中的屏障作用。方法:将1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组,于双侧下颌骨各制备一个深度均为2 mm、直径为5 mm或8 mm的A、... 目的:建立两种尺寸兔下颌骨骨缺损模型,研究改良猪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可吸收膜在骨缺损早期愈合中的屏障作用。方法:将1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组,于双侧下颌骨各制备一个深度均为2 mm、直径为5 mm或8 mm的A、B两种圆形骨缺损,并分别给予以下处理:覆盖SIS膜(简称S)、覆盖Bio-Gide膜(简称G)和不做任何处理(简称O),得到AS、AG、AO、BS、BG和BO共6组(n=4)24个样本。术后4周取材,进行大体、微型CT(Micro-CT)和组织学观察,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各组骨缺损早期愈合的情况。结果:大体标本观察显示术后4周SIS膜完整,未见明显降解,Bio-Gide不完整,与周围组织融合;AS、BS和AG三组中屏障膜均平整覆盖于骨面,下方骨质较硬,BG组Bio-Gide向中央凹陷,下方骨质相对松软;AO、BO两组骨面明显凹陷,有大量纤维结缔组织。Micro-CT三维重建图显示,AS、BS、AG和BG四组均可见大量新生骨小梁,BG组中央凹陷区新生骨小梁稀疏,AO、BO组仅在缺损底部有少量新生骨小梁。Micro-CT定量结果显示,AS组骨体积分数(new bone percentage,BV/TV)(39.10%±0.79%)和骨密度(bone mineralized density,BMD)[(517.73±11.22)mg/cm^3]显著高于AO组[26.67%±1.12%,(319.81±8.00)mg/cm^3,P<0.05],但与AG组[38.15%±0.91%,(518.65±7.48)mg/c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S组BV/TV(34.90%±1.35%)和BMD[(409.09±8.14)mg/cm^3]显著高于BO组[23.63%±2.07%,(171.00±16.24)mg/cm^3,P<0.05],但与BG组[33.40%±1.06%,(412.70±8.6)mg/c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AO和BO组有大量脂肪空泡,仅有少许散在新生骨组织,相对稀疏,未形成岛状,与天然骨组织界限清楚。AS和AG两组可见大量新生骨组织形成,骨小梁呈岛状,表面衬有成排的成骨细胞,可见血管形成,与周围自体骨组织界限不清。BS和BG组也可见大量新生骨组织,但较AS、AG组稀疏,与周围自体骨组织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黏膜下层 可吸收膜 引导组织再生术 下颌骨缺损
下载PDF
GBR技术中屏障膜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李文波 缪羽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4年第11期684-685,683,共3页
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技术是现今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重要方法,其中屏障膜是关键环节,屏障膜性能的优劣影响着骨组织的再生功能。本研究将对目前临床所使用的各种屏障膜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展开综述。
关键词 GBR 屏障膜 牙种植
下载PDF
屏障材料预防肌腱粘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郭效朋 沈尊理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1年第16期3179-3182,共4页
肌腱与腱周组织粘连是肌腱损伤修复术后最主要的并发症,使用屏障材料预防肌腱粘连是一种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传统使用的不可吸收材料常常会导致严重免疫反应或阻隔肌腱营养而导致肌腱愈合不良,且常需二次手术取出,已基本淘汰。可吸收膜... 肌腱与腱周组织粘连是肌腱损伤修复术后最主要的并发症,使用屏障材料预防肌腱粘连是一种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传统使用的不可吸收材料常常会导致严重免疫反应或阻隔肌腱营养而导致肌腱愈合不良,且常需二次手术取出,已基本淘汰。可吸收膜和水凝胶等具有良好通透性及组织相容性的可吸收大分子材料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使用自体或异体组织材料重建腱鞘也可预防肌腱粘连,但自体组织重建腱鞘损伤较大且手术复杂,异体组织常常受到安全性、伦理学等诸多限制,而组织工程化腱鞘可能是未来预防肌腱粘连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腱粘连 屏障 腱鞘 可吸收膜 水凝胶
原文传递
海藻酸钠/壳聚糖/58S生物玻璃复合膜引导骨再生的生物相容性及体外成骨分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帆 单显峰 +1 位作者 熊秀利 王学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5期3984-3991,共8页
背景:天然生物聚合物具有优异的生物降解能力,含有类似于天然细胞外基质的结构,有利于组织修复。将天然生物聚合物应用于探索新的可吸收膜有着巨大潜力。目的:将58S生物玻璃引入海藻酸钠/壳聚糖聚合体系中,制备出新的可吸收膜,初步研究... 背景:天然生物聚合物具有优异的生物降解能力,含有类似于天然细胞外基质的结构,有利于组织修复。将天然生物聚合物应用于探索新的可吸收膜有着巨大潜力。目的:将58S生物玻璃引入海藻酸钠/壳聚糖聚合体系中,制备出新的可吸收膜,初步研究其理化性能和体外生物活性,探讨其作为引导骨再生膜的可行性。方法:依照0,5,7.5和10 g/L的58S生物玻璃浓度梯度,制备出海藻酸钠/壳聚糖/58S生物玻璃复合膜,分别记为0BG、0.5BG、0.75BG和1BG复合膜。通过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各组复合膜进行形貌表征,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溶胀比检测对各组复合膜进行物理化学表征,通过体外降解实验、蛋白质吸附实验、细胞黏附实验、细胞增殖实验和碱性磷酸酶活力测试比较各组复合膜的生物性能差异。结果与结论:①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显示,各组样品都具有水凝胶典型多孔结构,并且生物玻璃颗粒嵌入到了复合膜的孔隙中,所有复合膜孔隙率均大于90%,孔隙率大小顺序为:0BG>0.5BG>0.75BG>1BG;②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检测中,可观察到海藻酸钠和壳聚糖形成聚合物的特征峰,也观察到生物玻璃存在于聚合物中的证据;58S物玻璃加入后,复合膜在溶胀比、体外降解和生物活性等方面均展现一定的优势,且该优势随生物玻璃含量的升高而更加明显,其中0.75BG和1BG复合膜可以在较长时间上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成骨分化;③结果表明,在实验研究范围内,当58S生物玻璃的质量浓度为7.5,10 g/L时,以海藻酸钠/壳聚糖/58S生物玻璃为基础构建出的复合膜可以实现较为优异的生物活性,将其应用于引导骨再生研究中是具有潜力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导骨再生 可吸收膜 天然聚合物 海藻酸钠 壳聚糖 生物玻璃
下载PDF
负载布洛芬的生物可吸收膜预防鸡肌腱粘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旭军 刘珅 +5 位作者 汪春阳 王伟 何宁 夏震 阮洪江 范存义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73-176,共4页
目的探讨负载布洛芬的生物可吸收膜预防鸡肌腱粘连的疗效及降低局部炎性反应的有效性。方法成年雌性Leghorn鸡54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18只。制备左、右爪第3趾趾深屈肌腱横断模型,A组为肌腱横形切断后原位缝合,B组为不载药纳米纤维... 目的探讨负载布洛芬的生物可吸收膜预防鸡肌腱粘连的疗效及降低局部炎性反应的有效性。方法成年雌性Leghorn鸡54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18只。制备左、右爪第3趾趾深屈肌腱横断模型,A组为肌腱横形切断后原位缝合,B组为不载药纳米纤维修复组,C组为使用载布洛芬的纳米纤维可吸收膜修复组。术后2,4、6周每组各取6只鸡第3趾行大体及组织学观测、肌腱的功能评价及生物力学测定。结果6周后,A组:致密粘连组织存留,锐性分离困难,肌腱已愈合,组织结构仍能辨认;B组:肌腱与周围组织有中度纤维束粘连,有透明的膜状物质覆盖其表面;C组:假鞘结构与周围组织颜色一致、假鞘变薄,钝性分离仍可完成松解。组织学观测显示c组肌腱断端腱细胞及胶原纤维渐多且排列整齐。假鞘中含有少量血管和炎性细胞,但较B组明显少。各组肌腱屈曲总角度评定组间相比,C组优于B组,A组最差,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测定B组和C组均优于A组,B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载布洛芬的生物可吸收膜可以有效防治肌腱粘连,同时抑制局部炎性反应,为预防肌腱粘连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洛芬 肌腱粘连 可吸收膜
原文传递
尺神经肌膜瓣下前置联合可吸收医用膜包裹治疗肘管综合征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19期37-38,共2页
目的探讨尺神经肌膜瓣下前置联合可吸收医用膜包裹治疗肘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02—2013-01我院收治的60例肘管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比较2组疗效及术前、术后小指展肌引出CMAP波幅。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为80... 目的探讨尺神经肌膜瓣下前置联合可吸收医用膜包裹治疗肘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02—2013-01我院收治的60例肘管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比较2组疗效及术前、术后小指展肌引出CMAP波幅。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为8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前小指展肌引出CMAP波幅为3.9±2.7,术后为5.3±3.4;对照组术前为4.1±2.9,术后为4.6±3.2。2组术前小指展肌引出CMAP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尺神经肌膜瓣下前置联合可吸收医用膜包裹术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在肘管综合征的治疗上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管综合征 尺神经 肌膜瓣下前置 可吸收医用膜包裹
下载PDF
游离龈移植及单纯应用可吸收膜诱导角化龈生成在种植体周围角化龈缺失中的应用对比
14
作者 李宏 杨卓娅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7期135-139,共5页
目的:探讨游离龈移植(Free gingival grafts,FGG)及单纯应用可吸收膜诱导角化龈生成在种植体周围角化龈缺失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1年1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0例预行后牙种植术的种植体周围角化龈缺失患者,于种植二期术前对... 目的:探讨游离龈移植(Free gingival grafts,FGG)及单纯应用可吸收膜诱导角化龈生成在种植体周围角化龈缺失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1年1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0例预行后牙种植术的种植体周围角化龈缺失患者,于种植二期术前对患者行可吸收膜诱导再生术,术后4周测量种植位点仅生成部分角化龈,再行FGG,并将其以不同术式结果分为可吸收膜诱导术组和FGG组。比较两组疼痛程度、角化龈厚度和宽度、改良菌斑指数(Modified plaque index,mPI)、改良出血指数(Modif ied bleeding index,mBI)、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水平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术后3d、7 d,两组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均逐渐降低,且同时间段FGG组VAS评分均低于可吸收膜诱导术组(P<0.05);术后8周,FGG组角化龈厚度和宽度均高于可吸收膜诱导术组,FGG组mPI、mBI、PD水平均低于可吸收膜诱导术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PD水平均低于术后8周,可吸收膜诱导术组mBI水平低于术后8周,且FGG组均高于可吸收膜诱导术组(P<0.05);FGG组软组织美学评分高于可吸收膜诱导术组(P<0.05)。结论:FGG及单纯应用可吸收膜诱导角化龈生成均能增量种植体周围角化龈缺失患者角化龈,且FGG对患者疼痛程度更低,角化龈增量效果更显著,能更有利于维持患者口腔卫生和软组织水平,患者满意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牙缺失 角化龈缺失 游离龈移植 可吸收膜 根向复位术
下载PDF
摩尔比对三元共聚物和GBR膜的性能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阳 赵瑾 +6 位作者 董浩 王宪朋 马丽霞 朱爱臣 王传栋 张卫平 王勤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77-280,共4页
本研究合成了一系列不同摩尔比的丙交酯/乙交酯/三亚甲基碳酸酯(DLLA/GA/TMC)三元共聚物(PLGTMC),并用于制备引导骨再生(GBR)可吸收膜。通过凝胶渗透色谱和核磁氢谱对共聚物进行表征,并进行差示扫描量热、X-射线衍射和拉伸测试,研究了... 本研究合成了一系列不同摩尔比的丙交酯/乙交酯/三亚甲基碳酸酯(DLLA/GA/TMC)三元共聚物(PLGTMC),并用于制备引导骨再生(GBR)可吸收膜。通过凝胶渗透色谱和核磁氢谱对共聚物进行表征,并进行差示扫描量热、X-射线衍射和拉伸测试,研究了摩尔比对共聚物和GBR膜热性能、结晶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共聚物和GBR膜玻璃化转变温度和拉伸强度随TMC含量增加呈现降低趋势,结晶性和断裂伸长率随TMC含量增加呈现增加趋势,其中TMC含量为25%的GBR膜有望用于下一步的动物及临床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共聚物 引导骨再生 可吸收膜 热性能 力学性能
下载PDF
基于袋状可吸收生物膜行上颌窦瘘软、硬组织同期修补术的临床应用及操作规范
16
作者 夏亮 赵正宜 +2 位作者 邹多宏 杨驰 张志愿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489-493,共5页
上颌窦瘘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异常口腔-上颌窦交通,是口腔颌面外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传统上对于上颌窦的修补为基于各种软组织瓣的转移修复,在修补上颌窦瘘的同时,缺少骨组织的同期修复。基于袋状可吸收生物膜技术,单纯利用生物医... 上颌窦瘘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异常口腔-上颌窦交通,是口腔颌面外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传统上对于上颌窦的修补为基于各种软组织瓣的转移修复,在修补上颌窦瘘的同时,缺少骨组织的同期修复。基于袋状可吸收生物膜技术,单纯利用生物医用材料,在不用自体骨的情况下可完成上颌窦瘘区域软、硬组织的同期修复与再生。该治疗技术具有创伤小、手术难度适中,临床效果可靠,易于推广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医师和患者的青睐。但由于口腔医师临床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为规范该技术临床操作标准、保障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在此提出上颌窦瘘软、硬组织同期修补术的临床应用及操作规范,旨在为广大口腔医师在应用该项技术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瘘 可吸收生物膜 软、硬组织修复与再生 规范化操作
下载PDF
同种异体骨板结合可吸收防粘连膜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的应用
17
作者 王集军 刘国辉 +4 位作者 肖飞 夏天 张鹏 陈东 朱建福 《颈腰痛杂志》 2009年第3期207-209,共3页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板结合可吸收防粘连膜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0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术,并结合应用同种异体骨板及可吸收防粘连膜,定期临床随访。结果10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板结合可吸收防粘连膜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0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术,并结合应用同种异体骨板及可吸收防粘连膜,定期临床随访。结果10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个月~4年,平均2.6年。参照NAKAI疗效分级,疗效评定优14例、良80例、可10例,优良率90.4%。结论应用同种异体骨板结合可吸收防粘连膜并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种骨板 生物膜 腰椎间盘突出
下载PDF
聚乳酸/乙醇酸可吸收医用膜对兔腹腔术后粘连的预防作用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庞秀炳 潘永明 +6 位作者 华菲 孙朝英 陈亮 陈方明 朱科燕 徐剑钦 陈民利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389-392,共4页
目的研究聚乳酸/乙醇酸可吸收医用膜对兔腹腔术后粘连的预防作用。方法日本大耳白兔66只,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n=6,模型对照组n=30,PLGA膜组n=30。除正常对照组外均采用多因素法复制腹腔术后粘连模型,PLGA膜组在盲肠创面贴敷PLGA膜。... 目的研究聚乳酸/乙醇酸可吸收医用膜对兔腹腔术后粘连的预防作用。方法日本大耳白兔66只,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n=6,模型对照组n=30,PLGA膜组n=30。除正常对照组外均采用多因素法复制腹腔术后粘连模型,PLGA膜组在盲肠创面贴敷PLGA膜。术后1、2、4、6、12周后打开腹腔,评定腹膜粘连程度,并对盲肠组织行羟脯氨酸水平测定和HE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1)模型对照组的粘连程度和羟脯氨酸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且PLGA膜组的粘连程度和羟脯氨酸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2)HE染色显示模型对照组盲肠浆膜层有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PLGA膜能抑制纤维细胞的增生,炎症细胞浸润减少和胶原纤维明显减少。结论 PLGA膜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和胶原蛋白的形成,减轻了兔术后粘连发生的程度和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乙醇酸可吸收医用膜 腹腔粘连
下载PDF
改良Bosworth法联合应用可吸收防粘连膜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 被引量:3
19
作者 谢鸣 谢爱群 +1 位作者 郑琼 方真华 《临床骨科杂志》 2007年第2期145-146,共2页
目的探讨改良Bosworth术联合应用可吸收防粘连膜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的效果。方法14例陈旧性跟腱断裂病例采用改良Bosworth法重建后,可吸收防粘连膜包绕肌腱的术式予以治疗。跟腱缺损范围3.6~10cm,平均6.3cm。结果平均随访29个月。按... 目的探讨改良Bosworth术联合应用可吸收防粘连膜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的效果。方法14例陈旧性跟腱断裂病例采用改良Bosworth法重建后,可吸收防粘连膜包绕肌腱的术式予以治疗。跟腱缺损范围3.6~10cm,平均6.3cm。结果平均随访29个月。按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评估,优12例,良2例。结论改良Bosworth法联合应用可吸收防粘连膜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临床疗效满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腱断裂 跟腱/外科学 防粘连膜
下载PDF
聚乳酸生物可吸收膜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进军 杨志芳 李兴睿 《临床外科杂志》 2016年第12期927-930,共4页
目的探讨聚乳酸生物可吸收膜在甲状腺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甲状腺手术患者120例,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根据术中喉返神经显露程度,又分别分为单侧喉返神经显露组(A组)和双侧喉返神经显露组(B组)两个亚... 目的探讨聚乳酸生物可吸收膜在甲状腺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甲状腺手术患者120例,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根据术中喉返神经显露程度,又分别分为单侧喉返神经显露组(A组)和双侧喉返神经显露组(B组)两个亚组。实验组患者将聚乳酸生物可吸收膜分别置于甲状腺手术创腔内喉返神经表面和颈前肌群表面与颈阔肌层之间。对照组不使用生物膜。对患者声音状况及颈部不适感进行术后定期随访。结果(1)手术后当天,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均未出现声音嘶哑。术后3天后开始有患者出现声音嘶哑,为迟发性声音嘶哑。迟发性声音嘶哑发生率为3.33%(4/120),实验组1例(占1.7%),对照组3例(占5.0%)。采用GRBAS系统评分,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各个观察点声音嘶哑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TVQ量表评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术后1个月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仅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第5天,实验组和对照组电子喉镜随访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1个月时,实验组颈部不适感发生比例和严重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乳酸生物可吸收膜在甲状腺手术中,具有保护喉返神经,促进声音恢复的作用,可减轻患者术后颈部牵扯及挛缩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手术 生物可吸收膜 聚乳酸 喉返神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