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超声心动图联合心电图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的诊断价值,为疾病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10月经心内膜活检证实的39例ARVC患者作...目的:探究超声心动图联合心电图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的诊断价值,为疾病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10月经心内膜活检证实的39例ARV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检查,对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的主要表现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超声心动图联合心电图诊断与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单一方法诊断ARVC的阳性率。结果:超声心动图主要表现为右室增大(89.74%)、右室肌小梁紊乱(76.92%)、右室流出道增宽(66.67%)、右室壁弥漫性变薄(66.67%)、右房增大(51.28%)等;心电图主要表现为V1~V3导联QRS波增宽超过110 ms(69.23%)、V1~V3导联T波倒置(61.54%)、出现Epsilon波(35.90%)。应用超声心动图联合心电图诊断的阳性率为89.74%,均高于心电图(阳性率66.67%)、超声心动图(阳性率30.77%)单一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联合心电图诊断可明显提高ARVC诊断阳性率,减少漏诊,为临床制订早期防治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展开更多
1961年,Dalla Volta等最先描述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ARVD);1977年,Fontaine等发现ARVD的特征;1995年,WHO和国际心肌病学协会(ISFC)统一将其命名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1961年,Dalla Volta等最先描述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ARVD);1977年,Fontaine等发现ARVD的特征;1995年,WHO和国际心肌病学协会(ISFC)统一将其命名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首次正式将ARVC与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和未分类心肌病一起并列为5种原发性心肌病。ARVC发病率约为2%。展开更多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是一种右室心肌细胞被纤维脂肪细胞所取代,主要临床表现为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心肌病。ARVC具有早期症状的隐匿性和临床表型的多样性,分子遗传学...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是一种右室心肌细胞被纤维脂肪细胞所取代,主要临床表现为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心肌病。ARVC具有早期症状的隐匿性和临床表型的多样性,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为ARVC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突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桥粒蛋白基因为其主要致病基因,本文就ARVC的分子发病机制及遗传学研究进展加以综述。展开更多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dysplasia,ARVC/D)属于心肌病范畴,临床上心电图可有左束支传导阻滞形态的室性心律失常,可引起心脏骤停和猝死,男女发病比例为2.7:1.0。有研究表明...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dysplasia,ARVC/D)属于心肌病范畴,临床上心电图可有左束支传导阻滞形态的室性心律失常,可引起心脏骤停和猝死,男女发病比例为2.7:1.0。有研究表明,20%35岁以下和22%年轻运动员猝死是由ARVC/D所致。病因尚不清楚,部分与家族遗传相关。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究超声心动图联合心电图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的诊断价值,为疾病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10月经心内膜活检证实的39例ARV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检查,对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的主要表现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超声心动图联合心电图诊断与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单一方法诊断ARVC的阳性率。结果:超声心动图主要表现为右室增大(89.74%)、右室肌小梁紊乱(76.92%)、右室流出道增宽(66.67%)、右室壁弥漫性变薄(66.67%)、右房增大(51.28%)等;心电图主要表现为V1~V3导联QRS波增宽超过110 ms(69.23%)、V1~V3导联T波倒置(61.54%)、出现Epsilon波(35.90%)。应用超声心动图联合心电图诊断的阳性率为89.74%,均高于心电图(阳性率66.67%)、超声心动图(阳性率30.77%)单一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联合心电图诊断可明显提高ARVC诊断阳性率,减少漏诊,为临床制订早期防治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文摘1961年,Dalla Volta等最先描述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ARVD);1977年,Fontaine等发现ARVD的特征;1995年,WHO和国际心肌病学协会(ISFC)统一将其命名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首次正式将ARVC与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和未分类心肌病一起并列为5种原发性心肌病。ARVC发病率约为2%。
文摘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是一种右室心肌细胞被纤维脂肪细胞所取代,主要临床表现为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心肌病。ARVC具有早期症状的隐匿性和临床表型的多样性,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为ARVC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突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桥粒蛋白基因为其主要致病基因,本文就ARVC的分子发病机制及遗传学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文摘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dysplasia,ARVC/D)属于心肌病范畴,临床上心电图可有左束支传导阻滞形态的室性心律失常,可引起心脏骤停和猝死,男女发病比例为2.7:1.0。有研究表明,20%35岁以下和22%年轻运动员猝死是由ARVC/D所致。病因尚不清楚,部分与家族遗传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