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vD1对大鼠2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马益梅 李传达 +3 位作者 朱雅冰 徐霞 李军 曹红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3期277-281,共5页
目的:采用2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大鼠,探讨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极化情况以及消退素D1(Rv D1)缓解大鼠2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的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高糖高脂饲养,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大鼠2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将2型... 目的:采用2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大鼠,探讨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极化情况以及消退素D1(Rv D1)缓解大鼠2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的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高糖高脂饲养,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大鼠2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将2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大鼠随机分为3组(n=36):2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组(D组)、2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注射Rv D1组(R组)和溶剂对照组(S组)。R、S组分别于注射STZ 14 d后蛛网膜下腔置管,3 d后R、S组分别给予Rv D1 10μl(10 ng/μl)和100%乙醇10μl,每天1次,连续14 d,D组不做任何处理。另取36只正常大鼠为正常对照组(N组),普通饲料喂养。鞘内给药后第1、3、7、14天时测定机械缩足阈值(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各组随机取9只大鼠处死,取L4-6脊髓膨大,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胶质细胞M1、M2型极化标记物,即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1(Arg1)的表达。结果:与N组比较,D、S组第1、3、7、14天时MWT降低、TWL缩短,脊髓背角Arg1表达减少,iNOS表达增多(P<0.05);与D组比较,R组第7、14天时MWT升高、TWL延长,脊髓背角Arg1表达增多,iNOS表达减少(P<0.05);D组与S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v D1促进小胶质细胞M2型极化并缓解大鼠2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2型糖尿病 脊髓 小胶质细胞极化 RvD1 arg1 INOS
下载PDF
龙胆泻肝汤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大鼠M1/M2巨噬细胞极化平衡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5
2
作者 殷学伟 郭励劼 +3 位作者 周梦贤 邱岩 毕宏生 郭大东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08-412,共5页
目的探讨龙胆泻肝汤(Longdan Xiegan decoction,LXD)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大鼠M1/M2巨噬细胞极化平衡的调控作用。方法将48只雌性Lewis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EAU模型组和LXD干预组,其中EAU模型组和LXD干预组大鼠首先诱导... 目的探讨龙胆泻肝汤(Longdan Xiegan decoction,LXD)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大鼠M1/M2巨噬细胞极化平衡的调控作用。方法将48只雌性Lewis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EAU模型组和LXD干预组,其中EAU模型组和LXD干预组大鼠首先诱导并建立EAU模型,LXD干预组大鼠每天给予LXD灌胃处理12 d,EAU组大鼠给予相同体积的PBS缓冲液灌胃处理12 d。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免疫后12 d三组大鼠脾脏、淋巴结及眼组织中iNOS和Arg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此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以上各组织中M1型、M2型巨噬细胞极化水平,分析LXD对EAU大鼠M1/M2巨噬细胞极化平衡的影响。结果免疫后12 d,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AU模型组大鼠各组织中iNOS mRNA和蛋白表达均升高,而Arg1 mRNA和蛋白表达均降低(均为P<0.05);与EAU模型组相比,LXD干预组大鼠脾脏、淋巴结以及眼组织中iNOS表达均降低,而Arg1表达均升高(均为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免疫后12 d,EAU模型组大鼠各组织中M1型巨噬细胞极化水平升高,而M2型巨噬细胞极化水平降低(均为P<0.05),呈现不均衡表达;与EAU模型组相比,LXD干预组大鼠各组织中M1型巨噬细胞极化水平下降,而M2型巨噬细胞极化水平升高,两者比例逐渐恢复均衡。结论在EAU大鼠中,M1/M2巨噬细胞极化比例紊乱,LXD可明显降低M1型巨噬细胞极化水平以及相关因子iNOS表达,提高M2型巨噬细胞极化水平以及相关因子Arg1表达,从而发挥对EAU大鼠M1/M2巨噬细胞极化平衡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胆泻肝汤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 INOS arg1 M1/M2巨噬细胞极化
下载PDF
HIV感染对机体MDSC细胞分化及其免疫抑制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文博 任伟宏 +3 位作者 桑锋 李延卿 冯倩 冯慧洁 《现代免疫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9-103,共5页
骨髓源性抑制细胞是一群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异质性细胞,HIV感染后的机体免疫系统异常调节可能与MDSC有关。因此,我们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检测HIV感染者及健康人群外周血MDSC亚群及细胞内精氨酸酶(Arg1)的表达,分析比较MDSC亚群及细胞内Arg... 骨髓源性抑制细胞是一群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异质性细胞,HIV感染后的机体免疫系统异常调节可能与MDSC有关。因此,我们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检测HIV感染者及健康人群外周血MDSC亚群及细胞内精氨酸酶(Arg1)的表达,分析比较MDSC亚群及细胞内Arg1在以上两组间的差异;并通过HIV感染者血清与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共培养方法,5d后观察HIV感染者血清对健康人MDSC的诱导与分化;采用免疫磁珠分选的方法分选HIV阳性血清诱导的MDSC,与CFSE标记的CD8+T淋巴细胞以2∶1的比例在CD3/CD28免疫磁珠的诱导下体外共培养3d,流式细胞仪检测共培养前后CD8^+T淋巴细胞在培养体系所占比例及CFSE荧光强度的改变。结果显示,与健康人外周血MDSC亚群比较,HIV感染者Lin^-HLA-DR^-CD33^+CD11b^+CD14^+标记的M-MDSC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HIV感染者M-MDSC细胞内Arg1的水平呈现高表达(23.1±9.3)%,与G-MDSC细胞内Arg1的水平比较(4.7±1.3)%,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HIV阳性血清与健康人单个核细胞共培养后,M-MDSC的亚群高于培养前(P=0.008);HIV诱导的MDSC与CFSE标记的CD8^+T淋巴细胞在CD3/CD28刺激后,CD8^+T淋巴细胞在培养体系中所占比例低于单纯的CD3/CD28诱导组(43.7%±6.7%,64.7%±8.2%;P<0.05),CFSE荧光强度的改变亦低于单纯的CD3/CD28诱导组。以上结果提示我们,HIV患者外周血MDSC亚群以M-MDSC为主;Arg1是M-MDSC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重要途径;HIV阳性血清可诱导MDSC向M-MDSC方向分化,且HIV诱导后的MDSC抑制CD8^+T淋巴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 CD8+T淋巴细胞 MDSC arg1
原文传递
乳腺癌来源的琥珀酸促进巨噬细胞极化的机制
4
作者 朱会利 王清云 林婷 《生物技术》 CAS 2024年第4期504-510,496,共8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细胞分泌琥珀酸盐促进巨噬细胞极化的潜在机制。[方法]不同乳腺癌细胞系或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的培养上清培养人巨噬细胞后,分析TAM标志物Arg1、Fizz1、Mgl1的表达以及巨噬细胞极化为TAM水平。检测乳腺癌细胞和正常乳腺上... [目的]探讨乳腺癌细胞分泌琥珀酸盐促进巨噬细胞极化的潜在机制。[方法]不同乳腺癌细胞系或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的培养上清培养人巨噬细胞后,分析TAM标志物Arg1、Fizz1、Mgl1的表达以及巨噬细胞极化为TAM水平。检测乳腺癌细胞和正常乳腺上皮细胞中琥珀酸盐的水平并评估其对巨噬细胞极化为TAM的影响。分子对接和表面等离子共振分析琥珀酸与琥珀酸受体(SUCNR1)的结合位点。[结果]乳腺癌细胞上清培养的巨噬细胞中TAM标志物的表达水平上升(1.00±0.08 vs 19.71±1.80,P<0.05),并且巨噬细胞极化为TAM的水平上升(1.00±0.10 vs 4.89±0.44,P<0.05)。乳腺癌细胞上清中琥珀酸的水平显著上升[(0.09±0.01 vs 0.63±0.04)mmol/L,P<0.05]。不同浓度琥珀酸处理后,巨噬细胞中TAM标志物的表达水平呈浓度依赖性上升(1.00±0.01 vs 26.14±0.21,P<0.05),并且巨噬细胞极化为TAM的水平上升(1.00±0.04 vs 4.10±0.23,P<0.05)分子对接和表面等离子共振显示琥珀酸盐与SUCNR1结合于R81、N173和S178位点。[结论]乳腺癌细胞分泌的琥珀酸盐与巨噬细胞SUCNR1的R81、N173和S178结合后促进了巨噬细胞发生M2极化为TAM(1.00±0.10 vs 4.89±0.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琥珀酸 巨噬细胞极化 SUCNR1 arg1 FIZZ1 Mgl1 分子对接
原文传递
炎症微环境下代谢基因ARG1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黄娟妮 林绪涛 +2 位作者 梁丽英 陈广原 叶慧玲 《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1期33-37,共5页
目的探讨炎症微环境下ARG1基因表达水平对人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选取人结直肠癌细胞系HT29细胞和巨噬细胞M2型细胞,通过小干扰RNA转染HT29细胞沉默ARG1表达,通过慢病毒载体系统转染HT29细胞高表达ARG1基因。实验共分6组:HT29... 目的探讨炎症微环境下ARG1基因表达水平对人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选取人结直肠癌细胞系HT29细胞和巨噬细胞M2型细胞,通过小干扰RNA转染HT29细胞沉默ARG1表达,通过慢病毒载体系统转染HT29细胞高表达ARG1基因。实验共分6组:HT29单纯培养组、HT29与M2细胞共培养组、共培养+精氨酸酶抑制剂组、共培养+L-精氨酸组、ARG1高表达HT29与M2细胞共培养组、ARG1沉默HT29与M2细胞共培养组。精氨酸酶活性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中ARG1活性,ELISA法检测各组培养液中IL-6含量,CCK8试剂盒检测各组HT29细胞增殖能力。结果与巨噬细胞M2型细胞共培养后HT29细胞中精氨酸酶活性明显高于单独培养组。外源性添加L-精氨酸或高表达ARG1基因后,HT29细胞精氨酸酶活性、IL-6分泌水平及细胞增殖水平均显著提高。外源性添加精氨酸酶抑制剂(Nor-NOHA)或转染si RNA沉默ARG1基因表达均能明显降低HT29精氨酸酶活性,IL-6分泌水平及细胞增殖水平均显著降低。结论炎症微环境下过表达代谢基因ARG1能够增强结直肠癌细胞HT29的增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g1 代谢基因 结直肠癌 增殖
下载PDF
髓源抑制性细胞在卵巢癌患者外周血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武荣荣 薛丽丽 +1 位作者 李永祥 过勇杰 《浙江临床医学》 2020年第6期879-881,共3页
目的检测卵巢癌患者外周血中髓样抑制性细胞(MDSCs)及相关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本院收治并确诊为卵巢癌患者40例和健康志愿者30例为观察对象。分别收集卵巢癌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各5ml,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 目的检测卵巢癌患者外周血中髓样抑制性细胞(MDSCs)及相关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本院收治并确诊为卵巢癌患者40例和健康志愿者30例为观察对象。分别收集卵巢癌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各5ml,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s在外周血中的表达;应用RT-PCR技术检测卵巢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精氨酸酶1(ARG1)、环氧化酶-2(COX-2)、S100A8和S100A9基因的表达;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ARG1和S100A9蛋白的表达。结果外周血中的MDSCs(CD11b+CD33+HLADRlow/-)在卵巢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1)。另外在卵巢癌患者单个核细胞中ARG1、COX-2、S100A8和S100A9的mRNA表达量也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ARG1和S100A9蛋白在卵巢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P<0.001)。结论卵巢癌患者外周血中MDSCs细胞比例及相关因子表达增高可以作为卵巢癌发病和预后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髓源抑制性细胞 arg1 S 100A9 免疫抑制
下载PDF
二甲双胍激活AMPK/p53调节尿素循环抑制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滔 胡玲 +8 位作者 唐加峰 徐航 田宽 黄世莹 杜玉梅 杨周倩 李静 陈地龙 冉建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361-1367,共7页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metformin,Met)对HCT11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的能力;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磷酸化腺苷酸...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metformin,Met)对HCT11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的能力;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磷酸化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p-AMPK)的定位情况,Western blot检测p-AMPK、AMPK、p53、p-p53、精氨酸酶1(ARG1)、鸟氨酸转氨甲酰酶(OTC)和鸟氨酸脱羧酶(ODC)的表达情况。结果 CCK-8结果显示:Met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抑制细胞的增殖;FCM结果显示:Met能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克隆形成实验显示:Met可以抑制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经免疫荧光染色可知:Met处理组细胞胞质及胞核内p-AMPK的表达增加;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AMPK、p53、p-p53蛋白的表达上调,ARG1、OTC、ODC蛋白的表达下调。结论 Met可抑制结肠癌细胞HCT116的增殖,诱导G1期细胞周期阻滞,促进细胞凋亡;其可能的机制与激活AMPK、p53信号,抑制尿素循环ARG1、OTC和多胺生成限速酶ODC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双胍 HCT116 P53 arg1 OTC ODC 增殖
下载PDF
肠复方及拆方对肠癌MDSCs细胞iNOS、ARG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邓湘琴 林宏远 +2 位作者 崔超宇 李云辉 梁慧 《中医药导报》 2020年第11期33-37,共5页
目的:探讨肠复方及拆方对肠癌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及精氨酸酶1(ARG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肠复方干预肠癌CT26细胞,运用MTT法检测增殖情况,并探索肠复方最佳浓度及时间。建立小鼠结肠癌皮下移植... 目的:探讨肠复方及拆方对肠癌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及精氨酸酶1(ARG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肠复方干预肠癌CT26细胞,运用MTT法检测增殖情况,并探索肠复方最佳浓度及时间。建立小鼠结肠癌皮下移植瘤模型,21 d后取荷瘤小鼠脾脏,免疫磁珠法提取和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s细胞。结合MTT试验筛选出抑制效果最佳的肠复方浓度,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肠复方全方组、香菇多糖组、模型组、拆方Ⅰ组(健脾益气扶正)及拆方Ⅱ组(祛湿化瘀解毒),每组4只,制备含药血清,分组干预MDSCs细胞。运用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法检测5组MDSCs细胞i NOS及ARG1的表达。结果:MTT检测显示肠复方全方对CT26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含药血清干预72 h较干预24、48 h增殖抑制作用更强,与时间呈正相关(P<0.05),肠复方中剂量组在不同干预时间段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均明显强于高、低剂量组(P<0.05)。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MDSCs细胞为活性90%,纯度86.65%,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肠复方全方组、拆方Ⅰ组、拆方Ⅱ组MDSCs细胞i NOS mRNA、ARG1 mRNA表达均降低(P<0.05),以肠复方全方组最优(P<0.01),香菇多糖组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复方全方对MDSCs细胞i NOS mRNA、ARG1 mRNA抑制作用明显优于拆方Ⅰ组(P<0.05),与拆方Ⅱ组无明显差异(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肠复方全方组、拆方Ⅱ组MDSCs细胞i NOS、ARG1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拆方Ⅰ组、香菇多糖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复方全方对MDSCs细胞i NOS、ARG1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与拆方Ⅱ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肠复方全方及拆方能够抑制MDSCs细胞i NOS及ARG1的表达水平,肠复方全方抑制作用最优,且肠复方抗癌作用主要来自祛湿化瘀解毒组分,这可能是肠复方抑制肠癌细胞增殖和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复方 拆方 肠癌 MDSCS i NOS arg1
下载PDF
类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CD68、CD8、CD20表达的相关研究
9
作者 吴娜娜 李昌林 王永生 《癌症进展》 2018年第15期1911-1913,共3页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D8、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标志抗原CD68、B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D20在类癌组织中的分布规律及吞噬功能,了解类癌肿瘤内外在上述指标表达情况。方法选择类癌患者肿瘤组织与癌旁组织的石蜡切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D8、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标志抗原CD68、B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D20在类癌组织中的分布规律及吞噬功能,了解类癌肿瘤内外在上述指标表达情况。方法选择类癌患者肿瘤组织与癌旁组织的石蜡切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13例类癌患者。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类癌原发灶及癌旁组织中CD8、CD68及CD20的细胞计数,了解其在类癌组织细胞中的位置及分布情况,分析类癌生长微环境。结果类癌组织中CD68阳性表达细胞计数为(3.186±0.936),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2.254±0.9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类癌组织中CD8阳性表达细胞计数低于癌旁组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20在类癌组织或癌旁组织中均无明显表达。类癌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积分光密度(IOD)为30.29(10.91,47.05),高于ARG1表达的IOD 1.83(1.51,2.5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68在类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细胞高于癌旁组织,其中M1型巨噬细胞占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癌 肿瘤微环境 CD68 INOS arg1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基因的筛选和验证
10
作者 蒋蔚 万蛟龙 +1 位作者 包元飞 王新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20年第9期2325-2331,共7页
目的:通过分析基因表达谱,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的分子机制和诊断标志物。方法:下载GEO数据库中缺血性卒中患者和对照组的基因芯片数据,使用Pubmed提供的GEO2R软件和R语言筛选出具有显著意义的差异基因(differential ge... 目的:通过分析基因表达谱,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的分子机制和诊断标志物。方法:下载GEO数据库中缺血性卒中患者和对照组的基因芯片数据,使用Pubmed提供的GEO2R软件和R语言筛选出具有显著意义的差异基因(differential genes,DEGs);利用Metascape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与酶和通路数据库(Reactome)基因集分析;使用STRING在线分析工具和Cytoscape软件分析出关键基因;最后,收集急性卒中患者外周血,通过RT-PCR进行验证。结果:通过分析IS患者外周血基因芯片数据集,共筛选出20个差异表达基因;基因注释和信号途径分析表明,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中性粒细胞脱颗粒、对外来生物刺激反应、细胞因子生产、有机阴离子运输、对脂肪酸的反应和中性粒细胞迁移等。使用Cytoscape和MCODE插件进一步分析,筛选出5个关键基因(MMP-9,OLFM4,ORM1,FOLR3和ARG1);RT-PCR证实ARG1和MMP9 mRNA在IS患者外周血中过表达。结论:缺血性卒中伴随多个基因表达异常,本研究为探索IS的发病机制和开发新的诊治疗策略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精氨酸酶-1 基质金属蛋白酶-9
下载PDF
以痉挛性瘫痪首诊的精氨酸血症七例临床与基因分析及二例产前诊断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吴桐菲 李溪远 +6 位作者 丁圆 刘玉鹏 宋金青 王峤 李梦秋 秦亚萍 杨艳玲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25-430,共6页
目的 探讨7例以痉挛性瘫痪首诊的精氨酸血症患儿的疾病特点、诊断、治疗与产前诊断方法.方法 7例患儿(男3例,女4例)因痉挛性瘫痪就诊,通过血氨、肝肾功能、血液氨基酸、尿液有机酸及ARG1基因检测确诊为精氨酸血症,给予低蛋白饮食、瓜... 目的 探讨7例以痉挛性瘫痪首诊的精氨酸血症患儿的疾病特点、诊断、治疗与产前诊断方法.方法 7例患儿(男3例,女4例)因痉挛性瘫痪就诊,通过血氨、肝肾功能、血液氨基酸、尿液有机酸及ARG1基因检测确诊为精氨酸血症,给予低蛋白饮食、瓜氨酸、苯甲酸钠及对症治疗进行干预.其中2例患儿母亲于第2次妊娠中期时接受产前诊断,经羊膜腔穿刺获取羊水细胞检测,进行ARG1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7例精氨酸血症患儿发病年龄1个月至4岁,主要表现为痉挛性瘫痪与生长发育落后,1岁10个月至12岁时被确诊为精氨酸血症.其中5例患儿伴智力障碍,3例伴癫痫.7例患儿血清精氨酸浓度增高(86.66~349.83 μmol/L,正常参考范围5~25 μmol/L),6例患儿存在肝功能异常,5例血氨增高.脑核磁共振成像显示4例患儿存在脑萎缩.7例患儿ARG1基因被检出9种突变,其中c.703G>A和c.32T>C为已知突变,c.34G>T、c.53G>A、c.67delG、c.232dupG、c.374C>T、c.539G>C及c.646_649delCTCA为7种新突变.1例患儿母亲羊水细胞ARG1基因存在c.703G>A纯合突变,提示胎儿患病,行引产手术.1例母亲羊水细胞ARG1基因未检出与先证者相同的突变(c.53G >A),提示胎儿未患精氨酸血症.新生女婴出生后脐带血ARG1基因分析未检出突变,血液精氨酸浓度正常,发育良好.结论 精氨酸血症是少数可治疗的导致儿童痉挛性瘫痪的遗传性疾病之一,早期诊断及饮食与药物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7例精氨酸血症患儿经血液氨基酸及ARG1基因分析确诊,检出7种新突变.两例孕妇通过羊水细胞基因分析成功进行胎儿产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氨酸血症 尿素循环障碍 痉挛性瘫痪 arg1基因 精氨酸
原文传递
百里醌调控M2型巨噬细胞表型极化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徐元 谭希 +2 位作者 王原来 谢思楠 章丹丹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5-240,共6页
目的考察黑种草子中的活性成分百里醌(thymoquinone)对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机制。方法利用白介素4(IL-4)诱导鼠源巨噬细胞为M2型巨噬细胞模型;MTT法观察百里醌对细胞活力的影响;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考察巨噬细胞造模前后自身迁移... 目的考察黑种草子中的活性成分百里醌(thymoquinone)对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机制。方法利用白介素4(IL-4)诱导鼠源巨噬细胞为M2型巨噬细胞模型;MTT法观察百里醌对细胞活力的影响;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考察巨噬细胞造模前后自身迁移力的变化、对乳腺癌4T1细胞的迁移能力变化及百里醌干预的影响;qRT-PCR法考察百里醌对M2型巨噬细胞内精氨酸酶1(Arg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 RNA的影响;Western blot法考察百里醌对细胞内ARG1、i NOS蛋白及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6(STAT6)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百里醌不仅抑制巨噬细胞向M2表型极化后自身迁移力的提高,也抑制M2型巨噬细胞促进乳腺癌4T1细胞的体外迁移加剧。百里醌呈剂量依赖性抑制Arg1同时提高i NOS的表达,降低STAT6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结论百里醌逆转巨噬细胞M2表型极化,部分通过抑制IL-4/STAT6信号通路的活化,调控Arg1/iNOS的表达消长而干预M2表型极化进程中巨噬细胞自身及其促乳腺癌细胞的体外迁移加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种草子 百里醌 巨噬细胞 表型极化 精氨酸酶1(arg1)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 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6(STAT6) 作用机制
下载PDF
293T细胞转染表达ARG1及其对砷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莉 杨元元 +3 位作者 王瑞 张冰荫 李媛媛 慕晓玲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5期582-586,共5页
研究含有ARGI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IE-ARG1转染真核细胞后,在细胞中的表达及对细胞砷代谢的影响。由脂质体介导将PcDNA3.1-IE-ARG1转染入293T中,用real-timePCR方法检测ARG1基因的表达,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24h砷染毒后细胞... 研究含有ARGI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IE-ARG1转染真核细胞后,在细胞中的表达及对细胞砷代谢的影响。由脂质体介导将PcDNA3.1-IE-ARG1转染入293T中,用real-timePCR方法检测ARG1基因的表达,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24h砷染毒后细胞内砷含量及细胞排砷量。重组质粒成功转入293T细胞中且表达良好;与转染前细胞比较,转染重组质粒的细胞在不同浓度砷染毒下细胞内砷含量明显降低(P<0.05),并且细胞的排砷量也高于转染前的;此外,转染表达ARGI基因的细胞在砷染毒48h后其内GSH及GST的含量高于转染前细胞。这些表明,ARG1基因在真核细胞中相对高表达后在砷代谢排出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g1基因 转染 砷代谢 GSH GST
下载PDF
精氨酸血症的临床与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桐菲 杨艳玲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54-959,共6页
精氨酸血症是一种罕见的尿素循环障碍性疾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于ARG1基因缺陷导致肝脏精氨酸酶缺乏,精氨酸降解障碍,鸟氨酸与尿素生成减少。本文就近年来精氨酸血症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产前诊断与遗传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精氨酸血症是一种罕见的尿素循环障碍性疾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于ARG1基因缺陷导致肝脏精氨酸酶缺乏,精氨酸降解障碍,鸟氨酸与尿素生成减少。本文就近年来精氨酸血症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产前诊断与遗传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精氨酸血症患者临床表现复杂,缺乏特异性,诊断困难,常表现为痉挛性瘫痪、癫癎及小脑萎缩,早期常常被误诊为脑性瘫痪,生存质量极差,预后不良。血液氨基酸分析、精氨酸酶活性测定及基因分析是确诊精氨酸血症的重要方法。随着液相串联质谱技术在新生儿筛查和高危筛查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的精氨酸血症患者在无症状期或疾病早期获得诊断,通过低蛋白饮食、瓜氨酸与苯甲酸等药物治疗可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氨酸血症 精氨酸酶 argl基因 痉挛性瘫痪
原文传递
Arginase1敲低通过增强Aβ降解和减轻神经炎症改善APP/PS1小鼠认知功能
15
作者 王清波 唐姣玲 +1 位作者 郭开华 徐杰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52-360,共9页
【目的】探讨表达 M2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精氨酸酶 1(Arginase1,Arg1)敲低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 (APP/PS1)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 Arginase1基因工程小鼠,分为 C57BL/6对照组(WT)、Arginase1低表达组 (Arg1^(+/-))、阿尔茨海默... 【目的】探讨表达 M2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精氨酸酶 1(Arginase1,Arg1)敲低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 (APP/PS1)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 Arginase1基因工程小鼠,分为 C57BL/6对照组(WT)、Arginase1低表达组 (Arg1^(+/-))、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组(APP/PS1)、Arginase1、APP/PS1转基因小鼠 Arginase1低表达组(Arg1^(+/-);APP/ PS1),旷场实验(OFT)、Morris水迷宫(MWM)实验分别测试小鼠自主活动和适应能力、学习记忆能力,硫磺素 S染色 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小鼠脑内 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小鼠海马区域 Arginase1,小胶质细胞特征性标志物离 子钙接头蛋白分子 1(Iba1)、跨膜蛋白 119(Tmem119)及溶酶体蛋白(CD68)表达量;ELISA法检测海马和皮质组织 Aβ_(1-40)、Aβ_(1-42)表达量,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APP)、APP-β位点剪切酶(BACE)、 脑啡肽酶(NEP)、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量。【结果】OFT结果显示,与 APP/PS1组比较 Arg1^(+/-);APP/PS1组在中 央格区域的持续时间和运动频率明显增高(P<0.001);MWM实验结果显示,与 APP/PS1组比较 Arg1^(+/-);APP/PS1组小 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减少(P<0.001)、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和距离及穿越平台次数均明显增多(均 P<0.05);硫磺素 S和 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与 APP/PS1组比较 Arg1^(+/-);APP/PS1组海马区域 Aβ水平显著降低(P<0.001),与 APP/PS1组比 较 Arg1^(+/-);APP/PS1组海马区域小胶质细胞表达 CD68增多(P=0.039 2,P=0.000 3);ELISA与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 与 APP/PS1组比较,Arg1^(+/-);APP/PS1组 Aβ_(1-40)、Aβ_(1-42)、APP、IL-1β水平下降,NEP蛋白表达量增加(P<0.000 1),BACE 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497 7)。【结论】在 APP/PS1模型小鼠中,下调 Arginase1可能促进脑内小胶质细胞激 活,上调 Aβ降解酶 NEP水平,减少脑内 Aβ沉积和神经炎症,从而提高 AD模型小鼠空间学习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氨酸酶1 APP/PS1转基因小鼠 Β-淀粉样蛋白
下载PDF
基于酸性微环境研究养阴扶正方对肺癌小鼠体内HIF-1α、Arg1表达的影响
16
作者 魏冬梅 孙玺媛 +3 位作者 尹钢 姜梅 刘锐 陈宏 《世界肿瘤研究》 2021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探讨养阴扶正方对肺癌小鼠体内HIF-1α、Arg1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Lewis肺癌C57BL/6鼠移植瘤模型,建模成功后,分别予以养阴扶正方低、中、高剂量组进行干预;绘制肿瘤生长曲线,计算抑瘤率,Elisa方法检测瘤组织中乳酸的含量,West-b... 目的:探讨养阴扶正方对肺癌小鼠体内HIF-1α、Arg1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Lewis肺癌C57BL/6鼠移植瘤模型,建模成功后,分别予以养阴扶正方低、中、高剂量组进行干预;绘制肿瘤生长曲线,计算抑瘤率,Elisa方法检测瘤组织中乳酸的含量,West-blot、Real-time分别检测Lewis肺癌HIF-1α、Arg1的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Lewis肺癌移植瘤模型建立;养阴扶正方可抑制Lewis肺癌生长,降低Lewis肺癌乳酸,减瘤组织HIF-1α、Arg1的mRNA的表达。结论:养阴扶正方改善了肺癌的酸性微环境,通过对HIF-1α、Arg1的调控,减少M2型TAMs的数量,降低免疫抑制蛋白因子的分泌,逆转了免疫抑制,抑制了肺癌的生长,是养阴扶正方抗NSCLC的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养阴扶正方 HIF-1αarg1
下载PDF
沙利度胺联合CHOP方案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许伟 丁现超 任小晶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17年第5期897-900,共4页
目的探究沙利度胺片联合CHOP方案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郑州颐和医院收治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53例,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和治疗组(26例)。对照组给予CHOP方案治疗:第1天静脉注... 目的探究沙利度胺片联合CHOP方案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郑州颐和医院收治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53例,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和治疗组(26例)。对照组给予CHOP方案治疗:第1天静脉注射注射用环磷酰胺750 mg/m^2;注射用硫酸长春新碱1.4 mg/m^2;盐酸表柔比星注射液50 mg/m^2;同时第1~5天口服醋酸泼尼松片,10 mg/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沙利度胺片,起始剂量为50 mg/次,2次/d,每周剂量增加50 mg/次直至200 mg/次。两组均以21 d为1个疗程,共治疗8个疗程。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精氨酸酶1(Arg-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生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水平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2.96%、84.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Arg-1、VEGF、iNOS水平均显著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55.56%、19.23%,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9.26%、19.23%,肝脏损害发生率分别为37.03%、26.9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利度胺片联合CHOP方案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降低Arg-1、VEGF、iNOS水平,安全性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利度胺片 CHOP方案 注射用环磷酰胺 注射用硫酸长春新碱 盐酸表柔比星注射液 醋酸泼尼松片 外周T细胞淋巴瘤 精氨酸酶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诱生型一氧化氮合成酶
原文传递
Arg-1、HepPar-1、GPC3和AFP检测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7
18
作者 成琳 黄文斌 +2 位作者 赵有财 赵建华 王劲松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10期598-601,605,共5页
目的观察Arg-1、HepPar-1、GPC3和AFP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肝细胞癌(HC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检测49例HCC和45例癌旁良性肝组织中Arg-1、HepPar-1、GPC3和AFP的表达。结果 1Arg-1、HepPar-1、GPC3和AFP... 目的观察Arg-1、HepPar-1、GPC3和AFP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肝细胞癌(HC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检测49例HCC和45例癌旁良性肝组织中Arg-1、HepPar-1、GPC3和AFP的表达。结果 1Arg-1、HepPar-1、GPC3和AFP在HCC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5.5%、49%、69.4%和12.2%,在良性肝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6.7%、85.7%、0和4.1%,GPC3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良性肝组织(P<0.01);Arg-1在HCC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HepPar-1和AFP(P<0.01,P<0.05),而与GPC3无明显差异(P>0.05)。2Arg-1和HepPar-1阳性率随着肿瘤分化程度降低而降低,而GPC3和AFP阳性率则随着肿瘤分化程度降低而升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 3个指标中,Arg-1是HCC最敏感的标记物,而GPC3是HCC最特异的标记物,Arg-1和/或GPC3对HCC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 Arg-1是一种新的诊断肝细胞癌的标记物,GPC3是一种诊断HCC比较特异的标记物,Arg-1和/或GPC3检测对HCC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于低分化HCC,建议行Arg-1、HepPar-1、GPC3和AFP等抗体检测可提升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arg-1 HepPar-1 GPC3 AFP
下载PDF
人参皂苷Rg1抑制癫痫大鼠大脑胼胝体区小胶质细胞激活和炎性因子表达的作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陆地 边立功 +5 位作者 艾青龙 孙俊 陈媛丽 郭家智 邵庆华 钟莲梅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52-458,共7页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1(Ginsenoside Rg1,Rg1)抑制氯化锂-匹罗卡品联合诱导的癫痫大鼠模型大脑胼胝体区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G)的激活和炎性因子的表达作用,为临床应用Rg1治疗癫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8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1(Ginsenoside Rg1,Rg1)抑制氯化锂-匹罗卡品联合诱导的癫痫大鼠模型大脑胼胝体区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G)的激活和炎性因子的表达作用,为临床应用Rg1治疗癫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8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Rg1预治疗组、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CBZ)预治疗组,每组20只;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腹腔注射制备癫痫大鼠模型,治疗组提前进行药物预处理,模型组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记录行为学发作情况,注射匹罗卡品后2 h给予安定终止,3 d后取材;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大脑胼胝体区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ed nitric oxide synthase,iN OS)和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Rg1预治疗组明显缩短癫痫大鼠的大发作时间;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大脑胼胝体区MG明显激活,胞体变圆,突起减少,呈"M1型"阿米巴样状态;Rg1预治疗组较模型组相比,MG的激活明显降低,Arg-1蛋白的表达明显上调,iN OS和IL-1β等炎性因子的表达显著下调。结论:Rg1增加癫痫大鼠大脑胼胝体区Arg-1蛋白的表达,降低iN OS和IL-1β等炎性因子的表达,抑制MG的激活和极化,减轻炎症因子的表达,缩短癫痫大鼠大发作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RG1 癫痫 小胶质细胞 精氨酸酶1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白介素1Β 大鼠
下载PDF
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高糖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M1/M2表型转化的影响作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郑丹 赵笑芸 +3 位作者 申达月 张曦澜 李元平 廖晖(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72-675,682,共5页
目的:研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对高糖(HG)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向M1型及M2型表型转化的影响作用。方法:①Griess法测定一氧化氮(NO)代谢产物亚硝酸盐(NO_(2)^(-))含量,以确定可诱导巨噬细胞向M1型转化的HG浓度。②CCK-8法确定HSYA... 目的:研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对高糖(HG)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向M1型及M2型表型转化的影响作用。方法:①Griess法测定一氧化氮(NO)代谢产物亚硝酸盐(NO_(2)^(-))含量,以确定可诱导巨噬细胞向M1型转化的HG浓度。②CCK-8法确定HSYA在HG中的安全作用浓度。③Western blot检测M1型极化标志物TNF-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M2型极化标志物CD206、精氨酸酶-1(Arg-1)的蛋白表达。④ELISA检测IL-1β含量。结果:①与11.1 mmol/L葡萄糖对照组相比,33.3 mmol/L HG的NO2-含量显著升高(P<0.05)。②HSYA在200μmol/L以下时,细胞在33.3 mmol/L HG中的存活率均在95.0%以上。③与HG模型组相比,HSYA可抑制HG诱导的TNF-α、iNOS蛋白表达并增加Arg-1、CD206表达,其中对TNF-α、iNOS及Arg-1的作用显著(P<0.05)。④HSYA可显著抑制NO、IL-1β等炎症因子生成(P<0.05)。结论:HSYA通过抑制HG诱导的M1型巨噬细胞极化促进M2型标志分子Arg-1表达,抑制NO、IL-1β等炎症因子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红花黄色素A 高糖 RAW264.7巨噬细胞 TNF-α INOS CD206 arg-1 IL-1β NO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