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14^(ARF)、ARF-BP1及c-myc mRNA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覃新干 罗殿中 +2 位作者 吕自力 林静 苏传丽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3期2656-2660,共5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组织中p14ARF、ARF-BP1及c-myc的mRNA表达及其与临床参数关系.方法: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对52例HCC组织及其中45例相应癌旁组织p14ARF、ARF-BP1及c-myc的mRNA表达丰度进行检测并分析他们之间...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组织中p14ARF、ARF-BP1及c-myc的mRNA表达及其与临床参数关系.方法: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对52例HCC组织及其中45例相应癌旁组织p14ARF、ARF-BP1及c-myc的mRNA表达丰度进行检测并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及其与临床参数的关系.结果:在52例HCC组织中p14ARF、ARF-BP1及c-myc的mRNA各表达77.0%、77.0%和75.0%,与45例相应癌旁组织(11.1%、20.0%、53.3%)比较,呈高表达.p14ARF、ARF-BP1mRNA的表达与肿瘤大小有关(t=2.169,2.087,均P<0.05);而c-mycmRNA表达与肿瘤大小无关.p14ARF、ARF-BP1及c-myc的mRNA表达在性别、年龄、AFP、临床病理分级、浸润转移、HBV、包膜等无统计学差异.p14ARF与ARF-BP1、p14ARF与c-myc及ARF-BP1与c-myc的mRNA表达两两成正相关(r=0.565,0.436,0.584,均P<0.01).结论:p14ARF、ARF-BP1、c-myc过度表达可能是HCC发生的早期指标;ARF-BP1过度表达可能是影响HCC发生、发展的关键,干预ARF-BP1可能是治疗HCC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14^arf^ arf-bp1 C-MYC 肝细胞癌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下载PDF
P53泛素化的非Mdm2依赖途径 被引量:1
2
作者 冉莉 文格波 曹仁贤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414-416,共3页
泛素化、磷酸化、甲基化和乙酰化均是P53蛋白最重要的修饰形式。其中泛素化对P53蛋白功能的调控起中心作用。Mdm2具有E3连接酶活性,能使P53蛋白发生泛素化而降解。但近年研究发现其他几种E3泛素连接酶也能使P53蛋白发生泛素化而降解,提... 泛素化、磷酸化、甲基化和乙酰化均是P53蛋白最重要的修饰形式。其中泛素化对P53蛋白功能的调控起中心作用。Mdm2具有E3连接酶活性,能使P53蛋白发生泛素化而降解。但近年研究发现其他几种E3泛素连接酶也能使P53蛋白发生泛素化而降解,提示存在P53蛋白泛素化的非Mdm2依赖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 泛素化 arf-bp1 COP1 PIRH2 TOPORS NIRF
下载PDF
p14^(ARF)、ARF-BP1、c-myc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3
作者 覃新干 吕自力 +2 位作者 林静 苏传丽 罗殿中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28-531,共4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及其癌旁肝组织中p14ARF、ARF-BP1、c-myc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免疫组化技术对45例HCC组织及其癌旁肝组织中p14ARF、ARF-BP1、c-myc的mRNA表...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及其癌旁肝组织中p14ARF、ARF-BP1、c-myc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免疫组化技术对45例HCC组织及其癌旁肝组织中p14ARF、ARF-BP1、c-myc的mRNA表达和p14ARF、c-myc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p14ARF、ARF-BP1、c-myc的mRNA在HCC组织中阳性表达分别为80.00%、86.67%、84.44%,在癌旁肝组织中分别为11.11%、20.00%、53.33%,三者的mRNA在癌组织中呈过表达,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P<0.01)。p14ARF、c-myc蛋白在HCC组织中表达分别为78.38%、75.68%,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的13.51%(P<0.01)和51.35%(P<0.05)。结论:p14ARF、ARF-BP1、c-myc在HCC组织中高表达,这种高表达可能与HCC的发生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14^arf arf-bp1 C-MYC 肝细胞癌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ARF-BP1基因对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覃新干 罗殿中 +2 位作者 吕自力 陈罡 苏传丽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32期4-6,共3页
目的观察ARF-BP1基因对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随机分为4组。转染组采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包裹技术将100 nmol/L ARF-BP1 siRNA瞬时转染HepG2细胞;脂质体对照组只加脂质体,不加si... 目的观察ARF-BP1基因对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随机分为4组。转染组采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包裹技术将100 nmol/L ARF-BP1 siRNA瞬时转染HepG2细胞;脂质体对照组只加脂质体,不加siRNA片段;阴性对照组转染阴性siRNA片段;空白对照组不加siRNA片段及脂质体,仅加等量培养基。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RT-PCR法检测转染组和空白对照组p53、Mcl-1 mRNA相对表达。结果转染组、脂质体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7.90%±1.40%、3.33%±0.66%、3.05%±0.73%和1.64%±0.12%;转染组与其他组比较,P均<0.01;阴性对照组、脂质体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均<0.05。转染72 h后,转染组p53、Mcl-1 mRNA相对表达分别为0.29±0.08和0.23±0.04,均低于空白对照组的0.63±0.07和0.34±0.02,P<0.01、0.05。结论降低肝癌HepG2细胞ARF-BP1基因表达会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可能与其抑制p53、Mcl-1基因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HEPG2细胞 泛素连接酶 arf-bp1
下载PDF
肝细胞癌ARF—BP1基因治疗影响HepG2细胞凋亡的相关性分析
5
作者 张法标 方哲平 《浙江临床医学》 2016年第1期14-15,18,共3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ARF—BP1基因对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随机将对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分为细胞转染组、脂质体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将100nmol/LARF—BP1 siRNA采用脂质体包裹计数,转染至HepG2细胞;脂质体对照组不加si...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ARF—BP1基因对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随机将对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分为细胞转染组、脂质体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将100nmol/LARF—BP1 siRNA采用脂质体包裹计数,转染至HepG2细胞;脂质体对照组不加siRNA片段,只加脂质体;转染阴性siRNA片段为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加入等量培养基,不加siRNA片段和脂质体。各组ARF-BPl干扰后不同时间HepG2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四甲基偶氮哇蓝光吸收法测定,各组转染72h后HepG2胞周期及细胞凋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RF—BP1 siRNA转染组和空白对照组不同时间点ARF—BP1 mRNA、p53mRNA、mcl-1 mRNA表达水平采用RT-PCR法检测。结果在24h、48h和72h,ARF-BP1对转染组的HepG2胞抑制效率逐渐增强(P〈0.05);各时间点细胞增殖情况转染组〈脂质体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P〈0.05)。转染72h后,HepG2细胞凋亡率为转染组〉脂质体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纽;G1期细胞转染组〈脂质体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G2期细胞转染组〉脂质体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P〈0.05)。在ARF—BP1 siRNA转染72h后,p53mRNA和mcl—1 mRNA的相对表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ARF-BP1基因在HepG2中被降低表达可促进HepG2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arfbp1基因 HEPG2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