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为第一哲学的实践哲学及其实践概念 被引量:71
1
作者 张汝伦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55-163,共9页
实践哲学的现代复兴是在哲学普遍危机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实践哲学不仅指示了哲学的出路,还体现了它的根本性质。要确立实践哲学作为第一哲学的地位,首先要明确规定“实践”概念的哲学含义。实践不同于生产劳动,它涉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实践哲学的现代复兴是在哲学普遍危机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实践哲学不仅指示了哲学的出路,还体现了它的根本性质。要确立实践哲学作为第一哲学的地位,首先要明确规定“实践”概念的哲学含义。实践不同于生产劳动,它涉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后者只是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马克思正确地把生产方式看作是人一定的活动方式和生活方式,却没有充分说明这种生产方式本身的前提。非经济的实践不是从生产劳动中派生出来的,而是相反。亚里士多德将理论作为最高的实践的结果,他的第一哲学是形而上学,而不是实践哲学。因此,作为第一哲学的实践哲学必须超越亚里士多德,而不是回到亚里士多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 实践哲学 第一哲学 亚里士多德 阿伦特 马克思
下载PDF
极权主义和政治现代性——读《极权主义的起源》 被引量:16
2
作者 张汝伦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9,共9页
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是要揭示一种特殊的现代政治现象的起因和条件, 探讨极权主义这个现代特有的现象的深层历史原因及其结构因素。正因为如此,她的许多观点和分析至今仍有重要的意义。极权主义是反犹主义、民族国家的衰落、种... 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是要揭示一种特殊的现代政治现象的起因和条件, 探讨极权主义这个现代特有的现象的深层历史原因及其结构因素。正因为如此,她的许多观点和分析至今仍有重要的意义。极权主义是反犹主义、民族国家的衰落、种族主义、为扩张而扩张、资本和暴徒联盟结合在一起的产物。极权主义就是从根本上消灭人性,它反映了“我们世纪的危机”,揭示了西方文明及其价值体系的崩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权主义 阿伦特 现代性 国家 危机
下载PDF
诹论马克思的劳动哲学本体论(上) 被引量:19
3
作者 宫敬才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23,共8页
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确实存在哲学本体论。它既不是物质哲学本体论,也不是实践哲学本体论,更不是社会生产关系——实践本体论,而是劳动哲学本体论。这一本体论思想散见于马克思的哲学文献及政治经济学文献中。为了厘清这一本体论中的... 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确实存在哲学本体论。它既不是物质哲学本体论,也不是实践哲学本体论,更不是社会生产关系——实践本体论,而是劳动哲学本体论。这一本体论思想散见于马克思的哲学文献及政治经济学文献中。为了厘清这一本体论中的本体——劳动,马克思前无古人地揭示了劳动的原型性质、历史性质、属人性质、基础性质、预设性质和受动性质。这些性质的揭示有赖于对主观—客观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哲学分析框架的批判,马克思所主张和运用的是主体—客体及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哲学分析框架。汉娜·阿伦特以谬解"消灭劳动"提法的方式攻击马克思的劳动哲学本体论,但其思想混乱在马克思原生态的强劲思想逻辑面前暴露无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阿伦特 劳动哲学本体论 人化自然
下载PDF
古典市民社会理念的历史流变及其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李佃来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17-623,共7页
在市民社会理论史上,古典市民社会理论传统是由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开创并加以发展的。作为一种政治哲学的创构,古典市民社会理念主要反映的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现实,因此直接体现为古希腊、古罗马思想的主流。但在尔后的文化长河中,... 在市民社会理论史上,古典市民社会理论传统是由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开创并加以发展的。作为一种政治哲学的创构,古典市民社会理念主要反映的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现实,因此直接体现为古希腊、古罗马思想的主流。但在尔后的文化长河中,它仍然作为一种支配性话语而起作用,影响到中世纪、近代乃至当代思想家的学术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市民社会理念 亚里士多德 西塞罗 政治共同体 阿伦特
下载PDF
“玩是谦恭,不是解放”——作为控制、反制与自制的电子游戏 被引量:11
5
作者 姜宇辉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4-91,159,共9页
在今天,有必要对电子游戏作为一种人类重要活动的基本境况进行深刻的哲学反省。根据阿伦特在《人的境况》中的启示,游戏世界虽然具有鲜明的空间性和持存性,但却并没有真正展现出建构共同世界的行动力量。它最终仍然沦为一部强力而高效的... 在今天,有必要对电子游戏作为一种人类重要活动的基本境况进行深刻的哲学反省。根据阿伦特在《人的境况》中的启示,游戏世界虽然具有鲜明的空间性和持存性,但却并没有真正展现出建构共同世界的行动力量。它最终仍然沦为一部强力而高效的"控制性"的社会装置。由此我们试图回归劳动和身体这个本原,经由晚近的诸众理论对情动的阐发来进一步探寻生成和创造的"反制"潜能。阿甘本对身体之用的论述无疑给出了第三种选择,以"自制"来确立主体的位置,重新激活沉思的积极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游戏 阿伦特 世界 劳动 身体之用
原文传递
重省《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当下美国学界关于“恶之平庸”的论战 被引量:10
6
作者 刘文瑾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3-103,共11页
近年在美国学界,诸种因素促使围绕阿伦特《耶路撒冷的艾希曼》的论战再次升温。争论主要围绕"恶之平庸"这一观点。以马克·里拉、斯坦格内丝以及理查德·沃林为代表的批评者们质疑"恶之平庸"在事实及理论... 近年在美国学界,诸种因素促使围绕阿伦特《耶路撒冷的艾希曼》的论战再次升温。争论主要围绕"恶之平庸"这一观点。以马克·里拉、斯坦格内丝以及理查德·沃林为代表的批评者们质疑"恶之平庸"在事实及理论层面的合理性。他们认为,虽然这一观点非常有助于人们思考现代科层制中的人性问题,但以"平庸""无思"来理解艾希曼,却是阿伦特对艾希曼的历史真实面貌的误读。里拉和沃林指出,误读的原因,是阿伦特未能摆脱海德格尔思想的影响,以及她对纳粹之恶"过于复杂的简化"。笔者认为,从"根本恶"转向"恶之平庸",阿伦特的问题在于她大大地缩减了人们理解恶、应对恶——或者说思考人类责任——的问题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伦特 艾希曼 恶之平庸 无思
原文传递
阿伦特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四个根本性误解 被引量:8
7
作者 李佃来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0-32,共13页
阿伦特对马克思所作出的独特解读,通常被人们认定为后者的政治哲学得以开显的一个重要契机。阿伦特虽然积极开显了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但也在根本上误解了马克思的政治哲学。阿伦特的误解主要体现为四点:一是认为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存在... 阿伦特对马克思所作出的独特解读,通常被人们认定为后者的政治哲学得以开显的一个重要契机。阿伦特虽然积极开显了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但也在根本上误解了马克思的政治哲学。阿伦特的误解主要体现为四点:一是认为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存在无法弥合的逻辑和思想矛盾,二是认为马克思对劳动的赞颂从根本上违背了自由原则,三是认为马克思应当为20世纪的极权主义负责任,四是认为马克思“实现哲学”的思想终结了政治哲学的传统。鉴于阿伦特在政治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特别是鉴于她在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上所产生的广泛影响,我们必须全面澄清并认真对待阿伦特的这四个根本性误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伦特 马克思 政治哲学 误解
原文传递
论平庸之恶及其现代表征 被引量:8
8
作者 覃青必 张美萍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8-103,共6页
恶有诸多种表现形式,相对于有邪恶动机和主观故意的恶,平庸之恶是指个人因无主见、盲从而导致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损害,是一种因麻木、冷漠而导致的无明显作恶动机的恶。从人性以及人类社会发展来看,平庸之恶具有某种终极性,它是我们在任... 恶有诸多种表现形式,相对于有邪恶动机和主观故意的恶,平庸之恶是指个人因无主见、盲从而导致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损害,是一种因麻木、冷漠而导致的无明显作恶动机的恶。从人性以及人类社会发展来看,平庸之恶具有某种终极性,它是我们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无法回避的一种恶。与其他的恶相比,平庸之恶有三个基本特征。平庸之恶是一种个人无思想之恶;平庸之恶往往隐匿于群体性之恶中;平庸之恶是一种会造成较大甚至巨大损害的恶。在现代社会,平庸之恶一般存在于科层制管理、社会公共生活、网络社会中,体现为制度异化、道德冷漠、网络暴力等问题。尽管个人在平庸之恶中没有明确的作恶动机,但无论从动机论还是从效果论的角度看,他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否则对于受害者、对于能坚守良知与正义的人来说都是不公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伦特 平庸之恶 无思想 道德责任
下载PDF
教育场域中的“集体无意识”:阿伦特“平庸之恶”的教育学探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夏青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1-55,共5页
阿伦特指出,无思想是当前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当前的教育场域中,以"集体无意识"为体现的"平庸之恶"同样普遍地存在着。"技工式"教师、"沉默的"学生、"无助的"家长这三类教育群体... 阿伦特指出,无思想是当前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当前的教育场域中,以"集体无意识"为体现的"平庸之恶"同样普遍地存在着。"技工式"教师、"沉默的"学生、"无助的"家长这三类教育群体作为教育场域中"集体无意识"的体现,影响教育的发展。解蔽教育场域中"集体无意识"的路径在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返回内心的独处;对情绪化的审视;融入世界的眼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无意识” 教育 “平庸之恶” 阿伦特
下载PDF
阿伦特眼中的马克思——思想史语境中的重读与误释 被引量:4
10
作者 仰海峰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4-29,共6页
从政治哲学传统出发,阿伦特认为马克思的哲学颠覆了柏拉图以来的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以哲学的政治实现取代了形而上的思辨。马克思哲学中对劳动的历史观意义的论证、对暴力的颂扬和对自由的强调,体现了马克思思想的核心主题。出于对古希... 从政治哲学传统出发,阿伦特认为马克思的哲学颠覆了柏拉图以来的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以哲学的政治实现取代了形而上的思辨。马克思哲学中对劳动的历史观意义的论证、对暴力的颂扬和对自由的强调,体现了马克思思想的核心主题。出于对古希腊公共政治的推崇,阿伦特认为马克思虽然颠覆了柏拉图以来的传统,但又处于这一传统之中,并没有真正地回到前柏拉图的思想与政治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伦特 马克思 劳动 暴力 自由 形而上学
下载PDF
诹论马克思的劳动哲学本体论(下) 被引量:7
11
作者 宫敬才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1-28,共8页
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确实存在哲学本体论。它既不是物质哲学本体论,也不是实践哲学本体论,更不是社会生产关系——实践本体论,而是劳动哲学本体论。这一本体论思想散见于马克思的哲学文献及政治经济学文献中。为了厘清这一本体论中的... 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确实存在哲学本体论。它既不是物质哲学本体论,也不是实践哲学本体论,更不是社会生产关系——实践本体论,而是劳动哲学本体论。这一本体论思想散见于马克思的哲学文献及政治经济学文献中。为了厘清这一本体论中的本体——劳动,马克思前无古人地揭示了劳动的原型性质、历史性质、属人性质、基础性质、预设性质和受动性质。这些性质的揭示有赖于对主观—客观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哲学分析框架的批判,马克思所主张和运用的是主体—客体及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哲学分析框架。汉娜.阿伦特以谬解"消灭劳动"提法的方式攻击马克思的劳动哲学本体论,但其思想混乱在马克思原生态的强劲思想逻辑面前暴露无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阿伦特 劳动哲学本体论 人化自然
下载PDF
阿伦特教育权威思想探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杨坚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9-35,共7页
阿伦特有关权威和教育权威的独特看法,为我们思考教育权威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她从交往双方的构成出发,指出政治领域与前政治领域(家庭和教育)存在着本质分别,并且前政治权威的自然性和有限性使其与政治权威不可混淆。作为一种前政治... 阿伦特有关权威和教育权威的独特看法,为我们思考教育权威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她从交往双方的构成出发,指出政治领域与前政治领域(家庭和教育)存在着本质分别,并且前政治权威的自然性和有限性使其与政治权威不可混淆。作为一种前政治权威类型,教育权威内在地产生于维持世界的基本需要,体现为承担对世界的责任。在危机蔓延的现代社会,教育权威的重建有赖于严格分离教育领域与政治领域,摆正教师与学生的真实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伦特 权威危机 前政治权威 教育权威 师生关系
下载PDF
回到政治经验本身--论阿伦特对传统政治哲学的现象学解构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成昌 杨德志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2期112-121,共10页
阿伦特政治思想的中心关切是对政治与政治行动的重新评价,而这一思考的理论背景是她对现象学思想的充分吸纳。她开创性地以现象学方法理解政治的意义,将行动之复多性视为人之为人的根本,在政治由以生发的人类生存条件与意义的基础上理... 阿伦特政治思想的中心关切是对政治与政治行动的重新评价,而这一思考的理论背景是她对现象学思想的充分吸纳。她开创性地以现象学方法理解政治的意义,将行动之复多性视为人之为人的根本,在政治由以生发的人类生存条件与意义的基础上理解政治,从而将现象学的“回到事实本身”具体化为“回到政治经验本身”,突显人之为人的政治性,强调在具体经验场所中呈现人自身的政治参与和政治空间的根本意义,并由此对强调沉思生活、拒斥政治经验的传统政治哲学展开批判,探索一种善待政治经验、充分考虑人之创生性与复多性的全新的政治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伦特 政治哲学 政治经验 现象学 海德格尔
下载PDF
“教育”的误读与重释——阿伦特的《教育危机》释义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高华 石国辉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24,共11页
《教育危机》是阿伦特教育哲学思想的一个集中表达。在这篇文章中,阿伦特着眼于教育与政治之间的本质性关联,认为教育具有新生性与保守性的双重本质。通过对文章的读解,阿伦特的教育哲学思想可归结为四点:(1)教育具有新生性的本质,因此... 《教育危机》是阿伦特教育哲学思想的一个集中表达。在这篇文章中,阿伦特着眼于教育与政治之间的本质性关联,认为教育具有新生性与保守性的双重本质。通过对文章的读解,阿伦特的教育哲学思想可归结为四点:(1)教育具有新生性的本质,因此教育问题在根本上是一个政治问题;(2)教育是新世界和旧世界、新人与旧人之间进行沟通和转换的一个中介;(3)教育是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之间沟通的一个桥梁;(4)教育离不开传统和权威,而且教育的权威是一种维系于传统之权威的暂时的和绝对的权威。阿伦特这种对教育之本质的解读,既是对人们在教育本质上的误解的清除,也是对教育本质的申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政治 新生性 保守主义 权威 《教育危机》 阿伦特
下载PDF
自由与责任:康德与阿伦特论根本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金霖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0-68,共9页
康德和阿伦特都对恶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但对于二者根本恶概念之间的关系,学界尚未有详细的讨论.采用准先验分析进路,可以发现恶的形成既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也与社会环境因素紧密相关.这一路径为深化对康德和阿伦特根本恶理论共通性... 康德和阿伦特都对恶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但对于二者根本恶概念之间的关系,学界尚未有详细的讨论.采用准先验分析进路,可以发现恶的形成既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也与社会环境因素紧密相关.这一路径为深化对康德和阿伦特根本恶理论共通性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视角.基于此,对根本恶的分析应从经验性恶行出发,进而追溯到其更深层次的主观根据——人的自由本性.阿伦特和康德的自由概念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二者在对根本恶的讨论中都十分关注人类的自由本性与道德责任.阿伦特对康德根本恶理论继承与发展,为深刻理解恶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更广阔的理论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本恶 恶的平庸性 康德 阿伦特 自由 准先验路径
下载PDF
行动、叙事与认同:从阿伦特到利科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高华 《哲学分析》 CSSCI 2021年第1期126-137,198,共13页
认同是人生在世的基本处境,涉及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就其本质而言,它关涉到自我,是对“我是谁”的追问,因而是一个古老且持久的哲学问题。与此同时,人作为一种存在于世界之中的历史性的存在者,对“我是谁”加以追问的认同,内在地有一个... 认同是人生在世的基本处境,涉及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就其本质而言,它关涉到自我,是对“我是谁”的追问,因而是一个古老且持久的哲学问题。与此同时,人作为一种存在于世界之中的历史性的存在者,对“我是谁”加以追问的认同,内在地有一个共同体的公共维度。因此,认同问题呈现的是个人与共同体的相互构成。通常,关于认同的论述,无论是基于笛卡尔精神实体的非还原论,还是基于洛克记忆经验的还原论,都忽视了认同的公共维度,而陷入了某种程度上的本质主义。阿伦特通过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划分,强调认同在本质上是一个“谁”而非“什么”的问题,认为人在公共领域的行动彰显了一个人的“谁”,这种对于一个“谁”的彰显通过叙事得以持存。认同正是在这种行动和叙事中,与发生过的事件达成和解,呈现一个持久、开放的公共形象。借此,利科阐述了一种叙事认同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伦特 行动 叙事 认同 利科
下载PDF
生物政治的诞生——重释福柯的《主体性与真相》
17
作者 姜宇辉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3-21,共9页
《主体性与真相》是福柯晚期的一部往往被忽视的杰作。其中的一个今日尚待深思的要点正是“bios”概念的明确提出,及其与“zoe”之间的辩证。看似福柯的思路只是延续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沉思生活的古典传统,但实际上,他对“aphro... 《主体性与真相》是福柯晚期的一部往往被忽视的杰作。其中的一个今日尚待深思的要点正是“bios”概念的明确提出,及其与“zoe”之间的辩证。看似福柯的思路只是延续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沉思生活的古典传统,但实际上,他对“aphrodisia”的阐发,以及由此敞开的“nomos”的分布与配置,皆与当代欧陆思潮有着明显的关联。经由福柯与阿伦特、阿甘本之间的对话,“bios”与“zoe”之间的张力不断得以澄清,更是由此敞开了动物性及否定性这两个关键要点。从“bios”向“zoe”的回归,从生命政治向生物政治的转向,或许正是晚年福柯留给世人的一个宝贵的思想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柯 阿伦特 阿甘本 BIOS zoe 沉思生活 动物性 否定性
下载PDF
在技术时代思考诞生的意义——《犹如流光:诞生,死亡》述评
18
作者 刘文瑾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7-186,共10页
当代技术在帮助人类对抗与生俱来的脆弱性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与此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生死和代际传承等基本问题的再思考。在其新著《犹如流光:诞生,死亡》中,法国著名哲学家卡特琳娜·夏利耶接续海德格尔和列维纳斯关于时间、死亡... 当代技术在帮助人类对抗与生俱来的脆弱性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与此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生死和代际传承等基本问题的再思考。在其新著《犹如流光:诞生,死亡》中,法国著名哲学家卡特琳娜·夏利耶接续海德格尔和列维纳斯关于时间、死亡和有限性问题的探究,透过哲学与文学,对诞生的意义展开了深入讨论。此书提醒人们:对生命的理解不仅可以从死亡这一备受现代哲学关注的角度,也应从生命开端、亦即婴儿诞生的角度进行探索;如此,人不仅是“有死者”,更是生命之链上的一环,拥有在政治行动和道德生活中开端启新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诞生 死亡 夏利耶 海德格尔 阿伦特 列维纳斯
原文传递
阿伦特公民教育思想探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黄庆丽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9-41,共13页
阿伦特公民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是极权政治的出现造成了共和精神的没落,自然科学知识异军突起使人文科学知识式微,人过于关注心灵生活而忽视了对公共世界的关切。她汲取了古典共和主义、现代人文主义和后现代存在主义的智慧,主张培育世... 阿伦特公民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是极权政治的出现造成了共和精神的没落,自然科学知识异军突起使人文科学知识式微,人过于关注心灵生活而忽视了对公共世界的关切。她汲取了古典共和主义、现代人文主义和后现代存在主义的智慧,主张培育世界认同的有人格尊严的负责任公民。其公民观是独立判断、积极行动,开拓创新、承担责任,多元平等、信任和解;公民教育目标观是培育公民思考与行动的能力,创造并承担责任的能力,对话和理解的能力。反思之处是如何应对积极公民与消极公民的张力,民族认同和爱国情感教育的缺失,世界公民和国家公民存在冲突,难以解决多元文化理解及政治承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伦特 公民观 公民教育目标
下载PDF
谁之行动?何种自由?——阿伦特对马克思的思想挑战 被引量:4
20
作者 孙磊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8-53,59,共7页
阿伦特对马克思的思想挑战并非意识形态的论争,而是伟大的思想家之间的对话。通过批判马克思的劳动理论,阿伦特揭示了西方现代实践思想用劳动代替行动的危机。通过批判马克思的革命理论,阿伦特批判了启蒙运动的普遍平等观,重新阐释了政... 阿伦特对马克思的思想挑战并非意识形态的论争,而是伟大的思想家之间的对话。通过批判马克思的劳动理论,阿伦特揭示了西方现代实践思想用劳动代替行动的危机。通过批判马克思的革命理论,阿伦特批判了启蒙运动的普遍平等观,重新阐释了政治自由的内涵。通过批判马克思的历史哲学,阿伦特揭示了现代政治思想传统用历史代替政治的危机。两位思想家的对话有助于深化我们对现代性困境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伦特 马克思 行动 自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