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农架大九湖15.753kaB.P.以来的孢粉记录和环境演变 被引量:73
1
作者 朱诚 马春梅 +5 位作者 张文卿 郑朝贵 唐领余 卢雪峰 刘克新 陈惠中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14-826,共13页
根据对大九湖297cm厚的泥炭地层10个AMS^(14)C年龄的测定以及148块孢粉样品的分析,发现每块样品的孢粉(浓度)含量都很高,植物种类繁多,分属于137(科)属,可划分为6个孢粉组合带,植被类型演替大体为含少量常绿树种的针阔叶混交林—含常绿... 根据对大九湖297cm厚的泥炭地层10个AMS^(14)C年龄的测定以及148块孢粉样品的分析,发现每块样品的孢粉(浓度)含量都很高,植物种类繁多,分属于137(科)属,可划分为6个孢粉组合带,植被类型演替大体为含少量常绿树种的针阔叶混交林—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含少量常绿树种的针阔叶混交林。孢粉带Ⅰ(15.753~11.280kaB.P.)记录了该区域晚冰期及其向全新世过渡时期冷暖波动频繁的气候条件,其中亚带Ⅰ-1(15.753~15.549kaB.P.),Ⅰ-3(14.936~14.505kaB.P.)和Ⅰ-5(12.655~11.280kaB.P.)可能分别对应最老仙女木期、老仙女木和新仙女木冷期,而亚带Ⅰ-2(15.549~14.936kaB.P.)和Ⅰ-4(14.505~12.655kaB.P.)分别对应博令和阿勒罗德暖期。孢粉带Ⅱ(11.280~9.218kaB.P.)代表了由晚冰期冷湿气候向全新世温暖气候转换的早全新世缓慢升温的过渡时期。孢粉带Ⅲ(9.218~7.530kaB.P.)代表中全新世前期的气温波动上升期,7.7kaB.P.前后达到最高温。孢粉带Ⅳ(7.530~4.051kaB.P.)代表中全新世适宜期,水热配置条件最佳。孢粉带Ⅴ(4.051~0.911kaB.P.)体现晚全新世温干的气候。孢粉带Ⅵ(0.911~0kaB.P)反映了大九湖温凉稍湿的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架大九湖 15.753kaB.P.以来 环境演变 ^ams^14c年代 孢粉记录
下载PDF
泥炭样品的AMS ^(14)C年龄测定:全样、植物残体和孢粉浓缩物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宜垠 魏芳 周力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99-506,共8页
沉积物14C的年龄测定一直是第四纪年代学研究的热点。文章对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内蒙古库伦泥炭剖面的泥炭全样、植物残体和孢粉浓缩物进行了AMS14C测年比较研究。从泥炭沉积物中提取用于AMS14C测年的孢粉浓缩物的关键步骤包括:过筛(... 沉积物14C的年龄测定一直是第四纪年代学研究的热点。文章对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内蒙古库伦泥炭剖面的泥炭全样、植物残体和孢粉浓缩物进行了AMS14C测年比较研究。从泥炭沉积物中提取用于AMS14C测年的孢粉浓缩物的关键步骤包括:过筛(125μm,63μm和10μm),重液浮选(比重1·9)及在180倍的体视显微镜下进行手工挑选。测年结果表明:孢粉浓缩物的测年值比同一层位的泥炭沉积物全样或植物残体的测年值老225~340年;植物残体与孢粉浓缩物的测年结果较为接近。但是,距地表24~27cm处孢粉浓缩物给出了610~780A·D.的年龄值,远老于其下样点的年龄,而泥炭全样为现代样品,二者相差1255年,这可能与该样品孢粉纯度较低、掺杂有一些老碳物质燃烧后形成的微粒杂质有关。因此,提高孢粉纯度对孢粉浓缩物14C测年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浓缩物 ^ams^14c测年 泥炭 孢粉提纯
下载PDF
AMS ^(14)C测年揭示的渤海湾沿海低地第Ⅱ海相层年龄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福 陈永胜 +6 位作者 李建芬 王宏 方晶 商志文 田立柱 姜兴钰 施佩歆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91-1595,共5页
在渤海湾沿海低地地区获得4个机械钻孔,结合AMS14C测年方法,对Ⅱ海的年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Ⅱ海所在层位获得的14C样品年龄均大于43.5ka BP,说明渤海湾沿海低地地区Ⅱ海形成于MIS 3早期或MIS 5,而不是前人认为的23~39ka。建议在... 在渤海湾沿海低地地区获得4个机械钻孔,结合AMS14C测年方法,对Ⅱ海的年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Ⅱ海所在层位获得的14C样品年龄均大于43.5ka BP,说明渤海湾沿海低地地区Ⅱ海形成于MIS 3早期或MIS 5,而不是前人认为的23~39ka。建议在前人地层结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开展Ⅱ海年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s ^^14c测年 Ⅱ海年龄 沿海低地 渤海湾
下载PDF
南京市区埋藏古河道沉积物的年代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进峰 陈杰 +1 位作者 雷生学 侯康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37-844,共8页
埋藏古河道沉积物年代学框架的建立对于探讨当地水系演变过程、重建气候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用光释光(OSL)测年中的简单多片再生法(SMAR)和单片再生法(SAR)对南京市区汉府街埋藏古河道堆积物钻孔样品进行了光释光测年,对岩芯中... 埋藏古河道沉积物年代学框架的建立对于探讨当地水系演变过程、重建气候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用光释光(OSL)测年中的简单多片再生法(SMAR)和单片再生法(SAR)对南京市区汉府街埋藏古河道堆积物钻孔样品进行了光释光测年,对岩芯中含有的植物碎片进行了AMS1C测年。光释光等效剂量(D_e)的预热坪实验表明,在200~260℃的预热温度范围内均能获得基本一致的D_e值,并得到了剂量恢复实验支持。样品的光释光年龄和树轮校正的AMS ^(14)C年龄吻合,结果显示N06S6孔秦淮河古河道沉积是不连续的,主要堆积于6.6 ka至7.9ka期间和14ka至15ka期间。末次冰盛期期间,秦淮河下切形成深达至少42m的古河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河道 光释光测年 ams ^^14c测年 南京市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克里雅河尾闾圆沙三角洲AMS^14C年代学测定及相关历史地理问题刍议 被引量:9
5
作者 夏倩倩 张峰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80-1292,共13页
沿横断面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克里雅河尾闾圆沙古城所在的三角洲北部进行了考察,发现残陶器、砍剁木、房屋遗址等古居民遗迹多处,采集到能够反映古代人类活动及自然环境变迁的AMS 14C年龄样品9个并进行测定,结合遥感影像、遗址文物... 沿横断面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克里雅河尾闾圆沙古城所在的三角洲北部进行了考察,发现残陶器、砍剁木、房屋遗址等古居民遗迹多处,采集到能够反映古代人类活动及自然环境变迁的AMS 14C年龄样品9个并进行测定,结合遥感影像、遗址文物、文献记载和已有工作认为:圆沙古城一带于春秋延续至魏晋的绿洲在战国最为发育;史载的汉代扜弥古国虽在克里雅河尾闾的圆沙、喀拉墩地区均留有遗存,但其主体部分却应位于尾闾上游的于田绿洲一带;《水经注》所载“东径扜弥国北”的塔里木“南河”是否存在,仍需商榷,但历史时期在克里雅河尾闾达理雅博依与塔里木河之间应该不存在一条自西至东的大河。基于年代学对圆沙古城一带古环境及相关历史地理问题的新认识可为塔里木盆地环境演变及人类活动变迁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沙漠 克里雅河 圆沙古城 ^ams^14c 抒弥 塔里木“南河”
原文传递
辽东湾LDD7孔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层序与古环境演化 被引量:6
6
作者 孙荣涛 赵京涛 +1 位作者 李军 胡邦琦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60-1469,共10页
对取自渤海辽东湾中部LDD7孔的300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微体古生物分析,对196个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并选取8个层位的底栖有孔虫混合种进行了AMS^14C测年,利用线形插值方法建立了该孔的年代地层框架。研究结果表明:自晚更新以来辽东湾中... 对取自渤海辽东湾中部LDD7孔的300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微体古生物分析,对196个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并选取8个层位的底栖有孔虫混合种进行了AMS^14C测年,利用线形插值方法建立了该孔的年代地层框架。研究结果表明:自晚更新以来辽东湾中部保持了相对连续的沉积序列,LDD7孔记录了该区约60.85cal.kaBP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根据垂向上微体化石组合和岩性的变化,将全长50.1m的沉积物柱状样划分为9个沉积单元,分别代表晚更新世冰期旋回中随着海平面的变化,辽东湾中部区域在不同阶段分别处于海相、陆相或海陆过渡相沉积环境;LDD7孔中共识别出两次主要的海侵过程,分别对应着渤海中部Bc-1孔所记录的献县海侵与黄骅海侵;此次测年结果进一步明确了辽东湾中部两次海侵持续的确切时间,分别是45.84~27.66cal.kaBP和10.64~0cal.kaBP。此外,几个相关岩心的年代框架计算结果表明,献县海侵过程中辽东湾南部沉积速率低于中部,而献县海侵之后辽东湾南部的沉降总量和平均沉积速率都明显高于中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湾 微体古生物 海侵层 古环境演化 ^ams^14c测年 沉积层序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于家沟遗址AMS-^(14)C年代学研究及其考古学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林杉 敖红 +4 位作者 程鹏 卫奇 张鹏 舒培仙 李兴文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18年第2期149-158,共10页
于家沟遗址作为泥河湾盆地中唯一具有新旧石器工业过渡的典型遗址,为研究东亚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提供了理想的场所。本文通过于家沟遗址剖面沉积物(厚约550 cm)的加速器质谱法(AMS-^(14)C)年代测定,确定了于家沟剖面的年代跨度为16.... 于家沟遗址作为泥河湾盆地中唯一具有新旧石器工业过渡的典型遗址,为研究东亚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提供了理想的场所。本文通过于家沟遗址剖面沉积物(厚约550 cm)的加速器质谱法(AMS-^(14)C)年代测定,确定了于家沟剖面的年代跨度为16.19?—?2.43 ka BP,其中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的转化时限为9.35 ka BP。该遗址中发现的最早陶器经同层位地层推测,其年代为13.60 ka BP,是目前中国北方发现的最早陶器。陶器的使用可能改善了古人类的生活条件;大量细石器反映出泥河湾盆地中采猎经济高度繁荣。因此,在晚更新世末期气候开始变暖的背景下陶器和细石器的出现一定程度推动了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于家沟遗址 ^ams-^14c测年 中国北方 细石器 早期陶器
下载PDF
青海湖湖泊沉积物木质素AMS-^(14)C测年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清敏 周卫健 鲜锋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17年第2期113-118,共6页
对青海湖1A钻孔0—4 m不同深度共10个沉积物样品提取木质素,并进行AMS-^(14)C测年。结果显示,木质素的AMS-^(14)C年龄-深度曲线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大于10μg碳量的木质素单体^(14)C年龄比1F孔同深度基于总有机碳(TOC)获得的^(14)C年龄平... 对青海湖1A钻孔0—4 m不同深度共10个沉积物样品提取木质素,并进行AMS-^(14)C测年。结果显示,木质素的AMS-^(14)C年龄-深度曲线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大于10μg碳量的木质素单体^(14)C年龄比1F孔同深度基于总有机碳(TOC)获得的^(14)C年龄平均偏年轻约110年,接近采用平均值概念分段线性回归确定的1F孔4.99 m以上碳库效应估算(126年)。这表明沉积物木质素AMS-^(14)C测年可有效减少老碳效应的影响;同时,1A与1F两个平行钻孔不同材料测年结果之间的良好对比,也佐证了基于沉积物TOC的^(14)C测年并采用平均值概念进行分段线性回归建立的青海湖湖泊沉积物年代框架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湖泊沉积物 木质素 ^ams-^14c测年
下载PDF
Radiocarbon ages of different fractions of peat on coastal lowland of Bohai Bay: marine influence? 被引量:1
9
作者 SHANG Zhiwen WANG Fu +5 位作者 FANG Jing LI Jianfen CHEN Yongsheng JIANG Xingyu TIAN Lizhu WANG Hong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5期1562-1569,共8页
Peat in boreholes is the most important ^(14)C dating material used for constructing age framework. 20 bulk pea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five boreholes, the ^(14)C ages of two fractions(organic sediment fraction a... Peat in boreholes is the most important ^(14)C dating material used for constructing age framework. 20 bulk pea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five boreholes, the ^(14)C ages of two fractions(organic sediment fraction and peat fraction) of the bulk peat samples were investigated by AMS-dating and which fraction is better to help construct an age framework for the boreholes were compared and discuss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eat fraction give a good dating results sequence in the boreholes, compar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organic sediment fraction. And the dating results of organic sediment fraction show 161-6 702 years older than corresponding peat fraction, which was caused by marine influence. Then, we suggest an experience formula as y =0.99 x-466.5 by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for correcting the marine influenced organic sediment ages within the conventional ages between 4 000 to 9 000 yrs BP, and more study should be carried out for the AMS ^(14)C dating of the bulk organic sedi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stal lowland of Bohai Bay peat fraction organic sediment fraction ams ^^14c dating marine influence
下载PDF
^(14)C-AMS测年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余华贵 周卫健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6-50,共5页
14C加速器质谱(14C-AMS)测年技术具有测量精度高、速度快以及样品需求量少的特点,为考古年代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通过对中国考古学中的一些断代难题,例如夏商周断代工程、城头山遗址的环境考古、江西瑞昌铜岭冶铜遗址的14C-AMS... 14C加速器质谱(14C-AMS)测年技术具有测量精度高、速度快以及样品需求量少的特点,为考古年代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通过对中国考古学中的一些断代难题,例如夏商周断代工程、城头山遗址的环境考古、江西瑞昌铜岭冶铜遗址的14C-AMS测年分析,以及周原黄土地层学与年代学相结合的研究,总结了14C-AMS测年技术在提供可靠的年代、解决考古年代学中微量样品的测年难题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指出考古学的研究既要与地层学相结合,更重要的是与现代高灵敏度的测年技术相结合,并认为14C-AMS测年将成为未来中国考古年代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c-ams测年 考古年代学 地层年代学
下载PDF
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土壤植硅体AMS^(14)C测年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金和天 潘岩 +4 位作者 杨颖亮 秦岭 孙国平 郑云飞 吴小红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共7页
植硅体(phytolith)是植物体细胞中非晶体二氧化硅脱水后的产物。非晶体二氧化硅的一个聚合基有活性,能够结合植物细胞中的有机碳。植物体死亡后,非晶体二氧化硅脱水,形成坚硬的硅质物,具有抗风化、抗腐蚀、耐酸的特点。植物原生的有机... 植硅体(phytolith)是植物体细胞中非晶体二氧化硅脱水后的产物。非晶体二氧化硅的一个聚合基有活性,能够结合植物细胞中的有机碳。植物体死亡后,非晶体二氧化硅脱水,形成坚硬的硅质物,具有抗风化、抗腐蚀、耐酸的特点。植物原生的有机碳被封闭在植硅体内,与外界隔绝,被很好地保存了下来。利用植硅体进行^(14)C年代测定,可以得到植物体死亡的年龄。本研究采集浙江田螺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水稻田土壤样本,提取其中的植硅体,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进行鉴定,并利用加速器质谱对植硅体样品进行^(14)C年代测定,以期得到水稻田的使用年代;对同层位炭化植物种子也利用加速器质谱进行了^(14)C年代测定。对比结果显示,植硅体年代数据与炭化植物种子的年代在3σ误差范围内一致,植硅体年代数据的中值比炭化植物种子的年代数据中值略有偏老。可以认为植硅体的年代基本上代表了水稻田被使用的年代,植硅体测年可以作为植物年代测定的有效手段。同时,本文尝试针对本研究植硅体年代数据偏老的部分原因做了一点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硅体 加速器质谱(ams) ^碳十四年代测定(^14c) 新石器 田螺山遗址
原文传递
^(14)C测年技术新进展 被引量:20
12
作者 仇士华 蔡莲珍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22-229,共8页
^(14)C测年技术的进展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1)^(14)C常规测定技术向高精度发展比较成熟,目前已可以普及;2)加速器质谱技术的建立和普及,使测定要求的样品碳量减少到mg级,甚至μg级,虽然目前的精度尚未超过常规方法,但由于所需样... ^(14)C测年技术的进展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1)^(14)C常规测定技术向高精度发展比较成熟,目前已可以普及;2)加速器质谱技术的建立和普及,使测定要求的样品碳量减少到mg级,甚至μg级,虽然目前的精度尚未超过常规方法,但由于所需样品量极少,测定时间短而工效高,大大拓宽了应用范围;3)高精度^(14)C-树轮年龄校正曲线的建立,不但可将样品的^(14)C年龄转换到日历年龄,而且对有时序的系列样品的^(14)C年龄数据通过曲线拟合方法转换到日历年龄时年龄误差大为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 同位素测年 地质年龄
下载PDF
东海DGKS96—03岩心中微体化石的古海洋学特点、δ^(18)O曲线与AMS^(14)C测年 被引量:13
13
作者 程振波 刘振夏 +3 位作者 石学法 鞠小华 Serge Berne 斋藤文纪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01-505,共5页
运用微体化石的研究结果辨识岩心不同的沉积阶段的沉积特征及古海洋学特点 ,并辅以δ18O曲线及AMS14 C测年去探讨岩心的沉积时代。该岩心是 1996年 5月中国、法国、韩国科学家一起利用法国L’ATALANTE号海洋调查船在东海陆架获取的 17... 运用微体化石的研究结果辨识岩心不同的沉积阶段的沉积特征及古海洋学特点 ,并辅以δ18O曲线及AMS14 C测年去探讨岩心的沉积时代。该岩心是 1996年 5月中国、法国、韩国科学家一起利用法国L’ATALANTE号海洋调查船在东海陆架获取的 17个岩心中的一个 ,分别做了粒度、矿物、CaCO3、微体化石、δ18O、AMS14 C测年等分析 ,初步分析认为 :依据微体化石的冷、暖水种的丰度变化 ,可以辨识出该岩心气候的 7个冷期 (C1、C2 、C3、C4 -1、C4 -2 、C5、C6、C7) ,然后结合岩心中的矿物成份、CaCO3 含量、粒度变化、AMS14 C的测年数据把岩心划分为 4个沉积阶段 ,1.晚更新世早玉木冰期沉积。 2 .玉木亚间冰期沉积。 3 .晚更新世玉木冰期沉积。 4.全新世冰后期沉积。另外 ,利用浮游有孔虫壳体对不同的沉积阶段所做的AMS14 C测年结果分别为 96 90aBP、12 980aBP ,2 6 35 0aBP ,2 796 0aBP ,37410aBP ,412 6 0aBP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体化石 沉积特征 ^δ^(18)O ^ams^(14)c测年
下载PDF
临夏塬堡黄土剖面中晚马兰黄土地层划分和形成时代 被引量:11
14
作者 陈一萌 饶治国 +2 位作者 张家武 陈兴盛 周爱峰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39-543,共5页
通过对位于黄土高原西部区临夏塬堡中晚马兰黄土剖面地层岩性、代用指标及地层年代学的分析研究,认为该研究剖面存在1个强成壤层和6个弱成壤层,记录了1个间冰期6个间冰段和7个冰段事件。其中马兰黄土中部3层古土壤是末次冰期间冰段的记... 通过对位于黄土高原西部区临夏塬堡中晚马兰黄土剖面地层岩性、代用指标及地层年代学的分析研究,认为该研究剖面存在1个强成壤层和6个弱成壤层,记录了1个间冰期6个间冰段和7个冰段事件。其中马兰黄土中部3层古土壤是末次冰期间冰段的记录,尤以下层古土壤发育最好,上层次之,中部古土壤的发育介于二者之间,表明即便是气候较温湿的间冰段,其气候的温湿程度也是有差异的。色度指标中的亮度不仅可参与地层划分,与CaCO3、频率磁化率有很好的相关关系,而且是一个可靠的、更为敏感的气候环境变化代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剖面 地层划分 地质年代学 地层岩性
下载PDF
大兴凸起北部D1钻孔岩心特征及第四纪地层划分 被引量:2
15
作者 石光耀 潘志龙 +6 位作者 李庆喆 吕可欣 张金龙 张欢 张运强 张鹏程 闫浩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132-2141,共10页
为了建立大兴凸起第四纪地层格架,对大兴凸起北部D1钻孔开展了地层划分、沉积相划分和年代地层的研究。将D1钻孔岩心自下而上划分为3套岩性组合,依次代表洪积扇沉积(186.6~203 m)、扇上河道沉积(153.9~186.6 m)、河流相沉积(0~153.9 m)... 为了建立大兴凸起第四纪地层格架,对大兴凸起北部D1钻孔开展了地层划分、沉积相划分和年代地层的研究。将D1钻孔岩心自下而上划分为3套岩性组合,依次代表洪积扇沉积(186.6~203 m)、扇上河道沉积(153.9~186.6 m)、河流相沉积(0~153.9 m)。古地磁实验结果表明,古地磁极性带的布容正极性时、松山反极性时和高斯正极性时对应的钻孔岩心深度分别为0~89.5 m、89.5~132.25 m和132.25~143.5 m。结合岩性地层特征、^(14)C和OSL测年结果,得出D1钻孔下更新统(Qp 1)底界对应的深度为137.9 m,中更新统(Qp 2)底界对应的深度为91.4 m,上更新统(Qp 3)底界对应的深度为34.4 m,无全新世沉积。研究成果为该区第四纪区域地层划分和对比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地层 第四纪 大兴凸起北部 ^ams^(14)c测年 OSL测年 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New dating indicates intermittent human occupation of the Nwya Devu Paleolithic site on the high-altitud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during the past 45,000 years 被引量:1
16
作者 Junyi GE Xiaoling ZHANG +9 位作者 Shejiang WANG Linhui LI Wei HE Yingshuai JIN Peiqi ZhANG Bing XU Chenglong DENG John WOLSEN Zhengtang GUO Xing GAO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531-551,共21页
The timing and mechanisms of the human occupation of the demanding high-altitude Tibetan Plateau environment are of great interest.Here,we report on our reinvestigations and dating of the Nwya Devu site,located nearly... The timing and mechanisms of the human occupation of the demanding high-altitude Tibetan Plateau environment are of great interest.Here,we report on our reinvestigations and dating of the Nwya Devu site,located nearly 4600 meters above sea level on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A new microblade techno-complex was identified on a lower lake shore at this site,distinct from the previously reported blade tool assemblage.These two lithic assemblages were dated to 45.6±2.6 and10.3±0.5 ka using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and 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14)C methods.They represent,respectively,the earliest known Paleolithic and microlithic sites on the interior Tibetan Plateau,indicating multiple occupation episodes of hunter-gatherers during the past 45 ka.Our studies reveal that relatively stable depositional conditions and a paleoenvironment characterized by a comparatively warm climate facilitated these multiple occupations at Nwya Devu.The contemporaneous occurrence of the Upper Paleolithic blade technology on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most of Eurasia between 50 and 40 ka indicates rapid,large-scale dispersals of humans that profoundly affected human demography on a large scale.Combining new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and previously reported genetic data,we conclude that the Tibetan Plateau provided a relatively stable habitat for Upper Paleolithic hunter-gatherers,which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complex and multiple-origin gene pool of present-day Tibet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PALEOLITHIc Nwya Devu High-altitude adaptation Microblade industry Early Upper Paleolithic OSLdating ^ams^(14)c dating
原文传递
河北平原三河S9孔岩心特征及第四纪地层划分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石光耀 潘志龙 +5 位作者 张欢 吕可欣 张金龙 张运强 李庆喆 张鹏程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32-1342,共11页
第四纪地层年代学格架的建立对区域地层对比及古地理环境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河北大厂凹陷北部第四系标准孔S9钻孔岩心沉积物颜色、结构构造、岩性组合特征,应用测井曲线、古地磁、AMS^(14)C和OSL测年方法,对S9钻孔剖面进行... 第四纪地层年代学格架的建立对区域地层对比及古地理环境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河北大厂凹陷北部第四系标准孔S9钻孔岩心沉积物颜色、结构构造、岩性组合特征,应用测井曲线、古地磁、AMS^(14)C和OSL测年方法,对S9钻孔剖面进行详细地层划分、沉积相分析和地层年代学格架建立。将S9孔揭示的松散沉积物分为4套岩性组合:第1套岩性组合代表洪积扇沉积;第2套岩性组合代表辫状河沉积;第3套岩性组合代表洪积扇沉积;第4套岩性组合代表泛滥平原沉积和河床沉积。通过对古地磁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0~145.3 m为古地磁极性带的布容正极性时,145.3~212.6 m为古地磁极性带的松山反极性时,212.6~251.8 m为古地磁极性带的高斯正极性时。以磁性地层为主导,以岩性地层特征、^(14)C和OSL测年数据为辅,对S9孔第四纪岩性地层进行初步划分,其第四纪地层的下更新统、中更新统和上更新统的底界对应深度分别为210.9 m、145.4 m和24.05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地层 第四纪 大厂凹陷北部 ^ams^(14)c测年 OSL测年
下载PDF
植物硅酸体AMS^(14)C测年和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永吉 吕厚远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49-56,共8页
在现代植物和地层样品的植物硅酸体中,封闭了一部分原来植物细胞的有机物质,可以用于AMS^(14)C(加速器质谱计^(14)C测年)和碳同位素分析.而且植物硅酸体本身所含有的氧、氢同位素与植物生长环境中的氧、氢同位素有直接的关系,可以利用... 在现代植物和地层样品的植物硅酸体中,封闭了一部分原来植物细胞的有机物质,可以用于AMS^(14)C(加速器质谱计^(14)C测年)和碳同位素分析.而且植物硅酸体本身所含有的氧、氢同位素与植物生长环境中的氧、氢同位素有直接的关系,可以利用植物硅酸体氧、氢同位素进行占环境分析。它的最大的优势还在于可以高分辨率、连续地从黄土(或其它沉积物)剖面中获取植物硅酸体化石,植物硅酸体有可能成为类似于利用深海有孔虫进行氧同位素研究的新的陆地生物化石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硅酸体 14 同位素测年 地质年代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域北宋年间的古海啸记录及其潜在触发机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喻鸣 王玉琨 +3 位作者 李琳琳 许阳 陈晓宏 张培震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2690-2708,共19页
鉴识南海北部历史上大规模海啸灾害事件及其指示特征与影响区域,对沿海地区海啸灾害的预测、评估和防范具有重要意义.现有南海北部古海啸灾害研究多集中于沿海陆地或海岛上零星保存的事件沉积物,而对沉积环境相对稳定且不易受后期改造... 鉴识南海北部历史上大规模海啸灾害事件及其指示特征与影响区域,对沿海地区海啸灾害的预测、评估和防范具有重要意义.现有南海北部古海啸灾害研究多集中于沿海陆地或海岛上零星保存的事件沉积物,而对沉积环境相对稳定且不易受后期改造破坏的浅海沉积物关注很少.本文以汕头海门镇和惠州三门岛外海B01和D02钻孔的浅海岩芯为研究对象,通过沉积物粒度分析、地球化学指标、沉积环境和加速器质谱(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AMS)^(14)C年代测定等,分别在B01和D02岩芯的195~228和72~105 cm深度鉴别出“海啸事件沉积层”.两个岩芯的事件层有着相似的形成年龄,介于1048~1108年的北宋年间.该层平均粒径较上下层位显著增加,显示为正粒序单层沉积结构、未见平行或交错纹层.层内贝壳碎屑丰富、“新老”共存,其沉积物特征性地球化学指标明显不同于上下层位,且在界面附近地球化学元素含量或元素比值呈现突变规律.综合南海内部及其周缘同期海啸或疑似海啸记录与历史文献记载,我们认为南海北部上千公里沿岸一带可能发生了与菲律宾、西沙和南沙群岛近于同期的海洋巨灾事件.如此空间规模的极端灾害很可能代表了北宋年间的超级海啸事件,其触发机制应主要受控于该时期马尼拉俯冲带M_(w)>8.0的超强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沉积物 ^ams^(14)c定年 地球化学指标 北宋年间 超级海啸事件 南海北部陆架
原文传递
AMS^(14)C测年对福建政和蛙岩古堰塞湖形成与溃坝时代的约束 被引量:2
20
作者 肖爱芳 吴资龙 黎敦朋 《福建地质》 2021年第4期259-265,共7页
政和蛙岩崩塌是一处大型古岩崩遗迹,其堵塞闽江支流七星溪河谷形成外屯—湖屯一带长度超过10.5 km的古堰塞湖,其后的溃坝使堰塞湖水体泄空,细粒堆积物露出地表形成万亩良田。为了约束该古堰塞湖形成与溃坝的时代,对古堰塞湖沉积施工了1... 政和蛙岩崩塌是一处大型古岩崩遗迹,其堵塞闽江支流七星溪河谷形成外屯—湖屯一带长度超过10.5 km的古堰塞湖,其后的溃坝使堰塞湖水体泄空,细粒堆积物露出地表形成万亩良田。为了约束该古堰塞湖形成与溃坝的时代,对古堰塞湖沉积施工了1个深度8.5 m的浅钻,沿不同深度采集了8件AMS^(14)C测年样品,结果表明:堰塞湖沉积从地表至8.5 m深的^(14)C年龄从930~795 Cal BP至1528~1376 Cal BP,根据堰塞湖沉积顶部的最小年龄推测堰塞湖溃坝的时代(~0.8±0.1)ka BP,由沉积速率推算堰塞湖形成时代不早于(2.8±0.1)ka BP,表明蛙岩古堰塞湖形成于全新世晚期,这为古堰塞湖形成与消亡演化提供了一个研究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堰塞湖 ^ams^(14)c测年 蛙岩 全新世 福建政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