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普通小麦与簇毛麦双二倍体的合成、育性及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傅杰 陈漱阳 张安静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89年第5期348-356,共9页
通过杂种幼胚无性系培养获得大量再生植株F_1,经秋水仙碱处理,合成了普通小麦与簇毛麦属间双二倍体(AABBDDVV)。其形态特征除株高、穗长、小穗数,籽粒大小和育性明显增加,生育期延长外,分别与各自的再生植株F_1相似。双二倍体的体细胞... 通过杂种幼胚无性系培养获得大量再生植株F_1,经秋水仙碱处理,合成了普通小麦与簇毛麦属间双二倍体(AABBDDVV)。其形态特征除株高、穗长、小穗数,籽粒大小和育性明显增加,生育期延长外,分别与各自的再生植株F_1相似。双二倍体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范围为48—56。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 2n=28Ⅱ的细胞占56.82%,每个细胞平均有27.10个二价体,1.44个单价体,0.08个三价体,0.03个四价体。经过连续两代单穗单株选择,结实率由15.91%提高到36.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簇毛麦 双二倍体 无性系
下载PDF
四倍体小麦—粗山羊草双二倍体抗病新种质的创制 被引量:14
2
作者 孔令让 董玉琛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96-199,共4页
通过四倍体小麦与粗山羊草杂交,利用幼胚拯救技术获得了PS5-Y287双二倍体(AABBDD)。该双二倍体PMCMⅠ染色体构型基本稳定,对小麦白粉病表现免疫,对条锈、叶锈和秆锈病表现良好的田间抗性。并且该种质籽粒外观品... 通过四倍体小麦与粗山羊草杂交,利用幼胚拯救技术获得了PS5-Y287双二倍体(AABBDD)。该双二倍体PMCMⅠ染色体构型基本稳定,对小麦白粉病表现免疫,对条锈、叶锈和秆锈病表现良好的田间抗性。并且该种质籽粒外观品质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倍体小麦 粗山羊草 双二倍体 抗病种质
下载PDF
几个四倍体小麦山羊草双二倍体及其部分亲本的抗小麦白粉病基因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朱振东 周荣华 +1 位作者 董玉琛 贾继增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37-143,共7页
用离体叶段接种方法鉴定了 11个四倍体小麦 -山羊草双二倍体、波斯小麦PS5、硬粒小麦DR14 7、5份山羊草、杂交高代材料Am9/莱州 95 3 2 F5和 (DR14 7/Ae14 ) //莱州 95 3 2 F4对 2 0个具有不同毒力白粉菌株的抗谱。通过与含有已知抗病... 用离体叶段接种方法鉴定了 11个四倍体小麦 -山羊草双二倍体、波斯小麦PS5、硬粒小麦DR14 7、5份山羊草、杂交高代材料Am9/莱州 95 3 2 F5和 (DR14 7/Ae14 ) //莱州 95 3 2 F4对 2 0个具有不同毒力白粉菌株的抗谱。通过与含有已知抗病基因品种或品系的反应模式比较 ,推测Am9/莱州 95 3 2 F5含有Pm4b ,波斯小麦PS5含有Pm4b与一个未知抗病基因组合 ;(DR14 7/Ae14 ) //莱州 95 3 2 F4和硬粒小麦DR14 7含有Pm4a和一个未知抗病基因组合 ;尾状山羊草Ae14和小伞山羊草Y39抗所有白粉菌株 ,由于迄今还没有在尾状山羊草和小伞山羊草中鉴定出抗白粉病基因 ,推测这 2份山羊草含有新的抗白粉病基因。除Am9外 ,在其它双二倍体中波斯小麦或硬粒小麦的抗性部分受到抑制 ,山羊草的抗性部分或完全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倍体小麦 山羊草 双二倍体 亲本 抗小麦白粉病基因
下载PDF
甜瓜属植物种间杂交研究进展 被引量:9
4
作者 陈劲枫 钱春桃 +2 位作者 林茂松 罗向东 张蜀宁 《植物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8,共8页
在甜瓜属野生种Cucumis hystrix Chakr. 和栽培黄瓜之间的种间杂交取得成功的基础上,简要回顾了甜瓜属植物种质资源和系统学的研究情况,然后从甜瓜属植物种间杂交的概况、种间杂交的障碍及其解决途径等三个方面,回顾和讨论了甜瓜属植物... 在甜瓜属野生种Cucumis hystrix Chakr. 和栽培黄瓜之间的种间杂交取得成功的基础上,简要回顾了甜瓜属植物种质资源和系统学的研究情况,然后从甜瓜属植物种间杂交的概况、种间杂交的障碍及其解决途径等三个方面,回顾和讨论了甜瓜属植物的种间杂交的研究进展,并对进一步通过种间杂交研究利用甜瓜属野生植物资源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瓜属 种间杂交 双二倍体 遗传变异
下载PDF
不同小麦背景小簇麦双二倍体的品质、抗病性及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傅杰 周荣华 +2 位作者 赵继新 陈漱阳 杨群慧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6期1103-1109,T001,共8页
对不同小麦 (Triticum aestivum2 n=42 AABBDD)背景的 4个小簇麦双二倍体进行了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 ,经过自交 7代选育 ,小簇麦双二倍体的遗传逐渐趋于稳定。其中 V85 2 cd和 V85 3 cd的遗传稳定性相对较好 ,RTC M,2 n=5 6的... 对不同小麦 (Triticum aestivum2 n=42 AABBDD)背景的 4个小簇麦双二倍体进行了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 ,经过自交 7代选育 ,小簇麦双二倍体的遗传逐渐趋于稳定。其中 V85 2 cd和 V85 3 cd的遗传稳定性相对较好 ,RTC M,2 n=5 6的植株分别占 1 0 0 %和83 .3 3 % ,PMC MI,2 n=2 8 的频率分别为 73 .3 4 %和 70 .72 % ,相对紊乱系数分别为 0 .0 2 1和 0 .0 2 2 ;用簇毛麦 (H aynaldia villosa 2 n=1 4VV) DNA作探针进行原位杂交时 ,V85 1 cd、V85 2 cd和 V85 3 cd的体细胞中都有 1 4条簇毛麦染色体 ,其染色体组成为 2 n=5 6 =42 W+1 4V,V85 4 cd中有 1 2条簇毛麦染色体 ,其染色体组成为 2 n=5 6 =42 W+1 2 V+2 T(W/V)。 4个双二倍体籽粒蛋白质含量为 1 9.2 8%~ 2 0 .5 2 % ;V85 1 cd,V85 2 cd和 V85 3 cd对条锈病免疫或近免疫 ,高抗白粉病和叶锈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簇毛麦 双二倍体 荧光原位杂交 抗病性 分子细胞遗传
下载PDF
萝卜-芥蓝异源四倍体的合成及GISH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陈洪高 吴江生 +1 位作者 程雨贵 刘超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117-1120,T0002,共5页
通过萝卜(Raphanus sativus L.,2n=18,RR)与白花芥蓝(Brassica alboglabra Bailey,2n=18,CC)杂交,F1经秋水仙碱加倍合成萝卜-芥蓝异源四倍体(Raphanobrassica,2n=36,RRCC)。经F4-F10代连续育性选择,F10单株种子产量达32... 通过萝卜(Raphanus sativus L.,2n=18,RR)与白花芥蓝(Brassica alboglabra Bailey,2n=18,CC)杂交,F1经秋水仙碱加倍合成萝卜-芥蓝异源四倍体(Raphanobrassica,2n=36,RRCC)。经F4-F10代连续育性选择,F10单株种子产量达32.3g,每角粒数达14.9。基因组原位杂交显示F10减数分裂行为类似于二倍体物种,表明该异源四倍体的细胞学行为已经稳定。育性观察表明,可育花粉足够各代生产种子,但低世代杂种出现高频瘪粒种子,胚珠败孕可能是其主要原因。该萝卜-芥蓝异源四倍体可以用作向油菜(B.napus L.,2n=38,AACC)转移萝卜基因的遗传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萝卜 芥蓝 异源四倍体 育性 基因组原位杂交
下载PDF
偏凸山羊草与硬粒小麦双二倍体杂种的形成及其遗传稳定性 被引量:8
7
作者 肖建富 丁守仁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79-184,共6页
从偏凸山羊草与硬粒小麦杂种双单倍体F1(ABDMV)的自交和自由授粉后代中,获得了一株由未减数配子融合而产生的双二倍体.其自交一代在形态和细胞学上都表现分离,单株间体细胞染色体数变动在49~55条之间,减数分裂时有较... 从偏凸山羊草与硬粒小麦杂种双单倍体F1(ABDMV)的自交和自由授粉后代中,获得了一株由未减数配子融合而产生的双二倍体.其自交一代在形态和细胞学上都表现分离,单株间体细胞染色体数变动在49~55条之间,减数分裂时有较多的单价体和多价体存在;自交二代的植株形态和分离情况基本与自交一代相同,但群体中分离出了少量染色体数较少的植株,其形态明显不同于其它杂种单株而与普通小麦非常相近,减数分裂也接近正常,表明其后代中,能以较低频率分离出遗传上较为稳定的近似于六倍体普通小麦的类型.由此讨论了这种双二倍体的不稳定性在小麦育种理论研究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草 小麦 双二倍体 减数分裂 杂种 稳定性
下载PDF
沙田柚(2x)×柑橘异源体细胞杂种NS(4x)的三倍体后代遗传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宋健坤 朱世平 +2 位作者 谭美莲 郭文武 邓秀新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21-1026,共6页
用两对SSR引物TAA1和TAA3对以二倍体沙田柚为母本,体细胞杂种NS(Nova橘柚+Succari甜橙)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和胚挽救获得的79株三倍体后代群体的带型和分离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TAA1引物和TAA3引物在后代群体中分别扩增出5种带型和... 用两对SSR引物TAA1和TAA3对以二倍体沙田柚为母本,体细胞杂种NS(Nova橘柚+Succari甜橙)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和胚挽救获得的79株三倍体后代群体的带型和分离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TAA1引物和TAA3引物在后代群体中分别扩增出5种带型和4种带型,子代带型分别符合4︰1︰1︰5︰1和2︰2︰1︰1的分离比例,与根据孟德尔遗传规律推导的双二倍体的分离比例相吻合,初步表明柑橘异源四倍体体细胞杂种减数分裂行为类似于双二倍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 异源四倍体体细胞杂种 SSR标记 遗传分析 三倍体后代 双二倍体
原文传递
小麦—粗山羊草双二倍体抗白粉病基因定位及其遗传转移 被引量:6
9
作者 孔令让 董玉琛 贾继增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6-120,共5页
中国春(CS)单体分析表明,四倍体小麦—粗山羊草双二倍体Am6的抗白粉病基因位于1A染色体上。与24个已知抗白粉病基因(Pm)比较说明,Am6可能为一新的抗白粉病基因。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表明,在分布小麦7个部分同源群的36个探针... 中国春(CS)单体分析表明,四倍体小麦—粗山羊草双二倍体Am6的抗白粉病基因位于1A染色体上。与24个已知抗白粉病基因(Pm)比较说明,Am6可能为一新的抗白粉病基因。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表明,在分布小麦7个部分同源群的36个探针中未找到与此抗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遗传分析发现Am6的抗白粉病基因在不同小麦背景下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通过Am6与不同小麦品种杂交,在后代中选育出具有矮秆大穗、大穗大粒、多花多粒等不同性状特点的抗白粉病种质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二倍体 小麦 白粉病 抗病性 基因 粗山羊草
原文传递
节节麦-黑麦双二倍体的染色体C-带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高红云 苏亚蕊 +1 位作者 张大乐 李锁平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6-49,共4页
通过对节节麦-黑麦双二倍体及其亲本节节麦、黑麦的C-分带研究,表明节节麦-黑麦双二倍体含有其双亲完整的染色体组,其C-带带型与亲本的C-带带型基本一致,从细胞学水平上证实了该种质是人工合成的一种新的异源多倍体。
关键词 双二倍体 C-分带 异源多倍体 核型
下载PDF
具一对双随体染色体的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的合成、抗病性及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傅杰 井金学 +3 位作者 陈漱阳 侯文胜 杨群慧 赵继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3期319-324,共6页
通过幼胚培养和秋水仙碱处理,人工合成了具有一对双随体染色体的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AABBVV)。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2n=21″的细胞占69.94%,染色体构型为1.0′+... 通过幼胚培养和秋水仙碱处理,人工合成了具有一对双随体染色体的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AABBVV)。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2n=21″的细胞占69.94%,染色体构型为1.0′+20.47″+0.02。天然和自交结实率分别为49.07%和39.23%。籽粒蛋白质含量为20.98%。抗白粉、条锈、叶锈和赤霉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粒小麦 簇毛麦 双随体染色体 双二倍体
下载PDF
花生栽培种与野生种(Arachis oteroi)人工杂交双二倍体的创制和鉴定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丽娜 杜培 +9 位作者 付留洋 刘华 徐静 秦利 严玫 韩锁义 黄冰艳 董文召 汤丰收 张新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3-140,共8页
花生野生种是改良花生栽培种的重要基因资源。为了利用野生花生的抗性基因,本研究利用花生栽培品种豫花9331与二倍体野生种A.oteroi人工杂交,借助胚拯救和染色体秋水仙素加倍,创制一个双二倍体杂种Am E-4,并利用荧光原位杂交和分子标记... 花生野生种是改良花生栽培种的重要基因资源。为了利用野生花生的抗性基因,本研究利用花生栽培品种豫花9331与二倍体野生种A.oteroi人工杂交,借助胚拯救和染色体秋水仙素加倍,创制一个双二倍体杂种Am E-4,并利用荧光原位杂交和分子标记技术准确鉴定了该双二倍体。观察结果表明,Am E-4的叶片与豫花9331存在显著差异,而主茎高、侧枝长和总分枝数等性状与豫花9331差异不显著。Am E-4开花期较豫花9331推迟60 d,结实性与荚果发育状况较差,不利于Am E-4的育种利用。同时,开发了57个追踪Am E-4中A.oteroi染色体的显性或共显性SSR标记,为创制和鉴定花生栽培种A.oteroi易位系或渐渗系奠定分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双二倍体 花生野生种 分子标记 荧光原位杂交
下载PDF
节节麦与黑麦间杂种F1胚再生植株及其双二倍体细胞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石永春 裴冬丽 李锁平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8-61,共4页
将节节麦与黑麦杂交,利用F1胚愈伤组织培养再生杂种植株,对胚再生杂种F1进行秋水仙素加倍获得了节节麦和黑麦的双二倍体(DDRR). 杂种F1(DR)的减数分裂中期Ⅰ (PMCMI)染色体构型平均为 2n=10. 16Ⅰ +1. 86Ⅱ+0. 12Ⅲ+0. 00625Ⅳ. 该双二... 将节节麦与黑麦杂交,利用F1胚愈伤组织培养再生杂种植株,对胚再生杂种F1进行秋水仙素加倍获得了节节麦和黑麦的双二倍体(DDRR). 杂种F1(DR)的减数分裂中期Ⅰ (PMCMI)染色体构型平均为 2n=10. 16Ⅰ +1. 86Ⅱ+0. 12Ⅲ+0. 00625Ⅳ. 该双二倍体(DDRR)的减数分裂中期Ⅰ(PMCMI)染色体构型平均为 2n=8. 676Ⅰ +9. 318Ⅱ+0. 019Ⅲ+0. 004Ⅳ,C1的结实率平均为 2. 118%. 该双二倍体可作为一个新的物种以及作为改良小麦的种质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节麦 黑麦 双二倍体
下载PDF
Asynchronous meiosis in Cucumis hystrix–cucumber synthetic tetraploids resulting in low male fertility 被引量:2
14
作者 Yonghua Han Junsong Pan +2 位作者 Paradee Thammapichai Zongyun Li Yiqun Weng 《The Crop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4期275-279,共5页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and allopolyploidization contribute to the improvement of many important crops. Recently, we successfully developed an amphidiploid from an interspecific cross between cucumber(Cucumis sati...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and allopolyploidization contribute to the improvement of many important crops. Recently, we successfully developed an amphidiploid from an interspecific cross between cucumber(Cucumis sativus, 2n = 2x = 14) and its relative C. hystrix(2n = 2x = 24) followed by chemical induction of chromosome doubling. The resulting allotetraploid plant was self-pollinated for three generations. The fertility and seed set of the amphidiploid plants were very low.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meiotic chromosome behavior in pollen mother cells with the aid of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aiming to identify the reasons for the low fertility and seed set in the amphidiploid plants. Homologous chromosome pairing appeared normal, but chromosome laggards were common, owing primarily to asynchronous meiosis of chromosomes from the two donor genomes. We suggest that asynchronous meiotic rhythm between the two parental genomes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low fertility and low seed set of the C. hystrix–cucumber amphidiploid pl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CUMBER CUCUMIS HYSTRIX amphidiploid MEIOSIS Asynchrony
下载PDF
普通小麦与簇毛麦的属间杂种及其双二倍性个体的形态学和染色体配对 被引量:3
15
作者 付体华 任正隆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171-176,共6页
通过远缘杂交和秋水仙碱溶液的加倍,获得了普通小麦(AABBD)与簇毛麦(VV)的属间杂种和五株双二倍性个体。该四倍体杂种F1(ABDV)形态类似于母本普通小麦,但也表现出穗轴易断和颖上具绒毛等簇毛麦的特征。减数分裂配对研究指出,... 通过远缘杂交和秋水仙碱溶液的加倍,获得了普通小麦(AABBD)与簇毛麦(VV)的属间杂种和五株双二倍性个体。该四倍体杂种F1(ABDV)形态类似于母本普通小麦,但也表现出穗轴易断和颖上具绒毛等簇毛麦的特征。减数分裂配对研究指出,在簇毛麦的不同基因型组合中,可能存在一个多基因系统控制部分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双二倍性个体仅有两株发育至成熟,它们皆为非整信体。一株为某一染色体的单体(2n=55);另一株为一自然回交的个体(Zn=49)。不管是F1杂种或者是其双二倍性个体,减数分裂后期都表现为不正常分裂。在本期Ⅱ主要产生多分体或多分体,而不是四分体,导致雄性不育,而双二倍性个体则部分雌性可育。因而对其双二倍性个体进行回交,易产生后代。另外,本文还阐明了合成八倍性双二倍性植株在遗传研究中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属间杂种 双二倍体 细胞学 小麦 簇毛麦
下载PDF
节节麦和黑麦杂种F_1及双二倍体中基因组变异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锁平 张大乐 +2 位作者 王秀娥 亓增军 刘大钧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96-1002,共7页
人工合成的双二倍体在遗传和植物育种中有重要作用。为探讨远缘杂交后代双二倍体育性提高及其细胞学稳定的分子机制,利用ALFP、MASP技术对节节麦-黑麦杂种及其双二倍体S1~S4代的基因组变异进行了分析。该双二倍的S1~S4代体细胞染色体... 人工合成的双二倍体在遗传和植物育种中有重要作用。为探讨远缘杂交后代双二倍体育性提高及其细胞学稳定的分子机制,利用ALFP、MASP技术对节节麦-黑麦杂种及其双二倍体S1~S4代的基因组变异进行了分析。该双二倍的S1~S4代体细胞染色体数2n=28的植株的比例从57.1%提高到92.5%,2n=28的植株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二价体平均数目从11.7提高到12.25,平均结实率从24.5%提高到51.3%。利用两套分别扩增重复序列和单拷贝序列的酶切引物组合EcoRI/MseI(E-M)、PstI/MseI(P-M)对节节麦-黑麦杂种F1和双二倍体S1~S4代扩增表明,基因组序列变异主要发生于F1代,且以序列消除为主。E-M和P-M引物扩增带中,节节麦基因组在F1代的序列消除带数占各代总消失带数的70.00%和52.95%,而在黑麦基因组为96.88%和81.64%。MSAP分析表明,节节麦和黑麦杂种和加倍能够导致节节麦和黑麦基因组序列甲基化状态改变,以甲基化为主,仅发生在F1和S1代。在S2~S4代中没有检测到甲基化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二倍体 基因组序列变异 节节麦 黑麦 AFLP MSAP
下载PDF
小麦与黑麦属间杂种的染色体自然加倍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邓可京 小野一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1996年第2期117-121,共5页
分别以小麦属6个种的变种或品种共9个供试材料为母本,2个黑麦种为父本进行杂交。只有Stewartdurum小麦与2个黑麦种杂交后,才得到F_1种子,说明染色体的自然加倍需要一定的遗传背景。对这2个F_1代花粉母细胞减数... 分别以小麦属6个种的变种或品种共9个供试材料为母本,2个黑麦种为父本进行杂交。只有Stewartdurum小麦与2个黑麦种杂交后,才得到F_1种子,说明染色体的自然加倍需要一定的遗传背景。对这2个F_1代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所形成配子的观察表明,配子形成途径的不同,使F_2出现了双二倍体和部分双二倍体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黑麦 属间杂种 染色体自然加倍
下载PDF
二倍体及四倍体中抗叶锈病基因在双二倍体中的表达与抑制 被引量:4
18
作者 袁军海 王凤涛 +1 位作者 刘太国 陈万权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00-511,共12页
通过杂交将近缘植物中的抗病基因导入普通小麦是抗病育种的常用方法。在利用二倍体和四倍体杂交合成双二倍体小麦过程中,二倍体或四倍体携带的抗叶锈病基因在双二倍体中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完全表达或部分表达其固有的抗病性,但部分抗叶锈... 通过杂交将近缘植物中的抗病基因导入普通小麦是抗病育种的常用方法。在利用二倍体和四倍体杂交合成双二倍体小麦过程中,二倍体或四倍体携带的抗叶锈病基因在双二倍体中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完全表达或部分表达其固有的抗病性,但部分抗叶锈病基因则不能表达。四倍体波斯小麦Ps5、Ps8和野生二粒小麦D s3含有相同的抗叶锈病基因LrP s(暂定名),在双二倍体Am 1、Am 2、Am 3、Am 5和Am 7中可以表达其抗病性,但在Am 4中不能表达;二倍体粗山羊草A e37含有Lr41和未知基因,但Lr41在双二倍体Am 2中不能表达;四倍体硬粒小麦D r147携带Lr23和未知基因,在双二倍体Am 6中不能充分表达。抑制基因的存在是导致抗病基因不能表达或部分表达的主要原因之一。抑制基因位于AB染色体组或D染色体组上,其抑制作用对抗病基因和病菌致病类型具有专化性,还可能受温度等环境条件和寄主遗传背景等因素的影响。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常温下,双二倍体Am 1、Am 2、Am 3和Am 5对叶锈菌致病类型DGS/HB的抗病性均由1对相同的隐性抗病基因LrP s(暂定名)控制,与它们具有共同的四倍体亲本Ps5有关。Am 4不具有苗期抗叶锈病基因,但含有来自粗山羊草A e39的1对隐性抑制基因SuLrP s(暂定名),可抑制Am 1、Am 2、Am 3和Am 5中隐性抗叶锈病基因的表达。对抗病抑制基因存在原因和遗传分析验证方法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抗叶锈病基因 抑制基因 二倍体 四倍体 双二倍体
下载PDF
Ogura CMS紫菜苔与萝卜双二倍体的获得及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邦全 汪伟 +1 位作者 刘幼琪 薛小桥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3期267-271,共5页
以Ogura CMS紫菜苔(AA,2n=20)为母本,以不同萝卜品种(RR,2n=18)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了大量的属间杂种。从杂种F_1中发现了2株染色体自然加倍的双二倍体。在形态上双二倍体与未加倍的杂种F_1相似,都表现父本萝卜的白花性状,蜜腺正常,低... 以Ogura CMS紫菜苔(AA,2n=20)为母本,以不同萝卜品种(RR,2n=18)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了大量的属间杂种。从杂种F_1中发现了2株染色体自然加倍的双二倍体。在形态上双二倍体与未加倍的杂种F_1相似,都表现父本萝卜的白花性状,蜜腺正常,低温下子叶及真叶均不缺绿。在减数分裂中期Ⅰ双二倍体多数细胞形成19个二价体,后期Ⅰ时染色体以19:19的方式分配到两极,最后形成具有19条染色体的配子。通过对可染花粉比例、全株种子粒数及平均每个有效角果种子粒数的比较发现,虽然双二倍体的花药比未加倍的杂种F_1发育要好得多,但是双二倍体的育性还是低于未加倍的杂种F_1,尽管未加倍的杂种F_1在减数分裂时多数染色体以单价体的形式存在,同时也有二价体、三价体甚至四价体的形成,并且存在落后染色体和染色体桥。推测Ogura CMS紫菜苔×萝卜属间杂种F_1的育性除了减数分裂染色体的配对有关之外,与双亲染色体上基因的相互作用也有重要关系。对该杂种的遗传及育种意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gruaCMS紫菜苔 萝卜 双二倍体 细胞遗传学 属间杂种 染色体加倍 种间杂交
下载PDF
Cyt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Primary Amphidiploid Derived from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in Cucumis and Its Selfed Progenies 被引量:1
20
作者 CHENJin-feng QIANChun-tao +2 位作者 JEStaub LUOXiang-dong ZHUANGFei-yun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5年第5期336-342,共7页
Studies on the reproduction and cyto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a primary amphidiploid Cucumis species C. hytivus Chen and Kirkbride (2n = 4x = 38) indicated that a more comprehensive cytogenetic analysis of this spec... Studies on the reproduction and cyto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a primary amphidiploid Cucumis species C. hytivus Chen and Kirkbride (2n = 4x = 38) indicated that a more comprehensive cytogenetic analysis of this species and its first selfed progeny would increase its potential utility in cucumber improvement. With tendrils used as source materials for mitotic analysis, chromosome numbers in all selfed progenies were 2n = 38, confirming chromosomal stability in this synthetic amphidiploid species. Detailed meiotic processes were described by comparing the primary and the selfed amphidiploids. Meiotic abnormalities, such as chromosome lagging, unequal separation, chromosome multi-polarization and polyads were observed frequently in all amphidiploid plants except for the selfed no.8, in which meiosis was arrested prior to metaphase Ⅰ. Generally, the frequency of multivalents was higher and the configurations were more complex in the selfed progenies, demonstrating a more extensive genetic exchange between cucumber and C. hystrix Chakr. Genome separation between cucumber and C. hystrix was observed through prophase Ⅰ to anaphase Ⅰ in both generations of the amphidiploids. Consequently, in addition to n = 19, a new gamete with n = 7 was produced, which was confirmed by the chromosome counts 2n = 14 in the backcrossing progenies from cucumber × amphidiploid mating. Fertility varied among the selfed amphidiploid plants. The selfed plant no.1 was found to have an improved fertility (e.g., pollen staining ability 40.8% and 25.6 seeds per fruit) and then was used as source germplasm in further introgression and gene exchange experi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CUCUMIS Chromosome pairing Genome separation amphidiploid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