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方言文献的学术价值例议
1
作者 莫超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39-40,共2页
以活方言或用文献中的方言"证古",是学界普遍认同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西北方言文献资料考证了"阿跌多"与"阿得脂"的关系,指出"东干人"的"东干"就是"东边",进一步申说了... 以活方言或用文献中的方言"证古",是学界普遍认同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西北方言文献资料考证了"阿跌多"与"阿得脂"的关系,指出"东干人"的"东干"就是"东边",进一步申说了西北方言文献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得脂 东干 西北 方言文献
下载PDF
“德性之知”的认知思想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陈四光 郭斯萍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13,共4页
"德性之知"是张载提出的重要概念,其内涵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实现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体悟。张载试图用德性之知来论证儒家伦理的合理性。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分别用格物致知和涵养本心的修养工夫来实现德性之知。从心理学的角度分... "德性之知"是张载提出的重要概念,其内涵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实现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体悟。张载试图用德性之知来论证儒家伦理的合理性。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分别用格物致知和涵养本心的修养工夫来实现德性之知。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程朱与陆王的工夫论,可知其内在机制与宗教信仰相似。它通过强化人们对天理的信念,最终达到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体悟。德性之知具有如下认知特点:首先,它是一种为理学思想服务的认知,其次,其内在机制与宗教心理相类似,最后,它的实现需要体和悟两个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之知 格物致知 涵养本心
下载PDF
康德先天范畴与张载德性之知
3
作者 程洁如 《宜宾学院学报》 2014年第7期14-18,共5页
康德的先天范畴作为人脑固有的先天认识形式,独立于经验,并且先于经验存在于主体的知性思维中。张载在认识论上将知识划分为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其中的德性之知超越感觉经验,来源于天赋,与康德的先天范畴最为相契。二者都具有先天性,都... 康德的先天范畴作为人脑固有的先天认识形式,独立于经验,并且先于经验存在于主体的知性思维中。张载在认识论上将知识划分为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其中的德性之知超越感觉经验,来源于天赋,与康德的先天范畴最为相契。二者都具有先天性,都需要思维的参与,但先天范畴是为了解决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不存在价值取向;而德性之知以人的修养为旨归,以儒家伦理为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先天范畴 张载 德性之知
下载PDF
“N本+(的/之)+N喻”构式的认知考察
4
作者 刘彬 吉益民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90-96,共7页
"N本+(的/之)+N喻"构式由比况性述谓结构折叠而成,有零形语义桥和虚词语义桥两种建构类型。结构组件之间有反向映射和正向感染语义互渗趋势,"一本多喻"和"一喻多本"是其语义映射复杂性的具体表现。以&quo... "N本+(的/之)+N喻"构式由比况性述谓结构折叠而成,有零形语义桥和虚词语义桥两种建构类型。结构组件之间有反向映射和正向感染语义互渗趋势,"一本多喻"和"一喻多本"是其语义映射复杂性的具体表现。以"N喻"为意念焦点的构式具有语篇信息组织功能,语篇信息中内蕴由"N喻"所激活的认知模型和思维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本+(的/之)+N喻” 语形折叠 语义互渗 意念焦点 语篇组织
下载PDF
“德治”本意之探源——法治语境下的重新考释 被引量:2
5
作者 郭成龙 蒋旭杲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9-144,共6页
在当前中国法学的语境中,一说起"德治",人们似乎很自然地就有"德"——"道德"——"道德治理"的联想,中国传统社会则被认为是道德治理的典型。然而这种观念并没有说出"德治"的核心理念... 在当前中国法学的语境中,一说起"德治",人们似乎很自然地就有"德"——"道德"——"道德治理"的联想,中国传统社会则被认为是道德治理的典型。然而这种观念并没有说出"德治"的核心理念,只是一些学者想当然的结果。事实上,"德"在中国传统文化源头上并不具体指称道德,它主要是一个具有哲学本体意义的概念。相应的,"德治"也并非道德之治,它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治理方式,是贤人之治和民本之治两个核心内涵的有机结合。此外,由于道德具有更多的主观性、情感性等内在面相,它根本不能构成一种治理方式,法学界所谓的"道德之治"实际上所要表达的应该是伦理之治的意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治 道德之治 伦理之治
下载PDF
存“至德”之诚义 扬吴地之人文—评吴恩培点校的《至德志(外二种)》
6
作者 许凌雯 陈璇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47-49,共3页
作为《苏州文献丛书》第二辑中的一本,吴恩培教授点校的《至德志(外二种)》在整理时注重了文献版本价值、史料价值、地域文化研究的历史价值以及社会文化的应用价值,对于推扬吴地的人文精神起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至德志》 《苏亭小志》 《韩忠武王祠墓志》 文献点校
下载PDF
见闻之知:儒家知识论的经验之维 被引量:1
7
作者 苗建荣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9-94,共6页
"见闻之知"最初由北宋张载提出,指通过耳目感官而获得的知识。"见闻之知"有着很强的经验论特征。从知识的起源上讲,"见闻之知"起源于经验;从知识的形成上讲,"见闻之知"是客观外物刺激耳目感官... "见闻之知"最初由北宋张载提出,指通过耳目感官而获得的知识。"见闻之知"有着很强的经验论特征。从知识的起源上讲,"见闻之知"起源于经验;从知识的形成上讲,"见闻之知"是客观外物刺激耳目感官的结果,这与经验论者洛克的观点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与此同时,"见闻之知"在儒家知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先秦时期,"见闻之知"就被视为儒家知识论的重要维度之一;两宋之际,"见闻之知"被视为德性修养的必要环节;明清之时,"见闻之知"曾被视为知识的唯一形态。儒家对"见闻之知"的态度表明儒家有重视经验的认知传统,这种认知传统为儒家言说科学、接纳科学敞开了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见闻之知 德性所知 经验 儒学 科学
原文传递
张载心学思想中的“知”论
8
作者 张金兰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21-24,共4页
张载心学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知论需做进一步分析。张载的知有三种类型:闻见之知、德行所知、诚明所知;分为两种不同的路径:一种是知识“知”,一种是道德“知”。笔者明确分析了三知的涵义及其内在关系。
关键词 心性关系 闻见之知 德行所知 诚明所知 天人合一
下载PDF
“不以其道得之”再探
9
作者 孙尊章 徐凌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5期48-52,共5页
《论语·里仁》:"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历来多有歧解。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得"的理解。若将"得"理解为"有得、得利",则非常通畅。而"得之"的"... 《论语·里仁》:"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历来多有歧解。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得"的理解。若将"得"理解为"有得、得利",则非常通畅。而"得之"的"之",是代词,位于动词"得"的后面,意义已经虚化,主要起强调动词的作用。此句义指:贫与贱,是人人都不希望得到的,但如果不按正道而得利,君子将不去除贫贱(即安于贫贱)。孔子的言行,恰好证明了他的这句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里仁 不以其道得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