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鳖几种常见疾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被引量:45
1
作者 孙红祥 舒妙安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0-142,共3页
从患“穿孔病”、“腐皮病”、“溶血性腹水病”等濒死鳖的肝、心血和腹水中分离到 2 0株细菌 ,其中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 5株、豚鼠气单胞菌 (A.caviae) 3株、凡隆气单胞菌 (A.veronii) 2株、奇异变形杆菌 (Proteusmirabilis... 从患“穿孔病”、“腐皮病”、“溶血性腹水病”等濒死鳖的肝、心血和腹水中分离到 2 0株细菌 ,其中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 5株、豚鼠气单胞菌 (A.caviae) 3株、凡隆气单胞菌 (A.veronii) 2株、奇异变形杆菌 (Proteusmirabilis) 2株、产碱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alcaligene) 2株、无色杆菌 (Achro sp.) 3株、不动杆菌 (Acinetobactersp.) 2株、黄杆菌 (Flavobacterium sp.) 1株。人工感染试验证实 ,运动型气单胞菌的温和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是其主要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 ,分离菌株对新霉素、菌必治、丁胺卡那、庆大霉素、环丙沙星高度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病原菌 温和气单胞菌 豚鼠气单胞菌 分离鉴定 药敏试验
下载PDF
环境污染物萘、蒽、菲、芘的好氧微生物降解 被引量:19
2
作者 殷波 顾继东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4-21,共8页
多环芳烃(PAHs)是环境污染物,具有致癌性和致突变性。选取香港米埔红树林淤泥富集微生物,研究红树林微生物对PAHs的好氧降解。试验观察到,萘、蒽、菲、芘在液体培养条件下均有较强的挥发性。多底物培养液中的菌群浓度明显高于单底物系... 多环芳烃(PAHs)是环境污染物,具有致癌性和致突变性。选取香港米埔红树林淤泥富集微生物,研究红树林微生物对PAHs的好氧降解。试验观察到,萘、蒽、菲、芘在液体培养条件下均有较强的挥发性。多底物培养液中的菌群浓度明显高于单底物系统。多次连续转接使培养液中的细菌生长能力增强。初始底物浓度可影响细菌生长速率,底物浓度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细菌生长。从分离得到的降解菌中选取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WⅡ和斑点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TⅡ进行单菌降解试验,结果表明,豚鼠气单胞菌WⅡ能够高效降解4种底物,而斑点气单胞菌TⅡ能够高效降解萘、蒽和芘3种底物。另外还发现斑点气单胞菌TⅡ能够明显降低水中菲的挥发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微生物降解 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 WⅡ 斑点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 TⅡ
下载PDF
南方鲇溃疡综合症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21
3
作者 吉莉莉 汪开毓 +1 位作者 肖丹 阳涛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8-72,共5页
从南方鲇(Silurus meriordinalis Chen)病鱼体表溃疡部及内脏分离出细菌12株,经人工感染证实其中6株治病,生化鉴定6株为同一种菌即为引起该鱼溃疡综合症的病原菌,命名为DKN-1。该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兼性厌氧发酵型短杆菌,极生单鞭毛,... 从南方鲇(Silurus meriordinalis Chen)病鱼体表溃疡部及内脏分离出细菌12株,经人工感染证实其中6株治病,生化鉴定6株为同一种菌即为引起该鱼溃疡综合症的病原菌,命名为DKN-1。该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兼性厌氧发酵型短杆菌,极生单鞭毛,对除葡萄糖、麦芽糖、甘露糖、海藻糖、甘露醇、水杨苷、七叶苷以外多种糖不利用,氧化酶、过氧化氢酶、DNA酶、脂酶、蛋白酶、精氨酸双水解酶阳性,MR、VP阳性。在以该菌16S rDNA序列和GenBank及RDP数据库内同源性较高的细菌16S 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DKN-1与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同源性达到99.6%,综合该菌在形态、生理生化的结果,鉴定其为豚鼠气单胞菌。该病病原对美满霉素、大观霉素、妥布霉素高度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 南方鲇(Silurus meriordinalis Chen) 溃疡综合症 16S RDNA
下载PDF
中国对虾败血病病原菌(气单胞菌)的致病性与生物学性状 被引量:19
4
作者 樊海平 孟庆显 俞开康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32-38,共7页
本文从患败血病的中国对虾的血淋巴中分离到嗜水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为此败血病的病原菌。两种病原菌均为革兰氏阴性、极生单鞭毛能运动的短杆菌,在TCBS上不生长,对O/129不敏感.在不含NaCl的基... 本文从患败血病的中国对虾的血淋巴中分离到嗜水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为此败血病的病原菌。两种病原菌均为革兰氏阴性、极生单鞭毛能运动的短杆菌,在TCBS上不生长,对O/129不敏感.在不含NaCl的基础培养基上能生长。氧化酶、过氧化氢酶阳性,利用蔗糖、麦芽糖和淀粉产酸不产气,利用果糖、甘露醇、半乳糖和密二糖产酸产气,不发酵乳糖、肌醇、山梨醇、木糖、蕈糖等,精氨酸双水解、色氨酸脱氨阳性。嗜水气单胞菌发酵葡萄糖产气、V-P反应、柠檬酸盐利用、H2S产生均为阳性;而豚鼠气单胞菌的上述反应均为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败血病 致病性 病原菌
下载PDF
中华鳖气单胞菌疖疮病的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吴惠仙 王淑霞 +3 位作者 李行先 周向阳 王建华 唐宝华 《东海海洋》 1998年第4期40-46,共7页
气单胞菌疖疮病是中华鳖的主要病害之一,其发病对象主要是稚鳖。将病鳖进行细菌分离,获得的菌株经人工感染、毒力测试和细菌学鉴定,确定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与豚鼠气单胞菌A.caviae... 气单胞菌疖疮病是中华鳖的主要病害之一,其发病对象主要是稚鳖。将病鳖进行细菌分离,获得的菌株经人工感染、毒力测试和细菌学鉴定,确定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与豚鼠气单胞菌A.caviae。此两种致病菌不仅对健康鳖表现出较强的致病力,出现与自然病鳖相同的症状,且对健康小鼠亦有较强的致死力,半致死量LD50分别为4.5×106个菌/只和1.58×106个菌/只。此外,测定了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疖疮病 嗜水气单胞菌 豚鼠气单胞菌 药敏
下载PDF
南方鲇源豚鼠气单胞菌胞外产物活性与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阳涛 汪开毓 +1 位作者 肖丹 吉莉莉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0-45,共6页
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了南方鲇源豚鼠气单胞菌胞外产物酶活性和溶血活性,同时对胞外产物的细胞毒性和其致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南方鲇源豚鼠气单胞菌胞外产物具有蛋白酶、脂酶、明胶酶和脲酶活性,但不具有淀粉酶和卵磷脂酶活性,具有... 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了南方鲇源豚鼠气单胞菌胞外产物酶活性和溶血活性,同时对胞外产物的细胞毒性和其致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南方鲇源豚鼠气单胞菌胞外产物具有蛋白酶、脂酶、明胶酶和脲酶活性,但不具有淀粉酶和卵磷脂酶活性,具有很强的溶血活性和细胞毒性。肌肉注射感染发现,其对南方鲇有强致病性,其LD50为每千克鱼体重0.802 mg;注射后的南方鲇肌肉、心、肝、肾、脾、肠和胃等组织发生了严重组织病理变化,骨骼肌和心肌坏死断裂,炎症细胞浸润;肝脏严重空泡变性;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间质内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脾充血、出血,淋巴细胞减少,胃肠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鲇(Silurus meriaionalis Chen)源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 胞外产物 VERO细胞 致病性
下载PDF
鲢鳙打印病豚鼠气单胞菌主要特性及系统发育学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陈翠珍 张晓君 +2 位作者 房海 王秀云 何振平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6年第5期455-459,共5页
对从鲢(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鳙(Aristichthysnobilis)打印病病死鱼中分离到的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caviae),进行了形态与理化特性等方面较系统的表观分类学指征鉴定。同时择代表菌株(HC960704-1)进行了16SrRNA基因的分子鉴定... 对从鲢(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鳙(Aristichthysnobilis)打印病病死鱼中分离到的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caviae),进行了形态与理化特性等方面较系统的表观分类学指征鉴定。同时择代表菌株(HC960704-1)进行了16SrRNA基因的分子鉴定,测定了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了相关细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构建了系统发生树;HC960704-1的16SrRNA基因序列长度为1416bp(GenBank登录号:AY966888),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气单胞菌16SrRNA基因序列的相似性在98%和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鲢鱼 鳙鱼 打印病 豚鼠气单胞菌 主要特性 系统发育学
下载PDF
鲤鱼出血病病原的研究和药敏试验 被引量:15
8
作者 韩英 刘敏 姜艳平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5期593-597,共5页
从患出血病鲤鱼的肝脏和心血中分离到两种细菌,人工感染试验均出现与自然病鱼相同的症状。其致病力达100%,死亡率分别为65%和50%,两种菌混合感染时死亡率高达90%,两者致病有协同作用。从人工感染病鱼体内再次分离获得同种细菌。经细菌... 从患出血病鲤鱼的肝脏和心血中分离到两种细菌,人工感染试验均出现与自然病鱼相同的症状。其致病力达100%,死亡率分别为65%和50%,两种菌混合感染时死亡率高达90%,两者致病有协同作用。从人工感染病鱼体内再次分离获得同种细菌。经细菌学鉴定,确定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sobrHa)和豚鼠气单胞菌(A.cavHae)。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两种菌均对左氧氟沙星、白霉素高度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鲤鱼 出血病 温和气单胞菌 豚鼠气单胞菌
下载PDF
十六种中草药及其复方对大鲵致病性豚鼠气单胞菌的体外抑制作用 被引量:8
9
作者 凌空 王涵 +1 位作者 丁诗华 吴兴镇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3-78,共6页
应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诃子、五倍子、石榴皮等16种中草药及其复方对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致病性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应用棋盘法设计16种中草药组合的120种双联复方和10种中草药组合的120... 应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诃子、五倍子、石榴皮等16种中草药及其复方对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致病性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应用棋盘法设计16种中草药组合的120种双联复方和10种中草药组合的120种三联复方,评估了复方的体外抑菌作用。结果表明:16种中草药对大鲵致病性豚鼠气单胞菌均有一定程度的抑菌作用,抑菌作用强弱依次为诃子、五倍子、石榴皮、大黄、槐角、覆盆子、黄芩、金樱子、肉苁蓉、丁香、川牛膝、赤芍、知母、防风、天葵子及罗汉果;在120个中草药双联复方中,5.8%为显著协同作用,82.6%为协同作用,11.6%为相加作用;在120个中草药三联复方中,29.2%为显著协同作用,87.5%为协同作用。因此,合理的中草药配伍能提高对大鲵致病性豚鼠气单胞菌的体外抑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 中草药 抑菌作用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病原豚鼠气单胞菌的鉴定及其致病性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周丽颖 姜姿妍 +7 位作者 钱且奇 陈圳 顾舒文 李杰 纪鹏 高晓建 姜群 张晓君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8-65,共8页
为明确江苏苏州某养殖场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死亡病因,本研究从病蟹肝胰腺组织中分离到优势生长菌,对分离菌进行致病性、形态与生理生化特征及gyrB基因同源性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为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 为明确江苏苏州某养殖场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死亡病因,本研究从病蟹肝胰腺组织中分离到优势生长菌,对分离菌进行致病性、形态与生理生化特征及gyrB基因同源性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为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分离菌SHZ1对中华绒螯蟹半数致死量(LD_(50))为1.6×10^(6) CFU/mL,表明分离株可以引起中华绒螯蟹死亡,确定豚鼠气单胞菌是此次造成中华绒螯蟹出现大规模死亡的病原。为进一步明确分离菌SHZ1毒力携带基因情况,对分离菌进行热敏蛋白酶(eprCAI)、溶血素(hly)、弹性蛋白酶(ahpB)、外膜蛋白(omp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gcaT)和鞭毛蛋白(flgN、flgM、flgA、flaH)共9种毒力基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分离菌携带以上9种毒力基因。耐药性检测结果表明,分离菌对头孢唑啉、万古霉素、苯唑西林、青霉素G、哌啦西啉、氨苄西林等9种药物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 分离鉴定 毒力基因 耐药性检测
下载PDF
62例豚鼠气单胞菌感染病例的临床特征和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蒋花叶 黄勋 +3 位作者 刘佩君 吴安华 刘瑶 伍亚云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3730-3733,共4页
目的了解临床感染豚鼠气单胞菌病例的临床特点及药敏性,为临床感染豚鼠气单胞菌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2月某三级医院62例豚鼠气单胞菌感染患者的一般情况、基础疾病、培养出的细菌种类及药敏... 目的了解临床感染豚鼠气单胞菌病例的临床特点及药敏性,为临床感染豚鼠气单胞菌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2月某三级医院62例豚鼠气单胞菌感染患者的一般情况、基础疾病、培养出的细菌种类及药敏结果等。结果 62例感染豚鼠气单胞菌患者平均年龄(54.84±14.53)岁;临床科室分布以胰胆外科为主,12例占19.35%,其次为骨科9例占14.52%;标本来源以创面为主,18例占29.03%,其次为血液及胆汁,分别占16.13%、11.29%;混合感染47例,有24例出现发热,单纯感染15例,有4例出现发热;58例患者经治疗后好转出院,4例患者预后较差,其中1例患者死亡、3例患者病情危重放弃治疗;62株豚鼠气单胞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呋喃妥因的耐药率较低,均<10%,对头孢唑林、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较高,均>90%。结论临床医师应了解豚鼠气单胞菌的临床特征及耐药特点,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豚鼠气单胞菌 感染 临床特征 耐药性分析
原文传递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致病性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的分离鉴定及其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雨辰 雷宁 +6 位作者 郝贵杰 周冬仁 王锋 黄爱霞 崔雁娜 孙博怿 林锋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66-874,共9页
近年来细菌性疾病因病原菌种类繁多、覆盖区域广而影响了其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从体表具有黑斑、肢体残损症状的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肝胰腺组织中分离得到1株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 近年来细菌性疾病因病原菌种类繁多、覆盖区域广而影响了其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从体表具有黑斑、肢体残损症状的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肝胰腺组织中分离得到1株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16S rRNA序列和特定毒力基因检测鉴定,以及人工回归感染试验和药敏试验分析其致病性和耐药性。结果表明,该菌为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含有aer、lip、gcat、ser和OMPA I等毒力基因;药敏试验显示其对头孢曲松、氯霉素等7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恩诺沙星、阿米卡星及复方新诺明3种抗生素中度敏感,对四环素、环丙沙星等10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人工回归感染实验表明该菌具有较高的致病性,对罗氏沼虾的半致死浓度为6.54×10~5 CFU/mL。豚鼠气单胞菌作为水产养殖中的条件性致病菌,研究结果揭示了该菌株的部分生物学特性,有利于丰富豚鼠气单胞菌属的基础数据,同时也为罗氏沼虾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防控提供了一定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 药敏试验 毒力基因
下载PDF
甲鱼败血症感染及其病原细菌的检验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晓君 陈翠珍 房海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70-71,8,共3页
从发生败血症感染的病(死)甲鱼病变组织与肝脏中,分离到大量纯一的同种细菌。经对6株纯培养菌的形态及理化特性鉴定,初步表明为气单胞菌属的豚鼠气单胞菌。经致病作用检验,证明所分离鉴定的豚鼠气单胞菌为本例甲鱼败血症感染的病... 从发生败血症感染的病(死)甲鱼病变组织与肝脏中,分离到大量纯一的同种细菌。经对6株纯培养菌的形态及理化特性鉴定,初步表明为气单胞菌属的豚鼠气单胞菌。经致病作用检验,证明所分离鉴定的豚鼠气单胞菌为本例甲鱼败血症感染的病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鱼 败血症 豚鼠气单胞菌 病原菌 检验
下载PDF
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and potential molecular dissemination mechanism of tet(31) gene in Aeromonas caviae from an oxytetracycline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 被引量:5
14
作者 Yanhong Shi Zhe Tian +3 位作者 Sébastien Olivier Leclercq Hong Zhang Min Yang Yu Zha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2期259-266,共8页
Recently, the rarely reported tet(31) tetracycline resistance determinant was commonly found in Aeromonas salmonicida, Gallibacterium anatis, and Oblitimonas alkaliphila isolated from farming animals and related envir... Recently, the rarely reported tet(31) tetracycline resistance determinant was commonly found in Aeromonas salmonicida, Gallibacterium anatis, and Oblitimonas alkaliphila isolated from farming animals and related environment. However, its distribution in other bacteria and potential molecular dissemination mechanism in environment are still unknow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mechanism underlying dissemination of tet(31) by analysing the tet(31)-carrying fragments in A. caviae strains isolated from an aerobic biofilm reactor treating oxytetracycline bearing wastewater. Twenty-three A. caviae strains were screened for the tet(31) gene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Three strains(two harbouring tet(31), one not) were subjected to whole genome sequencing using the PacBio RSII platform. Seventeen A. caviae strains carried the tet(31) gene and exhibited high resistance levels to oxytetracycline with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MICs)ranging from 256 to 512 mg/L. tet(31) was comprised of the transposon Tn6432 on the chromosome of A. caviae, and Tn6432 was also found in 15 additional tet(31)-positive A. caviae isolates by PCR. More important, Tn6432 was located on an integrative conjugative element(ICE)-like element, which could mediate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tet(31)-carrying transposon Tn6432 between bacteria. Comparative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Tn6432 homologs with the structure ISCR2-ΔphzF-tetR(31)-tet(31)-ΔglmM-sul2 were also carried by A. salmonicida, G. anatis, and O. alkaliphila, suggesting that this transposon can be transferred between species and even genera. This work provides the first report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tet(31) gene in A. caviae, and will be helpful in exploring the dissemination mechanisms of tet(31) in water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monas caviae tet(31) gene ISCR2 ICE-like element WASTEWATER
原文传递
Evaluation of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i>Aeromonas caviae</i>Sch3 Biofilm Formation under Optimal Conditions
15
作者 Erika Beatriz Angeles-Morales Ricardo Mondragón-Flores +3 位作者 Juan Pedro Luna-Arias Cinthia Teresa Enríquez-Nieto Berenice Parra-Ortega Graciela Castro-Escarpulli 《Advances in Microbiology》 2012年第4期552-560,共9页
Aeromonas is a Gram-negative bacterium that lives in aquatic habitats. It can be infective in humans. One of its remarkable attributes is the ability of biofilm formation. Many factors are involved in the construction... Aeromonas is a Gram-negative bacterium that lives in aquatic habitats. It can be infective in humans. One of its remarkable attributes is the ability of biofilm formation. Many factors are involv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biofilms as has been described for Pseudomonas, Klebsiella, and Vibrio, among others. The aim of this work was to study the bacterial morphology dur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biofilm through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with a modified microtiter plate assay and to determine the best condition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eromonas caviae Sch3 biolfilm in vitro. We observed several phenotypic changes, including surface appearance, size, presence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from 100 to 250 nm in diameter, and flagella. The best conditions for biofilm formation were to grow cultures at 28℃ at pH 6, as determined by the crystal violet assay. This is,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the first study that describes the cell’s biological events involved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biofilm formation of Aeromonas caviae Sch3 in vitr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FILM AEROMONAS cavia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Physical and Chemical Factors
下载PDF
鲟细菌性败血综合征致病菌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3
16
作者 曹海鹏 杨先乐 +3 位作者 高鹏 李怡 张书俊 邓璐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3-56,共4页
从患细菌性败血综合征的杂交鲟(Huso huso♀×Acipenser ruthenus ♂)和达氏鳇(Huso dauricus)的腹水及肾脏中共分离了5株优势菌,经人工回归感染实验证实其中2株细菌XL2-T和HK3-R具有致病性。经ATB细菌鉴定仪鉴定,结果显示:XL2-T为... 从患细菌性败血综合征的杂交鲟(Huso huso♀×Acipenser ruthenus ♂)和达氏鳇(Huso dauricus)的腹水及肾脏中共分离了5株优势菌,经人工回归感染实验证实其中2株细菌XL2-T和HK3-R具有致病性。经ATB细菌鉴定仪鉴定,结果显示:XL2-T为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 subsp.caviae),HK3-R为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这2株致病菌的主要特征为:革兰氏染色阴性,杆状,氧化酶阳性,对先锋必、妥布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奈替米星、新霉素等6种药物均高度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鲟(Huso huso ♀×Acipenser ruthenus♂) 达氏鳇(Huso dauricus) 细菌性败血综合征 豚鼠气单胞 菌(Aeromonas punctata subsp.caviae) 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
下载PDF
由豚鼠气单胞菌引起的欧洲鳗鲡败血症 被引量:29
17
作者 樊海平 曾占壮 +1 位作者 余培建 李志青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13-318,共6页
关键词 欧洲鳗鲡 豚鼠气单胞菌 败血症
下载PDF
高效几丁质降解菌CB101的分离、鉴定及其几丁质酶系的研究 被引量:29
18
作者 肖湘 周樱 王风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38-142,共5页
1 引言 几丁质是海洋中居首位的多糖物质,它是虾、蟹壳的主要成分,同时广泛存在于昆虫外骨骼及真菌的细胞壁中.许多生物包括植物、细菌、真菌和一些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都能够产生几丁质酶降解几丁质,其中细菌利用几丁质酶降解几丁质... 1 引言 几丁质是海洋中居首位的多糖物质,它是虾、蟹壳的主要成分,同时广泛存在于昆虫外骨骼及真菌的细胞壁中.许多生物包括植物、细菌、真菌和一些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都能够产生几丁质酶降解几丁质,其中细菌利用几丁质酶降解几丁质作为生活所需碳源和氮源.从生态角度来看,几丁质酶在自然界几丁质循环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作为对环境的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丁质酶 亲和层折 脉鼠气单胞菌 分离 鉴定 PH值
下载PDF
丰产鲫细菌性败血病的研究I——病原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29
19
作者 李小波 黄文芳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6-60,共5页
从患败血病的丰产鲫 (Carassiusauratusofpenze (♀ )×Cyprinusacutidorsalis (♂ ) )脾脏中分离到的一株细菌CSS 4 2 ,经人工感染证实为病原菌。其主要特征为短杆状 ,革兰氏阴性 ,有运动性 ,极端生单鞭毛 ,不产生芽孢 ,无荚膜 ;对... 从患败血病的丰产鲫 (Carassiusauratusofpenze (♀ )×Cyprinusacutidorsalis (♂ ) )脾脏中分离到的一株细菌CSS 4 2 ,经人工感染证实为病原菌。其主要特征为短杆状 ,革兰氏阴性 ,有运动性 ,极端生单鞭毛 ,不产生芽孢 ,无荚膜 ;对 0 1 2 9弧菌抑制剂不敏感 ,能利用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肌醇等 ,不利用丙二酸盐、乳糖、木糖、棉子糖、山梨糖、福寿草醇等 ;氧化酶、精氨酸双水解酶阳性 ,尿素、苯丙氨酸脱羧酶、鸟氨酸脱羧酶阴性。经细菌自动化鉴定系统VITEK AMS 60鉴定 ,CSS 4 2菌株为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caviae)。药物敏感试验表明 ,CSS 4 2对链霉素、妥布霉素、氯霉素、利福平、诺氟沙星、呋喃妥因等药物敏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产鲫 豚鼠气单胞菌 病原 鉴定
下载PDF
甲鱼病原性豚鼠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22
20
作者 余旭平 马有智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460-462,共3页
自杭州市郊某甲鱼场送检的病死甲鱼中分离到22株细菌,在与嗜水气单胞菌抗血清不产生凝集的多株细菌中挑选3株作进一步鉴定,生理生化特性显示它们均属豚鼠气单胞菌。小鼠试验显示有毒力,用其中1株回归本动物发病死亡,并出现与自... 自杭州市郊某甲鱼场送检的病死甲鱼中分离到22株细菌,在与嗜水气单胞菌抗血清不产生凝集的多株细菌中挑选3株作进一步鉴定,生理生化特性显示它们均属豚鼠气单胞菌。小鼠试验显示有毒力,用其中1株回归本动物发病死亡,并出现与自然病例类似症状。用1株分离菌制备的抗血清与其他21株分离菌株进行玻板凝集试验,其中11株有毒力菌株都出现凝集反应,显示豚鼠气单胞菌为本病的主要病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鱼 豚鼠气单胞菌 病原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