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知识分子觉醒期的呐喊:《狂人日记》 被引量:19
1
作者 陈思和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26-38,57,共14页
《狂人日记》所产生的精神境界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他是站在五四新文学立场上揭露这个吃人的社会、吃人的历史以及礼教下的中国人心之黑暗;但反过来,他对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所张扬的人道主义、人性至上、现代文明,也表示了深刻的怀疑。... 《狂人日记》所产生的精神境界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他是站在五四新文学立场上揭露这个吃人的社会、吃人的历史以及礼教下的中国人心之黑暗;但反过来,他对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所张扬的人道主义、人性至上、现代文明,也表示了深刻的怀疑。读《狂人日记》我们能够举一反三地来看当时五四新文化运动所达到的一个最高的精神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狂人日记》 吃人 现代性
下载PDF
人的'病愈'与鲁迅的'绝望'--《狂人日记》的反讽叙事与文本释义 被引量:18
2
作者 宋剑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99-105,共7页
《狂人日记》既是鲁迅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长期以来,学界基本上是从思想启蒙的切入角度去发掘它反封建的微言大义,这不仅远离了鲁迅本人的创作意图,同时也背离了作品文本的故事情节。《狂人日记》是一部具有警示... 《狂人日记》既是鲁迅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长期以来,学界基本上是从思想启蒙的切入角度去发掘它反封建的微言大义,这不仅远离了鲁迅本人的创作意图,同时也背离了作品文本的故事情节。《狂人日记》是一部具有警示世人的反讽之作,作者以"自喻"和"他喻"的强烈暗示,告诉了人们这样一个简单道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其自身的历史逻辑性,无论是其客观存在优点或者弊端,都是养育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如果仅仅是心气浮躁或感情用事,不仅无助于文化传统的历史变革,相反却会导致启蒙者的悲剧下场。"狂人"最后"病愈"且去"候补"的结局收束,实际上生动地传达着鲁迅本人对于思想启蒙的"绝望"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人日记》 启蒙反讽 批判理性 文化反思 思想绝望
原文传递
是人吃人还是礼教吃人?——论鲁迅《狂人日记》的主题 被引量:11
3
作者 汤晨光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9-111,共3页
《狂人日记》长期以来被定论为揭露礼教吃人,但从鲁迅的一贯思想和小说发表时鲁迅的自述可以断定,其原初的核心的动机是表现人吃人,是揭露存在于中国的食人蛮性,它通过对被吃的恐惧感传达出鲁迅对民族摆脱野蛮状态的热望以及对人的肌体... 《狂人日记》长期以来被定论为揭露礼教吃人,但从鲁迅的一贯思想和小说发表时鲁迅的自述可以断定,其原初的核心的动机是表现人吃人,是揭露存在于中国的食人蛮性,它通过对被吃的恐惧感传达出鲁迅对民族摆脱野蛮状态的热望以及对人的肌体和生命的强烈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吃人 礼教 鲁迅 狂人日记
下载PDF
从《狂人日记》看可靠的叙述者与不可靠叙述者 被引量:9
4
作者 谭君强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2-115,共4页
在小说等叙事虚构作品中的叙述者,有可靠的叙述者与不可靠叙述者之分。这种区分主要建立在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的,但二者又存在着相向变化的可能性、可逆性。读者在作品阅读的动态过程中可以感受与推导这一可逆性变化。鲁... 在小说等叙事虚构作品中的叙述者,有可靠的叙述者与不可靠叙述者之分。这种区分主要建立在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的,但二者又存在着相向变化的可能性、可逆性。读者在作品阅读的动态过程中可以感受与推导这一可逆性变化。鲁迅小说《狂人日记》就包含着这一可逆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靠的叙述者 不可靠叙述者 可逆性 《狂人日记》
下载PDF
不可靠叙述与阅读伦理——鲁迅《狂人日记》文本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陈志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2-36,共5页
文章旨在探求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的艺术价值形成机制,在细读的基础上认为,《狂人日记》的特殊艺术魅力主要由独特的二度叙事及不可靠叙述来体现的。由此出发将研究视角拓展到读者阅读层面,并从阅读伦理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观照。
关键词 《狂人日记》 文本分析 二度叙事 不可靠叙述 阅读伦理
下载PDF
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狂人日记》新论 被引量:8
6
作者 刘俊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7-44,共8页
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所体现出的思想深刻性 ,在于“立人”主张的提出 ,而“立人”的根本 ,则在于从思维层面重铸新人———这一过程无疑是艰难的 ,曲折的 ,对此 ,鲁迅有着清醒的自觉。在《狂人日记》中 ,鲁迅思想的深刻性 ,是借助... 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所体现出的思想深刻性 ,在于“立人”主张的提出 ,而“立人”的根本 ,则在于从思维层面重铸新人———这一过程无疑是艰难的 ,曲折的 ,对此 ,鲁迅有着清醒的自觉。在《狂人日记》中 ,鲁迅思想的深刻性 ,是借助于独特的艺术技巧得以实现的。具体而言 ,其艺术技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两种人物系列的精心设置、两种写作手法的精思妙用、两种“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狂人日记》 思想内容 艺术技巧 文学评论 小说 人物 语言 写作手法
原文传递
论鲁迅著作的整体性 被引量:6
7
作者 郜元宝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1-106,共6页
鲁迅终其一生没有一部集中展示自己思想艺术的长篇小说,但他的作品跨越具体创作时间而彼此关联,在变化中仍然保持着统一的思想个性。鲁迅的第一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一共有十三节,前十一节描写了狂人对"被吃"的真切感受,而... 鲁迅终其一生没有一部集中展示自己思想艺术的长篇小说,但他的作品跨越具体创作时间而彼此关联,在变化中仍然保持着统一的思想个性。鲁迅的第一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一共有十三节,前十一节描写了狂人对"被吃"的真切感受,而最后一部分描写的则是狂人发现了他也吃过人这一真相:他也"吃了妹子的几片肉"!因此,小说里存在两个狂人,第一个是发现人吃人的狂人,第二个则是忏悔于自己也吃过人的狂人。但鲁迅并未在小说里叙述这第二个狂人。事实上,他在自己后来的创作,在《野草》、《朝花夕拾》和他的杂文里,一直没有停止这一忏悔。这样一个忏悔的鲁迅便成了他后来作品里的主要形象并构成他的高度的整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狂人日记》 忏悔 整体性
原文传递
《狂人日记》是科幻小说吗?——论鲁迅与科幻的渊源,兼论写实的虚妄与虚拟的真实 被引量:7
8
作者 宋明炜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35,共18页
本文从文学史、科幻诗学、再思写实主义的角度,对鲁迅《狂人日记》做出尝试性的新解读。《狂人日记》与科幻小说的关联有三个层面的启示:青年鲁迅的科幻翻译与他后来文学创作之间有一些重要关联;鲁迅《狂人日记》从主题到写作风格上对... 本文从文学史、科幻诗学、再思写实主义的角度,对鲁迅《狂人日记》做出尝试性的新解读。《狂人日记》与科幻小说的关联有三个层面的启示:青年鲁迅的科幻翻译与他后来文学创作之间有一些重要关联;鲁迅《狂人日记》从主题到写作风格上对中国科幻新浪潮发生深刻影响;在科幻的视野中重读《狂人日记》,有助于重新思考写实主义和文学想象力之间的关系。科幻小说反直觉的写作,打破了熟悉的文学常规,试图重建有关真实的知识。如果把《狂人日记》作为科幻小说来阅读,那么这篇小说中发生的叙事结构变化,正对应着将"眼前熟悉的现实"悬置而发出虚拟的问题,也对应着鲁迅生活的时代发生在美学、科学、文学诸多领域的变革。本文旨在从文学史线索和小说诗学的角度,提供考量文学再现、现实、知识之间关系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狂人日记》 翻译 写实主义 科幻诗学 真实
原文传递
鲁迅小说的隐喻翻译——《狂人日记》的三个英译本比较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付晓朦 王树槐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6年第3期45-49,81,共5页
鲁迅小说以其丰富的隐喻而闻名,《狂人日记》尤甚杨宪益夫妇、蓝诗玲和莱尔的英译本最负盛名,译本风格也有所差别,从隐喻的文体角度入手,从书写隐喻、词汇隐喻、句法隐喻、语域隐喻四个方面具体分析小说中的隐喻翻译。研究发现,莱尔的... 鲁迅小说以其丰富的隐喻而闻名,《狂人日记》尤甚杨宪益夫妇、蓝诗玲和莱尔的英译本最负盛名,译本风格也有所差别,从隐喻的文体角度入手,从书写隐喻、词汇隐喻、句法隐喻、语域隐喻四个方面具体分析小说中的隐喻翻译。研究发现,莱尔的隐喻意识最强,通过大量的隐喻来重现源语含义和风格,具有隐喻爆发倾向;蓝诗玲的隐喻意识次之,注重词汇的选择与语言的美学规范,具有隐喻散发倾向;杨宪益夫妇的隐喻意识最低,但他们注重译文与原文本的准确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文体隐喻 《狂人日记》 译本比较
下载PDF
《新青年》编辑约稿与鲁迅现代小说的诞生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宗刚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1-89,共9页
鲁迅成长为新文学作家,是诸多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新青年》编辑的约稿对鲁迅成为新文学作家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新青年》编辑钱玄同向鲁迅约稿,使得期刊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正是在这种新生... 鲁迅成长为新文学作家,是诸多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新青年》编辑的约稿对鲁迅成为新文学作家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新青年》编辑钱玄同向鲁迅约稿,使得期刊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正是在这种新生产方式的制导下,作者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便继承了期刊的文化立场;编辑所编发出来的作品便体现了期刊的文化诉求;读者所阅读的作品便渗透了期刊的文化期待。《新青年》正是在这种期刊生产方式转变的基础上,才向"名不见经传"的潜在作者鲁迅约稿。这种新的期刊生产方式,既改写了潜在作者鲁迅的人生轨迹,又改变了《新青年》在文化发展历史上的边缘地位,同时也促成了作为接受主体的学生对新文化启蒙运动的认同和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新青年》 钱玄同 《狂人日记》
下载PDF
来自大洋两岸不同背景下的“呐喊”——从《麦田里的守望者》和《狂人日记》的比析中看人类面对困境的反思 被引量:4
11
作者 方文开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89-93,共5页
《麦田里的守望者》和《狂人日记》塑造了两个在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世纪病”人物形象 ,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用有悖常理的言语揭露了各自社会的本质 ,并且都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时代强音。本文就两篇小说的主要特点进行比析探讨 。
关键词 《麦田里的守望者》 《狂人日记》 世纪病 吃人 “假模假式”
下载PDF
经典的自我消解——《狂人日记》再解读
12
作者 魏巍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1-18,140,共9页
长期以来,学界对《狂人日记》的启蒙式阐释一直未能走出傅斯年和吴虞式的认知框架。狂人的发狂被很多学者理解为启蒙者的必然,而对狂人究竟为何发狂却往往视而不见;另一方面,狂人这一形象又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问题,同样被漠然视之。因此... 长期以来,学界对《狂人日记》的启蒙式阐释一直未能走出傅斯年和吴虞式的认知框架。狂人的发狂被很多学者理解为启蒙者的必然,而对狂人究竟为何发狂却往往视而不见;另一方面,狂人这一形象又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问题,同样被漠然视之。因此,作为启蒙者的狂人形象便不断地在研究者的论述中演化。《狂人日记》是一个需要被重新理解的文本,它不在于我们从概念出发去解读什么,或者从前人的研究中补充什么,又或者重新建构什么,而是需要我们实实在在地从文本出发来对其进行阐释。《狂人日记》的经典地位是通过一系列研究论述建构起来的,然而小说叙事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矛盾性却消解了其经典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人日记》 再解读 启蒙 作家经验
下载PDF
“自然状态”及其终结——《狂人日记》重释
13
作者 范阳阳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9-26,共8页
以霍布斯所描述的“自然状态”重释《狂人日记》,有助于构建阐释该小说思想内涵的新视角,更为深入地揭示鲁迅启蒙思想的内在理路。“自然状态”下的人因缺乏安全感,而互相怀疑和敌视。在《狂人日记》中,“怕”是贯穿小说始终的氛围和情... 以霍布斯所描述的“自然状态”重释《狂人日记》,有助于构建阐释该小说思想内涵的新视角,更为深入地揭示鲁迅启蒙思想的内在理路。“自然状态”下的人因缺乏安全感,而互相怀疑和敌视。在《狂人日记》中,“怕”是贯穿小说始终的氛围和情境,狂人由自身的恐惧感,认识到其普遍性。他更进而发现,“吃/被吃”已成为固化的结构;“吃人者”与“被吃者”分享着同样的价值观,二者共同造成了“从来如此”的局面。狂人因确立了历史不断进步的观念,劝说周围人担负起对于他人、历史的责任;但因意识到自己无法成为“真的人”,其呼告最终落实为“救救孩子”。鲁迅在“五四”后仍坚持了精神革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布斯“ 自然状态” 终结 《狂人日记》 “吃/被吃”
下载PDF
日月不出 爝火何熄——《狂人日记》百年祭 被引量:4
14
作者 贾振勇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9-67,共9页
由于小说观念的阈限,我们常常忽略、淡化乃至曲解《狂人日记》在现代精神史、心灵史上的真实位置。《狂人日记》乃现代中国疯狂文学之开山、中国文学真实语言之诗性桂冠。它以小说名世,却终究要跨出艺术之塔,直抵人之存在真相,成为隐喻... 由于小说观念的阈限,我们常常忽略、淡化乃至曲解《狂人日记》在现代精神史、心灵史上的真实位置。《狂人日记》乃现代中国疯狂文学之开山、中国文学真实语言之诗性桂冠。它以小说名世,却终究要跨出艺术之塔,直抵人之存在真相,成为隐喻、抽象世界整体存在状态的"有意味的形式"。吃人游戏不终结,它就依然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狂人日记》 吃人游戏 专制
原文传递
《狂人日记》和《尘埃落定》中的狂人和傻子的意象对比 被引量:2
15
作者 宁芳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93-96,共4页
近代傻子形象的主体构建,表达了一个特定时期的时代选择与改革特征。立足于《狂人日记》和《尘埃落定》中傻子人物意象对比,会发现其意象既是相同的,也是不同的:他们都是虚拟的清醒者,他们以叛逆的性情、哲学的反思、制度的先驱为身份... 近代傻子形象的主体构建,表达了一个特定时期的时代选择与改革特征。立足于《狂人日记》和《尘埃落定》中傻子人物意象对比,会发现其意象既是相同的,也是不同的:他们都是虚拟的清醒者,他们以叛逆的性情、哲学的反思、制度的先驱为身份符号。但同时,一个变态、混乱、虚幻,另一个复杂、细腻、通灵;一个寄希望于孩子,另一个以女人为依托;一个是新旧体制更迭的受害者,另一个是新体制演进的推行者。其意象表达是一个融合政治话语、历史语境、文化渊源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人和傻子 《狂人日记》 《尘埃落定》
下载PDF
从鲁迅的《狂人日记》到克里斯蒂安·陆帕的舞台呈现——兼谈中国话剧的现代性追求 被引量:2
16
作者 彭涛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22,F0003,共12页
陆帕以心理现实主义的路径解析了《狂人日记》的内在结构,将演出进程转化为对鲁迅文本的"再阅读",剖析了"狂人"及其家族的"心灵史"。导演将鲁迅的小说当作一个具有普遍性价值的文本,以充满现代色彩的舞... 陆帕以心理现实主义的路径解析了《狂人日记》的内在结构,将演出进程转化为对鲁迅文本的"再阅读",剖析了"狂人"及其家族的"心灵史"。导演将鲁迅的小说当作一个具有普遍性价值的文本,以充满现代色彩的舞台语汇,挖掘了作品的当代价值,批判了现代家庭与威权制度对于个体生命的暴力戕害。陆帕导演的《狂人日记》为中国话剧的现代性追求提供了一种美学的方向和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人日记 克里斯蒂安·陆帕 中国话剧的现代性追求
原文传递
叙事、意象与替罪羊的献祭——克里斯蒂安·陆帕导演作品《狂人日记》的跨文化阐释 被引量:2
17
作者 胡志毅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3-31,共9页
克里斯蒂安·陆帕(Krystian Lupa)新近导演的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狂人日记》,继承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狂人日记》中,陆帕采用了《风筝》《阿Q正传》等表现被父权压迫的兄弟及忏悔和阿Q被... 克里斯蒂安·陆帕(Krystian Lupa)新近导演的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狂人日记》,继承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狂人日记》中,陆帕采用了《风筝》《阿Q正传》等表现被父权压迫的兄弟及忏悔和阿Q被虐杀的叙事方式,如重复和互文;在剧中找到了《故乡》中的意象,《野草》中的存在意识;通过替罪羊的献祭来显示了"灵魂的深",以及对人性的敏锐洞察和深刻揭示。该剧可以说是一种跨文化的戏剧实验,非常值得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帕 鲁迅 狂人日记 跨文化阐释
原文传递
果戈理与鲁迅:《狂人日记》的影响和被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福和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241-246,共6页
1834年,俄国作家果戈理创作了中篇小说《狂人日记》。1918年,中国作家鲁迅也创作了同名小说《狂人日记》。果戈理对鲁迅的影响是直接的,但鲁迅的同名小说并非对俄国前辈的"克隆",而是在借鉴和模仿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拿... 1834年,俄国作家果戈理创作了中篇小说《狂人日记》。1918年,中国作家鲁迅也创作了同名小说《狂人日记》。果戈理对鲁迅的影响是直接的,但鲁迅的同名小说并非对俄国前辈的"克隆",而是在借鉴和模仿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拿来主义"的原则,将外来养分有机地融化在自己的创新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戈理 鲁迅 《狂人日记》 影响
下载PDF
为什么说鲁迅小说不同于问题小说 被引量:3
19
作者 管冠生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51-55,共5页
对比于冰心的《超人》与王统照的《湖畔儿语》,鲁迅《狂人日记》和《故乡》中的"他"指称不明、难以明确断定。这个身份不明的"他"是鲁迅文学世界多义而深刻的显在标志,一条永远无法弥补的裂缝。随"他"而... 对比于冰心的《超人》与王统照的《湖畔儿语》,鲁迅《狂人日记》和《故乡》中的"他"指称不明、难以明确断定。这个身份不明的"他"是鲁迅文学世界多义而深刻的显在标志,一条永远无法弥补的裂缝。随"他"而来的是言说与理解的哲学性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狂人日记》 《故乡》
下载PDF
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易卜生的《人民公敌》 被引量:3
20
作者 乔国强 姜玉琴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1-132,共12页
有关《狂人日记》与西方作家、作品的关系问题,研究者们通常是围绕果戈里、尼采等人来展开论述的。本文认为,与以上诸位相比,易卜生的代表剧作之一《人民公敌》给《狂人日记》带来的影响更大。本文是从两部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塑造... 有关《狂人日记》与西方作家、作品的关系问题,研究者们通常是围绕果戈里、尼采等人来展开论述的。本文认为,与以上诸位相比,易卜生的代表剧作之一《人民公敌》给《狂人日记》带来的影响更大。本文是从两部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以及故事结局等方面来探讨其一致性的。结论是:两部作品虽在故事发生的背景、展开的缘由以及写作手法上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但若从故事的整体构思、人物的设置和划分等方面来考察的话,则能明显地看出《狂人日记》对《人民公敌》的承继和借鉴。从某种意义上说,《狂人日记》是鲁迅受到《人民公敌》的影响、启发后,创作出的中国版的“人民公敌”;小说中的“狂人”是斯多克芒医生在中国的变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狂人日记 易卜生 人民公敌 变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