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美学范式与谱系
1
作者 李松 陈国伟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7-140,159,160,共16页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思想多元,成就斐然。其书写路径最具代表性的是夏志清的新批评美学、许芥昱的政治美学以及王德威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不同时期美学范式的变迁反映了中美关系变迁、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冲击以及...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思想多元,成就斐然。其书写路径最具代表性的是夏志清的新批评美学、许芥昱的政治美学以及王德威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不同时期美学范式的变迁反映了中美关系变迁、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冲击以及汉学史的内在流变等诸多因素。内外因素交织的历史语境生成了文学性历史与历史性文学的辩证以及解构主义思路。通过考察三位华裔学者不同的美学范式与交叉谱系,可以更好地揭示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整体脉络,为国内文学史研究提供互鉴与交流的跨文化阐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美学范式 文学史谱系
下载PDF
张爱玲研究的死胡同——论夏志清先生对张爱玲的“捧杀” 被引量:4
2
作者 袁良骏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2期16-22,共7页
夏志清先生的张爱玲论,自有他的机遇和贡献;然而,他对张爱玲的过分溢美甚至吹捧,特别是他对《秧歌》、《赤地之恋》等"反共反华"坏作品的廉价吹捧,已经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夏先生对张爱玲所做的,正是"捧杀"——... 夏志清先生的张爱玲论,自有他的机遇和贡献;然而,他对张爱玲的过分溢美甚至吹捧,特别是他对《秧歌》、《赤地之恋》等"反共反华"坏作品的廉价吹捧,已经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夏先生对张爱玲所做的,正是"捧杀"——这大概是夏先生始料所不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中国现代小说史》 张爱玲 “捧杀”
下载PDF
“道德视景”与“感时忧国”: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再审视 被引量:2
3
作者 乔琦 邓艮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3-123,共11页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受“新批评”派及利维斯《伟大的传统》之影响,早已是学界老生常谈的事实。但为什么是“新批评”和“大传统”,亦即新批评和大传统如何影响着夏氏的选择和批评判断,以及这种“影响”在什么意义上才是有效的,却...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受“新批评”派及利维斯《伟大的传统》之影响,早已是学界老生常谈的事实。但为什么是“新批评”和“大传统”,亦即新批评和大传统如何影响着夏氏的选择和批评判断,以及这种“影响”在什么意义上才是有效的,却缺少追问。从道德的形式到形式的道德,夏氏孜孜矻矻于小说史对“道德视景”的呈现,在其持久的道德热情背后,映射出的是一个华人知识分子有关家国和文化传统的道德焦虑及其孤悬海外的道德身影。当我们对这部问世已60年的著作重审细读可以发现,夏氏认同、珍视中国现代小说“感时忧国”的大传统,正是其当年孤悬海外、反观故国时,以学术研究的形式而“感忧”的道德生活与道德抉择,以小说史的写作来完成对自身生命“不完整”的补偿和深切拥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中国现代小说史》 “形式”的道德 道德视景 感时忧国
下载PDF
《狂人日记》: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叙述端点 被引量:1
4
作者 姜异新 《励耘学刊》 2022年第1期230-245,M0011,M0012,共18页
在以“五四”为主轴的现代性视野下的主流文学史讲述中, 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的《狂人日记》成为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开端。然而, 1917年陈衡哲便发表了白话小说《一日》, 1915年李劼人已在成都创作《儿时影》等白话小说。中国现代小说... 在以“五四”为主轴的现代性视野下的主流文学史讲述中, 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的《狂人日记》成为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开端。然而, 1917年陈衡哲便发表了白话小说《一日》, 1915年李劼人已在成都创作《儿时影》等白话小说。中国现代小说的发生学研究逐步挑战主流文学史叙述,由小说这一视角出发重思何为现代、何以现代、何以开端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从语言工具、主体意识、文学场域三个方面进人这一问题域,论证《狂人日记》所具有的统摄力及其何以成为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叙述端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人日记》 《一日》 李劼人 中国现代小说史
下载PDF
细读比较、道德视景、悲剧意识——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批评体系的建构 被引量:1
5
作者 董卉川 赵艺佳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133-138,共6页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在海外汉学以及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上都有重要影响,它带来了197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范式的转型。中国传统文化与英美文化共同滋养了夏志清,他以文本细察与比较的批评方法、道德视景的批评视野、悲剧...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在海外汉学以及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上都有重要影响,它带来了197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范式的转型。中国传统文化与英美文化共同滋养了夏志清,他以文本细察与比较的批评方法、道德视景的批评视野、悲剧意识的批评内蕴,建构出独特的批评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中国现代小说史 批评体系
下载PDF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的多维透视 被引量:1
6
作者 许永宁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8-132,共5页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研究,以整合与汇通中西文学文本为蓝本,以综合与理解中西文学观念为方法,自成一体,形成了特有的研究体系和范式,其独特的审美体验与经验,以及"同情"与"讽刺"兼重的审美情怀,将"文学之为文...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研究,以整合与汇通中西文学文本为蓝本,以综合与理解中西文学观念为方法,自成一体,形成了特有的研究体系和范式,其独特的审美体验与经验,以及"同情"与"讽刺"兼重的审美情怀,将"文学之为文学"的独特存在揭示出来。与此同时,厘清了"理性"与"科学"之于文学的功用弊害,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开风气之先。夏志清的小说史研究摆脱了审美与价值取向之外的政治观念和机械的理性观念,从而促使我们不断地反思过往的研究中文学的审美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中国现代小说史》 小说研究 文学观念
下载PDF
“公正”而“客观”的文学史?——由夏志清和曹聚仁的文学史书写谈起
7
作者 徐敏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61-64,共4页
在文学史的"文学"与"历史"这两端中,曹聚仁以史家的身份强调"史"的客观真实;而夏志清自居"文学批评家"宣布文学批评标准的公正无偏。但仔细阅读两部文学史著将会发现,个人经验在两部文学史写... 在文学史的"文学"与"历史"这两端中,曹聚仁以史家的身份强调"史"的客观真实;而夏志清自居"文学批评家"宣布文学批评标准的公正无偏。但仔细阅读两部文学史著将会发现,个人经验在两部文学史写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客观公正与主观偏见在文学史写作中向来相互依存,难以分割。本文由此提出另一种文学史书写的可能——亲历文学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史》 《文坛五十年》 夏志清 曹聚仁 亲历文学史
下载PDF
中国现代小说史编撰体例中的“作家论”模式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海生 吴玉玉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88-90,共3页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史编撰体例的"作家论"模式,这一模式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杨义的同名著作中得以拓展和完善,九十年代以来的现代小说史编撰实践中这一模式继续得以继承,并呈现出新的视角和尝试...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史编撰体例的"作家论"模式,这一模式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杨义的同名著作中得以拓展和完善,九十年代以来的现代小说史编撰实践中这一模式继续得以继承,并呈现出新的视角和尝试。通过对这三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小说史著作的分析评价,以勾勒出"作家论"模式的演变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史 编撰体例 作家论 模式
下载PDF
试析文学史的真相——以中国现代小说史为视角
9
作者 张海生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88-93,共6页
作为文学与历史的奇妙结合体,文学史自始至终都将徘徊于真实与虚构、主观与客观、史实与史识、全面与片面、高雅与通俗以及过去与当代等诸多矛盾体中。唯有从整体上考察这些矛盾体,才有可能找出文学史的真相。
关键词 文学史 真相 中国现代小说史
下载PDF
中国新文学史叙述的独立性问题——再读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10
作者 徐莉茗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57-61,74,共6页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长久以来一直影响着中国新文学研究,从文学史叙述的角度看,他为中国内地学者提供了另一种研究视野。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夏志清以文学价值为评价标准,使得文学具有独立性;文学史叙述中对作家的评价不局...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长久以来一直影响着中国新文学研究,从文学史叙述的角度看,他为中国内地学者提供了另一种研究视野。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夏志清以文学价值为评价标准,使得文学具有独立性;文学史叙述中对作家的评价不局限于时代思潮与流派特征,使得文学史中的作家具有独立性;在评判作品时,分析作品本身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而非依据作家的“创作谈”等作品之外的文本,使得作品具有独立性。在现当代文学史叙述渐趋模式化的当下,重读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其独立的文学史观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仍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中国现代小说史》 文学史叙述 独立性
下载PDF
西方文化视野下的文本解读——评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11
作者 王海霞 王达敏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66-70,共5页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不言自明,无论是开拓性地研究被大陆文学史疏漏和遮蔽的文学现象,还是对过于政治化的学术框架下形成的既定结论的重新评价,都可以说为学界提供了参照和蓝本。文章主要从西方文化背景入手,考...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不言自明,无论是开拓性地研究被大陆文学史疏漏和遮蔽的文学现象,还是对过于政治化的学术框架下形成的既定结论的重新评价,都可以说为学界提供了参照和蓝本。文章主要从西方文化背景入手,考察新批评理论及利维斯的批评方法对该书编写的影响,从而探讨其独特性和价值。当文学的审美性及道德水准成为入史标准和参照体系的时候,夏志清则必须站在一个融贯东西方文化的广阔视野中,实现对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的重估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史》 审美 道德 中西对比
下载PDF
新批评中蕴含的思想“旧”源——论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12
作者 匡妙妙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7期40-43,共4页
由于夏志清先生的海外华人身份,学界在研究他对待现代中国文学采取的独特视点和批评理念之时,更多的是关注其西方意识的渗透和西方理论视角,而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其生命历程和思想脉络中的潜在投影,这些恰恰是其文学理论建构中不可缺... 由于夏志清先生的海外华人身份,学界在研究他对待现代中国文学采取的独特视点和批评理念之时,更多的是关注其西方意识的渗透和西方理论视角,而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其生命历程和思想脉络中的潜在投影,这些恰恰是其文学理论建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故而在解读其著作过程中,要使用一分为二的观点,不能顾此失彼,只有这样才能对此进行公正的评判,也能更好地汲取到夏式独特的批评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中国现代小说史》 中国传统文化 为人生意识 道德批评
下载PDF
试论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洞见”与“不见”
13
作者 马登春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15-18,共4页
夏志清先生是欧美汉学的学术巨擘,他撰写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在文学史观念、文学批评方法等方面对新时期以来的大陆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一部经典之作,夏著展现了深刻的"洞见",如注重文学的审美功能、发掘一批被历史湮... 夏志清先生是欧美汉学的学术巨擘,他撰写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在文学史观念、文学批评方法等方面对新时期以来的大陆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一部经典之作,夏著展现了深刻的"洞见",如注重文学的审美功能、发掘一批被历史湮没的作家以及显露出宏大国际视野等。但从不同视角予以观照,夏著亦有一些"不见"。本文就夏著的"洞见"与"不见"展开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中国现代小说史》 价值
下载PDF
论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14
作者 程维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119-122,共4页
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表现出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小说史》中蕴含着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其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上,第一是充分肯定人的尊严,维护人格的完整,第二是重视心理描写,探寻人性真相,第三是排除阶级偏见,关怀个人命运。... 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表现出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小说史》中蕴含着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其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上,第一是充分肯定人的尊严,维护人格的完整,第二是重视心理描写,探寻人性真相,第三是排除阶级偏见,关怀个人命运。这种人道主义思想对于作家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有利于优秀文学作品的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中国现代小说史》 人道主义思想
下载PDF
可怕的偏见——评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15
作者 卢晓霞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第1期105-108,共4页
从当今正确的文学理论观视角,对留美文学理论家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进行分析评价,认为该书政治立场偏颇,价值观西方化,对某些作家评价过高,而对我们认可的进步作家却肯定不足。我们必须明辨是非,对此书的观点只能选择性地吸收,... 从当今正确的文学理论观视角,对留美文学理论家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进行分析评价,认为该书政治立场偏颇,价值观西方化,对某些作家评价过高,而对我们认可的进步作家却肯定不足。我们必须明辨是非,对此书的观点只能选择性地吸收,不可盲目照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中国现代小说史》 政治偏见 评价失当
下载PDF
一个“最大公约数”的理论契约——关于“重写”中国现代小说史的理论思考
16
作者 黄善明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22-27,共6页
中国现代小说史"历史客体"的"虚构性"、"差异性"与"流变性"并非分析述史对象的终极法则,而是一种"重建"历史真实性与客观性的"当前策略"。作为当前一切"重写"与... 中国现代小说史"历史客体"的"虚构性"、"差异性"与"流变性"并非分析述史对象的终极法则,而是一种"重建"历史真实性与客观性的"当前策略"。作为当前一切"重写"与"重评"的主导原则及其操作方法,结构观念的"开放性"、情节手法的"本体路线"与话语方式的"兼容"原则正是迈向中国现代小说史"巨构"之作的真正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现代小说史 文学评论 叙事策略
下载PDF
《中国现代小说史》在中国大陆传播的异质性与接受错位
17
作者 马春景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2-30,共9页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成书于1961年,但直到1979年繁体字中译本在香港出版,才在中国大陆传播。作为非正式出版物传播的异质性,在读者接受过程中的误读现象及因此大陆"重写文学史"等思潮对其作为异路资源的选择性承继,都呈...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成书于1961年,但直到1979年繁体字中译本在香港出版,才在中国大陆传播。作为非正式出版物传播的异质性,在读者接受过程中的误读现象及因此大陆"重写文学史"等思潮对其作为异路资源的选择性承继,都呈现出中国大陆现当代文学研究变化发展的某些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中国现代小说史》 中国大陆 传播 误读 重写文学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