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栽大豆营养品质及加工特性初探 被引量:7
1
作者 聂莹 邢亚楠 +2 位作者 黄家章 肖晓红 刘锐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1-7,共7页
为考察我国主栽大豆的营养品质和初步探究其相应加工特性,本研究收集主栽大豆品种8种,通过测定其营养成分、活性物质含量及分离蛋白组成,结果显示我国主栽大豆品种具有高蛋白、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高膳食纤维的营养特点和较广泛加工... 为考察我国主栽大豆的营养品质和初步探究其相应加工特性,本研究收集主栽大豆品种8种,通过测定其营养成分、活性物质含量及分离蛋白组成,结果显示我国主栽大豆品种具有高蛋白、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高膳食纤维的营养特点和较广泛加工特性。吉科鲜豆、吉科育种08、690属于高蛋白质大豆,吉科鲜豆、吉科密豆、黑农51号、东升7号、农垦9号为1级高油大豆。大豆样品维生素E、钙、铁含量丰富,分别为11.0~21.8 mg/100 g、560.0~1270.0 mg/kg、66.20~83.40 mg/kg。维生素B_(2)含量在各品种间差异较小,而异黄酮含量差异较大。8个主栽大豆品种中7S、11S蛋白含量以及分离蛋白聚集体粒径的变异系数均在30%以上,不同品种间大豆加工特性具有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栽大豆品种 营养品质 加工特性 7S蛋白 11S蛋白
下载PDF
中国野生和栽培大豆11S及7S蛋白质相对含量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刘顺湖 周瑞宝 盖钧镒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59-767,共9页
大豆种质蛋白质11S和7S及其亚基组相对含量的遗传变异是专用型品种选育的基础。以全国各生态区的野生豆138份和地方品种409份,国内育成品种148份、国外育成品种83份,合计778份大豆种质为材料,采用SDS-PAGE电泳技术测定蛋白质11S和7S组... 大豆种质蛋白质11S和7S及其亚基组相对含量的遗传变异是专用型品种选育的基础。以全国各生态区的野生豆138份和地方品种409份,国内育成品种148份、国外育成品种83份,合计778份大豆种质为材料,采用SDS-PAGE电泳技术测定蛋白质11S和7S组分及其亚基组相对含量,研究其遗传变异。在南京同一条件下的结果表明:全国野生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11S相对含量平均分别为54.7%、64.8%和71.7%,变幅28.8%~82.6%、38.8%~79.4%和48.2%~88.9%;7S相对含量平均分别为44.7%、34.9%和27.9%,变幅20.6%~71.2%、20.6%~61.1%和15.7%~47.8%;11S/7S比值平均分别为1.4、2.0和2.7,变幅0.4~3.9、0.6~3.9和0.9~4.0。野生豆驯化为栽培豆并经选育后11S相对含量和11S/7S比值上升,7S相对含量下降,变幅均减小;亚基组11S-2和11S-3相对含量增加;7S的6个亚基组,尤其7S-1和7S-6,相对含量下降。11S、7S、11S/7S以及各亚基组在各群体各生态区内均有较大变异,但与来源地纬度、蛋白质和油脂含量均无显著相关。从中优选到11S/7S比值大于3.7、11S相对含量为78.9%~88.9%的8份种质,发现有11S的4个亚基组相对含量分别大于37%、7S的6个亚基组相对含量分别大于24%、以及11S-1和7S的6个亚基组缺失的种质,这些特异种质可供蛋白质组分育种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G.sojaSieb.etZucc.) 栽培大豆(G.max(L.)Merr.) 11S蛋白质 7S蛋白质 11S/7S比值 蛋白质亚基组 遗传变异 生态区
下载PDF
大豆分离蛋白及其不同酶法水解产物对植脂末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梁贵江 曾茂茂 +2 位作者 何志勇 秦昉 陈洁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20-24,共5页
为研究大豆分离蛋白(SPI)及其不同酶法水解产物对植脂末乳化稳定性的影响,本文对蛋白电泳亚基组成、分子量分布、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植脂末粉末以及乳液的微观结构、平均粒径、ζ-电位以及咖啡稳定性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采用胃蛋... 为研究大豆分离蛋白(SPI)及其不同酶法水解产物对植脂末乳化稳定性的影响,本文对蛋白电泳亚基组成、分子量分布、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植脂末粉末以及乳液的微观结构、平均粒径、ζ-电位以及咖啡稳定性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采用胃蛋白酶水解保留了较多的7S和碱性亚基,产物的乳化性质最好,相比于SPI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分别提高了22.7%和14.1%;而木瓜蛋白酶水解产物主要为小部分碱性亚基条带和大量的小分子肽,尽管产物乳化活性较SPI有所增加,但乳化稳定性相比于SPI下降了17.6%。植脂末粉末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和植脂末溶解后乳状液的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图进一步证实了SPI胃蛋白酶水解产物制备的产品具有最好的乳化效果,咖啡稳定性结果显示,两种酶解物均可用于咖啡伴侣。三种蛋白的组成、乳化性、植脂末以及植脂末复溶后乳状液的微观结构说明酶解物中存在过多的小分子肽,则不利于乳化稳定性;酶解物中存在相对较多的7S蛋白和碱性亚基,则有助于形成更稳定的乳状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蛋白酶 木瓜蛋白酶 7S 蛋白 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 植脂末
下载PDF
大豆酸奶发酵过程中不同蛋白组分理化性质与风味变化研究
4
作者 张左勇 叶寒 +3 位作者 陈家怡 郭娜 方雪 卢璇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26-235,共10页
大豆酸奶是一种营养健康的新兴植物基酸奶。该研究通过盐析等电点沉淀法从大豆中分离纯化出大豆乳清、7S和11S蛋白组分,探究不同组分在乳酸菌发酵过程中pH值、酸度、乳酸菌增殖、蛋白水解度、粒径的动态变化,以及发酵产物流变特性、微... 大豆酸奶是一种营养健康的新兴植物基酸奶。该研究通过盐析等电点沉淀法从大豆中分离纯化出大豆乳清、7S和11S蛋白组分,探究不同组分在乳酸菌发酵过程中pH值、酸度、乳酸菌增殖、蛋白水解度、粒径的动态变化,以及发酵产物流变特性、微观结构、挥发性化合物以及感官特性的差异,以期阐明不同蛋白组分对于大豆酸奶质地与风味形成的贡献。结果发现,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大豆11S蛋白发酵物的pH值显著(P<0.05)下降,酸度、乳酸菌增殖数量、水解度和平均粒径显著(P<0.05)增加。同时,流变结果表明11S蛋白发酵物的黏稠程度最高,微观结构表现出粗糙的颗粒状以及更紧密均匀的蛋白聚集状态。此外,GC-MS和电子鼻结果证实7S蛋白经发酵后能产生大量2-己酮、2-辛酮、2-壬酮、2,3-丁二酮、2,3-戊二酮和乙偶姻等酸奶香气化合物,而11S蛋白则产生较多己醛、戊醛、(E)-2-庚烯醛、(E)-2-己烯醛、1-己醇、1-戊醇、1-辛烯-3-醇、苯甲醛、乙酸和2-戊基呋喃等豆腥味化合物,感官接受度较低。结果表明,11S蛋白是酸奶质地形成的关键组分,同时也是与豆腥味化合物相互结合与作用的主要组分。该研究将为大豆酸奶制品的品质优化和风味改善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酸奶 7S蛋白 11S蛋白 乳酸菌发酵 豆腥味
下载PDF
夏大豆提取蛋白质的组分及其亚基组构成变异分析
5
作者 刘顺湖 李桂菊 +1 位作者 王晓强 冯磊 《济宁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5-10,14,共7页
选取在山东省济宁地区大豆产区曾经或正在生产上推广使用的35个品种为供试品种,采用SDS-PAGE电泳技术测定提取蛋白质11S组分、7S组分、亚基组和亚基的相对含量以及亚基数量,研究其变异特点.在济宁地区同一条件下的结果表明:(1)11S和7S... 选取在山东省济宁地区大豆产区曾经或正在生产上推广使用的35个品种为供试品种,采用SDS-PAGE电泳技术测定提取蛋白质11S组分、7S组分、亚基组和亚基的相对含量以及亚基数量,研究其变异特点.在济宁地区同一条件下的结果表明:(1)11S和7S组分的亚基总数变异范围为15~23个,平均为18.03个.7S组分亚基数量变异范围为3~7个,平均4.49个,有5个亚基组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11S组分亚基数量变异范围为11~19个,平均13.54个,没有亚基组缺失现象.(2)7S组分相对含量的变异范围为14.78~27.54%,平均为22.07%;11S组分的变异范围为49.04~63.52%,平均为59.77%.11S/7S比值变异范围为2.12~4.11,平均为2.77.(3)7S组分6个亚基组的相对含量平均为4.38~6.62%,11S组分4个亚基组平均相对含量为7.02~21.72%.(4)7S组分相对含量与11S组分之间有微弱的正相关(r=0.08),7S组分相对含量与11S/7S比值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r=-0.94).而11S组分相对含量与11S/7S比值之间存在微弱的正相关(r=0.19).7S的6个亚基组中相邻的2个亚基组之间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r=-0.38~-0.85).11S组分的相邻亚基组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78~-0.95),不相邻的亚基组之间相关关系微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G max(L )Merr ) 提取蛋白质 11S 7S 11S 7S比值 亚基组 相对含量
下载PDF
STUDY ON ACCUMULATION OF 11S AND 7S PROTEINS IN DEVELOPMENTAL SEED OF SOYBEAN BY MEANS OF IMMUNO-FLUORESCENCE
6
作者 林忠平 崔庆玲 +4 位作者 赵玉锦 尹光初 雷勃钧 张开旺 芦翠华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1990年第12期1481-1485,1529-1530,共7页
The accumulation courses of 11S and 7S proteins in the development seed of soybean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immuno-fluorescence. Fifteen days after flowering, 7S proteins began to deposit and so did 11S proteins a lit... The accumulation courses of 11S and 7S proteins in the development seed of soybean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immuno-fluorescence. Fifteen days after flowering, 7S proteins began to deposit and so did 11S proteins a little later. It was observed that 20—30 days after flowering, these two globulins or their precursor peptides had the tendency to transfer from tegument to the cotyledon. It was found that a few of the cotyledon cells in the mature seed did not accumulate 11S proteins, while in the high protein cultivar and high protein wild soybean all the cotyledon cells were filled with 11S proteins and other storage substa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S protein 7S protein immuno-fluoreseence
原文传递
氯化钠浓度对亲脂性蛋白和7S蛋白分级分离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郑二丽 曲家妮 +2 位作者 杨晓泉 吴娜娜 顾炜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7-30,共4页
研究了氯化钠浓度对大豆蛋白中亲脂性蛋白(LP)与7S蛋白分级分离效果的影响,并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探讨了氯化钠浓度对蛋白质热变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氯化钠浓度低于100mmoL/L时,7S级分蛋白质得率会显著增加且蛋白质含量... 研究了氯化钠浓度对大豆蛋白中亲脂性蛋白(LP)与7S蛋白分级分离效果的影响,并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探讨了氯化钠浓度对蛋白质热变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氯化钠浓度低于100mmoL/L时,7S级分蛋白质得率会显著增加且蛋白质含量基本不变,所得7s级分纯度也有所提高(特别是50mmol/L时);氯化钠浓度在0~100mmol/L范围内LP蛋白质得率几乎不受影响,但蛋白质含量有所降低。各级分的热变性分析表明:7s组分的热变性温度不受氯化钠浓度的影响,但吸热峰焓值变化较大。当氯化钠浓度为50retool/L时对LP和7S的分级分离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蛋白 亲脂性蛋白 7S蛋白 分级分离
下载PDF
大豆7S、11S蛋白的结构与热致凝胶特性的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冯芳 刘文豪 陈志刚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8-64,共7页
通过研究大豆7S及11S蛋白的结构、理化性质与凝胶性,进而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Gauss分峰拟合对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进行研究;利用ANS荧光探针法,Ellman试剂法和Zeta电位仪对大豆7S及11S蛋白的表面疏水性、巯基含... 通过研究大豆7S及11S蛋白的结构、理化性质与凝胶性,进而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Gauss分峰拟合对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进行研究;利用ANS荧光探针法,Ellman试剂法和Zeta电位仪对大豆7S及11S蛋白的表面疏水性、巯基含量及粒径进行测定;通过质构仪对蛋白凝胶的硬度,胶黏性及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的表面疏水性随α-螺旋、β-折叠相对含量的增大而减小,随β-转角和无规卷曲相对含量的增大而增大。表面疏水性越大越利于凝胶网络的形成。大豆7S蛋白凝胶形成的最优条件为蛋白质量浓度0.12 g/mL、温度90℃、pH 6~8、Na+质量浓度0.002 g/mL;大豆11S蛋白凝胶形成的最优条件为蛋白质量浓度0.12 g/mL、温度95℃、pH 8~9、Na+质量浓度0.002 g/mL。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决定了蛋白质的表面疏水性,而表面疏水性影响了凝胶的形成,同时凝胶形成的外在因素又影响着蛋白的表面疏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7S蛋白 大豆11S蛋白 二级结构 巯基 表面疏水性 凝胶性
下载PDF
姜黄素与大豆蛋白的结合性及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冯芳 蔡豪亮 +1 位作者 刘文豪 陈志刚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37-546,共10页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姜黄素与大豆7S、11S蛋白质结合后,溶于天然低共熔溶剂(NADES)以改善姜黄素水溶性低、稳定性差的缺陷,并揭示姜黄素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机制。[方法]将姜黄素与实验室自提大豆7S、11S蛋白结合,确定姜黄素与蛋白质结合...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姜黄素与大豆7S、11S蛋白质结合后,溶于天然低共熔溶剂(NADES)以改善姜黄素水溶性低、稳定性差的缺陷,并揭示姜黄素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机制。[方法]将姜黄素与实验室自提大豆7S、11S蛋白结合,确定姜黄素与蛋白质结合的最优条件;将结合物溶于制备的6种NADES中,考察结合后姜黄素的光、热稳定性;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结合后姜黄素对蛋白质的结构影响并采用荧光光谱法分析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与大豆7S、11S蛋白结合后的姜黄素在NADES中的光、热稳定性均有所提高。姜黄素与大豆7S、11S蛋白的结合强度均较弱,且姜黄素与大豆7S、11S蛋白间为静态猝灭,生成了摩尔比约为1∶2的不发光的复合物,同时,姜黄素与蛋白质的结合引起蛋白质部分二级结构的展开与折叠。[结论]姜黄素与大豆7S、11S蛋白的相互作用可以改善姜黄素水溶性低、稳定性差的缺陷,且制备的蛋白质材料可能被用作新型药物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天然低共熔溶剂(NADES) 大豆7S蛋白 大豆11S蛋白 结合机制
下载PDF
葡聚糖对大豆7S蛋白凝胶流变性质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朱建华 杨晓泉 +1 位作者 龚倩 王思远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1-27,共7页
采用小变形振荡流变及激光共聚焦技术研究葡聚糖分子质量对热致大豆7S蛋白凝胶的微观结构及动态黏弹性质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热致大豆7S蛋白凝胶的黏弹性质随添加葡聚糖分子质量的增加而增加,主要由于大分子质量的葡聚糖可以扩大其在... 采用小变形振荡流变及激光共聚焦技术研究葡聚糖分子质量对热致大豆7S蛋白凝胶的微观结构及动态黏弹性质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热致大豆7S蛋白凝胶的黏弹性质随添加葡聚糖分子质量的增加而增加,主要由于大分子质量的葡聚糖可以扩大其在葡聚糖/大豆7S蛋白混合体系中的空间占有体积和降低大豆7S蛋白的临界凝胶浓度所致。同时提高变温速率和葡聚糖分子质量对大豆7S蛋白凝胶黏弹性质有协同增加效应。增加葡聚糖分子质量7S蛋白凝胶结构逐步由相分离结构转变为互穿型蛋白-多糖双连续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7S蛋白 葡聚糖 凝胶 流变性质 微观结构 激光共聚焦
下载PDF
大豆7S蛋白-壳聚糖自组装核壳纳米颗粒的载体性质研究
11
作者 刘玲玲 刘思琪 +2 位作者 刘晨 陈培鑫 班兆军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48,共8页
利用尿素分子破坏大豆7S和壳聚糖(CS)的分子间作用力,使两者充分解离。解离的7S和CS在疏水及静电引力的驱动下,自组装制备7S蛋白-CS纳米颗粒(SCP)。SCP颗粒的ζ-电位与CS的电位值相近,说明颗粒结构为“核-壳”型结构,该结构通过透射电镜... 利用尿素分子破坏大豆7S和壳聚糖(CS)的分子间作用力,使两者充分解离。解离的7S和CS在疏水及静电引力的驱动下,自组装制备7S蛋白-CS纳米颗粒(SCP)。SCP颗粒的ζ-电位与CS的电位值相近,说明颗粒结构为“核-壳”型结构,该结构通过透射电镜(TEM)得到进一步的证实。SCP颗粒在整个体外消化过程中均匀缓慢释放,表明SCP颗粒在胃肠道环境中具有一定的颗粒稳定性。为进一步探究SCP颗粒的载体性质,研究了SCP颗粒对姜黄素抗癌活性的影响,发现与游离姜黄素相比,包埋在SCP颗粒后,姜黄素对Caco-2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该方法是一种提高姜黄素生物效价和生物活性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组装 大豆7S蛋白 壳聚糖 姜黄素 抗肿瘤活性
下载PDF
定向酶解大豆7S蛋白及其ACE抑制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常玮 施用晖 +1 位作者 任建东 乐国伟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CAS 2008年第2期18-22,共5页
以"活性肽搜寻与蛋白模拟水解数据库"为工具,选择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对大豆7S蛋白进行模拟水解,得出不同水平的ACE抑制肽肽段,并通过实验比较以上蛋白酶水解物ACE抑制活性的高低。模拟水解结果表明,胃蛋白酶+胰蛋... 以"活性肽搜寻与蛋白模拟水解数据库"为工具,选择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对大豆7S蛋白进行模拟水解,得出不同水平的ACE抑制肽肽段,并通过实验比较以上蛋白酶水解物ACE抑制活性的高低。模拟水解结果表明,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水解大豆7S蛋白得到较多的ACE抑制肽肽段,实验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水解物ACE抑制活性最大,为73.09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库 模拟水解 大豆7S蛋白 ACE抑制肽
下载PDF
热诱导-自组装大豆蛋白凝胶结构与功能特性构效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朱秀清 邓筱琪 +2 位作者 李良 雷文华 朱颖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83-292,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11S/7S比例大豆蛋白热诱导凝胶结构与功能特性的关系。方法配比不同11S/7S比例蛋白分散液,在100℃下对其热诱导凝胶化,对其蛋白二级结构、Zeta电位、粒径、表面疏水性、浊度、凝胶流变学、质构学指标进行分析。结果随着11S... 目的研究不同11S/7S比例大豆蛋白热诱导凝胶结构与功能特性的关系。方法配比不同11S/7S比例蛋白分散液,在100℃下对其热诱导凝胶化,对其蛋白二级结构、Zeta电位、粒径、表面疏水性、浊度、凝胶流变学、质构学指标进行分析。结果随着11S/7S蛋白比例从0.5/1.0增加到3.0/1.0,蛋白凝胶的粒径增大到原来的1.91倍、二硫键含量从3.463μmol/g增大到6.551μmol/g(1.81倍)、表面疏水性减少了1/5。二级结构中β-折叠增加、α-螺旋减少以及Zeta电位绝对值的增加均与11S所占比例呈正相关;流变学频率扫描结果显示11S蛋白占比越高,凝胶的储能模量G′值越高,凝胶硬度也显著增加了43.2%。凝胶硬度与二硫键含量、表面疏水性的相关性系数绝对值分别是0.946和0.789。结论大豆蛋白热诱导凝胶中,11S蛋白比例增多,更多的二硫键形成促进了蛋白结构发生重排,疏水基团进一步掩埋形成紧密的凝胶网络结构。蛋白凝胶巯基及二硫键含量变化代表凝胶结构状态改变,二硫键含量越多,凝胶网络结构越紧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S/7S蛋白比例 热处理 二硫键 流变学 凝胶强度
下载PDF
大豆7S蛋白组分-卡拉胶共混体系的相行为及热性质
14
作者 朱建华 杨晓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28-33,共6页
主要采用浊度测量、差示量热法(DSC)、相图构建及激光共聚焦(CLSM)技术研究3种不同荷电量卡拉胶(κ-、ι-、λ-型)与大豆7S蛋白组成的共混体系的热性质、相行为及形貌结构。结果表明:同质量浓度多糖添加时,7S蛋白热稳定性随卡拉胶携带... 主要采用浊度测量、差示量热法(DSC)、相图构建及激光共聚焦(CLSM)技术研究3种不同荷电量卡拉胶(κ-、ι-、λ-型)与大豆7S蛋白组成的共混体系的热性质、相行为及形貌结构。结果表明:同质量浓度多糖添加时,7S蛋白热稳定性随卡拉胶携带电荷量的增加而增加。添加卡拉胶均提高大豆7S蛋白的热变性温度,同时降低热焓值,影响效果依次是λ-卡拉胶>ι-卡拉胶>κ-卡拉胶。λ-卡拉胶/7S蛋白相图的均相区域面积低于κ-卡拉胶-7S蛋白相图及ι-卡拉胶-7S蛋白相图的对应值,非均相区域面积则高于后两者。共混体系非均相区域宏观和微观结构均显示为相分离态,而均相区域蛋白多糖呈均一共混态,宏观上无相分离。大豆7S蛋白-卡拉胶共混体系相行为和微结构的多样性有利于构建新型风味和功能性生物因子控释食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7S蛋白 卡拉胶 热性质 相行为 结构
下载PDF
大豆7S蛋白β亚基基因RNAi表达载体构建
15
作者 戴嘉乐 马建 +2 位作者 付永平 曲静 王丕武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21-1023,共3页
以大豆7S蛋白β亚基基因为靶基因(基因编号:AB030840),利用RT-PCR克隆得到大豆7S蛋白β亚基基因核心序列398 bp,构建了以抗除草剂基因BAR为筛选标记的安全植物RNAi表达载体BAR-7αp-β。分子生物学检测表明7S蛋白β亚基基因的表达载体... 以大豆7S蛋白β亚基基因为靶基因(基因编号:AB030840),利用RT-PCR克隆得到大豆7S蛋白β亚基基因核心序列398 bp,构建了以抗除草剂基因BAR为筛选标记的安全植物RNAi表达载体BAR-7αp-β。分子生物学检测表明7S蛋白β亚基基因的表达载体构建成功。研究结果为应用RNA干扰技术降低大豆过敏原,提高大豆蛋白品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干扰 7S蛋白β亚基 表达载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