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集胞藻PCC6803 EGY同源基因破坏突变体的构建及表型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钟罗宝 陈谷 任丹丹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470-1476,共7页
拟南芥中近来发现的定位于叶绿体的膜嵌合金属蛋白酶EGY1影响叶绿体发育与脂肪酸合成,经生物信息学分析,集胞藻PCC6803(Synechocystis sp.PCC6803)中slr0643、sll0862基因编码同源蛋白。【目的】为了鉴定这两个基因的功能,【方法】本文... 拟南芥中近来发现的定位于叶绿体的膜嵌合金属蛋白酶EGY1影响叶绿体发育与脂肪酸合成,经生物信息学分析,集胞藻PCC6803(Synechocystis sp.PCC6803)中slr0643、sll0862基因编码同源蛋白。【目的】为了鉴定这两个基因的功能,【方法】本文通过同源重组插入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切断目的基因,分别构建了slr0643::km和sll0862::km两种突变体,检测突变体的生理生化表型。【结果】在30℃,20μE/m2s自养培养下,slr0643::km与野生型相比,早期生长速率相近,但77K叶绿素荧光显示,光合系统I含量降低,光合系统I与II的比率明显降低,光合电子传递链的全链速率仅为野生型的83%。电镜结果显示胞内膜系统完好。sll0862::km的形态、生长速率、光合系统I与II的比率以及内膜结构均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结论】可见在本实验条件下,生长早期,两个基因的功能有所不同,slr0643参与了光合系统的合成及光合作用的精细调控,而sll0862并不直接影响光合系统功能。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不同条件下集胞藻PCC6803中EGY基因家族各个成员的功能和作用机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胞藻PCC6803 蛋白酶EGY1 同源基因 slr0643 sll0862 突变体 77k荧光
原文传递
低温对杂交水稻及其亲本剑叶77K荧光的影响
2
作者 李平 王以柔 +1 位作者 陈贻竹 刘鸿先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57-62,共6页
以大田栽培的三套杂交水稻组合汕优63,青优早和秀优57为材料,研究了低温(5℃)与光照(210 μmol m^(-2)s^(-1)PFD)对杂交水稻F_1及其亲本剑叶77K荧光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引起77K荧光参数Fo,Fm,Fv下降,可变荧光Fv的变化能反映三套杂交... 以大田栽培的三套杂交水稻组合汕优63,青优早和秀优57为材料,研究了低温(5℃)与光照(210 μmol m^(-2)s^(-1)PFD)对杂交水稻F_1及其亲本剑叶77K荧光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引起77K荧光参数Fo,Fm,Fv下降,可变荧光Fv的变化能反映三套杂交水稻组合间的抗冷性的差异。F_1的抗冷性居父母本之间。同时发现,在低光照下低温处理引起Fo,Fm,Fv上升,但未改变Fv/Fm,Fv/Fo的比值。证明在低温下,低于水稻生长光强210 μmol m^(-2)s^(-1)PFD的光照对PSⅡ的最初光能转化效率和光能传递速率影响不大,即对光合作用的光化学过程未产生光抑制现象。由此可见,取样于田间强光照下的水稻剑叶,在5℃和210 μmol m^(-2)s^(-1)PFD处理下,210 μmol m^(-2)s^(-1)PFD可能有利于水稻对低温的适应,从而减轻叶片的光化学过程的伤害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剑叶 低温 光照 77k荧光
下载PDF
重组藻蓝蛋白与水稻类囊体膜之间光能传递的初步研究
3
作者 孙德光 郭雅琳 +3 位作者 章峰 尚孟慧 臧晓南 张学成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1-76,共6页
为了研究藻蓝蛋白和高等植物类囊体膜之间的光能传递,本实验将诱导表达的重组藻蓝蛋白和水稻类囊体混合孵育后,检测其77K荧光发射光谱以及类囊体膜的电子传递速率和光化学量子产量,结果表明重组藻蓝蛋白和水稻类囊体膜光系统I之间存在... 为了研究藻蓝蛋白和高等植物类囊体膜之间的光能传递,本实验将诱导表达的重组藻蓝蛋白和水稻类囊体混合孵育后,检测其77K荧光发射光谱以及类囊体膜的电子传递速率和光化学量子产量,结果表明重组藻蓝蛋白和水稻类囊体膜光系统I之间存在能量传递使得光化学量子产量提高。本研究为利用藻胆蛋白构建新型光合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藻蓝蛋白 光能传递 类囊体膜 77k荧光 光化学量子产率
原文传递
温度对拟南芥STN7激酶表达及LHCⅡ蛋白磷酸化的影响
4
作者 胡源 高秀 +2 位作者 蒋佳宏 冉艳 杜林方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6期1897-1901,共5页
拟南芥STN7蛋白激酶参与了LHCⅡ蛋白的磷酸化和状态转换过程.本研究根据STN7激酶的蛋白序列,合成了一段含11个氨基酸的亲水肽段,与牛血清蛋白BSA偶联后,免疫家兔制备得到合成多肽的抗体,免疫双扩散和Western blot检测表明该多肽抗体效... 拟南芥STN7蛋白激酶参与了LHCⅡ蛋白的磷酸化和状态转换过程.本研究根据STN7激酶的蛋白序列,合成了一段含11个氨基酸的亲水肽段,与牛血清蛋白BSA偶联后,免疫家兔制备得到合成多肽的抗体,免疫双扩散和Western blot检测表明该多肽抗体效价和特异性较高.借助该多肽抗体、磷酸化抗体和低温(77K)荧光,研究了温度对拟南芥LHCⅡ蛋白的磷酸化、状态转换和STN7激酶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不仅调节LHCⅡ蛋白的磷酸化水平,而且还调节STN7激酶的表达水平.另外,LHCⅡ蛋白的磷酸化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与STN7激酶表达量的变化趋势相对一致,并且与状态转换密切相关,为LHCⅡ蛋白磷酸化及STN7激酶表达调控机理研究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HCⅡ磷酸化 STN7蛋白激酶 合成多肽 77k荧光 温度影响
原文传递
光照对盾叶薯蓣荧光光谱和叶绿体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王菊凤 李鹄鸣 +1 位作者 廖飞勇 何平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1期80-85,共6页
对生长在10,55,100,270μmol·m-2·s-1光强下弱光生态型盾叶薯蓣的长期适应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生长光条件不同其77K荧光峰也出现明显的变化.弱光条件(10,55μmol·m-2·s-1)下无F595和F740荧光峰(55μmol·m-2... 对生长在10,55,100,270μmol·m-2·s-1光强下弱光生态型盾叶薯蓣的长期适应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生长光条件不同其77K荧光峰也出现明显的变化.弱光条件(10,55μmol·m-2·s-1)下无F595和F740荧光峰(55μmol·m-2·s-1下有F740肩峰),但有F720主峰;能量主要分配到光系统II;暗适应后引起了LHCII和CP43组成的功能发生改变;红光诱导分配到光系统II的能量比例下降;类囊体膜折叠指数较大,淀粉粒较小.较强光条件(100,270μmol·m-2·s-1)下77K荧光光谱无F720,但有F740峰较强;光系统II的激发能量较强;暗适应后增加了LHCI到PSI-RC的传递效率;红光诱导分配到光系统II的能量比例下降;类囊体膜折叠指数较小,淀粉粒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照 弱光生态型盾叶薯蓣 77k荧光光谱 叶绿体结构
下载PDF
隐藻藻蓝蛋白与类囊体膜的动态结合模型 被引量:6
6
作者 徐伟 梁源 +1 位作者 陈敏 王宁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1-29,共9页
隐藻藻胆蛋白在类囊体腔中的存在状态始终存在争议,为了深入了解这一问题,作者以含有藻蓝蛋白(PC645)的蓝隐藻(Chroomonas placoidea)活体细胞及充分洗涤过的类囊体膜为材料,测定其室温吸收光谱、荧光谱以及77K低温荧光光谱,并根据光谱... 隐藻藻胆蛋白在类囊体腔中的存在状态始终存在争议,为了深入了解这一问题,作者以含有藻蓝蛋白(PC645)的蓝隐藻(Chroomonas placoidea)活体细胞及充分洗涤过的类囊体膜为材料,测定其室温吸收光谱、荧光谱以及77K低温荧光光谱,并根据光谱数据分析了PC在类囊体腔中的存在状态。结果显示,蓝隐藻的类囊体膜上始终紧密结合着一定量的PC,并且很可能是以PC的β亚基与膜相接触,证实藻胆蛋白在类囊体腔中不是完全游离的,与膜的接触也并非完全无倾向性排布;PC既可将激发能传递给光系统(PS)II,但也可传递给PSI,相较于叶绿素(Chl)a和Chl c,在PSI长波荧光中PC的贡献更明显,而Chl c吸收的光能,更倾向于传递给PSII或者短波长Chl a;蓝隐藻细胞中表现出超比例的PC荧光发射,说明除了结合在膜上的PC外,有一部分PC是游离的,其存在对于隐藻捕光功能来说可能是有冗余的;游离的PC可与类囊体膜重新接触而恢复能量传递功能。根据实验结果以及前人的报道,提出了隐藻藻胆蛋白与类囊体膜的结合是动态的观点,并给出了相应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隐藻(Chroomonas placoidea) 藻蓝蛋白 77k荧光光谱 能量传递 动态结合模型
下载PDF
超高产杂交稻剑叶的光抑制及其77K荧光光谱特性 被引量:2
7
作者 阳成伟 彭长连 +2 位作者 陈贻竹 林桂珠 欧志英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1-25,共5页
通过对培矮 6 4S E32和汕优 6 3进行高光胁迫结果表明 :与籼型杂交稻汕优 6 3比较 ,培矮 6 4S E32的Fv Fm 和ΦPSⅡ 、PSⅡ和PSⅠ荧光强度下降的幅度以及F6 85 F74 2和F6 94 F74 2比率的变化较小。用D1蛋白合成抑制剂CAP处理时 ,培矮 ... 通过对培矮 6 4S E32和汕优 6 3进行高光胁迫结果表明 :与籼型杂交稻汕优 6 3比较 ,培矮 6 4S E32的Fv Fm 和ΦPSⅡ 、PSⅡ和PSⅠ荧光强度下降的幅度以及F6 85 F74 2和F6 94 F74 2比率的变化较小。用D1蛋白合成抑制剂CAP处理时 ,培矮 6 4S E32的Fv Fm 和qP 下降程度稍高于汕优 6 3,而用叶黄素循环抑制剂DTT处理 ,结果则反之。表明超高产水稻品种培矮 6 4S E32有较强的耐光抑制能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产杂交稻 剑叶 光抑制 77k荧光光谱 特征特性
下载PDF
强光高温胁迫对盾叶薯蓣量子产额和77K荧光光谱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王菊凤 李鹄鸣 何平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272-2278,共7页
以低光强生态型盾叶薯蓣(Dioscorea zingiberensis)为材料,研究强光高温(32℃)对盾叶薯蓣量子产额和77K荧光光谱的影响,以探讨强光高温胁迫与光合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短期高温强光胁迫引起最大量子产额显著下降,但能迅速恢复,且存在... 以低光强生态型盾叶薯蓣(Dioscorea zingiberensis)为材料,研究强光高温(32℃)对盾叶薯蓣量子产额和77K荧光光谱的影响,以探讨强光高温胁迫与光合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短期高温强光胁迫引起最大量子产额显著下降,但能迅速恢复,且存在超补偿现象。强光胁迫首先破坏了光系统Ⅱ,表现为胁迫后在77K荧光光谱中出现了F680的荧光峰。670 nm红光诱导后引起部分捕光系统Ⅱ的色素蛋白转移至光系统Ⅰ,导致光系统Ⅰ的荧光发射量增加;716 nm红光诱导后引起捕光系统Ⅱ部分色素蛋白转移到光系统Ⅱ,导致光系统Ⅱ的荧光发射量增加。强光高温胁迫后各个荧光峰的差异程度减少。研究发现,强光高温胁迫引起光系统的能量重新调整,从而出现状态转变;依据F672和F675两个荧光峰的首次出现,预测叶绿体类囊体膜上含叶绿素的多肽或蛋白亚基至少有16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光高温 盾叶薯蓣 量子产额 77k荧光光谱
下载PDF
Cs对菠菜叶片光合作用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徐静 唐运来 +1 位作者 王建宝 王丹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86-994,共9页
为了揭示Cs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机理,本文采用不同浓度的Cs Cl(0、1、5、10、20 mmol·L-1)和石英砂培处理菠菜幼苗15 d,分析测定了Cs在菠菜中的积累分布以及Cs对菠菜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类囊体膜... 为了揭示Cs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机理,本文采用不同浓度的Cs Cl(0、1、5、10、20 mmol·L-1)和石英砂培处理菠菜幼苗15 d,分析测定了Cs在菠菜中的积累分布以及Cs对菠菜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类囊体膜电子传递速率、类囊体膜吸收光谱和77k低温荧光光谱的影响。结果表明:Cs处理显著降低菠菜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随着Cs处理浓度的增加,尤其在处理浓度大于10 mmol·L-1时,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以及蒸腾速率(Tr)显著下降;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表明,Cs处理浓度大于10 mmol·L-1时,光系统II(PSII)反应中心遭到破坏;类囊体膜电子传递活性分析表明高浓度Cs处理抑制PSII放氧侧的电子传递活性;类囊体膜室温吸收光谱和77K低温荧光光谱分析表明高浓度Cs会破坏类囊体膜的结构,导致叶绿素的结合状态受损,从而使类囊体膜光能的吸收、传递和分配受到抑制,并且会导致类囊体膜上PSII和PSI的色素蛋白发生不同程度的降解。本研究可为Cs污染的植物修复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菠菜 光合作用 叶绿素荧光 77k低温荧光
下载PDF
小麦芒和旗叶叶绿体结构及低温荧光发射光谱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李寒冰 胡玉熹 +3 位作者 白克智 匡廷云 周馥 林金星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7-101,共5页
本文对“京 4 11”和“京冬 8”两个小麦品种芒和旗叶的叶绿体超微结构及其低温荧光特性等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小麦芒有发育较好的叶绿体 ,其单个叶肉细胞中叶绿体数较少 ,体积小 ,基粒垛叠整齐 ,基粒片层少 ,但其片层比旗叶的... 本文对“京 4 11”和“京冬 8”两个小麦品种芒和旗叶的叶绿体超微结构及其低温荧光特性等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小麦芒有发育较好的叶绿体 ,其单个叶肉细胞中叶绿体数较少 ,体积小 ,基粒垛叠整齐 ,基粒片层少 ,但其片层比旗叶的宽。其中高产品种“京冬 8”芒的基粒及其片层均较“京 4 11”多。通过低温 (77K)荧光发射光谱分析结果显示 ,不同品种的芒和旗叶的F6 86 /F734 值存在差别 ,如高产品种旗叶的F6 86 /F734 比其芒高 ,而在对比品种芒中F6 86 /F734 的值比旗叶高 ;两个品种芒的F6 86 /F734 值差别不大。本文还讨论了芒的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研究 小麦 旗叶 叶绿体 超微结构 低温(77k)荧光发射光谱
下载PDF
饱和白光引起的光系统Ⅱ捕光复合体(LHCⅡ)从反应中心复合体脱离不同于弱红光引起的状态1向状态2的转换(英文)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悦 许大全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7-74,共8页
我们观测了不同光照预处理对拟南芥、小麦和大豆叶片光合作用和低温(77K)叶绿素荧光参数F685、F735和F685/F735的影响。野生型拟南芥叶片光合作用对饱和光到有限光转变的响应曲线是V型,而缺乏叶绿体蛋白激酶的突变体STN7的这一曲线为L... 我们观测了不同光照预处理对拟南芥、小麦和大豆叶片光合作用和低温(77K)叶绿素荧光参数F685、F735和F685/F735的影响。野生型拟南芥叶片光合作用对饱和光到有限光转变的响应曲线是V型,而缺乏叶绿体蛋白激酶的突变体STN7的这一曲线为L型。饱和白光可以引起拟南芥叶片F685/F735的明显降低,但是F735没有明显增高,而弱红光可以导致拟南芥叶片F685/F735的明显降低和F735的明显增高,表明弱红光可以引起状态1向状态2的转变,同时伴随从光系统Ⅱ脱离的LHCⅡ与光系统I的结合,而饱和白光只能引起LHCⅡ从光系统Ⅱ反应中心复合体脱离。并且,低温叶绿素荧光分析结果证明,饱和白光可以引起大豆叶片LHCⅡ脱离,但是不能引起小麦叶片LHCⅡ脱离,而弱红光可以引起小麦叶片的这种状态转换,却不能引起大豆叶片的这种状态转换。因此,饱和白光引起的野生型拟南芥和大豆叶片的LHCⅡ脱离不是一个典型的状态转换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光系统Ⅱ捕光复合体(LHC Ⅱ) 低温(77k)叶绿素荧光 净光合速率 可逆脱离 状态转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