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玛尼Mw7.6地震和可可西里Mw7.8地震应力迁移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汪建军 许才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14,共4页
根据库仑破裂准则研究了1997年玛尼Mw7.6和2001年可可西里Mw7.8地震间的静态及黏弹性库仑应力的迁移。计算结果表明:静态库仑应力和黏弹性库仑应力均不超过0.005 MPa,小于典型的应力触发阈值0.01MPa;玛尼地震对可可西里孕震区应力状态... 根据库仑破裂准则研究了1997年玛尼Mw7.6和2001年可可西里Mw7.8地震间的静态及黏弹性库仑应力的迁移。计算结果表明:静态库仑应力和黏弹性库仑应力均不超过0.005 MPa,小于典型的应力触发阈值0.01MPa;玛尼地震对可可西里孕震区应力状态的改变影响甚弱,震后造成的下地壳和上地幔的应力迁移效应对2001年可可西里地震的影响也甚弱;静态库仑应力和黏弹性库仑应力的迁移效应对可可西里地震无明显的触发作用,可能是随距离衰减相对较缓的动态库仑应力触发了可可西里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触发 静态库仑应力 黏弹性库仑应力 玛尼Mw 7.6地震 可可西里Mw 7.8地震
下载PDF
2016年印尼苏门答腊岛海域Mw7.8地震震源运动学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赵旭 姚振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80-888,共9页
根据中国和全球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记录,采用W震相矩张量反演、反投影分析及有限断层模型反演方法,研究了2016年3月2日印尼7.8级地震破裂过程,分析讨论印尼地震震源运动学特征.结果表明:此地震为一次对称的双侧破裂走滑型事件,北北东─... 根据中国和全球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记录,采用W震相矩张量反演、反投影分析及有限断层模型反演方法,研究了2016年3月2日印尼7.8级地震破裂过程,分析讨论印尼地震震源运动学特征.结果表明:此地震为一次对称的双侧破裂走滑型事件,北北东─南南西向的断层节面(走向5°/倾角85°)为发震断层面.标量地震矩约6.19×1020 Nm,矩震级为7.79,最大的滑动量约11m,位于破裂起始点北东,沿着断层走向约30km处.破裂平均速度2.0~2.2km·s-1,破裂持续时间35s,破裂在5~25s内释放的能量,约占总能量的97%.最终形成了总长度90km左右的断层.印尼地震具有破裂持续时间短、破裂速度慢、高滑动能量带相对集中等显著特点.本研究对进一步增进海洋岩石圈地震的震源特性认识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6年印尼Mw 7.8地震 震源机制解 反投影分析 破裂过程 震源时间函数
下载PDF
青藏高原南缘2015年尼泊尔M_W7.8地震发震构造 被引量:15
3
作者 杨晓平 吴果 +2 位作者 陈立春 李传友 陈晓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528-2538,共11页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_W7.8特大地震发生在喜马拉雅山南麓,震源机制解表明该地震为低角度逆冲型地震.通过收集地震区的活动构造研究资料、卫星影像解释和野外实地考察,认为尼泊尔M_W7.8地震区地表分布三条主要的逆冲断裂,由北向南分别...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_W7.8特大地震发生在喜马拉雅山南麓,震源机制解表明该地震为低角度逆冲型地震.通过收集地震区的活动构造研究资料、卫星影像解释和野外实地考察,认为尼泊尔M_W7.8地震区地表分布三条主要的逆冲断裂,由北向南分别为喜马拉雅主中央断裂(MCT)、喜马拉雅主边界断裂(MBT)和喜马拉雅主前缘断裂(MFT).主边界断裂和主前缘断裂为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断裂,但至今为止也没有发现喜马拉雅主中央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的依据.野外调查未发现尼泊尔M_W7.8地震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主要断裂上形成地震地表破裂带.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构造特征为薄皮构造,表现为浅部陡倾断坡-深部缓倾断坪(7°左右)-深部断坡(11°左右)的构造样式.深部断坡-断坪又称为主喜马拉雅断裂(MHT),其中的深部断坡是尼泊尔地震主震(M_W7.8)和最大余震(MW7.3)的发震构造.余震大致沿北西向的高喜马拉雅山前缘呈条带状分布,主要分布在低喜马拉雅山区内.剖面上,余震大致分布在主喜马拉雅断裂的上盘推覆体内,推测尼泊尔M_W7.8地震时深部断坡发生错动,其地震位移沿深部断坡-断坪向南传播引起上盘的褶皱带缩短变形,进而触发低喜马拉雅和次喜马拉雅褶皱带内产生次级破裂从而产生余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泊尔MW7.8地震 逆冲构造系统 断坡-断坪 主喜马拉雅断裂 发震构造
下载PDF
2015年尼泊尔廓尔喀MW7.8地震滑坡数据库 被引量:14
4
作者 许冲 田颖颖 +6 位作者 沈玲玲 马思远 徐锡伟 周本刚 黄学强 马俊学 陈曦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15-1128,共14页
文中基于地震前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人工目视解译方法,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建立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廓尔喀M_W7.8地震触发滑坡数据库。结果表明本次地震触发了至少47 200处滑坡,这些滑坡在空间上大体呈NWW向分布,与地震发震构造位置与走... 文中基于地震前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人工目视解译方法,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建立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廓尔喀M_W7.8地震触发滑坡数据库。结果表明本次地震触发了至少47 200处滑坡,这些滑坡在空间上大体呈NWW向分布,与地震发震构造位置与走向大体一致。这些滑坡的总面积为110km^2,分布在1个面积约35 700km^2的椭圆形区域内。根据地震滑坡"面积(A)-体积(V)"幂律关系式V=1.314 7×A^(1.2085),估计这些滑坡的总体积约9.64×10~8m^3。在滑坡分布的椭圆形区域内,滑坡点密度、面密度、体积密度分别为1.32km^(-2)、0.31%与0.027m。文中提供了1个全面详细的廓尔喀地震滑坡数据库,为分析地震滑坡机制、分布样式、规律与危险性评估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也为全球视角下的多震例地震滑坡研究提供了1个俯冲带地区推覆断层型地震滑坡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廓尔喀MW7.8地震 同震滑坡 滑坡数量 滑坡面积 目视解译
下载PDF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_w7.8地震孕育过程分析与震后趋势研判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培 秦四清 +1 位作者 薛雷 李国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827-1833,共7页
基于作者提出的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及板间地震区划分原则,划分了伊斯兰堡—加德满都地震区.从孕育周期界定与主震事件判识角度,分析了该地震区大(巨)震事件的孕育过程,研判了其未来震情.结果表明:伊斯兰堡—加德满都地震... 基于作者提出的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及板间地震区划分原则,划分了伊斯兰堡—加德满都地震区.从孕育周期界定与主震事件判识角度,分析了该地震区大(巨)震事件的孕育过程,研判了其未来震情.结果表明:伊斯兰堡—加德满都地震区至少已经历三个完整的孕育周期,是一个Mw8.3~8.6地震危险区;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w7.8地震,是该区当前孕育周期第三锁固段损伤累积至峰值强度点时发生的一次标志性大震事件;2015年5月12日尼泊尔Mw7.3地震发生后,该地震区再次处于临界状态,将发生Mw8.0~8.2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斯兰堡—加德满都地震 尼泊尔Mw7.8地震 地震孕育周期 锁固段 震后趋势
下载PDF
全球定位系统测定的尼泊尔M_w7.8级地震同震位移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瑜 刘静 +5 位作者 梁宏 张锐 师宏波 王鹏 李建勇 王坦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6期3606-3616,1-2,共11页
据尼泊尔境内的连续GPS观测资料显示,2015年4月25日的尼泊尔M_w7.8级地震造成尼泊尔向南移动,最大位移量达到了1.88 m.利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中国气象局中日合作JICA项目及加州理工学院... 据尼泊尔境内的连续GPS观测资料显示,2015年4月25日的尼泊尔M_w7.8级地震造成尼泊尔向南移动,最大位移量达到了1.88 m.利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中国气象局中日合作JICA项目及加州理工学院在尼泊尔境内所建的连续GPS观测资料,分析了此次地震对中国大陆构造形变场的震时动态响应及同震影响.结果显示,地震造成中国西藏地区毫米至厘米级的同震水平位移,最大值在震中北东方向,震中距220 km的珠峰站,约为30 mm,波及范围远至1500 km之外的高原东北部的祁连山地区.1 Hz的高频GPS数据分析表明,震中距1200 km内的站点记录了弹性震波和永久变形的叠加和破裂方向效应等丰富信息.通过分析中国境内地震活动频度并对比2011年日本宫城地震发现,本次尼泊尔地震并未造成中国境内微震活动显著增加,同震过程对中国西藏部分地区、川滇地区及南北地震带断裂带的应力扰动和构造加载有限,与其震级相对较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泊尔M_w7.8地震 同震位移 喜马拉雅构造带 地震活动
原文传递
1976年唐山M_S7.8地震乐亭—滦南地区NW向地裂缝带赵滩点位调查 被引量:11
7
作者 郭慧 江娃利 谢新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44-655,658,共12页
1976年唐山M_S7.8地震的早期野外调查结果显示,在乐亭—滦南地区存在一条NW走向的地裂缝带,自滦南县申营村往南断续延伸至乐亭县王滩镇王各庄村,长度大于30km,以右旋走滑为主.该地裂缝是1976年唐山M_S7.8地震形成的,但其地理位置接近197... 1976年唐山M_S7.8地震的早期野外调查结果显示,在乐亭—滦南地区存在一条NW走向的地裂缝带,自滦南县申营村往南断续延伸至乐亭县王滩镇王各庄村,长度大于30km,以右旋走滑为主.该地裂缝是1976年唐山M_S7.8地震形成的,但其地理位置接近1976年唐山地震序列中滦县M_S7.1地震形成的NW向地表破裂带延伸方向上.为进一步研究唐山地震的发震构造,本文拟基于前人资料,对乐亭—滦南地区NW向地裂缝带赵滩点位展开调查,并实施探槽开挖和钻孔探测.探槽揭示出小型砂脉和宽1.0—1.2m的大型砂脉分别为1976年唐山MS7.8地震和该地震之前另一次强震事件的产物;钻孔探测结果表明主砂脉两侧地层不存在明显的垂直落差,这与1976年唐山M_S7.8地震时该点位出现的地裂缝现象是右旋剪切以及赵滩探槽揭示的两侧垂直位移不明显的现象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76年唐山MS7.8地震 NW向地裂缝带 探槽 钻孔测线
下载PDF
1976年唐山M_S7.8地震同震及现今形变特征 被引量:9
8
作者 武艳强 黄立人 +3 位作者 陈长云 朱爽 金涛 刘辛中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09-617,658,共9页
基于1976年唐山M_S7.8地震的同震位移和现今GPS速度结果,本文分析了该地震的同震破裂参数、同震应变释放分布及其现今应变积累特征.对唐山同震位移二维位错解析公式的拟合结果显示,唐山地震前的断层闭锁深度约为18—23km,断层倾角可能介... 基于1976年唐山M_S7.8地震的同震位移和现今GPS速度结果,本文分析了该地震的同震破裂参数、同震应变释放分布及其现今应变积累特征.对唐山同震位移二维位错解析公式的拟合结果显示,唐山地震前的断层闭锁深度约为18—23km,断层倾角可能介于74°—90°之间,同震位错量约为3.1—3.4m.在同震过程中沿发震断层表现出显著的右旋错动特征,在发震断层两侧沿NE向表现出左旋应变释放特征.在本文现有的GPS测站密度和精度情况下,尚无法识别出现今阶段沿唐山断裂的明显蠕滑特征.唐山同震应变释放和现今GPS应变率积累结果均显示,唐山断裂SE侧的剪切形变(速率)量值大于其NW侧,同震与现今阶段的形变量值相差约1 00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MS7.8地震 闭锁深度 同震位错 应变释放 应变积累
下载PDF
新西兰2016年凯库拉M_W7.8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初析 被引量:6
9
作者 韩竹军 Nicola Litchfield +4 位作者 冉洪流 袁仁茂 郭鹏 Robert M Langridge Russ J Van Dissen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75-688,共14页
新西兰2016年凯库拉M_W7.8地震地表破裂带分布在1个长约170km、宽35km的范围内,总体呈NE-SW走向,至少有12条断裂产生了m量级的地表位错,跨过了2个活动方式与活动强度存在明显差异的地震构造区。地震地表断裂大致可分为NE—NEE向和NNW—... 新西兰2016年凯库拉M_W7.8地震地表破裂带分布在1个长约170km、宽35km的范围内,总体呈NE-SW走向,至少有12条断裂产生了m量级的地表位错,跨过了2个活动方式与活动强度存在明显差异的地震构造区。地震地表断裂大致可分为NE—NEE向和NNW—近SN向2组,NE—NEE向断裂之间的贯通性差,最大相隔距离为25~30km,即使首尾相连,走向上也有约30°的差异,运动性质以右旋走滑为主,最大位错量10~12m;NNW—近SN向断裂近于平行分布,相距可达40~50km,以逆断裂活动性质为主,最大垂直位错量5~6m。走滑类地表破裂带的组合特征非常复杂,主要表现为3种形式:雁列、分叉和平行分布。其中,雁列地表破裂(段)既可以表现为数m至数十m尺度上的张剪性破裂与鼓包、挤压剪切破裂组合,也可表现为百余m长的左阶斜列张剪性破裂组合;地表破裂段之间阶区规模差异明显,可以是数十m、数百m到数km不等。平行的地表破裂(段)可以相距数m、数十m至数km。凯库拉地震地表破裂带对已知活动断裂分布格局的突破也是1种比较显著的特点,既可以是在原先认为不活动的断裂上或没有活动断裂的位置上产生了地表破裂带,也可以是在走向或横向上突破了先前认识到的活动断裂分布范围。对凯库拉地震地表破裂带发育特征的初步分析结果,对于理解地表活动断裂与深部发震构造之间复杂的对应关系,以及跨活动断裂的抗震设防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库拉MW7.8地震 地表破裂带 地震构造活动 断裂避让带
下载PDF
2013年南斯科舍海岭MW7.8地震的多点震源机制反演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喆 许力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978-2998,共21页
2013年11月17日,在南极南奥克尼群岛北、南极板块与斯科舍板块之间发生了一次M W7.8级地震(2013年南斯科舍海岭M W7.8地震),我们利用全球分布的长周期和宽频带地震记录反演确定了这次地震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震源机制,验证了提出的一种... 2013年11月17日,在南极南奥克尼群岛北、南极板块与斯科舍板块之间发生了一次M W7.8级地震(2013年南斯科舍海岭M W7.8地震),我们利用全球分布的长周期和宽频带地震记录反演确定了这次地震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震源机制,验证了提出的一种多点震源机制反演的新方法.首先利用长周期记录的W震相反演了这次地震的矩心矩张量解并利用体波提取了视震源时间函数,同时利用台阵反投影技术从宽频带记录中获得了这次地震的高频源的时空分布,然后基于矩心矩张量解、视震源时间函数以及高频源的时空分布,实现了采用新方法对2013年南斯科舍海岭M W7.8地震的多点震源机制反演.矩心矩张量解表明,地震矩心在44.50°W/60.18°S,矩心深度19 km,半持续时间49 s,释放标量地震矩4.71×10^20 N·m,发震断层走向104°,倾角54°,滑动角8°.视震源时间函数清楚地揭示了地震矩随时间变化的方位依赖性,总体上可以将时间过程分为前60 s和后50 s两个阶段,但前60 s可细分为两次子事件.根据台阵反投影结果,这次地震为沿海沟从西到东的单侧破裂,破裂长度达311 km,可以分为5次子事件,能量释放的峰值点依次为13 s、30 s、51 s、64 s和84 s,平均破裂速度分别为0.6 km·s^-1、2.6 km·s^-1、2.3 km·s^-1、2.8 km·s^-1和3 km·s^-1.多点震源机制反演显示,5次子事件的矩震级分别为M W7.57,M W7.48,M W6.80,M W7.53和M W7.08,半持续时间依次为21 s,17 s,6 s,16 s和8 s,走向分别为95°,105°,81°,98°和98°,倾角依次为57°,49°,86°,46°和64°,滑动角-9°,1°,-17°,13°和-4°.这些在震源机制、能量释放以及持续时间方面的变化都是当地构造和应力环境复杂性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斯科舍海岭M W7.8地震 矩心矩张量解 高频源时空分布 视震源时间函数 多点震源机制反演
下载PDF
2023年土耳其M_(S)7.8地震灾区损失与保险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景冰冰 施唯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95-504,共10页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发生2次M_(S)7.8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土耳其1999年建立的地震保险体系在本次地震中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目的。本文首先对土耳其地震保险制度体系进行介绍,并结合本次地震受灾地区建...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发生2次M_(S)7.8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土耳其1999年建立的地震保险体系在本次地震中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目的。本文首先对土耳其地震保险制度体系进行介绍,并结合本次地震受灾地区建筑物震害数据和当地投保信息,深入分析了土耳其地震保险在分散地震风险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最后针对我国地震保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耳其M_(S)7.8地震 地震保险 土耳其地震保险体系
下载PDF
高频GPS监测的阿拉斯加地震同震形变与震级预估
12
作者 李波 高志钰 +2 位作者 曾致 李亚芳 李金香 《导航定位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150,共8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2020年阿拉斯加矩震级(MW)7.8地震同震形变获取及震级预估,提出一种高频全球定位系统(GPS)监测的阿拉斯加地震同震形变与震级预估方法:利用双差动态定位方法处理震中周边9个高频GPS测站数据,并解算得到这些测站的三维位... 为了进一步研究2020年阿拉斯加矩震级(MW)7.8地震同震形变获取及震级预估,提出一种高频全球定位系统(GPS)监测的阿拉斯加地震同震形变与震级预估方法:利用双差动态定位方法处理震中周边9个高频GPS测站数据,并解算得到这些测站的三维位移波形;最后获取此次地震引起的同震形变并对震级结果进行预估分析。结果表明,近场GPS测站位移波形变化幅度显著,波动幅度变化不仅受震中距的影响,也可能受破裂断层、地震波传播路径及场地效应等的影响;距震中最近的AC12测站水平地面峰值位移约为40 cm,永久水平位移约为24 cm,垂向抬升约30.6 cm,震中140 km范围内的GPS测站均能够监测到量值大于1 cm的永久水平形变,330 km范围内的GPS测站能够监测到毫米级以上的永久水平形变,除AC12测站与AC45测站外,此次地震造成其余测站明显的永久沉降。这些结果反映出此次地震的震源特征表现为逆冲性质,也可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利用这些高频GPS地面峰值位移(PGD)预估此次地震的震级为7.78,与实际震级基本一致,表明利用高频GPS数据进行强震震级快速预估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全球定位系统(GPS) 位移波形 同震形变 震级估计 矩震级(Mw) 阿拉斯加Mw7.8地震
下载PDF
基于FK方法和GP14.3震源模型的2023年土耳其M_(w)7.8级地震宽频地震动合成
13
作者 巴振宁 韩书娟 +3 位作者 赵靖轩 刘悦 芦燕 陈三红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26,共11页
本文合成了2023年2月6日土耳其M_(w)7.8地震的地震动时空场。首先,依据USGS网站提供的V s30数据和全球地壳模型Crust1.0数据,构建了土耳其南部地区的地下一维速度结构模型;其次,依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发布的断层滑动量及破裂前端分... 本文合成了2023年2月6日土耳其M_(w)7.8地震的地震动时空场。首先,依据USGS网站提供的V s30数据和全球地壳模型Crust1.0数据,构建了土耳其南部地区的地下一维速度结构模型;其次,依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发布的断层滑动量及破裂前端分布结果,构建了此次地震的GP14.3运动学混合震源模型;然后,采用作者提出的FK方法对本次地震进行了0~10 Hz的宽频三分量地震动合成。通过合成结果与距离震中50 km范围内地震动较强的8个台站强震记录及相应反应谱的比较,检验了方法的可靠性和模型的适用性;最后,重点分析了土耳其东南部的加济安泰普市及附近地区地震动时空场特征。结果表明:1)本文计算的加济安泰普市区范围内的NS向PGA接近180 cm/s^(2)、PGV接近100 cm/s,伊斯拉希耶镇地区的EW向PGA高达560 cm/s^(2)、PGV高达150 cm/s,地震动强度比较大。2)基于本文强地面运动合成结果得到的加济安泰普市区范围内的地震烈度为VII度,伊斯拉希耶镇地区的地震烈度高达IX度,与USGS给出的结果一致。3)此次土耳其M_(w)7.8地震呈现明显的近断层地震动集中性效应、地面永久位移以及破裂方向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耳其M_(w)7.8地震 宽频地震动合成 近断层地震动特性 频率波数域方法 运动学混合震源模型
下载PDF
两次大地震的关联与影响——从2004年印尼M_w9.3级特大地震到2005年南亚7.8级强震 被引量:3
14
作者 门可佩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207-1210,共4页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Mw9.3特大地震的发生,对全球气候和地震趋势都将产生重大影响.本文讨论了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Mw9.3特大地震、2005南亚克什米尔M7.8大震以及2001年中国昆仑山M8.1大震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指出,2006~2007年中...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Mw9.3特大地震的发生,对全球气候和地震趋势都将产生重大影响.本文讨论了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Mw9.3特大地震、2005南亚克什米尔M7.8大震以及2001年中国昆仑山M8.1大震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指出,2006~2007年中国大陆西部地区有可能发生7级左右强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4年苏门答腊Mw9.3地震 2005年南亚M7.8地震 地震趋势
下载PDF
江苏溧阳台连续重力在2023年2月6日土耳其三次强震中的同震响应
15
作者 陈启林 张杰 狄樑 《四川地震》 2023年第3期18-21,共4页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先后发生了M_(S)7.8、M_(S)6.7和M_(S)7.8强震,通过对江苏溧阳陆态网络连续重力观测仪记录的地震波进行分析,获得几点认识:(1)在溧阳台连续重力观测数据曲线上能记录到3次强震的地震波,记录到的2次M_(S)7.8重力地震...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先后发生了M_(S)7.8、M_(S)6.7和M_(S)7.8强震,通过对江苏溧阳陆态网络连续重力观测仪记录的地震波进行分析,获得几点认识:(1)在溧阳台连续重力观测数据曲线上能记录到3次强震的地震波,记录到的2次M_(S)7.8重力地震波到时分别延迟10.72 min和10.63 min;(2)溧阳台连续重力观测同震响应对重力观测的潮汐和非潮汐参数均有影响,但未改变溧阳台连续重力观测正常的变化趋势;(3)同一地区相同震级的不同远震,重力响应的最大振荡幅度不完全一致,地震波持续时间也不完全相同,这与连续重力仪的采样率高低有关;(4)在时频图上表现为地震波能量信号比较突出,地震震级越大,0.1 Hz以下的高能量信号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耳其M_(S)7.8地震 连续重力 同震响应 潮汐参数 非潮汐参数 持续时间
下载PDF
GPS测定的2020年阿拉斯加M_(W)7.8地震震时地表动态变形及永久同震形变场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东振 赵斌 余建胜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3-209,共7页
以UNAVCO公布的阿拉斯加地区GPS 1 Hz和30 s采样观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分别对两种采样率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获得2020年7月22日阿拉斯加M_(W)7.8地震震时地表动态变形及同震三维形变场。结果显示,震中270 km范围内高频GPS震... 以UNAVCO公布的阿拉斯加地区GPS 1 Hz和30 s采样观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分别对两种采样率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获得2020年7月22日阿拉斯加M_(W)7.8地震震时地表动态变形及同震三维形变场。结果显示,震中270 km范围内高频GPS震时波形明显,最大振幅达600 mm。根据各个GPS站的动态形变波形振幅及响应时间认为,其振幅和响应时间受地震的破裂传播方向和场地效应影响较大。静态同震位移矢量指向震中,同震位移大小基本符合随震中距离增大而减小的特征,除站点AC13外,其中距离震中最近站点的最大水平位移达26.7 cm。GPS测定的同震形变表明,2020年阿拉斯加地震是发生在阿拉斯加阿留申俯冲大断裂的一次逆冲型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斯加M_(W)7.8地震 高频GPS 同震形变 动态变形
下载PDF
2015年尼泊尔MW7.8地震前磁扰动极化异常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管贻亮 董晓娜 +2 位作者 尹玉振 冯丽丽 殷海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11-1325,共15页
文中基于中国大陆地区48个台站的地磁秒值资料,采用极化法对2015年尼泊尔MW7.8地震前的磁扰动特征进行了分析。极化法的逐步计算结果与地磁K指数的对比分析表明极化高值异常与空间磁场活动之间没有相关性,可用于提取震磁异常信息。距震... 文中基于中国大陆地区48个台站的地磁秒值资料,采用极化法对2015年尼泊尔MW7.8地震前的磁扰动特征进行了分析。极化法的逐步计算结果与地磁K指数的对比分析表明极化高值异常与空间磁场活动之间没有相关性,可用于提取震磁异常信息。距震中1500km范围内台站的极化值在震前98d出现了同步性高值异常,考虑到磁场变化具有区域同步性,提出了极化逐日相关分析。研究发现地震孕育过程中各台站间的极化相关性明显增强,而地震发生在同步性转折阶段。基于极化值相对变化量进行的空间异常分析显示,尼泊尔地震前>20%的台站出现持续3d以上的异常,且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文中从构造动力演化角度对地磁极化异常的孕育和发展进行了解释,对磁场变化机理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研究认为,多台同步性极化异常和逐日相关转折对强震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该成果能为强震监测预测提供新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磁 极化法 尼泊尔MW7.8地震 逐日相关
下载PDF
2019年秘鲁北部M7.8地震的矩张量解与破裂过程快速反演 被引量:2
18
作者 梁姗姗 徐志国 +2 位作者 黄志斌 赵博 张广伟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3-33,共11页
2019年5月26日(北京时间)秘鲁北部发生M7.8地震,震源深度为100km。本文利用国际地震学研究联合会数据管理中心(IRIS/DMC)提供的远场波形数据,通过波形反演方法快速反演得到此次地震的矩张量解和破裂过程。W震相快速矩张量解反演结果表... 2019年5月26日(北京时间)秘鲁北部发生M7.8地震,震源深度为100km。本文利用国际地震学研究联合会数据管理中心(IRIS/DMC)提供的远场波形数据,通过波形反演方法快速反演得到此次地震的矩张量解和破裂过程。W震相快速矩张量解反演结果表明此次地震是一次中深源正断层型地震事件,可能是由于正在向下俯冲的纳斯卡板块产生规模巨大的伸展变形所致。远震体波反演有限断层模型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高倾角的NNW向断层面,破裂从初始破裂点开始,由震中主要向NNW方向延伸破裂,最大滑移量约3m;地震破裂时间约为70s,在40~60s时释放了整个地震80%的地震矩能量,主要破裂区域在震后40s后才开始形成,在40s之前,破裂的集中程度和地震矩释放的规模均较弱,断层在破裂开始后逐渐加速破裂,约50s时地震矩释放速率达到峰值,60s后破裂迅速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秘鲁北部M7.8地震 W震相 矩张量解 破裂过程
下载PDF
基于InSAR分析2015年尼泊尔M_W7.8地震形变场特征及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被引量:2
19
作者 徐小波 马超 +2 位作者 洪顺英 连达军 张迎峰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6-89,共14页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了MW7.8地震,本文基于震前、震后两景Sentinel-1A雷达影像,采用D-InSAR两轨差分干涉法提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同震形变场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主边界逆冲断裂(MBT)和主前锋逆冲断裂(MFT)附近,形...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了MW7.8地震,本文基于震前、震后两景Sentinel-1A雷达影像,采用D-InSAR两轨差分干涉法提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同震形变场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主边界逆冲断裂(MBT)和主前锋逆冲断裂(MFT)附近,形变场整体表现为自西北向往东南方向延伸近150 km的纺锤形包络状,以大面积隆起抬升形变为主,视线向最大隆升形变达1.18 m,抬升区北侧存在一小沉陷区,以InSAR观测值定位同震最大形变中心。基于均匀介质弹性半空间模型(Okada模型)与InSAR观测数据反演了断层滑动分布。反演结果表明该地震属于典型逆冲型地震,发震断层为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MHT),同震破裂从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MHT)向上沿着主前锋逆冲断裂(MFT)传递。基于InSAR同震形变场局部形变细节,结合震区地质背景、断裂分布及断层运动特征,获得了同震破裂拟出露地表迹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5年尼泊尔M_W7.8地震 D-INSAR 同震形变场 滑动分布反演
下载PDF
2020年阿拉斯加M_(W)7.8地震断层滑动反演及其触发影响研究
20
作者 王玉婷 王武星 +2 位作者 周新 刘琦 朱雨菲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1-122,共12页
2020年7月22日,在北美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区的阿拉斯加半岛阿留申俯冲带上发生了M_(W)7.8逆冲地震,三个月后距震中西南80 km处发生了M_(W)7.6走滑地震,一年后距震中东南50 km处发生了M_(W)8.2逆冲地震.本文基于GPS同震形变,利用非负... 2020年7月22日,在北美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区的阿拉斯加半岛阿留申俯冲带上发生了M_(W)7.8逆冲地震,三个月后距震中西南80 km处发生了M_(W)7.6走滑地震,一年后距震中东南50 km处发生了M_(W)8.2逆冲地震.本文基于GPS同震形变,利用非负最小二乘方法反演了M_(W)7.8地震的断层同震破裂滑动分布,研究其变形特征,并基于地震位错理论计算了该地震对后续两个地震的库仑应力影响.地震断层滑动反演结果显示地震矩为9.28×10^(20) N·m,矩震级为M_(W)7.8;断层破裂滑移自震中沿断层向SWW向延伸,在震中西南侧断层滑动量较大,深度范围集中在25~45 km,最大滑动量为2.26 m.同震形变符合海沟特大地震的逆冲断层弹性回跳理论模式.库仑应力变化计算结果显示2020年阿拉斯加M_(W)7.8地震的库仑应力加载触发了M_(W)7.6走滑地震,并加速了2021年M_(W)8.2逆冲地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0年阿拉斯加M_(W)7.8地震 同震位移 断层滑动分布 库仑应力 地震触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