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G技术在智慧交通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赖幸君 林达宜 《数字通信世界》 2024年第9期173-175,共3页
该文详细介绍了5G技术在智慧交通中的应用优势,探讨了5G技术在智慧交通中的应用方向,并对智能交通中的实时交通监测与调度、交通信号控制、车联网与自动驾驶中的车辆间通信、远程监控与控制、自动驾驶系统支持等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5... 该文详细介绍了5G技术在智慧交通中的应用优势,探讨了5G技术在智慧交通中的应用方向,并对智能交通中的实时交通监测与调度、交通信号控制、车联网与自动驾驶中的车辆间通信、远程监控与控制、自动驾驶系统支持等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5G技术在智慧交通中应用的性能优化方法策略,以促进5G技术的应用效能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 移动通信技术 智慧交通
下载PDF
构建基于ad hoc网络的4G新型宽带无线平台
2
作者 张帆 《电信快报》 2005年第3期48-51,共4页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它以adhoc网络为核心技术,能满足2010年后市场对大容量、高带宽、无缝漫游的需求。是近年来全球业界提出的一种崭新的技术思路和发展方向,文中根据4G工程原则和adhoc网络框架,提出了一种新型集成adhoc与蜂窝(IAC...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它以adhoc网络为核心技术,能满足2010年后市场对大容量、高带宽、无缝漫游的需求。是近年来全球业界提出的一种崭新的技术思路和发展方向,文中根据4G工程原则和adhoc网络框架,提出了一种新型集成adhoc与蜂窝(IAC——integratedcellularandadhoc)的体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一种基于adhoc网络、可扩展、可编程、高可靠的4G新型宽带无线通信系统平台,解决了当前adhoc网络如何在移动通信领域走向实用化的关键技术,并展望了其市场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C网络 宽带无线通信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无缝漫游 高可靠 可编程 大容量 后市 核心技术 市场
下载PDF
医院5G网络建设标准《基于5G技术的医院网络建设标准》专家解读 被引量:18
3
作者 赵伟 卢清君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1-6,共6页
2019年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下,由中日友好医院、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国家基层远程医疗发展指导中心牵头,召集全国30余家省部级医院、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华为,联合在中日友好医院联合启动《基... 2019年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下,由中日友好医院、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国家基层远程医疗发展指导中心牵头,召集全国30余家省部级医院、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华为,联合在中日友好医院联合启动《基于5G技术的医院网络建设标准》。作者就《基于5G技术的医院网络建设标准》制定的背景、核心价值和关键内容进行解读,为本标准的尽快推广及应用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5g医疗 医院网络建设 国家标准
下载PDF
北斗+5G时空基准的TDOA定位方法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宋伟伟 林巍 +3 位作者 楼益栋 刘万科 郭文飞 王昱升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70-1179,共10页
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the 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5G)引入的毫米波、大规模天线阵列、超密集组网及终端直通等新技术,不但能大幅度提升通信性能,而且具备解决卫星“最后一千米”定位难题的潜力,有望满足城市峡... 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the 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5G)引入的毫米波、大规模天线阵列、超密集组网及终端直通等新技术,不但能大幅度提升通信性能,而且具备解决卫星“最后一千米”定位难题的潜力,有望满足城市峡谷、工业物联网等复杂场景下的高精度定位需求。利用5Gn78频段的实际测试数据对基于北斗高精度时空基准的5G下行定位方法进行验证,使用北斗载波相位差分定位与全站仪在室内实验场建立厘米级空间基准,使用北斗授时及带内光纤同步达到纳秒级时间同步精度。对比了Chan算法、泰勒(Taylor)级数展开算法与残差加权(residual weighting,RWGH)算法3种基于到达时间差(time ofdifferential arrival,TDOA)的定位算法在室内热点场景下的定位精度,结果表明,静态定位时残差加权算法精度最优,动态定位时Taylor级数展开算法优于RWGH算法,Taylor级数展开算法与RWGH算法的静态与动态定位精度均可达分米级。其中,非视距误差对TDOA观测值产生约5m的偏差,使用RWGH算法可改善Chan算法在非视距条件下的定位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内定位技术 5代移动通信技术(5g) 到达时间差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原文传递
5G赋能电力构建智慧能源 被引量:2
5
作者 周万鹏 李春来 +3 位作者 杨立滨 安娜 高金 唐晓琴 《青海科技》 2022年第6期52-54,共3页
先进的5G通信技术是保障电力系统之间大量信息共享的重要技术,5G通信技术融合了智能无线网络架构、无线控制承载分离技术、多制式协作与融合技术等先进的网络技术,有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等特征,是支撑能源转型的重要战略资源和新型... 先进的5G通信技术是保障电力系统之间大量信息共享的重要技术,5G通信技术融合了智能无线网络架构、无线控制承载分离技术、多制式协作与融合技术等先进的网络技术,有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等特征,是支撑能源转型的重要战略资源和新型基础设施,能够以更低的建设成本、更快的建设周期,提供近似于光纤通信的通道性能和高可靠性。在确保能源安全前提下,进一步推动5G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与能源领域的深度融合,可进一步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实现生产控制、智能巡检、运行维护、安全应急等典型业务场景的深度应用。使5G技术赋能电力系统,支撑能源产业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g通信 能源转型 新型电力系统
下载PDF
基于5G公网技术的智能轨道快运系统用综合无线通信系统设计 被引量:5
6
作者 张恒 肖磊 陈杨 《控制与信息技术》 2023年第1期95-100,共6页
目前智能轨道快运系统(autonomous-rail rapid transit,ART)用综合无线通信系统一般采用4G公网技术,难以满足与日俱增的高清视频监控、高清媒体节目等大带宽、低时延数据应用需求。为此,文章根据ART项目实际应用需求,基于5G技术路线分析... 目前智能轨道快运系统(autonomous-rail rapid transit,ART)用综合无线通信系统一般采用4G公网技术,难以满足与日俱增的高清视频监控、高清媒体节目等大带宽、低时延数据应用需求。为此,文章根据ART项目实际应用需求,基于5G技术路线分析,设计了一种基于5G公网技术的综合无线通信系统承载方案。其通过把多接入边缘计算下沉到ART运行控制中心,对语音集群调度进行二次开发,在保证大带宽的同时达到了低时延,实现了ART运行控制系统、语音集群调度、乘客信息系统、车载视频监控等系统数据的综合承载。该方案在工程项目中已得到应用验证,结果显示,目前5G SA模式综合覆盖率为99.53%,ART沿线无线信号可满足项目要求,为ART的智能升级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g通信技术 智能轨道快运系统 公网 综合无线通信系统
下载PDF
基于5G-R的智能调度通信业务服务质量保障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春铎 郭强亮 +1 位作者 闫晓宇 石波 《铁道通信信号》 2022年第8期17-21,36,共6页
首先提出了基于5G-R的智能调度通信系统架构,分析各组成单元的主要功能;其次研究了5G-R QoS保障原理,分析QoS流的映射规则、QoS参数,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语音、视频、数据等业务对网络的不同需求,提出铁路调度通信业务的QoS特性;最后,以... 首先提出了基于5G-R的智能调度通信系统架构,分析各组成单元的主要功能;其次研究了5G-R QoS保障原理,分析QoS流的映射规则、QoS参数,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语音、视频、数据等业务对网络的不同需求,提出铁路调度通信业务的QoS特性;最后,以语音个呼为例,对调度通信业务QoS保障进行了研究,包括QoS流建立流程及业务数据保障机制,可在网络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保障数据传输速率,实现业务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铁路 铁路第5代移动通信系统(5g-R) 调度通信 服务质量(QoS) N5接口
下载PDF
基于4G的机器人与云平台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 被引量:1
8
作者 聂冬 宋阳 +2 位作者 周海波 严佳欢 赵一娇 《天津理工大学学报》 2021年第6期11-15,共5页
将机器人采集到的温度、湿度和位置等数据信息传送至云平台服务器,便于云端数据分析、机器人数据共享以及人机信息交互等。本文应用第4代移动通信技术(the 4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4G)无线传输技术,设计的机器... 将机器人采集到的温度、湿度和位置等数据信息传送至云平台服务器,便于云端数据分析、机器人数据共享以及人机信息交互等。本文应用第4代移动通信技术(the 4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4G)无线传输技术,设计的机器人与云平台无线数据传输系统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实现2个部分,硬件方面机器人通过32位微控制器(STMicroelectronics32,STM32)嵌入式系统与4G模块组合,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信息,通过Internet网络传输到云平台服务器中,软件部分运用C语言编程通过网络透传模式(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user datagram protocol, TCP/UDP)实现无线通信过程,最终实验验证了机器人与云平台服务器之间的双向无线数据传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云平台 32位微控制器(STMicroelectronics32 STM32)嵌入式系统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the 4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4g) 开放式系统互联通信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 OSI) 网络透传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