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Zebrafish Model of 5q-Syndrome Using CRISPR/Cas9 Targeting RPS14 Reveals a p53-Independent and p53-Dependent Mechanism of Erythroid Failure 被引量:5
1
作者 Jason Ear Jessica Hsueh +5 位作者 Melinda Nguyen QingHua Zhang Victoria Sung Rajesh Chopra Kathleen M.Sakamoto Shuo Lin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5期307-318,共12页
5q-syndrome is a distinct form of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 where a deletion on chromosome 5 is the underlying cause.MDS is characterized by bone marrow failures,including macrocytic anemia.Genetic mapping and s... 5q-syndrome is a distinct form of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 where a deletion on chromosome 5 is the underlying cause.MDS is characterized by bone marrow failures,including macrocytic anemia.Genetic mapping and studies using various models support the notion that ribosomal protein S14(RPS14) is the candidate gene for the erythroid failure.Targeted disruption of RPS14 causes an increase in p53 activity and p53-mediated apoptosis,similar to what is observed with other ribosomal proteins.However,due to the higher risk for cancer development in patients with ribosome deficiency,targeting the p53 pathway is not a viable treatment option.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pathology of RPS14 deficiency in 5q-deletion,we generated a zebrafish model harboring a mutation in the RPS14 gene.This model mirrors the anemic phenotype seen in 5q-syndrome.Moreover,the anemia is due to a late-stage erythropoietic defect,where the erythropoietic defect is initially p53-independent and then becomes p53-dependent.Finally,we demonstrate the versatility of this model to test various pharmacological agents,such as RAP-011,L-leucine,and dexamethasone in order to identify molecules that can reverse the anemic phenoty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q-syndrome RPS14 Ribosomopathy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原文传递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相关微小RNA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惠桃 肖鸿文 李晓明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8年第15期2987-2991,共5页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异质性后天性克隆性恶性疾病,其基本临床特征是骨髓中造血细胞有发育异常的形态学表现和外周血中三系血细胞减少,以及转变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的危险性很高。其鉴别诊断、评估预后对治疗决策有重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异质性后天性克隆性恶性疾病,其基本临床特征是骨髓中造血细胞有发育异常的形态学表现和外周血中三系血细胞减少,以及转变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的危险性很高。其鉴别诊断、评估预后对治疗决策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认为表观遗传途径参与了MDS病因和发病机制。尤其微小RNA(miRNA)在MDS的发生、发展及疾病转归中起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miRNA的临床可监测性、与血液疾病的联系这两个方面阐述了相关miRNA研究的意义和地位;重点对MDS的诊断和临床进展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的miRNA以及5q-综合征中miR145和miR146a等表达具有特殊性的miRNA进行了综述。以期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索,使miRNA在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的临床诊疗中发挥更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5q-综合征 急性髓系白血病 微小RNA
原文传递
伴del(5q)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年青 王利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42-545,共4页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组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祖细胞的异质性恶性血液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5号染色体长臂缺失是其最常见的分子生物学改变之一,与MDS的发病密切相关。RPS14、SPARC单倍剂量不足、micro...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组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祖细胞的异质性恶性血液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5号染色体长臂缺失是其最常见的分子生物学改变之一,与MDS的发病密切相关。RPS14、SPARC单倍剂量不足、micro RNA、P53基因突变等分子生物学改变均在del(5q)患者中发现,其中RPS14已证实在5q-综合征中发挥抑癌基因的作用。本文拟对近年来发现的伴del(5q)的MDS患者的分子生物学改变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5q-综合征 核糖体 微小RNA
下载PDF
p53在5q-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研究现状
4
作者 羊文莉 佟红艳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7-13,共7页
5q-综合征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特殊亚型,该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以贫血为主,血小板计数可正常或增高,骨髓原始细胞比例<5%,预后较好。随着对5q-综合征研究的进展,其发病机制逐渐被揭示。位于5号染色体长臂(5q)的CSNK1A1、RPS14、... 5q-综合征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特殊亚型,该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以贫血为主,血小板计数可正常或增高,骨髓原始细胞比例<5%,预后较好。随着对5q-综合征研究的进展,其发病机制逐渐被揭示。位于5号染色体长臂(5q)的CSNK1A1、RPS14、EGR1等致病基因单倍剂量不足,是引起该病不同临床表型的主要分子机制,其中多个基因的缺失与TP53的表达产物p53相关。此外,伴5号染色体异常MDS患者的TP53突变率较MDS总体人群明显升高,因此p53在5q-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已成为其潜在治疗靶点。目前,来那度胺为5q-综合征的一线用药,其作用机制也与p53相关。笔者拟就RPS14、CSNK1A1、EGR1等关键致病基因单倍剂量不足、TP53突变通过p53参与5q-综合征的发病,以及来那度胺通过p53对5q-综合征发挥治疗作用等方面,对p53在5q-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染色体缺失 基因 p53 5q-综合征 RPS14 CK1α
原文传递
77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5q-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疗效和生存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刘丹 徐泽锋 +6 位作者 秦铁军 李承文 胡耐博 潘丽娟 曲士强 李冰 肖志坚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95-900,共6页
目的探讨符合WHO(2016)诊断分型标准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5q-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来那度胺(LEN)疗效和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4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就诊的77例符合WHO(2016)诊断分型标准的MDS 5q-... 目的探讨符合WHO(2016)诊断分型标准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5q-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来那度胺(LEN)疗效和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4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就诊的77例符合WHO(2016)诊断分型标准的MDS 5q-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单纯5q-与5q-伴1个非-7/7q-的其他染色体异常(ACA)患者临床特征、疗效及生存情况,并比较LEN与非LEN药物治疗的疗效与生存情况。结果77例患者中,单纯5q-者64例,5q-伴ACA者13例,确诊时5q-伴ACA患者的中位年龄显著低于单纯5q-患者[58(29~64)岁对63(31~82)岁,z=2.164,P=0.030]。5q-伴ACA患者CD41免疫组化染色小巨核细胞(直径≤40μm)检出率(91.7%,11/12)显著高于单纯5q-患者(60.0%,33/55)(P=0.046)。可评估LEN疗效的29例患者中,单纯5q-患者(19例)与5q-伴ACA患者(10例)血液学总反应率(78.9%对80.0%)、血液学完全缓解(CR)率(57.9%对60.0%)、细胞遗传学反应(CyR)率[69.2%(9/13)对66.7%(4/6)]、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率[61.5%(8/13)对33.3%(2/6)]相当。单纯5q-与5q-伴ACA患者中位总生存(OS)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个月对78个月,P=0.313)。29例LEN组患者的血液学总反应率(79.3%对36.0%)、CR率(58.6%对8.0%)、CyR率[68.4%(13/19)对11.1%(1/9)]、CCyR率[52.6%(10/19)对0(0/9)]均高于非LEN组患者(25例),但两组患者中位OS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个月对62个月,P=0.297)。结论单纯5q-与5q-伴ACA患者临床特征大体相似,两组患者LEN疗效、中位OS时间无明显差异。LEN治疗5q-综合征患者的疗效肯定,优于非LEN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5q-综合征 治疗反应 来那度胺 生存分析
原文传递
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产前诊断5q35缺失综合征一例 被引量:2
6
作者 冯战启 胡和平 +5 位作者 毛长青 王定占 刘磊 刘石岭 景治安 刘红彦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40-243,共4页
目的对一例5q35缺失综合征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探讨G显带联合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rray comparative genomichybridization,aCGH)在产前诊断超声异常胎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常规G显带分析胎儿及其父母的染色体核型,应用aCG... 目的对一例5q35缺失综合征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探讨G显带联合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rray comparative genomichybridization,aCGH)在产前诊断超声异常胎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常规G显带分析胎儿及其父母的染色体核型,应用aCGH技术分析胎儿及其父母的DNA拷贝数变异(copy nutuber variations,CNVs)并对核型分析结果进行精确定位。结果胎儿父母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及aCGH分析结果均未见异常,胎儿核型为46,XY,t(5;io)(q35;p13);aCGH检测发现胎儿5号染色体存在1.68Mb的新发缺失,缺失区位于5q35.2q35.3,为5号染色体长臂缺失综合征,10号染色体存在1.44Mb的染色体重复,重复区位于10p14p13。结论aCGH技术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准确性,是G显带核型分析的有益补充,可应用于临床分子细胞遗传诊断,特别是对缺失或者重复片段较小的非平衡易位患者的诊断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q35缺失综合征 G显带 比较基因组杂交 非平衡易位
原文传递
一例MEF2C缺失变异相关的5q14.3微缺失综合征的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周陶成 苏薇 +3 位作者 梁栋 徐艳红 罗媛媛 童光磊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8期779-782,共4页
目的对1例热性惊厥患儿及其父母进行相关基因检测,分析其可能的致病原因和遗传学特征。方法抽取患儿外周静脉血4 mL分别行染色体核型分析以及FMR1基因的变异检测,同时留取患儿及父母外周静脉血各2 mL予神经系统panel针对性进行基因检测... 目的对1例热性惊厥患儿及其父母进行相关基因检测,分析其可能的致病原因和遗传学特征。方法抽取患儿外周静脉血4 mL分别行染色体核型分析以及FMR1基因的变异检测,同时留取患儿及父母外周静脉血各2 mL予神经系统panel针对性进行基因检测和分析,对发育迟缓、智力障碍、语言发育迟缓、癫痫及特殊面容相关基因进行特异性捕获、测序。结果患儿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400条带)显示核型无异常。检测范围内FMR1基因CGG重复序列区域未见异常扩增。基因测序显示患儿MEF2C基因(chr5:88027545)存在c.864+1delG杂合变异,为调控区域的剪切变异。该变异可能导致蛋白质功能受到影响。患儿父母该位点均未检测到变异,提示患儿MEF2C基因变异为新发变异(de novo)。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标准与指南,MEF2C基因c.864+1delG变异判定为致病性变异(PVS1+PS2+PM2)。结论MEF2C基因是染色体5q14.3缺失综合征的致病关键基因,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患儿染色体5q14.3区段MEF2C基因c.864+1delG变异可能为患儿热性惊厥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F2C基因 5q14.3微缺失综合征 热性惊厥 基因测序
原文传递
5q-综合征生存23年1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盼盼 李军 林玉梅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806-807,共2页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63岁,因进行性乏力、面色苍白4个月于1991年来我院就诊。当时体检:重度贫血貌,淋巴结、肝、脾无肿大。血常规示:WBC 5.9×109/L,Hb 51g/L,PLT 539×109/L,多次骨穿检查示骨髓增生活跃至明显活跃,粒...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63岁,因进行性乏力、面色苍白4个月于1991年来我院就诊。当时体检:重度贫血貌,淋巴结、肝、脾无肿大。血常规示:WBC 5.9×109/L,Hb 51g/L,PLT 539×109/L,多次骨穿检查示骨髓增生活跃至明显活跃,粒红比例大致正常,淋巴细胞比例不高,巨核细胞不少,可见粒红巨三系病态造血,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RA型,曾先后间断单药或2~3药联合应用雄激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q-综合征 来那度胺
原文传递
一例5q14.3微缺失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分析
9
作者 徐欣 李红英 +2 位作者 张丽 陆芬 汤健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11期1127-1131,共5页
目的探讨1例5q14.3微缺失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病因。方法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及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技术(low-coverage massively parallel 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对患儿... 目的探讨1例5q14.3微缺失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病因。方法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及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技术(low-coverage massively parallel 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对患儿进行可能致病变异及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分析,对检测到的微小基因组拷贝数异常区域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验证。结果患儿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全面性发育迟缓、癫痫、特殊面容、肌张力低下。WES检测提示患儿chr5:86564268-88119605区可能存在杂合缺失。CNV-seq检测提示患儿5q14.3区存在大小为4.76 Mb的杂合缺失。对缺失区域内的MEF2C基因和RASA1基因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验证,结果显示MEF2C基因和RASA1基因杂合缺失,与测序结果相符。结论通过临床及基因测序分析,患儿被诊断为5q14.3微缺失综合征。该患儿的MEF2C基因单倍体不足可能是导致5q14.3微缺失综合征神经精神发育障碍相关临床表型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q14.3微缺失综合征 全外显子组测序 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 拷贝数变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