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体会 被引量:13
1
作者 冯冰 张武英 刘华瑞 《广东医学院学报》 1998年第3期264-265,共2页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简称隐脑)的临床表现复杂,疗效差,复发率高。二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5-FC)是目前公认的治疗隐脑的最佳选择方案,但关于二性霉素B的剂量、疗程及方法文献报道不一〔1~4〕。本文是应用二性霉素B...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简称隐脑)的临床表现复杂,疗效差,复发率高。二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5-FC)是目前公认的治疗隐脑的最佳选择方案,但关于二性霉素B的剂量、疗程及方法文献报道不一〔1~4〕。本文是应用二性霉素B联合其它药物治疗10例隐脑的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炎 隐球菌性 二性霉素B 药物疗法 5-fc
下载PDF
不同药物敏感基因对人胰腺癌细胞PC-2的杀伤作用 被引量:5
2
作者 张雷 刘彤华 崔全才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412-415,共4页
目的比较单纯疱疹病毒胸腺嘧啶核苷激酶(HSVTK)/丙氧鸟苷(GCV)和胞嘧啶脱氨基酶(CD)/5氟胞嘧啶(5FC)两系统对人胰腺癌PC2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构建表达HSVTK和CD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 目的比较单纯疱疹病毒胸腺嘧啶核苷激酶(HSVTK)/丙氧鸟苷(GCV)和胞嘧啶脱氨基酶(CD)/5氟胞嘧啶(5FC)两系统对人胰腺癌PC2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构建表达HSVTK和CD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将其直接导入胰腺癌细胞;噻唑蓝法检测转化细胞对前体药物的敏感度及50%细胞受抑制时的药物浓度,即IC50值,并对旁观者效应进行观察比较。结果HSVTK基因转化细胞IC50值为(106±012)μmol/L,比未转化细胞下降558倍;CD基因转化细胞IC50值为(3300±095)μmol/L,比未转化细胞下降258倍;混合细胞中含10%的转化细胞时,HSVTK/GCV系统的生长抑制率为39%,CD/5FC系统为503%。结论两系统对胰腺癌细胞PC2均有很好的杀伤和抑制细胞生长作用,HSVTK/GCV系统的治疗指数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PC-2细胞 HSV-TK GCV CD 5-fc
原文传递
结核病患者院内念珠菌属感染及药物敏感性 被引量:4
3
作者 吴龙章 许蕴仪 +3 位作者 陈素颖 蔡杏珊 关平 黄进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34-835,共2页
目的 了解结核病患者医院内对念珠菌属的二重感染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方法 对2002年1月~2004年12月3年问共6280份临床送检的标本进行真菌培养;并对部分阳性念珠菌样品进行5-氟胞嘧啶(5-FC)、氟康唑(FLC)、酮康唑(KET)和伊曲... 目的 了解结核病患者医院内对念珠菌属的二重感染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方法 对2002年1月~2004年12月3年问共6280份临床送检的标本进行真菌培养;并对部分阳性念珠菌样品进行5-氟胞嘧啶(5-FC)、氟康唑(FLC)、酮康唑(KET)和伊曲康唑(ITC)4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 6280份标本共分离出念珠菌属2767株,分离率为44.06%;其中白色念珠菌检出2006株,阳性率占31.94%,其他依此为光滑念珠菌344株(5.48%)、热带念珠菌206株(3.28%)、克柔念珠菌95株(1.51%)和其他念珠菌与真菌116株(1.85%);对4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率分别依次为:5-FC93.79%、ITC62.76%,FLC51.03%和KET47.59%。结论 由于结核病需长期用药,因而念珠菌属的二重感染率较高,使患者病情加重,在4种抗真菌药物中,以5一氟胞嘧啶的抗念珠菌活性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病 念珠菌属 感染 5-氟胞嘧啶
下载PDF
重组新城疫病毒rClone30-CD/5-FC系统的抗肿瘤活性 被引量:3
4
作者 吕政 张天援 +5 位作者 韩苗苗 白福良 吴伟 田贵游 任桂萍 李德山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1-268,共8页
本研究提取大肠杆菌JM109菌株的全基因组,克隆获得CD基因,将CD基因和IRES-EGFP基因构建到pEE12.4表达载体上,形成pEE12.4IE-CD真核表达载体。用该表达载体转染人肝癌细胞后,以不同浓度的5-氟胞嘧啶(5-flucytosine,5-FC)处理细胞,采用噻... 本研究提取大肠杆菌JM109菌株的全基因组,克隆获得CD基因,将CD基因和IRES-EGFP基因构建到pEE12.4表达载体上,形成pEE12.4IE-CD真核表达载体。用该表达载体转染人肝癌细胞后,以不同浓度的5-氟胞嘧啶(5-flucytosine,5-FC)处理细胞,采用噻唑蓝(MTT)法测定CD/5-FC系统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杀伤效果。当前导药物5-FC的浓度分别为10、20和30 mmol.L 1时,CD/5-FC系统对HepG2细胞的杀伤效率分别为18.07%、42.98%和62.20%,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小鼠尾静脉注射不同剂量5-FC,组间剂量比为1∶0.5,采用改良寇氏法测定5-FC对小鼠的LD50为507 mg.kg 1,95%可信限为374~695 mg.kg 1。再以LD50实验中最大LD0剂量为基准,组间剂量差值为10 mg.kg 1,测得最大安全剂量为200 mg.kg 1,并对体重、体征指标进行跟踪观察。这些检测结果可为动物实验奠定基础。将CD基因连于新城疫病毒(NDV)rClone30载体中并建立肿瘤动物模型,抑制肿瘤实验结果表明,重组新城疫病毒rClone30-CD/5-FC系统具有较高的体内抗肿瘤活性。综上所述,克隆获得的CD基因具有生物学活性,重组rClone30-CD/5-FC系统是一种潜在的治疗肿瘤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氟胞嘧啶 新城疫病毒 抗肿瘤活性 半数致死量 最大安全剂量
原文传递
隐球菌性脑膜炎17例治疗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华燕 陆曦 李智文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年第5期311-312,共2页
本组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采用两性霉素B十5一氟胞嘧啶方案者优于氟康唑十5一氟胞嘧啶方案,主张氟康唑用于隐球菌性脑膜炎治愈后巩固治疗及年老体弱不能耐受两性霉素B者。两性霉素B+5一氟胞嘧啶治疗痊愈病例平均疗程6个月,两性霉素... 本组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采用两性霉素B十5一氟胞嘧啶方案者优于氟康唑十5一氟胞嘧啶方案,主张氟康唑用于隐球菌性脑膜炎治愈后巩固治疗及年老体弱不能耐受两性霉素B者。两性霉素B+5一氟胞嘧啶治疗痊愈病例平均疗程6个月,两性霉素B静滴总量平均6.3g,最大可达8.5g,鞘内注射量平均26.4ms最大43.5mg。痊愈标准应以临床症状消失,连续三次(每次间隔7天)脑脊液涂片未找到隐球菌为准,而隐球菌培养阴性仅作参考指标。两性霉素B及氟康唑均可致药物性肝功能衰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球菌性脑膜炎 治疗 AMB 5-fc
下载PDF
双自杀基因CDTK载体系统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Y79细胞体外杀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永红 唐罗生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0年第9期1668-1671,共4页
目的:研究肿瘤特异性双自杀基因载体pc-ChCDTK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Y79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将双自杀基因载体pc-ChCDTK电转染Y79细胞株。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确定CDTK在体外培养的细胞中表达情况。用HPLC法测定转染Y79细胞... 目的:研究肿瘤特异性双自杀基因载体pc-ChCDTK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Y79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将双自杀基因载体pc-ChCDTK电转染Y79细胞株。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确定CDTK在体外培养的细胞中表达情况。用HPLC法测定转染Y79细胞中5-FC向5-FU的转化效率。向载体转染和未转染的Y79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前体药物5-FC(0,25,50,100,200,400,800mg/L)和/或GCV(0,2,4,8,16,32,64mg/L),5d后用MTT法检测Y79细胞的平均存活率。结果:双自杀基因载体pc-ChCDTK电转染Y79细胞成功:在载体转染的Y79细胞中,RT-PCR扩增出长度为403bp的特异条带,Western blot检测见一59kD大小的条带,与CDTK基因序列分析的预期结果一致。双自杀基因载体系统致Y79细胞存活率降低:转染Y79细胞中,5-FC向5-FU转化的效率为84.5%。转染和未转染Y79细胞中加入5-FC或GCV后平均细胞存活率均随浓度增加而降低,两组比较当5-FC浓度达到100mg/L,GCV浓度达到8mg/L后各对应浓度组间均存在差异(P<0.05)。转染组间比较,当5-FC达200mg/L,GCV达16mg/L后,5-FC+GCV组平均细胞存活率低于单加5-FC或GCV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双自杀基因载体pc-ChCDTK转染Y79细胞后,在Y79细胞被转录和翻译成CDTK双自杀基因蛋白。给予5-FC和GCV达到一定浓度时,它们转化成细胞毒性物质对Y79细胞产生杀伤作用。双前体药物的杀伤作用大于单前体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TK基因 视网膜母细胞瘤 自杀基因治疗 5-fc GCV
下载PDF
两性霉素B联合5-Fc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对心、肝、肾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绍全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5期455-457,共3页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AMB)与5-Fc联合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对心、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用AMB联合5-Fc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39例,观察用药后的心、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患者中ALT升高占38.5%(15/39),BUN升高占61.5%,C...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AMB)与5-Fc联合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对心、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用AMB联合5-Fc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39例,观察用药后的心、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患者中ALT升高占38.5%(15/39),BUN升高占61.5%,Cr升高占48.7%,CK及CK-MB升高占20.5%。结论 AMB联合5-Fc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肾功能损害发生率高,主要是对肾小管的损伤,引起尿毒症的可能性小,心脏毒性及中毒性肝炎发生率较高,但一般不致严重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霉素B 5-fc 肾毒性 心脏毒性 中毒性肝炎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下载PDF
组织特异性CD/5-FC系统热化疗对裸鼠结肠癌肝转移的疗效 被引量:1
8
作者 邹忠东 张宝明 +3 位作者 黎成金 王瑜 王烈 涂小煌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87-390,共4页
目的:探讨组织特异性胞嘧啶脱氨酶/5-氟胞嘧啶(cytisine deaminase/5-fluorocytosine,CD/5-FC)系统热化疗对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含CEA启动子调控CD基因表达的逆转录病毒载体进行扩增、纯化、包装,并收集病毒上清。4... 目的:探讨组织特异性胞嘧啶脱氨酶/5-氟胞嘧啶(cytisine deaminase/5-fluorocytosine,CD/5-FC)系统热化疗对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含CEA启动子调控CD基因表达的逆转录病毒载体进行扩增、纯化、包装,并收集病毒上清。45只裸鼠经门静脉注射人结肠癌LoVo细胞,成瘤后2 d腹腔注射病毒上清(0.2 ml/次,每天1次,共5 d)。随机分为对照组、常温化疗组和热化疗组,分别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室温前药5-FC和43℃前药5-FC[均为500 mg/(kg.d)]进行治疗。治疗21 d后处死裸鼠,观察肝脏转移率和转移结节数,RT-PCR检测CD基因在肿瘤组织的表达,光镜及电镜下观察肿瘤病理学的变化。结果:病毒滴度为5.6×106CFU/L。CD基因在移植瘤组织中有效表达。热化疗组的肝转移率与转移结节数均低于常温化疗组[13.3%vs40.0%,(0.20±0.56)个vs(0.80±1.01)个;均P<0.05]。光镜下见对照组肝转移瘤组织细胞生长活跃,热化疗组较化疗组肝转移瘤细胞生长受抑制更明显。电镜下见化疗组、热化疗组肝转移瘤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凋亡改变。结论:组织特异性CD/5-FC系统热化疗对裸鼠结肠癌肝转移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肝转移 胞嘧啶脱氨基酶 5-氟胞嘧啶 热化疗
下载PDF
WTp53基因联合TK/GCV、CD/5-FC系统抑制结肠癌肝转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牛洪欣 何庆泗 +2 位作者 谭伟 魏冬 王海连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0期690-693,共4页
目的研究WTp53基因联合TK/GCV、CD/5-FC系统对结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32只裸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脾内注射法建立结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第1组:脾内注射SW480细胞(对照组);第2组:脾内注射SW480/p53细胞;第3组:脾内... 目的研究WTp53基因联合TK/GCV、CD/5-FC系统对结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32只裸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脾内注射法建立结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第1组:脾内注射SW480细胞(对照组);第2组:脾内注射SW480/p53细胞;第3组:脾内注射SW480/TK-CD细胞,腹腔注射GCV、5-FC;第4组:脾内注射SW480/p53与SW480/TK-CD等比例混合细胞,腹腔注射GCV、5-FC。观察各组裸小鼠的肝转移率、肝转移瘤数目、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I)、生存期等指标。结果各治疗组裸鼠肝转移的发生率下降,平均肝转移瘤数减少,其动物的生存期延长,肝转移瘤内的癌细胞凋亡率增高。联合基因治疗组效果最好,且WTp53与TK/GCV、CD/5-FC有交互协同作用。结论WTp53基因与TK/GCV、CD/5-FC系统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可有效地抑制结肠癌肝转移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肝转移 裸鼠 p53 TK GCV CD 5-fc 基因治疗
原文传递
双自杀基因CDTK载体系统对裸小鼠Y79细胞皮下移植瘤的杀伤作用
10
作者 张永红 唐罗生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0年第10期1871-1873,共3页
目的:研究肿瘤特异性双自杀基因载体系统pc-ChCDTK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体内杀伤作用。方法:用G418筛选载体阳性转染的Y79细胞;通过皮下注射载体转染和未转染的Y79细胞致瘤BALB/C小鼠,每组10只。Y79细胞皮下移植术7d后,向成瘤裸小鼠腹腔... 目的:研究肿瘤特异性双自杀基因载体系统pc-ChCDTK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体内杀伤作用。方法:用G418筛选载体阳性转染的Y79细胞;通过皮下注射载体转染和未转染的Y79细胞致瘤BALB/C小鼠,每组10只。Y79细胞皮下移植术7d后,向成瘤裸小鼠腹腔注射前体药物5-Fc+GCV(5-Fc 500mg/kg+GCV 30mg/kg),连续给药15d,每天测量1次皮下移植瘤长径和短径,计算体积。末次给药后3d处死裸小鼠,取皮下移植瘤组织做HE染色,并提取组织RNA,用RT-PCR检测CDTK的表达。结果:未转染组裸小鼠8只成瘤,转染组裸小鼠7只成瘤。两组比较,转染组皮下移植瘤的体积较未转染组小,有统计学差异(P<0.05);转染组瘤组织HE染色中可见散在坏死组织。转染组皮下移植瘤组织中检测到403bp片段,与CDTK预期mRNA大小一致。结论:双自杀基因载体pc-ChCDTK系统对裸小鼠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TK基因 自杀基因治疗 BALB/C裸小鼠 视网膜母细胞瘤 5-fc GCV
下载PDF
CD/5-FC自杀基因前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王廷峰 余波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34-1037,共4页
自杀基因前药系统是目前肿瘤基因治疗中的研究热点。其中CD/5-FC自杀基因前药系统是目前研究最多、进展最快的自杀基因系统之一。它对肿瘤细胞的杀死机制除了通过直接毒性作用和旁观者效应以外,还包括自杀基因联合使用、免疫细胞和免疫... 自杀基因前药系统是目前肿瘤基因治疗中的研究热点。其中CD/5-FC自杀基因前药系统是目前研究最多、进展最快的自杀基因系统之一。它对肿瘤细胞的杀死机制除了通过直接毒性作用和旁观者效应以外,还包括自杀基因联合使用、免疫细胞和免疫调节因子的参与、自杀基因与放射治疗联合作用等。本文就CD/5-F自杀基因前药系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抗癌机制以及其在临床实验中面临的问题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基因前药系统 CD 5-fc 肿瘤
原文传递
KDR-CDglyTK融合基因系统对结肠癌细胞增值的影响
12
作者 刘跃东 汪森明 +1 位作者 黄宗海 李强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87-889,893,共4页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KDR启动子驱动的融合基因体系对人结肠癌细胞SW620增值的影响。方法重组腺病毒AdEasy-KDR-CDglyTK体外感染表达KDR的SW620细胞株和对照组不表达KDR的LS174T细胞株,并给予不同浓度的前药GCV(ganciclovir)和/或5-FC(5-f...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KDR启动子驱动的融合基因体系对人结肠癌细胞SW620增值的影响。方法重组腺病毒AdEasy-KDR-CDglyTK体外感染表达KDR的SW620细胞株和对照组不表达KDR的LS174T细胞株,并给予不同浓度的前药GCV(ganciclovir)和/或5-FC(5-fluorocytosine),观察该体系对SW620细胞生长增值的影响。结果携带双自杀基因(CDglyTK)和报告基因(GFP)的重组腺病毒载体,感染复数为100时,95%以上的受感染SW620和LS174T细胞中有GFP表达。已转染腺病毒的SW620和LS174T细胞同未转染的各自细胞在细胞生长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前药应用下,已转染腺病毒的SW620和LS174T细胞表现出对前药不同的敏感性:表达KDR的SW620细胞对前药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前者相比,不表达KDR的LS174T细胞对前药不敏感(P<0.01)。融合基因的疗效优于单一自杀基因(P<0.01)。结论KDR基因启动子可以调控融合基因体系选择性地杀伤人结肠癌SW620细胞,抑制其增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结肠癌细胞 KDR启动子 融合基因 自杀基因 腺病毒 更昔洛韦 5-氟胞嘧啶
下载PDF
5-FC/CD∷UPRT联合基因对大鼠脑胶质瘤的治疗作用
13
作者 史德志 胡卫星 +3 位作者 封林森 卢春 唐桂霞 曾怡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49-551,共3页
目的探讨5-氟胞嘧啶(5-FC)/CD∷UPRT联合基因系统对大鼠脑胶质瘤的治疗作用。方法以逆转录病毒介导构建C6-CD∷UPRT细胞系,应用立体定向技术移植C6-CD∷UPRT细胞至SD大鼠尾状核,设立C6-pLXSN和C6细胞为对照组,建立脑胶质瘤荷瘤鼠模型,应... 目的探讨5-氟胞嘧啶(5-FC)/CD∷UPRT联合基因系统对大鼠脑胶质瘤的治疗作用。方法以逆转录病毒介导构建C6-CD∷UPRT细胞系,应用立体定向技术移植C6-CD∷UPRT细胞至SD大鼠尾状核,设立C6-pLXSN和C6细胞为对照组,建立脑胶质瘤荷瘤鼠模型,应用5-FC腹腔注射治疗,观察肿瘤大小、大鼠存活期、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指标的变化。结果5-FC/CD∷UPRT治疗组(A组)与各对照组相比,A组肿瘤直径平均为(4.2±0.7)mm,远小于对照组的(8.3±1.3)mm,(P<0.01);对照组平均存活期(32±3)d,A组为(85±2)d(P<0.01);A组电镜显示核染色质分裂明显,并见典型的凋亡小体;A组肿瘤细胞中凋亡细胞所占百分率为19.36%。结论5-FC/CD∷UPRT联合基因对大鼠脑胶质瘤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 ∷UPRT 联合基因 5-氟胞嘧啶 脑胶质瘤
下载PDF
Therapeutic effect of 5-FC on YCD modified murine P388 leukemia in vivo
14
作者 温丽敏 江千里 +4 位作者 王健民 胡晓霞 周虹 张雨生 江汕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05年第1期22-26,共5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 novel suicide gene system, yeast cytosine deaminase (YCD)/5-Fluorocytosine(5-FC), on P388/DBA murine leukemia model. Methods: P388-YCD-eGFP clone was selected afte...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 novel suicide gene system, yeast cytosine deaminase (YCD)/5-Fluorocytosine(5-FC), on P388/DBA murine leukemia model. Methods: P388-YCD-eGFP clone was selected after retrovirus transduction by limited dilution. P388-eGFP and wild type (wt) P388 cells were used as controls. (1) Tumorigenesis study: DBA mice were inoculated intravenously with P388-YCD-eGFP, P388-eGFP or wt P388 cells at a dosage of 5×10~6 per mouse (n=5). (2) Therapeutic effect study of 5-FC: After inoculation with P388-YCD-eGFP, P388-eGFP or wt P388 cells (n=5), 5-FC was administered at a dosage of 5 μmol/d in each mouse for 2 weeks. 20 μmol/d 5-FC were administered on the 8~ th day in case 5 μmol/d did not work. The percentage of eGFP^+ cells was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frozen section or HE section. Results: Mice in YCD, eGFP and wt P388 group developed leukemia and survived (8.0±1.0) d, (7.6±0.89) d and (7.8±1.64) d (P>0.05), respectively. After being treated with 5-FC for 2 weeks, mice in YCD and eGFP^+ groups survived (13.2±1.79) d and (8.4±0.58) d (P<0.05). When 20 μmol/d 5-FC was administered, the percentage of eGFP^+ cells dropped from 21.9%±16.09% to 5.4%±5.6%, as well detected by FACS within 24h after treatment. Conclusion: 5-FC can eliminate YCD gene modified cells in vivo when cells are inoculated intravenously. YCD is an efficient suicide gene system in viv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east cytosine deaminase gene therapy LEUKEMIA 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 P388
下载PDF
MBC与5-FC抗某些致病性着色真菌实验研究
15
作者 白玫 张永圣 张文娟 《大连医学院学报》 1990年第3期55-57,共3页
本文报告MBC、5-FC及两者并用抗某些致病性着色真菌试管内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MBC对常见的病原性着色真菌5种13株均具较强的抗菌作用,MIC值为3.13~0.10μg/ml,其作用明显大于5-FC。MBC与5-FC并用对裴氏着色真菌有明显协同作用,两者并... 本文报告MBC、5-FC及两者并用抗某些致病性着色真菌试管内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MBC对常见的病原性着色真菌5种13株均具较强的抗菌作用,MIC值为3.13~0.10μg/ml,其作用明显大于5-FC。MBC与5-FC并用对裴氏着色真菌有明显协同作用,两者并用时MIC值均有明显下降,FIC指数<0.5,同位幅射图亦显示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BBC 5-fc 着色真菌
原文传递
二性霉素B、5—FC、伊曲康唑并用对外瓶霉的药敏试验
16
作者 康丽君 孙桂芝 +1 位作者 万喆 王端礼 《实用医技杂志》 1997年第2期103-104,共2页
近年来,一些可系统性应用治疗真菌感染药物相继问世,但随着真菌感染病例的日益增多,耐药菌株的不断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尤其是5-FC的耐药菌株很常见,约10%的真菌原发耐药,敏感株在治疗期间也易产生继发耐药。如何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近年来,一些可系统性应用治疗真菌感染药物相继问世,但随着真菌感染病例的日益增多,耐药菌株的不断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尤其是5-FC的耐药菌株很常见,约10%的真菌原发耐药,敏感株在治疗期间也易产生继发耐药。如何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耐药程度始终是实验室一个研究课题。本室对病人鼻咽部分离出的外瓶霉菌株,作了治疗前、治疗后的药敏试验,现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1.菌株:从病人鼻咽分泌物分离出外瓶霉,治疗前一株,由同仁医院王玉新主任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性霉素B 5-fc 伊曲康唑 外瓶霉 药敏试验
下载PDF
CD/5-FC系统对结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被引量:12
17
作者 黎成金 马庆久 +6 位作者 赖大年 鲁建国 王小军 王青 潘伯荣 武永忠 李金茂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3年第5期535-539,共5页
目的:探讨组织特异性胞嘧啶脱氨基酶(cytosinedeaminase,CD)/5-氟胞嘧啶(5-fluorocytosine,5-FC)系统对不同分泌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CEA)的大肠癌细胞LoVo和SW480的靶向杀伤作用.方法:脂质体法将CEA基因顺式转录调控序列(... 目的:探讨组织特异性胞嘧啶脱氨基酶(cytosinedeaminase,CD)/5-氟胞嘧啶(5-fluorocytosine,5-FC)系统对不同分泌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CEA)的大肠癌细胞LoVo和SW480的靶向杀伤作用.方法:脂质体法将CEA基因顺式转录调控序列(TRS)驱动CD基因的组织特异性逆转录病毒载体G1CEACDNa及非组织特异性逆转录病毒载体pCD2分别转导入大肠癌细胞LoVo和SW480,以G418筛选阳性克隆扩增后给予前药5-FC进行敏感试验.结果:LoVo-CEACD及LoVo-CD比LoVo对5-FC的敏感性明显提高(P<0.01,t=5.688,n=9;P<0.01,t=3.136,n=9),SW480-CEACD及SW480-CD比SW480对5-FC的敏感性明显提高(P<0.01,t=3.437,n=9;P<0.01,t=3.516,n=9),LoVo-CEACD比LoVo-CD对5-FC的敏感性明显增强(P<0.05,t=2.183,n=9),而SW480-CEACD对5-FC的敏感性小于SW480-CD,SW480-CEACD对前药5-FC的敏感性低于LoVo-CEACD(P<0.05,t=2.504,n=9),转CD基因之LoVo和SW480细胞体外实验均可观察到明显的旁观者效应.结论:组织特异性CD/5-FC系统对LoVo和SW480细胞均有明显的靶向杀伤效果,但对SW480细胞的杀伤作用小于LoVo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细胞杀伤作用 脂质体法 前药转换基因系统 CD/5-fc系统
下载PDF
腺病毒介导的肿瘤血管靶向的体外自杀基因治疗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徐舲飞 许德华 +3 位作者 戈凯 郑仲承 孙兰英 刘新垣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71-174,共4页
本工作在血管内皮细胞中分别建立了HSV-tk/GCV和EC-cd/5-FC自杀基因系统,用于抑制实体肿瘤中血管生成的研究.构建含自杀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CMVtk和AdCMVcd,滴度均1×10^(12)pfu/ml.病毒感染小鼠血管内皮细胞lGll(MOI=100),并鉴定自... 本工作在血管内皮细胞中分别建立了HSV-tk/GCV和EC-cd/5-FC自杀基因系统,用于抑制实体肿瘤中血管生成的研究.构建含自杀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CMVtk和AdCMVcd,滴度均1×10^(12)pfu/ml.病毒感染小鼠血管内皮细胞lGll(MOI=100),并鉴定自杀基因的表达,测定原药对它们的杀伤.生长抑制试验表明,GCV对lGll/Ad-tk细胞杀伤的IG_(50)为0.2μmol/ L,5-FC对lGll/Ad-cd细胞杀伤的IC_(50)为20μmol/L.电镜下显示被原药杀伤的血管内皮细胞有明显的细胞凋亡现象.同时混合细胞实验证明两系统均存在明显的旁杀伤效应.从而在体外水平证明了HSV-tk/GCV和EC-cd/5-FC自杀基因系统杀伤增生血管内皮细胞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腺病毒 载体 自杀基因 肿瘤
下载PDF
CD/5-FC系统对胰腺癌裸鼠移植瘤的抗血管形成作用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5
19
作者 潘雪 李兆申 +4 位作者 许国铭 崔龙 戴观荣 龚燕芳 屠振兴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2期717-720,共4页
目的 探讨自杀基因系统对胰腺癌裸鼠移植瘤的微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构建含大肠杆菌胞嘧啶脱氨酶 (cytosinedeaminase ,CD)基因的腺病毒穿梭载体 pAdTrack CMV CD ,与骨架载体pAdEasy 1在细菌内重组为 pAd CD ,经 2 93细胞包装... 目的 探讨自杀基因系统对胰腺癌裸鼠移植瘤的微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构建含大肠杆菌胞嘧啶脱氨酶 (cytosinedeaminase ,CD)基因的腺病毒穿梭载体 pAdTrack CMV CD ,与骨架载体pAdEasy 1在细菌内重组为 pAd CD ,经 2 93细胞包装、扩增 ,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制备纯化高效的CD腺病毒液 ,建立胰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 ,观察CD基因的原位治疗及微血管形成抑制情况。结果 含CD基因腺病毒载体经酶切鉴定正确 ,包装纯化后 ,检测病毒滴度为 2× 10 11pfu/ml,体内实验显示CD基因原位转导对裸鼠胰腺癌移植瘤的微血管形成具有较明显的抑制效应。结论 腺病毒介导CD/ 5 FC自杀基因系统 ,不仅可以直接杀灭癌细胞 ,而且还可通过抑制移植瘤微血管的形成来抑制胰腺癌细胞的生长 ,可作为胰腺癌基因治疗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病毒 胞嘧啶脱氨酶 微血管形成 基因治疗 动物实验 CD/5-fc系统 胰腺癌
原文传递
YCD/5-FC自杀基因治疗系统对K562B白血病细胞杀伤作用的小鼠体内实验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雨生 王健民 +1 位作者 周虹 翟勇平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73-175,共3页
目的 了解酵母菌胞嘧啶脱氨酶 5 氟胞嘧啶 (YCD 5 FC)系统在体内对转基因高致瘤性K5 6 2细胞 (K5 6 2B细胞 )的杀伤效应。方法 以高滴度逆转录病毒转染K5 6 2B细胞并筛选出阳性转染克隆YCD K5 6 2B ;12只SCID小鼠分为治疗及对照组 ... 目的 了解酵母菌胞嘧啶脱氨酶 5 氟胞嘧啶 (YCD 5 FC)系统在体内对转基因高致瘤性K5 6 2细胞 (K5 6 2B细胞 )的杀伤效应。方法 以高滴度逆转录病毒转染K5 6 2B细胞并筛选出阳性转染克隆YCD K5 6 2B ;12只SCID小鼠分为治疗及对照组 ,在小鼠左右两侧近前肢处腹部皮下注射YCD K5 6 2B及K5 6 2B细胞 ,成瘤后治疗组腹腔注射 5 0 0mg kg 5 FC共 10d ,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观察瘤体相对体积变化及病理变化。结果 瘤细胞接种第 2 1天 ,瘤体相对体积分别为 :YCD K5 6 2B +5 FC组 2 .92 2± 0 .5 81,YCD K5 6 2B +生理盐水组 2 4.434± 4.790 ,K5 6 2B +5 FC组 2 2 .70 1± 2 35 0 ,K5 6 2B +生理盐水组 2 4.46 0± 1.6 70 ;YCD K5 6 2B +5 FC组与YCD K5 6 2B +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0 0 1) ,K5 6 2B +5 FC组及K5 6 2B +生理盐水组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96 ) ,表明 5 FC对转YCD基因的K5 6 2B白血病细胞有明显的杀伤效应 ,而对未转基因细胞的生长无影响 ;YCD K5 6 2B +5 FC组瘤体于瘤细胞接种后第 12~第 15天 (5 FC治疗的第 3~第 6天 )有所缩小 (最小的相对体积为 0 .6 81) ,病理检查可见 5 FC治疗组瘤体有以小动脉血管为中心的坏死。结论 YCD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CD/5-fc自杀基因治疗系统 白血病细胞 杀伤作用 酵母胞嘧啶脱氧酶 5-氟胞嘧啶 K562细胞株 基因治疗 白血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