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敦煌莫高窟第465窟主室壁画绘于西夏补考 被引量:2
1
作者 公维章 《西夏学》 2011年第1期106-111,共6页
莫高窟第465窟是敦煌唯一的一座纯粹藏传密教的遗存洞窟,关于此窟主室壁画的绘制年代,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从该窟主室壁画的绘画风格、该窟出土的西夏文物以及该窟主室壁画贴附纸条等方面,来进一步论证莫高窟第465窟主室壁画绘制... 莫高窟第465窟是敦煌唯一的一座纯粹藏传密教的遗存洞窟,关于此窟主室壁画的绘制年代,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从该窟主室壁画的绘画风格、该窟出土的西夏文物以及该窟主室壁画贴附纸条等方面,来进一步论证莫高窟第465窟主室壁画绘制于西夏时期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 465 壁画 绘于西夏 《三才杂字》
下载PDF
莫高窟第465窟壁画绘于西夏考 被引量:45
2
作者 谢继胜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9-79,F003,共12页
本文是作者研究敦煌莫高窟第 465窟壁画的系列论文之一。文章通过对莫高窟第 464窟游人题记年代的分析确认该窟壁画绘于西夏前期 ,进而比较第 464窟与第 465窟之间花卉图案的细节 ,确认两窟的壁画大致绘于同一个时期 ,然后将莫高窟北区... 本文是作者研究敦煌莫高窟第 465窟壁画的系列论文之一。文章通过对莫高窟第 464窟游人题记年代的分析确认该窟壁画绘于西夏前期 ,进而比较第 464窟与第 465窟之间花卉图案的细节 ,确认两窟的壁画大致绘于同一个时期 ,然后将莫高窟北区这两窟出现的上师像冠帽样式与榆林窟及河西石窟所见西夏上师冠帽样式对比分析 ,确认它们最初来源于藏传佛教宁玛派的莲花帽 ,是西夏上师的典型冠帽。最后讨论了第 465窟壁画大成就者像贴附纸条与此窟年代的关系。根据以上论据的逻辑联系 ,可以确认莫高窟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藏传佛教艺术 莫高 465壁画 年代
下载PDF
关于敦煌第465窟断代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6
3
作者 谢继胜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75-92,共18页
莫高窟465窟的断代,根据笔者目前收集到的资料,共有四种说法:(1)谢稚柳和金维诺教授将此窟定为唐吐蕃窟;(2)敦煌研究院将465窟确定为元窟;(3)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宿白先生推断此窟为蒙元或元窟;(4)敦煌研究院杨雄先生认定此窟为二辈噶玛... 莫高窟465窟的断代,根据笔者目前收集到的资料,共有四种说法:(1)谢稚柳和金维诺教授将此窟定为唐吐蕃窟;(2)敦煌研究院将465窟确定为元窟;(3)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宿白先生推断此窟为蒙元或元窟;(4)敦煌研究院杨雄先生认定此窟为二辈噶玛巴噶玛拔希建立的蒙元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465 断代 噶玛拔希 465西夏文题记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第465窟壁画双身图像辨识 被引量:17
4
作者 谢继胜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11,共11页
敦煌莫高窟第465窟壁画是藏区以外现存最早、 最完整的藏传风格寺庙壁画,在藏传佛教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断代意义。该窟壁画中的个 别双身图像不见于传统的藏传佛教造像体系,对壁画双身像身份的确定,有助于对整个壁画 表现的宗教... 敦煌莫高窟第465窟壁画是藏区以外现存最早、 最完整的藏传风格寺庙壁画,在藏传佛教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断代意义。该窟壁画中的个 别双身图像不见于传统的藏传佛教造像体系,对壁画双身像身份的确定,有助于对整个壁画 表现的宗教义理、教派传承,乃至于艺术风格和创作年代的判定。作者根据谢稚柳先生《敦 煌艺术叙录》的藏文记音和藏传佛教造像学描述,对壁画中的双身图像进行了初步的辨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 465 壁画 藏传佛教 佛教造像
下载PDF
关于敦煌第465窟断代的几个问题(续) 被引量:8
5
作者 谢继胜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75-90,共16页
从藏传佛教教派发展的历史观察,双身像在西藏的传播分为前宏、后宏两个时期。前宏期双身图像出现的年代是在8—9世纪。以上乐金刚双身像为例,其修习传承最初流行于吐蕃时期的宁玛派,文献记载莲花生大师曾教授赤松德赞王妃益西措杰等... 从藏传佛教教派发展的历史观察,双身像在西藏的传播分为前宏、后宏两个时期。前宏期双身图像出现的年代是在8—9世纪。以上乐金刚双身像为例,其修习传承最初流行于吐蕃时期的宁玛派,文献记载莲花生大师曾教授赤松德赞王妃益西措杰等有缘弟子无上密乘八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465 佛教 西藏
下载PDF
大桃儿沟第9窟八十四大成就者图像考释 被引量:7
6
作者 陈玉珍 陈爱峰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6-47,共12页
大桃儿沟石窟位于吐鲁番盆地火焰山西段的大桃儿沟内,现存10个洞窟,是一处藏传佛教石窟。其中,第9窟两侧壁为八十四位大成就者图像。与西藏江孜白居寺以及莫高窟第465窟四壁下部的大成就者图像对比可知,大桃儿沟第9窟的图像与莫高窟第46... 大桃儿沟石窟位于吐鲁番盆地火焰山西段的大桃儿沟内,现存10个洞窟,是一处藏传佛教石窟。其中,第9窟两侧壁为八十四位大成就者图像。与西藏江孜白居寺以及莫高窟第465窟四壁下部的大成就者图像对比可知,大桃儿沟第9窟的图像与莫高窟第465窟更加接近,均出现了执镜师的图像(不见于江孜白居寺)。这隐约表明它们的绘画底本为同一个版本,可见莫高窟第465窟八十四大成就者图像是大桃儿沟第9窟的源头,这是宋元时期藏传佛教向西传播的一个鲜明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桃儿沟第9 莫高465 八十四大成就者 藏传佛教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第465窟断代研究综述 被引量:4
7
作者 敖特根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8,共6页
关于敦煌莫高窟第 4 6 5窟断代 ,目前有吐蕃窟、蒙元窟、西夏窟等三种说法 。
关键词 莫高 465 断代 综述
下载PDF
武威博物馆藏喜金刚与大黑天金铜造像考 被引量:4
8
作者 韦陀 常红红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1-29,I0006-I0008,共12页
论文通过对武威博物馆藏的喜金刚与大黑天金铜造像特征及其背景的分析,并对照敦煌第465窟及相关造像义理与风格,否定了这组塑像制作于明代说,其制作之地极可能是在13世纪中期的西藏,并证实了它们在汉藏关系史上的重要意义:武威塑像似乎... 论文通过对武威博物馆藏的喜金刚与大黑天金铜造像特征及其背景的分析,并对照敦煌第465窟及相关造像义理与风格,否定了这组塑像制作于明代说,其制作之地极可能是在13世纪中期的西藏,并证实了它们在汉藏关系史上的重要意义:武威塑像似乎与萨迦班智达和八思巴有着密切关系,萨班极有可能在举行喜金刚坛城仪轨时使用过这组金铜佛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金铜佛 喜金刚 大黑天 敦煌第465 汉藏关系
下载PDF
法藏敦煌西夏文文献的考订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景云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5-60,共6页
本文主要介绍作者对法国所藏的全部敦煌西夏文文献的考订过程、考订方法、考订结果,解开近百年来法藏敦煌西夏文文献之谜。
关键词 法藏敦煌西夏文文献 莫高第464 莫高465 西夏文字 小学训诂方法 汉文献 伯希和
下载PDF
莫高窟第465窟藏文题记再释读 被引量:4
10
作者 勘措吉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0-66,共7页
莫高窟第465窟是闻名遐迩的藏传佛教密宗洞窟,对于这个洞窟的开凿年代和藏文题记的释读众说纷纭,各持其词,至今没有一致的定论。本文通过莫高窟第465窟东壁门上的藏文题记进行再释读,认为这条题记中的"■(bodlo)"在藏语中是&q... 莫高窟第465窟是闻名遐迩的藏传佛教密宗洞窟,对于这个洞窟的开凿年代和藏文题记的释读众说纷纭,各持其词,至今没有一致的定论。本文通过莫高窟第465窟东壁门上的藏文题记进行再释读,认为这条题记中的"■(bodlo)"在藏语中是"腊月"、"十二月"的意思,全句翻译成汉文应该是:"腊月二十五日全部(完整)尸林建成(绘成)"。这"■(bodlo)"不是表示年代的而是表示具体日期的,这或与腊月二十五日是金刚亥母(空行母)的生日有关,并认为此题记为建窟或和壁画相关内容竣工后写的题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 465 藏文 题记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B465窟题记调研报告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铁山 彭金章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7-30,共4页
敦煌莫高窟北区B465窟存有不少汉文、藏文、西夏文、回鹘文、蒙古文题记。这些题记虽历经不同时代的人为破坏或自然侵蚀,但对于洞窟的断代和发展演变、壁画内容的确定,仍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本文将集录B465窟内的题记,并对其中几... 敦煌莫高窟北区B465窟存有不少汉文、藏文、西夏文、回鹘文、蒙古文题记。这些题记虽历经不同时代的人为破坏或自然侵蚀,但对于洞窟的断代和发展演变、壁画内容的确定,仍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本文将集录B465窟内的题记,并对其中几条重要的题记展开论述,提出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莫高北区 B465 题记
下载PDF
莫高窟第465窟多色层壁画绘制颜料及工艺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丹丹 水碧纹 +2 位作者 冯雅琪 善忠伟 于宗仁 《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 2022年第4期68-80,共13页
敦煌莫高窟第465窟是典型的藏传密教风格洞窟,窟内壁画融合了印藏和汉地绘画的艺术风格,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保护修复前期调查发现洞窟内存在大范围的以黄色颜料做底色的多色层颜料区域,并且在修复试验中出现黄色颜料透出表层的现象。... 敦煌莫高窟第465窟是典型的藏传密教风格洞窟,窟内壁画融合了印藏和汉地绘画的艺术风格,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保护修复前期调查发现洞窟内存在大范围的以黄色颜料做底色的多色层颜料区域,并且在修复试验中出现黄色颜料透出表层的现象。本文利用偏光显微镜、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能谱、显微共焦拉曼光谱仪等分析方法,对这些多色层区域的绘制颜料和工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内层颜料主要为雌黄、生石膏和碳酸钙,颜料颗粒大、颜料层较厚;表层颜料主要为朱砂、铅丹(二氧化铅)、铁红、靛蓝和炭黑,颜料颗粒细小、颜料层极薄;不同颜料层罩染叠加的工艺主要有四种。本文的研究结果揭示了465窟以雌黄做底的多色层壁画绘制颜料和工艺特点,并从材料工艺的角度简要说明多色层颜料绘制方法对病害修复的影响,为保护修复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465 壁画 颜料与工艺 修复 光谱分析
原文传递
多重视角下的西夏帝师热巴研究
13
作者 房子超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3-75,215,共14页
近年来以《帝师热巴传》为代表的一批藏文史料被陆续披露,为重新认识西夏时期佛教的发展情况提供了可能。文献材料显示,藏地高僧热巴从进入西夏起,历经三十年成为末任帝师并见证了西夏的灭亡,其主要在河西走廊地区进行传法、建寺活动,... 近年来以《帝师热巴传》为代表的一批藏文史料被陆续披露,为重新认识西夏时期佛教的发展情况提供了可能。文献材料显示,藏地高僧热巴从进入西夏起,历经三十年成为末任帝师并见证了西夏的灭亡,其主要在河西走廊地区进行传法、建寺活动,与现存的诸多西夏晚期佛教遗存有着密切联系。同时在莫高窟、榆林窟与黑水城等地出现的考古材料中,都出现了戴法帽的高僧像,从这类高僧像的绘制规格中可看出他们所戴僧帽为帝师黑帽,其服饰特征也与同时期卫藏唐卡高僧像高度接近,应为同一时期的产物。接着通过历史语言学分析认为《帝师热巴传》中的■一词应为汉语“敦煌”在西夏时期的藏语对音,此外西夏的帝师黑帽也应授给了热巴,但为政治现实考量,回到藏地后热巴即放弃使用黑帽,这一标志性物证的传续就此中断。最后结合热巴在西夏的活动地域与宗教地位,综合判断敦煌莫高窟第465窟中出现的戴帝师法帽高僧像所绘应为西夏末任帝师热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465 西夏佛教 帝师热巴 图像学 历史语言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