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香花藤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汪琼 徐永艳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742-1748,共7页
目的对香花藤Aganosma marginata全株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色谱柱、Sephadex LH20色谱柱、MCI色谱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香花藤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 目的对香花藤Aganosma marginata全株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色谱柱、Sephadex LH20色谱柱、MCI色谱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香花藤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periseoside C(1)、3-O-β-D-吡喃葡萄糖-3β,15α-二羟基孕甾-5-烯-20-酮(2)、3β,20α-二羟基-5-烯-孕甾(3)、24-methylstigmast-5-en-3-ol(4)、29-norcycloart-23-ene-3,25-diol(5)、29-norcycloartan-3-ol(6)、京尼平苷酸(7)、丁香树脂醇(8)、丁香脂素-4,4′-O-双-β-D-吡喃葡萄糖苷(9)、丁香酸-4-O-β-D-葡萄糖苷(10)、水杨酸(11)、东莨菪内酯(12)、壬二酸(13)、3-O-[β-D-xylopyranosyl]-(1→4)-β-D-allopyranoside-14-hydroxycard-20(22)-enolide(14)、bis(2-ethylhexyl)phthalate(15)、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1→4)-α-L-吡喃葡萄糖苷(16)、山柰酚3-O-α-L-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葡萄糖苷(17)、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1→4)-[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苷(18)、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4)]-β-D-吡喃葡萄糖苷(19)、二十六碳酸-1-甘油酯(20)、5,8,12-trihydroxy-9-octadecenoic acid(21)、(2S,3S,4R)-phytosphingosine(22)、水粉覃素(23)。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花藤 京尼平 丁香树脂醇 丁香脂素-4 4'-o--β-D-吡喃葡萄糖 东莨菪内酯 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1→4)-α-L-吡喃葡萄糖
原文传递
短萼仪花叶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杨华良 庾石山 裴月湖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2期2633-2635,共3页
目的:研究短萼仪花叶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正相和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HPLC等色谱技术分离纯化,通过现代谱学方法及其理化性质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短萼仪花叶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分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其结构分... 目的:研究短萼仪花叶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正相和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HPLC等色谱技术分离纯化,通过现代谱学方法及其理化性质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短萼仪花叶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分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2-O-[1-(3-甲基丁酰基)间苯三酚]-β-D-吡喃葡萄糖苷(1),3-β-D-吡喃葡萄糖氧基-4,5-二甲氧基-苯甲酸(2),苯甲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3),虎杖苷(4),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5),没食子酸乙酯(6),苯甲醇O-(6-β-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7)。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从该植物中首次获得,其中化合物2,3,5—7为首次从仪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花属 间苯三酚 没食子酸乙酯 黄酮 虎杖 3-β-D-吡喃葡萄糖氧基-4 5-二甲氧基一苯甲酸 苯甲醇o-(6-β-o-α-L-呋喃阿拉伯基)-β-D-吡喃葡萄糖
下载PDF
赶黄草有效成份的研究 被引量:56
3
作者 张旭 杨明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2年第4期46-46,51,共2页
关键词 赶黄草 有效成分 没食子 槲皮素 2.6-二羟基苯乙酮-4-o-β-D-吡喃葡萄糖
下载PDF
铁皮石斛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38
4
作者 周佳 周先丽 +4 位作者 梁成钦 苏小建 李伯林 卿亚艳 吴园娥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292-1295,共4页
目的研究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的化学成分。方法使用硅胶色谱法、反相硅胶色谱法及半制备HPLC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采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铁皮石斛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苯甲醇-O-β-D... 目的研究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的化学成分。方法使用硅胶色谱法、反相硅胶色谱法及半制备HPLC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采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铁皮石斛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苯甲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1)、异鼠李素-3-O-α-L-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2)、conicaoside(3)、3,4,5-三甲氧基苯-1-O-β-D-吡喃葡萄糖苷(4)、2,6-二甲氧基-4-羟基苯酚-1-O-β-葡萄糖苷(5)、4-(3'-羟丙基)-2,6-二甲氧基苯酚-3'-O-β-D-葡萄糖苷(6)、胸腺嘧啶脱氧核苷(7)、紫丁香苷(8)、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基葡萄糖苷(9)、(+)-丁香脂素(10)、丁香脂素-4'-O-β-D-单葡糖苷(11)、柚皮素(12)、对羟基苯甲酸(13)、4,4'-二羟基-3,5-二甲氧基联苄(14)。结论化合物1~6为首次从石斛属植物中发现,7~8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皮石斛 苯甲醇-o-β-D-吡喃葡萄糖 异鼠李素-3-o-α-L-鼠李基(1→2)-β-D-葡萄糖 3 4 5-三甲氧基苯-1-o-β-D-吡喃葡萄糖 紫丁香
原文传递
诺丽果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9
5
作者 刘树民 王宇 +3 位作者 张洪财 苗静囡 邱军强 王可心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150-2153,共4页
目的对诺丽Morinda citrifolia新鲜果实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为其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硅胶柱色谱、ODS、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解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新鲜诺丽果正丁醇萃取组分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 目的对诺丽Morinda citrifolia新鲜果实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为其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硅胶柱色谱、ODS、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解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新鲜诺丽果正丁醇萃取组分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甲基丁-3-烯基-6-O-β-D-吡喃葡萄糖基-β-D-吡喃葡糖苷(1)、xeroboside(2)、3-甲氧基-4-羟基-5-[(8′S)-3-甲氧基-4-羟苯丙基醇]-E-肉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3)、canthoside A(4)、(2R,3S)-2,3-dihydro-2-(4′-hydroxy-3′-methoxy-phenyl)-3-(hydroxymethyl)-7-methoxy-5-benzofuranpropapol-4′-O-β-glucopyranoside(5)、异落叶松脂素-2a-O-β-D-吡喃葡萄糖苷(6)、淫羊藿次苷D2(7)、松柏苷(8)、2-甲氧基-4-(2′-羟乙基)-苯酚-1-O-β-D-吡喃葡萄糖苷(9)、七叶苷(10)、3-甲基丁-3-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1)。结论化合物2~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丽 xeroboside 3-甲氧基-4-羟基-5-[(8’S)-3-甲氧基-4-羟苯丙基醇]-E-肉桂醇-4-o-β-D-吡喃葡萄糖 淫羊藿次 D2 松柏
原文传递
鬼针草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曹园 瞿慧 +2 位作者 姚毅 刘志辉 方祝元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3435-3439,共5页
目的 研究鬼针草Bidens bipinnata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制备液相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多种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果 从鬼针草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5-O-β-... 目的 研究鬼针草Bidens bipinnata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制备液相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多种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果 从鬼针草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5-O-β-D吡喃葡萄糖苷(1)、奥卡宁-4′-O-β-D-(2″, 4″, 6″-三乙酰基)-吡喃葡萄糖苷(2)、奥卡宁-4′-O-β-D-(3″,4″-二乙酰基-6″-反式-对-香豆酰基)-吡喃葡萄糖苷(3)、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4)、山柰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5)、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6)、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7)、槲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8)、金丝桃苷(9)、芦丁(10)、柚皮素(11)、芹菜素(12)、槲皮素(13)、5, 7-二羟基色原酮-7-O-β-D-葡萄糖苷(14)、咖啡酸(15)、没食子酸(16)、β-谷甾醇(17)、胡萝卜苷(18)。结论 化合物1和11为首次从鬼针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7、14、15、18为首次从鬼针草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鬼针草 槲皮素-5-o-β-D吡喃葡萄糖 奥卡宁-4′-o-β-D-(3″ 4″-二乙酰基-6″-反式-对-香豆酰基)-吡喃葡萄糖 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 柚皮素
原文传递
怀山药茎叶化学成分及抗癌活性筛选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任英杰 曹彦刚 +6 位作者 张贝贝 何晨 郭孟焕 齐曼 张艳丽 郑晓珂 冯卫生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18-924,共7页
目的研究怀山药Dioscoreaopposita地上茎叶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大孔树脂、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以及制备液相色谱分离纯化,并根据波谱数据以及化合物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探讨得到的化合物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和人肝癌HepG2细... 目的研究怀山药Dioscoreaopposita地上茎叶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大孔树脂、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以及制备液相色谱分离纯化,并根据波谱数据以及化合物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探讨得到的化合物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和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从怀山药茎叶50%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H-吲唑(1)、3-吲哚甲醛(2)、3-吲哚甲酸(3)、3-(2-羰基-丙基)-3-羟基-吲哚啉-2-酮(4)、胸腺嘧啶核苷(5)、尿嘧啶核苷(6)、3-hydroxy-3-(2-oxopropyl)-2,4-(1H,3H)-quinolinedione(7)、hematinic acid(8)、尿囊素(9)、2-乙基-3-甲基-马来酰亚胺-N-β-D-葡萄糖苷(10)、泡桐素(11)、(+)-8-羟基松脂素(12)、(+)-丁香树脂醇(13)、(-)-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14)、(7R,8S)-二氢去氢二愈创木基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15)、(2E,6S)-6,7-二羟基-3,7-二甲基-2-辛烯酸(16)、(2E,4S)-4-羟基-2-壬烯酸(17)、(2E,6S)-6-hydroxy-2,6-dimethyl-2,7-dienoicacid(18)、amarantholidosideIV(19)、(9Z,11E)-13-methoxy-9,11-octadecadienoicacidmethylester(20)。化合物1、4、8、11~15、18、20在25μmol/L显著性抑制MCF-7细胞增殖,化合物1、4、8、12~14、18、20在25μmol/L显著性抑制HepG2细胞增殖。结论化合物1、3~5、10~12、15~20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8、11~15、18、20在一定浓度显著抑制MCF-7和Hep G2细胞增殖,具有潜在抗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山药 3-(2-羰基-丙基)-3-羟基-吲哚啉-2-酮 泡桐素 (+)-8-羟基松脂素 (+)-丁香树脂醇 (7R 8S)-二氢去氢二愈创木基醇-4-o-β-D-吡喃葡萄糖 抗癌
原文传递
青钱柳叶子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欧徐涵 况燚 +2 位作者 吴学谦 杨胜祥 胡玲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4840-4844,共5页
目的研究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叶子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并根据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青钱柳叶子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包括11个黄酮类和3个酚酸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1)... 目的研究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叶子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并根据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青钱柳叶子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包括11个黄酮类和3个酚酸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1)、槲皮素(2)、芹菜素(3)、苜蓿素(4)、异泽兰黄素(5)、3,7,8,3′-tetrahydroxy-4′-methoxyflavone(6)、杨梅素(7)、3,5-dihydroxy-7-methoxy-3′,4′-methylenedioxyflavone(8)、异槲皮苷(9)、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10)、杨梅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11)、咖啡酸(12)、5-咖啡酰基奎宁酸(13)和3-羟基苯甲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14)。结论化合物3~5和14为首次从青钱柳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和8为首次从青钱柳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1显示中等强度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12~14显示显著的细胞毒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钱柳 苜蓿素 异泽兰黄素 3-羟基苯甲酸-4-o-β-D-吡喃葡萄糖 细胞毒活性
原文传递
沙苑子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吴晓 刘银芳 刘春宇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91-94,共4页
目的研究沙苑子总黄酮提取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方法分离化学成分,根据波谱数据及理化常数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是大麻苷(Ⅰ)、杨梅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Ⅱ)、异槲皮苷(Ⅲ)、槲皮素3-O-α-L-阿拉... 目的研究沙苑子总黄酮提取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方法分离化学成分,根据波谱数据及理化常数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是大麻苷(Ⅰ)、杨梅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Ⅱ)、异槲皮苷(Ⅲ)、槲皮素3-O-α-L-阿拉伯糖苷(Ⅳ)、毛蕊异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Ⅴ)、芒柄花苷(Ⅵ)、西伯利亚落叶松黄酮3-O-β-吡喃葡萄糖苷(Ⅶ)、山奈酚3-O-β-D-葡萄糖苷(Ⅷ)、毛蕊异黄酮(Ⅸ)、沙苑子苷A(Ⅹ)、鼠李柠檬素3-O-β-D-葡萄糖苷(Ⅺ)。结论西伯利亚落叶松黄酮3-O-β-吡喃葡萄糖苷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的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苑子 总黄酮 西伯利亚落叶松黄酮3-o-β-吡喃葡萄糖
下载PDF
藏族药小檗皮中6种成分的含量测定及不同品种比较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李琪 杜欢 +4 位作者 文焕松 徐僮 王毓杰 赖先荣 范刚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68-974,共7页
为明确藏族药小檗皮中的特征成分,该文采用制备液相色谱法对小檗皮水提液中未知成分进行定向分离,利用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蟾毒色胺内盐(Ⅰ)和阿魏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Ⅱ),两者均为首次从小... 为明确藏族药小檗皮中的特征成分,该文采用制备液相色谱法对小檗皮水提液中未知成分进行定向分离,利用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蟾毒色胺内盐(Ⅰ)和阿魏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Ⅱ),两者均为首次从小檗皮及小檗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此外,成功建立了小檗皮中6种成分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并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研究了3个品种的化学成分差异,结果药根碱和蟾毒色胺内盐为主要的种间差异成分,与甘肃小檗及鲜黄小檗相比,匙叶小檗含有明显更多的药根碱(P<0. 01),且匙叶小檗中的蟾毒色胺内盐含量明显比甘肃小檗更高(P<0. 05)。今后应进一步研究蟾毒色胺内盐的药理活性及小檗皮3个品种的药效差异,该研究结果可为小檗皮药材的质量控制、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檗皮 蟾毒色胺内盐 阿魏酸4-o-β-D-吡喃葡萄糖 甘肃小檗 鲜黄小檗 匙叶小檗
原文传递
白花败酱草的木脂素类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阎新佳 郑威 +3 位作者 温静 吴健 白明 项峥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1126-1131,共6页
目的对白花败酱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大孔吸附树脂、Sephadex LH-20、反相HPLC等多种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鉴定。结果从白花败酱草的体积分数70%乙醇提物中分离得到了11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分别为(7R,8S... 目的对白花败酱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大孔吸附树脂、Sephadex LH-20、反相HPLC等多种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鉴定。结果从白花败酱草的体积分数70%乙醇提物中分离得到了11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分别为(7R,8S)-3,3',5-三甲氧基-4',7-环氧-8,5'-新木脂素-4,9,9'-三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1),(7S,8R)-4,9'-二羟基-3,3'-二甲氧基-7,8-二氢苯骈呋喃-1'-丙醇基新木脂素-9-O-α-L-吡喃鼠李糖苷(2),(7R,8S)-二羟基脱氢二松柏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3),(7S,8R)-二羟基脱氢二松柏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4),7R,8S-glochidioboside(5),落叶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6),落叶松脂素-9-O-β-D-吡喃葡萄糖苷(7),落叶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8),5,5'-二甲氧基落叶松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9),tanegool(10)和tanegool-7'-methyl ether(11)。结论所有化合物都是首次从败酱属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花败酱草 木脂素 结构鉴定 (7R 8s)-3 3’ 5-甲氧基-4 7-环氧-8 5’-新木脂素-4 9 9'-三醇-9-o-β-D-吡喃葡萄糖 (7S 8R)-4 9’-二羟基-3 3’-二甲氧基-7 8-二氢苯骈呋喃-1’-丙醇基新木脂素-9-o-α-L-吡喃鼠李 (7R 8S)-二羟基脱氢二松柏醇-4-o-β-D-吡喃葡萄糖
原文传递
花旗松素和3,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被引量:13
12
作者 翟延君 佟苗苗 +1 位作者 程飞 祝青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7-220,共4页
目的探讨从红蓼成熟果实中分离出来的花旗松素和3,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对人体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方法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花旗松素和3,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对人胃癌MGC细胞、人肝... 目的探讨从红蓼成熟果实中分离出来的花旗松素和3,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对人体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方法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花旗松素和3,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对人胃癌MGC细胞、人肝癌HepG-2细胞和人盲肠癌Hce-869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花旗松素和3,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在1~500μg/mL质量浓度范围内对MGC细胞、HepG-2细胞和Hce-8693细胞均有一定的生长抑制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大和作用时间的延长,呈较好的剂量-时间-效应关系;同等条件下,花旗松素比3,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的抑制作用强。结论花旗松素与3,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均有体外抗肿瘤活性,能抑制MGC细胞、HepG-2细胞和Hce-8693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旗松素 3 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 人胃癌MGC细胞 人肝癌HEPG-2细胞 人盲肠癌Hce-8693细胞 抑制作用
下载PDF
UPLC法同时测定裸花紫珠中5种类黄酮类成分 被引量:11
13
作者 邵军 陈伟康 +1 位作者 马双成 罗跃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473-1476,共4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裸花紫珠中5个有效成分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EcliDseXDB—C18色谱柱(100mm×3.0mm,1.8μm),流动相为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7mL/min。检测波长...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裸花紫珠中5个有效成分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EcliDseXDB—C18色谱柱(100mm×3.0mm,1.8μm),流动相为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7mL/min。检测波长350nm,柱温40℃。结果木犀草苷、毛蕊花糖苷、木犀草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木犀草素、5,4'-二羟基-3.7.3'-三甲氧基黄酮分别在2.44~122.0μg/mL(r=0.9998)、9.06-453.0μg/mL(r=O.9999)、4.42-221.0μg/mL(r=0.9999)、3.36~168.0μg/mL(r=0.9998)、2.52~126.0μg/mL(r=0.9998)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在98.5%~100.8%。结论所建立的UPLC法简便快速、重复性良好、结果准确可靠,可作为裸花紫珠药材质量标准控制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花紫珠 超高效液相色谱 木犀草 毛蕊花 木犀草素-4’-o-β-D-吡喃葡萄糖 木犀草素 5 4'-二羟基-3 7 3’-三甲氧基黄酮
原文传递
筒鞘蛇菰中木脂素类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魏江春 王安华 贾景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915-1920,共6页
目的研究筒鞘蛇菰Balanophora involucrate全植株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聚酰胺,正、反相硅胶柱,MCI及半制备型HPLC等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以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建立细胞炎症... 目的研究筒鞘蛇菰Balanophora involucrate全植株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聚酰胺,正、反相硅胶柱,MCI及半制备型HPLC等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以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建立细胞炎症模型,分别采用Griess法和酶联法检测一氧化氮(NO)和白细胞介素-6(IL-6)以评价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从筒鞘蛇菰全植株75%乙醇提取物分离得到11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松脂素(1)、(+)-5′-hydroxypinoresinol(2)、异落叶松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3)、(+)-异落叶松脂素(4)、burselignan(5)、(+)-9-acetoxyisolariciresinol(6)、yunnanensin A(7)、(-)-开环异落叶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8)、(-)-开环异落叶松脂素(9)、二氢荜澄茄素(10)、secoisolariciresinol-9′-acetate(11)。结论化合物11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2、5、7、8、10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表现出较强的抗炎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筒鞘蛇菰 木脂素 抗炎 一氧化氮 白细胞介素-6 (-)-开环异落叶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 二氢荜澄茄素
原文传递
连翘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聂承冬 沙冬梅 +9 位作者 何晓勇 何斌 田玉寒 刘圆 李莹 张绍山 冯景秋 李娟 阎新佳 温静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5487-5497,共11页
目的研究连翘Forsythia suspensa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手段(NMR和MS)鉴定化合物结构,测试各化合物对HepG-2和MCF-7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从连翘75%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 目的研究连翘Forsythia suspensa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手段(NMR和MS)鉴定化合物结构,测试各化合物对HepG-2和MCF-7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从连翘75%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出26个化合物,分别为2-(4-羟基苯基)乙基-6-O-[(4-羟基苯基)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木通苯乙醇苷B(2)、2-(4-羟基苯基)乙基-6-O-(E)-咖啡酰-β-D-吡喃葡萄糖苷(3)、6'-O-香豆酰-1'-O-[2-(3,4-二羟基苯基)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4)、(+)-松脂素(5)、8-羟基松脂素(6)、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7)、(+)-表松脂素(8)、(+)-1-羟基-2-表松脂素(9)、连翘脂素(10)、(+)-表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11)、(+)-落叶松脂素(12)、(−)-落叶松脂素(13)、rel-(7R,8'R,8S)-forsythialan C(14)、rel-(7R,8'R,8R)-forsythialan C(15)、(7'S,8R,8'R)-异落叶松脂素(16)、罗汉松脂素(17)、罗汉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18)、(−)-甘密树皮素B-β-D-吡喃葡萄糖苷(19)、(7R,7'R,8S,8'R)-4,4'-二羟基-3,3'-二甲氧基-7,7'-环氧木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20)、(7R,7'R,8S,8'R)-4,4'-二羟基-3,3'-二甲氧基-7,7'-环氧木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21)、10-O-β-D-桃金娘烯醇苷(22)、neryl-β-D-glucopyranoside(23)、α-松油醇-8-O-β-D-吡喃葡萄糖苷(24)、连翘环己醇酮(25)和阿魏酸甲酯(26)。结论化合物1、3、4和19~24、26为首次从连翘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在40μmol/L浓度下化合物5~18对HepG-2和MCF-7细胞系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翘 苯乙醇 单萜 木脂素 抗肿瘤活性 2-(4-羟基苯基)乙基-6-o-(E)-咖啡酰-β-D-吡喃葡萄糖 (+)-松脂素 罗汉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 α-松油醇-8-o-β-D-吡喃葡萄糖
原文传递
仙人掌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政 丘鹰昆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688-1690,共3页
目的研究仙人掌Opuntia dillenii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应用多种波谱技术对分得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仙人掌肉质茎的8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R*-9,10-dihydroxy-4-megastigmen-3-... 目的研究仙人掌Opuntia dillenii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应用多种波谱技术对分得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仙人掌肉质茎的8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R*-9,10-dihydroxy-4-megastigmen-3-one(1)、(-)-丁香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2)、琥珀酸(3)、(E)-阿魏酸甲酯(4)和D-酒石酸(5)。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仙人掌酮,化合物2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仙人掌 仙人掌酮 (-)-丁香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 琥珀酸 (E)-阿魏酸甲酯
原文传递
匙叶八角中的酚性成分 被引量:6
17
作者 董旭俊 罗仕德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111-2115,共5页
目的研究匙叶八角Illicium spathulatum枝叶的化学成分。方法匙叶八角枝叶的甲醇提取物经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分经过反复的硅胶柱色谱、反相柱色谱及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等方法分离,用波谱分析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了1... 目的研究匙叶八角Illicium spathulatum枝叶的化学成分。方法匙叶八角枝叶的甲醇提取物经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分经过反复的硅胶柱色谱、反相柱色谱及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等方法分离,用波谱分析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了13个酚性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苏式-(1,2-二羟基丙基)-3,5-二甲氧基苯-4-O-β-D-葡萄糖苷(1)、5,7,3′,4′-tetrahydroxy-2-methoxy-3-flavanone-3-hydrate(2)、4-O-(2-hydroxy-1-hydroxymethylethyl)-dihydroconierylalcohol(3)、2,3-dihydroxy-1-(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1-propanone(4)、槲皮素(5)、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6)、山柰酚(7)、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8)、儿茶素(9)、丁香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10)、丁香酸甲酯-4-O-β-D-吡喃葡萄糖苷(11)、3,4-二羟基苯甲酸(12)、羟基酪醇(13),同时还分离到大量的莽草酸(14)。结论化合物1是一个新苯丙素葡萄糖苷类化合物,命名为匙叶八角苷。化合物2是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得到的黄酮醇类物质氧化的水合物,可能是一人工产物,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匙叶八角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匙叶八角 苏式-(1 2-二羟基丙基)-3 5-二甲氧基苯-4-o-β-D-葡萄糖 匙叶八角 5 7 3′ 4′-tetrahydroxy-2-methoxy-3-flavanone-3-hydrate 丁香酸-4-o-β-D-吡喃葡萄糖
原文传递
金锦香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赵友兴 杨丹 +3 位作者 马青云 李宁 程忠泉 周俊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61-1065,共5页
目的研究金锦香Osbeckia chinensis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与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数据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金锦香全草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6个化合物:3-甲氧基-鞣花酸-4-O-β... 目的研究金锦香Osbeckia chinensis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与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数据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金锦香全草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6个化合物:3-甲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1)、3,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2)、3,3′,4′-三甲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3)、山柰酚-3-O-β-L-吡喃鼠李糖苷(4)、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5)、槲皮素-3-O-β-L-吡喃鼠李糖苷(6)、山柰酚-6-C-β-D-吡喃葡萄糖苷(7)、槲皮素-3-O-β-L-吡喃鼠李糖苷-2″-乙酸酯(8)、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3″,6″-二-E-(4-羟基)-肉桂酸酯(9)、4′-hydroxyflavone-3-O-(6-O-trans-p-coumaroyl)-β-D-glucopyranoside(10)、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6″-E-(4-羟基-)肉桂酸酯(11)、3β-hydroxy-9(11)-fernen-23-oic acid(12)、1,2-dihydroxy-9(11)-arborinen-3-one(13)、cholest-5-ene-2,3,21-triol(14)、β-谷甾醇(15)、胡萝卜苷(16)。结论除化合物5和16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锦香 野牡丹科 鞣花酸 黄酮 3-甲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
原文传递
万丈深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彭冰 马维思 +4 位作者 金航 王自琼 韩旭阳 杨斌 李莉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53-456,共4页
目的 研究万丈深Crepis phoenix地下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制备型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学方法并结合文献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万丈深乙醇提物中... 目的 研究万丈深Crepis phoenix地下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制备型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学方法并结合文献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万丈深乙醇提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O-[6-O-(4-羟基苯乙酰基)-O-β-D-吡喃葡萄糖基]-γ-丁内酯(1)、3’-O-甲基-3,4-O,O-亚甲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2)、丁香酸-4-O-α-L-鼠李糖(3)、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基葡萄糖苷(4)、白花前胡苷(5)、烟酸(6)、(+)-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苷(7)和taraxinic acid-14-O-β-D-glucopyrnaoside(8)。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万丈深苷A;化合物2~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丈深 万丈深A 3’-o-甲基-3 4-o o-亚甲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 丁香酸-4-o-α-L-鼠李 4-烯丙基-2 6-二甲氧基苯基葡萄糖 白花前胡
原文传递
UHPLC同时测定不同产地和不同采收期裸花紫珠及同属植物中9种活性成分的含量与质量评价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祖凡 杨扬 +7 位作者 杨义芳 康兴东 李小峰 吴永忠 肖军平 王稳 贾强强 周斌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4631-4640,共10页
目的 利用UHPLC-UV建立裸花紫珠Callicarpanudiflora药材中9个活性成分同时定量的方法,并测定其在不同产地及不同采收期裸花紫珠中的含量,用于裸花紫珠药材的质量评价及产地、采收期的选择。方法 采用Phenomenex kintex XB-C_(18)色谱柱... 目的 利用UHPLC-UV建立裸花紫珠Callicarpanudiflora药材中9个活性成分同时定量的方法,并测定其在不同产地及不同采收期裸花紫珠中的含量,用于裸花紫珠药材的质量评价及产地、采收期的选择。方法 采用Phenomenex kintex XB-C_(18)色谱柱(150 mm×2.1 mm,1.7μm),以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检测波长332nm和210nm;柱温为45℃;测定了83批裸花紫珠和7批同属不同种紫珠属样品中的9个活性成分含量。结合主成分分析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对裸花紫珠进行全面分析。结果 建立了裸花紫珠中9个活性成分含量同时测定的方法。其中咖啡酸、木犀草苷、连翘酯苷B、毛蕊花糖苷、木犀草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木犀草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木犀草素、藿香黄酮醇和熊果酸分别在1.240~124.0、2.040~204.0、1.020~101.6、5.100~510.0、0.904 0~90.40、0.982 0~98.20、0.872 0~87.20、0.822 0~82.20、2.280~228.0μg/mL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RSD值均小于3.00%,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5.58%~101.73%,回收率RSD值均小于2.50%。主成分分析筛选出2个主成分,其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7.33%,表明这2个主成分可包含原有数据的大多数信息;OPLS-DA法标记出裸花紫珠药材中的4个差异性成分,分别为咖啡酸、连翘酯苷B、毛蕊花糖苷和熊果酸。结论 建立的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适用于裸花紫珠的质量评价,为裸花紫珠质量控制及相关经典名方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花紫珠 UHPLC-UV 主成分分析 多成分含量测定 苯丙烯酸类 黄酮类 咖啡酸 木犀草 连翘酯B 毛蕊花 木犀草素-4’-o-β-D-吡喃葡萄糖 木犀草素-3’-o-β-D-吡喃葡萄糖 木犀草素 藿香黄酮醇 熊果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