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4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技术要点 被引量:63
1
作者 陈亮 吴卫兵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77-381,共5页
由于肺段支气管、血管的解剖变异繁多,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技术较肺叶切除术更加精细复杂。术前三维CT支气管血管成像(three dimensional-computed tomography bronchography and angiography,3D-CTBA)可以显示肺段的解剖结构以及肺段支... 由于肺段支气管、血管的解剖变异繁多,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技术较肺叶切除术更加精细复杂。术前三维CT支气管血管成像(three dimensional-computed tomography bronchography and angiography,3D-CTBA)可以显示肺段的解剖结构以及肺段支气管、血管的变异,明确肺部结节的肺段归属,有助于制定手术计划。术前结节定位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中起着重要作用。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的技术包括:分别切断靶段动脉、支气管、段内静脉,保留段间静脉,采用膨胀萎陷法确定肺段间交界面,使用电刀和/或切割缝合器分离段间肺组织。恶性结节行肺段切除术时必须确保切缘宽度≥2 cm,或≥肿瘤直径,同时需要进行N1、N2站淋巴结采样及冰冻切片分析。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肺段与肺叶的解剖关系为,若干个呈不规则锥形结构的肺段组成一个肺叶,段间静脉行走于肺段间。本中心探索出一种按照锥形结构原理自肺叶中分离出肺段的方法,并命名为"锥式肺段切除术"。"锥式肺段切除术"的技术涵盖了准确判断和处理靶段支气管和血管以及解剖性分离段间交界面,可以实现精准的肺段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肺段切除术 3D-ct 支气管及血管造影
下载PDF
选择性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1936例临床分析与手术技巧 被引量:40
2
作者 吴承远 孟凡刚 +3 位作者 刘玉光 徐淑军 王宏伟 孙召花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 :总结 1936例选择性射频热凝治疗的三叉神经痛病例的经验和体会 ,探讨三叉神经痛射频热凝治疗的方法和技巧。方法 :分别进行眶上孔入路、眶下孔入路、侧入路或前入路卵圆孔射频热凝治疗。对Hartel前入路卵圆孔穿刺法进行改良。对 ... 目的 :总结 1936例选择性射频热凝治疗的三叉神经痛病例的经验和体会 ,探讨三叉神经痛射频热凝治疗的方法和技巧。方法 :分别进行眶上孔入路、眶下孔入路、侧入路或前入路卵圆孔射频热凝治疗。对Hartel前入路卵圆孔穿刺法进行改良。对 4 5例半月神经节定位困难的三叉神经痛病人 ,在射频热凝治疗术中应用X线、三维CT或导航进行卵圆孔定位或在术中验证靶点。结果 :术后即刻疗效 ,优良 15 2 8例 ,良好 336例 ,无疗效 72例 ,总有效率 96 .3%。 8个月~ 2年远期随访 10 97例 ,1年内复发 12 2例 ,复发率为 11.1% ,2年内复发 2 74例 ,复发率为 2 4 .9% ,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温控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可靠 ,X线、三维CT及导航卵圆孔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徒手穿刺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射频热凝 治疗 三叉神经痛 临床分析 手术技巧
下载PDF
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在胫骨平台骨折诊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39
3
作者 李敬中 郑启新 +2 位作者 向峥 王一明 宋建东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0期957-959,共3页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2001年8月~2005年4月收集38例胫骨平台骨折分别行X线片和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检查,对照术中所见,分析比较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结果...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2001年8月~2005年4月收集38例胫骨平台骨折分别行X线片和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检查,对照术中所见,分析比较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结果X线片检查2例无法明确诊断,骨折分型错误6例;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分型均正确。X线片与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在确立诊断方面未见明显差异,但在分型和指导治疗方面,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明显优于前者。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能直观、立体地显示胫骨平台骨折的形态,有助于骨折的分型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 胫骨平台骨折 X线检查 疾病分型 图像质量
原文传递
根据CT扫描及三维重建改良胫骨平台骨折的Schatzker分型 被引量:36
4
作者 于吉文 刘建 +1 位作者 何维栋 霍永峰 《实用骨科杂志》 2011年第1期28-32,共5页
目的根据对胫骨平台骨折进行3D-CT检查,把Schatzker分型再分出若干亚型,方便制订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65例胫骨平台骨折病例,所有病例均进行Schatzker分型,再行3D-CT检查。根据胫骨平台俯视图,把胫骨平台分为两柱四区,根据骨折累及各区情... 目的根据对胫骨平台骨折进行3D-CT检查,把Schatzker分型再分出若干亚型,方便制订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65例胫骨平台骨折病例,所有病例均进行Schatzker分型,再行3D-CT检查。根据胫骨平台俯视图,把胫骨平台分为两柱四区,根据骨折累及各区情况,把Schatzker分型进一步分出亚型。对265例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各型及亚型的病例数和发病率。比较两种分型的漏诊率,比较两种分型对指导治疗方案的满意度。结果根据3D-CT检查,把Schatzker分型细分出亚型,我们称为改良的Schatzker分型。265例胫骨平台骨折有27例行CT检查后,常规Schatzker分型与改良的Schatzker分型结果不符合,不符合率为13.61%;两种分型正确率分别为86.4%和100%。所有2 6 5例患者中,2 8例根据常规Schatzker分型不需要手术,但根据改良的Schatzker分型需要手术,更改率为10.6%。结论根据3D-CT检查把Schatzker分型进行细分,使分型更详尽、直观,提高了胫骨平台骨折的检出率,减少了误判率,便于研究损伤机制、制订治疗方案以及评判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 骨折 3D-ct SCHATZKER分型 改良
下载PDF
肋骨骨折各种影像学诊断价值及对比分析 被引量:35
5
作者 牛玉军 何翠菊 +1 位作者 闫晓虹 王志铭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4期2161-2165,共5页
目的探讨肋骨骨折各种影像学诊断价值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63例单发或多发肋骨骨折患者共196处分别进行如下检查:X线平片29例;CR47例;SCT胸部横断11例并薄层重建,薄层横断、倾斜扫描各12例,共35例薄层行2DMPR、3DSSD及MIP重建;MSCT... 目的探讨肋骨骨折各种影像学诊断价值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63例单发或多发肋骨骨折患者共196处分别进行如下检查:X线平片29例;CR47例;SCT胸部横断11例并薄层重建,薄层横断、倾斜扫描各12例,共35例薄层行2DMPR、3DSSD及MIP重建;MSCT胸部28例并薄层重建2DMPR、3DVR及MIP重建。结果X线平片、CR、SCT诊断率分别为76.67%、87.68%和94.44%,三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即SCT扫描优于CR图像,CR图像优于X线平片。SCT扫描与薄层重建及横断、倾斜扫描、MSCT扫描与薄层重建诊断率分别为94.44%、100%、100%、100%、95.18%和100%,六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以薄层显示效果好,诊断率均达100%,为诊断标准。2D重建起辅助诊断作用。SCT及3DSSD、MIP重建、MSCT及3DVR、MIP重建可立体、形象显示骨折,定位效果好,但对轻微骨折显示欠佳,诊断率分别为94.69%、95.58%、97.59%和96.39%,四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SCT、MSCT及其2D、3D重建对肋骨骨折的诊断具有明显的优势,与X线平片或CR的联合应用,具有良好的定性、定量及定位诊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骨骨折 Sct及MSct 二维重建 三雏重建 X线平片 CR
下载PDF
颌骨骨折的常规X线、CT和三维CT对比研究 被引量:29
6
作者 李传亭 沈天真 +2 位作者 陈星荣 严文洪 张孟殷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332-335,共4页
目的:研究常现X线、CT和三维CT对显示颌骨骨折的优缺点和互补点。材料与方法:对61例不同类型的上、下颌骨骨折常现X线、CT和三维CT显示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同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对下颌骨体部和角部的骨折3种影像学检查均显示准... 目的:研究常现X线、CT和三维CT对显示颌骨骨折的优缺点和互补点。材料与方法:对61例不同类型的上、下颌骨骨折常现X线、CT和三维CT显示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同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对下颌骨体部和角部的骨折3种影像学检查均显示准确;对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显示三维CT优于CT和常规X线;对上颌骨骨折常规X线显示较差,CT和三维CT显示准确率相似。二维CT对颌骨骨折显示得立体直观,CT可同时显示骨折部位软组织改变的情况,结论:3种影像学检查对颌骨骨折的显示各有优缺点.三者相互结合可以提高对颌骨骨折显示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骨骨折 ct 三维ct X线诊断
下载PDF
3D-CTBA及3D-VATS单操作孔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被引量:30
7
作者 佘晓伟 顾云斌 +6 位作者 徐春 宋心雨 李畅 丁成 陈俊 龚永生 赵军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98-602,共5页
背景与目的中国是肺癌高发地区,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均占首位。目前低剂量CT检查的普及使早期肺癌检出率显著提高,解剖性肺段切除目前广泛应用于Ia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及不能耐受肺叶切除肺癌患... 背景与目的中国是肺癌高发地区,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均占首位。目前低剂量CT检查的普及使早期肺癌检出率显著提高,解剖性肺段切除目前广泛应用于Ia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及不能耐受肺叶切除肺癌患者。但因肺段解剖结构及手术操作相对复杂,使得其具有较高的手术风险与难度。我们应用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支气管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bronchography and angiography,3D-CTBA)及三维电视辅助胸部外科技术(three-dimensional 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3D-VATS)单操作孔行解剖性肺段切除微创手术技术治疗NSCLC,以探讨其临床效果,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相关可行性及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2015年10月-2017年04月共施行57例术前对肺部病灶予以3D-CTBA重建以及术中应用3D-VATS单操作孔进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治疗NSCLC病例。结果全组均全腔镜下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胸。手术时间平均(142.2±28.3)min,术中出血量平均(93.8±46.5)m L。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9.1±2.2)个,术后胸腔引流量平均(429.8±181.2)m L。术后留置胸管时间(2.8±1.1)d。平均住院时间(5.2±1.3)d。术后病理示良性病变9例,约占15.7%,恶性病变48例,约占84.2%。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3例(5.2%),肺不张1例(1.7%),少量咯血1例(1.7%),肺漏气2例(>3 d,3.5%),心律失常4例(7.0%)。术后平均随访10个月,无支气管胸膜瘘、乳糜胸、包裹性胸腔积液等并发症,随访患者中无复发及远处转移病例。结论应用3D-CTBA及3D-VATS单操作孔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治疗NSCLC的安全有效,适用于早期NSCLC以及不能耐受肺叶切除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ct 支气管血管成像 三维胸腔镜 肺段切除术 肺肿瘤
下载PDF
3D-CT/3D-CTA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吴劲松 陈爽 +3 位作者 毛颖 周良辅 陈衔城 左长京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1年第4期221-226,共6页
目的评价计算机断层扫描三维重建技术(3D-CT/3D-CTA)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2例3D-CTA和3D-CT检查。阳性结果259例,其中脑血管病199例。筛检阴性53例,其中DSA、MR或手术证实41例,假阴性5例(12.2%)。结果与DSA、MR... 目的评价计算机断层扫描三维重建技术(3D-CT/3D-CTA)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2例3D-CTA和3D-CT检查。阳性结果259例,其中脑血管病199例。筛检阴性53例,其中DSA、MR或手术证实41例,假阴性5例(12.2%)。结果与DSA、MR以及术中观察比较:①脑动静脉畸形3D-CTA确诊率100%,无假阳性和假阴性;②脑动脉瘤3D-CTA确诊率90.9%,假阳性4%;假阴性5.1%;③Moyamoya确诊率84.6%,对于脑底动脉环闭塞部位的判断,准确率38.5%;④脑动静脉瘘和静脉性血管畸形3D-CTA确诊率100%;⑤颅脑肿瘤与邻近骨性结构关系的确诊率100%,与邻近脑血管关系的确诊率63.2%;⑥颅、眶骨性病变确诊率100%。结论3D-CT/3D-CTA技术为颅、颈血管性病变、颅骨相关病变和颅内高血供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提供了高度准确、无创性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3D-ctA 3D-ct
下载PDF
三维CT导向卵圆孔精确定位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研究 被引量:24
9
作者 刘垒 吴承远 +4 位作者 于明光 翟淼 沈凌 孟凡刚 孙召花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23-326,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CT引导卵圆孔定位在三叉神经痛射频热凝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20例三叉神经痛病人,取仰卧位,采用Hartel前入路穿刺法,应用三维CT引导以明确卵圆孔位置,并调整穿刺针的方向和深度,穿刺卵圆孔定位成功后,行温控射频热凝治疗... 目的:探讨三维CT引导卵圆孔定位在三叉神经痛射频热凝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20例三叉神经痛病人,取仰卧位,采用Hartel前入路穿刺法,应用三维CT引导以明确卵圆孔位置,并调整穿刺针的方向和深度,穿刺卵圆孔定位成功后,行温控射频热凝治疗。结果:穿刺针均位于卵圆孔内,治疗后疼痛即刻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三维CT引导卵圆孔定位,提高了卵圆孔穿刺的成功率和精确性,弥补了徒手穿刺的缺陷,增加了操作的安全性,降低并发症发生,可供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 射频 卵圆孔 三叉神经痛
下载PDF
3D-CTA、MRA和DSA对脑动静脉畸形成像的对照性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陈衔城 吴劲松 +1 位作者 陈爽 左长京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0年第4期193-197,共5页
目的 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3D-CTA)和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对于脑动静脉畸形(AVM)成像的价值。方法 43例脑AVM前瞻性对照研究。结果 3D-CTA阳性率100%。与DSA比较:供血动脉的来源... 目的 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3D-CTA)和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对于脑动静脉畸形(AVM)成像的价值。方法 43例脑AVM前瞻性对照研究。结果 3D-CTA阳性率100%。与DSA比较:供血动脉的来源、数目和形态100%吻合;引流静脉33例完全吻合(78.6%),9例部分吻合(21.4%);病灶部位、大小以及深度100%吻合。MRA阳性率95.8%,1例假阴性(4.2%)。与DSA影像比较:供血动脉17例完全吻合(70.8%),6例部分吻合(25.0%);引流静脉14例完全吻合(58.3%),9例部分吻合(37.5%);病灶部位、大小以及深度98.5%吻合。结论 DSA是脑AVM成像的 "金标准"。3D-CTA和MRA技术的发展为AVM影像学诊断提供了高准确性、无创性的替代和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A 3D-ct NMR 成像 脑内动静脉形
下载PDF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椎间融合的X线片及三维CT评价 被引量:22
11
作者 郑燕平 刘新宇 +2 位作者 贾龙 王延国 黎君彦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104-1108,共5页
目的 探讨X线片和三维CT(3D-CT)在判定单节段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椎间融合情况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接受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并随访1年以上的患者43例,男19例,女24例;年龄16~74岁,平均47.2岁.峡部裂性滑脱21例,退变性滑脱15例,腰椎间... 目的 探讨X线片和三维CT(3D-CT)在判定单节段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椎间融合情况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接受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并随访1年以上的患者43例,男19例,女24例;年龄16~74岁,平均47.2岁.峡部裂性滑脱21例,退变性滑脱15例,腰椎间盘突出并不稳症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3例,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1例.单纯骨粒植骨26例,骨粒加椎间融合器17例.单节段内固定24例,双节段内固定19例.均为单节段椎间融合,其中L3,4,6例,L4,5,17例,L5 S1 20例.应用改良Brantigan评分判定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3D-CT扫描所示椎间融合程度;动力位X线片判断椎间稳定性.结果 随访12~85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X线片及3D-CT所示椎间融合率分别为64%(28/43例)和40%(17/43例).3D-CT的Brantigan评分小于正侧位X线片(P<0.05).根据诊断、固定节段及融合方式不同分组,各组3D-CT评分均低于正侧位X线片(P<0.05).动力位X线片示椎间不稳定者仅3例(7%).结论 腰椎3D-CT能更准确地评价椎间融合情况.拆除内固定前进行3D-CT检查非常必要.拆除内固定前摄动力位X线片对判定椎体间融合的临床意义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 后路椎间融合 术后 三维 computed tomography THREE 3D-ct internal fixation disc herniation 腰椎椎间融合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节段内固定 clinical application 动力位 单节段 THREE dimensional dynamic 随访 评分 判定
原文传递
Failed 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 reconstruction:Causes and surgical strategies 被引量:15
12
作者 Vicente Sanchis-Alfonso Erik Montesinos-Berry +3 位作者 Cristina Ramirez-Fuentes Joan Leal-Blanquet Pablo E Gelber Joan Carles Monllau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7年第2期115-129,共15页
Patel ar instability is a common clinical problem encountered by orthopedic surgeons specializing in the knee.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lateral patellar instability, the standard surgical approach is to stabilize the... Patel ar instability is a common clinical problem encountered by orthopedic surgeons specializing in the knee.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lateral patellar instability, the standard surgical approach is to stabilize the patella through a 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 reconstruction. Foreseeably,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revision surgeries of the reconstructed MPFL will be seen in upcoming years. In this paper, the causes of failed MPFL reconstruction are analyzed:(1) incorrect surgical indication or inappropriate surgical technique/patient selection;(2) a technical error; and(3) an incorrect assessment of the concomitant risk factors for instability.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anatomy and biomechanics of the MPFL and cautiousness with the imaging techniques while favoring clinical over radiological findings and the use of common sense to determine the adequate surgical technique for each particular case, are critical to minimizing MPFL surgery failure. Additionally, our approach to dealing with failure after primary MPFL reconstruction is also pres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 FAILED 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TROCHLEOPLASTY 3D-ct in PATELLOFEMORAL surgery
下载PDF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三维骨骼畸形病理及其手术治疗 被引量:11
13
作者 赵黎 张劲松 +5 位作者 颉强 宦怡 孟杰 李明全 栗向东 黄耀添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95-199,共5页
目的 1.通过采用螺旋CT三维重建(3D-CT)技术研究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的骨性病理改变,将术中发现与3D-CT研究发现进行对比,建立3D-CT影像表现与DDH骨骼畸形病理的对应关系;2.根据3D-CT影像和数据测量,指导设计个体化的、有针对性的手... 目的 1.通过采用螺旋CT三维重建(3D-CT)技术研究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的骨性病理改变,将术中发现与3D-CT研究发现进行对比,建立3D-CT影像表现与DDH骨骼畸形病理的对应关系;2.根据3D-CT影像和数据测量,指导设计个体化的、有针对性的手术治疗方案.方法 52例DDH手术治疗病例术前采用螺旋3D-CT研究其髋关节的骨骼病理改变;手术年龄13个月~13岁;共58个髋行手术治疗,按照Tnnis分类方法评价脱位程度,I°6髋,II°10髋,III°37髋,IV°5髋;采用 Picker公司PQ6000螺旋机,扫描双侧髋关节和双侧股骨髁部,扫描后的图像重建在独立工作站进行,分别对髋臼和股骨头颈部的形态做前方、后方、侧方和仰视位观察,分别测量髋臼指数(AI)和股骨头颈的前倾角(FNA)等指标.结果 1.DDH骨性病理包括髋臼、股骨头颈和两者的对应关系的变化,其中髋臼的病理可以表现为髋臼方向的变化或者是髋臼的骨性缺损(主要表现在外上缘部位),股骨头颈的前倾角变化是DDH的病理因素之一.测量患侧AI数值平均为32.5°,FNA数值平均为50.2°,明显大于对照侧.2.根据3D-CT影像表现和数据测量,针对不同DDH病例的病理特点不同,实施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案,行开放复位52髋,Pemberton或Salter术式32髋, San Diego或Staheli术式26髋,股骨粗隆下旋转截骨术50侧,股骨粗隆下短缩截骨术21侧,术后早期均获得满意头臼对位.结论 3D-CT重建影像所显示的骨骼病理改变与手术中所发现的骨骼病理改变是相互对应的,立体而直观,可以指导制定治疗方案用于骨性结构畸形的矫治,但3D-CT扫描图像仅能反映骨骼形态的改变,尚不能很好地获得软骨和软组织的病理改变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骨骼畸形 股骨粗隆下旋转截骨术 螺旋ct三维重建 Picker公司 ct影像表现 手术治疗方案 病理改变 3D-ct 股骨头颈 SALTER ct扫描图像 对应关系 数据测量 双侧髋关节 DDH 研究发现 术中发现 ct研究 治疗病例
原文传递
Preoperative assessment of vascular anatomy of 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 by volume-rendered 3D-CT for laparoscopic lymph node dissection with left colic artery preservation in lower sigmoid and rectal cancer 被引量:13
14
作者 MichiyaKobayashi Takehirookabayashi +5 位作者 KenOkamoto TsutomuNamikawa KeijiroAraki SatoshiMorishita KanaMiyatake YasuhiroOgaw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4期553-555,共3页
AIM: To determin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branching point of the left colic artery (LCA) and the 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 (IMA) by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ning, for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before laparo... AIM: To determin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branching point of the left colic artery (LCA) and the 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 (IMA) by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ning, for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before laparoscopic colorectal operation. METHODS: From February 2004 to May 2005, 100 patients (63 men, 37 women) underwent angiography performed with a 16-scanner multi-detector row CT unit (Toshiba, Aquilion 16). All images were analyzed on a workstation (AZE Ltd, Virtual Place Advance 300). The distance from the root of the IMA to the bifurcation of the LCA was measured by curved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 on a workstation. RESULTS: The IMA could be visualized in all the cases, but the LCA was missing in two patients. The mean distance from the root of the IMA to the root of the LCA was 42.0 mm (range, 23.2-75.0 mm).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gender, arterial branching types, body weight, height, and body mass index. CONCLUSION: Volume-rendered 3D-CT is helpful to assess the vascular branching anatomy for laparoscopic surg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paroscopy-assisted colorectal surgery Multi-detector row ct angiography 3D-ct Inferior mes enteric artery Lymph node dissection
下载PDF
4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2
15
作者 陈谦 程晓青 +3 位作者 周长圣 倪玲 罗松 黄伟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59-463,共5页
目的与常规三维血管造影(3D-CTA)对比,探讨四维血管造影(4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价值。方法将80例怀疑颅内动脉瘤或因眩晕入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A组采用4D-CTA扫描模式检查,对比剂30 ml;B组采用常规3D-CTA扫描模式检查,对比... 目的与常规三维血管造影(3D-CTA)对比,探讨四维血管造影(4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价值。方法将80例怀疑颅内动脉瘤或因眩晕入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A组采用4D-CTA扫描模式检查,对比剂30 ml;B组采用常规3D-CTA扫描模式检查,对比剂60 ml。测量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CT值、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进行客观图像质量评价。使用5分法进行主观图像质量评价。对比A组与B组间辐射剂量。对进行DSA检查的患者,以DSA为金标准计算4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A组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CT值高于B组(P<0.01)。A组与B组的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SNR无显著差异(分别为P=0.68、P=0.25)。A组与B组的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CNR无显著差异(分别为P=0.89、P=0.59)。A组与B组间主观图像质量评价无显著差异(P>0.05)。A组辐射剂量较B组降低30%。4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94.12%、90.00%、94.12%、90.00%、92.59%。结论 4DCTA由低辐射剂量、低对比剂浓度扫描实现的动态脑血管成像图像质量不低于常规3D-CTA。4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D-ctA 3D-ctA 颅内动脉瘤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原文传递
三维CT导航辅助椎弓根螺钉植入加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57例 被引量:12
16
作者 陈晓明 廖军 +1 位作者 刘云 陈前芬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276-279,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CT导航辅助椎弓根螺钉植入加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至2015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病科进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脊柱侧弯患者57例,在三维CT导航辅助下行后路半椎体... 目的:探讨三维CT导航辅助椎弓根螺钉植入加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至2015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病科进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脊柱侧弯患者57例,在三维CT导航辅助下行后路半椎体切除及钉棒系统矫形术。术中行C臂透视检查螺钉位置准确性,记录手术时间、每枚螺钉平均置钉时间,测量手术前后Cobb’s角,术后3d行置钉节段三维CT扫描评估置钉准确率。结果:共植入椎弓根螺钉408枚,其中375枚为Ⅰ级螺钉(准确率92%)。平均手术时间为190min(150~210min),平均每枚螺钉置钉时间4.8min(3.2~9min)。术中平均总出血量550mL(350~1 200mL)。术后Cobb’s角平均矫正角度38.2°(15.2~47°),矫正率平均为67.6%(40%~72%)。4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18.5个月(12~60个月),无内固定物移位、断裂等并发症以及神经血管损伤发生。结论:三维CT导航技术能为先天性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提供立体实时解剖信息,以便制定最优手术计划,使置钉更加准确安全,从而提高矫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弯 半椎体 三维ct 导航 椎弓根钉
下载PDF
三维重建CT与X射线片评价单束前交叉韧带类等长重建后骨隧道及移植物状态的比较 被引量:9
17
作者 郑维蓬 魏合伟 +4 位作者 刘治军 万雷 陈胜 廖志浩 胡伟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2881-2886,共6页
背景:目前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的影像学评价大多采用二维的X射线片,存在不立体、测量误差大等缺点,而三维重建CT对术后评价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目的:探讨三维重建CT(3D-CT)与X射线片测量单束前交叉韧带类等长重建术后骨隧道的准确性及移... 背景:目前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的影像学评价大多采用二维的X射线片,存在不立体、测量误差大等缺点,而三维重建CT对术后评价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目的:探讨三维重建CT(3D-CT)与X射线片测量单束前交叉韧带类等长重建术后骨隧道的准确性及移植物状况。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31例,其中男28例,女3例,年龄20-47岁,均采用经前内侧入路定位股骨骨隧道,行单束类等长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1周内分别给予3D-CT及X射线片检查,观察移植物及骨隧道的情况,采用Klos方法和Bernard方法分别测量胫骨、股骨的骨隧道位置。试验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3D-CT三维容积成像影像能够清晰显示前交叉韧带重建后骨隧道情况,31例患者骨隧道壁均完整,股骨端移植物填充(21.71±2.16)mm,胫骨端移植物填充(14.23±1.78)mm(不计挤压螺钉部分),还可观察重建后内固定物及移植韧带;②X射线片测量显示,31例患者胫骨矢状面、冠状面骨隧道内口位置分别为(44.17±5.23)%,(43.05±4.58)%,Blumensaat线水平股骨骨隧道内口位置为(28.75±4.59)%,距离髁间窝顶高度为(38.23±8.71)%;3D-CT测量显示,胫骨矢状面、冠状面骨隧道内口位置分别为(42.41±6.93)%,(43.66%±4.12)%,Blumensaat线水平股骨骨隧道内口位置为(32.41±6.33)%,距离髁间窝顶高度为(41.53±6.51)%;两种检测方法中仅Blumensaat线水平股骨骨隧道内口位置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1);③结果表明,3D-CT与X射线片评价前交叉韧带类等长重建术后骨隧道位置的测量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3D-CT测量可较客观、准确地反映骨隧道情况及移植物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物 前交叉韧带 重建 骨隧道 3D-ct X射线片
下载PDF
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 被引量:8
18
作者 夏睿 孔荣 +3 位作者 方诗元 李守民 禹德万 张光平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86-990,共5页
[目的]探讨延期手术治疗三踝骨折(Cotton's fracture)的具体手术方法及疗效评价。[方法]2000年1月~2009年1月,三踝骨折延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21例,术前均行踝关节X线片和三维CT检查。对于CT显示后踝骨折偏外侧或者骨块居中的患者... [目的]探讨延期手术治疗三踝骨折(Cotton's fracture)的具体手术方法及疗效评价。[方法]2000年1月~2009年1月,三踝骨折延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21例,术前均行踝关节X线片和三维CT检查。对于CT显示后踝骨折偏外侧或者骨块居中的患者,选用踝后外侧切口,同时暴露外踝(lateral malleolus)和后踝(posterior malleo-lus),手术次序为外踝-后踝-内踝(medial malleolus)。对于后踝骨折偏内侧的患者,利用踝后内侧切口同时暴露内踝和后踝,手术次序为外踝-内踝-后踝。对于伴下胫腓关节分离的患者采用1/3管形钢板和拉力螺钉固定。选择常规手术组行对照分析手术时间有无差异性,术后应用Baird评分结合踝关节活动度数对两组手术疗效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均达到解剖复位。延期手术组的手术时间为(101.67±37.991)min,常规手术组(85.29±34.26)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67,P=0.15);延期手术组Baird评分平均得分95.9±2.9,常规手术组平均得分96.3±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6,P>0.05);两组患者踝关节术后活动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三踝骨折,应根据后踝骨折移位情况选择显露后踝的切口,以及内踝、外踝、后踝的手术次序,以利于术中复位,缩短手术时间,有效恢复踝关节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踝骨折 延期性手术 三维ct 内固定
原文传递
颈椎后路经皮内镜开窗安全性3D-CT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鑫 孙兆忠 +3 位作者 程艳 任佳彬 李瑞 孙宁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47-251,共5页
[目的]通过三维CT成像(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3D-CT)方法探讨颈椎后路经皮内镜颈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posterior endoscopic cervical discectomy,PPECD)精准开窗范围。[方法]8例颈椎病患者行头颈CTM,Mimics16.... [目的]通过三维CT成像(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3D-CT)方法探讨颈椎后路经皮内镜颈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posterior endoscopic cervical discectomy,PPECD)精准开窗范围。[方法]8例颈椎病患者行头颈CTM,Mimics16.0重建颈椎3D图像。经各点建立矢状面:侧块内下端与椎板外下缘交点(O点)、相邻上下椎板交点(V点)、硬脊膜外侧缘、下位椎弓根峡部内侧缘M_((内))及外侧缘M_((外))、棘突中线。横断面测量距离:侧块横径(a),V点与硬脊膜外侧缘(b),O点与M_((内))(c),O点与M_((外))(d),O点与V点(e),O点与硬脊膜外侧缘(f),棘突中线与硬脊膜外侧缘(g),O点上、下关节突重叠厚度(h)。矢状面测量距离:O点与相邻上位M_((下))(i)及下位M_((上))(j),计算d/a(k)。统计学分析数据。[结果]C_3-C_4~C_7-T_1的f值[(4.03±1.67)mm^(4.72±1.98)mm)、h值[(6.06±2.07)mm^(7.20±1.93)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_3-C_4~C_5-C_6与C_7-T_1的b值[(-0.17±1.74)mm^(2.42±1.41)mm](P<0.001);d值[(-0.75±1.27)mm^(2.85±1.69)mm](P<0.001);i值[(6.79±1.04)mm^(9.57±1.27)mm](P<0.001);j值[(0.19±2.04)mm^(2.36±1.39)mm](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O点将术区分为中央椎管区、腋下区、肩上区及椎间孔区,各区减压范围恒定,各有其开窗入点、开窗安全范围和重要结构;显露腋下区、肩上区无需破坏关节突关节,显露椎间孔区对关节突关节影响甚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内窥镜 3D-ct 安全性
原文传递
骨性髋臼指数的三维测量与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赵黎 李海 +4 位作者 张劲松 孟杰 颉强 宦怡 王金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1233-1236,共4页
[目的]通过对骨性髋臼指数的研究,能够对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的不同病理类型做出客观的评价,并针对DDH的病理类型为选择合适的髋臼矫形术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3年6月~2005年4月对57例有... [目的]通过对骨性髋臼指数的研究,能够对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的不同病理类型做出客观的评价,并针对DDH的病理类型为选择合适的髋臼矫形术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3年6月~2005年4月对57例有记录资料的单侧髋关节进行了研究。年龄1岁6个月~6岁,平均3岁2个月;其中男15例,女42例;右髋37例,左髋20例。入选正常髋关节均符合统一的标准:(1)无髋部疼痛症状;(2)髋关节外展不受限;(3)Trendelenburg征阴性;(4)望远镜征阴性;(5)X线表现:①Shenton线连续性好;②股骨头位于Perkin方格内下象限;③髋臼指数小于22°。患儿仰卧,双下肢完全伸展,双足并拢,垂直于检查床。检查前确保无骨盆倾斜及膝关节、髋关节屈曲。扫描数据传输至3D工作站,使用表面遮盖显示法(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去除所有的软组织影及伪影,进行髋臼骨组织三维重建。以双侧髋臼"Y"型软骨中点o点连线为轴线,旋转骨盆从0(前侧髋臼缘)至90°(外上方髋臼缘)至180°(后侧髋臼缘),每旋转10°,得到一个截面,测量这个截面的髋臼指数并记录数据。[结果]0~180°反映的是过轴线水平面以上骨性髋臼的整体形态,其中髋臼前外侧缘(0~40°)的骨性髋臼指数95%参考值范围依次为:48.4°±7.82°,40.1°±15.41°,35.1°±15.44°,26.6°±10.07°,22.6°±6.66°;髋臼外上缘(50°~120°)的骨性髋臼指数95%参考值范围依次为:20.6°±5.57°,19.6°±5.45°,19.1°±5.23°,18.9°±6.82°,19.6°±6.33°,20.9°±8.21°,22.4°±9.64°,24.2°±11.35°;髋臼后外侧缘(130°~180°)的骨性髋臼指数95%参考值范围依次为:26.0°±12.70°,30.1°±15.68°,35.7°±16.78°,41.3°±15.93°,49.8°±14.74°,55.3°±10.07°。外上缘髋臼指数分布间距范围窄且曲线平滑,前外侧缘髋臼指数分布范围及后外侧缘髋臼指数分布间距范围较宽且曲线较倾斜。[结论]本研究介绍了一种对骨性髋臼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3D—ct 髋臼指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