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真核生物mRNA 3′非翻译区的功能 被引量:22
1
作者 王海震 王莹 刘定干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980-985,共6页
真核生物mRNA的3′非翻译区的功能复杂多样,不仅能调控其mRNA的稳定性、控制mRNA的亚细胞定位,而且还在特定氨基酸的编码过程中起着指导作用.一些真核生物mRNA的3′非翻译区内的突变可引起疾病的发生.近几年的研究又发现,一些真核生物m... 真核生物mRNA的3′非翻译区的功能复杂多样,不仅能调控其mRNA的稳定性、控制mRNA的亚细胞定位,而且还在特定氨基酸的编码过程中起着指导作用.一些真核生物mRNA的3′非翻译区内的突变可引起疾病的发生.近几年的研究又发现,一些真核生物mRNA的3′非翻译区还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NA 3′非翻译区 功能
下载PDF
甘蔗花叶病毒3’末端基因的克隆及外壳蛋白序列分析比较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利君 周仲驹 +2 位作者 谢联辉 LI Li-jun ZHOU Zhong-ju 《中国病毒学》 CAS CSCD 2001年第1期45-50,共6页
选取我国SCMV优势株系A株系的分离物SCMV CA为材料 ,经过病毒和病毒RNA的提纯 ,反转录获得病毒cDNA ,并克隆到载体 pUC19的SmaI位点上 ,筛选得到多个重组质粒。选取其中一个克隆SCMV CA5 4进行测序 ,得到一个全长为 12 96bp的核苷酸序... 选取我国SCMV优势株系A株系的分离物SCMV CA为材料 ,经过病毒和病毒RNA的提纯 ,反转录获得病毒cDNA ,并克隆到载体 pUC19的SmaI位点上 ,筛选得到多个重组质粒。选取其中一个克隆SCMV CA5 4进行测序 ,得到一个全长为 12 96bp的核苷酸序列。这段序列由一个长为 10 44bp的开放阅读框架 (ORF)和一个长 2 79bp的 3’末端非编码区序列 ( 3’ UTR)及 poly(A)尾巴组成。这个ORF包括病毒完整的外壳蛋白 (CP)及部分核内含体蛋白b(NIb)基因序列。将所得序列同已知SCMV亚组中各株系分离物的核苷酸和氨基酸进行同源性比较 ,结果表明该序列与其它株系分离物CP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介于 6 3.7%~ 77.6 %之间 ,氨基酸的同源性介于 6 4%~ 89%之间。根据马铃薯Y病毒属的序列同源性划分标准 ,SCMV CA与其它株系或分离物的同源性关系均介于种与株系划分标准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花叶病毒 3'端非编码区 外壳蛋白 序列分析
下载PDF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硒代半胱氨酸插入元件 被引量:13
3
作者 瞿祥虎 黄开勋 +1 位作者 高中洪 徐辉碧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2期274-278,共5页
真核生物将硒代半胱氨酸插入蛋白质必需硒代半胱氨酸插入元件(SECIS)的参与,后者位于硒蛋白mRNA的3′非翻译区.采用RNA折叠程序对15个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进行计算机处理发现,其可能的SECIS中都具有3段保... 真核生物将硒代半胱氨酸插入蛋白质必需硒代半胱氨酸插入元件(SECIS)的参与,后者位于硒蛋白mRNA的3′非翻译区.采用RNA折叠程序对15个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进行计算机处理发现,其可能的SECIS中都具有3段保守碱基AUGA-A(G)AA-GA.根据A(G)AA位于顶环或者顶环上游5′臂的突环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胱甘肽 过氧化物酶 硒代半胱氨酸 插入元件
下载PDF
我国新分离盖塔病毒的部分基因组分子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陈维欣 王环宇 +7 位作者 付士红 李铭华 刘桂芳 姜红月 王力华 王海岩 王志玉 梁国栋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99-404,共6页
目的 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我国山东省2008年分离的盖塔病毒(DY0824)基因组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出结构区基因和3' UTR片段,连接到载体中进行序列测定,然后用Clustal X1.83和MegaAlign软件对... 目的 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我国山东省2008年分离的盖塔病毒(DY0824)基因组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出结构区基因和3' UTR片段,连接到载体中进行序列测定,然后用Clustal X1.83和MegaAlign软件对测定的核苷酸和推测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用Mega4软件绘制系统发生树.结果 DY0824病毒株衣壳蛋白由804个核苷酸组成,编码268个氨基酸,与国内外其他分离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5.4%~99.9%,氨基酸同源性为97.4%~100%.E2蛋白全长1266个核苷酸,编码422个氨基酸,与其他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4.8%~99.5%,氨基酸同源性为97.6%~100%.该病毒3' UTR由401个核苷酸组成,存在3个重复序列.结论 山东省新分离盖塔病毒衣壳蛋白和E蛋白基国与该病毒原型分离株相比分别存在7个和10个氨基酸差异位点,病毒3'UTR区域存在多个核苷酸差异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盖塔病毒 衣壳蛋白基因 E2蛋白基因 3’非翻译区 核苷酸序列
原文传递
内含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保守基因序列假病毒粒子的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乔彩霞 张鹤晓 +5 位作者 高志强 尹羿 蒲静 汪琳 刘环 张伟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024-2029,共6页
为构建内含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保守基因序列的假病毒粒子,将MS2噬菌体基因组中5′非编码区、成熟酶蛋白基因、衣壳蛋白基因、包装位点和复制酶基因部分起始位点的cDNA序列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pET32a,在其下游插入PRRSV ORF7和... 为构建内含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保守基因序列的假病毒粒子,将MS2噬菌体基因组中5′非编码区、成熟酶蛋白基因、衣壳蛋白基因、包装位点和复制酶基因部分起始位点的cDNA序列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pET32a,在其下游插入PRRSV ORF7和3′非编码区保守序列,获得重组表达载体pET-MS2-PRRSV。将重组质粒pET-MS2-PRRSV转化表达菌株BL21(DE3),经诱导表达、纯化,获得高纯度的病毒样颗粒。病毒样颗粒经RT-PCR和PCR鉴定含有PRRSV ORF7和3′非编码区RNA且没有质粒DNA残留,并能耐受RNase降解。采用荧光定量RT-PCR对病毒样颗粒定值后,制备了用于PRRSV核酸检测的标准品,该标准品模拟了真实病毒粒子的结构,无生物传染性,经检测均匀性和稳定性良好,可作为PRRSV核酸检测的阳性标准质控品,实现对核酸检测的全程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ORF7 3’非编码区 病毒样颗粒
原文传递
四川省首株盖塔病毒SC1210的鉴定 被引量:6
6
作者 李伟 潘明 +7 位作者 周兴余 林世华 刘学成 付士红 陈丹林 曹一欧 梁国栋 张佳珂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1期2-7,共6页
目的 对四川省从蚊虫分离到的病毒SC1210进行鉴定并分析其基因组特征.方法 利用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鉴定,并采用二代测序平台Ion Torrent PGM进行基因组全序列测定,然后利用Mega Align软件对测定的核苷酸和推测的氨... 目的 对四川省从蚊虫分离到的病毒SC1210进行鉴定并分析其基因组特征.方法 利用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鉴定,并采用二代测序平台Ion Torrent PGM进行基因组全序列测定,然后利用Mega Align软件对测定的核苷酸和推测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利用Mega 6软件绘制系统发生树.结果 SC1210为盖塔病毒(Getah virus,GETV),该株病毒基因组全长11 690nt,与国内外其他分离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2%-99.7%,氨基酸同源性为96.5%-99.4%.衣壳蛋白全长为804nt,编码268个氨基酸,与其他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4.9%-99.2%,氨基酸同源性97%-99.6%.E2基因全长1 266 nt,编码422个氨基酸,与其他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4.6%-99.6,氨基酸同源性为97.1%-99.5%.3'UTR全长402 nt,具有GETV病毒独特的3个完整的重复序列元件和19 nt的保守序列.结论 四川省分离到的首株GETV SC1210与云南分离株YN0540亲缘关系较近,而与马来西亚原始株MM2021亲缘关系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盖塔病毒 衣壳蛋白基因 E2蛋白基因 3’非翻译区 核苷酸序列
原文传递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广西流行株3'端非编码区序列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磨美兰 范文胜 +6 位作者 黄柏成 郎亚辉 陈秋英 侯金莲 李孟 韦平 韦天超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57-463,共7页
本研究应用RT-PCR方法扩增出分离自广西的26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以及参考株M41和疫苗株H120、Ma5和4/91的3'端非编码区(3'UTR)的cDNA,并对其进行了克隆、序列测定、比较及其系统进化分析。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与Beaudett... 本研究应用RT-PCR方法扩增出分离自广西的26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以及参考株M41和疫苗株H120、Ma5和4/91的3'端非编码区(3'UTR)的cDNA,并对其进行了克隆、序列测定、比较及其系统进化分析。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与Beaudette株的3'UTR序列相比较,26株分离的IBV中有1株和3株的分离株3'UTR序列分别插入了23个和2个碱基,另外有12株、6株、1株、2株和1株的分离株3'UTR序列分别缺失了1个、2个、22个、29个和84个碱基,不同毒株之间碱基数量最大相差达107个碱基。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26株分离株可分为4群,其中21株属于第Ⅰ群,与经典疫苗株H120的核苷酸同源性均较低(54.4%~75.5%);3株与4/91同属于第Ⅱ群;1株与H120同属于第Ⅲ群;另外1株单独属于Ⅴ群。综上所述,广西流行IBV的绝大部分毒株在3'UTR序列上与目前常用的疫苗株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异,而且存在多种形式的碱基缺失和插入现象。由此,我们认为流行株的变异可能是疫苗不能提供有效保护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3'端非编码区 系统进化分析 基因缺失 基因插入
下载PDF
微小RNA-106b靶向下调腺瘤性息肉病基因表达促进Hep-2细胞的增殖 被引量:3
8
作者 段继惠 杨磊 +2 位作者 王巍 穆红 唐志琴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650-1652,共3页
目的 探讨微小RNA(miRNA,miR)-106b影响喉鳞状细胞癌Hep-2细胞株增殖的分子机制.方法 应用噻唑蓝(MTT)法分析miR-106b对Hep-2细胞株增殖的影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miR-106b各转染组腺瘤... 目的 探讨微小RNA(miRNA,miR)-106b影响喉鳞状细胞癌Hep-2细胞株增殖的分子机制.方法 应用噻唑蓝(MTT)法分析miR-106b对Hep-2细胞株增殖的影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miR-106b各转染组腺瘤性息肉病基因(APC)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将APC基因3'非翻译区(3'UTR)-荧光素酶表达载体及其突变体与miR-106b共转染至Hep-2细胞,采用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检测荧光素酶的活性.结果 与miR-106b inhibitor和对照组比较,转染miR-106b-mimics能明显促进Hep-2细胞的增殖;APC蛋白在miR-106b-mimics转染组、对照组和miR-106b inhibitor中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586 ±0.023,0.734 ±0.024和0.927±0.018,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PC mRNA的表达水平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共转染野生型APC基因3'UTR-荧光素酶表达载体的Hep-2细胞中,上述3组荧光素酶的活性分别为4.37±1.04,8.376±1.23和23.75±1.6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共转染突变型APC基因3'UTR-荧光素酶表达载体的Hep-2细胞中,上述3组荧光素酶的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喉鳞状细胞癌Hep-2细胞株中,miR-106b可结合到APC基因3'UTR,在转录后水平负性调控APC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Hep-2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肿瘤 微小RNA 腺瘤性息肉病基因 3'非翻译区
原文传递
Identification and initi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3' end of gene transcripts encoding putative members of the pheromone receptor subfamily in Lepidoptera 被引量:1
9
作者 Stephen F. Garczynski Kevin W. Wanner Thomas R. Unruh 《Insect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期64-74,共11页
Semiochemicals, including pheromones and kairomones, used in pest man- agement programs reduce the need for chemical insecticides, and understanding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their membrane receptors may help make them ... Semiochemicals, including pheromones and kairomones, used in pest man- agement programs reduce the need for chemical insecticides, and understanding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their membrane receptors may help make them more effective in the field. Identification of odorant receptors in the Lepidoptera has mainly been achieved us- ing bioinformatics to search DNA sequences generated by genome or expressed sequence tag (EST) sequencing projects. This study reports a rapid method to identify members of the pheromone receptor subfamily in Lepidoptera. Degenerate oligonucleotide primers were designed against a conserved amino acid sequence in the carboxyl terminus of known lepidopteran pheromone receptors, and the primers were used in a 3' rapid amplifica- tion of complementary DNA (cDNA) ends procedur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roducts generated from seven different lepidopteran species were TA cloned and sequenced. The cDNA sequences of 25 transcripts were determined to encode potential members of the pheromone receptor subfamily. These cDNAs ranged from 238 to 642 bp and encoded 49-54 amino acids of the carboxyl terminus. Analysis of the 3' untranslated region reveals that most of the transcripts contain multiple polyadenylation signal sequences, and in the case ofManduca sexta, an alternate polyadenylation signal appears to be used in transcript processing. The 3' untranslated region was also useful in determining unique receptors en- coded by transcripts having highly similar nucleotide and amino acid sequences. Overall, this technique provides a complementary method of pheromone receptor identification in EST sequencing projects, or can be used as a stand-alone method in conjunction with 5' 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proced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generate primer PCR odorant receptor pheromone receptor polyadeny- lation signals 3 untranslated region
原文传递
登革2型病毒中国株3′非编码区RNA元件对翻译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尉雁 姜涛 +6 位作者 李晓峰 赵慧 刘忠钰 邓永强 刘然 秦成峰 秦鄂德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83-588,共6页
【目的】探讨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3′非编码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RNA元件(VR、RCS2、CS2、CS1和SL)对基因组翻译的影响。【方法】首先构建登革2型病毒中国株(DEN2-43)UTR与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LUC)组成的病毒诱导报告基因... 【目的】探讨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3′非编码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RNA元件(VR、RCS2、CS2、CS1和SL)对基因组翻译的影响。【方法】首先构建登革2型病毒中国株(DEN2-43)UTR与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LUC)组成的病毒诱导报告基因(virus induced reporter gene,VIRG),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包含DEN2-433′UTR不同RNA元件的VIRG,并通过LUC检测、实时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析含有不同元件VIRG对翻译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完整的3′UTR缺失可显著抑制翻译,含有病毒VR元件VIRG的翻译水平与完整3′UTR的VIRG相似,RCS2或CS2元件可提高VIRG的翻译效率,CS1或SL元件可降低VIRG的翻译效率。【结论】DEN2-43病毒基因组3′UTR参与了报告基因的翻译,其不同元件具有可上调和下调报告基因翻译效率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病毒 3’UTR 翻译调控
下载PDF
Dravet综合征SCN1A基因3′端非翻译区变异位点的筛查及其功能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曾涛 肖旋浩 +6 位作者 民福利 陈树达 李泽 潘小平 周进 龙跃生 廖卫平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61-265,共5页
目的对SCN1A基因编码区及启动子区突变阴性的Dravet综合征患者3′端非翻译区变异位点进行筛查及功能分析。方法对在SCN1A基因编码区及启动子区未发现突变的28例Dravet综合征患者扩增SCN1A基因3′端非翻译区并进行直接测序分析,对检测... 目的对SCN1A基因编码区及启动子区突变阴性的Dravet综合征患者3′端非翻译区变异位点进行筛查及功能分析。方法对在SCN1A基因编码区及启动子区未发现突变的28例Dravet综合征患者扩增SCN1A基因3′端非翻译区并进行直接测序分析,对检测到的突变通过荧光素酶实验、mRNA稳定性检测及RNA电泳迁移阻滞实验进行功能分析。结果在Dravet综合征患者中发现1个新生的SCN1A 3′端非翻译区变异(c.*20A〉G),功能分析发现这个变异位点增强了NT2细胞质蛋白的结合,降低了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mRNA的半衰期,从而导致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下降30%(t=8.5,P〈0.01)。结论在Dravet综合征患者中发现1个功能变异,这个变异可能会通过增强胞质蛋白的结合、降低mRNA稳定性,导致SCN1A基因表达下调,引起Dravet综合征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AVET综合征 钠通道 SCN1A基因 3’端非翻译区 突变
原文传递
中国大陆1b型丙型肝炎病毒3’非编码区序列变异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秦兆习 丛旭 +3 位作者 蒋栋 哈明昊 陈红松 魏来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6期469-470,共2页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类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其基因组全长约9 600bp,5'端和3'端各有一非编码区,3'非编码区(3'UTR)长约220~272 bp[1].
关键词 终止密码子 RT-PCR 中国大陆 1b型丙型肝炎病毒 3′非编码区 序列变异
原文传递
牛IRS1基因3’UTR的克隆、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文清 李中举 +2 位作者 孟志鹏 牛梦宇 李万利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8-52,共5页
以奶牛乳腺组织为材料,采用3’RACE技术克隆到奶牛IRS1基因3’UTR的全长,进一步对测得的序列进行了验证,同时利用Target Scan 7.0和Pic Tar软件预测可能结合的microRNA,并对多个软件预测结合的microRNA,进行最小结合自由能分析。结果表... 以奶牛乳腺组织为材料,采用3’RACE技术克隆到奶牛IRS1基因3’UTR的全长,进一步对测得的序列进行了验证,同时利用Target Scan 7.0和Pic Tar软件预测可能结合的microRNA,并对多个软件预测结合的microRNA,进行最小结合自由能分析。结果表明,成功克隆了1 327 bp的牛IRS1 3’UTR全长,与NCBI上的预测序列一致率达到99%;miR-128、miR-96、miR-27a为2个软件共同预测到的结合microRNA;3个结合位点的最小自由能分别为-89.58、-87.91、-100.88 k J·mol-1,表明牛IRS1基因表达可能受到这3个microRNA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受体基质1 3’非翻译区 3’RACE 最小自由能
下载PDF
Targeting of Androgen Receptor Expression by Andro-miRs as Novel Adjunctive Therapeutics in Prostate Cancer
14
作者 Jey Sabith Ebron Crystal M. Weyman Girish C. Shukla 《Journal of Cancer Therapy》 2013年第4期47-58,共12页
Prostate cancer begins as an androgen-responsive disease. However, subsequent accumulation of multiple sequential genetic and epigenetic alterations transforms the disease into an aggressive,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 Prostate cancer begins as an androgen-responsive disease. However, subsequent accumulation of multiple sequential genetic and epigenetic alterations transforms the disease into an aggressive,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CRPC). The monoallelic Androgen Receptor (AR) is associated with the onse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rostate cancer. The AR is a ligand-dependent transcription factor, and the targeting of androgen- and AR-signaling axis remains the primary therapeutic option for Prostate cancer (PCa) treatment. A durable and functional disruption of AR signaling pathways combining both traditional and novel therapeutics is likely to provide better treatment options for CRPC. Recent work has indicated that expression of AR is modulated at the posttranscriptional level by regulatory miRNAs. Due to a relatively long 3’ untranslated region (UTR) of AR mRNA, the posttranscription expression is likely to be regulated by hundreds of miRNAs in normal as well as in disease state.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e article is to offer a thought-provoking concept of “andro-miRs” and their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AR gene expression targeting. This new paradigm for targeting constitutively active AR and its tumor specific splicing isoforms using andro-miRs may pave the way for a novel adjunctive therapy and improved treatment of CRP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drogen Receptor microRNA 3 untranslated region PROSTATE CANCER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CRPC) Andro-miR
下载PDF
猪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SD0803株3′非编码区的克隆及结构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邓宇 袁世山 +4 位作者 童武 单同领 文心田 童光志 郑浩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58-962,共5页
为了研究猪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SD0803株3′非编码区(3′-UTR)的结构及其在病毒复制与转录中的作用,采用病毒RNA 3′末端加Poly(A)尾的方法与3′RACE技术对SD0803株3′末端序列进行了扩增、克隆与测序,并应用Clustal W、CLC RNA Wo... 为了研究猪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SD0803株3′非编码区(3′-UTR)的结构及其在病毒复制与转录中的作用,采用病毒RNA 3′末端加Poly(A)尾的方法与3′RACE技术对SD0803株3′末端序列进行了扩增、克隆与测序,并应用Clustal W、CLC RNA Workbench 4软件对3′-UTR一级与二级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D0803株3′-UTR由186nt组成,与ZM-95、NADL、SD-1株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85.4%、53.8%、57.5%;SD0803与其他BVDV株一样,其一级结构均存在1个高变区与1个相对保守区;在高变区缺失约40nt;在RNA 3′末端二级结构方面,SD0803株与ZM-95株均具有3个茎-环结构,而与具有4个茎-环结构的牛源BVDV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3′非编码区 3′RACE 结构分析
原文传递
Bcl-6基因3'UTR双荧光素酶报告质粒的构建及其与miR-346靶向关系的验证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娟 袁靖 +10 位作者 吴晶晶 田洁 汤新逸 芮棵 田新宇 张悦 刘海冰 耿丽娜 杨珺 许化溪 王胜军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4年第2期122-125,共4页
目的:构建Bcl-6基因3'非编码区(3'untranslated region,3'UTR)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分析miR-346对Bcl-6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PicTar数据库和miRanda数据库预测可能与Bcl-6基因3'UTR作用的miRNA;将人工合成的Bcl-6基因3... 目的:构建Bcl-6基因3'非编码区(3'untranslated region,3'UTR)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分析miR-346对Bcl-6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PicTar数据库和miRanda数据库预测可能与Bcl-6基因3'UTR作用的miRNA;将人工合成的Bcl-6基因3'UTR区序列克隆至荧光素酶报告质粒psiCHECK-2;将重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和miRNA mimics共转染293T细胞,用双荧光素酶检测试剂盒测定荧光素酶活性。结果:PicTar数据库和miRanda数据库预测交叉结果显示,miR-346与Bcl-6基因3'UTR存在互补结合位点;构建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经酶切及测序鉴定正确;重组质粒和miR-346 mimics共转染293T细胞后,荧光素酶报告质粒表达的荧光素酶活性降低66%左右。结论:成功构建了Bcl-6基因3'UTR荧光素酶报告质粒,筛选出和Bcl-6表达相关的miRNA即miR-3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L-6基因 微小RNA 3’非编码区 荧光素酶报告质粒
下载PDF
COL4A3基因3'UTR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构建及其与miR-299靶向关系验证
17
作者 令狐熙涛 黄帅 +5 位作者 罗永祥 张云 陈佳瑜 万雪 刘毅 瓦庆德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58-263,共6页
目的探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构建并鉴定微小RNA-299(miR-299)与Ⅳ型胶原α3链(COL4A3)基因的靶标关系,为miR-299调控COL4A3基因影响干细胞成软骨分化研究奠定基础.方法2018年3月至2018年12月,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miR-299与COL4A3... 目的探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构建并鉴定微小RNA-299(miR-299)与Ⅳ型胶原α3链(COL4A3)基因的靶标关系,为miR-299调控COL4A3基因影响干细胞成软骨分化研究奠定基础.方法2018年3月至2018年12月,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miR-299与COL4A3-3'UTR区(3'端非翻译区)的潜在结合位点,并通过PCR法扩增COL4A3-3'UTR野生和突变序列,将其克隆至psiCHECK-2质粒中构建相应载体,载体鉴定采用酶切法和基因测序法.细胞复苏、扩增并转染,转染分4组,每组3孔,分别为:①COL4A3-WT加miR-299/NC.②COL4A3-WT加miR-299-inhibitor/NC-inhibitor.③COL4A3-MUT加miR-299/NC.④COL4A3-MUT加miR-299-inhibitor/NC-inhibitor;采用双荧光素酶检测试剂盒测定各组荧光素酶活性并行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酶切及DNA测序结果显示psiCHECK-2-COL4A3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构建成功.Luciferase检测显示:野生型COL4A3基因组间比较,miR-299转染组(R/F均值为59.38%)较NC组(R/F均值为100%)荧光素酶活性下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野生型COL4A3基因加inhibitor后组间比较,miR-299-inhibitor组(R/F均值为153.98%)较NC-inhibitor组(R/F均值为100%)荧光素酶活性上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突变型COL4A3基因组及突变型组加入inhibitor后组间比较,miR-299转染组(R/F均值为102.09%)及miR-299-inhibitor组(R/F均值为108.51%)较对应NC组(R/F均值为104.70%)及NC-inhibitor组(R/F均值为105.13%)比较,荧光素酶活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L4A3基因3'UTR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构建成功,并通过双荧光素酶实验进一步验证了miR-299直接作用于靶基因COL4A3-3'UTR区域的真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Ⅳ胶原α3 微小RNA 3'端非翻译区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 软骨分化
原文传递
HLA-G基因3'UTR多态性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相关性的Meta分析
18
作者 刘艳 邵静茹 +2 位作者 朱传福 聂向民 乔文本 《现代免疫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09-415,共7页
本研究选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HLA-G基因3'UTR的2个多态位点14 bp I/D和+3142G/C多态性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发病的相关性进行系统评价,以探究RA发病遗传背景的循证医学证据。全面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 本研究选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HLA-G基因3'UTR的2个多态位点14 bp I/D和+3142G/C多态性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发病的相关性进行系统评价,以探究RA发病遗传背景的循证医学证据。全面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HLA-G基因14 bp I/D和+3142G/C与RA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最终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7篇,研究数据包括病例组1411例、对照组1526例。使用RevMan 5.3软件对筛选出的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HLA-G基因14 bp I/D与RA发病不相关,+3142G/C隐性纯合突变与RA发病相关(GG vs GC+CC:OR=1.34,95%CI 1.09~1.65,P=0.006)。根据人种进行亚组分析,发现HLA-G基因14 bp I/D与南美洲人群、高加索人群和东亚人群的RA发病均不相关,+3142G/C隐性纯合突变与高加索人群的RA发病相关(GG vs GC+CC:OR=1.35,95%CI 1.06~1.71,P=0.01)。该研究提示,HLA-G基因+3142G/C隐性纯合突变可能是RA发病的危险因素,且与人种有关;HLA-G基因14 bp I/D尚不能认为与RA发病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A-G基因 3'非翻译区 多态性 类风湿关节炎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Ribotrap Analysis of Proteins Associated with FHL3 3'Untranslated Region in Glioma Cells
19
作者 Wei Han Qing Xia +1 位作者 Bin Yin Xiao-zhong Peng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14年第2期78-84,共7页
Objective To screen the proteins associated with four-and-a-half LIM domains 3(FHL3) 3' untranslated region(3'UTR) in glioma cells. Methods Western blot was adopted to detect the regulatory effect of poly(C)-b... Objective To screen the proteins associated with four-and-a-half LIM domains 3(FHL3) 3' untranslated region(3'UTR) in glioma cells. Methods Western blot was adopted to detect the regulatory effect of poly(C)-binding protein 2(PCBP2) on FHL3. Biotin pull-down and sliver staining were employed to screen and verify the candidate binding proteins of FHL3 3'UTR. Then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 and molecule annotation system were used to identify and analyze the candidate binding proteins. Immunoprecipitation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CBP2 and polypyrimidine tract-binding protein 1(PTBP1), a binding protein identified by LC-MS/MS. Results PCBP2 could bind to FHL3 mRNA 3'UTR-A and inhibited the expression of FHL3 in T98 G glioms cells. 22 candidate binding proteins were identified. Among them, there were 11 RNA binding proteins, including PCBP2. PTBP1 associated with FHL3 mRNA 3'UTR and interacted with PCBP2 protein. Conclusion PCBP2 and PTBP1 can both associate with FHL3 mRNA 3'UTR through forming a protein comple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HL3 3untranslated region poly(C)-binding protein 2 polypyrimidine tract-binding protein 1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下载PDF
ERG基因3'端非翻译区荧光素酶报告载体的构建及其活性
20
作者 徐学虎 黎淑玲 +3 位作者 徐远东 吴小兵 伍尚标 陈戎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3097-3100,共4页
目的构建人ERG基因3'端非翻译区(3'UTR)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为研究ERG基因的转录后调控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以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ERG的3'UTR序列,并连接到psi CHECK2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的多克隆位点,测序鉴定psi CHECK2-... 目的构建人ERG基因3'端非翻译区(3'UTR)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为研究ERG基因的转录后调控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以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ERG的3'UTR序列,并连接到psi CHECK2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的多克隆位点,测序鉴定psi CHECK2-ERG载体构建是否成功。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ERG 3'UTR具有miR-145-5p的结合靶点。通过共转染miR-145-5p模拟物和psi CHECK2-ERG载体,检测荧光素酶的活性,以共转染miR-145-5p模拟物对照和psi CHECK2-ERG载体作为参照。结果构建了含有ERG 3'UTR序列的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酶切电泳和基因测序证实序列与目标一致。miR-145-5p模拟物和报告质粒共转染者荧光素酶活性明显下降(28.39%,P<0.05)。结论含有ERG 3'UTR的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构建成功。初步鉴定miR-145-5p作用ERG基因3'UTR,对ERG发挥转录后水平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G 微小RNA 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 3'端非编码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