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获取更多的野生酵母优质菌种资源,本研究采用传统的微生物分离手段,从河南辉县太行山区的野生葡萄表皮共分离纯化得到6株酵母菌(W1—W6)。首先采用形态学观察方法对其进行初步分类,然后采用26S r DNA D1/D2区域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对...为了获取更多的野生酵母优质菌种资源,本研究采用传统的微生物分离手段,从河南辉县太行山区的野生葡萄表皮共分离纯化得到6株酵母菌(W1—W6)。首先采用形态学观察方法对其进行初步分类,然后采用26S r DNA D1/D2区域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对6株酵母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形态学初步鉴定结果表明,6株酵母菌呈现出菌落形态、细胞显微形态、子囊孢子形态和液体生长特征的多样性,并初步归为5个形态学群;而26S r DNA D1/D2区序列分析结果表明,6株供试菌分别属于酵母菌4个属的5个种:Hanseniaspora uvarum(W1)、Metschnikowia pulcherrima(W2)、Metschnikowia fructicola(W3)、Debaryomyces hansenii(W4和W6)和Pichia fermentans(W5)。该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共同确定了对6株酵母菌菌株的鉴定结果。该结果也丰富了对野生山葡萄蕴含酵母菌资源的认识。展开更多
开展酵母菌多样性研究,能够为酵母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2015年4~7月,在拉萨市城关区水果市场购买12种水果,用捣碎法从水果表面及果肉分离酵母菌,结合经典分类法及26S r DNA D1/D2区域序列分析,对酵母菌菌株进行系统分类。酵母...开展酵母菌多样性研究,能够为酵母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2015年4~7月,在拉萨市城关区水果市场购买12种水果,用捣碎法从水果表面及果肉分离酵母菌,结合经典分类法及26S r DNA D1/D2区域序列分析,对酵母菌菌株进行系统分类。酵母菌多样性指数的计算采用EXCEL数据处理软件按对应公式进行,采用SPSS 19.0软件统计分析不同水果酵母菌总丰度差异。结果显示:分离自拉萨市城关区12种市售水果的239株酵母菌归为隐球酵母属Cryptococcus、红酵母属Rhodotorula、德巴利酵母属Debaryomyces、有孢汉逊酵母属Hanseniaspora和锁掷酵母属Sporidiobolus等5个属10个种,其中浅黄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flavescens为优势种,其在供试水果中出现频率为100%,相对丰度约47%;不同水果酵母菌物种丰富度表明,杏和西瓜中酵母菌种类最多,其次为葡萄,柠檬和芒果则仅分离到一种;酵母菌总丰度差异性分析显示,哈密瓜中酵母菌数量最多,苹果中则最少;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及Simpson多样性指数(D)显示,杏、梨和葡萄中酵母菌多样性最丰富,柠檬和芒果中最少。研究显示供试水果酵母菌群落间存在一定差异。展开更多
利用3种培养基和3种分离方法,从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发生葡萄酒病害的5款酒样中分离获得23株酵母菌株。经形态学鉴定,初步将所分离的酵母菌归为4种培养类型;26S r DNA D1/D2区序列分析结果表明,4种培养类型的酵母分属于3个属3个种,分...利用3种培养基和3种分离方法,从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发生葡萄酒病害的5款酒样中分离获得23株酵母菌株。经形态学鉴定,初步将所分离的酵母菌归为4种培养类型;26S r DNA D1/D2区序列分析结果表明,4种培养类型的酵母分属于3个属3个种,分别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和乳酪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friedmannii)。展开更多
采用传统的微生物分离手段,从腐败的葡萄中分离纯化得到了4株酵母菌。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26S r DNA D1/D2区序列分析、系统进化树的构建及生长曲线的测定,对该4株酵母菌进行菌种鉴定和生长特性研究。26S r DNA D1/D2序列分...采用传统的微生物分离手段,从腐败的葡萄中分离纯化得到了4株酵母菌。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26S r DNA D1/D2区序列分析、系统进化树的构建及生长曲线的测定,对该4株酵母菌进行菌种鉴定和生长特性研究。26S r DNA D1/D2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4株酵母菌均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但其碱基序列存在一定的差异。形态观察发现菌株G19和G42较为相似,但生长曲线结果表明G19较G42菌株生长缓慢。G25菌株的形态与其余3株有所不同,其菌落呈微黄色,子囊孢子含量较多。G34的菌落表面和边缘粗糙且无光泽,生理生化特征表明,G34是4株菌株中唯一不能利用蔗糖作为碳源的菌株,且经26S r DNA D1/D2区序列分析发现与其他3种菌株不在同一分支上。展开更多
以绍兴黄酒大型生产企业加饭酒为样本,采用平板分离技术和26S r DNA D1/D2序列分析技术,对发酵醪液内酵母菌数量变化和种类组成进行动态监测。结果发现,在陶缸内进行前酵时醪液内酵母菌数量表现出"急升-稳定"的变化规律,在陶...以绍兴黄酒大型生产企业加饭酒为样本,采用平板分离技术和26S r DNA D1/D2序列分析技术,对发酵醪液内酵母菌数量变化和种类组成进行动态监测。结果发现,在陶缸内进行前酵时醪液内酵母菌数量表现出"急升-稳定"的变化规律,在陶坛内进行后酵时醪液内酵母菌数量遵循"缓升-缓降"的发展特征;总的来看,头耙之后直至发酵结束的近90 d的生产周期中,醪液内酵母菌数量时有波动,生活酵母缓慢减少的总趋势未曾明显改变。绍兴加饭酒发酵醪液中存在的酵母菌均被鉴定为酿酒酵母。基于Clustal X软件进行实验菌株与模式菌株之间26S rDNA D1/D2序列的比对,醪液内酵母菌种类单一却并不单纯,加饭酒的传统生产工艺并不是纯种酿酒酵母的发酵过程,至少有3个株系酿酒酵母参与生产,其中第Ⅱ类株系可能在酿酒时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加饭酒是绍兴黄酒市场常见的大宗产品,跟踪整个绍兴加饭酒酿造周期,探讨发酵醪液内酵母菌变化规律,所得研究结果在传统绍兴黄酒酿造的酵母菌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对参与黄酒生产的酵母菌进行分离鉴定并收集菌种资源,可以为最终揭示传统绍兴黄酒的酿造机理奠定基础。展开更多
文摘为了获取更多的野生酵母优质菌种资源,本研究采用传统的微生物分离手段,从河南辉县太行山区的野生葡萄表皮共分离纯化得到6株酵母菌(W1—W6)。首先采用形态学观察方法对其进行初步分类,然后采用26S r DNA D1/D2区域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对6株酵母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形态学初步鉴定结果表明,6株酵母菌呈现出菌落形态、细胞显微形态、子囊孢子形态和液体生长特征的多样性,并初步归为5个形态学群;而26S r DNA D1/D2区序列分析结果表明,6株供试菌分别属于酵母菌4个属的5个种:Hanseniaspora uvarum(W1)、Metschnikowia pulcherrima(W2)、Metschnikowia fructicola(W3)、Debaryomyces hansenii(W4和W6)和Pichia fermentans(W5)。该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共同确定了对6株酵母菌菌株的鉴定结果。该结果也丰富了对野生山葡萄蕴含酵母菌资源的认识。
文摘开展酵母菌多样性研究,能够为酵母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2015年4~7月,在拉萨市城关区水果市场购买12种水果,用捣碎法从水果表面及果肉分离酵母菌,结合经典分类法及26S r DNA D1/D2区域序列分析,对酵母菌菌株进行系统分类。酵母菌多样性指数的计算采用EXCEL数据处理软件按对应公式进行,采用SPSS 19.0软件统计分析不同水果酵母菌总丰度差异。结果显示:分离自拉萨市城关区12种市售水果的239株酵母菌归为隐球酵母属Cryptococcus、红酵母属Rhodotorula、德巴利酵母属Debaryomyces、有孢汉逊酵母属Hanseniaspora和锁掷酵母属Sporidiobolus等5个属10个种,其中浅黄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flavescens为优势种,其在供试水果中出现频率为100%,相对丰度约47%;不同水果酵母菌物种丰富度表明,杏和西瓜中酵母菌种类最多,其次为葡萄,柠檬和芒果则仅分离到一种;酵母菌总丰度差异性分析显示,哈密瓜中酵母菌数量最多,苹果中则最少;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及Simpson多样性指数(D)显示,杏、梨和葡萄中酵母菌多样性最丰富,柠檬和芒果中最少。研究显示供试水果酵母菌群落间存在一定差异。
文摘利用3种培养基和3种分离方法,从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发生葡萄酒病害的5款酒样中分离获得23株酵母菌株。经形态学鉴定,初步将所分离的酵母菌归为4种培养类型;26S r DNA D1/D2区序列分析结果表明,4种培养类型的酵母分属于3个属3个种,分别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和乳酪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friedmannii)。
文摘采用传统的微生物分离手段,从腐败的葡萄中分离纯化得到了4株酵母菌。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26S r DNA D1/D2区序列分析、系统进化树的构建及生长曲线的测定,对该4株酵母菌进行菌种鉴定和生长特性研究。26S r DNA D1/D2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4株酵母菌均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但其碱基序列存在一定的差异。形态观察发现菌株G19和G42较为相似,但生长曲线结果表明G19较G42菌株生长缓慢。G25菌株的形态与其余3株有所不同,其菌落呈微黄色,子囊孢子含量较多。G34的菌落表面和边缘粗糙且无光泽,生理生化特征表明,G34是4株菌株中唯一不能利用蔗糖作为碳源的菌株,且经26S r DNA D1/D2区序列分析发现与其他3种菌株不在同一分支上。
文摘以绍兴黄酒大型生产企业加饭酒为样本,采用平板分离技术和26S r DNA D1/D2序列分析技术,对发酵醪液内酵母菌数量变化和种类组成进行动态监测。结果发现,在陶缸内进行前酵时醪液内酵母菌数量表现出"急升-稳定"的变化规律,在陶坛内进行后酵时醪液内酵母菌数量遵循"缓升-缓降"的发展特征;总的来看,头耙之后直至发酵结束的近90 d的生产周期中,醪液内酵母菌数量时有波动,生活酵母缓慢减少的总趋势未曾明显改变。绍兴加饭酒发酵醪液中存在的酵母菌均被鉴定为酿酒酵母。基于Clustal X软件进行实验菌株与模式菌株之间26S rDNA D1/D2序列的比对,醪液内酵母菌种类单一却并不单纯,加饭酒的传统生产工艺并不是纯种酿酒酵母的发酵过程,至少有3个株系酿酒酵母参与生产,其中第Ⅱ类株系可能在酿酒时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加饭酒是绍兴黄酒市场常见的大宗产品,跟踪整个绍兴加饭酒酿造周期,探讨发酵醪液内酵母菌变化规律,所得研究结果在传统绍兴黄酒酿造的酵母菌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对参与黄酒生产的酵母菌进行分离鉴定并收集菌种资源,可以为最终揭示传统绍兴黄酒的酿造机理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