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令海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马豪 何建华 +3 位作者 曾志 尹明端 陈立奇 曾实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6-123,共8页
测定了中国第2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2003年7—9月)得到的白令海海域2个站位海水样品中溶解态及颗粒态234Th,238U和颗粒有机碳的含量。溶解态、颗粒态及总234Th的放射性在真光层中显著低于母体238U的放射性,总的234Th与238U在水深大于100... 测定了中国第2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2003年7—9月)得到的白令海海域2个站位海水样品中溶解态及颗粒态234Th,238U和颗粒有机碳的含量。溶解态、颗粒态及总234Th的放射性在真光层中显著低于母体238U的放射性,总的234Th与238U在水深大于100m时趋于放射性平衡。BR03站位200m层位出现234Th的过量现象,可能是由于颗粒物再矿化造成的。利用234Th/238U在上层水体中的不平衡,估算了白令海上层水体真光层中234Th的平均停留时间和输出通量,并结合一维不可逆稳态模型估算出颗粒有机碳从真光层中的输出通量分别为11.66和11.69mmolC·m-2.d-1,大约分别占初级生产力的50%和59%,可能由于较大个体的浮游植物特别是硅藻的存在而造成。结果为进一步弄清白令海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4th/238u平衡 真光层 颗粒有机碳 白令海
下载PDF
^(234)Th/^(238)U不平衡法及其在海洋颗粒物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韦兵兵 李江涛 +2 位作者 张利 刘乾峰 方家松 《海洋地质前沿》 2015年第11期1-9,共9页
一直以来,对于测定从海洋表层到深层整个全水柱的颗粒物输出通量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放射性元素^(234)Th因其合适的半衰期(t_(1/2)=24.1d)和超强的颗粒物活性而被广泛应用于示踪颗粒物的循环以及和生物有关的海洋过程,并且^(234)Th/^(2... 一直以来,对于测定从海洋表层到深层整个全水柱的颗粒物输出通量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放射性元素^(234)Th因其合适的半衰期(t_(1/2)=24.1d)和超强的颗粒物活性而被广泛应用于示踪颗粒物的循环以及和生物有关的海洋过程,并且^(234)Th/^(238)U不平衡法因其采样简单且能得到高分辨率的垂向和水平向数据而具有更远的发展前景。主要介绍了^(234)Th/^(238)U不平衡法的原理、发展历史、采样和分析方法及其在海洋颗粒物循环过程和其他海洋学研究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并重点探究其对于研究颗粒物有机物再矿化过程和受控机制以及深海碳循环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4th/238u平衡 海洋颗粒物 输出通量 再矿化过程 海洋碳循环
下载PDF
厦门湾水体中颗粒有机碳的垂向输出通量:^(234)Th/^(238)U不平衡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陈敏 黄奕普 邱雨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6-76,共11页
对厦门湾塔角附近海域某站位叶绿素 a、POC、初级生产力、234Th/238U不平衡进行的周日变化研究表明,POC含量介于14.4~34.6 mmol/m3之间,其中碎屑有机碳与活体有机碳所占份额分别为74%~92%和8%~26%.POC垂直分布呈现由表及底降低... 对厦门湾塔角附近海域某站位叶绿素 a、POC、初级生产力、234Th/238U不平衡进行的周日变化研究表明,POC含量介于14.4~34.6 mmol/m3之间,其中碎屑有机碳与活体有机碳所占份额分别为74%~92%和8%~26%.POC垂直分布呈现由表及底降低的趋势,且白昼期间POC含量高于晚间,说明研究海域POC含量与生物过程具有密切联系.初级生产力水平在1d之中变化达5倍,垂直分布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与叶绿素a的变化相对应.短时间(2h)培养获得的初级生产力水平明显高于长时间培养(24 h)的结果,证实部分新固定的碳被优先呼吸排出.结合234Th/238U不平衡法获得的颗粒态234Th输出通量及输出界面颗粒物中的POC/PTh比值,可计算出真光层 POC的垂向输出通量为16.0mmol/(m2·d),其中碎屑有机碳与活体有机碳贡献的数量分别为13.3和2.7mmol/(m2·d).POC输出通量与初级生产力的比值(ThE比值)平均为0.31,真光层POC停留时间平均为11d.上述结果与Aksnes和Wassmann[1]的模型计算结果相吻合,但与其他大多数模型的结果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生产力 ^234th/^238u平衡 POC输出通量 thE比值 有机碳 叶绿素A
下载PDF
不同潮时对厦门湾水体中^(234)Th/^(238)U不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敏 黄奕普 邱雨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79-689,共11页
厦门湾水体中2 3 4 Th 2 3 8U不平衡的时间序列数据表明 ,无论是溶解态、颗粒态2 3 4 Th还是总2 3 4 Th ,相对于母体2 3 8U均严重亏损 ,呈现出与开阔大洋水明显不同的特征。溶解态、颗粒态2 3 4 Th的停留时间介于 0 .5— 41d之间 ,其中... 厦门湾水体中2 3 4 Th 2 3 8U不平衡的时间序列数据表明 ,无论是溶解态、颗粒态2 3 4 Th还是总2 3 4 Th ,相对于母体2 3 8U均严重亏损 ,呈现出与开阔大洋水明显不同的特征。溶解态、颗粒态2 3 4 Th的停留时间介于 0 .5— 41d之间 ,其中低潮时停留时间比高潮时小 2— 4倍 ,证实近岸海域具有强烈的清除、迁出作用 ,且潮汐变化对海域颗粒动力学特征有重要影响。2 3 4 Th停留时间与总悬浮颗粒物浓度 (TSM)、Chl.a的关系则表明 ,近岸海域元素的清除、迁出作用主要受陆源颗粒物输送的影响 ,与生物活动关系并不密切。此外 ,非稳态与稳态清除模型结果的对比证明 ,稳态模型对于具有强烈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4th/^238u平衡 潮汐作用 厦门湾 迁出作用 海水 溶解态 颗粒态
下载PDF
南沙海域基于^(234)Th-^(238)U不平衡的颗粒态有机碳输出通量及其时间演化 被引量:3
5
作者 蔡平河 黄奕普 +2 位作者 陈敏 刘广山 邱雨生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762-766,共5页
测定了南沙海域一时间系列站 t1, t2时刻(相距 12.3 d)水柱各相态234Th比活度及相关的水化学要素.结果发现真光层中溶解态234Th比活度随时间的推移而降低,颗粒态234Th比活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升高,总234... 测定了南沙海域一时间系列站 t1, t2时刻(相距 12.3 d)水柱各相态234Th比活度及相关的水化学要素.结果发现真光层中溶解态234Th比活度随时间的推移而降低,颗粒态234Th比活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升高,总234Th比活度则几乎保持恒定,表明234Th在溶解相与颗粒相两相间的快速转换.水柱总234Th的垂直分布呈现“双亏损层”的分布模式.运用稳态不可逆清除模型估算出两个时间点上真光层的颗粒态有机碳(POC)输出通量,分别为46.5和13.1mmolC/m2·d.对POC输出通量的估算产生显著影响的不是234Th清除模型而是真光层底部 POC/234Thp值的选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海域 ^234th-^238u平衡 POC输出通量 时间演化 海洋水化学 颗粒态有机碳
原文传递
^(234)Th示踪法估算楚科奇海的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 被引量:1
6
作者 马豪 曾志 +3 位作者 尹明端 陈立奇 程建平 曾实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38-441,共4页
为了研究楚科奇海生物泵过程,利用234Th示踪法估算了该海区真光层颗粒有机碳的输出通量。测定了中国第2次北极考察期间获得的楚科奇海测站海水样品中溶解态及颗粒态234Th、238U和颗粒有机碳的含量。基于上层水体中234Th与238U的不平衡... 为了研究楚科奇海生物泵过程,利用234Th示踪法估算了该海区真光层颗粒有机碳的输出通量。测定了中国第2次北极考察期间获得的楚科奇海测站海水样品中溶解态及颗粒态234Th、238U和颗粒有机碳的含量。基于上层水体中234Th与238U的不平衡并结合一维稳态不可逆清除模型,估算出了真光层中溶解态234Th的清除速率、颗粒态234Th的迁出速率、234Th的平均停留时间等颗粒动力学参数以及颗粒有机碳的输出通量和ThE比值(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和初级生产力的比值)。楚科奇海具有较高的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和很高的ThE比值,生物泵运转活跃,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4th/^238u平衡 真光层 颗粒有机碳 楚科奇 北冰洋
原文传递
南大洋普里兹湾基于^(234)Th/^(238)U不平衡法的POC输出通量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何建华 马豪 +4 位作者 陈立奇 项宝强 曾宪章 尹明端 曾文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9-76,共8页
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2005年11月至2006年3月)期间,测定了南极普里兹湾海域5个站位的从表层至150 m水深的不同层位水样中溶解态和颗粒态234Th,238U的放射性比活度以及颗粒有机碳.利用234Th/238U在上层水体中的不平衡,计算了南极普里... 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2005年11月至2006年3月)期间,测定了南极普里兹湾海域5个站位的从表层至150 m水深的不同层位水样中溶解态和颗粒态234Th,238U的放射性比活度以及颗粒有机碳.利用234Th/238U在上层水体中的不平衡,计算了南极普里兹湾上层水体中234Th的平均停留时间和输出通量.结果显示,随着纬度的增加,上层水体中颗粒态和溶解态234Th的平均停留时间总体趋向减小,并在中纬度站位出现了最低值,分别为1~8和29~48 d,而颗粒态和溶解态234Th的输出通量则在中纬度站位出现了最大值,分别为21~38和26~39 dpm/(m3.d).运用箱型清除模式,利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估算了各水柱中从真光层底部输出的POC通量,平均值分别达到104.7 mmol/(m2.d)(E法)和120.6 mmol/(m2.d)(B法),表明南极普里兹湾夏季存在很高的新生产力,它将会对该海域碳的生物泵过程产生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4th/^238u平衡 POC输出通量 普里兹湾 南大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