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区域一维速度模型对地震定位的定量影响——以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序列为例
被引量:
4
1
作者
宋倩
于湘伟
邓山泉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09-526,I0001,共19页
利用2017年8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四川地震台网和甘肃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的731个地震事件的9 284条Pg震相到时数据,首先反演了该地区的"最小一维速度模型",并将该模型和选取的速度模型建立对比模型,以九寨...
利用2017年8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四川地震台网和甘肃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的731个地震事件的9 284条Pg震相到时数据,首先反演了该地区的"最小一维速度模型",并将该模型和选取的速度模型建立对比模型,以九寨沟地震序列为研究目标,定量讨论了两种速度模型分别在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方法中对定位结果的影响。所得定位结果表明:反演获得的"最小一维速度模型"在重定位中可以有效地减小地震走时均方根残差;绝对定位比相对定位更加依赖于一维速度模型,一维速度模型会直接影响绝对定位结果中的震源分布形态,但在相对定位结果中仅起到调整地震事件相对位置的作用;在地震绝对定位中,震级越大的地震对于速度模型越敏感,而这一特点在相对定位中表现得并不明显。通过本项研究可知,在地震定位研究中,联合采用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方法是最佳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7
年
九寨沟
M
_
(S)
7
.0
地震
“最小一维速度模型”
绝对
地震
定位
相对
地震
定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和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区深部电性结构探测
被引量:
10
2
作者
孙翔宇
詹艳
+5 位作者
赵凌强
陈小斌
李陈侠
孙建宝
韩静
崔腾发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2-197,共16页
东昆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一条近EW走向的巨型断裂,其东南尾端发生分叉形成了复杂的马尾状断裂系统,2017年在该区域发生了九寨沟M_S7.0地震。文中对跨过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和九寨沟地震区的3条剖面上的大地电磁探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采...
东昆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一条近EW走向的巨型断裂,其东南尾端发生分叉形成了复杂的马尾状断裂系统,2017年在该区域发生了九寨沟M_S7.0地震。文中对跨过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和九寨沟地震区的3条剖面上的大地电磁探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采用三维电磁成像反演技术获取了三维深部电性结构图像。所得结果表明,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及周边区域内的东昆仑断裂、白龙江断裂和光盖山-迭山断裂表现出向SW倾斜的电性差异带,这些断裂向下延伸并合并于中下地壳的低阻层中,共同组成了由南向北扩展的花状构造。在马尾状构造中,隐伏的虎牙断裂带(北段)在深部表现为明显的低阻边界带;塔藏断裂的规模明显小于虎牙断裂(北段),并与虎牙断裂(北段)组成单侧花状结构;白龙江断裂和光盖山-迭山断裂依然表现为由南向北扩展的花状构造,2组花状结构在深部衔接并统一归并于壳内的低阻层中。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的震源区位于高、低阻交界区域,处于松潘-甘孜地块壳内低阻层向NE涌动的端点附近,根据震源区的电性结构和流变结构推测震源深度≤11km。虎牙断裂(北段)的延伸深度和规模大于东侧的塔藏断裂,是2017年九寨沟地震的发震断层。松潘-甘孜地块北部中下地壳发育南西深、北东浅的低阻层,表明青藏高原向NE推挤的运动方式是2017年九寨沟地震的动力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震环境
2017
年
九寨沟
M
_
S
7
.0
地震
大地电磁三维成像
昆仑-秦岭断裂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区域一维速度模型对地震定位的定量影响——以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序列为例
被引量:
4
1
作者
宋倩
于湘伟
邓山泉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
出处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09-526,I0001,共1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4105,41674056)资助。
文摘
利用2017年8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四川地震台网和甘肃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的731个地震事件的9 284条Pg震相到时数据,首先反演了该地区的"最小一维速度模型",并将该模型和选取的速度模型建立对比模型,以九寨沟地震序列为研究目标,定量讨论了两种速度模型分别在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方法中对定位结果的影响。所得定位结果表明:反演获得的"最小一维速度模型"在重定位中可以有效地减小地震走时均方根残差;绝对定位比相对定位更加依赖于一维速度模型,一维速度模型会直接影响绝对定位结果中的震源分布形态,但在相对定位结果中仅起到调整地震事件相对位置的作用;在地震绝对定位中,震级越大的地震对于速度模型越敏感,而这一特点在相对定位中表现得并不明显。通过本项研究可知,在地震定位研究中,联合采用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方法是最佳策略。
关键词
2017
年
九寨沟
M
_
(S)
7
.0
地震
“最小一维速度模型”
绝对
地震
定位
相对
地震
定位
Keywords
2017
Jiuzhaigou M
_
(S)
7
.0 earthquake
"the minimum 1-D velocity model"
absolute seismic location method
relative seismic location method
分类号
P315.3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和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区深部电性结构探测
被引量:
10
2
作者
孙翔宇
詹艳
赵凌强
陈小斌
李陈侠
孙建宝
韩静
崔腾发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
陕西省地震局
出处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2-197,共1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74057)
中国地震局九寨沟地震科考项目
中国地震局地震行业科研专项(20130811)共同资助.
文摘
东昆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一条近EW走向的巨型断裂,其东南尾端发生分叉形成了复杂的马尾状断裂系统,2017年在该区域发生了九寨沟M_S7.0地震。文中对跨过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和九寨沟地震区的3条剖面上的大地电磁探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采用三维电磁成像反演技术获取了三维深部电性结构图像。所得结果表明,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及周边区域内的东昆仑断裂、白龙江断裂和光盖山-迭山断裂表现出向SW倾斜的电性差异带,这些断裂向下延伸并合并于中下地壳的低阻层中,共同组成了由南向北扩展的花状构造。在马尾状构造中,隐伏的虎牙断裂带(北段)在深部表现为明显的低阻边界带;塔藏断裂的规模明显小于虎牙断裂(北段),并与虎牙断裂(北段)组成单侧花状结构;白龙江断裂和光盖山-迭山断裂依然表现为由南向北扩展的花状构造,2组花状结构在深部衔接并统一归并于壳内的低阻层中。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的震源区位于高、低阻交界区域,处于松潘-甘孜地块壳内低阻层向NE涌动的端点附近,根据震源区的电性结构和流变结构推测震源深度≤11km。虎牙断裂(北段)的延伸深度和规模大于东侧的塔藏断裂,是2017年九寨沟地震的发震断层。松潘-甘孜地块北部中下地壳发育南西深、北东浅的低阻层,表明青藏高原向NE推挤的运动方式是2017年九寨沟地震的动力来源。
关键词
孕震环境
2017
年
九寨沟
M
_
S
7
.0
地震
大地电磁三维成像
昆仑-秦岭断裂系
Keywords
seismogenic environment
2017
Jiuzhaigou M
_
S
7
.0 earthquake
3D magnetotelluric imaging
eastern terminus fault system of the East Kunlun Fault
分类号
P315.722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区域一维速度模型对地震定位的定量影响——以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序列为例
宋倩
于湘伟
邓山泉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和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区深部电性结构探测
孙翔宇
詹艳
赵凌强
陈小斌
李陈侠
孙建宝
韩静
崔腾发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