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InSAR分析2015年尼泊尔M_W7.8地震形变场特征及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被引量:
2
1
作者
徐小波
马超
+2 位作者
洪顺英
连达军
张迎峰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6-89,共14页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了MW7.8地震,本文基于震前、震后两景Sentinel-1A雷达影像,采用D-InSAR两轨差分干涉法提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同震形变场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主边界逆冲断裂(MBT)和主前锋逆冲断裂(MFT)附近,形...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了MW7.8地震,本文基于震前、震后两景Sentinel-1A雷达影像,采用D-InSAR两轨差分干涉法提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同震形变场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主边界逆冲断裂(MBT)和主前锋逆冲断裂(MFT)附近,形变场整体表现为自西北向往东南方向延伸近150 km的纺锤形包络状,以大面积隆起抬升形变为主,视线向最大隆升形变达1.18 m,抬升区北侧存在一小沉陷区,以InSAR观测值定位同震最大形变中心。基于均匀介质弹性半空间模型(Okada模型)与InSAR观测数据反演了断层滑动分布。反演结果表明该地震属于典型逆冲型地震,发震断层为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MHT),同震破裂从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MHT)向上沿着主前锋逆冲断裂(MFT)传递。基于InSAR同震形变场局部形变细节,结合震区地质背景、断裂分布及断层运动特征,获得了同震破裂拟出露地表迹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5
年尼泊尔M
_
w
7.8
地震
D-INSAR
同震形变场
滑动分布反演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15年尼泊尔Mw7.8地震的震后形变机制——震后余滑效应和黏滞性松弛效应
被引量:
1
2
作者
李宇磊
张永志
+1 位作者
王帅
刘泰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578-1587,共10页
利用较为完善的球体位错理论,结合尼泊尔地震震后1年GPS数据,研究2015年尼泊尔Mw7.8地震震后形变机制。探索了两种不同的震后形变机制模型:①单一的震后余滑模型(模型1);②震后余滑和黏滞性松弛联合模型(模型2)。模型1研究结果表明,震...
利用较为完善的球体位错理论,结合尼泊尔地震震后1年GPS数据,研究2015年尼泊尔Mw7.8地震震后形变机制。探索了两种不同的震后形变机制模型:①单一的震后余滑模型(模型1);②震后余滑和黏滞性松弛联合模型(模型2)。模型1研究结果表明,震后余滑主要发生在20~35 km深度处,位于同震破裂的下倾区域;余滑以逆冲为主,伴随有右旋走滑分量,其中最大逆冲和走滑分量分别为20 cm和11 cm;震后余滑释放的地震矩为1.23×1020Nm,等效于Mw7.33地震。模型2得到的余滑分布与模型1相一致,但累积滑动量略小,释放地震矩为1.1×1020Nm,等效于Mw7.32地震。模型2研究表明尼泊尔地震震源区岩石圈弹性层厚度和地幔黏滞性系数的最优值分别为40 km和2×1019Pa·s。综上所述,尼泊尔地震震后1年时间内,震后余滑效应起主导作用,黏滞性松弛效应起次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泊尔M
w
7.8
地震
GPS数据
球体位错理论
断层余滑
地幔黏滞性松弛
原文传递
题名
基于InSAR分析2015年尼泊尔M_W7.8地震形变场特征及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被引量:
2
1
作者
徐小波
马超
洪顺英
连达军
张迎峰
机构
苏州科技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出处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6-89,共1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01515)
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LED2018B04)。
文摘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了MW7.8地震,本文基于震前、震后两景Sentinel-1A雷达影像,采用D-InSAR两轨差分干涉法提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同震形变场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主边界逆冲断裂(MBT)和主前锋逆冲断裂(MFT)附近,形变场整体表现为自西北向往东南方向延伸近150 km的纺锤形包络状,以大面积隆起抬升形变为主,视线向最大隆升形变达1.18 m,抬升区北侧存在一小沉陷区,以InSAR观测值定位同震最大形变中心。基于均匀介质弹性半空间模型(Okada模型)与InSAR观测数据反演了断层滑动分布。反演结果表明该地震属于典型逆冲型地震,发震断层为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MHT),同震破裂从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MHT)向上沿着主前锋逆冲断裂(MFT)传递。基于InSAR同震形变场局部形变细节,结合震区地质背景、断裂分布及断层运动特征,获得了同震破裂拟出露地表迹线。
关键词
2015
年尼泊尔M
_
w
7.8
地震
D-INSAR
同震形变场
滑动分布反演
Keywords
2015
nepal
M
_
w
7.8
earthquake
D-InSAR
Coseismic
deformation
field
Fault
slip
inversion
分类号
P315.7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15年尼泊尔Mw7.8地震的震后形变机制——震后余滑效应和黏滞性松弛效应
被引量:
1
2
作者
李宇磊
张永志
王帅
刘泰
机构
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出处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578-1587,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4028)。
文摘
利用较为完善的球体位错理论,结合尼泊尔地震震后1年GPS数据,研究2015年尼泊尔Mw7.8地震震后形变机制。探索了两种不同的震后形变机制模型:①单一的震后余滑模型(模型1);②震后余滑和黏滞性松弛联合模型(模型2)。模型1研究结果表明,震后余滑主要发生在20~35 km深度处,位于同震破裂的下倾区域;余滑以逆冲为主,伴随有右旋走滑分量,其中最大逆冲和走滑分量分别为20 cm和11 cm;震后余滑释放的地震矩为1.23×1020Nm,等效于Mw7.33地震。模型2得到的余滑分布与模型1相一致,但累积滑动量略小,释放地震矩为1.1×1020Nm,等效于Mw7.32地震。模型2研究表明尼泊尔地震震源区岩石圈弹性层厚度和地幔黏滞性系数的最优值分别为40 km和2×1019Pa·s。综上所述,尼泊尔地震震后1年时间内,震后余滑效应起主导作用,黏滞性松弛效应起次要作用。
关键词
尼泊尔M
w
7.8
地震
GPS数据
球体位错理论
断层余滑
地幔黏滞性松弛
Keywords
2015
nepal
M
w
7.8
earthquake
GPS
data
spherical
dislocation
theory
fault
afterslip
viscoelastic
relaxtion
分类号
P315 [天文地球—地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InSAR分析2015年尼泊尔M_W7.8地震形变场特征及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徐小波
马超
洪顺英
连达军
张迎峰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0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2015年尼泊尔Mw7.8地震的震后形变机制——震后余滑效应和黏滞性松弛效应
李宇磊
张永志
王帅
刘泰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