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音乐性音效声音形态发展简述
1
作者 庄晓霓 《艺术科技》 2019年第15期131-133,共3页
音乐音效化的声音,结合了音乐元素与声效元素两者的特征,开拓了声音与画面配合的各种可能性.然而,并非电影艺术衍生出了音乐音效化的声音形态,从无调性音乐开始,音乐音效化的特征就是作曲家们关注的重点,并不断被用于作品中进行尝试与实... 音乐音效化的声音,结合了音乐元素与声效元素两者的特征,开拓了声音与画面配合的各种可能性.然而,并非电影艺术衍生出了音乐音效化的声音形态,从无调性音乐开始,音乐音效化的特征就是作曲家们关注的重点,并不断被用于作品中进行尝试与实验.20世纪,在不同音乐流派结合科技与音乐的推动下,音乐音效化的作品更是层出不穷.从John Cage(约翰·凯奇)《4分33秒》的无声哲学,到Luigi Russolo(路易吉·鲁索洛)的噪音机器;从Theremin(特雷门琴)无极的电波频率,到Fm调频合成仿真乐器音色的模仿;从Pierre Schaeffer(皮埃尔·谢弗尔)的Musiqueconcrète(具体音乐)《火车练习曲》到Max Mathews(麦克斯·马福)让计算机第一次唱出Dasiy bell的程序;从《太空漫游》中的大气声到2018年《敦刻尔克》中代表错听的Shepard tone(谢泼德无限循环音调)……每一次技术的尝试都为音乐转型音效化带来了华丽蜕变,最终两者相互融合,形成了全新的声音概念.笔者今天就从电影艺术的视角来解读一下近100年来音乐艺术逐渐从乐音体系走向噪音,并最终在声音这个范畴内呈现音乐音效化的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音效化 20世纪作曲技术 影视声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