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伴17P缺失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反应 被引量:5
1
作者 刘彦 克晓燕 +5 位作者 王晶 王艳芳 董菲 田磊 万伟 景红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02-806,共5页
目的:探讨伴有染色体17P缺失del(17p)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对治疗的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6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住院的新发MM患者,用原位免疫荧光杂交法(FISH)和G显带技术检测患者骨髓染色体异常;伴de... 目的:探讨伴有染色体17P缺失del(17p)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对治疗的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6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住院的新发MM患者,用原位免疫荧光杂交法(FISH)和G显带技术检测患者骨髓染色体异常;伴del(17p)的MM患者诱导治疗分为无硼替佐米化疗(VAD、CHOP)组和含硼替佐米化疗(PAD、PCD)组。部分伴软组织肿块患者接受50 Gy局部放疗。疗效标准采用IMWG的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部分缓解(PR)、稳定(SD)及进展(PD)。总体反应率(ORR)为(CR+VGPR+PR)。无疾病进展生存(PFS)和总体生存(OS)统计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结果:用FISH和G显带技术共检测122例病例,染色体异常60例(60/122),del(17P)13例(13/122)。del(17P)患者中位年龄59岁,男女比例8∶5,IgG型占61.3%(8/13),软组织肿块发生率58.3%(7/13),同时合并其它染色体异常53.8%(7/13),与13q14缺失(D13S319和/或RB1)合并30.8%(4/13),与1q21+合并23.1%(3/13)。可评价疗效13例,无硼替佐米化疗组(n=6)和硼替佐米化疗组(n=7)的ORR分别为33.3%和100.0%,VGPR分别为0%和57.1%,PR分别为33.3%和42.9%,PD分别为50.0%比0%,(P=0.042)。放疗4例(2例诊断时,2例复发期),均未见有疗效。中位随访14(2.0-40)个月,中位PFS(95%CI 0.9-11.1)6个月,中位OS 21(95%CI 9.0-33.0)个月。无硼替佐米化疗组和含硼替佐米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0.8(95%CI 3.4-16.6)个月和未达到此效果,(P=0.017)。结论:del(17p)约占新诊断MM的10.7%,易合并软组织肿块,易与del(13q14)和1q21+合并出现,无硼替佐米的化疗方案疗效差,患者对放疗不敏感,生存期短;硼替佐米可以改善缓解率和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p缺失 17p缺失多发性骨髓瘤 软组织浆细胞瘤 放疗 化疗
下载PDF
双打击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反应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马涛 吴鹏强 +1 位作者 李晓明 陈燕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20年第11期1340-1344,共5页
目的分析初诊双打击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反应。方法应用原位荧光杂交技术(FISH)检测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初诊MM患者146例1q21扩增及17p缺失情况,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Ⅲ期合并1q2... 目的分析初诊双打击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反应。方法应用原位荧光杂交技术(FISH)检测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初诊MM患者146例1q21扩增及17p缺失情况,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Ⅲ期合并1q21扩增和/或17p缺失定义为双打击MM组,共42例,非双打击MM组104例。对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双打击组β2-微球蛋白、乳酸脱氢酶、肌酐、血钙、骨髓浆细胞比例、国际骨髓瘤工作组分组高危型者比例均较非双打击组高,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636、-3.789、-5.116,t=2.288,Z=-5.091,χ^2=32.489,均P<0.05);双打击组患者的血红蛋白为(75.14±20.65)g/L,低于非双打击组的(88.21±26.31)g/L(t=-3.187,P=0.002)。146例患者的4年生存率为42.7%,非双打击患者的4年生存率为51.4%,双打击组患者的4年生存率为13.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00,P<0.001)。42例双打击患者中,19例患者采用传统方案治疗,4年生存率为12.3%,23例患者采用含硼替佐米方案治疗,4年生存率为25.4%,两种治疗方法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非双打击相比,双打击MM患者的临床表现更严重,4年生存率更低,硼替佐米可能无法改善双打击MM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原位杂交 荧光 XYY染色体核型 基因 抑制 17p缺失 1q21扩增 治疗结果 预后 硼替佐米
原文传递
Smith-Magenis综合征患儿2例遗传学分析
3
作者 冯暄 朱韶华 +4 位作者 蔺朋武 贾春暘 张钏 何静 张庆华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6-580,共5页
Smith-Magenis综合征(Smith-Magenis syndrome,SMS)(OMIM:182290)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特征是智力障碍、睡眠障碍、颅面和骨骼异常、行为异常,以及言语和运动发育迟缓[1]。该疾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RAI1基因(OMIM:607642)被... Smith-Magenis综合征(Smith-Magenis syndrome,SMS)(OMIM:182290)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特征是智力障碍、睡眠障碍、颅面和骨骼异常、行为异常,以及言语和运动发育迟缓[1]。该疾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RAI1基因(OMIM:607642)被认为是致病的关键基因,约90%的患者可检测到包含RAI1基因的缺失,少数患者可检测到该基因的杂合变异[2]。SMS于1982年由Smith等[1]首先报道,发病率约为1∶25000,大多为散发。到目前为止,国内仅报道不足10例。本文对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例SMS患儿的临床症状和遗传学特点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对此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ith-Magenis综合征 17p11.2缺失 RAI基因 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
原文传递
染色体17p^(13.1)位点杂合缺失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
4
作者 王洪义 崔建涛 吕有勇 《实用癌症杂志》 2001年第4期357-359,共3页
目的 探讨染色体 17p13 .1位点杂合缺失 (LOH )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PCR RFLP)的方法 ,检测 60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 17号染色体短臂 17p13 .1位点LOH。结果 经PCR扩增、酶切和电... 目的 探讨染色体 17p13 .1位点杂合缺失 (LOH )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PCR RFLP)的方法 ,检测 60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 17号染色体短臂 17p13 .1位点LOH。结果 经PCR扩增、酶切和电泳分离 ,在 17p13 .1位点共筛选出信息个体 3 8例 ,LOH发生频率为 42 .1% (16/3 8)。在Ⅰ~Ⅱ期和Ⅲ~Ⅳ期乳癌中LOH阳性率分别为 5 6.0 %和 15 .4%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而该位点LOH与淋巴结转移及ER、PR水平无明显相关。分析 17p13 .1位点LOH与预后的关系发现 ,LOH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期明显较LOH阴性患者短 (P <0 .0 1)。结论  17p13 .1位点LOH多发生在乳腺癌病变早期 ,检测该位点LOH有可能成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 1个新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17p杂合缺失 预后 生物学行为
下载PDF
首例无PAFAH1B1基因缺失17p13.3微缺失综合征所致性腺发育不良及诊疗研究
5
作者 薛媚 李敏 +1 位作者 张晓倩 张知新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13-619,共7页
目的首次报告1例17p13.3微缺失综合征患儿所致性腺发育不良,并总结国内外无PAFAH1B1基因缺失17p13.3微缺失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型。方法文章报告1例2014年2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初诊为生长激素缺乏症、2023年7月诊断为伴性腺发育不良的17p1... 目的首次报告1例17p13.3微缺失综合征患儿所致性腺发育不良,并总结国内外无PAFAH1B1基因缺失17p13.3微缺失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型。方法文章报告1例2014年2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初诊为生长激素缺乏症、2023年7月诊断为伴性腺发育不良的17p13.3微缺失综合征患儿,并进行文献回顾,总结无PAFAH1B1基因缺失17p13.3微缺失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结果患儿,女,14岁,4岁时因动脉导管未闭接受封堵手术。5岁5月龄时因生长迟缓初诊,确诊生长激素缺乏症,此后生长激素治疗9年,身高增长满意。患儿智力运动发育落后,14岁时尚无第二性征发育,性激素检测及子宫卵巢超声检查显示性腺发育不良,开始性激素替代治疗。患儿面容异常(头部细长,前额宽,发际线高,眼距宽,鼻梁低,宽鼻尖,耳位低,小下颌),第五指短而弯曲,乳间距宽。全外显子+拷贝数变异分析技术(WES+CNVs)显示患儿染色体17p13.3区域存在2.24MB的杂合缺失,无PAFAH1B1基因缺失,为YWHAE基因单倍体剂量不足。迄今国内外共报道31例YWHAE基因缺陷的17p13.3微缺失综合征病例,该患儿为首例发现性腺发育不良的病例。结论对于身材矮小且面容异常的患儿,应警惕17p13.3微缺失综合征等遗传病,需通过基因检测明确诊断。该病不仅导致生长激素缺乏、生长迟缓、面容异常等疾病,也可导致性腺发育不良,需注意监测,精准治疗,提升患儿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p13.3微缺失综合征 YWHAE基因 身材矮小 异常面容 性腺发育不良
原文传递
两例Miller-Dieker综合征胎儿的产前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林少宾 罗艳敏 +3 位作者 吴坚柱 陈宝江 纪媛君 周祎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9-92,共4页
目的对两例畸形胎儿进行细胞与分子遗传学研究,分析其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对两例产前超声提示异常的胎儿的羊水细胞及其双亲的外周血细胞进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检测(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 目的对两例畸形胎儿进行细胞与分子遗传学研究,分析其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对两例产前超声提示异常的胎儿的羊水细胞及其双亲的外周血细胞进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检测(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 array)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对SNP array的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两例胎儿的羊水染色体核型均为46,XY,其父母外周血核型均未见异常。病例1的SNParray结果为arr[hg19]17p13.3(83035-2567405)×1,即17p13.3区存在2.484Mb的末端缺失;病例2的SNParray结果为arr[hg19]17p13.3p13.2(83035~3377560)×1,即17p13.3区存在3.295Mb的末端缺失。17p13.3及17p13.3p13.2微缺失区均覆盖了Miller-Dieker综合征(Miller-Dieker syndrome,MDS)的关键区域,包含PAFAH1B1、YWHAE和CRK等MDS的候选致病基因。两例胎儿的羊水细胞中期分裂相FISH结果均提示17p13.3区缺失,验证了SNParray的结果,而胎儿父母外周血中期分裂相FISH结果均未见异常,可排除其父母存在涉及17pter区的微小重排。结论MDS胎儿的超声特征主要为中枢神经系统畸形。SNParray分析可以有效地诊断MDS并明确17p13.3缺失的断裂点和基因内容,有助于对其基因型与表型对应关系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 Miller-Dieker综合征 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 17p13.3微缺失
原文传递
产前诊断5例17p13.3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 被引量:2
7
作者 党颖慧 万陕宁 +3 位作者 宋婷婷 郑芸芸 李佳 杨红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11期1268-1272,共5页
目的对5例17p13.3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胎儿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CMA)在产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5例孕妇因超声提示胎儿结构异常/血清学筛查异常进行产前诊断,利用染色体G显带和CMA技术对5例胎儿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 目的对5例17p13.3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胎儿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CMA)在产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5例孕妇因超声提示胎儿结构异常/血清学筛查异常进行产前诊断,利用染色体G显带和CMA技术对5例胎儿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进行检测。结果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结果显示:胎儿2核型结果为46,XN,-17,+der(17)t(15;17)(q24.1;p13.3),其他均未见异常。CMA检测结果显示,4例17p13.3微缺失综合征,1例17p13.3微重复综合征;5例孕妇得知胎儿检测结果并经遗传门诊咨询后决定终止妊娠。结论CMA技术可有效地检测出传统核型分析无法识别的具有临床意义的微缺失/微重复等染色体异常,提高了产前诊断的准确性,为家庭再生育复发风险评估及产前诊断提供依据,从而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p13.3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 CMA 产前诊断
下载PDF
17p13.3p13.2微缺失胎儿一例并文献复习
8
作者 李燕青 傅婉玉 +3 位作者 吴素霞 江矞颖 王元白 庄建龙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CAS 2022年第5期389-392,共4页
报告1例采用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检测对产前影像学检查提示胎儿无脑回畸形、双侧脑室增宽、室间隔缺损及生长受限的患儿进行遗传病因分析情况。SNP-array检测结果显... 报告1例采用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检测对产前影像学检查提示胎儿无脑回畸形、双侧脑室增宽、室间隔缺损及生长受限的患儿进行遗传病因分析情况。SNP-array检测结果显示胎儿在17号染色体17p13.3p13.2区段存在4.3 Mb片段缺失,包含Miller-Dieker综合征疾病区域,经对父母验证后提示该片段缺失为新发变异,说明联合影像学及SNParray检测进行胎儿出生缺陷筛查与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缺失 多态性 限制性片段长度 产前诊断 Miller-Dieker综合征 17p13.3微缺失 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
下载PDF
一例Smith-Magenis综合征新生儿的临床特点及遗传学分析
9
作者 疏恒 叶同生 +6 位作者 刘光辉 戴立英 查萍 李先红 赵钰玮 朱筱珊 郑洪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4期409-412,共4页
目的探讨1例Smith-Magenis综合征新生儿病例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病因。方法应用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技术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遗传诊断,并分析疾病表型与遗传缺陷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患儿出生后... 目的探讨1例Smith-Magenis综合征新生儿病例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病因。方法应用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技术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遗传诊断,并分析疾病表型与遗传缺陷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患儿出生后第二天出现病理性黄疸伴免疫缺陷,头颅磁共振提示脑室增宽、枕大池扩大等。3月龄时面容表现为方脸型、前额突出、眼睛深陷、眼睑裂向上倾斜、眼距增宽、鼻梁低平等。经基因诊断结果提示患儿17p11.2区段存在约2.9 Mb杂合缺失,seq[GRCh37]del(17)(p11.2)(chr17:16836379-19880992),其父母为野生型。结论Smith-Magenis综合征多发现于儿童期及成人期病例,新生儿期病例较为罕见,Smith-Magenis综合征新生儿神经系统及行为异常特征暂时未表现,但病理性黄疸、头颅影像学异常及免疫缺陷等可能为该综合征新生儿特征,值得新生儿医师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ith-Magenis综合征 新生儿 17p11.2缺失综合征
原文传递
新生儿17p13.3微缺失综合征1例及其家系分析并文献复习
10
作者 毛雨鸽 丁晶 +2 位作者 黄山雅美 刘瑶 刘捷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2年第2期183-185,F0003,共4页
回顾性分析于本院就诊的1例17p13.3微缺失综合征患儿及其母亲与外祖母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主要检索数据库为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探讨17p13.3... 回顾性分析于本院就诊的1例17p13.3微缺失综合征患儿及其母亲与外祖母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主要检索数据库为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探讨17p13.3微缺失综合征在新生儿期的主要临床特征及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17p13.3微缺失综合征保留正常的PAFAB1H基因,临床特征主要为面部畸形、发育迟缓、智力低下以及轻度的颅内结构异常。本病基因型与临床表型之间的精确关系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p13.3微缺失 新生儿 家系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