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表达HPV16型E6和E7突变基因重组痘苗病毒的构建及其抗肿瘤免疫效果的观察 被引量:2
1
作者 职慧军 韩立群 +4 位作者 任皎 田厚文 骆卫锋 梁雨 阮力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41-344,共4页
目的 构建用于子宫颈癌治疗的HPV16型E6和E7重组痘苗病毒实验性疫苗株 ,并对其抗肿瘤免疫效果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以痘苗病毒为载体、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共表达HPV16E6和E7基因的重组痘苗病毒。该病毒免疫C57BL 6小鼠后 ,检测其免... 目的 构建用于子宫颈癌治疗的HPV16型E6和E7重组痘苗病毒实验性疫苗株 ,并对其抗肿瘤免疫效果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以痘苗病毒为载体、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共表达HPV16E6和E7基因的重组痘苗病毒。该病毒免疫C57BL 6小鼠后 ,检测其免疫原性和抗移植瘤生长情况。结果 PCR结果显示 ,重组病毒VmE6E7的TK基因内插入了分别由痘苗病毒早晚期启动子H6和7.5K表达的ME6和ME7 1基因。动物实验结果表明 ,rVmE6E7在C57BL 6小鼠体内可诱发E6和E7特异性抗体产生 ,被免疫小鼠能够抵抗HPV16E6E7转化的同系肿瘤细胞的攻击。结论 获得 1株用于宫颈癌治疗的HPV16型实验疫苗株 ,为进一步研制人用HPV16型疫苗株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肿免疫效果 16乳头状病毒 宫颈肿 DNA疫苗 E6蛋白 E7蛋白 治疗性疫苗实验株
原文传递
16型人乳头状瘤病毒E6、E7与宫颈癌、宫颈炎关系的初步研究
2
作者 徐波 胡丽娜 +1 位作者 顾美礼 任红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71-372,379,共3页
目的 了解重庆地区宫颈癌、宫颈炎发病与16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E6、E7的关系。 方法 运用PCR,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HPV16 E6、E7的扩增和克隆。结果 重庆地区宫颈癌、宫颈炎组织中HPV16 E6,E7总检出率分别为70%和65%。 结论 ... 目的 了解重庆地区宫颈癌、宫颈炎发病与16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E6、E7的关系。 方法 运用PCR,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HPV16 E6、E7的扩增和克隆。结果 重庆地区宫颈癌、宫颈炎组织中HPV16 E6,E7总检出率分别为70%和65%。 结论 重庆地区HPV16感染与宫颈癌、宫颈炎的发生相关。E7原癌蛋白可能与宫颈癌发生早期有关,而E6原癌蛋白可能与宫颈癌形成晚期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乳头状病毒 宫颈癌 宫颈炎 PCR
下载PDF
人乳头状瘤病毒16/18型在口腔疣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邹萍 唐瞻贵 +2 位作者 冯德云 沈子华 姚志刚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 研究人乳头状瘤病毒 16 /18型在口腔疣状癌中的表达状况 ,探讨其在口腔疣状癌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分别检测 8例正常口腔粘膜、13例疣状癌、10例高分化鳞状细胞癌、10例低分化鳞癌组织中HP... 目的 研究人乳头状瘤病毒 16 /18型在口腔疣状癌中的表达状况 ,探讨其在口腔疣状癌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分别检测 8例正常口腔粘膜、13例疣状癌、10例高分化鳞状细胞癌、10例低分化鳞癌组织中HPV16 /18E6蛋白和HPV16 /18DNA的表达。结果 ①疣状癌HPV16 /18E6蛋白及HPV16 /18DNA阳性表达率均为 6 9.2 % (9/13) ,E6蛋白平均染色强度高于高分化鳞状细胞癌和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组 (P <0 .0 5 )。②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PV16 /18E6蛋白与原位杂交方法检测HPV16 /18DNA结果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 HPV16 /18型感染是口腔疣状癌的重要致病因子 ,与高分化鳞状细胞癌、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组织相比 ,HPV16 /18型感染与疣状癌的关系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18乳头状病毒 口腔疣状癌 免疫组化 原位杂交 检测
下载PDF
HPV16/18E6蛋白和PKR/p-PKR在宫颈病变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罗远材 瞿全新 糜若然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13-617,共5页
目的:探讨宫颈病变组织HPV16/18感染对蛋白激酶R(PKR)激活的影响及两者在宫颈癌形成、演进过程中的作用和对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PV16/18型E6蛋白(E6)、PKR、磷酸化型PKR(p-PKR)在63例宫颈癌、114例... 目的:探讨宫颈病变组织HPV16/18感染对蛋白激酶R(PKR)激活的影响及两者在宫颈癌形成、演进过程中的作用和对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PV16/18型E6蛋白(E6)、PKR、磷酸化型PKR(p-PKR)在63例宫颈癌、114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Ⅰ-Ⅲ)、15例正常宫颈组织的表达。结果:E6蛋白与PKR在各组的阳性表达率与宫颈病变级别呈正相关(P〈0.05,P〈0.05),E6蛋白与PKR在各组的阳性表达率呈正相关(P〈0.05);宫颈癌组PKR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p-PKR(P〈0.01);E6、PKR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大小有关(P〈0.05,P〈0.05);宫颈癌患者病情进展与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1),病情进展与E6、p-PKR阳性表达率相关(P〈0.05,P〈0.05)。结论:HPV16/18感染可阻碍PKR激活,突破机体防御HPV16/18感染的机制,在宫颈癌的发生及演进过程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对宫颈癌患者预后不利;p-PKR能抑制宫颈癌患者病情进展,可能改善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 宫颈上皮内样病变 16/18乳头状病毒E6蛋白 蛋白激酶PKR 磷酸化PKR
下载PDF
宫颈癌疫苗通过“原理论证”
5
作者 徐冰 《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 2003年第4期192-192,共1页
关键词 宫颈癌 疫苗 重组16乳头状病毒疫苗 生产 “原理论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