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还田玉米秸秆氮释放对关中黄土供氮和冬小麦氮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35
1
作者 黄婷苗 郑险峰 王朝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2785-2795,共11页
【目的】在陕西关中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研究还田玉米秸秆的氮释放对土壤供氮和冬小麦氮吸收的影响,为优化区域秸秆还田的小麦氮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试验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在陕西省周至县终南镇进行,冬小麦播种后,... 【目的】在陕西关中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研究还田玉米秸秆的氮释放对土壤供氮和冬小麦氮吸收的影响,为优化区域秸秆还田的小麦氮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试验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在陕西省周至县终南镇进行,冬小麦播种后,在小麦行间填埋装有风干玉米秸秆的尼龙网袋,采用网袋法与15N同位素交叉标记还田玉米秸秆和氮肥,在秸秆还田条件下,设置不施氮和施氮200 kg N·hm-2两个处理,重复4次,定期取样测定网袋中剩余秸秆的氮素变化和收获期小麦不同器官的氮含量,研究小麦生长季还田玉米秸秆的氮素释放,秸秆氮和肥料氮的去向,及不同来源的氮素对小麦地上部氮吸收的贡献。【结果】残留在玉米秸秆中的总氮量从小麦播种到越冬前降低,此后到返青期上升,返青期后又逐渐下降。从播种至收获,不施氮和施氮量200 kg N·hm-2时,秸秆自身氮素的释放量分别为19.7和18.3 kg·hm-2,吸持的土壤氮为10.4和7.5 kg·hm-2;吸持肥料氮(施氮时)为3.6 kg·hm-2,因此秸秆向土壤净释放的氮素分别为9.4和7.2 kg·hm-2。小麦收获期,不施氮和施氮200 kg N·hm-2时分别有65.1%和67.7%的秸秆氮残留在未腐解的秸秆中,31.5%和30.4%随着秸秆腐解释放进入土壤或损失,小麦当季吸收利用的秸秆氮很少,分别为3.4%和1.9%。秸秆还田条件下,施氮量为200 kg N·hm-2时,经吸收进入小麦地上部、残留于土壤及损失、被玉米秸秆吸持的肥料氮分别占施入土壤肥料氮总量的25.0%、73.2%和1.8%。土壤氮对小麦当季氮吸收的贡献最大,肥料氮次之,秸秆氮的贡献最小,不施氮与施氮时,分别为98.3%和69.2%、0和30.1%,1.7%和0.6%。小麦吸收的土壤、肥料和秸秆氮素主要分配在小麦籽粒中,不施氮与施氮时分别为98.1%和68.8%、0和30.5%、1.9%和0.7%。【结论】在陕西关中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种植一季小麦后,还田秸秆氮主要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平原 秸秆还田 氮释放 冬小麦 15n示踪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根系特性及氮肥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31
2
作者 石德杨 李艳红 +4 位作者 夏德军 张吉旺 刘鹏 赵斌 董树亭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006-2017,共12页
【目的】玉米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选用耐密型品种,增加种植密度是现在玉米获得高产的主要措施之一。然而,高密度种植加剧了玉米生长空间的压力,导致单株生长受到抑制,单株产量降低。根系作为吸... 【目的】玉米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选用耐密型品种,增加种植密度是现在玉米获得高产的主要措施之一。然而,高密度种植加剧了玉米生长空间的压力,导致单株生长受到抑制,单株产量降低。根系作为吸收土壤水分与养分的主要器官,其生长受密植条件抑制。研究夏玉米品种根系特性对密度响应的基因型差异,探明密植条件下耐密型夏玉米根系特性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关系,为耐密型夏玉米品种的根系改良及密植条件下养分与水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试验于2014—2015年在山东农业大学黄淮海区域玉米技术创新中心进行,以耐密型品种郑单958(ZD958)和不耐密型品种鲁单981(LD981)为试验材料,采用土柱栽培与^(15)N标记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手段,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D1,52 500 plants/hm^2与D2,82 500 plants/hm^2),不同耐密型品种根系性状及氮素吸收利用情况对种植密度的响应。【结果】增加种植密度可显著提高夏玉米籽粒产量,但两品种单株籽粒产量均显著降低。两品种根系生物量、根长、根系表面积、根系活性吸收面积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D1条件下,LD981根系各项指标生育前期高于ZD958,乳熟期后均低于或显著低于ZD958。D2条件下,两品种根系各项指标生育前期差异不显著,而生育后期LD981显著低于ZD958;地上部单株绿叶面积与穗位叶净光合速率受基因型及密度影响,变化趋势与根系一致。两品种根冠质量比受密度增加影响差异不显著,但根冠活性面积比显著降低;增加种植密度两品种单株氮素积累量及氮利用效率显著降低,肥料氮回收率、氮肥偏生产力均显著提高,但肥料氮所占植株氮素积累量的比例不受密度变化影响;D2下ZD958植株肥料氮含量、肥料氮所占比例、肥料氮回收率及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高于LD981。【结论】耐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耐密型品种 密度 土柱 根系特性 15n示踪
下载PDF
土壤肥力对红壤性水稻土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8
3
作者 彭卫福 吕伟生 +3 位作者 黄山 曾勇军 潘晓华 石庆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3614-3624,共11页
【目的】土壤肥力是红壤性稻田水稻丰产的基础。明确不同肥力对红壤性水稻土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为红壤性稻田土壤培肥和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质地相似的不同肥力水平的红壤性水稻土进行盆栽试验(以土壤有机质... 【目的】土壤肥力是红壤性稻田水稻丰产的基础。明确不同肥力对红壤性水稻土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为红壤性稻田土壤培肥和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质地相似的不同肥力水平的红壤性水稻土进行盆栽试验(以土壤有机质的高低代表土壤肥力的高低),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不同肥力水平(F_L、F_M和F_H分别代表低肥力、中肥力和高肥力,其低、中、高肥力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分别为19.9、29.6、38.9 g·kg^(-1))和氮肥水平(N_0、N_(150)和N_(225)分别代表施氮量为0、150和225 kg·hm^(-2),共9个试验处理,分别为F_LN_0、F_LN_(150)、F_LN_(225)、F_MN_0、F_MN_(150)、F_MN_(225)、F_HN_0、F_HN_(150)和F_HN_(225))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氮肥吸收及其去向的影响。【结果】提升土壤肥力和施氮均能显著提高水稻的有效穗数、产量和总吸氮量。与N_0相比,F_L、F_M和F_H在N_(150)处理下的增产率分别为63%、40%、17%,而在N_(225)处理下的增产率分别为89%、55%和23%。在中、低肥力土壤上,增施氮肥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而F_HN_(150)和F_HN_(225)处理之间产量无显著差异。^(15)N示踪结果表明,相同施氮量条件下,水稻植株对肥料氮素和土壤氮素的吸收量均随土壤肥力的提高而增加。但是,水稻植株总吸氮量中来自土壤氮素的比例随土壤肥力的提高而增加,而来自肥料氮素的比例则随之降低。增施氮肥会增加水稻吸收肥料氮素的比例,降低其吸收土壤氮素的比例。F_L、F_M和F_H土壤水稻的平均氮肥回收率分别为42%、48%和52%,平均氮肥残留率分别为20%、23%和28%,平均氮肥损失率分别为38%、29%和20%。F_LN_(225)氮肥回收率显著高于F_LN_(150),F_M两个施氮量氮肥回收率无显著差异,而F_HN_(225)的氮肥回收率显著低于F_HN_(150)。提升土壤肥力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氮、铵态氮和固定态铵的含量。【结论】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 15n示踪 红壤性水稻土 氮肥利用效率 氮肥去向
下载PDF
不同质地土壤上烤烟氮素积累、分配及利用率的研究 被引量:26
4
作者 朱佩 张继光 +6 位作者 薛琳 季学军 王传义 程森 段苏珍 任夏 张忠锋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62-370,共9页
【目的】土壤质地能概括反映土壤内在的肥力特征,对土壤养分供应具有调控作用,是影响农田中土壤氮素供应和氮肥利用的重要因素。本试验通过在皖南烟区3种质地(壤土、黏壤、砂壤)土壤上施用等量氮肥来研究其对烤烟不同生育期的氮素吸收... 【目的】土壤质地能概括反映土壤内在的肥力特征,对土壤养分供应具有调控作用,是影响农田中土壤氮素供应和氮肥利用的重要因素。本试验通过在皖南烟区3种质地(壤土、黏壤、砂壤)土壤上施用等量氮肥来研究其对烤烟不同生育期的氮素吸收、积累及利用特征的影响,旨在为烟田土壤改良及烤烟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皖南烟区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典型壤土、黏壤和砂壤土上分别建立田间试验,采用15N田间微区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烤烟的团棵期(移栽后38 d)、现蕾期(移栽后53 d)、平顶期(移栽后64d)和成熟期(移栽后103 d),采集长势一致的烟株样品,测定烟株各部位的生物量,并采用凯氏定氮法检测其全氮含量,采用ZHTO2型同位素质谱仪测定其15N丰度。【结果】皖南烟区壤土和黏壤土上烤烟总氮和肥料氮积累均随生育期呈单峰变化,在烤烟平顶期达最大,总氮积累量分别为4.25 g/plant和3.96 g/plant,肥料氮积累量分别为2.34 g/plant和2.54 g/plant,而砂壤土上烤烟到成熟期其总氮和肥料氮的积累量达到最大,分别是5.64 g/plant和2.73 g/plant,均显著高于同时期的壤土和黏壤;壤土、黏壤和砂壤土上烤烟均以叶部肥料氮占总氮比例及氮素分配率较高,茎部次之,根部最低;不同质地土壤上烤烟氮肥利用率与肥料氮的积累动态具有一致的变化趋势,其中壤土和黏壤在平顶期最大,分别为34.5%和40.7%,之后壤土利用率缓慢下降,黏壤下降幅度较大,而砂壤土上烤烟氮肥利用率在生育期内呈上升趋势,至成熟期最大,为43.7%。【结论】不同质地土壤上烟株对氮素的吸收利用顺序为砂壤>壤土>黏壤,黏壤土在烤烟生育期内供氮能力较弱,应合理调控土壤氮的矿化及增加肥料氮的供应;砂壤土氮肥利用率较高,应严格控制氮肥的施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地 肥料氮 土壤氮 15n示踪 烤烟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移栽期和氮肥对烤烟产量、产值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5
5
作者 谢志坚 涂书新 +8 位作者 李进平 许汝冰 陈振国 曹仕明 王学龙 李建平 陈良存 曹翔练 郭利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13-520,共8页
采用大田15N同位素示踪试验,在湖北襄樊2个不同海拔的植烟生态区,研究了3个不同烟苗移栽期及施用氮肥对烤烟产量、产值和氮素吸收、利用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海拔和高海拔植烟生态区施用氮肥烤烟产量分别增加29%和19.2%,产值分别增... 采用大田15N同位素示踪试验,在湖北襄樊2个不同海拔的植烟生态区,研究了3个不同烟苗移栽期及施用氮肥对烤烟产量、产值和氮素吸收、利用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海拔和高海拔植烟生态区施用氮肥烤烟产量分别增加29%和19.2%,产值分别增加24.8%和25.7%。与5月5日移栽相比,推迟移栽期(5月15日或25日)对低海拔地区烤烟产量产值影响不明显,但显著提高高海拔地区烤烟产量产值10%~30%。对烤烟总氮累积量的分析表明,推迟移栽期,低海拔地区植株吸氮量增加25%~45%,而高海拔地区植物吸氮量下降6%~20%。低海拔和高海拔试验点烤烟的地上部氮肥利用率分别约为30%和21%。推迟移栽期显著提高生育前期氮肥利用率,但在中后期无明显影响。与总氮积累趋势相反,推迟移栽期,烤烟各部位肥料氮占总氮的比例,低海拔地区下降10%~40%,而高海拔地区增加15%~50%。在高海拔地区,5月中下旬移栽烟苗有利于肥料氮素的吸收利用和增产增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移栽期 氮肥 吸收 15n示踪
下载PDF
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玉米氮素吸收和利用的研究 被引量:25
6
作者 潘晓丽 林治安 +2 位作者 袁亮 温延臣 赵秉强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3,共6页
盆栽试验条件下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夏玉米氮肥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中(M)、低(L)肥力土壤的施肥比对应不施肥空白对照的增产效果要好于高肥力土壤(H)。等NPK用量情况下,高肥力土壤(H-NPK)玉米籽粒产量... 盆栽试验条件下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夏玉米氮肥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中(M)、低(L)肥力土壤的施肥比对应不施肥空白对照的增产效果要好于高肥力土壤(H)。等NPK用量情况下,高肥力土壤(H-NPK)玉米籽粒产量分别比低肥力(L-NPK)和中肥力(M-NPK)土壤高出23.07%和12.40%。M-NPK处理的玉米籽粒吸收的氮素占总吸氮量的比例最高,达到82.3%。在本试验条件下,玉米吸收的肥料氮与土壤氮比例接近1∶1;L-NPK和M-NPK处理的肥料氮贡献率显著高于H-NPK处理。L-NPK处理玉米的氮肥表观利用率较M-NPK和H-NPK处理分别高出约2个百分点,而同位素15N研究表明,高(H-NPK)、低(L-NPK)肥力土壤之间的氮肥利用率差异不显著,但均较中(M-NPK)肥力土壤高出6.78%和7.65%。L-NPK处理的氮素激发率最高,其次为M-NPK处理,但二者间无显著性差异,且均较H-NPK处理显著高出37.30%和26.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 15n示踪 氮素利用率 氮素分配 氮肥贡献率 激发效应
下载PDF
施肥枪施肥对桃树氮素吸收分配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4
7
作者 吴小宾 彭福田 +4 位作者 崔秀敏 徐艳如 孙媛媛 张晓丹 郭立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80-687,共8页
以5年生早熟桃品种"雨花露"和10年生晚熟桃品种"中华寿桃"为试材,利用15N示踪法,研究了开放射状沟撒施与施肥枪施肥对桃树氮素吸收、利用与分配及对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枪施肥,叶片吸收的肥料氮比... 以5年生早熟桃品种"雨花露"和10年生晚熟桃品种"中华寿桃"为试材,利用15N示踪法,研究了开放射状沟撒施与施肥枪施肥对桃树氮素吸收、利用与分配及对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枪施肥,叶片吸收的肥料氮比例(Ndff%)从新梢旺长期开始明显升高,之后整个生长季内叶片Ndff%及叶绿素含量始终处于较高水平,新梢旺长期枝条生长速率明显加快;果实成熟后,果肉、果核中Ndff%分别是开放射状沟撒施的3.64、4.73倍;生长季末期,整株氮素当季吸收率为20.35%,比开放射状沟撒施提高5.87个百分点。表明施肥枪施肥能使氮素更快地被吸收和运输到各新生器官,显著提高氮素当季利用率。施肥枪施肥的氮素残留率为49.33%,开放射状沟撒施为50.46%,二者差异不显著。施肥枪施肥有利于提高桃产量并可显著提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供试果园每年用施肥枪施1000 kg/hm2复合肥,桃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达14.14%,产量达26780 kg/hm2,分别比开放射状沟撒施1250 kg/hm2的复合肥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3.31个百分点,产量提高352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树 施肥枪 15n示踪 氮素当季吸收率 品质
下载PDF
优化施氮模式下设施菜地氮素的利用及去向 被引量:21
8
作者 姜慧敏 张建峰 +6 位作者 李玲玲 李树山 张水勤 潘攀 郭俊娒 刘恋 杨俊诚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46-1154,共9页
针对设施蔬菜生产中化肥氮高强度投入造成的肥料资源浪费和土壤质量下降等突出问题,以我国设施蔬菜生产典型区山东寿光为研究基地,在该区域3年减施氮肥模式对农学、肥力和环境效应影响的定位试验基础上,应用15N示踪技术,对筛选出的氮肥... 针对设施蔬菜生产中化肥氮高强度投入造成的肥料资源浪费和土壤质量下降等突出问题,以我国设施蔬菜生产典型区山东寿光为研究基地,在该区域3年减施氮肥模式对农学、肥力和环境效应影响的定位试验基础上,应用15N示踪技术,对筛选出的氮肥优化模式进行验证,并定量化地研究氮肥基于C/N调控和基于水分调控的优化模式下氮素的吸收、利用及去向,以期为设施菜地合理的氮素管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试验设2个处理,1)农民习惯施氮模式(FP);2)优化施氮模式(OPT)。研究结果表明,OPT处理的番茄地上部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均高于FP,作物吸收氮只有20%左右来自化肥氮;与FP相比,OPT处理的化肥氮素农学效率和氮素利用率显著提高(P<0.05);土壤中残留氮主要以硝态氮的形式存在,FP和OPT处理在0—100 cm土层中的残留量分别为N 536.9和340.3 kg/hm2,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层,随着深度的增加,累积量有所减少,OPT处理显著降低了各土层硝态氮的累积(P<0.05);除了作物吸收和土壤残留的氮,FP和OPT处理中分别有32.4%和8.2%的化肥氮以各种途径损失,OPT处理氮素损失率比FP低24.2个百分点。综合以上研究结果,优化施氮模式对化肥氮的吸收、利用及减少化肥氮的损失方面均优于农民习惯施氮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示踪 设施菜地 化肥氮素利用效率
下载PDF
广东南雄烟区烤烟氮素累积分配及利用特征 被引量:21
9
作者 杨志晓 刘化冰 +5 位作者 柯油松 吴文斌 张小全 邱妙文 赵伟才 杨铁钊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50-1456,共7页
在广东南雄烟区以烤烟品种K326为材料,采用田间原位培养方法和15N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土壤氮素矿化特征、烤烟氮素累积分配规律以及当季施入肥料氮的分配情况.结果表明:南雄烟区土壤氮素矿化量随着生育期推移呈上升趋势,... 在广东南雄烟区以烤烟品种K326为材料,采用田间原位培养方法和15N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土壤氮素矿化特征、烤烟氮素累积分配规律以及当季施入肥料氮的分配情况.结果表明:南雄烟区土壤氮素矿化量随着生育期推移呈上升趋势,在移栽后75 d达到高峰,此后下降;不施氮处理土壤氮素矿化量在各生育期均显著高于施氮处理;烟株不同器官氮素积累量表现为叶片>茎>根.烤烟在团棵期和打顶期以吸收肥料氮为主,成熟期则以吸收土壤氮为主,烟株整个生育期吸收的氮素主要来源于土壤氮,且吸收的土壤氮及其占总氮的比例随生育期推移和叶片着生部位的升高而增加.氮肥烟株利用率、土壤残留率和损失率分别为30.8%、32.3%和36.9%.南雄烟区土壤氮素矿化能力较强,土壤氮对上部叶片质量的影响较大,在施氮量为150 kg.hm-2条件下,肥料氮的残留量和损失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氮素 土壤 矿化 15n示踪
原文传递
烤烟烟碱合成及其氮素来源与移栽期和氮肥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李进平 谢志坚 +7 位作者 涂书新 许汝冰 陈振国 王学龙 曹仕明 李建平 于洋 张允政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14-719,共6页
采用田间试验与15N同位素示踪微区试验,在湖北襄樊植烟生态区老湾村(N 31°27,′E 111°14′,海拔1130 m)研究了3个不同移栽期和施用氮肥对烤烟烟碱含量和烟碱氮素来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5月5日移栽相比,推迟移栽期至5... 采用田间试验与15N同位素示踪微区试验,在湖北襄樊植烟生态区老湾村(N 31°27,′E 111°14′,海拔1130 m)研究了3个不同移栽期和施用氮肥对烤烟烟碱含量和烟碱氮素来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5月5日移栽相比,推迟移栽期至5月15日-25日,烟碱含量、烟碱氮占总氮比例以及烟碱肥料氮比例分别平均增加10%-85%、5%-110%和21%-56%;与不施氮相比,施用氮肥提高烟碱含量12%-59%,提高烟碱氮占总氮比例5%-127%。烤烟烟碱氮占总氮的比例随生育进程逐渐增加,而各部位烟叶烟碱肥料氮比例随生育进程和叶位上升逐渐下降。土壤氮是烟碱氮的主要来源,对烟叶烟碱含量有决定性影响。结果说明在当地条件下,控施氮肥和适当提前移栽期更有利于降低烟叶(尤其是中、上部叶)中的烟碱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移栽期 氮肥 烟碱 15n示踪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外源氮在土壤中转化及其微生物响应的影响 被引量:17
11
作者 陈珊 丁咸庆 +4 位作者 祝贞科 王娟 彭佩钦 葛体达 吴金水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613-1621,共9页
秸秆还田是农业生产上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而秸秆中较高的碳氮比,使秸秆碳的利用率较低,温室气体排放较高,因此配施无机氮磷肥能够调控土壤中元素计量比,增加微生物活性和元素利用率,促进土壤肥力提升.本研究选择在模拟秸秆还田条件... 秸秆还田是农业生产上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而秸秆中较高的碳氮比,使秸秆碳的利用率较低,温室气体排放较高,因此配施无机氮磷肥能够调控土壤中元素计量比,增加微生物活性和元素利用率,促进土壤肥力提升.本研究选择在模拟秸秆还田条件下,添加^(15)N标记的无机氮肥,研究不同养分肥料添加对土壤中外源氮转化与分配的影响,以及微生物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秸秆添加增加了土壤和土壤溶液中铵态氮和总氮含量;秸秆与无机氮肥配施条件下,土壤中^(15)N-TN在100 d培养时期内基本保持在28~33μg,^(15)N-NH+4在前30 d培养时期内逐渐增加,而后逐渐降低;施P增加了土壤中^(15)N-TN和^(15)N-NH+4的含量,却使土壤溶液中^(15)N量降低了28%.无机氮肥在土壤中的分配表明,^(15)N在土壤中的比例基本保持在52%~61%,磷肥的添加使^(15)N在土壤中的分配比例最大提高了16.5%,而土壤溶液中^(15)N的比例由第5 d的36%降低至100 d时30%,使外源^(15)N损失量减少了1.2倍.秸秆添加促进了微生物活性,显著提高了土壤MBN的量;而无机肥料的添加进一步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100 d培养实验后,秸秆与无机氮、磷肥同时添加使MBN增加到对照处理的2.0和2.2倍.磷肥添加促进了微生物对^(15)N的利用,使^(15)N-微生物生物量氮(^(15)N-MBN)的量比添加秸秆和氮肥处理的提高了1.5倍.对土壤氮转化酶活性(β-1,4-N-乙酰葡糖氨糖苷酶,NAG)的研究结果表明,氮肥降低了土壤酶活性和底物亲和性,而氮磷肥同时添加时,酶活性较单加秸秆处理提高了48.1%.本研究可为深入了解稻田土壤生态系统氮循环、实现农田土壤肥力提升和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微生物 转化 15n示踪 酶活性
原文传递
应用15N分析施氮量对弱筋小麦氮素吸收利用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12
作者 吴培金 闫素辉 +3 位作者 张从宇 邵庆勤 许峰 李文阳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1-126,共6页
为分析氮素水平对弱筋小麦植株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弱筋小麦品种宁麦13和扬麦13为材料,设置不同施氮水平(N 105、210和315 kg·hm^-2),应用15N示踪分析技术研究弱筋小麦植株氮素积累、转运与利用的变化。结果表明,弱筋小麦开花期... 为分析氮素水平对弱筋小麦植株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弱筋小麦品种宁麦13和扬麦13为材料,设置不同施氮水平(N 105、210和315 kg·hm^-2),应用15N示踪分析技术研究弱筋小麦植株氮素积累、转运与利用的变化。结果表明,弱筋小麦开花期、成熟期植株及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来源于肥料氮和土壤氮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且来源于土壤氮比例显著高于肥料氮。籽粒蛋白质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高。弱筋小麦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率为29.44%~41.25%,对籽粒氮素积累的贡献率为36.51%~60.89%,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2个小麦品种的氮肥生产效率、氮肥利用效率均表现为N105>N210>N315,且N315处理的氮素收获指数低于N105、N210处理,即弱筋小麦籽粒氮肥生产效率、氮肥利用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本试验条件下,保证弱筋小麦籽粒品质的同时,又有相对较高的籽粒产量、氮肥生产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适宜的施氮量应在105~210 kg·hm^-2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筋小麦 15n示踪 氮肥 氮素吸收 氮素利用效率
下载PDF
^15N示踪法研究不同灌水处理对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6
13
作者 孟维伟 王东 +1 位作者 于振文 石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31-837,共7页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15N示踪法,设置全生育期不灌水(W 0)、冬水+拔节水(W 1)、冬水+拔节水+开花水(W 2)3个灌水处理,每次灌水60 mm,每个灌水处理下,设置15N尿素作底肥+普通尿素作追肥、普通尿素作底肥+15N尿素作追肥2个15N示踪处理的微区...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15N示踪法,设置全生育期不灌水(W 0)、冬水+拔节水(W 1)、冬水+拔节水+开花水(W 2)3个灌水处理,每次灌水60 mm,每个灌水处理下,设置15N尿素作底肥+普通尿素作追肥、普通尿素作底肥+15N尿素作追肥2个15N示踪处理的微区,研究不同灌水处理对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及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熟期地上部植株氮素积累量及来源于土壤的氮素的积累量均为W 2>W 1>W 0;肥料氮的积累量为W 0、W 1>W 2。W 1处理基肥氮积累量及比例均显著低于W 0处理,追肥氮的积累量及比例均显著高于W 0处理;W 2处理基肥氮和追肥氮的积累量均显著低于W 0处理。成熟期肥料氮在植株各器官的分配量为子粒>茎秆+叶鞘>叶>穗轴+颖壳;各处理营养器官中基肥氮的比例高于追肥氮,子粒中追肥氮的积累量及比例高于基肥氮。子粒中分配的肥料氮量为W 0、W 1>W 2。W 1处理子粒产量最高,植株中肥料氮的积累量及利用率均高于W 2处理。说明灌溉冬水+拔节水促进了小麦对追肥氮和土壤氮素的吸收积累,提高了肥料氮的积累量和利用率;在此基础上增灌开花水,地上部积累的追肥氮量及其向子粒中的分配比例均显著降低,这是花后供水多导致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显著降低的生理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15n示踪 灌水量和时期 氮素吸收分配 肥料氮利用率
下载PDF
外源氮在中、低肥力红壤中的转化与去向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邵兴芳 申小冉 +4 位作者 张建峰 徐明岗 张文菊 黄敏 周显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11,共6页
采用盆栽15N示踪技术,研究了外源化肥氮和有机氮在中、低肥力红壤中的转化过程及其在土壤团聚体中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无论是低肥力还是中等肥力红壤上,化肥与有机肥配施都能显著增加土壤硝态氮、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且显著... 采用盆栽15N示踪技术,研究了外源化肥氮和有机氮在中、低肥力红壤中的转化过程及其在土壤团聚体中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无论是低肥力还是中等肥力红壤上,化肥与有机肥配施都能显著增加土壤硝态氮、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且显著提高氮肥在土壤中的残留率,减少氮肥损失。相同施氮条件下,小麦生育期内中等肥力红壤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硝态氮含量分别相当于低肥力土壤的1.8、1.3和2.0倍。中等肥力红壤上尿素的施入对小麦生育期土壤硝态氮无影响,而低肥力红壤上施用尿素使土壤硝态氮含量提高了5.7倍。施肥可以显著提高低肥力红壤上小麦的地上部吸氮量,相当于不施肥的2.1-3.3倍,但对于中等肥力红壤,不同施氮条件对小麦的地上部吸氮量无明显影响。施入有机肥可以显著增加土壤各粒级团聚体中外源氮的残留量,是单施化肥的2.1-5.0倍。与单施化肥氮相比,有机氮或与有机肥配施的化肥氮优先进入到大团聚体中,而外源氮在微团聚体和粉粘粒中的残留与分配并无明显差异。本研究说明有机肥或化肥与有机肥配施能有效降低氮肥的损失,提高氮肥在土壤中的保存,特别是对于中等肥力的土壤,有机肥的配合施用对于后季作物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 15n示踪 氮转化 残留率 红壤
下载PDF
外源化肥氮素在土壤有机氮库中的转化及关系 被引量:12
15
作者 姜慧敏 李树山 +7 位作者 张建峰 杨俊诚 李玲玲 张水勤 郭俊娒 刘恋 谢义琴 王峰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21-1430,共10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明外源化肥氮在土壤不同有机氮库中的动态转化及关系,为实现化肥氮素养分高效利用的有效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15N示踪技术(15N标记尿素,丰度10.3%),以江西红壤性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土壤培养试验,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明外源化肥氮在土壤不同有机氮库中的动态转化及关系,为实现化肥氮素养分高效利用的有效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15N示踪技术(15N标记尿素,丰度10.3%),以江西红壤性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土壤培养试验,研究农民习惯施肥水平下,水稻不同生育期外源化肥氮在土壤有机氮库(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酸解铵态氮、酸解未知氮和非酸解有机氮)中的转化及关系。采用通径分析方法,评估来自外源化肥氮的有机氮各组分之间的转化关系。【结果】1)土壤中氨基酸态氮和氨基糖态氮中来自外源的化肥氮(氨基酸态氮-15N和氨基糖态氮-15N)含量从分蘖期到拔节期显著升高(P<0.05),从拔节期到灌浆期显著降低(P<0.05),全生育期两个组分中来自外源化肥氮的含量最高值分别为26.5和8.4 mg/kg,均出现在分蘖期和拔节期之间;酸解性铵态氮中来自外源的化肥氮(酸解性铵态氮-15N)含量从分蘖期到成熟期逐渐降低,全生育期的动态转化符合指数递减方程;酸解未知态氮中来自外源的化肥氮(酸解未知态氮-15N)含量随着生育期的延长逐渐达到动态平衡,最大值接近12.8 mg/kg;非酸解性有机氮中来自外源的化肥氮(非酸解性有机氮-15N)含量在全生育期的变化符合对称方程,最低值7.9 mg/kg出现在拔节期和灌浆期之间。2)在水稻营养生长阶段的分蘖期和拔节期,外源化肥氮分别以酸解性铵态氮和氨基酸态氮为主要方式结合到土壤有机氮库中,其含量分别占施入化肥氮的21.5%和14.8%;在水稻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灌浆期)和生殖生长阶段(成熟期),外源化肥氮主要结合到非酸解性有机氮库中,分别占施入化肥氮的8.7%和12.7%。3)土壤各有机氮库中来自外源的化肥氮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酸解性铵态氮库起到了"暂时库"的作用,生育前期在土壤中固持氮,当可利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示踪 土壤有机氮 转化及关系
下载PDF
^(15)N示踪法研究弱光对不同穗型冬小麦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徐彩龙 王振林 +6 位作者 尹燕枰 蔡瑞国 王平 郭俊祥 李勇 翟学旭 刘铁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0,共10页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15N示踪法,设置不遮光(T0)、开花后1~10 d遮光(T1)、开花后11~20 d遮光(T2)和开花后21~30 d遮光(T3)4个处理,每个处理设置15N尿素作底肥+普通尿素作追肥和普通尿素作底肥+15N尿素作追肥两个15N示踪的微区,研究...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15N示踪法,设置不遮光(T0)、开花后1~10 d遮光(T1)、开花后11~20 d遮光(T2)和开花后21~30 d遮光(T3)4个处理,每个处理设置15N尿素作底肥+普通尿素作追肥和普通尿素作底肥+15N尿素作追肥两个15N示踪的微区,研究灌浆期弱光条件下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对不同来源氮素的吸收、分配、转运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期不同阶段遮光均不利于植株对氮素的吸收、积累和转运,品种间表现一致,呈T0>T3>T2>T1规律;小麦植株吸收的氮素68.0%~71.39%来自土壤氮,对追施氮的吸收量大于底施氮,灌浆期遮光增加了土壤氮素在营养器官的分配比例,不利于营养器官中土壤氮素向籽粒中的转运;各处理籽粒产量、肥料氮吸收量、氮肥利用率和肥料偏生产力均表现为T0>T3>T2>T1。相同处理条件下,济麦22籽粒产量和对肥料的利用大于山农8355。小麦灌浆期阶段性遮光降低了植株对氮素的吸收、转运和籽粒产量,以灌浆前期遮光影响最大,中期次之,后期最小;相同遮光条件下济麦22的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15n示踪 遮光 氮素吸收分配 氮素利用效率
下载PDF
供氮方式对冬马铃薯氮肥利用效率及氮素去向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韦剑锋 宋书会 +3 位作者 梁振华 韦冬萍 韦巧云 梁和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8-183,共6页
以马铃薯费乌瑞它为试材,采用田间微区^(15)N示踪技术,研究施N量160kg·hm^(-2)全部基施(T1)、55%基施+45%在齐苗期追施(T2)、55%基施+30%在齐苗期追施+15%在现蕾期追施(T3)3种方式,对冬马铃薯氮肥利用效率及去向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马铃薯费乌瑞它为试材,采用田间微区^(15)N示踪技术,研究施N量160kg·hm^(-2)全部基施(T1)、55%基施+45%在齐苗期追施(T2)、55%基施+30%在齐苗期追施+15%在现蕾期追施(T3)3种方式,对冬马铃薯氮肥利用效率及去向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吸收的N约46%~52%来源于当季施用的氮肥,48%~54%来自土壤和种薯;肥料N利用率为35.16%~39.99%,残留率为47.71%~51.78%,损失率为8.23%~15.50%。3种施氮方式下,肥料N主要残留在0~15cm土层。随施氮时间后移,肥料N残留在0~15cm土层呈上升趋势,在15~45cm土层呈下降趋势。施氮方式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总量和块茎干物质积累量影响不明显,但T3肥料N利用率、肥料N残留率明显大于T1、T2。因此,综合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T3施氮方式的效果较为理想。本研究为马铃薯氮素养分的有效管理提供了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15n示踪 氮肥利用率 土壤 氮素残留
下载PDF
氮水平对盆栽沙培番茄苗期根系三维构型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朱晋宇 惠放 +3 位作者 李苗 马韫韬 余宏军 蒋卫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131-137,共7页
为了研究施氮量对番茄苗期根系三维空间分布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中杂109番茄幼苗为材料,采用沙培盆栽方式并设置3个氮素水平处理,利用^(15)N示踪法和三维数字化仪分别研究幼苗根际氮素吸收运转效率与根系三维构型。结果表明:施氮肥4... 为了研究施氮量对番茄苗期根系三维空间分布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中杂109番茄幼苗为材料,采用沙培盆栽方式并设置3个氮素水平处理,利用^(15)N示踪法和三维数字化仪分别研究幼苗根际氮素吸收运转效率与根系三维构型。结果表明:施氮肥4 mmol/L处理番茄幼苗根系总长、根表面积和根系分支密度分别高于20 mmol/L处理16.5%、17.5%和^(15).5%;4 mmol/L处理幼苗根系三维构型是半径窄而深度深,20 mmol/L处理根系三维构型是半径宽而深度浅,4 mmol/L根系的平均深度较20 mmol/L处理高30%、但半径宽度较20 mmol/L处理低8%,12 mmol/L处理下幼苗根系半径宽度与深度均匀分布;高氮浓度会提高根系^(15)N吸收率与分配率,各器官^(15)N分配率为叶>茎>根,说明根际氮素转运对叶的贡献率最大;12 mmol/L处理幼苗^(15)N转运量与氮素利用率最高分别为508.3 mg/株和8.9%,20 mmol/L处理较4 mmol/L处理^(15)N转运量高128 mg/株,但是氮素利用率却降低2%。研究表明苗期管理上可以适当降低施氮量,番茄幼苗会主动改变根系三维构型来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 栽培 番茄幼苗 根系构型 15n示踪
下载PDF
海拔高度和移栽期对烤烟烟碱含量及其氮素来源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许汝冰 谢志坚 +3 位作者 李进平 涂书新 陈振国 王学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10256-10259,10336,共5页
[目的]探讨环神农架烟区适宜的植烟海拔高度和移栽期,为"金神农"优质烤烟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15N同位素示踪微区试验与田间试验,研究了2个不同海拔高度(903和1130m)和3个不同移栽期(5月5、15、25日)对烤烟烟碱含量... [目的]探讨环神农架烟区适宜的植烟海拔高度和移栽期,为"金神农"优质烤烟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15N同位素示踪微区试验与田间试验,研究了2个不同海拔高度(903和1130m)和3个不同移栽期(5月5、15、25日)对烤烟烟碱含量及其氮素来源的影响。[结果]烤烟吸收的土壤氮和肥料氮用于烟碱合成的比例随生育期的推进而逐渐增加,而地上部各器官烟碱氮中来源于肥料氮的比例则与之相反。与低海拔地区相比,高海拔地区烤烟各生育期体内吸收的肥料氮和土壤氮用于烟碱合成的比例分别降低了1%~29%和5%~47%;打顶期~成熟期,上、中、下部叶中肥料氮占烟碱氮的比例分别降低了41%~56%、32%~24%、22%~33%,从而导致烟碱含量降低了11%~35%。推迟移栽期降低了烤烟体内吸收的肥料氮和土壤氮用于烟碱合成的比例及烟叶中烟碱氮来源于肥料氮的比例,从而降低了烟叶中的烟碱含量。与5月5日移栽相比,5月15~25日移栽烤烟上、中和下部叶烟碱含量分别降低了8%~19%、12%~22%和12%~40%;但与5月15日移栽相比,5月25日移栽烤烟上、中部叶中烟碱含量有增加趋势。[结论]适当提高植烟海拔高度和推迟移栽期至5月15日左右更有利于降低烟叶中烟碱含量,尤其是上、中部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示踪 海拔高度 移栽期 烟碱 氮素来源
下载PDF
黑土春玉米田氮素的淋溶风险与阻控机制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袁磊 陈欣 +8 位作者 吕丽萍 马建 史奕 贾竞超 解宏图 张旭东 何红波 梁超 鲁彩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2-112,共11页
为阐明黑土春玉米田氮素的淋溶风险与阻控机制,运用田间原位15N示踪技术,设常规垄作、免耕无秸秆覆盖和免耕100%秸秆覆盖(秸秆量为7500 kg·hm−2)3个处理,量化了长期免耕秸秆覆盖措施下氮素在不同形态氮库中的转化特征、淋溶运移规... 为阐明黑土春玉米田氮素的淋溶风险与阻控机制,运用田间原位15N示踪技术,设常规垄作、免耕无秸秆覆盖和免耕100%秸秆覆盖(秸秆量为7500 kg·hm−2)3个处理,量化了长期免耕秸秆覆盖措施下氮素在不同形态氮库中的转化特征、淋溶运移规律和去向。结果表明:农民常规施肥量条件下,常规垄作、免耕无秸秆覆盖和免耕全量秸秆覆盖均已导致东北黑土春玉米田0~300 cm土壤剖面中分别累积461.6 kg(N)·hm−2、450.7 kg(N)·hm−2和439.7 kg(N)·hm−2的矿质氮,且主要是硝态氮(占比分别为84.2%、79.5%和81.7%),存在着氮素的淋溶损失风险。当季施入肥料氮对玉米苗期和抽雄期0~40 cm土层总硝态氮库累积的贡献率平均为60.9%和58.0%,其淋溶损失风险较高。与常规垄作处理相比,免耕全量秸秆覆盖降低了0~40 cm土层肥料氮向矿质氮库的转化,降低比例达20.8%;增加了其向黏土矿物固定态铵和有机氮库的转化,提高比例分别为39.4%和30.5%。0~20 cm土层,黏土矿物对肥料来源铵的固定能力和微生物对肥料来源矿质氮的固持能力基本相当;20~40 cm土层,固持能力前者高于后者,说明外源碳输入的数量及其与土壤微生物的接触程度共同决定着对矿质氮的固持潜能。通过免耕和秸秆覆盖调控机制,可阻控黑土春玉米田矿质氮在土壤剖面的大量积累,使氮肥利用效率和玉米产量均提高9.7%,氮肥的气态损失降低27.7%,延缓肥料氮向深层土壤剖面淋溶运移的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秸秆覆盖 15n示踪 迁移转化 淋溶损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