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壬基酚异构体在威廉腔环蚓(Metaphire guillelmi)体内的蓄积特征及对其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智勇 单正军 +2 位作者 卜元卿 王金燕 蔡小宇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35-941,共7页
以威廉腔环蚓(Metaphire guillelmi)为试验生物,利用14C标记壬基酚异构体(p353—NP)研究了14C—p353—NP在蚯蚓生物体内累积特征及对蚯蚓生长影响。结果显示:暴露96 d时蚯蚓体内14C—p353—NP含量为4.49~6.73 mg·g^(-1)(以湿重计)... 以威廉腔环蚓(Metaphire guillelmi)为试验生物,利用14C标记壬基酚异构体(p353—NP)研究了14C—p353—NP在蚯蚓生物体内累积特征及对蚯蚓生长影响。结果显示:暴露96 d时蚯蚓体内14C—p353—NP含量为4.49~6.73 mg·g^(-1)(以湿重计),生物-土壤蓄积因子为0.95~1.89;当14C—p353—NP处理组暴露浓度为128、160和200 mg·kg^(-1)时,蚯蚓生长抑制率分别为22.03%、24.82%和26.21%,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14C—p353—NP在蚯蚓体内累积总量及其对蚯蚓生长抑制作用受暴露浓度、暴露时间及两者共同作用,且影响显著(P<0.001)。14C—p353—NP可在蚯蚓体内富集,且在亚致死浓度(≤200 mg·kg^(-1))下抑制蚯蚓的生长。该研究结果可为土壤p353—NP生物毒性和生态风险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腔环蚓 14c示踪 14c—p353—NP 生物富集 生长抑制率
下载PDF
北京市冬季大气化石源CO2典型日变化的14C示踪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牛振川 周卫健 +5 位作者 程鹏 吴书刚 卢雪峰 杜花 付云翀 熊晓虎 《地球环境学报》 2016年第5期487-493,共7页
城市作为化石源CO_2(CO_(2_(ff)))排放的热点区域.获得其大气CO_(2_(ff))浓度的日变化特征对于深刻理解城市地区CO_(2_(ff))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而制定合理的节能减排政策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AMS-^(14)C技术,示踪了北京市冬季一个典型日... 城市作为化石源CO_2(CO_(2_(ff)))排放的热点区域.获得其大气CO_(2_(ff))浓度的日变化特征对于深刻理解城市地区CO_(2_(ff))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而制定合理的节能减排政策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AMS-^(14)C技术,示踪了北京市冬季一个典型日变化事件中大气(CO_(2_(ff)))的变化过程,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本次日变化事件中大气δ^(13)CO_2的值为(-13.9±0.8)%。(-14.8‰—-12.7‰),△^(14)CO_2的值为(-151.6±51.3)‰((-214.2±2.9)‰-(-82.3±3.0)‰),CO_(2_(ff))浓度为104.4±44.0μL·L^(-1)(168.6±2.7-52.1±3.2μL·L^(-1)。CO_(2_(ff))浓度具有较大的曰变化,夜晚CO_(2_(ff))浓度明显高于白天,主要是由于夜间大气混合层高度较低、供暖消耗更多的化石燃料以及在东南风条件下因北京不利的扩散条件而使CO_(2_(ff))聚积。此外,在早晚高峰期间,观察到由于交通流量增加引起的较高CO_(2_(ff))浓度。同期PM_(2.5)浓度相似的日变化过程进一步验证了本次CO_(2_(ff))观测结果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石源cO2 14c示踪 北京 日变化 冬季
下载PDF
稻草还田条件下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与差异 被引量:25
3
作者 王嫒华 苏以荣 +4 位作者 李杨 吴金水 郑华 朱捍华 胡乐宁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79-987,共9页
采用14C示踪技术,通过100 d的原状土柱室内模拟试验,得出以下研究结果:培养100 d后,有34.74%(水田覆盖)、17.85%(水田翻埋)、35.68%(旱地覆盖)和36.06%(旱地翻埋)的稻草碳被矿化,水田和旱地土壤分别有0.99%~1.17%和2.25%~2.53%的原有... 采用14C示踪技术,通过100 d的原状土柱室内模拟试验,得出以下研究结果:培养100 d后,有34.74%(水田覆盖)、17.85%(水田翻埋)、35.68%(旱地覆盖)和36.06%(旱地翻埋)的稻草碳被矿化,水田和旱地土壤分别有0.99%~1.17%和2.25%~2.53%的原有有机碳被矿化。土地利用和稻草还田方式及两因素的交互作用,对添加稻草碳的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率均有显著影响(p<0.01),但对于土壤原有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只有土地利用方式对其有显著影响(p<0.01);添加稻草后,土壤总累积矿化量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旱地翻埋除外),因为稻草还田抑制了土壤原有有机碳的降解,使100 d的累积矿化量相对于各自对照减少了13.95%(水田覆盖)、15.68%(水田翻埋)、11.04%(旱地覆盖)和3.34%(旱地翻埋)。水田翻埋和旱地覆盖是稻草资源合理利用的较好方式,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添加的稻草碳和土壤原有有机碳在水田的矿化速率均显著低于旱地,是水田有机碳含量通常高于同一景观单元旱地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田 旱地 原状土柱 有机碳矿化 14c示踪技术
下载PDF
应用^(14)C示踪技术测定大豆光合速率 被引量:8
4
作者 冯春生 沈银保 +3 位作者 张庆海 高金方 赵福林 徐豹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51-356,共6页
应用^(14)C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方法测定大豆的光合速率。结果表明,复叶的3个小叶间和小叶各部位间的光合速率差异不显著;叶正面的光合速率比叶背面的光合速率高24—29%;大豆没有发现午睡现象;盛花期至结荚期的光合速率高,大豆光合速率与... 应用^(14)C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方法测定大豆的光合速率。结果表明,复叶的3个小叶间和小叶各部位间的光合速率差异不显著;叶正面的光合速率比叶背面的光合速率高24—29%;大豆没有发现午睡现象;盛花期至结荚期的光合速率高,大豆光合速率与根瘤固N之间有密切相关,并对籽实产量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光合速率 测定 ^14c示踪
下载PDF
桂西北石灰土土壤有机碳矿化对外源有机物质和碳酸钙的响应 被引量:11
5
作者 葛云辉 苏以荣 +4 位作者 邹冬生 胡乐宁 冯书珍 肖伟 何寻阳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748-2754,共7页
为明确外源有机物质和无机碳酸盐对桂西北石灰土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加深对土壤有机碳周转特征的认识,本文以广西环江县喀斯特地区的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和地带性红壤(对照)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00d的室内培养试验[对照(无外源物添... 为明确外源有机物质和无机碳酸盐对桂西北石灰土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加深对土壤有机碳周转特征的认识,本文以广西环江县喀斯特地区的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和地带性红壤(对照)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00d的室内培养试验[对照(无外源物添加,CK)、添加14C-稻草(S)、添加Ca14CO3(C)],并对土壤呼吸释放的CO2及14C-CO2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培养100d后,外源物的添加均明显促进了红壤、棕色和黑色石灰土有机碳的矿化,外源14C-稻草和Ca14CO3对上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激发效应分别为28.7%、46.2%、15.5%和127.0%、175.3%、100.1%;土壤表观累积矿化量中外源Ca14CO3的贡献率分别为40.4%、48.4%、19.6%;土壤类型和添加物及两者间的交互作用均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激发效应、土壤表观累积矿化量中外源物的贡献、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率有显著影响。因此,外源有机物质和碳酸钙的添加改变了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特征,对于含碳酸盐的石灰土,研究土壤有机碳矿化、周转规律,评估其对大气CO2的影响必须考虑无机碳酸盐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土壤有机碳矿化 激发效应 无机碳 14c示踪技术
原文传递
应用^(14)C示踪研究双季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水稻后期功能叶的光合特性 被引量:5
6
作者 黄见良 李合松 +2 位作者 邹应斌 李建辉 屠乃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5-79,共5页
本研究结果表明 :超高产栽培 (VSHM)条件下剑叶和倒 2叶对14 CO2 的净同化强度分别极显著和显著高于对照 ,早稻和晚稻的趋势一致 ,是叶面积较大和单位面积光合速率较高所致。早稻和晚稻在灌浆结实期剑叶和倒 2叶的14 C 同化产物 5d内有1... 本研究结果表明 :超高产栽培 (VSHM)条件下剑叶和倒 2叶对14 CO2 的净同化强度分别极显著和显著高于对照 ,早稻和晚稻的趋势一致 ,是叶面积较大和单位面积光合速率较高所致。早稻和晚稻在灌浆结实期剑叶和倒 2叶的14 C 同化产物 5d内有1 7 5%~ 2 1 0 %滞留在标记叶内 ,滞留率晚稻大于早稻 ,倒 2叶大于剑叶 ,不同栽培处理之间差异不明显。14 C 的同化物有 45 3 %~ 65 4%向穗部运转 ,早稻大于晚稻 ,剑叶大于倒 2叶 ,VSHM比CK略有提高。VSHM超高产栽培双季实际产量达1 771 0kg hm2 ,比对照提高 1 8 3 3 % ,差异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超高产栽培 ^14c示踪 光合特性 双季超高产栽培 功能叶 剑叶光合速率 碳同位素示踪
下载PDF
夏季黄、东海初级生产力的分布及其变化 被引量:6
7
作者 林志裕 童金炉 +3 位作者 陈敏 邱雨生 马嫱 杨俊鸿 《同位素》 CAS 2011年第B12期95-101,共7页
利用14 C示踪法实测了黄、东海海域2006年6—8月的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积分初级生产力介于378.65~6 403.47mg/(m2.d)之间,平均为2 059.56mg/(m2.d)。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变化表现出3个特点:1)东海的积分初级生产力明显高于黄海;2)受黑潮... 利用14 C示踪法实测了黄、东海海域2006年6—8月的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积分初级生产力介于378.65~6 403.47mg/(m2.d)之间,平均为2 059.56mg/(m2.d)。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变化表现出3个特点:1)东海的积分初级生产力明显高于黄海;2)受黑潮水影响,海域的初级生产力比陆架区明显低;3)长江口东南海域和济州岛西南海域存在较高的初级生产力。对初级生产力和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表明,初级生产力的高值大多出现在水温为21~26℃的水体中,光强和营养盐共同调控着黄、东海海域初级生产力的分布。受黑潮水影响,海域初级生产力较低与其贫乏的营养盐有关,而长江冲淡水和冷涡输送的丰富营养盐维持着长江口东南海域和济州岛西南海域较高的初级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东海 初级生产力 14c示踪 夏季
下载PDF
那氏778诱导剂浸种对冬小麦^(14)C同化物生产及运转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明友 杨秀凤 +4 位作者 郑延海 王晓理 薛玉剑 祁士军 耿建芬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64-68,共5页
为了研究那氏778诱导剂浸种后冬小麦的增产机理,采用14C示踪技术研究了那氏778诱导剂浸种对冬小麦14C同化物的生产及运转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那氏778诱导剂浸种可显著提高冬小麦苗期、拔节期和灌浆期各器官及整株的相对光合强度和光合... 为了研究那氏778诱导剂浸种后冬小麦的增产机理,采用14C示踪技术研究了那氏778诱导剂浸种对冬小麦14C同化物的生产及运转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那氏778诱导剂浸种可显著提高冬小麦苗期、拔节期和灌浆期各器官及整株的相对光合强度和光合物质同化量。苗期各叶位叶片和整株的相对光合强度分别提高30.00%~43.00%和30.89%,整株光合物质同化量增加45.02%;拔节期展开叶、未展开叶和整株的相对光合强度分别提高30.41%、26.02%和31.81%,整株光合物质同化量增加47.06%;灌浆期叶片、叶鞘、节间的相对光合强度分别提高18.05%、17.00%、17.51%,整株相对光合强度提高31.37%,光合同化量增加65.08%。那氏778诱导剂浸种的小麦在生育前期以提高展开叶和冠层上部各器官的同化能力为主,生育后期在冠层下部弱光条件下各光合器官同化能力的提高更为明显。那氏778诱导剂浸种还提高了冬小麦的同化物向穗部、根系等输入的比例,生育前期(苗期)主要以向根系和未展开叶输入为主,分配比例分别提高4.06和2.46个百分点;生育后期(灌浆期)主要以向穗部输入为主,分配比例提高10.5个百分点,这有利于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为小麦的高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氏778诱导剂 冬小麦 ^14c示踪 同化物 生产 运转分配
下载PDF
山葡萄^(14)C同化产物分配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郭太君 焦培娟 +4 位作者 王喜荣 陈光 王铭 张雅凤 赵和祥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97-799,共3页
以2年生盆栽山葡萄‘双优’品种为试材,利用14C示踪技术对同化产物的分配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葡萄14C同化产物从开花期至果实着色期以叶片为分配中心,输出分配率为76.69%~45.09%;成熟期的同化产物分配以果实为中心,输出分配率... 以2年生盆栽山葡萄‘双优’品种为试材,利用14C示踪技术对同化产物的分配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葡萄14C同化产物从开花期至果实着色期以叶片为分配中心,输出分配率为76.69%~45.09%;成熟期的同化产物分配以果实为中心,输出分配率为47.39%,说明山葡萄在大部分生育期叶片对同化产物较果实有更强的竞争优势。果实着色期是山葡萄同化产物分配转换的关键时期。果实膨大期形成的同化产物积累在果实中的比例高于开花期和成熟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葡萄 ^14c示踪 同化产物 分配率
下载PDF
西洋参产量构成与同化产物的有效分配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光 李向高 李艳丽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47-253,共7页
利用14 C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参龄各主要生育期同化产物的运转动态及对产量的关系 ,揭示了不同生育期同化产物转化为能量、结构物质和贮藏性物质的相对消长规律。结果表明 :3年生西洋参不同生育期14 C 同化产物向根运输快于向果运输 ,根... 利用14 C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参龄各主要生育期同化产物的运转动态及对产量的关系 ,揭示了不同生育期同化产物转化为能量、结构物质和贮藏性物质的相对消长规律。结果表明 :3年生西洋参不同生育期14 C 同化产物向根运输快于向果运输 ,根是西洋参最强的同化产物竞争库 ,果实次之 ;4年生西洋参各主要生育阶段同化产物在生长、呼吸及贮存间的分配比例不同 ,展叶期的同化产物 85 %以上用于后续生长的能量代谢和器官建造 ,收获期参根中 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洋参 ^14c示踪技术 产量构成 同化产物 营养分配
下载PDF
外源碳酸钙和稻草对喀斯特地区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葛云辉 邹冬生 +1 位作者 苏以荣 何寻阳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4-318,共5页
为了解喀斯特土壤活性有机碳在土壤有机碳周转中的特征,设置在干土中添加14C–稻草(每1 g干土添加500μg C)、14C–CaCO3粉末(每1 kg干土添加50 g C)和不添加任何外源物(CK)3种处理,对广西环江县2种典型类型土壤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 为了解喀斯特土壤活性有机碳在土壤有机碳周转中的特征,设置在干土中添加14C–稻草(每1 g干土添加500μg C)、14C–CaCO3粉末(每1 kg干土添加50 g C)和不添加任何外源物(CK)3种处理,对广西环江县2种典型类型土壤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和地带性红壤进行为期100 d的室内培养试验。结果表明,添加14C–稻草和14C–CaCO3后5 d,红壤、棕色和黑色石灰土中土壤总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均达峰值,红壤中总MBC含量分别为231.7、273.0 mg/kg,分别高于对照70.2%和100.5%;棕色石灰土中总MBC含量分别为288.1、307.7 mg/kg,分别高于对照23.0%和31.3%;黑色石灰土中总MBC含量分别为683.7、787.2 mg/kg,分别高于对照4.5%和20.3%。3种土壤总溶解有机碳(DOC)含量均达到最大值;黑色石灰土总MBC含量显著大于棕色石灰土和红壤,而红壤总DOC含量显著大于石灰土(P<0.05)。14C–稻草对3种土壤14C–MBC、14C–DOC含量的影响显著大于14C–CaCO3的影响(P<0.05)。添加外源碳酸钙和稻草均能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喀斯特地区石灰性土壤较红壤稳定,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钙 稻草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溶解有机碳 14c示踪技术 喀斯特
下载PDF
西安市2016-2017年大气化石源CO2的14C示踪研究与来源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侯瑶瑶 周卫健 +6 位作者 程鹏 熊晓虎 周杰 吴书刚 杜花 卢雪峰 付云翀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0年第1期90-98,共9页
14C是研究城市中化石能源碳排放状况的有效手段;认识化石源CO2(CO2ff)的主要来源将有利于针对性地制定减排方案。本文利用分子筛主动吸附采样方法对西安市大气CO2行了连续积时采样,并利用AMS-^14C示踪方法,研究了西安市2016-2017年CO2f... 14C是研究城市中化石能源碳排放状况的有效手段;认识化石源CO2(CO2ff)的主要来源将有利于针对性地制定减排方案。本文利用分子筛主动吸附采样方法对西安市大气CO2行了连续积时采样,并利用AMS-^14C示踪方法,研究了西安市2016-2017年CO2ff的浓度变化,同时基于CO2ff与大气污染物的同源性,对CO2ff的主要来源进行了定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西安大气△^14C季节变化显著,变化范围是(-1.00±2.84)‰-(-187.25±3.62)‰,平均值为(-63.20±17.35)‰,相对于2012-2013年的平均值(-41.3±27.4)‰有明显的下降。CO2ff变化范围是(6.91±1.94)-(105.60±3.09)μmol·mol^-1,呈显著的夏季低、冬季高的季节变化特征,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CO2ff与SO2及NO2浓度总体上呈相同的季节变化特征,但与两者的相关性存在季节差异:在春夏季,CO2ff与SO2(R2=0.47,p<0.01)的相关性较强;而在秋冬季,CO2ff与NO2(R2=0.73,p<0.01)的相关性更为显著。可能是由于大气扩散条件的改变使得采样点CO2ff的主要来源发生了变化。春夏季节,大气扩散条件较好,采样点化石源CO2可能主要受到工业燃煤(高空排放)的影响,而秋冬季节,受到不利于扩散的气象条件的影响,化石源CO2可能主要受到采样点周围交通源(近地面排放)的影响。该研究结果可为CO2ff的源解析研究及大气CO2样品采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S-^14c示踪 分子筛 大气Δ14c 化石源cO2 季节变化
下载PDF
四溴双酚A(TBBPA)好氧降解菌Pseudomonas sp.JDT的筛选及其对TBBPA的降解转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莹莹 王永峰 +2 位作者 孙棐斐 郭红岩 季荣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8-226,共9页
四溴双酚A(TBBPA)作为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溴代阻燃剂,在环境中广泛存在.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TBBPA的好氧降解菌,经16S rDNA测序鉴定为假单胞菌属,命名为Pseudomonas sp.JDT.该菌在40天内对TBBPA的脱溴率为12.9%.外加碳源能够促进该菌对... 四溴双酚A(TBBPA)作为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溴代阻燃剂,在环境中广泛存在.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TBBPA的好氧降解菌,经16S rDNA测序鉴定为假单胞菌属,命名为Pseudomonas sp.JDT.该菌在40天内对TBBPA的脱溴率为12.9%.外加碳源能够促进该菌对TBBPA的矿化,且低浓度酵母提取物的促进作用高于葡萄糖和高浓度酵母提取物.利用^(14)C示踪技术,在持续加有外来碳源的纯菌培养体系中测定JDT对TBBPA的降解,发现18.5天后TBBPA的矿化率为2.7%,并检测到两种极性代谢产物,分别占有机可提取部分总放射性量的11.2%和47.2%.Pseudomonas sp.JDT可以作为研究环境中TBBPA微生物降解途径的实验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溴双酚A 微生物降解 假单胞菌属 14c示踪技术
下载PDF
应用^(14)C示踪技术测定鲢、鳙粪便中藻类的光合作用能力
14
作者 邹桂伟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41-42,40,共3页
目前,我国广泛应用氧气测定法来测定水域中的生产力,该方法虽简便易行,但精度不高。本实验用^(14)C示踪法测定鲢、鳙粪中藻类的光合作用速度,在国内还属技术水平较高的一种方法,它对池塘物质循环的理论研究有着重大意义。一、材料和方... 目前,我国广泛应用氧气测定法来测定水域中的生产力,该方法虽简便易行,但精度不高。本实验用^(14)C示踪法测定鲢、鳙粪中藻类的光合作用速度,在国内还属技术水平较高的一种方法,它对池塘物质循环的理论研究有着重大意义。一、材料和方法 (一) 材料:试验用的鲢、鳙是1986年3月从上海市水产研究所的试验池中获得的,规格为250g/尾,标记物为NaH^(14)CO_3。 (二) 试验方法 1.将取得的鲢、鳙分别放入两只0.5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鲢鱼 鳙鱼 粪便 ^14c示踪 藻类
下载PDF
高比活度[苯环-^(14)C]-环磺酮在好氧土壤中的降解转化研究
15
作者 李骄阳 张素芬 +2 位作者 庞杏燕 余志扬 叶庆富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0-148,共9页
环磺酮是一种4-羟基苯丙酮酸双加氧酶(HPPD)抑制剂类除草剂,研究环磺酮在好氧土壤中的降解规律对其环境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高比活度[苯环-^(14)C]-环磺酮为示踪剂,综合运用同位素示踪法并有机结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等... 环磺酮是一种4-羟基苯丙酮酸双加氧酶(HPPD)抑制剂类除草剂,研究环磺酮在好氧土壤中的降解规律对其环境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高比活度[苯环-^(14)C]-环磺酮为示踪剂,综合运用同位素示踪法并有机结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等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研究并明确了环磺酮在好氧土壤中的主要降解产物、降解途径及降解产物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好氧培养条件下,环磺酮母体在红壤土、潮土、黑土和褐土4种供试土壤中的降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其半衰期分别为13.18、5.05、10.49和2.82 d;环磺酮在4种好氧土壤中均存在M1、M2和M3三种主要降解产物,并推断了其在好氧土壤中的降解途径;除潮土120 d采样点外,在整个培养过程中,4种土壤中降解产物含量均表现为M2(0.5%~60.8%AR)>M3(0.0~10.0%AR)>M1(0.0~3.9%AR)。本研究结果为环磺酮的环境安全性评估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磺酮 ^(14)c示踪 好氧土壤 降解产物 降解途径
下载PDF
[苄基-^(14)C]-毒氟磷在大豆中的残留分布和代谢产物动态变化
16
作者 闻樊婷 郑若楠 +5 位作者 邵思遥 骆沛文 张素芬 余志扬 程曦 叶庆富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04-811,共8页
为深入了解毒氟磷在植物体内的残留代谢规律,以大豆为研究对象,利用;C示踪法研究了[苄基-;C]-毒氟磷在大豆中的残留分布特征及代谢产物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施药后毒氟磷主要残留在大豆受施叶上,在豆叶中毒氟磷母体的半衰期为15.32 d... 为深入了解毒氟磷在植物体内的残留代谢规律,以大豆为研究对象,利用;C示踪法研究了[苄基-;C]-毒氟磷在大豆中的残留分布特征及代谢产物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施药后毒氟磷主要残留在大豆受施叶上,在豆叶中毒氟磷母体的半衰期为15.32 d,施药后代谢产物的残留浓度均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增加;至施药20 d时,叶片上毒氟磷母体的残留浓度为6.960 mg·kg^(-1),占总放射性活度的53.443%;代谢产物M4、M3、M1+M2的残留浓度分别为3.838、2.431、1.464 mg·kg^(-1);收获时,可食豆子中残留物含量小于总放射性残留的0.3%,其代谢产物组成与叶中相同;母体及M4的相对含量分别为51.932%和20.301%,且两者残留浓度均大于0.050 mg·kg^(-1)。本试验为客观评价毒氟磷的安全性提供了重要的代谢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氟磷 ^(14)c示踪 残留 代谢 大豆
下载PDF
^(14)C-红霉素在水生生物的吸收运转特征
17
作者 刘志平 顾鑫 +3 位作者 余凯翔 张素芬 叶庆富 王伟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37-345,共9页
为探究红霉素在水环境的生物归趋,本试验采用^(14)C示踪法,建立蝌蚪-浮萍模拟水生生态系统和人工蔬菜水培系统,研究红霉素在蝌蚪、浮萍和食用蔬菜体内的吸收转运特征,并探讨2种不同来源[帕霍基腐殖土(PP)和萨旺泥河(SR)]的水体溶解性有... 为探究红霉素在水环境的生物归趋,本试验采用^(14)C示踪法,建立蝌蚪-浮萍模拟水生生态系统和人工蔬菜水培系统,研究红霉素在蝌蚪、浮萍和食用蔬菜体内的吸收转运特征,并探讨2种不同来源[帕霍基腐殖土(PP)和萨旺泥河(SR)]的水体溶解性有机质(DOM)对其生物可利用度的影响。结果表明,20μg·L^(-1)污染水平下,水体中红霉素能够通过表皮吸收进入水生生物,且其在不同生物中的吸收富集特征存在差异。模拟水生生态系统试验表明,纯水中红霉素能够快速为浮萍吸收富集,并于72 h内达到平衡浓度1.35±0.11 nmol·g^(-1)(干重),当水体中有DOM存在时,红霉素在浮萍体内的吸收富集受到显著抑制(P<0.05),且SR较PP抑制作用更强;红霉素在蝌蚪体内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富集,360 h时浓度达到峰值1.20±0.05 nmol·g^(-1),SR能够显著抑制蝌蚪对红霉素的吸收;SR对红霉素在浮萍和蝌蚪体内吸收的抑制作用更强,这可能与SR较PP更易与红霉素结合有关。水培蔬菜试验结果表明,水体中红霉素在油菜和生菜体内的富集系数分别为1.65±0.18(地上部)和1.36±0.23 L·kg^(-1)(地上部),显著低于蝌蚪和浮萍(58.77±0.63和49.58±4.03 L·kg^(-1)),且可以通过根部吸收运转至水培蔬菜茎叶,但其转运系数均小于1,表明红霉素不易在试验蔬菜体内向上转运;DOM对红霉素在油菜和生菜中的吸收富集无显著影响。本研究为科学评价红霉素的生态安全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c-示踪 红霉素 溶解性有机质(DOM) 吸收 运转
下载PDF
[噻唑基-2-^(14)C]-毒氟磷在产蛋鸡体内的分布
18
作者 骆沛文 张素芬 +5 位作者 张晗雪 胡成 余志扬 李秦衎 柴立红 叶庆富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377-2384,共8页
为阐明毒氟磷在动物体内的分布代谢特征,并深入认识毒氟磷的安全性和膳食风险,本研究选择白羽产蛋鸡为试验对象,[噻唑基-2-^(14)C]-毒氟磷为同位素示踪剂,研究了毒氟磷在产蛋鸡体内的排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毒氟磷在产蛋鸡体内排泄水平... 为阐明毒氟磷在动物体内的分布代谢特征,并深入认识毒氟磷的安全性和膳食风险,本研究选择白羽产蛋鸡为试验对象,[噻唑基-2-^(14)C]-毒氟磷为同位素示踪剂,研究了毒氟磷在产蛋鸡体内的排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毒氟磷在产蛋鸡体内排泄水平高,首次给药24 h后即排泄出当日给药量的82.04%,连续给药7 d后的累计排泄率为82.24%。毒氟磷在组织中的总残留仅占引入量的3.81%,其中胃中残留量占比相对最高,占引入量的2.14%,而肺、肾、脂肪、胰腺中的放射性残留量均不超过引入量的0.01%,膳食评估结果表明在上述内脏组织中的毒氟磷残留无膳食风险。蛋、肌肉、心、脑、脾、卵巢等组织中未检测到放射性残留。本研究为科学评价毒氟磷在家禽中的安全性提供了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氟磷 ^(14)c示踪 家禽 分布 排泄
下载PDF
超级杂交稻再生稻头季后期光合产物分配与产量形成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志强 刘德林 谭林 《湖南农业科学》 2010年第10期49-52,共4页
应用14C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4种超级杂交水稻再生稻头季后期光合产物的分配与产量形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超级杂交稻头季稻齐穗期后15 d光合产物在稻桩内的残留量与再生稻的有效穗、总干物质、产量及穗粒数呈正相关。超级稻头季齐... 应用14C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4种超级杂交水稻再生稻头季后期光合产物的分配与产量形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超级杂交稻头季稻齐穗期后15 d光合产物在稻桩内的残留量与再生稻的有效穗、总干物质、产量及穗粒数呈正相关。超级稻头季齐穗期后15 d光合产物的残留量影响头季稻头季留桩干物质,进而影响再生稻的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形成。残留在稻桩内的光合产物对再生稻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头季稻后期光合产物分配到稻桩的量越多,再生稻的发苗数、有效穗数越多,产量也就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再生稻 光合产物分配 14c同位素示踪技术
下载PDF
头季稻齐穗期剑叶光合产物分配与再生稻产量的相关性 被引量:7
20
作者 周文新 易镇邪 +1 位作者 屠乃美 李合松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60-864,共5页
以两系、三系杂交组合及其父本为材料,用14C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头季稻齐穗期剑叶光合产物的分配及其与再生稻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头季稻齐穗期剑叶光合产物80%~90%分配到穗部,10%~20%残留于叶、茎,且主要残留在剑叶中,仅5%左... 以两系、三系杂交组合及其父本为材料,用14C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头季稻齐穗期剑叶光合产物的分配及其与再生稻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头季稻齐穗期剑叶光合产物80%~90%分配到穗部,10%~20%残留于叶、茎,且主要残留在剑叶中,仅5%左右残留在茎鞘中,茎鞘各节间残留量一般表现为倒1〉倒2〉倒3〉倒4的趋势,倒2以下节间贮藏的光合产物占茎秆总量的1/3~2/3,品种(组合)间差异较大;(2)稻桩贮藏光合产物的52%~70%转运至再生稻体内,且分配至穗部的最多;(3)头季稻成熟期残留在茎鞘中,特别是倒2以下节间中的光合产物越多越有利于再生稻产量的提高;(4)本试验条件下,再生稻产量构成因素中,影响产量的首要因素是穗粒数。可见,选用穗粒数多、成熟期残留在茎鞘,特别是倒2以下节间中的光合产物较多的品种进行再生培植,有利于获得再生稻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再生稻 光合产物分配 产量 相关性 穗粒数 14c同位素示踪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