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旱区盐碱土剖面无机碳组分分布特征 被引量:9
1
作者 王玉刚 王忠媛 李彦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31-636,共6页
通过分离土壤动态性无机碳,结合^(14)C同位素技术,有效量化了盐碱土剖面无机碳组分的存储数量和年龄特征。结果表明:整个土壤剖面,盐土难溶性无机碳含量和可溶性无机碳含量明显高于碱土。无论是土壤难溶性无机碳储量还是可溶性无机碳储... 通过分离土壤动态性无机碳,结合^(14)C同位素技术,有效量化了盐碱土剖面无机碳组分的存储数量和年龄特征。结果表明:整个土壤剖面,盐土难溶性无机碳含量和可溶性无机碳含量明显高于碱土。无论是土壤难溶性无机碳储量还是可溶性无机碳储量,盐土和碱土中有近80%碳是存储在1 m以下,50%存储于3 m以下。相同土层,土壤可溶性无机碳储量约占土壤难溶性无机碳储量的30%。无论是盐土还是碱土,无机碳的年龄超过万年,而土壤可溶性无机碳的年龄明显低于土壤无机碳的年龄。研究结果证实尽管土壤可溶性无机碳储量较低,但其周转时间短,速率高,因此在参与现代碳循环的程度上明显要高于土壤无机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无机碳 ~14c同位素 无机碳含量 无机碳储量
下载PDF
深圳大气PM2.5中水溶性有机物的来源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孙逸飞 李孟林 +4 位作者 江家豪 戴静 高茂尚 黄晓锋 何凌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869-1876,共8页
对2017年9月~2018年8月深圳市北部大气PM2.5中水溶性有机物(WSOM)的质量浓度、质谱及来源结构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PM2.5的质量浓度为(32.3±18.4)μg/m^3,WSOM的质量浓度为(9.4±5.7)μg/m^3,占颗粒物总有机物的(77.6%... 对2017年9月~2018年8月深圳市北部大气PM2.5中水溶性有机物(WSOM)的质量浓度、质谱及来源结构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PM2.5的质量浓度为(32.3±18.4)μg/m^3,WSOM的质量浓度为(9.4±5.7)μg/m^3,占颗粒物总有机物的(77.6%±14.0%).质谱分析显示,WSOM的氧碳比(O/C)平均值达到(0.57±0.09),属于二次有机物的O/C值范围,且生物质燃烧排放的离子碎片C2H4O^2+的丰度显著,说明WSOM的来源中有显著的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有机气溶胶.为了明确WSOM的来源结构,利用正矩阵因子分解法(PMF)模型进行来源解析,发现3个合理因子:高氧化态有机气溶胶(MO-OOA),低氧化态有机气溶胶(LO-OOA)和生物质燃烧(BBOA),贡献比例分别为51.7%,31.8%和16.5%.MO-OOA和BBOA贡献浓度均呈现秋冬高、春夏低的季节变化特征,反向轨迹分析显示其与内陆污染传输关系密切.LO-OOA的变化相对稳定,本地源的贡献较大.结合14C同位素示踪法对秋冬季WSOM样品分析,发现机动车等化石源二次有机物是WSOM的主要来源,贡献比例达到53.9%,需继续加强对化石燃料控制来降低WSOM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有机物(WSOM) 正矩阵因子分解法(PMF) 14c同位素 来源分析
下载PDF
重庆地下热水径流特征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罗云菊 刘东燕 许模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9-54,共6页
重庆地下热水资源丰富,但对其径流特征缺乏研究,盲目开采致使许多温泉泉流量减小、水温降低,甚至断流、枯竭。为指导地下热水的科学开采,文章对重庆地下热水的常规化学组分及同位素组分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地下热水补给、径流条件,指... 重庆地下热水资源丰富,但对其径流特征缺乏研究,盲目开采致使许多温泉泉流量减小、水温降低,甚至断流、枯竭。为指导地下热水的科学开采,文章对重庆地下热水的常规化学组分及同位素组分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地下热水补给、径流条件,指出大气降水为其补给源,补给区在重庆以北大巴山及华莹山背斜华莹山和铜锣峡背斜北端的岩溶露头区,嘉陵江组(T1j)为其储水层,地下热水主要沿背斜T1j地层由北往南流,同一背斜地下热水由北到南为一个统一的热水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热水 径流 化学组分 氢氧同位素 同位素 ^14c同位素 补给高程
下载PDF
火炬树克隆分株前后端水平侧根直径不对称性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明如 翟明普 +1 位作者 尹昌君 温国胜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5-71,T0001,共8页
以1、2和3年生火炬树克隆分株为研究材料,分别于2003年生长季取样,研究激素的种类和含量、光合产物分配特征以及前后端水平侧根的形态解剖差异.结果证实:9株1年生火炬树克隆分株测定器官14C同位素活度均呈现饲喂叶>茎>前端(RDF)>后端... 以1、2和3年生火炬树克隆分株为研究材料,分别于2003年生长季取样,研究激素的种类和含量、光合产物分配特征以及前后端水平侧根的形态解剖差异.结果证实:9株1年生火炬树克隆分株测定器官14C同位素活度均呈现饲喂叶>茎>前端(RDF)>后端(RDB)的递降序列;火炬树1~4年生克隆分株前端侧根次生木质部宽度超过后端侧根次生木质部宽度,在于前端侧根形成层分裂活动活跃,次生木质部导管直径和密度大;1年和3年生火炬树克隆分株前端的IAA/GA3比值高于后端的IAA/GA3比值.分析认为:火炬树克隆分株水平侧根直径不对称与光合产物趋前积累、激素水平以及形成层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火炬树克隆分株的茎和前端侧根分别属于优先和次优先生长与光合产物的贮藏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种 水平侧根直径 克隆生长 繁殖投资策略 ^14c同位素
下载PDF
超级杂交稻再生稻头季后期光合产物分配与产量形成 被引量:9
5
作者 王志强 刘德林 谭林 《湖南农业科学》 2010年第10期49-52,共4页
应用14C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4种超级杂交水稻再生稻头季后期光合产物的分配与产量形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超级杂交稻头季稻齐穗期后15 d光合产物在稻桩内的残留量与再生稻的有效穗、总干物质、产量及穗粒数呈正相关。超级稻头季齐... 应用14C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4种超级杂交水稻再生稻头季后期光合产物的分配与产量形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超级杂交稻头季稻齐穗期后15 d光合产物在稻桩内的残留量与再生稻的有效穗、总干物质、产量及穗粒数呈正相关。超级稻头季齐穗期后15 d光合产物的残留量影响头季稻头季留桩干物质,进而影响再生稻的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形成。残留在稻桩内的光合产物对再生稻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头季稻后期光合产物分配到稻桩的量越多,再生稻的发苗数、有效穗数越多,产量也就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再生稻 光合产物分配 14c同位素示踪技术
下载PDF
头季稻齐穗期剑叶光合产物分配与再生稻产量的相关性 被引量:7
6
作者 周文新 易镇邪 +1 位作者 屠乃美 李合松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60-864,共5页
以两系、三系杂交组合及其父本为材料,用14C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头季稻齐穗期剑叶光合产物的分配及其与再生稻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头季稻齐穗期剑叶光合产物80%~90%分配到穗部,10%~20%残留于叶、茎,且主要残留在剑叶中,仅5%左... 以两系、三系杂交组合及其父本为材料,用14C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头季稻齐穗期剑叶光合产物的分配及其与再生稻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头季稻齐穗期剑叶光合产物80%~90%分配到穗部,10%~20%残留于叶、茎,且主要残留在剑叶中,仅5%左右残留在茎鞘中,茎鞘各节间残留量一般表现为倒1〉倒2〉倒3〉倒4的趋势,倒2以下节间贮藏的光合产物占茎秆总量的1/3~2/3,品种(组合)间差异较大;(2)稻桩贮藏光合产物的52%~70%转运至再生稻体内,且分配至穗部的最多;(3)头季稻成熟期残留在茎鞘中,特别是倒2以下节间中的光合产物越多越有利于再生稻产量的提高;(4)本试验条件下,再生稻产量构成因素中,影响产量的首要因素是穗粒数。可见,选用穗粒数多、成熟期残留在茎鞘,特别是倒2以下节间中的光合产物较多的品种进行再生培植,有利于获得再生稻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再生稻 光合产物分配 产量 相关性 穗粒数 14c同位素示踪
下载PDF
越冬期间小麦的光合作用及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志芬 宋良增 +8 位作者 范仲学 张凤云 刘益同 王守瑰 朱连先 朱伯良 徐明振 高华强 王周文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43-246,共4页
利用14 C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冬小麦越冬期间的光合特性及其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越冬期间的冬小麦能够吸收、同化14 CO2 ,并进行转运 ;其同化产物的 60 %用于越冬期的呼吸消耗 ,约 40 %用于返青后的生长发育 ,其中少量... 利用14 C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冬小麦越冬期间的光合特性及其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越冬期间的冬小麦能够吸收、同化14 CO2 ,并进行转运 ;其同化产物的 60 %用于越冬期的呼吸消耗 ,约 40 %用于返青后的生长发育 ,其中少量的光合产物参与了穗部产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越冬期 光合作用 ^14c同位素示踪 生长发育
下载PDF
山东近岸黄海海域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变化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王悠 窦勇 +1 位作者 唐学玺 杨震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33-640,共8页
于2006年8月(夏季)、2006年12月(冬季)2、007年4月(春季)、2007年10月(秋季)对山东黄海近岸初级生产力的分布进行了4个航次的调查,并对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调查海域春、夏、秋、冬4个航次的初级生产力平... 于2006年8月(夏季)、2006年12月(冬季)2、007年4月(春季)、2007年10月(秋季)对山东黄海近岸初级生产力的分布进行了4个航次的调查,并对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调查海域春、夏、秋、冬4个航次的初级生产力平均值分别为808.798,372.23,324.717和246.146 mg.m^-2.d^-1,春季的初级生产力最高,冬季的最低。(2)春、夏、秋季初级生产力的变化在水平方向上总体呈现出近岸高于远岸的分布特征,而冬季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在垂直分布上,4个航次初级生产力均以相对海平面光强30%-10%的水层为最高,其中夏季初级生产力分层现象明显,春、秋、冬季各水层间的差异不显著。(3)环境因子的变化对初级生产力的作用不同,利用同化指数法求得的初级生产力比14C同位素示踪法测得的数值高出1-7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生产力 时空分布 14c同位素示踪法 同化指数 山东近岸
下载PDF
豫北平原地下水^(14)C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赵云章 仝长水 +1 位作者 吴继臣 苗晋祥 《工程勘察》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32-34,共3页
地下水中14C的年代与PMC(与大气中现代碳的百分含量之比)值的大小反映了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的状况与循环条件。豫北平原地下水中的14C的年代与PMC值反映出:引黄灌区主干渠、山前冲洪积扇、近黄河地带为地下水强补给与迳流带,地下... 地下水中14C的年代与PMC(与大气中现代碳的百分含量之比)值的大小反映了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的状况与循环条件。豫北平原地下水中的14C的年代与PMC值反映出:引黄灌区主干渠、山前冲洪积扇、近黄河地带为地下水强补给与迳流带,地下水14C年龄较小,地下水循环交替快;在交接洼地、微咸水区、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区,地下水迳流滞缓,地下水14C年龄较大,地下水循环交替慢。其它资料也验证了此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c同位素 地下水 应用
下载PDF
激素处理对再生稻剑叶光合产物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新杰 屠乃美 +3 位作者 周娟 易镇邪 李艳芳 万定海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4-118,共5页
用14C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再生稻齐穗期不同激素处理下剑叶光合产物的分配情况,结果表明,再生稻齐穗期剑叶中的光合产物滞留率在6%~26%之间,72%~92%的剑叶光合产物转运到穗部,两品种光合产物分配规律均为穗>剑叶>剑叶叶鞘>茎... 用14C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再生稻齐穗期不同激素处理下剑叶光合产物的分配情况,结果表明,再生稻齐穗期剑叶中的光合产物滞留率在6%~26%之间,72%~92%的剑叶光合产物转运到穗部,两品种光合产物分配规律均为穗>剑叶>剑叶叶鞘>茎鞘>非标记叶。剑叶光合产物滞留率越低,越有利于再生稻产量的提高。激素处理的叶片光合产物均较多地转运到穗部,激素处理有利于提高再生稻的产量。因此,选用穗粒数多且抽穗后剑叶光合能力强的品种进行再生培植,并进行适宜浓度的激素处理是获得再生稻高产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光合产物分配 14c同位素示踪 调控
下载PDF
老碳对水生态系统食物网的贡献 被引量:2
11
作者 胡恩 张振文 +3 位作者 王文科 孙长顺 苏雅玲 刘正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87-1195,共9页
传统理论认为,支撑水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碳主要来自于系统内部的初级生产者,如藻类、大型水生植物等,或者来自陆源输入的新鲜且容易分解的有机质;而部分生物或非生物生产的有机碳,在冰川、冻土等环境中可停留数百年至数千年(定义为老碳),... 传统理论认为,支撑水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碳主要来自于系统内部的初级生产者,如藻类、大型水生植物等,或者来自陆源输入的新鲜且容易分解的有机质;而部分生物或非生物生产的有机碳,在冰川、冻土等环境中可停留数百年至数千年(定义为老碳),由于储存环境稳定、物理化学性质顽固,难以参与水生生态系统有机碳循环.近年来这一观念不断被挑战.研究表明老碳能够参与水生态系统食物网碳循环:可以被微生物分解利用;被浮游动物、无脊椎动物直接或者间接摄取、或沿着营养级传递至鱼类、水禽等高级消费者.这意味着除了内部初级生产,老碳是支撑水生态系统重要的碳源.本文概述了当前老碳与水生态系统食物网关系研究最新进展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介绍放射性14C同位素技术在水生态学领域的应用,同时提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应关注的方向,以期促进我国水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系统 食物网 老碳 14c同位素技术
下载PDF
外源有机^(14)C对烟稻轮作土壤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易建华 彭宇 +2 位作者 王修忠 蒲文宣 周曙光 《烟草科技》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共6页
为明确烟稻轮作周期内外源有机C还田后的分解转化规律及其对土壤有机质组成、转化和特性的影响,用^(14)C标记的黑麦草根以0、0.3%和0.6%添加到植烟土壤中,用砂滤管进行田间培养。结果表明,外源有机^(14)C的分解经历前期快速和后期缓慢... 为明确烟稻轮作周期内外源有机C还田后的分解转化规律及其对土壤有机质组成、转化和特性的影响,用^(14)C标记的黑麦草根以0、0.3%和0.6%添加到植烟土壤中,用砂滤管进行田间培养。结果表明,外源有机^(14)C的分解经历前期快速和后期缓慢分解阶段,其矿化率达到50%以上,其中种植烟草的旱作阶段为20%~30%,种植水稻的水作阶段为30%左右;烟草连作使土壤有机质含量(质量分数)和品质下降,外源有机^(14)C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明显影响,但有机质组成和特性发生了较大变化,胡敏酸(HA)占腐殖酸的比例增加;旱作阶段,原有有机C和外源^(14)C形成HA和富里酸(FA)的量处于动态平衡;水作阶段,外源有机^(14)C形成的FA量增大,土壤有机质腐殖化系数增大。秸秆还田和烟稻轮作是活化和更新烟田土壤有机质,改善其品质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烟稻轮作 秸秆还田 ^(14)c同位素 土壤 有机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