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洞沟的新年代测定及相关问题讨论 被引量:45
1
作者 高星 李进增 +3 位作者 D.B.Madsen P.J.Brantingham R.G.Elston R.L.Bettinger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1-218,共8页
水洞沟是中国北方的一处独具特色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在阐释区域性技术传统的成因、远古文化的发展和变异 ,以及晚更新世人类在东北亚的迁徙、扩散和交流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报道在水洞沟 2号地点发现的新材料和新的研究成果 :野外... 水洞沟是中国北方的一处独具特色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在阐释区域性技术传统的成因、远古文化的发展和变异 ,以及晚更新世人类在东北亚的迁徙、扩散和交流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报道在水洞沟 2号地点发现的新材料和新的研究成果 :野外考察发现系列的火塘遗迹并采集到石制品、骨器等文化遗物 ;系统的AMS14 C测年将水洞沟遗址的年代确定在距今 2 90 0 0— 2 4 0 0 0前 ;新的研究为探讨水洞沟工业的渊源和细石器技术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洞沟 新年代测定 相关问题 石叶工业 细石器技术 ^14c测年 旧石器时代遗址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沙隆卡遗址史前人群活动和生存环境基础 被引量:22
2
作者 王宗礼 曹辉辉 +3 位作者 肖永明 何建华 张山佳 董广辉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1-213,共13页
位于黄河上游群尖盆地的沙隆卡遗址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目前唯一同时出土旧石器、新石器和青铜文化遗存的遗址,但由于缺乏系统考古发掘和测年工作,该遗址史前人类活动历史及其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尚不清晰。本文在沙隆卡遗址发掘基础上,系统... 位于黄河上游群尖盆地的沙隆卡遗址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目前唯一同时出土旧石器、新石器和青铜文化遗存的遗址,但由于缺乏系统考古发掘和测年工作,该遗址史前人类活动历史及其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尚不清晰。本文在沙隆卡遗址发掘基础上,系统采集炭屑样品开展碳十四年代测定,建立了沙隆卡遗址年代序列,结合出土的遗存和群尖盆地已发表的研究资料,揭示了史前人群的活动历史。结果显示,史前人群在约8500~7300 cal.a B.P.、约5300~4600 cal.a B.P.、约4100~3900 cal.a B.P.以及约3200~2900 cal.a B.P.在沙隆卡遗址活动。沙隆卡遗址的海拔和地貌特征适合渔猎、粟黍和麦类作物种植,而其所处的群尖盆地海拔高差大的特点也为多种生业模式提供了适宜的自然条件。青藏高原东北部及毗邻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是促成不同生业人群在沙隆卡遗址活动的主要因素,而群尖盆地漫滩洪水的频率以及区域气候环境变化,对沙隆卡遗址的人群活动产生影响。本文从沙隆卡遗址史前人类活动与局地-区域尺度环境和文化关系研究入手,为理解青藏高原东北部史前人群活动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部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青铜时代 14c年代 生业模式 人地关系
原文传递
河南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碳十四测年的若干问题讨论 被引量:18
3
作者 方燕明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32,共15页
碳十四测年数据结果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考古学文化的考古年代与历史朝代的日历年代相互间的关系也不能简单地对应了事。对河南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碳十四测年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 二里头类型的主体只能是夏文化中的一部分遗存, 到... 碳十四测年数据结果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考古学文化的考古年代与历史朝代的日历年代相互间的关系也不能简单地对应了事。对河南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碳十四测年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 二里头类型的主体只能是夏文化中的一部分遗存, 到早于二里头类型且与其关系密切的王湾类型或称王湾三期文化中去寻找和补足早期夏文化遗存是可行的。学术界将王湾类型或称王湾三期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作为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是很有道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十四测年 二里头文化 龙山文化 问题讨论 河南 考古学文化 历史朝代 文化遗存 主要对象 夏文化 王湾 多因素 学术界 数据 年代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自流盆地地下水来源争议问题讨论 被引量:19
4
作者 陈建生 王婷 +1 位作者 陈茜茜 刘晓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00-908,共9页
本文讨论了鄂尔多斯自流盆地地下水来源存在争议的两种学术观点,指出了前人关于鄂尔多斯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模型所存在的问题:①在四水转化过程中缺少了最重要的研究内容——土壤水的运动,通过概念模型得到的地下水循环模型不能解... 本文讨论了鄂尔多斯自流盆地地下水来源存在争议的两种学术观点,指出了前人关于鄂尔多斯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模型所存在的问题:①在四水转化过程中缺少了最重要的研究内容——土壤水的运动,通过概念模型得到的地下水循环模型不能解释地下水分水岭与基底断裂带重合的事实。②部分学者在进行地球化学反向模拟的的研究中,没有对白云石、方解石中的同位素进行对比分析,碳同位素不支持模拟分析结果。③采用14C测定地下水年龄中受到深部CO2的干扰,在中国北方地区不适合采用14C测定地下水的年龄。笔者等通过黄土剖面土壤水中的氘—氧同位素与Cl-分布特征,指出鄂尔多斯盆地的降水非但不能补给到地下水中,而且土壤水的主要来源是地下水。鄂尔多斯自流盆地的主要补给源是外源水,深大断裂带是导水的主要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 地下水 化学模拟 白云石 土壤水 14c定年
下载PDF
镜泊湖全新世火山空降碎屑剖面和喷发历史 被引量:16
5
作者 樊祺诚 孙谦 +4 位作者 李霓 尹金辉 陈洪洲 高峰 张锡杰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12期3-11,共9页
镜泊湖全新世火山群 10余座火山分成 5个小的喷发中心位居西南和东北两区 ,每个喷发中心由 2~ 4个火山组成。西南区包括“火山口森林”、“大干泡”、“五道沟”和“迷魂阵”等 4个喷发中心 ,东北区仅“蛤蟆塘”1个喷发中心。火山喷发... 镜泊湖全新世火山群 10余座火山分成 5个小的喷发中心位居西南和东北两区 ,每个喷发中心由 2~ 4个火山组成。西南区包括“火山口森林”、“大干泡”、“五道沟”和“迷魂阵”等 4个喷发中心 ,东北区仅“蛤蟆塘”1个喷发中心。火山喷发的产物主要包括熔岩流、溅落堆积和空降堆积 ,火口的锥体主要由溅落堆积的火山渣、火山弹、熔岩饼和薄层熔岩流组成。在“大干泡”和“蛤蟆塘”两处的空降碎屑堆积可达数米厚。镜泊湖全新世火山岩分布面积近 5 0 0km2 ,岩浆主要源自“火山口森林”的1号和 4号火口。文中通过“火山口森林”4号火口空降碎屑实测剖面及其碳化木14 C定年 ,纠正了以往的14 C定年资料 ,认为镜泊湖全新世火山的喷发活动主要在距今 5 2 0 0~ 5 5 0 0a,相继由多次喷发形成 10余座火山。研究认为 ,镜泊湖地区全新世期间不存在以千年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降碎屑剖面 定年 喷发历史 全新世火山 镜泊湖
下载PDF
河套地区全新世黄河古河道的分布及期次划分 被引量:13
6
作者 周青硕 张绪教 +5 位作者 叶培盛 何泽新 蔡茂堂 刘晓彤 李成路 吴泽群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39-347,共9页
黄河古河道的分布及其年代学框架的建立对于探讨黄河迁移规律、重建古气候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Landsat8遥感影像解译、1∶5万野外地质地貌调查、钻孔资料分析,结合剖面实测基本判定了色尔腾山以南至现代黄河以北河套平原区黄河... 黄河古河道的分布及其年代学框架的建立对于探讨黄河迁移规律、重建古气候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Landsat8遥感影像解译、1∶5万野外地质地貌调查、钻孔资料分析,结合剖面实测基本判定了色尔腾山以南至现代黄河以北河套平原区黄河埋藏古河道的分布,,采用OSL与14C测年较精确地确定了黄河古河道的年代。依据年代学研究结果,将全新世黄河古河道划分为三期:Ⅰ期古河道,分南北两支,南支分布在复兴镇西北部,埋深2~6 m,北支分布于呼勒斯太中南部,埋深8.2~9 m,时代为9.93~7.4 ka B.P.;Ⅱ期古河道,河道主体分布在色尔腾山山前,呈北西─南东向,埋藏于现今乌加河古河道下部4~11m处,南北最宽处约1.5km。塔尔湖区存在同一期的古河道,埋深7~9 m,以东西向展布为主,时代为7.4~4.1 ka B.P.;Ⅲ期古河道,呼勒斯太中部、塔尔湖中南部及复兴南部都曾发育,但河道主体为塔尔湖区的古河道,埋深2~9 m,时代为4.1~1.2 ka B.P.。黄河古河道分布及时代确定有助于更深入地研究黄河在河套段演化历史,为河套地区的水利建设和农业生产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地区 黄河古河道 OSL测年 14c测年 全新世(Qh)
下载PDF
黑龙江镜泊湖地区全新世火山岩^(14)C测年及其源区特点探讨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招崇 李兆鼐 +4 位作者 李树才 辛影 李兆木 王先政 尹金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79-286,共8页
黑龙江镜泊湖地区全新世火山位于镜泊湖西北侧的“火山口森林”和蛤蟆塘两个地区。本次研究分别在“火山口森林”地区的Ⅰ号火山口、Ⅴ号火山口(大干泡)的一、二旋回层和蛤蟆塘地区的Ⅻ号火山口外围的第一旋回层的火山渣中取了3个碳化... 黑龙江镜泊湖地区全新世火山位于镜泊湖西北侧的“火山口森林”和蛤蟆塘两个地区。本次研究分别在“火山口森林”地区的Ⅰ号火山口、Ⅴ号火山口(大干泡)的一、二旋回层和蛤蟆塘地区的Ⅻ号火山口外围的第一旋回层的火山渣中取了3个碳化木进行^(14)C测年,其结果分别为3430±60a、2470±120a、2470±110a和3490±140a(其中Ⅴ号火山口的碳化木进行了两次测试)。根据本区存在3个火山旋回和其他地质特征以及树木的最老年龄推测,该区最后一次火山活动可能在1000~2000a之间,并且两次火山喷发间隔大约在1000a左右,由此证明镜泊湖火山是东北地区最危险的火山之一。另外,由于“火山口森林”地区和蛤模塘地区的玄武质岩石在岩石学、地球化学以及所含的包体特征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表明该区在3490a BP前地幔存在着强烈的不均一性,其原因可能与地幔柱的三级构造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火山岩 源区特点 碳同位素 测年
下载PDF
陕西五曲湾滑坡发育特征和^(14)C测龄 被引量:10
8
作者 杨丽娟 李华亮 易顺华 《灾害学》 CSCD 2010年第3期49-52,共4页
在陕西省凤翔县五曲湾滑坡的滑带土中发现一段树根,表面被炭化,并且发生了强烈的剪切变形,分析认为此乃滑坡滑动所致。经过14C测龄,年龄为462±45年B.P,这一年龄与地质分析获取的认识基本吻合,与1556年"华县大地震"发生... 在陕西省凤翔县五曲湾滑坡的滑带土中发现一段树根,表面被炭化,并且发生了强烈的剪切变形,分析认为此乃滑坡滑动所致。经过14C测龄,年龄为462±45年B.P,这一年龄与地质分析获取的认识基本吻合,与1556年"华县大地震"发生的年份非常接近,从而为研究五曲湾滑坡的触发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最后提出,如果在滑带土中发现可用于定年的样品,采用14C法测定滑坡年龄,是对滑坡进行定年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凤翔县五曲湾 滑坡年龄 14c测龄 炭化树根 1556年华县大地震
下载PDF
川西理塘断裂带奔戈-村戈段古地震事件及其非均匀性活动特征 被引量:9
9
作者 张克旗 吴中海 +3 位作者 周春景 田婷婷 李跃华 李家存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95-1303,共9页
在对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的理塘左旋走滑活动断裂带野外调查研究中,在其奔戈-村戈段开挖了两个探槽LT1301和SLT1204。在对两个探槽上所揭示出的古地震事件进行详细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所获得的10个OSL年代样品和13个14C年代样品的测试年龄... 在对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的理塘左旋走滑活动断裂带野外调查研究中,在其奔戈-村戈段开挖了两个探槽LT1301和SLT1204。在对两个探槽上所揭示出的古地震事件进行详细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所获得的10个OSL年代样品和13个14C年代样品的测试年龄,对理塘断裂带北段的古地震事件发生时代进行了厘定。结果表明2个探槽共揭示出至少4次古地震事件,其中小规模的探槽LT1301仅揭示出1次古地震,可能为发生于公元1729年的历史地震,或是可能发生于距现在950a^1.0ka之间的一次大地震,由于关键部位年代数据不足,上述两种可能性尚无法明确。较大的探槽SLT1204揭示出包含有探槽LT1301中古地震事件在内的古地震4次,最早的古地震事件I发生于9.9ka之前,而事件II、III和IV则发生在公元1729年~4.8kaBP之间,复发间隔为约1.6ka。川西理塘断裂带北段的古地震研究结果表明,该断裂的大地震复发具有非线性特征,不符合特征地震模式,其中全新世晚期的大地震活动频率明显增大,表明它正处于丛集活动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塘断裂带 光释光测年 14c测年 古地震事件 特征地震
下载PDF
青海大柴旦断裂古地震特征 被引量:9
10
作者 庞炜 何文贵 +2 位作者 袁道阳 张波 吴赵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87-103,共17页
通过卫星影像解译发现,青海海西地区大柴旦东侧山前洪积扇上发育了一条影像特征清晰、连续性较好的活动断裂带,被称为大柴旦断裂。野外追踪调查确认该断裂为一条总体走向NNW(340°左右),长度约125km的活动断裂带。该断裂属柴达木... 通过卫星影像解译发现,青海海西地区大柴旦东侧山前洪积扇上发育了一条影像特征清晰、连续性较好的活动断裂带,被称为大柴旦断裂。野外追踪调查确认该断裂为一条总体走向NNW(340°左右),长度约125km的活动断裂带。该断裂属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晚第四纪构造活动具挤压逆冲特征兼右旋走滑分量。山前冲洪积扇保存有多级较小的断层陡坎、断层沟槽和冲沟右旋等断错地貌现象。利用差分GPS技术对断层陡坎进行测量,单条小陡坎的高度一般为0.5~1m,多条陡坎组合累积高度为3~5m。通过对2个天然古地震剖面和3个探槽剖面进行综合分析,最前缘的主控断层为逆冲断层,后缘表现为张性正断层的组合形式,断裂新构造活动具有逐渐向山前扩展的特征。根据样品14C测年结果大致确定了5次古地震事件,其中全新世以来有4次;古地震时间具有准周期性,其复发间隔约为2 000年。最近一次古地震事件的离逝时间是(1 935±60)a B.P.之后,说明大柴旦断裂离逝时间与复发间隔较接近,地震危险性比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震 大柴旦断裂 陡坎 探槽 14c测年 复发间隔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中游杰德秀古湖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8
11
作者 韩建恩 孟庆伟 +4 位作者 郭长宝 邵兆刚 王津 余佳 胥彪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90-899,共10页
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山南宽谷段发现了一套湖相沉积地层,形成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为冰川阻江形成的堰塞湖沉积物。野外调查发现该套湖相地层在桑日县、乃东县、扎囊县等地均有出露,综合研究认为其为一个东起桑日县扎巴村、西至贡嘎机场附... 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山南宽谷段发现了一套湖相沉积地层,形成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为冰川阻江形成的堰塞湖沉积物。野外调查发现该套湖相地层在桑日县、乃东县、扎囊县等地均有出露,综合研究认为其为一个东起桑日县扎巴村、西至贡嘎机场附近的大型古堰塞湖泊,面积达700多km^2。通过区域调查,该堰塞湖形成的湖相沉积地层在贡嘎县杰德秀镇出露最厚,厚10余m,主要由粉砂质黏土层、细砂层组成,水平纹层等湖相沉积特征明显,本研究称之为杰德秀古湖。杰德秀剖面顶部^(14)C日历校正年龄为15 680~15 105 aBP,属于末次盛冰期。对比林芝古湖、格嘎古湖和松宗古湖等雅鲁藏布江下游堰塞湖的沉积物特征和形成时间,认为杰德秀古湖发育于末次盛冰期。沉积相特征和湖水库容量模拟分析表明,该堰塞湖发育时期,雅鲁藏布江中游山南宽谷段并未完全封闭,为一个湖水面积巨大的过水湖或吞吐湖,类似于现代过水水库。桑日县扎巴村雅鲁藏布江河谷两岸分布有冰碛物,其与雅鲁藏布江中游山南宽谷段的湖相沉积地层的时空关系指示杰德秀古湖与冰川阻塞河道有关,杰德秀古湖是由于冰川阻江形成的冰川堰塞湖。研究结果也进一步说明,雅鲁藏布江现代水系形成以前,其中游不存在面积巨大的众多古湖泊,雅鲁藏布江也不是溯源侵蚀疏干多个古湖泊而形成的,在古湖泊形成之前,雅鲁藏布江已经贯通。雅鲁藏布江流域内的古湖泊是由于气候变化、新构造运动或地震活动等原因造成河道堵塞形成的堰塞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堰塞湖 14c测年 末次盛冰期 雅鲁藏布江 湖相沉积
下载PDF
Reworking effects in the Holocene Zhuye Lake sediments:A case study by pollen concentrates AMS ^(14)C dating 被引量:8
12
作者 LIYu WANG NaiAng LI ZhuoLun ZHANG ChengQi ZHOU XueHu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10期1669-1678,共10页
Transported by wind and water,the relatively old sediments can deposit in the terminal lake of an inland drainage basin.The reworking effect can affect the lake sediments 14 C dating and explanations for proxies.The Z... Transported by wind and water,the relatively old sediments can deposit in the terminal lake of an inland drainage basin.The reworking effect can affect the lake sediments 14 C dating and explanations for proxies.The Zhuye Lake is the terminal lake of the Shiyang River Basin.Previous studies indicated that sediments in different locations of the lake basin showed different climatic change patterns.And then,some radiocarbon dates were inverted for some Late Pleistocene sections.Whether this phenomenon is related with the reworking effect? The pollen concentrates 14 C dating can avoid the reservoir effect,which is an ideal method for studying the reworking effect.In this study,we used the pollen concentrates as dating materials and dated five Holocene sections in the Zhuye Lake Basin.Based on the 14 C dates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ollen concentrates,organic matter,and shells,the pollen concentrates dates are relatively older than other dating materials.Based on the result,the reworking effect worked in the Zhuye Lake Basin during the Holocene;however,in different locations of the lake basin the reworking effects were in different levels.Furthermore,the Holocene lacustrine deposits were formed mostly during the early and middle Holocene.This study provided clues for reworking effect studies of other lakes in arid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working effects Zhuye Lake lake sediments HOLOcENE pollen concentrates AMS 14c dating
原文传递
沙漠黄土边界带湖相沉积糜地湾剖面红外释光测年 被引量:6
13
作者 赖忠平 张景昭 卢演俦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5-80,共6页
通过对糜地湾剖面红外释光测年结果与 1 4 C测年结果 (校正年代 )比较 ,认为红外释光测年方法应用于沙漠黄土边界带湖相沉积物的年代测定可取得理想结果。介绍了适合红外释光测年的粗颗粒钾长石矿物的分离 ,对粗颗粒钾长石红外释光信号... 通过对糜地湾剖面红外释光测年结果与 1 4 C测年结果 (校正年代 )比较 ,认为红外释光测年方法应用于沙漠黄土边界带湖相沉积物的年代测定可取得理想结果。介绍了适合红外释光测年的粗颗粒钾长石矿物的分离 ,对粗颗粒钾长石红外释光信号的光晒退、残留信号和回授等性质作了初步研究 ,对测量等效剂量的附加剂量法和再生法进行了比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沉积 钾长石红外释光测年 晒退实验 回授信号 沙漠 黄土边界带 碳同位素年代学 全新世
下载PDF
加速器^(14)C制靶系统的研制及性能检验 被引量:7
14
作者 杨雪 郑勇刚 尹金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30-934,共5页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14C实验室于2011年建立了一套新的铁氢法(Fe/H2)制备加速器质谱仪(AMS)14C石墨靶系统,并对比不同温度、初始H2︰CO2比例、不同活化铁粉等实验条件,以石墨合成效率和合成时间作为评判标准,筛选出最优的制备石墨的反...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14C实验室于2011年建立了一套新的铁氢法(Fe/H2)制备加速器质谱仪(AMS)14C石墨靶系统,并对比不同温度、初始H2︰CO2比例、不同活化铁粉等实验条件,以石墨合成效率和合成时间作为评判标准,筛选出最优的制备石墨的反应条件。在此基础上对一批本底样品(无烟煤,商业石墨)和标准样品(美国OX-Ⅱ,中国碳糖)进行了测试来检验系统的性能。结果表明:系统的本底值为0.45~0.47pMC,加速器本底为(0.13±0.01)pMC,扣除加速器本底,系统测年上限可达到45.7ka BP,稳定性良好。此外,还对系统进行了记忆效应检验和已知年龄树轮及相同样品不同实验室测定结果对比的实验,进一步检验系统的可靠性。实验结果表明,新系统合成的石墨靶满足加速器质谱仪的要求,可以进行14C年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器质谱仪 石墨制靶系统 14c测年
下载PDF
论“太湖冲击坑溅射物”——来自太湖现代沉积物中铁质结核的证据 被引量:7
15
作者 黄志诚 刘冠邦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79-389,共11页
针对太湖发现由菱铁矿组成的"铁质溅射物"和"贫铁溅射物"是太湖形成于陨石冲击的观点,本文对这些实为铁质结核样品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测试。数据表明,这些样品是在太湖现代沉积淤泥层中形成的菱... 针对太湖发现由菱铁矿组成的"铁质溅射物"和"贫铁溅射物"是太湖形成于陨石冲击的观点,本文对这些实为铁质结核样品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测试。数据表明,这些样品是在太湖现代沉积淤泥层中形成的菱铁矿和褐铁矿结核。结核中含有大量水生植物碎片、植物蛋白石、细菌和少量动物壳体碎片。菱铁矿高温灼烧后全部变成赤铁矿,说明太湖地区不存在菱铁矿熔融状的高温相。菱铁矿14C测年结果表明各个样品形成于年代,不是瞬间形成的。δ13C数据指示为淡水无机碳来源,并非湖区碳酸盐岩直接来源。所谓的"贫铁溅射物"实际是黄土层的成岩钙结核。这些证据表明,太湖发现的这些结核是沉积成岩期的产物,并非冲击高温溅射熔融形成的溅射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冲击坑溅射物 铁质结核 钙质结核14c测年
下载PDF
夏文化探讨的现状与任务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绪 《中原文化研究》 2018年第5期5-13,2,共9页
关于夏文化探讨,经过80多年的努力,到20世纪末,学界基本形成共识。近年来,于共识之外尚有不同声音发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14C测年数据的影响,回归旧说——二里头遗址西亳说,二里头文化前半是夏文化,后半是商文化;二是受西方学... 关于夏文化探讨,经过80多年的努力,到20世纪末,学界基本形成共识。近年来,于共识之外尚有不同声音发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14C测年数据的影响,回归旧说——二里头遗址西亳说,二里头文化前半是夏文化,后半是商文化;二是受西方学者的影响,拒绝或回避探讨夏文化。二者都是老话题。当前对夏文化的探讨,需重点解决与夏文化首尾相关的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夏代王世与夏代积年之间的关系是否合理,是否能得到考古人类学鉴定结果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文化 14c测年 西亳 夏王世 夏积年
下载PDF
山西大同与晋中盆地全新世活动断裂定量研究中热释光与^(14)C测年方法应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江娃利 王焕贞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2-340,共9页
文章通过对山西断陷系内 4条边界活动断裂带开展全新世活动定量研究中实测的 6 7个热释光测年样品及 2 0个1 4C测年样品的实例分析 ,讨论了在断错地貌研究和探槽全新世古地震研究中 ,地层测年样品帮助确定断层活动事件年代、判断探槽内... 文章通过对山西断陷系内 4条边界活动断裂带开展全新世活动定量研究中实测的 6 7个热释光测年样品及 2 0个1 4C测年样品的实例分析 ,讨论了在断错地貌研究和探槽全新世古地震研究中 ,地层测年样品帮助确定断层活动事件年代、判断探槽内古地震事件的时间跨度、古地震事件的完整性及垂直断距的不确定性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并讨论了少量热释光样品出现年代倒置现象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释光与^14c 测年 全新世 活动断裂 山西断陷系
下载PDF
海洋沉积物14C测年数据整合与校正问题探讨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志杰 余佳 +3 位作者 孙晓燕 张瑞端 孙思军 张欢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92-502,共11页
随着放射性碳(14C)测年技术的发展,海洋沉积物年代学已成为研究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文章从14C测年数据整合角度,辨析和厘定了放射性碳测年有关术语及相互关系,探讨了数据校正的关键环节,制定了14C测年数据整合格式。... 随着放射性碳(14C)测年技术的发展,海洋沉积物年代学已成为研究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文章从14C测年数据整合角度,辨析和厘定了放射性碳测年有关术语及相互关系,探讨了数据校正的关键环节,制定了14C测年数据整合格式。测年数据整合格式应包括站传信息、样品测试信息、测年方法信息和校正方法信息等,其中惯用年龄是核心要素,而校正方法选择及与之相关的参数的使用是获得正确年龄的关键。采用CALIB7.0对选取的24个不同时期、不同实验室样本数据进行了统一校正,整合前后结果对比分析表明,软件不同版本或不同方式校正结果有数十年至一千多年的差异。14C日历校正年龄与惯用年龄大小、标准校正曲线、校正软件以及海洋储库年龄(R(t))或区域海洋储库校正值(△R)有关,建议资料整合时在惯用年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校正软件重新对数据进行统一校正。同时,应加强我国近海海洋放射性碳储库年龄的研究,为测年数据校正提供更为准确的校正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沉积物 14c测年 数据整合 数据校正
原文传递
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四一)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雪莲 仇士华 +3 位作者 钟建 黄晔 卢雪峰 杜花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7-109,共3页
本报告发表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碳十四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在2011.2013年期间测定的26个碳十四数据。为方便应用做如下几点说明:(1)碳十四年代半衰期按5568年计算;(2)校... 本报告发表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碳十四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在2011.2013年期间测定的26个碳十四数据。为方便应用做如下几点说明:(1)碳十四年代半衰期按5568年计算;(2)校正年代所用程序为OxCal3.10版本;(3)所给年代误差范围为±1 6和±2 6,相应年代范围的概率分布为68.2%和95.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十四测年 碳十四半衰期 考古遗址
原文传递
湖北松滋关洲遗址沉积环境演化及长江河道变迁 被引量:5
20
作者 冷勇辉 李长安 +5 位作者 刘辉 张玉芬 魏传义 李亚伟 贾明明 郭汝军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64-775,共12页
关洲古文化遗址位于长江松滋段江心洲地表之下,是江汉平原地区迄今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也是同时期规模最大的遗址,是长江中游史前文明化进程的重要佐证.江心洲何以引来古人类栖居,尚未得到很好的解释.为了探讨该古文化遗址与长江... 关洲古文化遗址位于长江松滋段江心洲地表之下,是江汉平原地区迄今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也是同时期规模最大的遗址,是长江中游史前文明化进程的重要佐证.江心洲何以引来古人类栖居,尚未得到很好的解释.为了探讨该古文化遗址与长江关洲段河道变迁历史及其沉积环境演化过程之间的关系,对关洲遗址典型剖面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14C测年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剖面沉积年代为约12783 cal.a B.P.至近现代;剖面下部(11.65~6.70 m)沉积物粒度偏细,粒度曲线反映出水动力较弱、低能的河流漫滩沉积环境;中部(6.70~2.10 m)沉积物粒度粗细互层交替出现,粒度曲线反映水动力较强的边滩-漫滩交替沉积环境,属于河床堆积;上部(2.10~0 m)沉积物粒度偏细,粒度曲线反映水动力较弱、低能的河流漫滩沉积环境.基于以上分析,关洲遗址沉积演化及长江关洲段河道变迁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1.65~6.70 m),约12783 cal.a B.P.至明清,关洲与陆地相连,且城背溪文化期至明清之间古人类倚河而居,该阶段关洲位于长江主河道南侧的高河漫滩环境;第二阶段(6.70~2.10 m),明清后期,为动荡的河道沉积环境,关洲处于河流凹岸,侵蚀作用加剧,长江主河道逐渐往南迁移,河道河床沉积出现,关洲逐渐演化成心滩;第三阶段(2.10~0 m),近现代期间,关洲正式演变成江心洲,长江主河道迁移至关洲岛南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分析 14c测年 关洲遗址 长江中游 沉积演化 河道变迁 地层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