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34篇文章
< 1 2 9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某1000MW燃煤机组超低排放电厂烟气污染物排放测试及其特性分析 被引量:86
1
作者 张军 郑成航 +5 位作者 张涌新 吴国潮 朱松强 孟炜 高翔 岑可法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10-1314,共5页
针对某1 000 MW燃煤机组超低排放示范工程,开展污染物现场测试及排放特性分析研究。对关键常规污染物、非常规污染物的脱除效率进行实测,并分析得到其排放特征及排放绩效。测试结果表明,通过燃煤电站超低排放技术改造可显著降低大气污... 针对某1 000 MW燃煤机组超低排放示范工程,开展污染物现场测试及排放特性分析研究。对关键常规污染物、非常规污染物的脱除效率进行实测,并分析得到其排放特征及排放绩效。测试结果表明,通过燃煤电站超低排放技术改造可显著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各污染物控制单元对常规污染物实现高效控制,非常规污染物通过现有污染物控制单元实现高效协同脱除。以测试的1号机组为例,测试期间,总排放口处烟尘、SO2、NOx平均排放浓度分别为1.1、13.38、31.75 mg/m3,Hg及其化合物、PM2.5、液滴及SO3平均排放浓度分别为1.65μg/m3、0.29、6.95、2.92 mg/m3。SO2、NOx排放绩效分别为0.039 7、0.094 2(k W·h),污染物排放远优于国际平均排放水平。100%负荷条件下,SCR、ESP、WFGD、WESP分别实现SO3的脱除效率为-27.1%、21.8%、76.8%及73.9%,WFGD对Hg的协同脱除效率达到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1 000 MW 超低排放 排放绩效 协同控制 排放特性
下载PDF
1000kV特高压输电系统输电能力研究 被引量:42
2
作者 曾庆禹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共6页
建立1 000 kV输电系统功率传输模型,分析影响1 000 kV输电系统输电能力的各种因素,研究输电系统保持静稳定的远距离输电能力技术,以案例讨论不同输电距离的输电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先进成熟的技术,1 000 kV输电系统,在1 500 km及以... 建立1 000 kV输电系统功率传输模型,分析影响1 000 kV输电系统输电能力的各种因素,研究输电系统保持静稳定的远距离输电能力技术,以案例讨论不同输电距离的输电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先进成熟的技术,1 000 kV输电系统,在1 500 km及以上远距离输电条件下,具有输送自然功率及以上功率的输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000 kV特高压输电系统 功率传输模型 功率 传输能力
下载PDF
MGGH技术在1000MW机组中应用的技术、经济性分析 被引量:38
3
作者 陈文理 《电力建设》 2014年第5期103-107,共5页
介绍中间热媒体烟气换热器(media gas-gas heater,MGGH)技术发展和应用背景、工艺原理及国内工程应用情况;以1 000 MW机组为例,通过MGGH与传统的回转式烟气换热器(return gas-gas heater,RGGH)的技术和经济性对比得出:采用MGGH技术可实... 介绍中间热媒体烟气换热器(media gas-gas heater,MGGH)技术发展和应用背景、工艺原理及国内工程应用情况;以1 000 MW机组为例,通过MGGH与传统的回转式烟气换热器(return gas-gas heater,RGGH)的技术和经济性对比得出:采用MGGH技术可实现烟气零泄漏、高效脱硫、余热利用的目标,从而可提高机组循环热效率,降低发供电煤耗,提高电厂经济效益和环保达标水平,采用MGGH技术将是燃煤电厂未来节能、降耗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000 MW机组 节能 环保 中间热媒体烟气换热器(MGGH)技术 余热利用
原文传递
加装金属减震装置的1000kV避雷器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33
4
作者 李圣 卢智成 +3 位作者 邱宁 程永锋 鲁先龙 刘振林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740-1745,共6页
为研究用于电气设备金属减震器的力学性能和减震效果,进行了单个减震装置的拉压循环加载试验和加装减震装置的1 000 kV避雷器振动台试验。试验结果显示金属减震装置的本构关系符合Wen模型,表现出良好的耗能特性。在地震台试验中,减震装... 为研究用于电气设备金属减震器的力学性能和减震效果,进行了单个减震装置的拉压循环加载试验和加装减震装置的1 000 kV避雷器振动台试验。试验结果显示金属减震装置的本构关系符合Wen模型,表现出良好的耗能特性。在地震台试验中,减震装置的应用使设备基频从1.61 Hz降低至1.22 Hz,阻尼比由1.73%增大至4%,改善了设备的动力特性。在0.4×9.8 m/s2等级地震荷载下设备应力为22.6 MPa,安全系数为2.0,减震装置对应力的减震率达60%,显著提高了设备的地震安全性。金属减震装置通过金属芯体的塑性变形耗散地震动能量,减小地震响应从而提高了设备的抗震性能,为1 000 kV电气设备应用于我国高抗震设防烈度区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000 kV避雷器 金属减震器 振动台试验 耗能 滞回模型 阻尼
下载PDF
1000MW汽轮机组甩负荷试验分析 被引量:31
5
作者 俞成立 《华东电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2-34,共3页
介绍我国首台1000MW汽轮机组及其甩负荷功能的设计情况,叙述了该机组甩负荷试验的主要过程,对试验结果与试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作了深入分析,针对该类型机组的甩负荷试验提出了几点合理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 1 000 MW 汽轮机组 超超临界 甩负荷试验
原文传递
西门子1000MW汽轮机DEH控制逻辑优化 被引量:29
6
作者 王会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6-10,共5页
为提高上汽-西门子1 000 MW超超临界汽轮机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分析和总结数字式电液控制(DEH)系统在机组运行期间出现的故障,在不改变原有逻辑的设计思想和保护原理的基础上,优化了跳闸电磁阀控制逻辑、阀门快关保护逻辑、主蒸汽压力切... 为提高上汽-西门子1 000 MW超超临界汽轮机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分析和总结数字式电液控制(DEH)系统在机组运行期间出现的故障,在不改变原有逻辑的设计思想和保护原理的基础上,优化了跳闸电磁阀控制逻辑、阀门快关保护逻辑、主蒸汽压力切换逻辑、长甩负荷逻辑、短甩负荷逻辑、汽轮机转速控制逻辑,旁路开启后的切换逻辑,消除了"跳闸电磁阀断线引起高压抗燃油(EH)油压低跳闸、电网负荷波动引起的(长)甩负荷动作"等隐患,提高机组的安全性,而且优化后的跳闸电磁阀控制逻辑、长甩负荷逻辑等在后续的1 000 MW机组中得到应用,给国内同种类型的机组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000 MW 汽轮机 DEH系统 快关逻辑 控制逻辑 汽轮机转速控制 可靠性 超超临界机组
下载PDF
1000kV级交流输电线路电磁环境的研究 被引量:26
7
作者 邬雄 《电力设备》 2005年第12期24-27,共4页
在总结了国内外特高压输电线路电磁环境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文章结合我国特高压输电线路初步设计的主要塔型和导线型号的电磁环境参数的计算分析,提出了1000kV级交流榆变电工程电磁环境对于工频电场、工频磁场、无线电干扰、可听噪声等参... 在总结了国内外特高压输电线路电磁环境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文章结合我国特高压输电线路初步设计的主要塔型和导线型号的电磁环境参数的计算分析,提出了1000kV级交流榆变电工程电磁环境对于工频电场、工频磁场、无线电干扰、可听噪声等参数控制指标的建议,如公众容易接近地区、线路跨越公路处的场强限值为7 kV/m,跨越农田的线路的场强限定为10 kV/m,无线电干扰设计值为55~58dB,可听噪声设计标准控制在55 dB以内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000 KV交流输电线路 电磁环境 工频电场 无线电干扰
下载PDF
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系统技术经济分析 被引量:24
8
作者 曾庆禹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41-348,共8页
提出了1 000 k V交流输电系统提高输电能力,降低成本的参数优化模型,分析了1 000 k V与±800 k V输电系统技术经济性,以中国示范工程数据为基础估算了它们的建设成本,提出了改进的年运行成本法和稳定性成本法并用于1 000 k V与±... 提出了1 000 k V交流输电系统提高输电能力,降低成本的参数优化模型,分析了1 000 k V与±800 k V输电系统技术经济性,以中国示范工程数据为基础估算了它们的建设成本,提出了改进的年运行成本法和稳定性成本法并用于1 000 k V与±800 k V输电系统技术经济评估。1 000 k V和±800 k V输电系统,输电距离1 500±2 000 km,按静态(热)稳定输送功率,单位输电建设成本处于相同水平;1 000 k V输电系统的年运行成本明显低于±800 k V输电系统。1 000 k V输电系统暂态稳定输送功率的单位输电建设成本也明显低于±800 k V输电系统。1000 k V输电系统经济性优于±800 k V输电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000 KV ±800 KV 输电系统 参数优化模型 单位输电建设成本 改进的年运行成本 稳定性成本 技术经济 评估
下载PDF
中国首根±525 kV XLPE绝缘直流电缆的设计与试验验证 被引量:23
9
作者 张洪亮 张建民 +3 位作者 于洪淼 闫志雨 谢书鸿 薛建林 《南方电网技术》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共6页
介绍了中国首根±525 kV交联聚乙烯绝缘直流电缆的研制与试验情况。采用阻水带作为填充材料设计了3 000 mm^2型线阻水铜导体,通过计算导体填充系数可达95.5%,纵向透水试验结果表明,该导体在2 MPa水压作用下10 d后的透水距离为7.2 m,... 介绍了中国首根±525 kV交联聚乙烯绝缘直流电缆的研制与试验情况。采用阻水带作为填充材料设计了3 000 mm^2型线阻水铜导体,通过计算导体填充系数可达95.5%,纵向透水试验结果表明,该导体在2 MPa水压作用下10 d后的透水距离为7.2 m,在1 m水柱作用下经受10次热循环后的透水距离为0.9 m。该直流电缆选用铜丝绞合作为金属屏蔽层,在铜丝内同时植入两根光纤单元,满足光纤通信和在线测温的要求;铝塑复合带与聚乙烯护套构成综合防水层,电缆整体外径比同规格皱纹铝套结构减小10%。为了验证±525 kV直流电缆的电气性能,进行了交流525 kV下的耐压和局部放电试验,并送国家电线电缆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参照CIGRE TB496—2012和GB/T 31489.1—2015进行全性能型式试验,如复合循环、直流耐压、叠加冲击等并全部通过,负荷循环试验过程中导体最高温度大于70℃、绝缘层最大温差大于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聚乙烯绝缘 ±525 kV直流电缆 3 000 mm2型线阻水铜导体 铜丝屏蔽 铝塑复合带 全性能型式试验
下载PDF
交流1000kV与500kV/220kV同塔4回线路的感应电压和电流 被引量:23
10
作者 李振强 刘传铨 戴敏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022-3028,共7页
为给同塔4回架设的双回1000kV与双回500kV或220kV线路选择合适的接地开关参数,计算了这种线路在不同的运行方式、导线相序和同塔架设长度下回路间的感应电压和电流。采用电磁暂态计算程序EMTP程序建立了双回1000kV与双回500kV、220kV同... 为给同塔4回架设的双回1000kV与双回500kV或220kV线路选择合适的接地开关参数,计算了这种线路在不同的运行方式、导线相序和同塔架设长度下回路间的感应电压和电流。采用电磁暂态计算程序EMTP程序建立了双回1000kV与双回500kV、220kV同塔4回线路的模型并进行计算。在计算结果的基础上,研究了耦合地线、增大1000kV与500kV或220kV导线层间距和降低杆塔高度等3种措施对限制感应电压和电流的影响。根据计算结果,提出500kV和220kV线路受1000kV线路的感应较大,其感应电压和电流大大超出B类接地开关的开合能力;若1000kV和220kV导线的层间距离增大2m,220kV停运线路的感应电压和电流降低约10%;220kV杆塔加装耦合地线,停运线路的感应电压和电流降低约6.7%~20%;将杆塔高度降低7m,停运线路的感应电压和电流降低约18%。这3种措施的效果不佳,且成本较高,推荐接地开关加装辅助灭弧装置以提高其开合感应电压和电流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000 KV 500 KV 220 KV 同塔4回 感应电流 感应电压 接地开关
下载PDF
河北省10000kg·hm^(-2)以上冬小麦产量构成及群个体生育特性 被引量:23
11
作者 王红光 李东晓 +1 位作者 李雁鸣 李瑞奇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2718-2729,共12页
【目的】探索河北省小麦超高产水平从9 000 kg·hm-2向10 000 kg·hm-2突破的途径,明确河北省10 000kg·hm-2以上超高产小麦的产量结构特点和各个生育时期的群体、个体特征,以及适宜的生态条件,为进一步开展可稳定实现10 00... 【目的】探索河北省小麦超高产水平从9 000 kg·hm-2向10 000 kg·hm-2突破的途径,明确河北省10 000kg·hm-2以上超高产小麦的产量结构特点和各个生育时期的群体、个体特征,以及适宜的生态条件,为进一步开展可稳定实现10 000 kg·hm-2以上产量的河北省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0—2014年4个小麦生长季,在高产大田设置不同品种、氮肥基追比和追氮时期处理,结合其他超高产栽培技术措施,进行小麦超高产攻关研究。将4个生长季籽粒产量9 000 kg·hm-2以上的处理分为9 000—9 500、9 500—10 000和10 000 kg·hm-2以上3个水平,分析小麦产量从9 000 kg·hm-2提高到10 000 kg·hm-2以上,产量结构和各个生育时期群个体性状的变化,并结合土壤肥力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实现10 000 kg·hm-2以上产量适宜的生态条件。【结果】通过3个产量水平处理的比较,河北省小麦产量从90 00 kg·hm-2提高到10 000 kg·hm-2以上,公顷穗数变化较小,穗粒数在30—35粒的概率较大,粒重显著提高。产量水平从9 000—9 500 kg·hm-2提高至9 500—10 000 kg·hm-2时,干物质积累量明显增加,进一步提高至10 000 kg·hm-2以上时收获指数有所提高。穗数800万/hm2、穗粒数在30—35粒、千粒重43 g以上、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22 000 kg·hm-2、收获指数为0.46是河北省10 000 kg·hm-2以上超高产小麦比较理想的产量结构和调控指标。10 000 kg·hm-2以上产量水平的小麦旗叶和倒2叶叶面积均小于20 cm2,孕穗期叶面积指数为7.69—8.24,均低于9 000—9 500 kg·hm-2产量水平,但花后20 d叶面积指数在4以上,花后30 d在2以上,均高于后者。小麦产量从9 000 kg·hm-2到10 000 kg·hm-2以上,土壤基础肥力和施肥量变化较小,生育期降水量和灌水量也未增加,但小麦全生育时期特别是开花至成熟阶段的积温和光照时数均有所增加。【结论】河北省实现小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10 000 kg·hm-2 产量构成因素 群体和个体性状 高产途径 河北省
下载PDF
Cross-Reference Benchmarks for Translating the Genetic Soil Classification of China into the Chinese Soil Taxonomy 被引量:21
12
作者 SHI Xue-Zheng YU Dong-Sheng YANG Guo-Xiang WANG Hong-Jie SUN Wei-Xia DU Guo-Hua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47-153,共7页
Soil classifi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for exchange and extension of research findings in soil science and for modern management of soil resources. This study explained database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 to create a cro... Soil classifi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for exchange and extension of research findings in soil science and for modern management of soil resources. This study explained database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 to create a cross-reference system for translating the Genetic Soil Classification of China (GSCC) into the Chinese Soil Taxonomy (CST). With the help of the CST keys, each of the 2 540 soil species in GSCC has been interpreted to its corresponding soil order, suborder, great group, and sub-group in CST. According to the methodology adopted, the assigned soil species have been linked one another to their corresponding polygons in the 1:1000000 digital soil map of China. Referencibility of each soil species between the GSCC and CST systems was determined statistically on the basis of distribution area of each soil species at a high taxon level of the two systems. The soils were then sorted according to their maximum referencibility and classifi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for discussion. There were 19 soil great groups in GSCC with maximum referencibility > 90% and 22 great groups between 60%-90%. These soil great groups could serve as cross-reference benchmarks. There were 19 great groups in GSCC with maximum referencibility < 60%, which could be used as cross-reference benchmarks until new and better results were available. For these soils, if the translation was made at a lower soil taxon level or on a regional basis, it would improve their referencibility enabling them to serve as new cross-reference benchmar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 000 000 soil map of China cross-reference benchmark CST GSCC referencibility
下载PDF
Research and compilation of the Geomorphologic Atla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1,000,000) 被引量:18
13
作者 CHENG Weiming ZHOU Chenghu +3 位作者 CHAI Huixia ZHAO Shangmin LIU Haijiang ZHOU Zengpo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1年第1期89-100,共12页
Geomorphologic maps are one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material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y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scientific research,resource exploration and extraction,education and military affairs etc. An ed... Geomorphologic maps are one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material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y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scientific research,resource exploration and extraction,education and military affairs etc. An editorial committee was established in 2001 to collect materials for researching and compiling a set of new 1:1,000,000 geomorphologic atlas of China. A digital geomorphologic database was created with visual interpretation from Landsat TM/ETM imageries and SRTM-DEM etc. The atlas compiled from the database was finishe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tlas are as follows:Firstly,Landsat TM/ETM imageries,published geomorphologic maps or sketches,geographical base maps,digital geological maps,and other thematic maps were collected,which were uniformly geometrically rectified,clipped into uniform sheets,and stored in the foundation database. Secondly,based on the legends of 15 sheets 1:1,000,000 maps published in the 1980s,a geomorphologic classification system was built by combining morphology and genesis types. The system comprised seven hierarchical layers:basic morphology,genesis,sub-genesis,morphology,micro-morphology,slope and aspect,material composition and lithology. These layers were stored in the database during visual image interpretation. About 2000 kinds of morpho-genesis and 300 kinds of morpho-structure were interpreted. Thirdly,the legend system was built,which included color,symbol bases and note bases etc.,compilation standards and procedures were developed,74 sheets of 1:1,000,000 covering all land and sea territories of China were compiled,the 1:1,000,000 geomorphologic atla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finished and published. The atlas will fill the blanks in national basic scale thematic maps,and the geomorphologic database could be applied widely in many fields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gital geomorphology geomorphologic map 1:1 000 000 geomorphologic database
原文传递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貌图集》的研究与编制 被引量:18
14
作者 周成虎 程维明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70-979,共10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貌图集(1∶100万)》是全面反映我国地貌宏观规律、揭示区域地貌空间分异的国家级基本比例尺基础性图集。本文回顾了我国地貌制图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全国百万数字地貌遥感综合解译和地貌图集编制的过程,从图集内容结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貌图集(1∶100万)》是全面反映我国地貌宏观规律、揭示区域地貌空间分异的国家级基本比例尺基础性图集。本文回顾了我国地貌制图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全国百万数字地貌遥感综合解译和地貌图集编制的过程,从图集内容结构、数值地貌分类体系、数据基础、地貌遥感解析技术、数字地貌数据库共享系统、地貌图图例系统、图集编制及印刷技术、图集蝴蝶装帧技术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地貌图集的研究内容和编制特色。地貌图集研究成果已在全国土地调查、区域规划、环境保护和灾害监测等多个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图集 1∶100万 编制 中国
原文传递
烟气深度冷却系统在1000MW超超临界机组的应用 被引量:19
15
作者 杜和冲 吴克锋 +2 位作者 申建东 袁德刚 李大才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2-37,共6页
为了充分利用烟气余热加热凝结水,降低烟气温度,达到降低飞灰比电阻以提高电除尘器的除尘效率的目的,实现电除尘器"低温除尘增效",同时提高锅炉效率,降低机组热耗和发电煤耗。在某1 000MW机组锅炉空气预热器出口与电除尘器入... 为了充分利用烟气余热加热凝结水,降低烟气温度,达到降低飞灰比电阻以提高电除尘器的除尘效率的目的,实现电除尘器"低温除尘增效",同时提高锅炉效率,降低机组热耗和发电煤耗。在某1 000MW机组锅炉空气预热器出口与电除尘器入口烟道内设计、加装烟气余热利用回收装置。实践表明:加装烟气深度冷却装置后,电除尘器的除尘效率提高0.1%,脱硫水耗明显降低,机组供电煤耗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000 MW机组 烟气深度冷却器 排烟温度 供电煤耗
下载PDF
超超临界1000MW机组设置外置蒸汽冷却器的热经济性分析 被引量:17
16
作者 牛中敏 丁一雨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67-69,共3页
针对某超超临界1 000MW机组,提出了采用串联外置式蒸汽冷却器利用第3级抽汽过热度提高锅炉给水温度的方案。基于热力系统矩阵分析法,对该方案进行了热经济性分析。分析表明,设置外置式蒸汽冷却器可提高锅炉给水温度4.9℃,汽轮机绝对内... 针对某超超临界1 000MW机组,提出了采用串联外置式蒸汽冷却器利用第3级抽汽过热度提高锅炉给水温度的方案。基于热力系统矩阵分析法,对该方案进行了热经济性分析。分析表明,设置外置式蒸汽冷却器可提高锅炉给水温度4.9℃,汽轮机绝对内效率相对设置前提高了0.24%,降低发电标准煤耗率约0.65g/(kW.h),经济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超临界 1 000 MW机组 热力系统 蒸汽冷却器 给水温度 串联
下载PDF
1000kV特高压输电线路换位塔 被引量:15
17
作者 孙玉堂 《电力建设》 2005年第12期34-38,共5页
1 000 kV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与其他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一样,长距离输电也需要平衡各相电压、电流,进行导线换位。根据500 kV输电线路几种导线换位塔型的运行经验和1 000 kV特高压的电气距离,初步规划出直线换位塔、小构架耐张换位塔、... 1 000 kV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与其他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一样,长距离输电也需要平衡各相电压、电流,进行导线换位。根据500 kV输电线路几种导线换位塔型的运行经验和1 000 kV特高压的电气距离,初步规划出直线换位塔、小构架耐张换位塔、自身式换位塔、门型换位塔和分立式换位塔,并进行了技术经济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000 KV输电线路 换位塔 初步规划 技术经济比较
原文传递
1000MW机组锅炉受热面超温原因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16
18
作者 伍健伟 吕杰 +1 位作者 金光亮 高继录 《东北电力技术》 2012年第9期18-20,共3页
绥电公司二期工程2×1000 MW机组自投产以来,锅炉高温对流受热面多次发生管壁超温现象,严重影响了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针对锅炉受热面超温现象,分析了超温原因,煤质变化较大、水煤比自动调节不佳、燃烧调节不佳、启停磨煤机速度... 绥电公司二期工程2×1000 MW机组自投产以来,锅炉高温对流受热面多次发生管壁超温现象,严重影响了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针对锅炉受热面超温现象,分析了超温原因,煤质变化较大、水煤比自动调节不佳、燃烧调节不佳、启停磨煤机速度过快、干排渣漏风的影响、个别管中流动介质偏少、吹灰器不能正常投运等是造成高温受热面超温的主要原因,并针对超温的原因分析提出了相应解决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000 MW机组 锅炉 受热面 超温
下载PDF
高压直流陆缆及海缆用大截面型线导体纵向阻水方式研究及验证 被引量:15
19
作者 张洪亮 张建民 +3 位作者 谢书鸿 薛建林 叶成 刘利刚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626-3633,共8页
为了确定最优的阻水填充材料和阻水方式,以开发高压直流陆缆及海缆用大截面纵向阻水型线导体,分别对选用的半导电阻水带和阻水胶进行阻水效果测试,并模拟电缆生产过程中导体受热情况进行了250℃下的热重性能测试(TGA),最后分别在2 MPa... 为了确定最优的阻水填充材料和阻水方式,以开发高压直流陆缆及海缆用大截面纵向阻水型线导体,分别对选用的半导电阻水带和阻水胶进行阻水效果测试,并模拟电缆生产过程中导体受热情况进行了250℃下的热重性能测试(TGA),最后分别在2 MPa水压下作用10 d时间及1 m水柱下进行10次热循环的测试条件下对填充阻水带和阻水胶的3 000 mm2型线导体绝缘线芯开展纵向透水试验。阻水效果测试表明,阻水带膨胀速率和膨胀高度分别为11.5 mm/1 min及15.5 mm/5 min,均满足JB/T 10259—2014的要求;固化阻水胶在不同水压下浸泡一周后形态仍保持稳定。热重性能测试(TGA)结果显示:阻水胶和阻水带在测试条件下均未出现明显的重量损失,热稳定性能均满足电缆的生产需要。纵向透水试验结果表明:阻水带型导体在2 MPa水压作用下10 d时间的测试条件下透水距离为7.2 m,在1 m水柱下进行10次热循环的测试条件下透水距离为0.9 m,而阻水胶型导体在上述2种条件下均发生了全部长度的透水。通过检查样品发现:阻水胶型导体各层单丝外表面虽然附着了阻水胶,但是同样可见较多水珠,最可能的原因为单丝绞合时阻水胶的填充工艺不完善,从而造成阻水胶型导体内存在供水分沿纵向渗透的通道。阻水带型导体铜单丝缝隙中有大量膨胀后的阻水颗粒分布,阻止了水分纵向渗透,因此可以满足高压直流陆缆及200 m及以下水深直流海缆工程的使用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直流电缆 3 000 mm2型线阻水导体 阻水带 阻水胶 热重性能测试 纵向透水试验
下载PDF
1000MW超超临界汽轮机润滑油系统特点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薛东发 张宗振 《广东电力》 2012年第4期103-105,共3页
介绍了上海汽轮机厂1 000 MW超超临界汽轮机润滑油系统的设计特点以及设备性能,对其电动主油泵润滑油系统与常规主轴驱动主油泵润滑油系统进行比较分析,认为该1 000 MW超超临界汽轮机润滑油系统结构紧凑,可靠性、效率高,便于运行维护。
关键词 1 000 MW超超临界汽轮机 电动主油泵 主轴驱动主油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