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82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众文化:粉丝、盗猎者、游牧民--德塞都的大众文化审美 被引量:115
1
作者 亨利.詹金斯 杨玲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5-69,共5页
德塞都将积极的阅读形容为"盗猎",并指出这种"盗猎"是一种"挪用"而不是"误读"。在此基础上,德塞都还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关于粉丝文化的重要洞见:读者不单单是"盗猎者",他们还是&qu... 德塞都将积极的阅读形容为"盗猎",并指出这种"盗猎"是一种"挪用"而不是"误读"。在此基础上,德塞都还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关于粉丝文化的重要洞见:读者不单单是"盗猎者",他们还是"游牧民",总是在移动,不断向其他文本挺进,挪用新的材料,制造新的意义。德塞都的"盗猎"模式强调了意义制造的过程和大众阐释的流动性。德塞都的模式对文本意义的性质保持了一种不可知论的态度,使得各种竞争的和矛盾的阐释也都具有效力。德塞都的理论并不一定拒绝作者意义或学术阐释策略的价值,因为它们也提供了它们自己的愉悦和回报,这是不容忽视的。源自德塞都的解读模式只是将这些阐释性的目标和策略纳入了一系列更广泛的、在通俗文本中制造意义和寻求愉悦的方法,其中所有的解读方法都或多或少地同样值得接受。德塞都的文本盗猎和游牧解读的概念对思考媒介消费和粉丝文化特别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塞都 大众文化 审美 粉丝
下载PDF
休闲与审美: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 被引量:100
2
作者 潘立勇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5年第6期5-11,共7页
休闲是人的理想生存状态,审美是人的理想体验方式。休闲之为理想在于进入了人类的自在生命领域,审美之为理想在于进入了生命的自由体验状态,两者有着共同的前提与指向,审美是休闲的最高层次和最主要方式。在中国,儒家的“曾点之乐”、... 休闲是人的理想生存状态,审美是人的理想体验方式。休闲之为理想在于进入了人类的自在生命领域,审美之为理想在于进入了生命的自由体验状态,两者有着共同的前提与指向,审美是休闲的最高层次和最主要方式。在中国,儒家的“曾点之乐”、道家的“逍遥游”、佛家的“林下风流”、理学家的“浑然天成”与“无入而不自得”,均表达了休闲的理想,也蕴涵着审美的境界;在西方,从亚里士多德、马克思直到海德格尔,无不把休闲和审美作为理想人性及生存状态的表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提高、国人自由支配时间的日益充裕,休闲与审美将愈益成为人们的日常理想生存状态。而休闲较之审美,更是切入了人的直接生存领域,使审美境界普遍地指向现实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闲 审美 自在生命 自由体验
下载PDF
景观资源美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被引量:81
3
作者 王保忠 王保明 何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733-1739,共7页
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破坏,景观已经不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人类开始把它放到与其它资源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景观资源评价是其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的前提.在论述美学、审美及景观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审美心理学机制和审美途径,比较... 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破坏,景观已经不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人类开始把它放到与其它资源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景观资源评价是其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的前提.在论述美学、审美及景观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审美心理学机制和审美途径,比较了传统与现代景观审美研究的方法,讨论了景观审美的重要理论(如柏拉图主义、康德学说、移情论、格式塔学派、马克思美学理论、Appleton理论),研究了景观评价方法的四大学派两大阵营(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认知学派、经验学派、景观环境科学及景园文化),分析了国内外景观评价的成功实践.研究表明,景观评价历史发展以专家学派与感知学派竞争为特色,专家学派在景观管理中居于主导地位,而心理感知学派在研究领域处于支配地位,它们都认为景观质量决定于景观生物物理特性与人的感知判断;未来的景观资源评价仍表现出专家学派和感知学派共同主导、各自探索的特点;景观资源信息化与视觉时空动态模拟将冲击传统景观评价,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将帮助迎接这些挑战.作者提出了21世纪景观评价的新特征①学派兼容并蓄,不断走向融合;②多学科交叉,注重量化评价;③强调环境信息,重视生态价值;④现代科技普遍应用,景观信息动态智能化;⑤景观模拟逼真化,主观感受现场化;⑥关注历史内涵,景观文化地位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资源 审美 景观评价 理论
下载PDF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 被引量:64
4
作者 宋瑾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2-32,共11页
21世纪中国大陆以审美为核心的学校音乐教育改革已经展开,并进入实施阶段。但是有关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充分进行,以致有必要从音乐美学基础问题的探讨入手,提出音乐教育的基本问题及其解决思路,希望在反思层面对这次改革的调整... 21世纪中国大陆以审美为核心的学校音乐教育改革已经展开,并进入实施阶段。但是有关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充分进行,以致有必要从音乐美学基础问题的探讨入手,提出音乐教育的基本问题及其解决思路,希望在反思层面对这次改革的调整有所助益。应该在音乐美学研究中重新确立人的感性地位,拓宽对“音乐”的理解,真正认识音乐审美的规律,纠正以往在利用音乐进行美育的工作上出现的偏差,并从教学方法上探究音乐审美教育的有效路径,以确保“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顺利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 音乐 音乐教育 亲历的知 不美 反美
原文传递
忠实是译者的天职——兼评“新世纪的新译论” 被引量:54
5
作者 宋学智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0-54,共5页
本文针对“新世纪的新译论”一文阐述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试图从语言学、文艺美学、翻译本质以及文化交流等角度对“竞赛论”和“优势论”提出质疑,最后提出了“忠实是译者的天职”。
关键词 忠实 语言 审美 文化交流 创意 竞赛论 优势论
原文传递
文学本质界说考论——以“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为中心 被引量:61
6
作者 董学文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9-86,共8页
从马克思的原文和权威译文的表述看,“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形式”三个概念是有严格区别的。马克思没有把“社会意识形式”与“意识形态”相等同,更没有把文学简单界说为“意识形态”。文学应归属于一种“社会意... 从马克思的原文和权威译文的表述看,“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形式”三个概念是有严格区别的。马克思没有把“社会意识形式”与“意识形态”相等同,更没有把文学简单界说为“意识形态”。文学应归属于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极为复杂,将“审美”和“意识形态”组合成“审美意识形态”概念,并用此作为对文学本质的界定,是不准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本质 审美 社会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形式
原文传递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价值选择与理论建构 被引量:65
7
作者 聂珍钊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1-92,205,206,共24页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从伦理视角认识文学的伦理本质和教诲功能,并在此基础上阅读、理解、分析和阐释文学的批评理论与方法。以自然选择为基础,文学伦理学批评发展出伦理选择理论,并建构以伦理选择、伦理身份、伦理环境、自由意志、理...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从伦理视角认识文学的伦理本质和教诲功能,并在此基础上阅读、理解、分析和阐释文学的批评理论与方法。以自然选择为基础,文学伦理学批评发展出伦理选择理论,并建构以伦理选择、伦理身份、伦理环境、自由意志、理性意志等术语为核心的批评话语体系,为这一批评方法的运用奠定基础。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中,以大脑为载体的脑文本、书写材料为载体的书写文本和电子介质为载体的电子文本,构成文学的三大文本形式;同时,文学伦理学批评以脑文本为基础建构自己的文本理论。在文学起源上,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文学源于人类伦理表达之需,将文学视为道德的产物,坚持文学批评的道德责任,强调文学的教诲功能,具有鲜明的价值立场。文学的审美是非功能化的,它主要是通向和实现教诲功能的途径。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建构体现中国学者提出原创性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努力,对于扩大中国文学理论国际影响力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伦理选择 教诲 审美
原文传递
专家与公众景观审美差异研究及对策 被引量:56
8
作者 俞孔坚 吉庆萍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9-23,共5页
本文以大量心理统计实验结果为依据,研究了专业人员与公众在景观审美趣味及景观价值观等诸方面的差异,揭示了目前存在的园林风景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在景观保护、建设和管理等方面所存在的矛盾根源。由此,提出了专业人员的相应对策,以... 本文以大量心理统计实验结果为依据,研究了专业人员与公众在景观审美趣味及景观价值观等诸方面的差异,揭示了目前存在的园林风景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在景观保护、建设和管理等方面所存在的矛盾根源。由此,提出了专业人员的相应对策,以保证我们的目标顺利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 审美 园林
下载PDF
瞬间即永恒:微影像的审美困顿及经典重构 被引量:55
9
作者 卫欣 《当代电视》 CSSCI 2019年第8期94-99,共6页
微影像虽然产生时间不长,但是发展速度迅猛,业已成为一种日常化、个性化、娱乐化的审美表达方式。然而,在大众文化的阴霾下,微影像的创作与传播却面临着信息技术悖论、影像制品的商业化消费、受众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中国古代对... 微影像虽然产生时间不长,但是发展速度迅猛,业已成为一种日常化、个性化、娱乐化的审美表达方式。然而,在大众文化的阴霾下,微影像的创作与传播却面临着信息技术悖论、影像制品的商业化消费、受众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中国古代对于"微"的阐释十分丰富,可以借鉴其"以小见大"的哲学内涵,对微影像展开后现代主义的批判与中华美学重构,通过微言大义与隐秀微妙的美学观照,深化微影像的表现空间,实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影像 视频 大众文化 审美 传播
原文传递
看不见的武术套路美:一项文化研究 被引量:46
10
作者 戴国斌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5-67,79,共4页
套路,作为对技击的艺术表现,不同于实战;它包含着对技击的超越、美化和想象。因此,对套路的审美和生产,要想象出其中看不见的对手、内容和技击用意等。本文以文化研究的视角从"艺术/技击"、"不可见性"和"乌托... 套路,作为对技击的艺术表现,不同于实战;它包含着对技击的超越、美化和想象。因此,对套路的审美和生产,要想象出其中看不见的对手、内容和技击用意等。本文以文化研究的视角从"艺术/技击"、"不可见性"和"乌托邦色彩"三个维度,来诠释武术套路的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 套路 美学 审美
下载PDF
想象的文化记忆———论怀旧的审美心理 被引量:45
11
作者 赵静蓉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4-57,共4页
怀旧与回忆有同有异,在审美创作、审美接受和审美情感三个层面上,怀旧体现了其作为一种审美心理的独特性。怀旧是一种建基于回忆之上的价值甄别和想象构造,是一种想象的文化记忆,怀旧感是伤感与优美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 怀旧 回忆 审美
下载PDF
论中国美育研究的当代问题 被引量:43
12
作者 杜卫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11,共8页
当代美育理论研究应该回归人生论 ,并在美育“自律论”和“工具论”之间保持适度的平衡。在中国社会、文化和教育转型时期 ,作为多学科参与的应用性学科的美育研究应当确立当代问题意识 ,向那些直接影响人们审美发展的具体问题深化 ,向... 当代美育理论研究应该回归人生论 ,并在美育“自律论”和“工具论”之间保持适度的平衡。在中国社会、文化和教育转型时期 ,作为多学科参与的应用性学科的美育研究应当确立当代问题意识 ,向那些直接影响人们审美发展的具体问题深化 ,向教育教学实践所提出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化 ,主动应对社会、文化、教育变革而出现的新问题。这个过程同时也就是确立一系列属于美育理论自身需要研究的课题 ,从而使美育理论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 自律论 自身 工具论 回归 人生论 审美 应该 应当 适度
下载PDF
欢乐之诱与悲剧之思——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之维刍议 被引量:42
13
作者 傅守祥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5-91,共7页
关键词 大众文化 消费时代 审美 悲剧 欢乐 生存境遇 文化艺术 “神” 常人 感官
原文传递
旅游体验审美精神论 被引量:51
14
作者 潘海颖 《旅游学刊》 CSSCI 2012年第5期88-93,共6页
旅游体验的审美体系是建立在人本基础上的。从审美心理的角度看,旅游体验具有主体性、浸入性、互动性和不确定性,其核心价值在于审美。旅游体验造就了审美的人、完整的人。旅游审美体验是旅游者在情境互动之中,追求审美存在和生命创造... 旅游体验的审美体系是建立在人本基础上的。从审美心理的角度看,旅游体验具有主体性、浸入性、互动性和不确定性,其核心价值在于审美。旅游体验造就了审美的人、完整的人。旅游审美体验是旅游者在情境互动之中,追求审美存在和生命创造的强烈内心感受。文章从旅游体验的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三个层面展开。旅游体验充满着人在旅途的跨文化审美意蕴,它是为了探寻生活溶解在心灵中的秘密,并借由想象获得存在的真实和生命的沉醉。旅游体验体认的是人与物化、神与物契的审美情怀,高扬的是生生之德的审美境界。旅游体验中所体现的审美精神是彰显的、独立的、本真的人性;它所追寻的审美境界是自由的、升华的、解放的审美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体验 审美 休闲
下载PDF
作为艺术的武术 被引量:40
15
作者 陈春娣 乔凤杰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7-81,共5页
武术的优势并不是表现在艺术、健身、娱乐等某一个别方面,而是表现在其所具有的艺术、健身、娱乐等各种功能的复合性。研究关注武术的艺术功能,分析艺术武术的历史成因,认为是人的心理需要成就了武术的艺术属性,是人的审美态度强化了武... 武术的优势并不是表现在艺术、健身、娱乐等某一个别方面,而是表现在其所具有的艺术、健身、娱乐等各种功能的复合性。研究关注武术的艺术功能,分析艺术武术的历史成因,认为是人的心理需要成就了武术的艺术属性,是人的审美态度强化了武术的艺术功能;分析艺术武术的当代体现——暴力美,认为艺术武术中的暴力美是对暴力的消解,艺术武术中的暴力美是人的心理压抑的文明渲泄;探讨艺术武术的发展原则与发展向度等发展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 艺术 特征 审美
下载PDF
体育舞蹈的美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43
16
作者 韦广忠 胡强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0-12,共3页
美是体育舞蹈的基本特征。在运动过程中既遵循对称、和谐、统一、整齐等美学形式、法则,又体现体育特定的健康、力量、速度、协调、灵敏等美学与锻炼的价值,从而实现体育舞蹈特有的美学与观赏的价值。
关键词 身体美 运动美 音乐美 美感 审美
下载PDF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审美体验策略 被引量:48
17
作者 张敏 《语文教学通讯(学术)(D)》 2012年第3期76-77,共2页
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难点,而通过诗词教学让小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通过创设氛围、品味词句、激发想象、借助音乐、感情美读来培养学生的诗词审美,以便让学生的心灵在古诗词的滋润中得以成长。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古诗词 审美 体验
下载PDF
现代性视域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 被引量:31
18
作者 杨柳 张柏然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41-45,50,共6页
现代性是现代化过程中全世界各国人民对社会巨变的一种生存体验。它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呈现出启蒙和审美的矛盾张力结构。随着全球化过程的加快,现代性迅即发展成为世界现象,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科领域衍生出不同的变体。本文作者从... 现代性是现代化过程中全世界各国人民对社会巨变的一种生存体验。它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呈现出启蒙和审美的矛盾张力结构。随着全球化过程的加快,现代性迅即发展成为世界现象,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科领域衍生出不同的变体。本文作者从现代性视角出发,对现代性的发展史、中西翻译文化的现代性话语和林语堂翻译中的审美现代性问题作了宏观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启蒙 审美 翻译文化 林语堂
下载PDF
中华美学的古典主体间性 被引量:40
19
作者 杨春时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6-81,共6页
西方美学吸收了中华美学的古典主体间性思想资源 ,已经实现了由古代的客体性、近代的主体性到现代的主体间性的转变。中华古典美学没有经过主体性的独立 ,在前主体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古典的主体间性。中华美学的古典主体间性基础是天人合... 西方美学吸收了中华美学的古典主体间性思想资源 ,已经实现了由古代的客体性、近代的主体性到现代的主体间性的转变。中华古典美学没有经过主体性的独立 ,在前主体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古典的主体间性。中华美学的古典主体间性基础是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以及主客同一的哲学。它表现为感兴论 ,即认为审美不是主体认识客体 ,也不是主体创造对象 ,而是外物与自我的互相感应。中华美学与西方美学对话、结合的关节点是主体间性。中华美学的现代化必须吸收现代主体间性、改造古典主体间性才有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美学 主体间性 古典美学 感兴论 审美 哲学
原文传递
技术、媒介与视觉:基于网络文化下的审美反思 被引量:40
20
作者 卫欣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57-162,共6页
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环境的建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网络实现了人与拟态环境的深度融合。在传播技术的刺激下,人类的文化结构出现了转向,人的审美经验出现了裂变。在技术与资本的运作下,传媒产业主导了文化生态,一切的文化与审美围绕... 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环境的建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网络实现了人与拟态环境的深度融合。在传播技术的刺激下,人类的文化结构出现了转向,人的审美经验出现了裂变。在技术与资本的运作下,传媒产业主导了文化生态,一切的文化与审美围绕着消费展开,传统文化中的多样性、平衡性与延续性遭到破坏,产生文化泡沫的现象,人不再是人类文化的生产者,而只是商业文化的消费者。审美认知在一场场轰轰烈烈的"造星"运动中变得黯然失色,网络环境并没有实现审美判断的大繁荣,相反,人的思维与反思却在华丽的包装中不断消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 媒介 视觉 网络文化 审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