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9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动脉超声造影评价大动脉炎疾病活动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马玲瑛 李超伦 +6 位作者 孔秀芳 张晓洁 韩红 丁振奇 陈慧勇 黄备建 姜林娣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748-753,共6页
目的通过观察大动脉炎患者颈动脉管壁超声造影的形态学变化,评价超声造影对于活动性大动脉炎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使用高频超声技术分析40例大动脉炎患者颈动脉的形态学变化,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评分作为疾病活动性评估金... 目的通过观察大动脉炎患者颈动脉管壁超声造影的形态学变化,评价超声造影对于活动性大动脉炎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使用高频超声技术分析40例大动脉炎患者颈动脉的形态学变化,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评分作为疾病活动性评估金标准,并同步记录完整的临床资料及急性期反应物。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χ2检验、敏感度、特异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非活动组患者相比,活动组颈动脉管壁增厚更明显[(2.2±0.6)mm和(1.8±0.5)mm,t=-2.142,P〈0.05],中心偏离度(CDD)[(0.89±0.06)和(0.95±0.03),t=3.683,P〈0.01]与径向偏离度(RDD)[(0.17±0.06)和(0.09±0.05),t=-4.020,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活动组患者的颈动脉管壁中新生血管的分布更弥漫,且特征性分布在管壁的中心部位。超声造影分析CDD与RDD指标联合诊断活动性大动脉炎的敏感度为72.7%,特异度为87.5%,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0%和82.4%。结论超声造影检查可以作为评估大动脉炎患者的疾病活动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炎 超声造影 颈动脉
原文传递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多发性大动脉炎肾动脉狭窄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被引量:14
2
作者 秦晓荣 唐继尧 +1 位作者 王铁铮 张先东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年第8期1515-1517,共3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多发性大动脉炎肾动脉狭窄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经CT血管造影成像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的22例多发性大动脉炎肾动脉狭的声像图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声像图特征。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清晰显示...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多发性大动脉炎肾动脉狭窄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经CT血管造影成像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的22例多发性大动脉炎肾动脉狭的声像图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声像图特征。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清晰显示多发性大动脉炎肾动脉狭窄的累及范围、狭窄处及以远血管内径和形态、管壁厚度及回声、有无五彩镶嵌血流、血流速度及频谱特征等信息。多发性大动脉炎肾动脉狭窄声像图表现为肾动脉起始部或近段的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流速增快,有别于动脉粥样硬化及纤维肌发育不良等其他导致肾动脉狭窄的疾病。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与鉴别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肾动脉狭窄有价值的影像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肾动脉狭窄 多发性大动脉炎
下载PDF
10例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成祥 贾国良 +1 位作者 郭文怡 李伟杰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2年第2期90-92,共3页
目的 评价介入方法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连续收治 10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 ,对其应用介入治疗。治疗血管 13支 ,其中锁骨下动脉 2支 ,肾动脉 5支 ,腹主动脉 1支 ,髂颈总动脉 1支 ,肺动脉 3支。 8例患者因球囊扩张... 目的 评价介入方法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连续收治 10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 ,对其应用介入治疗。治疗血管 13支 ,其中锁骨下动脉 2支 ,肾动脉 5支 ,腹主动脉 1支 ,髂颈总动脉 1支 ,肺动脉 3支。 8例患者因球囊扩张后不满意或夹层形成而置入支架 9枚。结果  10例 13支病变血管介入治疗均成功 ,病变狭窄由 (90± 11) %降至 (11± 12 ) % (P <0 0 1)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2例发生轻度并发症 (1例腹主动脉球囊扩张时背痛 ,1例锁骨下动脉植入支架后肩胛动脉一过性阻塞 )。随诊 18± 13个月 ,8例患者临床症状持续缓解 ;2例单纯球囊扩张者 (1例肺动脉 1例锁骨下动脉 )术后症状复发 ,但较术前减轻。结论 采用球囊扩张结合支架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所致外周动脉病变成功率高 ,临床症状缓解明显 ,远期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大动脉炎 血管成形术 经皮 经腔 支架 介入治疗
下载PDF
应用深度学习图像重建算法提升多发性大动脉炎患儿增强CT血管壁测量精度的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孙记航 杨利新 +2 位作者 唐晓璐 李昊岩 彭芸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308-1312,共5页
目的探讨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算法优化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增强CT(CECT)图像质量和提升血管壁测量精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32例进行低辐射剂量体部CECT的多发性大动脉炎患儿,... 目的探讨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算法优化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增强CT(CECT)图像质量和提升血管壁测量精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32例进行低辐射剂量体部CECT的多发性大动脉炎患儿,扫描管电压100 kVp,将原始数据采用滤波反投影(FBP)、50%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V)、100%ASIR-V、DLIR重建为0.625 mm的薄层图像。主观评价由两名医师采用5分法评估整体图像噪声、血管壁的显示能力以及诊断信心指数。客观评价测量各组图像血管壁厚度,计算测量标准差和变异系数(CV),同时计算对比噪声比。使用Friedman检验比较4组图像间主观评分的差异,采用随机区组的方差分析比较客观测量指标的差异。结果整体噪声方面100%ASIR-V、DLIR间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两组图像评分均高于FBP、50%ASIR-V(P均<0.05),血管壁显示能力与诊断信心指数DLIR优于其他图像(P均<0.05)。客观测量结果显示,DLIR图像管壁厚度标准差和CV小于其他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100%ASIR-V与DLIR间血管噪声值、肌肉噪声值、对比噪声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均低于FBP和50%ASIR-V图像(P均<0.05)。与50%ASIR-V图像相比,DLIR图像的CV降低了22.9%,对比噪声比提升了46.8%。结论DLIR可改善大动脉炎患儿的CECT图像质量,提升血管壁的测量精度,使进一步降低辐射剂量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takayasu动脉炎 儿童 辐射剂量 深度学习
原文传递
大动脉炎诊疗规范 被引量:10
5
作者 姜林娣 马莉莉 +3 位作者 薛愉 潘歆 何岚 赵岩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17-524,共8页
大动脉炎(TAK)为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展性、非特异性大血管炎。我国为TAK高发地区,但其规范化诊疗的普及尚显不足。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组织专家,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和指南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旨在规范TAK的诊断、... 大动脉炎(TAK)为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展性、非特异性大血管炎。我国为TAK高发地区,但其规范化诊疗的普及尚显不足。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组织专家,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和指南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旨在规范TAK的诊断、疾病活动度和疾病严重度的评估、内科治疗的合理制定及外科干预的时机选择,以保护TAK患者重要脏器功能,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kayasu动脉炎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治疗进展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楠 张久山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6年第3期226-228,共3页
大动脉炎(TA)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根据侵及血管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在治疗上应全面分析,根据患者的病变位置、临床活动情况及影响脏器功能情况,选择一种或多种方案,应抓住时机实施治疗。
关键词 大动脉炎 治疗进展
下载PDF
妊娠合并大动脉炎的处理(附7例报告) 被引量:11
7
作者 周希亚 高劲松 +2 位作者 刘俊涛 杨剑秋 边旭明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215-218,共4页
目的探讨妊娠与大动脉炎的相互影响及孕期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妊娠合并大动脉炎的7例病例,对大动脉炎的诊治、孕期监测、妊娠并发症及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结果 1例因早孕期病情活动终止妊娠,其余6例严密监测下继续妊娠,发... 目的探讨妊娠与大动脉炎的相互影响及孕期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妊娠合并大动脉炎的7例病例,对大动脉炎的诊治、孕期监测、妊娠并发症及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结果 1例因早孕期病情活动终止妊娠,其余6例严密监测下继续妊娠,发生子痫前期2例、心衰1例、肾功能不全1例、早产3例、小于胎龄儿2例。结论大动脉炎患者孕前需要进行评估,孕期需要多科协作进行病情监测,以获得较好的妊娠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炎 妊娠
下载PDF
18F-FDGPET/CT显像对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9
8
作者 王冬艳 王跃涛 +4 位作者 邵晓梁 吴敏 杨彦松 王小松 邵小南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40-344,共5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大动脉炎(TA)的18F-FDG PET/CT显像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11月至2014年8月期间5例经临床证实的TA活动期男性患者[65~82(72.8±6.6)岁],确诊前行18F-FDG PET/CT显像,其中1例为治疗1年后病情稳定而复... 目的探讨多发性大动脉炎(TA)的18F-FDG PET/CT显像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11月至2014年8月期间5例经临床证实的TA活动期男性患者[65~82(72.8±6.6)岁],确诊前行18F-FDG PET/CT显像,其中1例为治疗1年后病情稳定而复查18F-FDG PET/CT。分析其影像特征,观察病灶18F-FDG摄取情况。按性别和年龄匹配选择同时间段的5例肿瘤标志物轻度升高而18F-FDG PET/CT显像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将动脉分为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头臂干动脉、左和(/)右颈动脉、左/右锁骨下动脉、左/右肱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左/右髂动脉、左/右肾动脉、左/右股动脉共18段,测量其SUVmax,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TA组与对照组间的SUVmax。结果(1)5例TA 18F-FDG PET/CT显像均表现为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血管壁FDG弥漫性摄取增高,CT示多处动脉血管壁不均匀增厚、局部伴点条状钙化;5例TA患者均累及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头臂干动脉、左/右锁骨下动脉、左/右颈动脉、左/右髂动脉,其中4例左/右肱动脉、左/右股动脉受累,2例肠系膜上动脉受累。SUVmax为1.4~7.6,2例最高SUVmax位于左侧锁骨下动脉,1例位于右侧锁骨下动脉,2例位于腹主动脉。(2)TA组与对照组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血管壁的SUVmax分别为3.96±1.35和2.13±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0,P〈0.001)。(3)1例TA患者治疗后病情稳定,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血管壁FDG摄取较治疗前明显减低,其中左侧锁骨下动脉SUVmax由6.8降至3.2。结论18F-FDG PET/CT显像有助于TA的诊断,可准确显示病变范围,反映TA活动性,并可用于疗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kayasu动脉炎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脱氧葡萄糖
原文传递
大动脉炎性脑缺血血管内介入诊疗 被引量:10
9
作者 刁士元 段佩琰 阎浩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年第2期3-6,共4页
目的探讨大动脉炎性脑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价值。方法18例大动脉炎患者行血管造影检查。由有经验的介入放射学医师按盲法对其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然后共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结果18例中,经血管造影按Lupi-... 目的探讨大动脉炎性脑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价值。方法18例大动脉炎患者行血管造影检查。由有经验的介入放射学医师按盲法对其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然后共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结果18例中,经血管造影按Lupi-Herrera综合分型法Ⅰ型16例,Ⅲ型2例。主要受累动脉包括锁骨下动脉17例,颈动脉15例,椎动脉10例,头臂干5例。8例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均获成功。结论血管造影有利于大动脉炎性脑缺血的临床诊断与指导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的疗效可靠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炎 脑缺血 血管造影 血管成形术 支架
下载PDF
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的特点和外科治疗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永民 孙立忠 +3 位作者 胡盛寿 宋云虎 常谦 朱俊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19-221,共3页
目的 :探讨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的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 :共手术治疗 6例冠状动脉开口狭窄或闭塞的患者 ,其中 5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例直接扩大冠状动脉开口 ;同期行升主动脉—腹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 1例 ,Bentall主动脉根部替... 目的 :探讨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的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 :共手术治疗 6例冠状动脉开口狭窄或闭塞的患者 ,其中 5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例直接扩大冠状动脉开口 ;同期行升主动脉—腹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 1例 ,Bentall主动脉根部替换术 2例 ,Cabrol主动脉根部替换术和二尖瓣替换术 1例。结果 :无手术死亡。发生围术期心肌梗死和低心排综合征 1例。结论 :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的同时 ,常合并主动脉及其分支的狭窄 ,也常同时合并升主动脉壁增厚、扩张和 (或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 ,明显增加了同期手术的难度。由于锁骨下动脉常受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炎 冠状动脉 特点 外科治疗
下载PDF
大动脉炎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173例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温淑云 张文 +2 位作者 赵岩 曾小峰 张奉春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04-607,共4页
目的探讨大动脉炎临床症状、受累血管分布特征及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173例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症状、血管影像学、炎性指标及治疗随诊情况。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73例患者中女性136例,男性37例,中位发病年龄23岁。81例... 目的探讨大动脉炎临床症状、受累血管分布特征及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173例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症状、血管影像学、炎性指标及治疗随诊情况。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73例患者中女性136例,男性37例,中位发病年龄23岁。81例(46.6%)患者起病有高血压,72例(41.1%)患者无脉症/脉搏不对称,50例(28.7%)患者有发热的症状;受累血管分布情况:主动脉112例(64.7%),肺动脉17例(9.8%),无名动脉33例(19.1%),颈总动脉114例(65.9%),锁骨下动脉113例(65.3%),肾动脉63例(36.2%),椎动脉21例(12.1%),腹腔干10例(5.8%)。105例(61.0%)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SR)升高。合并活动性/既往结核者45例,占26.O%,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10例,占5.8%。其中105例患者接受随诊,98例(94.2%)在治疗后病情平稳,17例在激素减量过程中病情反复。结论糖皮质激素及(或)免疫抑制剂以及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者适时联合介入与手术,可有效控制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炎陛指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炎 临床特征 治疗转归
原文传递
头臂型大动脉炎外科治疗的中长期效果分析
12
作者 单金涛 化召辉 +7 位作者 徐鹏 曹辉 焦周阳 孙利坤 刘仕睿 夏磊 薛文豪 李震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9-234,共6页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头臂型大动脉炎的中长期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22年11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244例头臂型大动脉炎患者中接受手术治疗的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例,女性34例;年龄(3...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头臂型大动脉炎的中长期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22年11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244例头臂型大动脉炎患者中接受手术治疗的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例,女性34例;年龄(37.9±14.0)岁(范围:13~71岁)。患者因药物治疗后症状未缓解或缺血症状严重行手术治疗。其中20例患者接受腔内手术(腔内治疗组),11例接受开放手术(开放手术组),8例患者接受复合手术(复合手术组)。记录并分析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及再干预情况。患者术后1、3、6个月于门诊随访,之后每年随访1次,随访截至2022年11月,记录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并评估血管通畅情况。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患者术后血管通畅率。结果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术中死亡病例,未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随访时间(48.8±38.2)个月(范围:1~123个月),33例患者在术后症状得到缓解,6例患者接受二次手术。随访1、3、5、10年时,腔内治疗组的通畅率分别为95.0%、75.2%、60.2%、60.2%,开放手术组均为90.9%,复合手术组随访1、3、5、8年通畅率均为87.5%。结论头臂型大动脉炎患者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血流重建干预方式,中远期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kayasu动脉炎 外科手术 头臂型大动脉炎 腔内治疗 血管旁路术
原文传递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和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大动脉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治琴 郑朝晖 +4 位作者 杜望磊 庞琳烜 李颖 吴振彪 朱平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13-718,共6页
目的 探讨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大动脉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西京医院临床免疫科住院的大动脉炎患者289例(大动脉炎组),并从西京医院健... 目的 探讨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大动脉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西京医院临床免疫科住院的大动脉炎患者289例(大动脉炎组),并从西京医院健康体检中心选取年龄和性别与大动脉炎组相匹配的健康者280例(对照组).另外,根据Kerr评分将大动脉炎患者分为活动组(Kerr评分≥2分,180例)和非活动组(Kerr评分≤1分,109例).对两组间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PLR和NLR与Kerr评分、ESR和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判断大动脉炎疾病活动性的界值.结果 大动脉炎组的PLR和NLR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37.33(97.38,193.37)比120.55(96.86,144.60)和2.38(1.76,3.57)比1.66(1.35,2.08),P均〈0.001].活动组的PLR和NLR均高于非活动组[分别为163.43(123.64,224.15)比110.53(84.22,147.24)和2.59(1.96,3.94)比1.95(1.53,2.86),P均〈0.001].活动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PLR和NLR均低于治疗前[分别为104.67(77.22,138.43)比164.05(123.29,226.29)和2.15(1.67,2.60)比2.58(1.96,3.91),P均〈0.001].PLR与Kerr评分(r=0.439,P〈0.001)、CRP(r=0.328,P〈0.001)和ESR(r=0.410,P〈0.001)均呈正相关;NLR与Kerr评分(r=0.235,P〈0.001)、CRP(r=0.169,P=0.005)和ESR(r=0.123,P=0.037)也均呈正相关.PLR判断大动脉炎疾病活动性的最佳界值为176.709(敏感度为44.6%,特异度为93.0%,ROC曲线下面积为0.766);NLR判断大动脉炎疾病活动性的最佳界值为2.128(敏感度为70.9%,特异度为47.7%,ROC曲线下面积为0.691).结论 PLR和NLR可能有助于判断大动脉炎疾病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kayasu动脉炎 血小板 淋巴细胞 Kerr评分
原文传递
大动脉炎的眼底表现与治疗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伟伟 叶俊杰 +1 位作者 陈有信 戴荣平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4-130,共7页
目的 探讨大动脉炎的眼底表现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1992至2010年,在北京协和医院免疫内科确诊且经眼科会诊的大动脉炎合并眼底病变的15例患者(30只眼)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视力检测、裂隙灯显微镜和散瞳后眼... 目的 探讨大动脉炎的眼底表现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1992至2010年,在北京协和医院免疫内科确诊且经眼科会诊的大动脉炎合并眼底病变的15例患者(30只眼)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视力检测、裂隙灯显微镜和散瞳后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全身大血管超声检查、血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检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全身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凝药物治疗.3例(4只眼)患者施行眼底激光治疗,1例(1只眼)患者施行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结果 15例患者中,有2例因视力下降首诊于眼科.初诊视力:光感至0.05者6只眼,0.1~0.5者4只眼,0.6 ~1.0者5只眼,1.0以上者15只眼.表现为慢性缺血性眼底改变16只眼,主要包括视网膜微动脉瘤、棉絮斑、新生血管、视乳头周围动静脉血管花环状吻合、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等晚期并发症.表现为高血压性眼底改变14只眼,眼底检查显示视网膜动脉变细、动静脉交叉征及视网膜出血等.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显示臂-视网膜循环时间和视网膜循环时间延长,视网膜微动脉瘤、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及新生血管等.头-臂动脉型大动脉炎患者6例,广泛型大动脉炎患者9例.血红细胞沉降率增快9例,血C反应蛋白含量增高5例.4只眼经眼底激光治疗后,视网膜中周部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消退.1只眼经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视力由光感提高至眼前数指.结论 大动脉炎患者的眼底表现主要为慢性缺血性和高血压性眼底改变,晚期可合并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及增生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可因视力下降首诊于眼科.临床眼科医师应熟悉大动脉炎的眼底表现特点,及时给予正确的诊断与治疗,以挽救患者视力并改善全身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kayasu动脉炎 眼底 眼表现
原文传递
肺血管炎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解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圣青 《国际呼吸杂志》 2017年第20期1575-1581,共7页
肺部血管炎包括原发性与继发性两大类。继发性血管炎包括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和过敏性疾病所致肺血管炎。原发性血管炎的分类通常根据受累血管的大小分为大血管炎、中血管炎和小血管炎。肺部血管受累常见于原发性大血管炎... 肺部血管炎包括原发性与继发性两大类。继发性血管炎包括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和过敏性疾病所致肺血管炎。原发性血管炎的分类通常根据受累血管的大小分为大血管炎、中血管炎和小血管炎。肺部血管受累常见于原发性大血管炎[大动脉炎(Takayasuarteritis),巨细胞动脉炎(giantcellarteritis,GCA),白塞病(Behcetdisease)]和原发性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cytoplasmicantibody,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ranulomatosiswithpolyangiitis,GPA),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polyangiitis),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osinophilicgranulomatosiswithpolyangiitis,EGPA)]。原发性肺血管炎的影像学表现极具多样性,包括血管壁增厚、结节影、空洞、磨玻璃影和实变影等。原发性肺部小血管炎常导致弥漫性肺泡出血(diffusealveolarhemorrhage,DAH)。相比于胸片,胸部CT更能够显示肺血管炎的病变特征和侵及范围。肺部血管炎的诊断极具挑战性,需要通过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组织病理学特征作出综合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炎 巨细胞动脉炎 白塞病 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 弥漫性肺泡出血 胸部CT
原文传递
婴幼儿多发性大动脉炎14例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丹 赖建铭 +7 位作者 孙雪峰 黄小兰 吴凤岐 周志轩 袁新宇 苏改秀 许瑛杰 侯俊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总结14例婴幼儿多发性大动脉炎(TA)的临床特点,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5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TA婴幼儿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并结合文献,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总结14例婴幼儿多发性大动脉炎(TA)的临床特点,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5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TA婴幼儿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并结合文献,分析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结果14例患儿年龄为1个月23 d^28个月,男6例,女8例。临床表现中最常见的是发热[10例(71.4%)],高血压9例(64.3%),脉弱或无脉5例(35.7%)。按照病变血管部位的临床分型,广泛型11例(78.5%),头臂动脉型3例(21.4%),本组患儿无胸腹主动脉及单纯肺动脉型。14例TA患儿中,12例有颈总动脉、颈动脉、锁骨下动脉及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前降支、回旋支)受累(85.7%);11例肾动脉受累(78.6%);9例腋动脉受累(64.2%);8例腹主动脉受累(57.1%);6例降主动脉受累(42.9%);6例胸主动脉受累(42.9%);6例肠系膜上动脉受累(42.9%);5例股动脉受累(35.7%);5例肺动脉受累(35.7%);4例肱动脉受累(28.6%)。14例患儿中,误诊11例,诊断不清3例,误诊时间为18 d^2个月。误诊病例中,8例误诊为不典型川崎病。14例患儿中,7例治疗后大部分病变血管范围逐渐减少,受累较轻血管甚至可以完全恢复正常血管状态。4例患儿血管影像学检查较前无明显加重或好转。9例出现高血压患儿应用降压药血压能控制在正常范围,但不能停用降压药。5例查体发现脉弱或无脉患儿均未改善。14例患儿中7例生长发育同正常同龄儿,7例落后于正常同龄儿身高体质量第25百分位。14例患儿随访2~22个月,均规律治疗,未出现复发。结论3岁以内TA累及血管较多,病情严重,误诊率高,经过治疗病情很快能够控制,但容易遗留血管病变,部分患儿预后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多发性大动脉炎 临床特点
原文传递
超声造影与CDFI诊断大动脉炎外周血管病变价值 被引量:9
17
作者 梅丽霞 李竞 +3 位作者 张立春 王勇 敬子洋 李甜甜 《中国数字医学》 2018年第2期19-20,90,共3页
目的:探讨大动脉炎外周血管病变的超声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在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诊断为大动脉炎患者8例,共15处病变区。对病变区血管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造影检测。结果:15处病变区分布为颈... 目的:探讨大动脉炎外周血管病变的超声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在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诊断为大动脉炎患者8例,共15处病变区。对病变区血管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造影检测。结果:15处病变区分布为颈总动脉7例,锁骨下动脉4例,腹主动脉4例。表现病变动脉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闭塞、盗血及增厚血管壁造影剂有无增强。结论:超声造影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大动脉炎外周血管病变有确切价值,超声造影在判断大动脉炎的活动性上有指导意义,应作为临床诊断大动脉炎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彩色多普勒超声 大动脉炎
下载PDF
大动脉炎并发心肌损害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潘文萍 李梦涛 +3 位作者 徐东 侯勇 曾小峰 张奉春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35-338,共4页
目的 通过对大动脉炎合并心肌受累的临床特征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87-2013年收治的大动脉炎患者病历资料,从中筛选出大动脉炎出现心肌损害者进行分析.结果 86例大动脉炎合并心脏损害者中,23例患者出现... 目的 通过对大动脉炎合并心肌受累的临床特征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87-2013年收治的大动脉炎患者病历资料,从中筛选出大动脉炎出现心肌损害者进行分析.结果 86例大动脉炎合并心脏损害者中,23例患者出现心肌损害,心力衰竭发生率65%(15/23),15例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正常,65%(15/23)患者有血压轻至中度升高,74%(17/23)患者存在肺动脉高压.治疗前左心室射血分数为(34.70±0.09)%,激素免疫治疗后为(40.20±1.23)%,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02,P=0.02).结论 大动脉炎心肌受累并不少见,是独立危险因素,影响患者预后,早发现和积极治疗能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kayasu动脉炎 心肌疾病 生物医学研究
原文传递
大动脉炎累及肺动脉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吕蓉 于长路 +2 位作者 李剑 文娣娣 郑敏文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1796-1800,共5页
目的探讨大动脉炎(TA)累及肺动脉患者的CT征象及其临床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分析西京医院2007年11月至2016年11月诊断TA并肺动脉受累的患者35例,男6例、女29例,年龄15~52(28±9)岁,作为研究组(TA+P组),同时搜集该院2015... 目的探讨大动脉炎(TA)累及肺动脉患者的CT征象及其临床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分析西京医院2007年11月至2016年11月诊断TA并肺动脉受累的患者35例,男6例、女29例,年龄15~52(28±9)岁,作为研究组(TA+P组),同时搜集该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诊断TA但未累及肺动脉的患者40例,男5例、女35例,年龄7~67(28±12)岁,作为对照组(TA组),用t检验、χ^2检验和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实验室资料、肺动脉及右心测量数据,并分析TA+P组肺动脉受累的CT征象。结果TA+P组患者较TA组多出现气短、气喘(54.3%比10.0%)、咳嗽(31.4%比12.5%)、心悸(11.4%比0)等症状(均P〈0.05),但两组间病变活动性及病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A+P组35例患者共312个肺动脉节段受累,CT表现以管腔狭窄最多见(35例,211节段),其次为闭塞(14例,94节段);双侧(23例,217节段)及多支(34例,311节段)同时受累多见。TA+P组肺动脉收缩压、主肺动脉管径、右心房、右心室宽径均〉TA组(均P〈0.05)。结论大动脉炎累及肺动脉有一定的CT特点,其与病变的活动性及病程时间无关,该类患者常合并肺动脉高压,并出现相应的影像学及临床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肺动脉 takayasu动脉炎
原文传递
大动脉炎397例临床特征分析:性别和年龄差异分布 被引量:7
20
作者 程昉 邵壮 +3 位作者 陈浩扬 赵福涛 高洁 蔡青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08-613,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和年龄大动脉炎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7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收治的397例大动脉炎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男女患者及不同性别中≤40岁和>40岁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和年龄大动脉炎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7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收治的397例大动脉炎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男女患者及不同性别中≤40岁和>40岁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397例大动脉炎患者中男64例、女333例(男女比例为1∶5.2),发病年龄为2~67岁。>40岁男性大动脉炎患者多于女性[17例(26.6%)vs 53例(15.9%),χ^2=4.190,P=0.041]。相比女性患者,男性患者首发症状以高血压最多见[31.2%(20/64)vs16.5%(55/333),χ^2=7.605,P<0.01],而以头晕、头痛或晕厥起病者较少[28.1%(18/64)vs 46.5%(155/333),χ^2=7.409,P<0.01]。病程中,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更常出现高血压[70.3%(45/64)vs 56.8%(189/333),χ^2=4.076,P<0.05],较少发生脉搏减弱或消失[51.6%(33/64)vs 76.0%(253/333),χ^2=15.885,P<0.01];男性发病年龄≤40岁的患者较>40岁者高血压的发生率更高[78.7%(37/47)vs 47.1%(8/17),χ^2=5.997,P<0.05],而脉搏减弱或消失的发生率较低[40.4%(19/47)vs 82.4%(14/17),χ^2=8.787,P<0.01]。男性患者并发动脉瘤形成、主动脉瓣反流的比例较女性患者更高[39.1%(25/64)vs 17.4%(58/333)、23.4%(15/64)vs 10.8%(36/333),χ^2=15.210、7.644,P均<0.01]。男女患者及各年龄亚组之间红细胞沉降率升高和C-反应蛋白升高的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血管受累及临床分型方面,相比女性患者,男性患者常见肾动脉受累和Ⅳ型[54.7%(35/64)vs 32.7%(109/333)、32.8%(21/64)vs 18.9%(63/333),χ^2=11.194、6.212,P均<0.05],颈总动脉受累、锁骨下动脉受累和Ⅰ型较少见[37.5%(24/64)vs 64.3%(214/333)、37.5%(24/64)vs 56.5%(188/333)、21.9%(14/64)vs 42.3%(141/333),χ^2=16.016、8.416、9.449,P均<0.01];男性发病年龄≤40岁的患者较>40岁者更常见Ⅳ型[44.7%(21/47)vs 0(0/17),χ2=11.305,P<0.01],颈总动脉受累、锁骨下动脉受累和Ⅰ型较少见[29.8%(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kayasu 动脉炎 临床特征 性别分布 年龄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