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1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40年我国暴雨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被引量:183
1
作者 鲍名 黄荣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57-1067,共11页
利用1961-2000年全国610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和暴雨定义,分析我国近40年暴雨发生频率的年代际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夏季暴雨多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华南、四川中东部、黄淮地区和华北东部,夏季暴雨发生频率具有明显的年代际... 利用1961-2000年全国610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和暴雨定义,分析我国近40年暴雨发生频率的年代际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夏季暴雨多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华南、四川中东部、黄淮地区和华北东部,夏季暴雨发生频率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且各地区暴雨的年代际变化有一定差异。分析结果还表明,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暴雨与洪涝的关系非常密切,特别是90年代江淮流域暴雨对洪涝的贡献明显增大。作者还初步讨论了夏季暴雨发生频率年代际变化的气候背景,指出:70年代末开始的华北暴雨减少可能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面温度的年代际变化有关,而90年代长江以南暴雨增多则可能与热带西太平洋偏东方向热对流的年代际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年代际变化 季风 海表面温度
下载PDF
提取地震热异常信息的功率谱相对变化法及震例分析 被引量:65
2
作者 郭晓 张元生 +2 位作者 钟美娇 沈文荣 魏从信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688-2695,共8页
本文以静止卫星长波辐射资料为数据源,针对其资料的变化特征,提出了一种地震热异常信息提取的方法,即"功率谱相对变化法".并应用该方法对汶川地震以及有资料覆盖的中国大陆其余5次6.5级以上地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震... 本文以静止卫星长波辐射资料为数据源,针对其资料的变化特征,提出了一种地震热异常信息提取的方法,即"功率谱相对变化法".并应用该方法对汶川地震以及有资料覆盖的中国大陆其余5次6.5级以上地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前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功率谱信息增强现象,特征周期与特征幅值表现为位于潮湿(低海拔)地区的地震特征周期较短,特征幅度峰值较小,而位于较干旱(高海拔)地区的地震特征周期较长,特征幅度峰值较大;这些特征值便于被识别;该信息提取方法可有效应用于地震相关信息的提取和分析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长波辐射 功率谱估计 相对变化率
下载PDF
地球长波辐射 (OLR)遥感与重大自然灾害预测 被引量:53
3
作者 刘德富 康春丽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2期427-435,共9页
针对目前重大自然灾害 (如地震、洪水泛滥、火山喷发等 )还难能作出短期预测预警的现实状况 ,文中提出利用极轨卫星遥感所监测的“地气”系统射出长波辐射 (即OLR)信息 ,是可能攻克这一难关的突破口。文中不仅详细介绍了有关OLR数据的... 针对目前重大自然灾害 (如地震、洪水泛滥、火山喷发等 )还难能作出短期预测预警的现实状况 ,文中提出利用极轨卫星遥感所监测的“地气”系统射出长波辐射 (即OLR)信息 ,是可能攻克这一难关的突破口。文中不仅详细介绍了有关OLR数据的产出原理及其载荷卫星 (NOAA)运行的主要参数 ,而且还结合近年来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实例 ,利用笔者研究的应用OLR提取灾前预测信息的3种方法 ,客观地给出了OLR时空变化图像。结果显示 ,在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前 ,在未来可能发生重灾的区域及其附近 ,OLR呈现出比周围区域更显著的辐射增强变化特征。这一特征的揭示 ,为利用卫星遥感技术预测未来可能发灾区域及时作出短期预测预警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文末对目前有关强震前热红外异常成因的两种看法做了综合介绍和简要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长波辐射遥感 自然灾害 地震 火山喷发 洪灾 灾前预测 olr
下载PDF
河南省北部一次暴雪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51
4
作者 孙仲毅 王军 +4 位作者 靳冰凌 邢用书 芦阿咪 孙日丁 黄真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38-1344,共7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FY-2C射出长波辐射资料,采用物理量诊断分析方法,对2009年11月10-12日出现在河南省北部的暴雪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在稳定的环流背景下,低空急流、地面河套倒槽与回流形势同时强烈发展,造成持续性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FY-2C射出长波辐射资料,采用物理量诊断分析方法,对2009年11月10-12日出现在河南省北部的暴雪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在稳定的环流背景下,低空急流、地面河套倒槽与回流形势同时强烈发展,造成持续性暴雪天气。(2)物理量诊断结果显示,深厚的湿层和持续的水汽辐合为暴雪的产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垂直结构的持续存在有利于低层垂直上升运动的持续加强,从而触发不稳定能量不断释放;中低层正涡度、中高层负涡度结构的稳定维持,为强降雪天气提供了动力条件;冷暖空气稳定对峙是造成暴雪持续、增幅的重要原因之一。(3)OLR特征分析表明,OLR6 h低值中心与6 h最大降雪中心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北部 暴雪 散度 涡度平流 温度平流 olr
下载PDF
广东后汛期季风槽暴雨天气形势特征分析 被引量:50
5
作者 黄忠 张东 林良勋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9-24,共6页
对1981~2002年广东后汛期季风槽暴雨期间的环流形势和天气系统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广东后汛期的季风槽暴雨多数发生在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东或偏南的情况下,并与中纬西风槽或ITCZ有直接联系;季风槽多数位于华南地区上空或华南沿岸... 对1981~2002年广东后汛期季风槽暴雨期间的环流形势和天气系统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广东后汛期的季风槽暴雨多数发生在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东或偏南的情况下,并与中纬西风槽或ITCZ有直接联系;季风槽多数位于华南地区上空或华南沿岸海面;高层辐散覆盖广东全部或大部,中心在华南近海.西南季风向北推进源于西南和华南地区低压槽发展,或由于热带气旋登陆后北上而牵动西南季风深入华南陆地,也有些过程是副高西端的偏南气流引导南海季风北进.对流活动有从南海北部或北部湾附近向华南移动的趋势,并有昼夜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汛期 暴雨 季风 olr 西南季风 暴雨期 广东 特征分析 天气形势 华南地区
下载PDF
利用ISCCP资料分析青藏高原云气候特征 被引量:35
6
作者 刘瑞霞 刘玉洁 杜秉玉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26-234,共9页
利用 ISCCP提供的 1 983年 7月— 1 993年 1 2月 3 h一次的月平均卫星总云量资料 ,将整个高原分为 3 9个网格点 ,分析了高原总云量的年、季节、日变化规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并根据高原水汽条件和地形动力影响以及环流特征作出一定的科... 利用 ISCCP提供的 1 983年 7月— 1 993年 1 2月 3 h一次的月平均卫星总云量资料 ,将整个高原分为 3 9个网格点 ,分析了高原总云量的年、季节、日变化规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并根据高原水汽条件和地形动力影响以及环流特征作出一定的科学解释。将 ISCCP总云量与地面观测总云量分布形势作了比较 ,证明了 ISCCP- D2资料的合理性。对总云量与 OLR进行相关分析 ,发现夏季相关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总云量 olr 时空特征 卫星资料 相关分析 夏季 水汽条件
下载PDF
2003年淮河流域异常降水期间副热带高压的特征 被引量:36
7
作者 姚秀萍 于玉斌 刘还珠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93-401,共9页
采用NCEP资料以及NOAA卫星观测的OLR场资料,分析了2003年6~7月淮河流域暴雨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西太副高相对偏北并且相对稳定;西太副高活动呈现出南北移动和东西进退的特征,但是东西进退明显于南北移动;副高脊... 采用NCEP资料以及NOAA卫星观测的OLR场资料,分析了2003年6~7月淮河流域暴雨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西太副高相对偏北并且相对稳定;西太副高活动呈现出南北移动和东西进退的特征,但是东西进退明显于南北移动;副高脊线从低层到高层向北倾斜,并且在副高脊线附近的低层以下沉运动为主,在其上层以上升运动为主;中高纬度阻塞高压双阻型的建立、强劲而稳定少动的中纬度西风急流以及热带异常活跃的对流,均有利于副热带高压的相对稳定;淮河流域异常的持续降水,加强了对流潜热的释放,有利于副高的加强西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副高 olr 西风急流 热带对流 潜热
下载PDF
山东省南部一次极端特大暴雪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36
8
作者 胡顺起 曹张驰 陈滔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84-992,共9页
为了更全面地认识鲁南地区历史极端暴雪发生发展的机制,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FY-2E长波辐射资料(Outgoing Long-w ave Radiation,OLR)和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动力学分析方法,对2015年11月23-24日... 为了更全面地认识鲁南地区历史极端暴雪发生发展的机制,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FY-2E长波辐射资料(Outgoing Long-w ave Radiation,OLR)和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动力学分析方法,对2015年11月23-24日出现在山东省南部极端特大暴雪过程的成因和动力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降雪发生在回流形势下,对流层中层强西南低空急流、切变线及低层强东北风共同作用,造成异常强暴雪天气。(2)低层西南急流把水汽输送到鲁南地区,并在暴雪区上方产生强的水汽辐合中心,为本次特大暴雪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3)高低空急流耦合,高空槽前正涡度平流使得低层减压,产生上升运动,有利于暴雪发生发展。(4)西南低空急流与偏北风在鲁南上空辐合,是强降雪主要集中在该地区的重要原因。(5)强冷空气降温使得雨快速转雪,降雪持续时间长,导致强降雪发生。(6)OLR特征分析表明,OLR 3 h平均低值中心与3 h最大降雪中心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研究鲁南地区极端暴雪特征有助于提高该地区灾害性天气的预报能力,对防灾减灾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雪 低空急流 涡度平流 olr
下载PDF
El Nino对云南初夏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34
9
作者 张小玲 琚建华 王三杉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68-176,共9页
利用云南初夏5-6月的降水资料、全球月平均海温资料及热带OLR资料,研究了云南初夏5—6月降水对海气相互作用特别是ElNino的响应,发现云南初夏降水与赤道东太平洋(EEP)海温(SST)变化以及南海对流活动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 云南 初夏降水 SST olr 降水 厄尔尼诺
下载PDF
云南汛期旱涝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9
10
作者 段长春 朱勇 尤卫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02-408,共7页
通过Z指数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分析等对云南省汛期(5~10月)降水作旱涝等级划分、型态分布和旱涝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云南省各地汛期降水具有一致性,1980年代以来,汛期旱涝有更频繁发生的趋势,东、西部和东南部地区为云... 通过Z指数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分析等对云南省汛期(5~10月)降水作旱涝等级划分、型态分布和旱涝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云南省各地汛期降水具有一致性,1980年代以来,汛期旱涝有更频繁发生的趋势,东、西部和东南部地区为云南省全省旱涝多发区。对比分析了云南旱涝年的大气环流特征,发现两者显著差异:涝年500hPa位势高度距平亚洲区域自西向东为“-+-”波列结构,云南北部低槽活跃,反映出有强冷空气活动的环流背景,伊朗高压及青藏高压活跃,利于与副热带高压形成“两高辐合”的强降水形势;低层850hPa水汽输送和OLR场特征揭示出低纬度热带海洋具有强烈的水汽输送机制;旱年则反之。并讨论了导致云南汛期旱涝的热带强迫源区主要位于孟加拉湾、南海一西太平洋,可能机制是热带强迫所激发的大尺度准定常波列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省 汛期旱涝 EOF及合成分析 olr 影响机制
下载PDF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Atmospheric Heat Source/ Sink over the Qinghai-Xizang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Relation to Circulation 被引量:26
11
作者 赵平 陈隆勋 +1 位作者 Zhao Ping Chen Longxu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06-116,共11页
Based on the 1961-1995 atmospheric apparent heat source/sink and the 1961-1990 snow-cover days and depth over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QXP) and the 1961-1995 reanalysis data of NCEP/NCAR and the 1975-1994 OLR data,... Based on the 1961-1995 atmospheric apparent heat source/sink and the 1961-1990 snow-cover days and depth over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QXP) and the 1961-1995 reanalysis data of NCEP/NCAR and the 1975-1994 OLR dat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heat regime and its relation to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t is shown that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s pronounced, with maximal variability in spring and autumn, and the variability is heterogeneous horizontally. In the years with the weak (or strong) winter cold source, the deep trough over East Asia is to the east (or west) of its normal, which corresponds to strong (or weak) winter monsoon in East Asia. In the years with the strong (or weak) sum mer heat source, there exists an anomalous cyclone (or anticyclone)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troposphere over the QXP and ifs neighborhood and anomalous southwest (or northeast) winds over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of China, corresponding to strong (or weak) summer monsoon in East Asia. The summer heat source of the QXP is related to the intensity and position of the South Asia high. The QXP snow cover condition of April has a close relation to the heating intensity of summer. There is a remarkable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ummer heat source of the QXP and the convection over the southeastern QXP, the Bay of Bengal,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the southeastern Asia, the southwest part of China and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in the area from the Yellow Sea of China to the Sea of Jap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Xizang Plateau apparent heat source/sink snow cover olr
下载PDF
热带对流活动异常对华南前汛期旱涝影响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26
12
作者 蔡学湛 王岩 许金镜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7-164,共8页
利用月平均OLR资料,分析了影响华南前汛期旱涝的前期与同期中低纬对流活动异常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菲律宾附近海域与赤道中东太平洋对流活动的异常是影响前汛期旱涝的重要因子;前期冬季西太平洋暖池附近对流活动异常变化则是旱涝前期一... 利用月平均OLR资料,分析了影响华南前汛期旱涝的前期与同期中低纬对流活动异常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菲律宾附近海域与赤道中东太平洋对流活动的异常是影响前汛期旱涝的重要因子;前期冬季西太平洋暖池附近对流活动异常变化则是旱涝前期一个强的征兆信号,分析中还揭示了东亚太平洋中低纬Hadley环流的异常直接影响到华南前汛期旱涝。为了探讨前汛期旱涝成因,文中进一步分析了北半球大气环流动力结构对菲律宾附近海域对流活动异常的响应,提出该海域对流活动的异常可通过影响大气环流的遥相关波列而影响华南前汛期旱涝的可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 olr 大气环流
下载PDF
卫星观测的OLR对夏季青藏高原月雨量及凝结潜热的估算 被引量:28
13
作者 徐国昌 李栋梁 蒋尚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56-264,共9页
本文用美国NOAA1974年6月—1984年5月(其中1978年3—12月缺测)2.5×2.5经纬度网格月平均OLR资料,以及同期青藏高原上83个站的月总降水量资料,分析发现在夏季(6—9月)两者在空间和年际变化上都有密切的负相关,而地面测站数量和高山... 本文用美国NOAA1974年6月—1984年5月(其中1978年3—12月缺测)2.5×2.5经纬度网格月平均OLR资料,以及同期青藏高原上83个站的月总降水量资料,分析发现在夏季(6—9月)两者在空间和年际变化上都有密切的负相关,而地面测站数量和高山积雪对上述相关系数的影响较小。分区求得的回归方程,可以较好地估算高原雨季的平均降水量及相应的总潜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量 凝结潜热 olr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汶川8.0级大地震的长波辐射征象 被引量:27
14
作者 康春丽 张艳梅 +1 位作者 刘德富 荆凤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6-120,共5页
文中分析了汶川8.0级地震发生前,卫星遥感射出长波辐射(OLR)信息场的中期(年)、短期(月)和临震(日)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通过计算发现该地震震中区附近的OLR信息有异常增强的现象,这种现象可作为诊断强震蕴育地区的一种指征。
关键词 汶川 8级地震 卫星遥感射出长波辐射 异常增强
下载PDF
西南地区东部夏季典型旱涝年的OLR特征 被引量:23
15
作者 李永华 徐海明 +3 位作者 高阳华 李强 白莹莹 何泽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61-869,共9页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20个测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和1979—2006年全球OLR(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逐日格点资料,分析了西南地区东部夏季典型旱涝年OLR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按照区域降水指数可确定3个典型干旱年(2006,1...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20个测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和1979—2006年全球OLR(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逐日格点资料,分析了西南地区东部夏季典型旱涝年OLR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按照区域降水指数可确定3个典型干旱年(2006,1994和1997年)和3个典型洪涝年(1998,1980和1993年),而1998年和2006年分别是1959年以来西南地区东部降水偏多和偏少最明显的年份。西南地区东部典型旱涝年夏季OLR分布有明显的差异,洪涝(干旱)年,从青藏高原东部一直到江淮地区OLR值偏低(高),同时孟加拉湾南部及赤道东印度洋地区OLR值也偏低(高),而菲律宾及其附近地区OLR值偏高(低)。从3个关键区平均的逐日变化来看,赤道东印度洋地区对流活动典型涝年强于典型旱年,菲律宾及其附近地区对流活动则是旱年强于涝年,青藏高原东部至江淮流域地区(包括西南地区东部)极端涝年盛行上升运动。涝年热带地区的ITCZ以向西移动的特征为主,而旱年热带地区的ITCZ夏季前期则以向东移动的特征为主。典型涝年孟加拉湾南部及赤道东印度洋地区的对流北传的特征较明显,6月中旬以后大部分时间可以传到30°N以北,典型旱年孟加拉湾南部及赤道东印度洋地区的对流主要呈现南北振荡、偶有中断的活动特征,很少时间能达到30°N。低纬热带地区关键区域OLR5~9月一般都具有准40天左右的显著低频变化周期,而准12~15天的准双周变化周期在部分时段也显著。典型涝年夏季OLR40天左右低频对流经向和纬向传播在西南地区东部区域得到加强,低频对流偏强,引起降水偏多,而典型早年夏季则相反,OLR40天左右低频对流经向和纬向传播在该区域得到削弱,低频对流偏弱,引起降水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东部 典型旱涝年夏季 olr 低频振荡
下载PDF
川渝盆地夏季旱涝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1
16
作者 陈权亮 倪长健 万文龙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87-594,共8页
利用川渝盆地18个观测站1955—2008年的月平均降水资料,分析了川渝盆地东、西部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通过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 OLR资料,分析了川渝盆地东、西部多雨年和少雨年的环流形势,结果表明:(1)川渝盆地东、西部夏季... 利用川渝盆地18个观测站1955—2008年的月平均降水资料,分析了川渝盆地东、西部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通过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 OLR资料,分析了川渝盆地东、西部多雨年和少雨年的环流形势,结果表明:(1)川渝盆地东、西部夏季区域平均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且川渝盆地东、西部夏季降水的长期变化周期也有一定的差异。(2)在川渝盆地西部多雨年,500 hPa高度上北半球欧亚地区两脊一槽型环流发展,孟加拉湾的低气压有利于水汽从西南方向输送到我国,同时南亚高压西部增强,使得川渝盆地西部和我国河套地区降水偏多。而在川渝盆地东部多雨年,东亚高纬度地区经向环流有利于我国东部冷空气南下,配合副热带高压西伸,南亚高压东部减弱,我国中部地区和川渝盆地东部降水偏多。(3)前期春季OLR场特征对后期夏季川渝盆地夏季降水的预测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在川渝盆地西部多雨年,印度洋到孟加拉湾整个地区前期春季OLR减小,印度洋和孟加拉湾地区的对流活动增强,有利于水汽输送到川渝盆地西部地区。而川渝盆地东部多雨年,从南海向我国的水汽输送增强,盆地东部地区降水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渝盆地 夏季降水 大尺度环流 olr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雨季OLR与降水变化特征及相关分析 被引量:22
17
作者 柳苗 李栋梁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9-256,共8页
利用美国NOAA系列气象卫星观测的1974年6月2003年12月(其中1978年3~12月缺测)2.5°×2.5°经纬网格月平均射出长波辐射(OLR)资料,以及青藏高原上84个测站同期月总降水量资料,采用EOF方法,取前3个载荷向量及主分... 利用美国NOAA系列气象卫星观测的1974年6月2003年12月(其中1978年3~12月缺测)2.5°×2.5°经纬网格月平均射出长波辐射(OLR)资料,以及青藏高原上84个测站同期月总降水量资料,采用EOF方法,取前3个载荷向量及主分量讨论其空间和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雨季(5~9月)降水量的高值中心与OLR的低值中心基本重合,OLR可以较好地反映降水情况。(2)近30年雨季高原台站平均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高原平均OLR有减小趋势,两者在时间变化上有较好的反相关性。(3)在雨季,高原OLR东南部低,西北部高;降水量的分布则相反,是东南多西北少,OLR低值中心与降水高值中心相对应,在高原主体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35以上(通过a=0.05显著性水平检验)。(4)降水与OLR在整体空间特征中呈相反趋势,结合主分量(PCI~PC3)的变化,可以得到高原北部降水减少,南部增加;而OLR则相反,北部增大、南部减小。OLR与降水的空间异常特性呈相反变化分布,这进一步揭示了在高原雨季OLR与降水两者的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olr 降水 EOF分析
下载PDF
云南初夏雨量与前期热带OLR的联系 被引量:22
18
作者 琚建华 叶乃青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76-80,共5页
利用热带海区1979—1988年10年卫星观测的OLR资料,结合同期10年的云南降水资料,重点分析了南海和孟加拉湾海区的OLR变化对后期云南降水的影响,发现南海、孟加拉湾海区的前期OLR值高低与云南初夏少雨、多雨有密... 利用热带海区1979—1988年10年卫星观测的OLR资料,结合同期10年的云南降水资料,重点分析了南海和孟加拉湾海区的OLR变化对后期云南降水的影响,发现南海、孟加拉湾海区的前期OLR值高低与云南初夏少雨、多雨有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lr 云南 初夏降水 降水量 气旋
下载PDF
西藏高原夏季旱涝年OLR分布差异 被引量:20
19
作者 假拉 周顺武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71-376,共6页
根据美国NOAA卫星观测得到的射出长波辐射资料 (OutgoingLongwaveRadiation ,简称OLR) ,分析了西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各月的辐射气候特征 ,指出 :高原冬、春季节OLR主要反映了高原下垫面温度的季节变化 ,高原夏季为雨季 ,OLR与降水之间... 根据美国NOAA卫星观测得到的射出长波辐射资料 (OutgoingLongwaveRadiation ,简称OLR) ,分析了西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各月的辐射气候特征 ,指出 :高原冬、春季节OLR主要反映了高原下垫面温度的季节变化 ,高原夏季为雨季 ,OLR与降水之间存在较好的负相关。印度季风爆发前后的OLR演变特征反映出中、低纬大气环流调整对高原雨季形成及降水分布的影响。旱涝年OLR合成分析表明 :高原夏季降水与赤道印度洋反Walker环流强弱、印度季风槽、副热带高压及西太平洋暖池区对流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高原 旱涝 olr 夏季 长波辐射资料 降水 大气环流
下载PDF
OLR与长江中游夏季降水的关联 被引量:23
20
作者 张礼平 丁一汇 +1 位作者 陈正洪 汪金福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5-83,共9页
用SVD方法分析了1、4、7月全球OLR与夏季(6—8月)中国华中区域降水场的关系,结果表明:若1月南非东部沿岸至西印度洋、北美北部OLR(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偏低(偏高),或北非、美国西南沿岸及近海OLR偏高(偏低),则夏季长江中游降... 用SVD方法分析了1、4、7月全球OLR与夏季(6—8月)中国华中区域降水场的关系,结果表明:若1月南非东部沿岸至西印度洋、北美北部OLR(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偏低(偏高),或北非、美国西南沿岸及近海OLR偏高(偏低),则夏季长江中游降水将偏多(偏少)。若4月澳大利亚至东印度洋、日界线以东热带太平洋OLR偏低(偏高),或西北太平洋偏高(偏低),则夏季长江中游降水将偏多(偏少)。若7月东印度洋—澳大利亚大陆、东亚OLR偏低(偏高),则夏季华中区域长江及其以北降水将偏多(偏少),湖南和江西南部降水将偏少(偏多)。夏季长江中游旱、涝年前期OLR明显的区别在于热带太平洋:涝年1月东、西太平洋为明显负、正异常,4月这种异常进一步加剧;旱年1月正好相反,东、西太平洋为微弱的正、负异常,4月转为东、西太平洋为微弱的负、正异常。太平洋暖池OLR低值区(强对流区)4、7月持续偏南,是夏季长江中游降水偏多的另一重要信号。冬、春季OLR与夏季长江中游降水大尺度关联的可能机制为:若1月热带东、西太平洋OLR为明显负、正异常,4月这种异常进一步加剧,也即冬、春季热带太平洋Walker环流持续减弱,从而使夏季暖池对流活动减弱,热带辐合带偏南,Hadley环流偏弱,使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体位置偏南,导致中国夏季主雨带不能北推至黄河流域,而长期滞留长江中下游,最后造成长江中游降水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lr 奇异值分解 长江中游旱涝.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