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4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721特大暴雨极端性分析及思考(一)观测分析及思考 被引量:262
1
作者 谌芸 孙军 +5 位作者 徐珺 杨舒楠 宗志平 陈涛 方翀 盛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255-1266,共12页
本文利用多种常规和非常规观测资料对北京2012年7月21日大暴雨过程的降水特点,引发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环境场条件及其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观测分析发现:这次特大暴雨是一次极端性降水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雨量大、... 本文利用多种常规和非常规观测资料对北京2012年7月21日大暴雨过程的降水特点,引发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环境场条件及其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观测分析发现:这次特大暴雨是一次极端性降水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雨量大、范围广的特点。降水过程由暖区降水和锋面降水组成。暖区降水开始时间早,强降水中心较为分散,持续时间长。锋面降水阶段,多个强降水中心相连,形成雨带,雨强大,降水效率高,持续时间较短。引发此次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环境场条件分析发现:极端降水过程发生在高层辐散、中低层低涡切变和地面辐合线等高低空系统耦合的背景下。来源于热带和副热带的暖湿空气在暴雨区辐合,持续输送充沛的水汽,具有极高的整层可降水量、强低层水汽辐合等极端水汽条件。在充沛的水汽条件下,低涡切变、低空急流上的风速脉动、地面辐合线、地形作用等触发了强降水。随着锋面系统东移,在冷空气和适度的垂直风切变作用下对流系统组织化发展,产生较强的锋面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过程分析发现:降水过程首先以层状云降水和分散的对流性降水为主。随着干冷空气的侵入逐渐转化为高度组织化的对流性降水,多个中小尺度对流云团组织化发展并形成MCC,产生极端强降水。由于回波长轴方向、地形以及回波移动方向三者平行,此次过程的雷达回波具有明显的"列车效应";并具有明显的后向传播特征和低质心的热带降水回波特点。通过此次罕见暴雨事件观测资料的综合分析,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此次特大暴雨过程极端性降水特点及极端水汽条件的成因;北方地区暖区暴雨的形成机制;列车效应和后向传播的形成机制;对流单体的组织维持机制以及数值预报对暖区降水的模拟诊断能力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暖区降水 对流云团组织化 mcc 列车效应
下载PDF
我国西南-华南地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研究 被引量:73
2
作者 李玉兰 王婧嫆 +2 位作者 郑新江 过文娟 黄文根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415-422,共8页
本文普查了1983—1986年4—9月我国西南-华南地区MCC活动的基本特征。并以一个典型的例子讨论它的形成和成熟期的结构、云顶黑体温度(T_(BB))演变过程及降水等。
关键词 mcc 中尺度 对流复合体 天气学
全文增补中
东北地区一次短时大暴雨β中尺度对流系统分析 被引量:63
3
作者 袁美英 李泽椿 张小玲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5-136,共12页
为了探寻东北短历时暴雨的预报线索,利用自动站、卫星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相结合的方法,研究2006年8月10日最大1h雨量达到90.8 mm(泰来,其中,后半小时降水82 mm)的东北中西部百年一遇短历时特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展过程,及其发... 为了探寻东北短历时暴雨的预报线索,利用自动站、卫星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相结合的方法,研究2006年8月10日最大1h雨量达到90.8 mm(泰来,其中,后半小时降水82 mm)的东北中西部百年一遇短历时特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展过程,及其发生的天气尺度背景和中尺度环境与触发机制。通过红外卫星云图和高分辨率的可见光云图,分析MCS如何从一个γ中尺度发展为α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过程。分析表明,与6个市(县)半小时雨量超过33 mm相关联的MβCS分别发生在2个阶段,第1阶段在MCC形成之前,MβCS主要向东移动(最后合并成MCC),第2阶段,在MCC成熟阶段,MβCS出现在MCC的西南边缘,而且最强短历时暴雨就发生在这里。从分辨率更高的可见光云图上可以发现,有北、西两条积云线,它们交汇的地方MβCS强烈发展并产生暴雨。分析MCS加强和产生暴雨的原因表明:(1)暴雨发生前夕暴雨区域具有高温、高湿和对流性不稳定层结,并存在明显的对流有效位能增加、抬升凝结高度及自由对流高度降低的现象,有利于暴雨发生;(2)β中尺度云团之间的合并,使MCS迅速发展,产生暴雨;(3)北、西两条积云线分别与地面风场中的两条辐合线相对应,在它们交汇处的较强辐合导致β中尺度云团强烈发展产生暴雨。分析MCS在MCC西南方向传播的原因表明,两条辐合线的移动方向和速度决定了暴雨MCS的传播方向。另外,偏北气流的出现和新老云团的新陈代谢过程是触发暴雨的关键因素。上述分析结果也为短历时暴雨的预报提供了有用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历时特大暴雨 mcc Β中尺度对流系统 辐合线 触发机制
下载PDF
华北平原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发生的环境和条件 被引量:49
4
作者 吕艳彬 郑永光 +1 位作者 李亚萍 陶祖钰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06-412,共7页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MCC)会给华北平原带来暴雨灾害。在对MCC普查的基础上 ,选取发生在华北平原上的 3个典型个例合成出代表MCC发生前的环境场 ,并通过诊断分析考察了华北平原发生MCC的条件。结果表明 ,华北平原发生MCC的环境既不同于我...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MCC)会给华北平原带来暴雨灾害。在对MCC普查的基础上 ,选取发生在华北平原上的 3个典型个例合成出代表MCC发生前的环境场 ,并通过诊断分析考察了华北平原发生MCC的条件。结果表明 ,华北平原发生MCC的环境既不同于我国南方的MCC ,也不同于北美。对于具有明显夜发性的MCC ,所得到的MCC发生环境和条件 ,对预报当天傍晚华北平原是否有MCC发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合成 发生条件 mcc 暴雨 洪涝灾害 华北平原 环境
下载PDF
Early Cretaceous overprinting of the Mesozoic Daqing Shan fold-and-thrust belt by the Hohhot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Inner Mongolia,China 被引量:50
5
作者 Gregory A.Davis Brian J.Darby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2010年第1期1-20,共20页
The Early Cretaceous Hohhot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mcc) of the Daqing Shan (Mtns.) of central Inner Mongolia is among the best exposed and most spectacular of the spatially isolated mcc's that developed within... The Early Cretaceous Hohhot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mcc) of the Daqing Shan (Mtns.) of central Inner Mongolia is among the best exposed and most spectacular of the spatially isolated mcc's that developed within the northern edge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ll of these mcc's were formed within the basement of a Late Paleozoic Andean-style arc and across older Mesozoic fold-and-thrust belts of variable age and tectonic vergence. The master Hohhot detachment fault roots southwards within the southem margin of the Daqing Shan for an along-strike distance of at least 120 km. Its geometry in the range to the north is complicated by interference patterns between (1) primary, large-scale NW-SE-trend- ing convex and concave fault corrugations and (2) secondary ENE-WSW-trending antiforms and syn- forms that folded the detachment in its late kinematic history. As in the Whipple Mtns. of California, the Hohhot master detachment is not of the Wernicke (1981) simple rooted type; instead, it was spawned from a mid-crustal shear zone, the top of which is preserved as a mylonitic front within Carboniferous metasedimentary rocks in its exhumed lower plate. 4~Ar-39Ar dating of siliceous volcanic rocks in basal sections of now isolated supradetachment basins suggest that crustal extension began at ca. 127 Ma, although lower-plate mylonitic rocks were not exposed to erosion until after ca. 119 Ma. Essentially synchronous cooling of bornblende, biotite, and muscovite in footwall mylonitic gneisses indicates very rapid exhumation and at ca. 122--120 Ma. Contrary to several recent reports, the master detachment clearly cuts across and dismembers older, north-directed thrust sheets of the Daqing Shah foreland fold-and-thrust belt. Folded and thrust-faulted basalts within its foredeep strata are as young as 132.6 ± 2.4 Ma, thus defining within 5--6 Ma the regional tectonic transition between crustal contraction and profound crustal exten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 China Yin Shah Daqing Shan Hohhot mcc Cretaceous extension
下载PDF
口腔速崩片的研制与评价 被引量:45
6
作者 陈岚 武新安 +1 位作者 张国荣 魏爱红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515-518,共4页
目的 :研制及评价口腔速崩片。方法 :选用微晶纤维素 (MCC)和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 (L HPC)作为崩解剂 ,通过湿法制粒压片工艺制备口腔速崩片。并考察速崩片的性质 ,如硬度、润湿时间、吸水率、崩解时间来初步阐明其润湿及崩解的特性。此... 目的 :研制及评价口腔速崩片。方法 :选用微晶纤维素 (MCC)和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 (L HPC)作为崩解剂 ,通过湿法制粒压片工艺制备口腔速崩片。并考察速崩片的性质 ,如硬度、润湿时间、吸水率、崩解时间来初步阐明其润湿及崩解的特性。此外 ,选用萘普生为模型药物 ,考察其含量对崩解时间的影响及润滑剂硬脂酸镁的含量对崩解时间的影响 ,同时也测定了速崩片在口腔内的崩解时间。结果 :当MCC/L HPC的比例从 3∶7至 9∶1时 ,其体外崩解时间均在 10s以内 ,体内崩解时间均在 3 0s以内。随着萘普生和硬脂酸镁的含量增大 ,其崩解时间相应延长 ,但也都在 3 0s以内。结论 :当MCC/L HPC的比例为 9∶1时 ,崩解时间最短 ,润湿时间最短。疏水性药物萘普生和疏水性润滑剂硬脂酸镁的含量分别增大至 5 0 %和 5 %时 ,其崩解时间分别在 13s和 2 8s以内 ,仍具有速崩片 (在 3 0s内崩解 )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速崩片 崩解时间 润湿时间 mcc L-HPC
下载PDF
MCC和一般暴雨云团发生发展的物理条件差异 被引量:43
7
作者 覃丹宇 江吉喜 +1 位作者 方宗义 马岚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90-600,共11页
利用NCEP/NCAR 1°× 1°再分析资料和GMS红外辐射亮温 (TBB)资料 ,研究了 2 0 0 2年 6月 2 2日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MCC)和 7月 2 3日的一般暴雨云团两者之间发生发展的环境场差异。结果表明 ,MCC发生在较弱的斜压环境里 ... 利用NCEP/NCAR 1°× 1°再分析资料和GMS红外辐射亮温 (TBB)资料 ,研究了 2 0 0 2年 6月 2 2日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MCC)和 7月 2 3日的一般暴雨云团两者之间发生发展的环境场差异。结果表明 ,MCC发生在较弱的斜压环境里 ,对流层低层有明显的天气系统如切变线、中尺度低涡 ,中层可以没有低压槽参与 ,高层则出现在反气旋环流里。普通暴雨云团低层的影响天气系统和MCC类似 ,但中层往往和槽线相联系 ,高层则出现在急流入口区右侧。MCC对高温高湿能量的需求比一般暴雨云团更高 ,如要求高能舌范围更广、更深厚 ,对流不稳定区范围更大。MCC的动力强迫主要在低层 ,和较大的θse梯度联系密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云团 天气系统 物理条件 mcc NCAR 高空槽 环境场 发生发展 强迫 NCEP
下载PDF
陕西中南部一次突发性大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47
8
作者 郭大梅 许新田 +2 位作者 刘勇 张小玲 刘瑞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40-46,共7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陕西地面加密观测资料、FY2-2C卫星TBB资料,对2007年8月8—9日陕西中南部突发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中尺度切变线、700hPa低涡是这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MCC是造成此次暴雨的直接原因。暴雨的...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陕西地面加密观测资料、FY2-2C卫星TBB资料,对2007年8月8—9日陕西中南部突发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中尺度切变线、700hPa低涡是这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MCC是造成此次暴雨的直接原因。暴雨的发生发展与湿位涡的时空演变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湿位涡"正负区叠加"的配置是暴雨发展的有利形势。暴雨区发生在700hPa湿位涡正压项的零线附近及负值区等值线密集区中,700hPa低涡东侧的强辐合区与200hPa西北风高空急流右侧的强辐散区叠置,为暴雨区提供了持续强劲的上升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高空急流 湿位涡 mcc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侧一次MCC的环境流场及动力分析 被引量:41
9
作者 侯建忠 孙伟 杜继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05-810,共6页
利用卫星云图和高空风等各种天气学资料,对1991年7月28日青藏高原东北侧发生的一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和陕西关中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场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东海台风北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上西伸是该MCC... 利用卫星云图和高空风等各种天气学资料,对1991年7月28日青藏高原东北侧发生的一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和陕西关中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场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东海台风北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上西伸是该MCC发生发展的重要大尺度条件;MCC是造成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并给出了该类天气预报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侧 mcc 诊断分析
下载PDF
黄河中下游一次MCC和中-β尺度强对流云团相互作用暴雨过程综合分析 被引量:32
10
作者 井喜 李社宏 +3 位作者 屠妮妮 曹巧莲 万红卫 井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13-928,共16页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07年7月29日山西和河南交界地带发生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境场和中尺度影响系统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由MCC、中-β尺度强对流云团、以及MCC和中...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07年7月29日山西和河南交界地带发生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境场和中尺度影响系统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由MCC、中-β尺度强对流云团、以及MCC和中-β尺度强对流云团合并造成的;低空急流和边界层东北风是MCC生成和发展的触发机制之一;气流呈顺时旋转的次级环流圈生成,为MCC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黄河下游范围更大、气流呈逆时针旋转的环流圈生成,对上游次级环流圈具有阻挡和稳定作用;伴随MCC云顶红外亮温TBB≤-62℃面积的减小,位于MCC上游的切变线上同时激发了中-β尺度强对流云团的发展;地面风场切变线、配合地面小高压舌的动向,以及地面中尺度低压的生成和能量比低值舌的活动,对MCC和中-β尺度强对流云团的生成和发展具有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下游 mcc 中-β尺度强对流云团
下载PDF
夏季黄河下游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气候特征分布 被引量:31
11
作者 卓鸿 赵平 +1 位作者 李春虎 蒲章绪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12-1122,共11页
利用1996~2008年逐小时卫星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及统计方法,研究了位于黄河下游地区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简称MCS)的气候特征,其中包括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简称MCC)、持续拉长... 利用1996~2008年逐小时卫星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及统计方法,研究了位于黄河下游地区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简称MCS)的气候特征,其中包括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简称MCC)、持续拉长状对流系统(Permanent Elongated Convective System,简称PECS)、β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eso-β Scale MCC,简称MβCCS)、β中尺度持续拉长状对流系统(Meso-βScalePECS,简称MβECS)4类。结果表明:MCC和PECS是黄河下游地区影响夏季降水的主要MCS,其中7月份MCC最多,并且MCC的数量明显大于PECS;与发生在美国的MCS比较,发生在黄河下游地区的MCC和PECS在成熟期的面积和平均偏心率较大、生命史较长,但MβCCS和MβECS的生命史较短、平均偏心率变化不大;黄河下游地区PECS表现出成熟较快和消亡较慢的特征,其最低相当黑体温度(Black Body Temperature,缩写为TBB)平均值为-72℃,比MCC低1℃左右,生命史比MCC长0.9h;在MCC的形成、成熟及消亡期,其日循环特征均表现为明显的双峰特征,而PECS却呈现出单峰特征;黄河下游地区MCC的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2个时段,一个是在下午形成,傍晚成熟,凌晨消亡,另一个则在后半夜形成,凌晨成熟,上午甚至中午才消亡;MCS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点,在MCS较少的1999年,500hPa的副热带高压偏南,华北地区位势高度较常年明显偏高,而在MCS较多的2001年,副高异常偏强,华北地区位势高度较常年明显偏低,850hPa上为一低压槽,黄河下游地区主要受副高边缘的西南气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c PECS 气候特征 黄河下游
下载PDF
一次MCC的云图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30
12
作者 范俊红 王欣璞 +2 位作者 孟凯 李宗涛 侯瑞钦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88-1398,共11页
使用风云2号红外云图和TBB资料、多要素自动气象站资料及NECP 1°×1°再分析资料,对造成河北中部区域性暴雨的MCC云图特征、天气尺度环境场和动力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构成MCC的α中尺度对流云团,在其成熟时期,在... 使用风云2号红外云图和TBB资料、多要素自动气象站资料及NECP 1°×1°再分析资料,对造成河北中部区域性暴雨的MCC云图特征、天气尺度环境场和动力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构成MCC的α中尺度对流云团,在其成熟时期,在均匀的α中尺度砧状系统中仍有2~3个β中尺度的对流活动;MCC发生、发展在对流层中层的短波槽、高低空急流有利配置以及大气层结为中性或弱对流不稳定的环境条件下,暖湿平流成为其发生、发展的主要强迫因子;MCC形成阶段,中层出现暖中心并且气旋性涡度增大,辐合辐散运动随高度交替出现,量级相当,上升运动的层次较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c 云图特征 天气尺度环境 物理量诊断 动力结构特征
下载PDF
上海2004年7月12日飑线系统中尺度分析研究 被引量:30
13
作者 刘淑媛 孙健 杨引明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4-93,共10页
利用上海地基单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反演2004年7月12日17—19时(北京时,下同)上海市一次飑线过程的水平风场结构,并用自动站观测的风场资料、卫星云图以及根据雷达回波和时间的连续性和径向速度的特征是否吻合等方面进行综合检验,结果表... 利用上海地基单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反演2004年7月12日17—19时(北京时,下同)上海市一次飑线过程的水平风场结构,并用自动站观测的风场资料、卫星云图以及根据雷达回波和时间的连续性和径向速度的特征是否吻合等方面进行综合检验,结果表明反演风场可对飑线进行详尽分析提供可靠的高分辨率资料。在综合多种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对这次飑线过程的中尺度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过程是前倾冷锋前暖区3个主要的β中尺度对流单体和新生的小单体共同作用所致,这3个主要的β中尺度对流单体不是通常个例表现的线状排列,而是冷锋前的两个单体与相对方向的一个单体共同作用,在气团的边缘形成强烈风切变;(2)200多公里长的飑线是由具有独立结构的较小的对流系统串成。在飑线前部存在中尺度的气旋流场,飑线北部末端存在一个气旋流场,南部末端存在一个反气旋流场。而每个单独的弓状回波有自己独立的结构,包括弓状回波后部很强的辐散气流和飑前低压。文中给出了水平风场和回波的结构示意图;(3)在飑线出现以前,低空存在有利于不稳定天气产生的顺时针垂直风切变,而高层则是逆时针垂直风切变。此外,低层入侵的浅薄冷空气为飑线过程提供形成低层不稳定的又一有利因素;(4)飑线中对流单体的移动方向与低层风场方向存在夹角,与锋面云带整体向东移动的趋势也不同,但与1.5 km以上到4.5 km左右的西南气流方向相同,即整体向东北方向移动。这种特征可以对系统短时间移动方向的预报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弓状回波 中尺度云团 风切变.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部MCC的地域特点分析 被引量:28
14
作者 杨本湘 陶祖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6-242,共7页
青藏高原东南部是一个对流天气频繁发生的地区.在该地区生成发展的MCC不仅给当地造成大范围的雷电和强降水天气,还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产生明显的影响.文中通过对2001~2002年6~9月发生在该地区的16个MCC个例的分析,得出其具有明显... 青藏高原东南部是一个对流天气频繁发生的地区.在该地区生成发展的MCC不仅给当地造成大范围的雷电和强降水天气,还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产生明显的影响.文中通过对2001~2002年6~9月发生在该地区的16个MCC个例的分析,得出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1) MCC最易发生在100°E附近的横断山脉地区和105°E附近的成都平原地区,且后者多于前者;(2) 它们都具有生命史短,水平尺度较小和生消变化快的特点,但东部型生消时间晚,降水量大;西部型生消时间早,降水量小;(3) 东部型和西部型MCC发生前的环流背景和成熟阶段的垂直结构也有明显不同.东部型MCC在形成前中低层有明显的水汽输送,在成熟阶段中低层有较强的正涡度环流,有较弱的垂直风切变,具有较为典型的MCC特征;而西部型MCC在形成前中低层水汽输送不明显,成熟阶段的正涡度环流不强,处于较强高空急流的正下方,具有与强风暴相类似的一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部 地域特点 mcc 2001~2002年 长江中下游地区 成熟阶段 生消时间 水汽输送 强降水天气 垂直风切变 对流天气 平原地区 横断山脉 垂直结构 环流背景 高空急流 降水量 大范围 生命史 水平尺 东部 西部 低层
下载PDF
上海“0185”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强对流系统活动特征及其环流背景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25
15
作者 陈永林 杨引明 +1 位作者 曹晓岗 王智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9-35,I0001,共8页
通过对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GMS-5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等气象资料分析发现,2001年8月热带低压在福建北部登陆,途经江苏无锡、常熟时,其南侧西南气流与沪浙沿海的东南风形成切变线。受源源不断地水汽输送和切变线动力抬升作用,热... 通过对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GMS-5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等气象资料分析发现,2001年8月热带低压在福建北部登陆,途经江苏无锡、常熟时,其南侧西南气流与沪浙沿海的东南风形成切变线。受源源不断地水汽输送和切变线动力抬升作用,热带低压南侧不断产生β-中尺度强对流回波带,它们形成后随热带低压气旋性环流向东移动,在上海城区附近辐合形成β-中尺度强对流回波群,在卫星云图上呈现出以此为核心的中尺度对流辐合体(MCC)。分析表明,受水汽凝结、潜热释放这种正反馈机制作用,在热带低压东南侧大尺度切变线中段北侧派生出一个独立、完整的近地面β-中尺度的气旋性环流,它就是MCC的内核,直接造成了上海“0185”特大暴雨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低压 螺旋回波带 mcc 中气旋
下载PDF
比较研究纤维素、果胶和淀粉的燃烧行为和机理 被引量:28
16
作者 周顺 徐迎波 +3 位作者 王程辉 田振峰 徐志强 何庆 《中国烟草学报》 EI CAS CSCD 2011年第5期1-9,共9页
利用微燃烧量热仪(MCC)比较研究了烟草中主要碳水化合物(纤维素、果胶和淀粉)的燃烧行为,考察了燃烧气氛和升温速率对燃烧行为的影响,利用热重-红外联用仪(TG-FTIR)比较研究了其在惰性气氛和10%氧气浓度下的热解过程,特别是主要热解气... 利用微燃烧量热仪(MCC)比较研究了烟草中主要碳水化合物(纤维素、果胶和淀粉)的燃烧行为,考察了燃烧气氛和升温速率对燃烧行为的影响,利用热重-红外联用仪(TG-FTIR)比较研究了其在惰性气氛和10%氧气浓度下的热解过程,特别是主要热解气相产物(H2O、CO2、CO和羰基化合物)的形成规律,探讨了其燃烧机理。MCC测试结果发现,在相同的燃烧条件下,纤维素的燃烧性较优于淀粉,而果胶的燃烧性最差。升温速率较燃烧气氛对纤维素、果胶和淀粉燃烧行为的影响更大。TG-FTIR测试结果发现,果胶在燃烧过程中较淀粉和纤维素具有更好的焦炭化能力,且释放出更多的不可燃气相产物H2O和CO2,从而使其燃烧能力较纤维素和淀粉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碳水化合物 燃烧 微燃烧量热 热重-红外
下载PDF
一次西南涡引发MCC暴雨的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 被引量:25
17
作者 马红 郑翔飚 +2 位作者 胡勇 曾厅余 郑洪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88-696,共9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卫星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8年6月30日至7月1日发生在滇东北和四川盆地南部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发现,850 hPa四川盆地南部西南涡引发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MCC)是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卫星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8年6月30日至7月1日发生在滇东北和四川盆地南部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发现,850 hPa四川盆地南部西南涡引发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MCC)是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700 hPa青藏高原东南侧西南涡引发的中尺度对流云团并入MCC后导致MCC迅速加强并向西移动。MCC生成于对流层高层急流出口区左侧强辐散区和低层强辐合区。雷达回波上"人"字形回波、平行短带回波和逆风区的出现说明MCC内部存在多个β中尺度对流系统,直接造成多个暴雨中心。MCC成熟阶段表现出中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的动力特征,其前沿中层以下有强气流流入,以上则有强气流流出。MCC消散阶段从低层到高层都有强西南气流进入,相应气流辐合减弱,失去中尺度组织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暴雨 mcc 雷达回波
下载PDF
甘肃一次区域性大暴雨分析 被引量:25
18
作者 刘新伟 段海霞 赵庆云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8-134,共7页
利用甘肃省甘谷县气象观测站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FY-2C卫星云图及天水多普勒C波段雷达资料,对2006年8月27日甘肃区域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此次暴雨主要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配合... 利用甘肃省甘谷县气象观测站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FY-2C卫星云图及天水多普勒C波段雷达资料,对2006年8月27日甘肃区域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此次暴雨主要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配合西北弱冷空气的扰动造成的,是西北地区一次典型的暴雨形势;②暴雨大值区垂直环流发展明显,辐合上升运动发生在地形迎风坡的半山腰,地形的抬升作用在此次强降水过程中起重要作用;③多普勒雷达导出产品垂直液态水含量在此次暴雨过程中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对流降水过程中,当不稳定能量达到最强的时候降水开始,而垂直速度达到最大、水汽通量发展到最强的时候,降水量最大,地面水平风速为零,也是降水量达到最大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中尺度系统 卫星 雷达 自动站 甘肃
原文传递
广西和贵州MCC暴雨过程综合分析 被引量:23
19
作者 井喜 陈见 +4 位作者 胡春娟 井宇 屠妮妮 王东海 张人禾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35-351,共17页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和高空风等各种天气学资料,对2007年6月8~9日广西、贵州由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引发的致洪暴雨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MCC是造成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低空急流的不连续后退...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和高空风等各种天气学资料,对2007年6月8~9日广西、贵州由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引发的致洪暴雨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MCC是造成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低空急流的不连续后退向西发展,为MCC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充沛的水汽输送;MCC发生区对流层中低层随高度向西倾斜高能管的形成,维持了MCC发生区大气的对流不稳定性;华北高压底部东北气流带来的冷空气沿青藏高原东侧南下产生的锋生,有利于MCC的形成;对于MCC的生成发展、维持和消亡,在CAPPI(1.5 km)径向速度图上看到:首先有西南低空急流生成,接着在西南低空急流左侧出现气旋性辐合或经向辐合;和类似飑线的强对流云带的东移转向南压配合,生成范围很大的径向强辐散区;低空急流的减弱消失,预示着MCC的减弱或消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和贵州 mcc 暴雨 综合分析
下载PDF
两次不同类型暖区暴雨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2
20
作者 叶朗明 徐碧裕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4年第4期5-10,52,I0001-I0004,共11页
2014年5月8-12日,华南发生了连续暴雨天气过程,为了探究回流暖区暴雨和锋前暖区暴雨的成因,加深这两类不同类型暴雨的认识,利用NCEP/,NCAR的1°×1°再分析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仪、自动站资料等,分析了回流暴雨与... 2014年5月8-12日,华南发生了连续暴雨天气过程,为了探究回流暖区暴雨和锋前暖区暴雨的成因,加深这两类不同类型暴雨的认识,利用NCEP/,NCAR的1°×1°再分析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仪、自动站资料等,分析了回流暴雨与锋前暖区暴雨的特征及主要物理差异。得出:(1)8日暴雨发生在变性高压脊后部,未受冷空气影响,属于回流型暖区暴雨过程,10-11日暴雨发生在锋面低槽中,属于锋前型暖区暴雨。(2)两种类型暴雨不仅降水的分布、中尺度云团活动、雷达特征等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且在天气形势、水汽输送、动力机制、中尺度环境条件以及与暴雨的触发机制存在着不同点,这些差异可能是造成两类暖区暴雨降水落区及量级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流型暖区暴雨 锋前型暖区暴雨 中尺度环境 中尺度辐合线 MβCS mcc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