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6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研究会与初期革命文学的倡导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烨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1-128,共8页
现代文学研究界从构造左翼文学历史的设定出发,把早期共产党人视为革命文学的倡导者,事实上,文学研究会才是革命文学最初的倡导者。文学研究会认为,使革命得以成功的应是革命文学而非革命理论,呼吁文学家要创作反映社会黑暗与痛苦的革... 现代文学研究界从构造左翼文学历史的设定出发,把早期共产党人视为革命文学的倡导者,事实上,文学研究会才是革命文学最初的倡导者。文学研究会认为,使革命得以成功的应是革命文学而非革命理论,呼吁文学家要创作反映社会黑暗与痛苦的革命文学。文学研究会开启的“文学与革命”讨论,引起新文学家与早期共产党人对文学使命的思考,他们从文学或革命的立场提出的革命文学主张尽管存在差异,但都强调革命文学家的重要性与神圣性。换言之,将革命文学家道义化与神圣化,成为初期革命文学倡导的主要历史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会 革命文学 倡导者
下载PDF
孙犁“抗日小说”的“三不主义” 被引量:14
2
作者 郜元宝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73-79,共7页
孙犁珍爱他的“抗日小说”,晚年虽有劫后彻悟之《芸斋小说》,但心理依皈仍在“抗日小说”所记录的“真善美的极致”。孙犁“抗日小说”有“三不主义”,第一,不多写抗战时期北方人民的国民劣根性;第二,不正面涉及当面之敌即日本军人以及... 孙犁珍爱他的“抗日小说”,晚年虽有劫后彻悟之《芸斋小说》,但心理依皈仍在“抗日小说”所记录的“真善美的极致”。孙犁“抗日小说”有“三不主义”,第一,不多写抗战时期北方人民的国民劣根性;第二,不正面涉及当面之敌即日本军人以及普通的日本人或日本文化;第三,不正面描写战争场面以及战争所固有的残酷。分析孙犁抗日小说之“三不主义”的成因及意义,可以窥见孙犁“抗日小说”的特点,也可以清理出上个世纪40年代兴盛起来的革命文学之浪漫主义传统的精髓,并据此进一步描写出40年代以迄今天大陆文学以“柔顺之德”为核心的特殊道德谱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犁 抗日小说 三不主义 柔顺之德 革命文学
下载PDF
“人的文学”:现代中国文学史核心理念重构 被引量:9
3
作者 朱德发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5-191,218,共8页
研究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抽绎文学史理念 ,然而能够成为重构现代中国文学史核心理念的则应似“人的文学”。这是因为它既可透视和发掘现代中国不同样态文学的多层面多维度的内涵 ,又可穿越和梳理现代中国文学艰难曲折流变的历史隧道 ,即使... 研究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抽绎文学史理念 ,然而能够成为重构现代中国文学史核心理念的则应似“人的文学”。这是因为它既可透视和发掘现代中国不同样态文学的多层面多维度的内涵 ,又可穿越和梳理现代中国文学艰难曲折流变的历史隧道 ,即使那些政治意识色彩浓重的“革命文学”的“人学”意蕴也可以洞察和概括。故“人的文学”观念能够作为科学把握现代中国文学史的理论思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文学' 核心理念 革命文学 重构
下载PDF
革命文学的“激活”——王蒙创作“自述”与小说《布礼》之间的复杂缠绕 被引量:10
4
作者 程光炜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60-65,共6页
在“新时期”文坛上,王蒙被评论界视为“复出”作家、“意识流”作家或“现实主义”作家,但我认为,某种意义上他还可以被称作“新时期”的“革命作家”。当他以多义、有趣、感伤、尖刻或故意偏离等多样缠绕的叙述形态“叙述”革命和个... 在“新时期”文坛上,王蒙被评论界视为“复出”作家、“意识流”作家或“现实主义”作家,但我认为,某种意义上他还可以被称作“新时期”的“革命作家”。当他以多义、有趣、感伤、尖刻或故意偏离等多样缠绕的叙述形态“叙述”革命和个人的“关系史”的时候,人们会注意到其创作“自述”与小说在无形中其实呈现为一种缠绕、互疑的关系。是什么刺激了王蒙“自述”的欲望?怎样看待“自述”与小说之间存在的矛盾和不一致的现象?或者说,借助于对这一现象的细读,能否将作家创作世界中某些重要的侧面再度打开?于是,在创作“自述”与中篇小说《布礼》之间的关节点和有意味的纽结,就需要稍微留心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蒙 自述 《布礼》 革命文学 缠绕
下载PDF
从个人记忆到集体记忆——从《青春之歌》看“革命文学”叙事的重构 被引量:7
5
作者 胡军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30-33,共4页
《青春之歌》是17年时期红色经典之一。它的构思、创作明显贯穿着政治意识形态主观意图和价值重构的叙事策略。本文通过探讨作者将个人记忆纳入集体记忆的过程,认识到,“革命文学”的叙事重构,不是一个仅仅关联着形式的小问题,更是一个... 《青春之歌》是17年时期红色经典之一。它的构思、创作明显贯穿着政治意识形态主观意图和价值重构的叙事策略。本文通过探讨作者将个人记忆纳入集体记忆的过程,认识到,“革命文学”的叙事重构,不是一个仅仅关联着形式的小问题,更是一个隐含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根本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沫 《青春之歌》 个人记忆 集体记忆 “革命文学” 重构
下载PDF
欲望与理性悖论的调适——论中国现代文学的“革命+恋爱”思潮 被引量:4
6
作者 徐仲佳 张光芒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7-32,47,共7页
“革命 +恋爱”作为革命文学中出现的一种小说模式 ,它的出现首先是继承并改造了 2 0年代初期欲望与理性悖论调适的理路———“个人的即社会的”。继承主要是对革命与恋爱一致性的认同 ,改造主要是革命 (阶级革命 )获得了包容、决定恋... “革命 +恋爱”作为革命文学中出现的一种小说模式 ,它的出现首先是继承并改造了 2 0年代初期欲望与理性悖论调适的理路———“个人的即社会的”。继承主要是对革命与恋爱一致性的认同 ,改造主要是革命 (阶级革命 )获得了包容、决定恋爱的优先性。革命与恋爱的关系经历了从“为恋爱而革命”到“为了革命牺牲恋爱”的变化 ,最终在艰难的调适中走向了革命禁欲主义。丁玲的转变 ,颇为典型地代表了当时左翼作家自我改造与自觉选择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欲望 理性 革命文学 禁欲主义 丁玲
下载PDF
政治文学论 被引量:5
7
作者 刘江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87-92,共6页
所谓"政治文学",就是反映与政治相关的生活,表达作者的政治意向,或参与政治斗争的文学,其核心就是文学与政治的紧密联系。它包括两种:一是政治倾向文学;二是政治斗争文学。中、西方政治倾向文学存在文化上的差异,而中国和苏... 所谓"政治文学",就是反映与政治相关的生活,表达作者的政治意向,或参与政治斗争的文学,其核心就是文学与政治的紧密联系。它包括两种:一是政治倾向文学;二是政治斗争文学。中、西方政治倾向文学存在文化上的差异,而中国和苏联的政治斗争文学也有所不同。总的来说,政治文学具有它特殊的美学意义,当然也有审美上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文学 政治倾向文学 政治斗争文学 苏联文学 革命文学 工农兵文学
下载PDF
公共图书馆藏珍贵革命文献宣传推广思考--以“红色的足迹:南京图书馆藏珍贵革命文献展”为例 被引量:7
8
作者 史星宇 《新世纪图书馆》 CSSCI 2021年第7期47-50,87,共5页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南京图书馆举办红色的足迹——南京图书馆藏珍贵革命文献展。展览遵循代表性、稀有性和趣味性三条原则,选取馆藏的三十七种珍贵文献进行展示。展览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为今后开展革命文献宣传推广工作提...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南京图书馆举办红色的足迹——南京图书馆藏珍贵革命文献展。展览遵循代表性、稀有性和趣味性三条原则,选取馆藏的三十七种珍贵文献进行展示。展览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为今后开展革命文献宣传推广工作提供了经验,即重视对革命文献的保护与整理、优化读者体验,加强对外宣传合作,强化人才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文献 展览宣传推广 公共图书馆
下载PDF
20世纪中期革命文学中母女传承的转型与家国关系——兼论女作家袁静及其作品 被引量:7
9
作者 丛小平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4-82,5-6,共19页
20世纪的社会和家庭变革强调了青年男女的婚姻自由以及建立小家庭的诉求,因此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话语突出了儿女与父亲的冲突,创造了诸多"反叛女儿"的形象,但是母亲的形象往往晦涩不明,母女关系从"传统的"家庭到社会... 20世纪的社会和家庭变革强调了青年男女的婚姻自由以及建立小家庭的诉求,因此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话语突出了儿女与父亲的冲突,创造了诸多"反叛女儿"的形象,但是母亲的形象往往晦涩不明,母女关系从"传统的"家庭到社会公共领域的转变似乎未被重视。本文认为,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正是革命女性身份转变的时刻,在五四话语中她们是反抗家长制、脱离家庭的女儿,但是从40年代开始,这些反叛的女儿们逐渐走入家庭,成为母亲,于是一些革命文学开始表现一种新的母女关系。尽管这种表现有着强烈的革命话语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但是仍然体现了历史的连续性,表现出晚清以来的国家、社会和家庭的变革趋势。本文以女作家袁静(1914—1999)及其主要作品为例,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来考察社会变革中的母女传承,考察女作家如何回应社会变革,如何重新定位女性与家庭和国家的关系。同时,通过这种讨论,作者试图引出对西方的性别理论以及"男性化"的现代性理论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女传承 革命文学 袁静 社会母亲 家国关系
原文传递
五四新文学与革命文学关系研究述评 被引量:6
10
作者 武新军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20,共8页
在如何理解五四新文学与革命文学之间的关系上,建国后"十七年"与新时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十七年"中,五四新文学传统逐渐被革命化,革命文学传统逐渐被强化,从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历... 在如何理解五四新文学与革命文学之间的关系上,建国后"十七年"与新时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十七年"中,五四新文学传统逐渐被革命化,革命文学传统逐渐被强化,从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历史联系;在新时期,五四新文学传统的革命色彩逐渐被淡化,其地位一路飙升,革命文学传统逐渐被消解,从而在二者之间形成了"背叛与倒退"的历史联系。但两个时期中也有不同的声音,只是在学术界不占主流地位而已。这一变化可以从两个时期的意识形态结构的变化中得到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学 革命文学 文学革命 意识形态
下载PDF
北京大学图书馆大钊阅览室革命文化教育功效初探 被引量:2
11
作者 郑清文 《大学图书馆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24,共6页
用好革命文献,发挥革命文化教育功效,既是高校图书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北京大学图书馆着力加强大钊阅览室的建设,推进革命文化教育融入日常、化为平常、抓在经常,促进党建工... 用好革命文献,发挥革命文化教育功效,既是高校图书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北京大学图书馆着力加强大钊阅览室的建设,推进革命文化教育融入日常、化为平常、抓在经常,促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发展,有效提升革命文化教育功效。文章尝试对北京大学图书馆大钊阅览室提升革命文化教育功效的实践探索进行初步总结,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钊阅览室 革命文献 革命文化教育 立德树人 教育功效
下载PDF
“政治新名词”与清末的“革命文学”
12
作者 张向东 王思涵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23-33,共11页
文学的变革首先体现在语言的词汇层面,尤其是表示新思想、新事物的“新名词”与“外来语”。清末“诗界革命”所倡导的新题诗,长期以来因其不能突破“旧风格”的藩篱而为史家所诟病,而清末大量的政论文更是不被当作文学来看待。但从文... 文学的变革首先体现在语言的词汇层面,尤其是表示新思想、新事物的“新名词”与“外来语”。清末“诗界革命”所倡导的新题诗,长期以来因其不能突破“旧风格”的藩篱而为史家所诟病,而清末大量的政论文更是不被当作文学来看待。但从文学语言的角度看,正是清末这些“满纸新名词”的诗文,为日渐僵化的旧文学焕发新机,提供了新的思想与语言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名词 外来语 新题诗 《革命军》 革命文学
下载PDF
探索与求新: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4
13
作者 马静 《中国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9-89,共11页
2012年由国家图书馆联合业界共同策划的“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正式启动,经过十年的探索与研究,逐渐形成了以国内普查与海外征集为抓手的资源整合模式、以原生性保护与再生性保护为原则的文献保护模式、以特色数据库建设为... 2012年由国家图书馆联合业界共同策划的“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正式启动,经过十年的探索与研究,逐渐形成了以国内普查与海外征集为抓手的资源整合模式、以原生性保护与再生性保护为原则的文献保护模式、以特色数据库建设为核心的开发利用模式、以专题展览与专业培训为手段的宣传教育模式。上述四大业务模块彼此独立又相互支撑,与计划的宗旨和目标相互呼应,构建起保护计划科学完备的业务体系。面向未来,保护计划要继续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发挥行业引领作用,积极推动跨界融合与多元参与,把握业态趋势、顺应技术潮流,推动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参考文献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文献 民国时期文献 保护计划 文献保护 文献整理
下载PDF
中国革命文学的“台湾路径”——大革命前后中国台湾留学生的翻译文学考释
14
作者 徐臻 《中国比较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4-180,共17页
大革命前后有诸多台湾地区学生到祖国内地或前往国外求学,他们在积极投身两岸的革命事业、组建革命团体的同时,从事文学翻译工作。其中张我军、李万居和张秀哲是代表译者。他们的译作在婚恋题材的处理上蕴含了明确的革命意识或左翼色彩... 大革命前后有诸多台湾地区学生到祖国内地或前往国外求学,他们在积极投身两岸的革命事业、组建革命团体的同时,从事文学翻译工作。其中张我军、李万居和张秀哲是代表译者。他们的译作在婚恋题材的处理上蕴含了明确的革命意识或左翼色彩,而中国台湾留学生的革命主张各异,又为其译作注入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主流之外的革命思想张力。中国台湾留学生的翻译文学在域外资源、革命题材、革命思想和革命实践等多方面丰富了中国革命文学,因此“台湾路径”是中国革命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译者 翻译文学 革命文学 “台湾路径”
原文传递
高校图书馆红色文献整理利用实践及路径探析——以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为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赵海燕 《菏泽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138-142,共5页
红色文献精神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浓郁、教育价值深厚,做好红色文献整理利用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红色资源利用好”重要论述的方式之一。目前,高校图书馆红色文献整理利用在概念界定、实践创新、资源共享等环节面临挑战,高校图书... 红色文献精神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浓郁、教育价值深厚,做好红色文献整理利用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红色资源利用好”重要论述的方式之一。目前,高校图书馆红色文献整理利用在概念界定、实践创新、资源共享等环节面临挑战,高校图书馆可从统筹联动、创新研究、构建平台、聚焦特色等进行实践探索,实现对红色文献的保护收藏、价值挖掘和整理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红色文献 文献整理 文献利用
下载PDF
版本价值视域下民国时期革命文献保护与推广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海瑞 彭迪 朱慧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23年第2期60-65,共6页
革命文献对于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弘扬革命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民国时期革命文献兼具民国文献和革命文献的特征,在保护与推广工作中具有特殊性。文章从版本价值视角出发,辨析民国时期革命文献的概念、特征和版本价值,... 革命文献对于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弘扬革命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民国时期革命文献兼具民国文献和革命文献的特征,在保护与推广工作中具有特殊性。文章从版本价值视角出发,辨析民国时期革命文献的概念、特征和版本价值,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分级、分类、标准、保护及推广模式,提出了民国时期革命文献保护与推广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文献 民国文献 版本价值 文献保护 阅读推广
下载PDF
“革命文学”论争中鲁迅的“转变”问题
17
作者 王锡荣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5-122,共8页
历来对于鲁迅在“革命文学”论争中究竟是“转变”还是“发展”,莫衷一是。对此两种观点的表述加以分析考察,可以发现,各有其理由,而又各有其偏颇。以外在表现观之,似是跳跃,而从内在逻辑观之,则有其一贯性。故从总体上看,是发展而非转... 历来对于鲁迅在“革命文学”论争中究竟是“转变”还是“发展”,莫衷一是。对此两种观点的表述加以分析考察,可以发现,各有其理由,而又各有其偏颇。以外在表现观之,似是跳跃,而从内在逻辑观之,则有其一贯性。故从总体上看,是发展而非转变,但发展中有扬弃,有厘清以至“飞跃”,故仍有“转变”,但并非“方向转换”。从鲁迅个人来看,还是一种出于自身发展逻辑的必然,再加上时代条件的变迁所给予的机遇,使他迅速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发展为马克思主义者,其间没有发生方向性的转换或本质性的改变,更没有政治态度与立场的改变,考虑到“转变”一词在当时具有一种特殊含义,故用“发展”说更为合理和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转变 革命文学
下载PDF
《少年漂泊者》与革命文学的蒋光慈模式
18
作者 彭正生 宗玙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38-42,共5页
蒋光慈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也是中国现代革命文学的奠基人。虽然《少年漂泊者》是蒋光慈的小说开篇、革命文学的初期样本,但是却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与双重的历史意义。在政治意义上,它是当时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热心追求革命的进... 蒋光慈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也是中国现代革命文学的奠基人。虽然《少年漂泊者》是蒋光慈的小说开篇、革命文学的初期样本,但是却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与双重的历史意义。在政治意义上,它是当时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热心追求革命的进步青年的“指路明灯”,是革命家认识社会、理解时代的一面镜子。在文学意义上,它不仅开创与引领了革命文学的创作潮流,而且以鲜明的阶级立场与叙事伦理、明确的内容取舍与价值倾向,以及具有示范意义的叙事形式,确立了革命文学的写作范式——蒋光慈模式。《少年漂泊者》是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革命文学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光慈 《少年漂泊者》 革命文学 蒋光慈模式
下载PDF
蒋光慈革命文学中的皖西故乡书写
19
作者 江琼 《皖西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蒋光慈是从皖西大别山走出来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先驱。皖西这片革命的热土深深地滋养着他影响着他,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素材。蒋光慈常常把写作背景置于皖西乡村,以革命的笔触审视家乡,以作家的眼光回忆故乡,融皖西田园... 蒋光慈是从皖西大别山走出来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先驱。皖西这片革命的热土深深地滋养着他影响着他,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素材。蒋光慈常常把写作背景置于皖西乡村,以革命的笔触审视家乡,以作家的眼光回忆故乡,融皖西田园空间图景于革命叙事之中。在《少年飘泊者》《咆哮了的土地》《乡情》等革命小说和诗歌中,呈现了大量皖西山川风物、民间风俗以及方言俗语,地域文化特征凸显。这些畅销的诗文既广泛宣传了革命思想,也扩充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土文学的题材领域,并从一个角度见证了皖西革命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光慈 革命文学 皖西 山歌 方言
下载PDF
“阿Q之死”背后的“时代”问题——对《死去了的阿Q时代》的一种解读
20
作者 林彦妤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91-102,共12页
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一文中频繁出现的“时代”“现代”等词汇颇具深意。青年革命者继承了五四一代的线性时间观念,“时代”成为价值及意识形态本身,这种看待时间的方式具有现代性的要素。革命文学与启蒙文学用“新”来否定“旧”... 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一文中频繁出现的“时代”“现代”等词汇颇具深意。青年革命者继承了五四一代的线性时间观念,“时代”成为价值及意识形态本身,这种看待时间的方式具有现代性的要素。革命文学与启蒙文学用“新”来否定“旧”,否定行为的重复发生却又在线性时间中构成轮回,体现出两类文学之间奇特的“断裂的延续”。这种“断裂的延续”还体现为启蒙方式的转换与启蒙程度的深化。“阿Q之死”既是革命时代到来的隐喻,也是农民在文化斗争中摆脱被动地位的隐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杏邨 《阿Q正传》 现代 革命文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