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同政治文化范导下的国家中立性——转型中国文化认同建构的根本法则 被引量:11
1
作者 孙国东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2-83,158,共12页
中国在历史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即以政治统一为政治文化的核心形成了超大规模的"跨体系社会"。民国时期"五族共和"的共同政治文化,推进了中华民族的现代建构。社会主义的新型组织模式,完... 中国在历史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即以政治统一为政治文化的核心形成了超大规模的"跨体系社会"。民国时期"五族共和"的共同政治文化,推进了中华民族的现代建构。社会主义的新型组织模式,完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现代建构。从毛泽东时代即刻实现的新文明体系到改革开放以后范导未来新文明体系的共同政治文化,"社会主义"经历了含义的变化。社会主义共同政治文化范导下的国家中立性,是转型中国文化认同建构的根本法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认同 多元一体 社会主义 共同政治文化 国家中立性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逻辑与路径遵循 被引量:4
2
作者 夏伟 蒲长春 《学术探索》 2023年第3期91-103,共13页
中华民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行动共同体、价值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各民族平等团结、亲如一家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稳定繁荣,关乎各族人民的安身立命和幸福生活。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 中华民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行动共同体、价值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各民族平等团结、亲如一家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稳定繁荣,关乎各族人民的安身立命和幸福生活。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其置于党的民族工作的核心位置。贯彻落实中央这一部署,需要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认同四个层面协同推进、共同发力,最终实现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辩证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共同体意识 民族认同 多元一体
下载PDF
费孝通先生对中国民族构成复杂性的反思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华涛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27,138,139,共12页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在改革开放复出后对自己的民族研究进行总体性反思的基础上完成的。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到改革开放大致50年的时间里,费先生的民族研究涉及两大重要事件,即20世纪30年代末的“中华民族是一个”论...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在改革开放复出后对自己的民族研究进行总体性反思的基础上完成的。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到改革开放大致50年的时间里,费先生的民族研究涉及两大重要事件,即20世纪30年代末的“中华民族是一个”论争和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识别工作。费先生自己后来对其内在联系和意义的分析让我们认识到,这两大事件其实体现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在民族问题上面对的大课题,即如何在学理上认识中国民族构成状况的复杂性,并在政治上制订出符合中国实际的民族政策。费先生不仅通过对“中华民族是一个”争论以及民族识别、民族形成和民族本质的反思,凝练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学说,而且在该学说提出后继续“再反思”。虽然他对“什么是形成一个民族的凝聚力”这一带根本性的问题没有给出确切的回答,但他对通过“美美与共”和相互容纳而产生凝聚力,并进而实现民族间和国家间“和而不同”的和平共处、共存共荣的反复强调,不仅有助于更加深刻理解“多元一体”理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而且为当下民族研究的深入和民族政策的制订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一体 民族构成 民族形成 民族本质 认同 凝聚力
原文传递
交往与共生: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特征 被引量:5
4
作者 李静 陈丽丽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7,共6页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交融而形成的多元一体共同体,是在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上发展并壮大起来的。经过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而形成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根基,是与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发展紧密联系的,是实现中华...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交融而形成的多元一体共同体,是在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上发展并壮大起来的。经过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而形成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根基,是与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发展紧密联系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源泉,能够进入各民族的认知结构,并成为维系中华各民族共同心理和精神价值追求的思想纽带。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特征,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文章侧重于从民族文化、心理、价值等层面加以分析,以期能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进行有益补充,并希望能对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提供理论与现实方面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原文传递
历史演进中的中华文化和中国民族话语 被引量:4
5
作者 马戎 郑惠元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2018年第3期5-13,共9页
人类社会在发展进程中衍生出不同的文明形态,演化出不同的语言文字以及由语言文字承载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中华文明在诸文明体系中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和发展历程,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内部结构并对周边地区具有深远影响。鸦... 人类社会在发展进程中衍生出不同的文明形态,演化出不同的语言文字以及由语言文字承载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中华文明在诸文明体系中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和发展历程,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内部结构并对周边地区具有深远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为了"救亡图存",被迫接受和学习西方文明,包括引进了西方的"民族"(nation)等政治概念,完全改变了中华文明传统中的群体认同意识和文化意涵,对今天中国的"民族"结构带来深刻影响。今天我们仍然有必要梳理晚清、民国时期在西方知识体系影响下中国的"话语转型"过程,努力发掘中国古代智慧,努力构建一个"和而不同"、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体系 民族话语 多元一体
原文传递
略论顾颉刚的“羌戎”研究及其对中华民族整体性探讨 被引量:3
6
作者 彭文斌 敬川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共6页
顾颉刚对羌、戎民族史的关注和研究,既是其批驳伪古史建构新古史的学术过程,也是通过史学研究因应民族危机论证“中华民族是一个”,思考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史学实践。西北地区的考察与行走,让顾颉刚获得了新的身体和知识体验,而这又影响... 顾颉刚对羌、戎民族史的关注和研究,既是其批驳伪古史建构新古史的学术过程,也是通过史学研究因应民族危机论证“中华民族是一个”,思考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史学实践。西北地区的考察与行走,让顾颉刚获得了新的身体和知识体验,而这又影响着他的民族史研究,使其在羌戎研究中更加注重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顾颉刚对羌人地位的关注和强调,为后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颉刚 羌戎 中华民族整体性 多元一体
下载PDF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多元一体”民族共同体意识
7
作者 刘鹏昱 《中州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80-85,共6页
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从“环境决定论”到“文化生态学”的发展历程。文化生态学的研究,为明晰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和内容提供了思路,确立了文化生态保护的主要内容,从而区别于常规的单项非遗项目保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 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从“环境决定论”到“文化生态学”的发展历程。文化生态学的研究,为明晰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和内容提供了思路,确立了文化生态保护的主要内容,从而区别于常规的单项非遗项目保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区域文化的认同往往是国族认同的基础;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从总体上激活族群的历史记忆、维护平等互利的族群生态,通过文化资源转化、文化交流,促进我群和他群的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共享资源环境和文化,从而促进“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保护区 族群认同 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新媒体助力宁夏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尉迟安琪 《科技资讯》 2021年第33期164-167,共4页
在推进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新媒体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媒体深度融合,为农业产业、文化旅游、信息惠民以及乡村治理等提供了更多可能。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直播、短视频等平台为乡村振兴带来机遇,更带来各种挑战。... 在推进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新媒体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媒体深度融合,为农业产业、文化旅游、信息惠民以及乡村治理等提供了更多可能。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直播、短视频等平台为乡村振兴带来机遇,更带来各种挑战。西部地区的新媒体更应该不断提升智能化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乡村振兴 实践路径 多元统一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溯源与当代建构 被引量:2
9
作者 彭新武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3-143,M0007,共12页
“民族大一统”观念滋生于春秋战国,定型于秦汉之际。中原王朝与异族政权的“正统”之争,固然各自以利益为本位且不乏自我标榜,但客观上强化了“共为中华”的观念。自汉代确立“黄帝始祖”的帝王谱系始,历代王朝统治者、民间宗族以及“... “民族大一统”观念滋生于春秋战国,定型于秦汉之际。中原王朝与异族政权的“正统”之争,固然各自以利益为本位且不乏自我标榜,但客观上强化了“共为中华”的观念。自汉代确立“黄帝始祖”的帝王谱系始,历代王朝统治者、民间宗族以及“异族”政权对这一“国族”的“攀附”,造就出“炎黄子孙”的共同称谓。随着治理实践从“羁縻”之治逐渐走向“一体化”,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最终确立。当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提出,在承认“多元一体”这一现实格局的基础上,扬弃传统华夷之.辨、正统之争和“羁縻”之治,从而成为民族理论的重要创新。当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需要在强化观念自觉和深化价值认同的基础.上,以促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共.同繁荣的生活共同体为根本宗旨,进一步改善民族治理模式,并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联和互动中,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夷一体 国族 羁縻 多元一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
原文传递
从吐蕃人在唐朝的活动看汉藏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胜利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2期37-44,153,共9页
在唐蕃交流互动的二百多年中,吐蕃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原文化,先后选拔酋豪子弟入唐求学,学习儒家文化和典章制度;派出使臣出使唐朝,加强唐蕃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互动。另外,一批到唐的吐蕃边将长期在唐出仕为官,对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与稳定... 在唐蕃交流互动的二百多年中,吐蕃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原文化,先后选拔酋豪子弟入唐求学,学习儒家文化和典章制度;派出使臣出使唐朝,加强唐蕃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互动。另外,一批到唐的吐蕃边将长期在唐出仕为官,对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吐蕃人在唐朝的这些活动,不仅加强了汉藏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向纵深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蕃交往 和同一家 多元一体 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唐风蕃韵:乌兰泉沟一号墓前室壁画初探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建军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2-178,共17页
青海乌兰县泉沟一号墓前室为砖室,四壁绘有壁画,其东壁上“面部涂赭”、身佩“虎韔豹韬”之仪卫和“牵一匹枣红骏马空鞍以待宾客”的人物以及其他三位人物和三匹“空鞍之马”所表现应是“仪仗人马”,共同组成了墓主人的“送葬仪仗队”,... 青海乌兰县泉沟一号墓前室为砖室,四壁绘有壁画,其东壁上“面部涂赭”、身佩“虎韔豹韬”之仪卫和“牵一匹枣红骏马空鞍以待宾客”的人物以及其他三位人物和三匹“空鞍之马”所表现应是“仪仗人马”,共同组成了墓主人的“送葬仪仗队”,在他们的仪仗相送下墓主人由前室进入了后室。南壁的乐舞图是墓主人生前生活娱乐场景的模拟,图像模式与唐代长安地区相仿,具有与唐墓壁画中乐舞图像同样的意义。北壁根据残存的图像判断所画内容应为狩猎图,其中壁画中残存的豹子显示了墓主人身份的高贵,而它的艺术意趣与图像风格是在中亚波斯文化的影响之中。青海乌兰泉沟一号墓作为青藏高原首次发现的吐蕃时期壁画墓,其前室壁画内容中所展现的“唐风蕃韵”折射出“丝绸之路”青海道的特殊内涵,反映了当时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以及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沟一号墓 前室壁画 吐蕃时代 文化交流 多元一体
下载PDF
激扬学术 共话文明——考古学视野下的中华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学术论坛综述
12
作者 庄丽娜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45-53,共9页
2022年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于7月10日举办“考古学视野下的中华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学术论坛”,来自国内外考古机构和大学的约70名学者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参加了论坛,共21位学者发表演讲。会议研讨围绕“中... 2022年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于7月10日举办“考古学视野下的中华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学术论坛”,来自国内外考古机构和大学的约70名学者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参加了论坛,共21位学者发表演讲。会议研讨围绕“中华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这一议题展开,与会学者或从国际化的视野来探讨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或从对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总体把握,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的角度进行讨论;或从生业经济、区域文明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贡献,及文字、信仰和宇宙观等角度展开精彩演讲。本次论坛的顺利举办,将对中华文明研究引向深入起到一定的学术引领和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起源 中华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 区域文明化进程 多元一体
原文传递
论“多元一体”的民族文艺发展理念
13
作者 李若岩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87-91,共5页
"多元一体"的理念对推动民族文艺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繁荣是有借鉴价值的。民族文艺"多元一体"缘于民族历史、基于民族事业、含于民族文化、成于民族创造,这是在认知逻辑上的起点。挖掘、培育各民族人民群众创作... "多元一体"的理念对推动民族文艺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繁荣是有借鉴价值的。民族文艺"多元一体"缘于民族历史、基于民族事业、含于民族文化、成于民族创造,这是在认知逻辑上的起点。挖掘、培育各民族人民群众创作的民间文学艺术,激发民族文化艺术家的创作热情,这是在创作层面上的基点。让民族文艺成为消费热点,让中国风格成为世界潮流,这是在文化消费层面上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一体" 民族文艺 发展
下载PDF
民族研究的新时代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130
14
作者 麻国庆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1-27,共7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民族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民族工作也具有了新的内涵与新时代的特征。民族学应以习近平新时...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民族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民族工作也具有了新的内涵与新时代的特征。民族学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与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深刻内涵,把握民族工作的新方向,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重面向并研究如何建设之,进而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十九大报告 民族工作 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共同体
原文传递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述评 被引量:43
15
作者 徐杰舜 韦小鹏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4-92,共9页
1988年,费孝通先生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论文,时至今日已20年了。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学术界对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尽管在讨论过程中呈现出的是分歧与共识并... 1988年,费孝通先生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论文,时至今日已20年了。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学术界对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尽管在讨论过程中呈现出的是分歧与共识并行的局面,但是这些讨论都促使这一具有结构论特点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本文拟就学术界在近20年里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工作做一个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格局
原文传递
路学视野下文化线路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 被引量:10
16
作者 方伟洁 高源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2-52,共11页
道路是人类社会活动所建构的基础性文化景观,也是人类学进行区域研究的重要视角。道路在被建造的同时,其自身也孕育与联结着新的社会空间,道路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交互性影响。文化线路是历史上由于人类长期的跨区域流动而产生的道路轨迹... 道路是人类社会活动所建构的基础性文化景观,也是人类学进行区域研究的重要视角。道路在被建造的同时,其自身也孕育与联结着新的社会空间,道路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交互性影响。文化线路是历史上由于人类长期的跨区域流动而产生的道路轨迹,对于促进文化圈的延展与族群互动具有历时性的影响。以“路学”为视角对中国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多条文化线路进行研究后发现,文化线路在空间场域上展现出“连接-中断-连接”的曲折发展过程,其中“连接”是文化线路在时空中延续的常态化表征。文化线路的连接和流动促进了边疆与内地之间的相互依附、多民族之间的共生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文化线路承担了推动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网络化作用。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文化线路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线路 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路学
下载PDF
论费孝通的民族与国家观念——一个“费孝通转换”的视角 被引量:6
17
作者 苏航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9-67,共9页
用费孝通提出的将民族等具有纷繁含义的专有名词替换成大家较易达成共同理解的"某某团体"的"费孝通转换"方式,对费孝通上世纪30年代在"中华民族是一个"讨论中所使用的民族与国家概念和80年代"中华... 用费孝通提出的将民族等具有纷繁含义的专有名词替换成大家较易达成共同理解的"某某团体"的"费孝通转换"方式,对费孝通上世纪30年代在"中华民族是一个"讨论中所使用的民族与国家概念和80年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中所提出的民族概念进行了通贯性的考察,指出尽管其民族概念前后有别,但皆为一不包含政治含义的民族学意义上的民族概念。费孝通多元一体理论通过将民族概念建基于认同意识,引入中华民族概念,对其30年代民族与国家理论中缺乏全民性的心理团体概念的缺陷进行了补救,并通过认同层次理论将中华民族和56个民族纳入到一个高低层次分明的多元一体复合结构中,消解了两个民族概念表面上的矛盾,从而在理论上提供了以广义民族概念为基础对现代主权国家国民一体性进行解释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费孝通 顾颉刚
下载PDF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内在联系刍议
18
作者 张文生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19-122,共4页
我国历代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称谓,但实质上就是汉语和汉字。语言文字最基本的功能是交流,还有文化的功能。在中国历史上,汉语、汉字长期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交流、记录、传承、教化的功用,累积... 我国历代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称谓,但实质上就是汉语和汉字。语言文字最基本的功能是交流,还有文化的功能。在中国历史上,汉语、汉字长期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交流、记录、传承、教化的功用,累积了文化认同,增强了国家意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对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起到了非凡的作用。同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也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与普及的过程,二者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内在联系
下载PDF
民族高等教育实践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影响——基于G大学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3
19
作者 廖伊凡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4-42,共9页
民族高等教育实践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何影响?基于G大学的田野调查与45份深度访谈的研究发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各民族的独特性、民族间的差异性与共同性和以此为基础的各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关系,有益于学生将中华民族理解为“... 民族高等教育实践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何影响?基于G大学的田野调查与45份深度访谈的研究发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各民族的独特性、民族间的差异性与共同性和以此为基础的各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关系,有益于学生将中华民族理解为“丰富而有纹理”的共同体,增进他们对这一兼收并蓄、多姿多彩的共同体的自豪与热爱。这一引导通过民族高等教育实践进行,其中整合的多民族平台、包容的课程体系、多元的校园活动、促进政治社会化的仪式、与个人发展相关的教育评价以及教育者民族团结的以身作则等因素,对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对“多元一体教育理论”实践指向的明晰有积极意义。这样的教育实践,因其秉承“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新时代民族工作原则并借助“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框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并育而不相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本民族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高等教育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原文传递
中国语言政策的历史演变
20
作者 菅志翔 马戎 《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3-144,共22页
在不同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下,人们从事不同的经济活动并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发展出不同的语言。各地人群的交往必然导致语言之间的交流与竞争。有四个因素影响或制约语言间的竞争态势:行政权威的强制力量,经济力量的主导作用,语言群体... 在不同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下,人们从事不同的经济活动并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发展出不同的语言。各地人群的交往必然导致语言之间的交流与竞争。有四个因素影响或制约语言间的竞争态势:行政权威的强制力量,经济力量的主导作用,语言群体的人口相对规模,语言承载的文化体系之间的相互吸引与感召力。通过回顾中华民族语言体系的形成过程,将自秦以后各朝代实施的语言政策归纳为三大类,参考史料梳理各朝代语言政策的演变与发展脉络,并讨论相关政策如何影响中华各族的语言使用与政治文化认同观念的演变。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经研究可发现,中华民族语言体系的基本特征也是“多元一体”,庞大的中原人口和汉语普通话是这个“多元一体”语言格局的凝聚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政策 “多元一体”语言体系 中华民族凝聚核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