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刑事政策与刑法关系的应然追求 被引量:39
1
作者 卢建平 《法学论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9-64,共6页
刑事政策与刑法的关系一直是个争议问题。在刑事法治观念日益深厚而刑事政策地位日隆的今天,讨论二者的关系意义尤其重大。刑事政策与刑法关系的核心,是在区别二者前提下的互动、制约、促进关系。刑法对刑事政策的制约主要涉及刑事政策... 刑事政策与刑法的关系一直是个争议问题。在刑事法治观念日益深厚而刑事政策地位日隆的今天,讨论二者的关系意义尤其重大。刑事政策与刑法关系的核心,是在区别二者前提下的互动、制约、促进关系。刑法对刑事政策的制约主要涉及刑事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这是法治的要求,是权利保障的要求;刑事政策对刑法的指导主要体现在法律的制定、实施和法律变革上,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防卫的要求。而倡行法治、保障人权是刑事政策和刑法都应该奉行的基本原则,是已为现代法治国家的刑事司法实践所证实的理性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政策 刑法 关系 应然追求
下载PDF
法律义务的逻辑分析 被引量:38
2
作者 钱大军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2003年第2期83-93,共11页
在法学领域中,学者过多地关注于法律权利的研究,而对法律义务的探讨或是隐含于或是附着于对法律权利的研究。这使对法律义务的研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对法律义务进行独立的研究。本文在对既往的法律义务概念... 在法学领域中,学者过多地关注于法律权利的研究,而对法律义务的探讨或是隐含于或是附着于对法律权利的研究。这使对法律义务的研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对法律义务进行独立的研究。本文在对既往的法律义务概念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尝试对法律义务进行定义式解释。法律义务是主体应当采取的行为模式,并是引起偏离行为模式者的法律责任的正当理由。又探讨了法律义务的构成要素。笔者认为法律义务应当由“应当+行为+引起法律责任的可能性”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义务 逻辑分析 法律权利 应当 行为 法律责任 法学
原文传递
教育善的求索:实然与应然 被引量:16
3
作者 刘云林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5-17,共3页
教育伦理学作为一门求索教育善的真谛及其实现的学问,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其研究必须注意以下方面:在教育伦理的规范建设中,不仅要设定教育者行为之应然,而且要昭明这种应然之内在依据;在教育伦理的目标设定上,... 教育伦理学作为一门求索教育善的真谛及其实现的学问,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其研究必须注意以下方面:在教育伦理的规范建设中,不仅要设定教育者行为之应然,而且要昭明这种应然之内在依据;在教育伦理的目标设定上,既要坚持主导道德的一元性,又要承认多元道德取向的现实合理性;在教育伦理的功能向度上,不仅要注重贬抑教育行为之“恶”,又应褒扬教育行为之“善”;在教育伦理的价值追求上,不仅应研究个体如何致善,而且要关注社会善的实现。相信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切实关注和有效解决,将有利于提升教育伦理学的学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善 应然 实然 教育伦理学
下载PDF
我国内地生死教育的实然思考与应然探讨 被引量:11
4
作者 郝军燕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8-70,共3页
分析了内地生死教育的实然状态:目前生死教育在价值、意义层面的抽象学术论证居多,实践层面仅限于学校教育的个别尝试、分散实施,在社会公众教育领域则基本停留在空白状态;指出应实现生死教育从实然向应然的跨越:学校生死教育学科化、... 分析了内地生死教育的实然状态:目前生死教育在价值、意义层面的抽象学术论证居多,实践层面仅限于学校教育的个别尝试、分散实施,在社会公众教育领域则基本停留在空白状态;指出应实现生死教育从实然向应然的跨越:学校生死教育学科化、实践化,社会生死教育大众化,生死教育理论研究应用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死教育 实然 应然
下载PDF
良知义务与理性“应当”之别——评自然法学义务与凯尔森实证法学的“义务”的分野 被引量:9
5
作者 张恒山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8-115,共8页
凯尔森认为法律义务是因法律制裁而存在;法律义务就是应当不做作为法律制裁的条件的行为。这样,凯尔森所理解的"法律义务"仅有因畏惧制裁而服从的含义。但在自然法学看来,因畏惧制裁、避免受害而服从的"应当"只是... 凯尔森认为法律义务是因法律制裁而存在;法律义务就是应当不做作为法律制裁的条件的行为。这样,凯尔森所理解的"法律义务"仅有因畏惧制裁而服从的含义。但在自然法学看来,因畏惧制裁、避免受害而服从的"应当"只是一种明智行为,是一种理性选择行为,它不是道德义务。道德义务从根源上说来自人们的良知。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同源,同样来自于人们的良知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务 应当 理性 良知
原文传递
“诉讼诈骗”如何适用法律?——以实然和应然为视角 被引量:3
6
作者 赵香如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05年第2期19-24,共6页
“诉讼诈骗”应当如何适用法律?从实然的角度而言,将其作犯罪处理将违背刑法基本理论和立法规定;从应然的角度言,“诉讼诈骗”具有应然的刑事违法性,其侵犯的主要客体为“人民法院正常的审判活动”,从而应当构成犯罪。为此,有必要在刑... “诉讼诈骗”应当如何适用法律?从实然的角度而言,将其作犯罪处理将违背刑法基本理论和立法规定;从应然的角度言,“诉讼诈骗”具有应然的刑事违法性,其侵犯的主要客体为“人民法院正常的审判活动”,从而应当构成犯罪。为此,有必要在刑法中增加“诉讼诈骗罪”,将其列于“妨害司法罪”一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讼诈骗 实然 应然 诈骗罪 诉讼诈骗罪
下载PDF
知识产权激励论再探讨——从实然命题到应然命题的理论重构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烈琦 《知识产权》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5-71,共7页
为知识产权正当性辩护的激励论面临挑战:该理论赖以证成的思想实验前提已被心理学研究部分推翻;激励效果亦得不到历史经验事实的有效支撑;且具体知识产权制度尚存阻碍技术进步之可能。然而,这仅仅意味着知识产权激励论作为一个实然命题... 为知识产权正当性辩护的激励论面临挑战:该理论赖以证成的思想实验前提已被心理学研究部分推翻;激励效果亦得不到历史经验事实的有效支撑;且具体知识产权制度尚存阻碍技术进步之可能。然而,这仅仅意味着知识产权激励论作为一个实然命题难以证成,其作为一个应然命题仍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能使知识产权制度从先验、不可证的领域祛魅,回归经验的、实证的、更有利于人类福利的形态;另一方面,激励创造是诸多知识产权立法明确表述的立法意图,是一种不能背弃的政治承诺。一种可行的态度乃是:实然层面,承认现有知识产权制度在激励方面一定程度的失效;应然层面,以激励人类智力成果的创造与传播为核心,逐步改进现有知识产权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产权正当性 激励论 实然 应然
下载PDF
道德与宗教 被引量:8
8
作者 张世英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共8页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道德的根据何在?此乃人生不可回避的一个严重问题。各民族的进化史上大都有一个很长的时期把道德置于宗教的基础之上,以对神的敬畏作为道德的根据。西方传统主要在“上帝”那里找道德的根据,中国传统主要在“天”(“...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道德的根据何在?此乃人生不可回避的一个严重问题。各民族的进化史上大都有一个很长的时期把道德置于宗教的基础之上,以对神的敬畏作为道德的根据。西方传统主要在“上帝”那里找道德的根据,中国传统主要在“天”(“天理”)那里找道德的根据。本文意在探讨一种“没有宗教的道德”的根据的可能性。作者认为,道德决非可有可无之事,但道德可以不需要主宰人间祸福的“上帝”或“天”作依据。作者结合中西哲学的发展历程,主张以“万物一体”作为道德的根据。人之所以必须讲道德,在于人本与人(包括万物)为一体,“民吾同胞”的道德精神源于“万物一体”。缺乏对“万物一体”的领悟从而缺乏“民胞”的道德精神的人,不是真正的人。作者强调要以对“万物一体”的崇敬之情代替“上帝”和“天”,以重振道德的权威性,让我们的民族把讲道德、尊重道德视为人之为人的根本要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精神 万物一体 根据 为道 宗教 中西哲学 天理 回避 根本 依据
下载PDF
体育权利运作及我国运作现状之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饶晓红 周爱光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1-43,53,共4页
体育权利从应然层面到实然层面的法治化运作,是体育利益公平、公开等正当性分配的集中体现,可以反映一个国家体育的法治化进程及水平。本文从应然和实然两个层面对体育权利的运作进行了理论梳理,进而对我国的运作现状进行了考察和分析,... 体育权利从应然层面到实然层面的法治化运作,是体育利益公平、公开等正当性分配的集中体现,可以反映一个国家体育的法治化进程及水平。本文从应然和实然两个层面对体育权利的运作进行了理论梳理,进而对我国的运作现状进行了考察和分析,提出了相关完善我国公民体育权利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权利 法治运作 应然 实然
下载PDF
休谟难题:能否从“是”推出“应该”?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海明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2-36,共5页
“应该如何”是客体的“事实如何”与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属性,是“事实如何”对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客体事实属性是应该如何产生的源泉和存在的实体;主体需要、欲望、目的则是它们从客体事实属性中产... “应该如何”是客体的“事实如何”与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属性,是“事实如何”对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客体事实属性是应该如何产生的源泉和存在的实体;主体需要、欲望、目的则是它们从客体事实属性中产生的条件和标准。因此,“应该如何”是通过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而从“事实如何”产生和推导出的:“应该”等于事实对主体需要欲望目的的符合;“不应该”等于事实对主体需要欲望目的的不符合。这就是“应该如何”的产生和推导过程,这就是破解休谟难题之谜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谟难题 “是” “应该”
下载PDF
试论实践推理 被引量:6
11
作者 吴国林 李君亮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7-31,共5页
实践推理是从"应然"非演绎地推出"实然"的一种推理,它的结论为行动、行动意图或行动信念。实践推理包括目标-行动、意图-意图、意图-信念、信念-信念、信念-意图等五种基本模式。行动意图必然包含着一个行动,使得... 实践推理是从"应然"非演绎地推出"实然"的一种推理,它的结论为行动、行动意图或行动信念。实践推理包括目标-行动、意图-意图、意图-信念、信念-信念、信念-意图等五种基本模式。行动意图必然包含着一个行动,使得基于行动意图的行动成为可能。实践推理是一个"目的-手段"的决策过程。在实践推理过程中,从目标过渡到手段暗含着几种因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推理 应然 实然 意图 信念 因果关系
原文传递
学习空间何以实现高质量:设计逻辑与应然样态 被引量:2
12
作者 景玉慧 周洁忆 +1 位作者 沈书生 李浩君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8-35,共8页
设计高质量教与学赖以发生的高质量学习空间是促进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前提。文章首先通过梳理高质量学习空间的特征得到映射学习者认识规律是高质量的内核;其次,以发生认识论为学理,在解析其能从学段和认知层次观照高质量学习空间设计... 设计高质量教与学赖以发生的高质量学习空间是促进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前提。文章首先通过梳理高质量学习空间的特征得到映射学习者认识规律是高质量的内核;其次,以发生认识论为学理,在解析其能从学段和认知层次观照高质量学习空间设计的基础上,从学习活动切入,演绎(关系推理为主)了“认识发生→学习活动→(学习环境)学习空间”的高质量学习空间设计逻辑;最后,立足设计逻辑,从“空间—教学设计”视角阐释了映射学生认识规律的义务教育高质量学习空间样态,包括:1~3年级的主要供给“实物”类客体的“具体形象”型学习空间,促进直观感知。4~6年级的主要供给“构件”类客体的“形象—抽象”型学习空间,促进客体关联。7~9年级的主要供给“构造”类客体的“抽象逻辑”型学习空间,促进关系抽象。以期为教师设计高质量学习空间开展促进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教与学活动提供理论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生认识论 高质量学习空间 设计逻辑 应然样态
下载PDF
道德概念的应然发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易小明 易岚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5-69,共5页
传统的道德概念,其适用范围局限于人与人的关系之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个体身心关系的合理处理,越来越需要上升到道德的层面来进行规范,因此,道德概念应当向天人关系、向身心关系扩展。同时,还应当将和谐与生活幸福... 传统的道德概念,其适用范围局限于人与人的关系之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个体身心关系的合理处理,越来越需要上升到道德的层面来进行规范,因此,道德概念应当向天人关系、向身心关系扩展。同时,还应当将和谐与生活幸福纳入道德概念的内涵,因为它们作为道德追求的根本目的,内含着对道德行为方式的内在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应然 发展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的国际法治论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乃根 《国际法学刊》 2022年第1期5-34,154,155,共32页
“国际法治”或类似提法可追溯到半个多世纪以前的联合国文件。2005年以来由联合国大会的一系列原则性文件所明确提出、并持续强调的“国内与国际的法治”议题中的“国际法治”,或者“国际层面的法治”,是指联合国的一种核心价值和原则... “国际法治”或类似提法可追溯到半个多世纪以前的联合国文件。2005年以来由联合国大会的一系列原则性文件所明确提出、并持续强调的“国内与国际的法治”议题中的“国际法治”,或者“国际层面的法治”,是指联合国的一种核心价值和原则,内涵是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旨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发展与人权保护为三大支柱的国际秩序,并与国内基于法律至上原则的法治相得益彰。但是,联合国的历史与现实表明,国际法治的现行体制存在“实然”缺陷。这正是中国主张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应然”未来包括国际法治的全球治理方案之缘故。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既要认识到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及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法治的“实然”缺陷,又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法制度化“应然”原则为引领,朝着未来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法治方向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国际法治理论揭示: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共同繁荣与可持续发展、文明共存的国际法原则是建立健全国际法治的“应然”基石、核心和保障;遵循《联合国宪章》及其国际法,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法治对国际社会所有成员具有普遍性,但有别于西方学者的“宪法化”;国内法治具有特殊性,普天之下并无统一模式,而以各国宪法及法律为准则,并与其国际法义务和权益相一致;国际法治应对国内法治具有包容性;唯有如此,人类才能走向国内与国际的法治交相辉映之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视角 国际 国内 法治 实然 应然
原文传递
论反应然的政治学
15
作者 王汝坤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0年第10期112-118,共7页
反应然的提出源于应然原则的非实然化所具有的普遍必然性。从反应然理论的角度分析主流政治学存在的某些不足。实际上存在两种政治学,即应然的政治学与反应然的政治学,或者说理论上的政治学与现实中的政治学。阐述了反应然政治学的思想... 反应然的提出源于应然原则的非实然化所具有的普遍必然性。从反应然理论的角度分析主流政治学存在的某些不足。实际上存在两种政治学,即应然的政治学与反应然的政治学,或者说理论上的政治学与现实中的政治学。阐述了反应然政治学的思想来源、理论依据和内容特点。反应然理论与现实联系得最紧密,它通常是反主流的,并反对大多数应然理论。反应然通常会产生两种结果:反对应然和无所谓应然。对反应然的政治现象作具体分析,有利于政治学的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然 反应然 应然政治学 反应然的政治学
下载PDF
继续教育范畴论 被引量:4
16
作者 曾祥跃 《当代继续教育》 2017年第1期4-8,共5页
继续教育的发展历史,也是继续教育范畴变迁的历史。当前继续教育的范畴引发了诸多问题,如学历教育双轨制问题、继续教育体制机制问题等。从应然性视角,有必要重新界定继续教育范畴,让学历继续教育回归学校学历教育,将继续教育范畴专门... 继续教育的发展历史,也是继续教育范畴变迁的历史。当前继续教育的范畴引发了诸多问题,如学历教育双轨制问题、继续教育体制机制问题等。从应然性视角,有必要重新界定继续教育范畴,让学历继续教育回归学校学历教育,将继续教育范畴专门定位于非学历继续教育。采取继续教育新范畴,能够促进继续教育办学、管理、研究的专业化,能够厘清继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并有利于继续教育学科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续教育 范畴 应然性
原文传递
对“是”与“应当”的回应——走向后现代和生态意识的自然价值观
17
作者 李田 《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22-27,共6页
自然价值是生态中心主义的一个核心概念。自其被提出以来 ,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争论。本文对现代科学和哲学关于“是”与“应当”的回应进行了介绍 ,对罗尔斯顿关于自然价值与义务的阐释进行了讨论。我们认为 ,随着主客体两分的消失 ,... 自然价值是生态中心主义的一个核心概念。自其被提出以来 ,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争论。本文对现代科学和哲学关于“是”与“应当”的回应进行了介绍 ,对罗尔斯顿关于自然价值与义务的阐释进行了讨论。我们认为 ,随着主客体两分的消失 ,“是”与“应当”之间的鸿沟也得以消解。这样 ,自然价值观念的确立也就理所当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价值 罗尔斯顿 "是" "应当"
下载PDF
犯罪既未遂疑难问题探讨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洪兵 周春荣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26-29,共4页
从客观的违法论的立场看,涉及生命等重大法益的间接故意犯罪的未遂也具有科处刑罚的必要性。我国立法既定性又定量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在讨论既未遂的问题时,必须确定我们是在应然层面还是实然层面进行讨论这一前提,否则,国外相关的研究成... 从客观的违法论的立场看,涉及生命等重大法益的间接故意犯罪的未遂也具有科处刑罚的必要性。我国立法既定性又定量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在讨论既未遂的问题时,必须确定我们是在应然层面还是实然层面进行讨论这一前提,否则,国外相关的研究成果搬到我国后,可能就是南橘北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既遂 未遂 犯罪成立 应然 实然
下载PDF
老年法学的应然性及实用方法
19
作者 任际 郭智华 王晓琳 《理论界》 2023年第2期66-72,共7页
在老龄化日益被重视的新时代背景下,老年法学逐渐成为一门重要的新兴学科。但是在不同学科中,对于老年法学的基础内涵和范围特征的研究几乎空白,具有研究的急迫性和必要性。笔者认为,老年法学是研究以涉老法律为核心、涉老法律现象和因... 在老龄化日益被重视的新时代背景下,老年法学逐渐成为一门重要的新兴学科。但是在不同学科中,对于老年法学的基础内涵和范围特征的研究几乎空白,具有研究的急迫性和必要性。笔者认为,老年法学是研究以涉老法律为核心、涉老法律现象和因人口老龄化的法律现象的法学分支内容。缘于老年法学是针对一类制度事实和结果科学研究型态,这种型态的存在和发展是老年法学本身具有的应然性,这种法学的应然性是其内在的合理性,并且是它真正获得学术生命力的凭依,它能够经受学科学和法学对其进行的资格检视;因为老年法学能够回答社会的老龄化与法律、法学涉老法律现象之问,以及促进涉老法律不断发现、不断发展的社会意义,而且从它所具有的“这样的”内在和型态出发,老年法学具有“法学可欲”内容、法律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龄化治理 老年法学 应然 实用价值
原文传递
工程实践之“是”与“应当”的统一——对工程伦理研究的自然主义方法的反思 被引量:2
20
作者 何菁 董群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66-172,共7页
自然主义方法预设工程实践之“是”与“应当”的同一,这一理论思想对西方各工程社团职业伦理章程的制定、实施、评估、修订产生了重要影响。自然主义方法忽视“我”“你”“它”之间关系的生成性与复杂性,继而忽略“我”与自身、“我—... 自然主义方法预设工程实践之“是”与“应当”的同一,这一理论思想对西方各工程社团职业伦理章程的制定、实施、评估、修订产生了重要影响。自然主义方法忽视“我”“你”“它”之间关系的生成性与复杂性,继而忽略“我”与自身、“我—你”“我—它”之间丰富而深刻的价值关联,从而导致自然主义方法在真实的工程实践情境中造成“是”与“应当”的断裂。场景叙事研究方法直面工程生活实践本身,一方面从哲学上预演了“做得好”和“活得好”在工程—人—自然—社会存在中结合的可能;另一方面,又通过“我”与“脸”的相遇表达出“我”伦理性存在的意义,同时又以时间为向度确证“好的生活”是“我”同“你”“它”一起的生活。通过构造“我”朝向工程生活的现实践履“应当”的道德意识和伦理诉求,进而认识、理解、接纳“我”“你”“它”在工程—人—自然—社会中多元复杂的价值关联,场景叙事研究方法打通了传统工程伦理研究中“方法的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伦理研究 自然主义方法 应当 场景叙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