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7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景观意象论——探索当代中国风景园林对传统意境论传承的途径 被引量:29
1
作者 丁绍刚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2-45,共4页
滥觞于史前的象征主义艺术,形成中国人意象审美的萌芽,象形文字和表意文字的使用,使意象审美成为中国人审美的本质特征。无论在传统园林、当代景观营建乃至普通大众的风景欣赏中意象审美无处不在。意境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是中国式智... 滥觞于史前的象征主义艺术,形成中国人意象审美的萌芽,象形文字和表意文字的使用,使意象审美成为中国人审美的本质特征。无论在传统园林、当代景观营建乃至普通大众的风景欣赏中意象审美无处不在。意境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是中国式智慧的结晶,意象思维与意象审美是意境传承的核心实质。通过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理性思考,概括、提炼出"中国式"设计理论——景观意象论,以探索当代中国风景园林对传统意境论传承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意象 意境 意象审美 象征主义艺术 景观意象 意境传承
下载PDF
“已经”的初见时代及成词过程 被引量:20
2
作者 杨永龙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1-49,共9页
本文以"已经+时点"、"施事+已经+终结动词"为标志,用以判定"已经"的成词时代,认为"已经"成词初见于宋,至明代已相当常见。本文进而讨论了该词的成词过程和发展,认为它是在"已经+V"... 本文以"已经+时点"、"施事+已经+终结动词"为标志,用以判定"已经"的成词时代,认为"已经"成词初见于宋,至明代已相当常见。本文进而讨论了该词的成词过程和发展,认为它是在"已经+V"格式中凝固成词,然后扩展到"已经+N",在成词过程中,语义方面是"经"的逐渐虚化,句法方面经历了"已+经+V"的重新分析。"已经"成词和发展的整个过程构成了一个链:功能扩展→重新分析→功能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已经” 初见时代 成词过程 语义 句法 语法研究
原文传递
论中国古典园林意境 被引量:26
3
作者 谷光灿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21,共5页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是风景园林学科的重要问题。对于中国古典园林所呈现的意境在当今的风景园林学界中至今还各抒己见,各存其论。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内涵外延到底是什么,如何把意境纳入实际的古典园林的保护和管理,都有待研究。试图考察...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是风景园林学科的重要问题。对于中国古典园林所呈现的意境在当今的风景园林学界中至今还各抒己见,各存其论。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内涵外延到底是什么,如何把意境纳入实际的古典园林的保护和管理,都有待研究。试图考察意境的源流,辨析古典文献,厘清园林用意境进行评价的历史,衡量既往概念与认识,结合现代西方环境心理学,提出具有现代研究可行性的意境概念,并在意境的心理发生机制上进行探讨,寻求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现代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 意境 评价 本质 心理机制
下载PDF
通向中国现代性诗学 被引量:22
4
作者 王一川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33,共9页
中国现代性诗学是从文化现代性视角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普遍问题的研究。它以中国现代学为文化理论依托 ,重新审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审美特征、主导文类、大众传播媒介和形象系统等问题 ,由此为探索中国现代文学带来一种新的眼光。
关键词 中国现代性诗学 文化现代性 中国现代文学 小说 典型 意境 修辞论美学 大众传播
下载PDF
汉学家闵福德与《易经》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李伟荣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0-162,共13页
闵福德(John Minford)是资深汉学家,早年以翻译中国经典小说《红楼梦》后四十回而名闻国际汉学界。其后,他翻译的《孙子兵法》和《聊斋志异》被企鹅出版社相继出版,并取得了很大反响。近期企鹅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翻译的中国群经之首《易经... 闵福德(John Minford)是资深汉学家,早年以翻译中国经典小说《红楼梦》后四十回而名闻国际汉学界。其后,他翻译的《孙子兵法》和《聊斋志异》被企鹅出版社相继出版,并取得了很大反响。近期企鹅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翻译的中国群经之首《易经》,该译本不同于现有以理雅各、卫礼贤等知名学者为代表的译本,而是采用直译处理,通过类似于中国经典的传统注疏编译形式,从而使读者更易于阅读和接受。本文主要从闵福德的主要汉学成就与翻译《易经》的缘起、英译《易经》的翻译思想及其策略、易学思想内涵等三方面进行评述。最后指出闵福德的翻译实践对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无疑是一个成功范例,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和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经》 闵福德 翻译思想 易学思想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原文传递
是“天人合一”还是“天、地、人”三才——兼论儒家环境哲学的基本构架 被引量:14
6
作者 李晨阳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10,共6页
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流行把儒家的基本思想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归结为"天人合一",并常常把"天人合一"的源头归结于《易经》。其实考诸中国思想史,把儒家的基本思想总结为"天人合一",特别是把"天人合一&... 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流行把儒家的基本思想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归结为"天人合一",并常常把"天人合一"的源头归结于《易经》。其实考诸中国思想史,把儒家的基本思想总结为"天人合一",特别是把"天人合一"的来源归结于《易经》的说法并不准确,是一种误导。《易经》的"天、地、人"三才思想较之于"天人合一"更为符合儒家思想的本旨。在儒家三才和谐的理念中,天、地、人三者各自都有自身的功能与价值。身为三才和谐结构中的积极参与者,人类拥有促进与维持宇宙和谐的重要责任。就环境哲学而言,儒家的"三才"说既不是"环境保护主义",也不是"自然保护主义",而且相对于大地伦理学与深层生态学等西方的整体性环境哲学而言,儒家整体性的环境哲学赋予人类在宇宙间以一个更崇高的地位和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经 天人合一 天、地、人 三才 环境哲学
下载PDF
中国书法艺术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颢瀚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8,88,共5页
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艺术方式:单一的书法艺术承载全息的文化内涵;书法培育了中国文化艺术追求内在美、中和美、自然美的审美观。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的基石,是传播文明的载体,培育中国人独特的文化价值... 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艺术方式:单一的书法艺术承载全息的文化内涵;书法培育了中国文化艺术追求内在美、中和美、自然美的审美观。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的基石,是传播文明的载体,培育中国人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书法艺术是对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更是国家形象的塑造者和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承担者。作为艺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艺术产业的繁荣发展必将促进文化艺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强调书法艺术的文化战略地位,是大力发展文化艺术产业的客观需要。进一步发挥书法艺术在国家战略中的作用,"书法无法"现象、过度炒作现象值得警惕,这需要我们必须坚守中华文化中书法文化的根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艺术 文化建设 国家文化形象 发展战略 中国文化 书法艺术产业
下载PDF
洛阳测影与“洛州无影”——中古知识世界与政治中心观 被引量:13
8
作者 孙英刚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9,共8页
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所云"洛州无影,与余不同",多被学者阐释为作为外来传统的佛教与中国本土认同的冲突,是关于中国和印度谁是世界中心的争论。不过,这只是其中的一个面相,而且未必是义净本人的真实意图。要理解"洛... 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所云"洛州无影,与余不同",多被学者阐释为作为外来传统的佛教与中国本土认同的冲突,是关于中国和印度谁是世界中心的争论。不过,这只是其中的一个面相,而且未必是义净本人的真实意图。要理解"洛州无影",需要深入剖析贯穿中古时代的洛阳测影传统,其内涵远远超出中国、印度文化冲突说,归根结底还是不依王法则佛法难立的思想意识在发挥作用。政治学说往往建立在当时被认为是先进的"科学"知识体系上。"洛州无影"和洛阳测影的传统揭示的中古知识世界和政治的关联性,是理解中古知识与信仰的重要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 测影 义净 天下之中
原文传递
《易经》哲学的现代意义 被引量:11
9
作者 陈福滨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5-93,共9页
《易经》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历代学者之研究皆各自有其见解;他们对古经典籍的反省解析,或观点相同或不同;但在理解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都可以创造出新的诠释。盖因经典经由学者的诠释后,即形成为人类文化中的一部分,而造成经典具有其本身... 《易经》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历代学者之研究皆各自有其见解;他们对古经典籍的反省解析,或观点相同或不同;但在理解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都可以创造出新的诠释。盖因经典经由学者的诠释后,即形成为人类文化中的一部分,而造成经典具有其本身的自主性;正因为如此,古经典籍才能为不同时代的不同学者所理解,并带来许多新的诠释。新的诠释不仅具有创新与突破的意义,并带有辩证的性质,通过此一过程,我们可以将思想的传承加以分解或重建;而在每一次思想辩证的过程中,都埋藏了另一次突破与创新的可能性,《易经》的研究亦复如是。本文将在前言中概述《易经》之起源、性质,并从:一、"易"的概念;二、《易经》哲学的精神;三、《易经》哲学的现代意义等三个面向作一探究,以期对《易经》思想有扼要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经 简易 变易 不易 忧患九卦
下载PDF
中国戏曲电影的美学特性与影像创构 被引量:10
10
作者 顾春芳 《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 2021年第3期63-74,共12页
戏曲电影是中国独有的一种电影类型,戏曲电影如何以恰到好处的叙事和形式提升舞台所不能达到的审美境界;如何在记录优秀的表演艺术的同时弥补影像转译后舞台光韵的损失,让戏曲的意境和韵味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是本文关注的问题所在。本... 戏曲电影是中国独有的一种电影类型,戏曲电影如何以恰到好处的叙事和形式提升舞台所不能达到的审美境界;如何在记录优秀的表演艺术的同时弥补影像转译后舞台光韵的损失,让戏曲的意境和韵味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是本文关注的问题所在。本文聚焦于中国戏曲电影的美学特性和影像创构,从"媒介转换:消融两个世界的对立和冲突""虚实相生:确立戏曲电影的真实观念""镜头结构:心灵世界的直接显现"三个方面思考戏曲电影的媒介转换、真实观念、镜头语言等关键的美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电影 中国美学 媒介转换 意境生成 长镜头
原文传递
冯纪忠先生风景园林思想理论初探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滨谊 唐真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9-53,共5页
冯纪忠是中国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先驱者之一。研究将冯先生的风景园林思想归纳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风景园林分析评价和风景园林现代方法技术3个方面。作为冯先生风景园林思想的基本目标和落脚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包括组景原理... 冯纪忠是中国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先驱者之一。研究将冯先生的风景园林思想归纳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风景园林分析评价和风景园林现代方法技术3个方面。作为冯先生风景园林思想的基本目标和落脚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包括组景原理、风景开拓方法、风景感受时空转换的规划概念;作为判断基本目标的依据,风景园林分析评价包括风景空间旷奥度、形情理神意、意境等风景感受分析评价的基础理论;作为实现目标与评价的途径手段,风景园林现代方法技术包括风景园林资料信息的精准化、大规模、高速度的集取,风景园林分析评价计算机数字量化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组景 风景开拓 时空转换 空间 意境 风景园林分析评价 现代方法技术
下载PDF
白裤瑶服饰文化刻录的上古文明 被引量:10
12
作者 磨现强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7-13,共7页
白裤瑶服饰图案"瑶王印"是易经记载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历史的形象刻画表叙,保留着八卦形成之前河图与洛书融合的早期文明形态,是上古人类从结绳记事阶段进步到数字记事阶段的标志图案,解析整体服饰文化的... 白裤瑶服饰图案"瑶王印"是易经记载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历史的形象刻画表叙,保留着八卦形成之前河图与洛书融合的早期文明形态,是上古人类从结绳记事阶段进步到数字记事阶段的标志图案,解析整体服饰文化的史前文明遗存,显现白裤瑶文化蕴含的上古人类进化阶次和上古文明进步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裤瑶文化 易经 考古 八卦 河图洛书 上古文明
下载PDF
在理性与感性的双行线上——冯纪忠先生访谈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小虎 冯纪忠 《新建筑》 2006年第1期106-110,共5页
冯纪忠先生是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创办者之一。对他进行访谈的内容主要有:他对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专业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名作方塔园等的设计背景;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创作方法,包括意境的生成、理性和感性两条线索的把握;建筑学科... 冯纪忠先生是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创办者之一。对他进行访谈的内容主要有:他对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专业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名作方塔园等的设计背景;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创作方法,包括意境的生成、理性和感性两条线索的把握;建筑学科当前存在的问题,如原创的缺乏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塔园 建筑举 城市规划 风景园林 东西力 意境 理性 感性 原创 女学
下载PDF
20世纪中期以来《易经》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伟荣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87-95,共9页
到20世纪中期,卫礼贤所译的《易经》在世界的影响渐趋衰微。此后,英语世界的《易经》翻译进入成熟期,主要以蒲乐道、孔理霭、林理彰和夏含夷等四位易学家为代表。以四位汉学家的《易经》翻译为考察对象,分别按翻译体例、翻译例释以及译... 到20世纪中期,卫礼贤所译的《易经》在世界的影响渐趋衰微。此后,英语世界的《易经》翻译进入成熟期,主要以蒲乐道、孔理霭、林理彰和夏含夷等四位易学家为代表。以四位汉学家的《易经》翻译为考察对象,分别按翻译体例、翻译例释以及译本所体现的易学思想对这些《易经》译本进行考察和梳理,比较其异同,总结其翻译特色及传播规律,可以借助他者的文化视角为当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提供翻译实践层面的启示,推动中国文化典籍在海外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经》 英译 蒲乐道 孔理霭 林理彰 夏含夷
下载PDF
《易经》研究与吉狄马加诗歌翻译——美国翻译家梅丹理先生访谈录 被引量:9
15
作者 梅丹理 张媛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72-77,共6页
论文针对吉狄马加诗歌翻译研究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采访了当代著名汉学家、诗歌翻译家、诗人梅丹理先生。梅丹理先生重点阐释了《易经》研究对其解读诗歌意象的重要启示,并围绕吉狄马加其人其诗、诗歌音乐性、个人民族诗歌翻译方法、成果... 论文针对吉狄马加诗歌翻译研究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采访了当代著名汉学家、诗歌翻译家、诗人梅丹理先生。梅丹理先生重点阐释了《易经》研究对其解读诗歌意象的重要启示,并围绕吉狄马加其人其诗、诗歌音乐性、个人民族诗歌翻译方法、成果,以及民族诗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和自己未来的研究计划等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些真知灼见不仅为吉狄马加诗歌翻译个案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也为长期受冷落的当代民族诗歌翻译与研究带来了信心和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经》 梅丹理 吉狄马加 民族诗歌翻译
下载PDF
闵福德《易经》英译与《易经》外译的两个系统——兼论中华古籍外译的当代化取向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晓农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48-53,共6页
闵福德的《易经》英译具有鲜明特色,特别是其"一本双译"的文本构成,即一个译本包括《易经》"青铜时代"的占筮书译文和"智慧之书"译文,反映了当前《易经》英译的新尝试。迄今的《易经》翻译分为经传合一... 闵福德的《易经》英译具有鲜明特色,特别是其"一本双译"的文本构成,即一个译本包括《易经》"青铜时代"的占筮书译文和"智慧之书"译文,反映了当前《易经》英译的新尝试。迄今的《易经》翻译分为经传合一、以传解经的译本系统和经传分离、专译古经的译本系统,而两个系统的发展最终可能是"一本一译"。现有译本多属前一系统,后一系统的译本尚不多见。为改变这一失衡状态,应着力将20世纪以来《易经》原貌研究的成果纳入翻译,以体现其文献价值。而前一系统的发展也应注意保持《易经》本文和《易传》等后世注疏在概念层面的差异,避免译文的同质化。推而广之,国内典籍外译界应着力反映近年来学界对原典研究的新成就,而这对中国古籍外语复译尤为迫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闵福德 《易经》 翻译 系统 取向
下载PDF
“一位汉化的德国翻译家”——卫礼贤的《易经》翻译和研究评述 被引量:8
17
作者 杨平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67-71,共5页
作为一名新教传教士,卫礼贤克服了宗教的狭隘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偏见,成为一位热爱中华文化和传播中国经典著作的汉学家和翻译家。他特别推崇《易经》,认为该典籍不仅是中国人独有的哲学著作,而且是解决西方现实问题的实用之作,对欧洲乃... 作为一名新教传教士,卫礼贤克服了宗教的狭隘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偏见,成为一位热爱中华文化和传播中国经典著作的汉学家和翻译家。他特别推崇《易经》,认为该典籍不仅是中国人独有的哲学著作,而且是解决西方现实问题的实用之作,对欧洲乃至全人类都有借鉴意义。正是由于超越了历史和文化的藩篱,卫礼贤的《易经》德文译本和英文译本在西方大受欢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礼贤 《易经》 翻译
下载PDF
“气韵生动”论新释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公善 《巢湖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62-66,共5页
中国当代美学对气韵生动的解释不够全面。气韵生动是从绘画的角度对艺术的形神提出的总体要求,即神要有气韵,形要生动。气韵生动论在历史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具体化。气韵生动论的强大生命力来源于其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性。意境乃气韵生动... 中国当代美学对气韵生动的解释不够全面。气韵生动是从绘画的角度对艺术的形神提出的总体要求,即神要有气韵,形要生动。气韵生动论在历史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具体化。气韵生动论的强大生命力来源于其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性。意境乃气韵生动之境,气韵生动是意境之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美学 气韵生动 绘画 艺术 文化 意境 哲学
下载PDF
中西时间哲学比较视野下的易哲学——方东美、程石泉论中西时间哲学 被引量:7
19
作者 俞懿娴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2-50,共9页
从中西哲学比较的观点看,中国哲学原本富含历程思想。因此在中西文化接触的初期,中国学者十分欢迎博格森(Henri Bergson)、詹姆士(William James)、杜威(John Dewey)、怀特海(A.N.Whitehead)等人的思想。中国哲学的历程思想最早渊源于... 从中西哲学比较的观点看,中国哲学原本富含历程思想。因此在中西文化接触的初期,中国学者十分欢迎博格森(Henri Bergson)、詹姆士(William James)、杜威(John Dewey)、怀特海(A.N.Whitehead)等人的思想。中国哲学的历程思想最早渊源于《易经》。《易》视宇宙为创进不已的场域,所谓"生生之谓易",可说是最早论及"时间"概念的古代经典。当代中国哲学家方东美首先指出怀氏的机体哲学与中国的《易经》思想颇为接近。认为《易经》提供了儒家一套自然形上学,其中"宇宙"是基于时间迁流、生生不已的创化历程,而个人则是参赞化育、践形尽性的"时际人"。方东美之后,程石泉先生踵其学,深究《易经》,进一步发挥其中的时间哲学。简而言之,方、程二先生均认为《易》之为书,广大悉备,贯通天人,实为儒家形而上学之本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经 时间哲学 方东美 程石泉 历程
下载PDF
全球化语境下的“意境”研究评述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汶成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0-33,共4页
将近年来的意境研究放到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加以审视,有三个方面的讨论体现了最近几年意境研究的新进展:一是在意境的现代阐释方面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新思路、新理念,二是对"主客二分"研究模式的反思和超越,三是明确提出... 将近年来的意境研究放到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加以审视,有三个方面的讨论体现了最近几年意境研究的新进展:一是在意境的现代阐释方面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新思路、新理念,二是对"主客二分"研究模式的反思和超越,三是明确提出了意境理论的现代化和世界化问题并对这一问题做出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意境 意境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