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质量评价研究 被引量:46
1
作者 卢丽文 张毅 +1 位作者 李小帆 李永盛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337-1343,共7页
为探究城市群内部城市的质量及城市间的协调关系,通过构建经济发展质量、社会生活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运用动态因子分析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38个城市2004-2011年城市质量进行了评价,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了城市群内城市... 为探究城市群内部城市的质量及城市间的协调关系,通过构建经济发展质量、社会生活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运用动态因子分析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38个城市2004-2011年城市质量进行了评价,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了城市群内城市之间城市质量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从城市群内城市质量的评价来看,城市群内城市质量差距进一步扩大,产生严重的两级分化;从城市群内城市间的协调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质量的空间影响作用不大,各省份城市发展并没有突破行政壁垒,跨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合作未有实质性进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目前的发展质量并不高,并提出了加快中小城市建设,推动经济、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建设等提高城市群质量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城市质量 动态因子分析 空间自相关
原文传递
扬子江城市群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2
作者 郭晓敏 揣小伟 +3 位作者 张梅 梁华石 李建豹 左天惠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9-280,共12页
扬子江城市群是江苏省城市化进程最快,土地利用变化最明显的区域。研究该地区地利用变化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对江苏省低碳土地利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五期30 m土地利用栅格数据、土壤样点数据、林地植被清查数... 扬子江城市群是江苏省城市化进程最快,土地利用变化最明显的区域。研究该地区地利用变化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对江苏省低碳土地利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五期30 m土地利用栅格数据、土壤样点数据、林地植被清查数据、农作物数据以及经验数据,分析了1995~2015年扬子江城市群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核算了其对有机碳储量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 1995~2015年间,扬子江城市群约有15. 90%的土地发生了转移,其中,耕地作为主要的转出者,建设用地作为主要的转入者,耕地转移为建设用地的面积约为4 161. 78 km^2,占扬子江城市群耕地转出面积的85. 86%,是主要的土地转移类型;(2) 1995~2015年间,由于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变化,扬子江城市群有机碳储量总量减少了472. 63×10~4t,其中土壤有机碳储量总量增加110. 28×10~4t,植被碳储量总量减少582. 91×10~4t;(3)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是区域有机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导致有机碳储量减少406. 40×10~4t,占整个区域有机碳储量减少总量的85. 99%;(4)未来扬子江城市群可通过增加生态用地、控制建设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区域碳储量,减少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陆地生态系统 土地利用变化 扬子江城市群 江苏省
原文传递
基于地理标记照片的游客流动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流动模式——以扬子江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朱海珠 曹芳东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374-2383,共10页
流动性不仅表征了旅游地域系统要素的内在关系,亦是旅游复杂网络关系变化原始动力的核心表达。该文基于Flickr地理标记照片数据,综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GIS空间分析及马尔科夫转移概率模型等方法,以扬子江城市群为例进行实证,探讨了城... 流动性不仅表征了旅游地域系统要素的内在关系,亦是旅游复杂网络关系变化原始动力的核心表达。该文基于Flickr地理标记照片数据,综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GIS空间分析及马尔科夫转移概率模型等方法,以扬子江城市群为例进行实证,探讨了城市群游客流动的网络结构特征,揭示了游客流动的内在规律,尝试性地构建了城市群内部游客流动的典型模式。结果表明:(1)流动网络整体结构紧密程度较低,不均衡特征明显,"核心-边缘"结构特征突出;(2)网络节点的程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差异显著,核心节点结构优势突显,集聚和辐射能力强;接近中心性差距不大,城市群内部可进入性较高,节点间互为客源地与目的地;(3)单节点轨迹模式占比较小,多节点轨迹模式中"A-A"、"A-B"、"B-A"、"A-C"类2~3节点路径、"A-B-A"类3~4节点路径构成扬子江城市群游客流动的主要模式,空间流动轨迹表现为高级别节点间直线式流动、高级别节点与次级节点间单向链式流动或往返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标记照片 游客流动 网络结构 流动模式 扬子江城市群
原文传递
基于DEA模型的扬子江城市群城市物流业效率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祁玉青 赵顺 倪卫红 《物流技术》 2018年第7期44-49,94,共7页
考虑物流对城市群建设的推动作用,运用DEA模型分析了扬子江城市群8个城市的物流业效率。结果表明:扬子江城市群整体物流效率不高,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具体表现为物流业发展的地区性差异明显,苏南地区的整体物流业效率高于苏中地区... 考虑物流对城市群建设的推动作用,运用DEA模型分析了扬子江城市群8个城市的物流业效率。结果表明:扬子江城市群整体物流效率不高,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具体表现为物流业发展的地区性差异明显,苏南地区的整体物流业效率高于苏中地区;经济发达的城市,物流效率并未都达到DEA有效;非DEA有效的城市,存在着盲目扩大物流规模的现象,表现为扬州等城市物流规模效率无效但规模收益却呈现递减趋势。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评价,提出了扬子江城市群的协调发展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A模型 扬子江城市群 物流业效率
下载PDF
城市群发展中的风险防控:“扬子江城市群”公共安全治理机制构建 被引量:2
5
作者 鲁烨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45-50,共6页
"扬子江城市群"作为江苏策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在城市区域发展中具有区位优势互补、功能要素融合和区域创新协同的重要功能。通过对"扬子江城市群"... "扬子江城市群"作为江苏策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在城市区域发展中具有区位优势互补、功能要素融合和区域创新协同的重要功能。通过对"扬子江城市群"公共安全治理的区域特征进行梳理分析,窥视其公共安全薄弱点,以期立体化构建出符合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特点、实现"城-镇"联通大数据的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助力"扬子江城市群"公共安全治理体系优化与治理能力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江城市群 区域一体化 公共安全治理 联动协同机制
原文传递
基于可达性与竞争力的城市腹地范围演变研究--以扬子江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韩艳红 董平 +2 位作者 文玉钊 徐琪 马颖忆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21年第2期78-85,共8页
交通网络演变深刻影响着中心城市腹地范围的变化.选取1999年、2005年、2011年、2018年4个年份作为时间断面,在扬子江城市群社会经济数据和交通地理数据的支持下,利用改进场强模型并结合GIS方法,研究扬子江城市群腹地范围演变,并提出扬... 交通网络演变深刻影响着中心城市腹地范围的变化.选取1999年、2005年、2011年、2018年4个年份作为时间断面,在扬子江城市群社会经济数据和交通地理数据的支持下,利用改进场强模型并结合GIS方法,研究扬子江城市群腹地范围演变,并提出扬子江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思路.研究表明:(1)扬子江城市群可达性有明显改善,高等级公路大发展时期可达性相对较差,平均可达性大于1.5 h的区域面积占比为42.4%;到高铁稳定发展时期,扬子江城市群平均可达性为1.5~2 h的区域面积占比仅为0.5%,1.5 h通勤圈已基本形成.(2)扬子江城市群腹地范围演变表现为苏州的腹地较大,腹地面积占比基本在50%以上;南京腹地面积占比基本在20%左右;南通腹地面积占比基本在10%左右;无锡、常州、镇江、泰州、扬州的腹地相对较小.(3)扬子江城市群协同发展设想:打造增长极,引领区域一体化发展;优化苏中可达性,打造1 h通勤圈;加速跨江融合,缩小区域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达性 竞争力 高铁 城市腹地范围 场强模型 扬子江城市群
下载PDF
扬子江城市群物流产业聚类分析与融合策略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赵麟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48-51,共4页
城市物流产业的融合与发展是实现城市群一体化战略的必要条件。扬子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物流产业的融合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与扬子江城市群相关的8市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文章通过城市的货运量、货... 城市物流产业的融合与发展是实现城市群一体化战略的必要条件。扬子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物流产业的融合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与扬子江城市群相关的8市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文章通过城市的货运量、货运周转量、港口货物吞吐量3个统计指标,采用熵权法确定权重,对扬子江城市群物流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聚类分析,并提出扬子江城市群物流产业分步融合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江城市群 物流产业 聚类分析 融合策略
下载PDF
扬子江城市群绿色要素增长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8
作者 李根忠 武淑慧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51-56,共6页
提高绿色要素增长效率是实现扬子江城市群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途径。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超效率模型以及马奎指数对扬子江城市群8市的绿色要素增长效率从动态、静态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并利用Tobit模型对影响绿色要素增长的人力资本... 提高绿色要素增长效率是实现扬子江城市群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途径。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超效率模型以及马奎指数对扬子江城市群8市的绿色要素增长效率从动态、静态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并利用Tobit模型对影响绿色要素增长的人力资本、产业结构、能源消耗量等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后探究各因素对绿色要素增长效率影响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扬子江城市群绿色要素增长效率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增长效率 扬子江城市群 SBM模型 马奎指数
下载PDF
扬子江城市群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
9
作者 胡美娟 李在军 申鹏鹏 《文化产业研究》 2020年第2期176-193,共18页
借助DEA-Malmquist指数及空间分析方法,本文探究了2006—2016年扬子江城市群县域尺度旅游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s Productivity,TFP)的时空演变与驱动机制。研究表明:扬子江城市群旅游TFP总体呈波动增长态势,规模技术进步和纯技术... 借助DEA-Malmquist指数及空间分析方法,本文探究了2006—2016年扬子江城市群县域尺度旅游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s Productivity,TFP)的时空演变与驱动机制。研究表明:扬子江城市群旅游TFP总体呈波动增长态势,规模技术进步和纯技术效率变化对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贡献最大,规模效率变化次之,纯技术进步变化影响最小;地区间旅游TFP差异波动下降,但仍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表现出南高北低的分异集聚态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交通区位和劳动力条件对旅游TFP形成不同的作用方向和影响程度,其通过联合旅游市场竞争、专业化人才队伍与旅游信息化建设、旅游政策支撑、供给需求推动、规模经济效应等驱动力来提升旅游产业全要素生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TFP 时空演化 驱动机制 扬子江城市群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发展评价与空间整合 被引量:6
10
作者 叶超 祝佳佳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共6页
随着长江中游地区的城镇化快速演进,城镇化协调与否的问题凸显。从人口、经济、社会和空间4个方面,通过熵值法、TOPSIS法综合构建测度城镇化发展协调度的指标体系,根据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将协调度分为5个等级:高度协调、中度协调、基本协... 随着长江中游地区的城镇化快速演进,城镇化协调与否的问题凸显。从人口、经济、社会和空间4个方面,通过熵值法、TOPSIS法综合构建测度城镇化发展协调度的指标体系,根据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将协调度分为5个等级:高度协调、中度协调、基本协调、轻度失调和中度失调,据此对2014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城镇化发展协调度进行评价,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人口、经济、社会及空间城镇化发展存在差异,武汉、长沙、南昌三个省会城市的评价值较高,其他城市发展水平有待提高;4项评价值相互之间差距越小,协调度指数越高。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协调发展和空间整合需要发挥武汉、长沙、南昌中心城市的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和产业互补并打破地区间的行政壁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协调度 长江中游城市群 空间整合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协同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崔树强 朱佩娟 +1 位作者 吴小双 曾伟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65-74,共10页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将协同的思想引入旅游发展的研究,运用城市引力模型,隶属度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从旅游经济、旅游等级和旅游空间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协同发展演变情况。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将协同的思想引入旅游发展的研究,运用城市引力模型,隶属度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从旅游经济、旅游等级和旅游空间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协同发展演变情况。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产业整体趋向协同,但协同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各次级城市群内部差异较大。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呈现单核式发展格局,旅游等级差异变大;环长株潭城市群三个方面的协同程度都有提高,但处于发展的瓶颈期,亟待突破;环鄱阳湖城市群旅游等级和空间则始终保持低水平的稳定协同发展状态。根据研究结果进而分析影响其协同发展的因素及作用机制,建议着力构建中三角城市旅游圈,打造中部地区旅游经济高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旅游协同发展 影响机制
下载PDF
基于列车时刻表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联系格局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晨璐 钟业喜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8-153,共6页
根据铁路客运数据,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铁路客运旅行时间、费用、连接站点以及车次变化,结果如下:(1)长江中游城市群三个省会城市铁路客运发展水平不均衡;(2)列车车次数代表的可选择性,武汉>长沙>南昌;(3)列车结构特别... 根据铁路客运数据,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铁路客运旅行时间、费用、连接站点以及车次变化,结果如下:(1)长江中游城市群三个省会城市铁路客运发展水平不均衡;(2)列车车次数代表的可选择性,武汉>长沙>南昌;(3)列车结构特别是高铁占比对平均费用影响显著;(4)与各枢纽城市联系密切程度,武汉与郑州、广州联系最为紧密,长沙与广州、武汉联系最为密切,南昌与武汉联系最紧密,南昌第二密切枢纽城市由北京转为上海;(5)长江中游城市群三个省会城市相互联系中,武汉与长沙的联系最为紧密,其次是武汉与南昌之间的联系,南昌与长沙的联系则相对最少.总体上,长江中游城市群三大省会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且范围逐步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客运 可达性格局 空间联系格局 长江中游城市群
下载PDF
应对边缘化趋势的战略思考——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对郴州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13
作者 邓云峰 刘桂文 杨香军 《湘南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1-4,共4页
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的推出,将构建一个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城市的跨省级区域的特大城市群。这里将迅速成为全国人才、资金、政策的集聚洼地。郴州被排除在此城市群版图之外,这将对郴州今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比如说区域位置边... 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的推出,将构建一个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城市的跨省级区域的特大城市群。这里将迅速成为全国人才、资金、政策的集聚洼地。郴州被排除在此城市群版图之外,这将对郴州今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比如说区域位置边缘化、要素外流,区域竞争更加激烈等。基于这种情况,郴州必须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应对被边缘化的挑战。一是调整战略方向:实现"北融南接东联"发展;二是做大"郴州":以融城为重点加快"大十字"城镇群建设;三是构建特色产业集群:实现与周边城市群错位互补发展;四是打造生态高地:大力实施绿色崛起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郴州战略 边缘化
下载PDF
高铁时代下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重构——基于社会网络分析 被引量:132
14
作者 方大春 孙明月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50-56,共7页
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16个核心城市为样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网络密度、中心性和凝聚子群角度,分析高铁时代前后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演变。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网络密度迅速提高;各个城市的点出度和点入度都在不断上升,... 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16个核心城市为样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网络密度、中心性和凝聚子群角度,分析高铁时代前后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演变。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网络密度迅速提高;各个城市的点出度和点入度都在不断上升,中心城市对外辐射增强;网络中心势有缓慢下降趋势,城市群存在不对称和不均衡的现象;城市群城市的接近中心度在逐年提高,城市间联系更加紧密;城市群中间中心度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网络结构逐渐趋向均衡;长三角城市群划分成4个子群,大部分子群之间联系强度要大于整体网络密度;高铁建成后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得到优化。为了促进长三角城市群内资源有效配置,既要发挥"一区两点"对外辐射作用,也要改善边缘城市对外交通设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时代 长三角城市群 空间结构 社会网络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县域尺度的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47
15
作者 胡毅 张京祥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12-1117,共6页
采用1990—2007年的长三角各个城市市区、辖县人均GDP及其增长率的统计数据,运用GeoDA及Arcgis的空间分析方法,揭示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空间全局和局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内城市间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一直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 采用1990—2007年的长三角各个城市市区、辖县人均GDP及其增长率的统计数据,运用GeoDA及Arcgis的空间分析方法,揭示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空间全局和局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内城市间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一直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并且这种趋势进一步加剧;而相对差异则呈现剧烈波动,相关性不显著。上海仍是长三角的绝对中心,多极带动的格局尚不明显;在经济空间演变的过程中,除地理因素外,行政因素如国家战略的实施和行政区划调整等,对长三角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影响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尺度 经济空间演变 空间格局 长三角城市群
原文传递
高铁时代长三角城市群交通网络空间结构分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40
16
作者 方大春 杨义武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2-56,共5页
宁沪杭高铁的开通缩短了长三角城市之间的交通时间。通过缩减交通时间拉近城市间空间距离,高速铁路的贯通对长三角城市群交通网络空间结构产生深远影响。城市间联系会因交通时间缩短而增强,以交通距离代替空间距离来研究城市群之间分形... 宁沪杭高铁的开通缩短了长三角城市之间的交通时间。通过缩减交通时间拉近城市间空间距离,高速铁路的贯通对长三角城市群交通网络空间结构产生深远影响。城市间联系会因交通时间缩短而增强,以交通距离代替空间距离来研究城市群之间分形特征更具有科学性。从城市间高速时间距离和高铁时间距离对比角度,计算高铁开通前后长三角城市群交通空间聚集维数和空间关联维数,分析长三角城市群交通网络空间结构分形特征变化。结果表明:高铁下的长三角城市群交通网络空间向心性集聚分布更显著,空间关联性更强。不同级别交通网络相互叠加改变城市群交通网络分形特征。高铁开通优化了长三角城市群城市交通网络空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网络 分形特征 高速铁路 长三角城市群
下载PDF
基于ESDA的长三角城市群研发投入空间分异特征及时空演化 被引量:37
17
作者 邹琳 曾刚 曹贤忠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3-79,共7页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案例区,运用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通过Arc GIS/Geo Da软件对长三角城市群R&D投入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其空间分异及演化特征。主要结论包括:1长三角城市群研发投入要素城市间差异化的整体变化呈逐渐缩小...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案例区,运用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通过Arc GIS/Geo Da软件对长三角城市群R&D投入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其空间分异及演化特征。主要结论包括:1长三角城市群研发投入要素城市间差异化的整体变化呈逐渐缩小的趋势;2总体来看,长三角研发投入要素中的创新人员投入出现相似水平城市集聚显著特征,而研发经费投入出现显著的极化现象;3具体来看,研发人员投入呈现由以上海为核心的两翼延伸的"V"字形向环杭州湾南移的发展态势,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现状,而研发经费投入呈现以上海为绝对高值极化中心,杭州、苏州、南京、无锡为次级极化中心的多极鼎立的空间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研发投入 空间分布 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原文传递
城市功能专业化的测量和增长效应: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31
18
作者 王猛 高波 樊学瑞 《产业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2-51,共10页
中国城市群演进过程中,内部各城市的功能专业化现象日渐突出,有必要探究功能专业化的测量方法和增长效应问题。本文构建了基于Duranton and Puga(2005)的D-P功能专业化指数以及自定义的相对功能专业化指数,进而估计城市功能专业化对经... 中国城市群演进过程中,内部各城市的功能专业化现象日渐突出,有必要探究功能专业化的测量方法和增长效应问题。本文构建了基于Duranton and Puga(2005)的D-P功能专业化指数以及自定义的相对功能专业化指数,进而估计城市功能专业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长三角城市群2003—2011年数据的研究表明:长三角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间"服务—生产"功能分工存在增强趋势;控制了人均资本存量、人力资本、政府行为、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后,城市功能专业化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本文据此认为,城市应明确自身功能定位并着重发展优势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专业化 长三角城市群 生产者服务业 经济增长 分工
原文传递
长三角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测度及耦合协调评价——来自26城市2002—2015年的面板数据 被引量:30
19
作者 田时中 涂欣培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6期103-113,共11页
为准确评价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状态,通过建立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选取26个城市2002—2015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测算长三角城市群综合发展指数和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 为准确评价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状态,通过建立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选取26个城市2002—2015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测算长三角城市群综合发展指数和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时序特征,群内各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截面差异明显;资源子系统综合指数增长幅度最大,环境子系统次之,再次是产业子系统,人口子系统综合指数增长幅度最小,各子系统指数变化轨迹、升降幅度和截面特征不一致,使得26个城市综合发展指数呈现出发展平稳型、持续波动型和跳跃型3种波动类型;长三角城市群的耦合度和城市间的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上升的发展态势,不同年份的耦合协调度类型各异,城市间内部协调性不高,人口与其他子系统的矛盾突出,虽然两两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在逐年升高,但人口与其他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偏低,当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矛盾依然突出。据此认为应推动长三角城市群人口、产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熵值法 耦合协调度 面板数据
下载PDF
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机制研究 被引量:25
20
作者 王卫东 《企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25-128,共4页
运用雷达图分析法,从创新经济基础、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环境水平、创新产出能力四个方面对长三角16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为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机制提供决策依据和定量基础。目前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中存在的问... 运用雷达图分析法,从创新经济基础、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环境水平、创新产出能力四个方面对长三角16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为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机制提供决策依据和定量基础。目前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和阻力主要有协同创新动力机制不健全、创新要素流动不畅和科技资源共享缺乏长效机制,因此,需要从基础架构、重点领域、关键载体、保障机制和对策措施等几个方面着手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发展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科技创新 联动发展 雷达图分析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