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孙毓棠的新诗戏剧化探索 被引量:1
1
作者 薛媛元 《文学与文化》 2018年第3期92-98,共7页
在袁可嘉的"新诗戏剧化"理论提出之前,孙毓棠就已在无意中开始了自己的新诗戏剧化探索。同时在话剧和历史学领域多有成就的孙毓棠,从话剧演出中领悟了设置戏剧性处境、构筑情节冲突、利用对白与独白等创作技巧,也从历史研究... 在袁可嘉的"新诗戏剧化"理论提出之前,孙毓棠就已在无意中开始了自己的新诗戏剧化探索。同时在话剧和历史学领域多有成就的孙毓棠,从话剧演出中领悟了设置戏剧性处境、构筑情节冲突、利用对白与独白等创作技巧,也从历史研究中移植了远取材、远取譬、客观化抒情、注重历史细节考证、采用史诗体式、以人性的历史观打破二元戏剧化模式的写作手段。孙毓棠作为中国现代诗人新诗戏剧化探索中的一个阶段性人物,他的创作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袁可嘉对新诗戏剧化理论进行总结与提升的必要性和应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毓棠 新诗戏剧化 话剧 历史
下载PDF
史的诗·诗的史——论孙毓棠《宝马》及一种节奏形式的探索经验 被引量:1
2
作者 关天林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8-69,共12页
孙毓棠先生创作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接近八百行的长诗力作《宝马》,在中国文学史上自有其不能磨灭的意义。《宝马》一度被文学史研究者冷落,但它在发表之初已引起过颇热烈的讨论,七八十年代以来,评述渐多,对于这部被誉为"给中国史... 孙毓棠先生创作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接近八百行的长诗力作《宝马》,在中国文学史上自有其不能磨灭的意义。《宝马》一度被文学史研究者冷落,但它在发表之初已引起过颇热烈的讨论,七八十年代以来,评述渐多,对于这部被誉为"给中国史诗塑了雏型"的作品,在时代意义、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方面的理解自也越趋全面、深入,然而,《宝马》匀整而灵动、雄浑而舒卷的诗体,及其在节奏形式上跨行、句法、收束、语调的特色,却鲜见针对性的总体分析。这些特点不仅与《宝马》这幅壮阔苍凉的画卷的艺术成就血肉相连,从中也折射出作者的探索经验,并最终指向中国新诗在格律化与散文化、自由化的矛盾中曲折发展的历史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毓棠 《宝马》 新诗 长诗 节奏形式
下载PDF
以历史为参照系:论孙毓棠新诗风格的形成
3
作者 张颖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14-24,41,共12页
孙毓棠的早期诗作带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靠拢新月派,又走向现代主义与历史题材的结合,其间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学生时期的孙毓棠显现出迈向成熟之前的“单纯”,对“真实”与“童真”的追求是他写作的起点,也始终... 孙毓棠的早期诗作带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靠拢新月派,又走向现代主义与历史题材的结合,其间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学生时期的孙毓棠显现出迈向成熟之前的“单纯”,对“真实”与“童真”的追求是他写作的起点,也始终作为精神底色存在。1940年代,浪漫主义不断被压缩,孙毓棠早期所使用的意象以及写作手法逐渐不再适应于“时代的诗情”,在“浮士德式的内心骚乱”状态下,他进入复杂的写作状态,以自身历史专业为参照系,强化了时代的感应神经。之前对孙毓棠的研究集中于名篇《宝马》,而忽略了孙毓棠作为一名历史学家在新诗创作上走向成熟、又最终归于沉寂的路径与原因,这或许仍然必须回到新诗文本的细读中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毓棠 新诗 风格 历史 语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