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尚书》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看典籍英译问题 被引量:12
1
作者 陆振慧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1-55,共5页
典籍英译意义重大而又任重道远。两个《尚书》英译本的比较显示:熟悉原著是基础,理解经义是关键。要想提高典籍英译质量,除了英文造诣和翻译经验外,更需译者认真研读典籍文本,充分吸收前人典籍研究和翻译的成果,并加强与汉语典籍专家以... 典籍英译意义重大而又任重道远。两个《尚书》英译本的比较显示:熟悉原著是基础,理解经义是关键。要想提高典籍英译质量,除了英文造诣和翻译经验外,更需译者认真研读典籍文本,充分吸收前人典籍研究和翻译的成果,并加强与汉语典籍专家以及以英语为母语的学者的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典籍英译 罗志野 理雅各
下载PDF
《尚书》“三危”地望研究述评 被引量:7
2
作者 陈爱峰 杨梅 于晓冬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1-105,共5页
本文尽可能全面的搜罗文献中关于《尚书》“三危”地望的记载,进而总结出前人的各种观点。同时,作者在搜集20世纪初至今学者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有代表性的论述重点列出。最后,文章在理清源流与发展状况的情况下,总结出几点规律与特点... 本文尽可能全面的搜罗文献中关于《尚书》“三危”地望的记载,进而总结出前人的各种观点。同时,作者在搜集20世纪初至今学者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有代表性的论述重点列出。最后,文章在理清源流与发展状况的情况下,总结出几点规律与特点,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现代学者在研究方法上突破了前人以经文证经文的局限,从考古学、语言学、天文学等角度出发得出了一些新颖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三危 地望
下载PDF
商周春秋语言演变探略
3
作者 徐时仪 《辞书研究》 2024年第3期1-12,I0001,共13页
语言演变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春秋时“礼坏乐崩”,官府之学走向民间导致了春秋雅言取代商周古文的汉语语体第一次变革。《今文尚书》中不少词语是商周古文,春秋后罕用,反映了商周时期的语言面貌,具有上承商周下启秦汉的过渡性,从中或多... 语言演变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春秋时“礼坏乐崩”,官府之学走向民间导致了春秋雅言取代商周古文的汉语语体第一次变革。《今文尚书》中不少词语是商周古文,春秋后罕用,反映了商周时期的语言面貌,具有上承商周下启秦汉的过渡性,从中或多或少可见商周与春秋后汉语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周古文 春秋雅言 语言演变 《尚书》
下载PDF
论《尚书》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的贡献 被引量:4
4
作者 徐柏青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94-97,共4页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具有重要贡献。它的作品已不再是词句或语段形式,而是文已成篇,其理论思维、叙述方式,实为后代政论散文之滥觞;它的文章体式多样,文体区别已开始形成;它的在记言中穿插叙事,在叙事中...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具有重要贡献。它的作品已不再是词句或语段形式,而是文已成篇,其理论思维、叙述方式,实为后代政论散文之滥觞;它的文章体式多样,文体区别已开始形成;它的在记言中穿插叙事,在叙事中记言,叙事为记言服务,记言以事为纲的作品,次序清楚,首尾完整,富有表现力,成为记叙散文的先导;它的语言虽然"佶屈聱牙",古奥难懂,但选词造句,精炼要约,开后代散文词约意丰传统的风气之先,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则又表现出作文的技巧性,对后代散文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散文发展史 贡献
下载PDF
《尚书》中所称道的理想君王形象 被引量:3
5
作者 梁凤荣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0-53,共4页
《尚书》是流传于今最为久远的一部政事文献汇编,其中蕴涵着颇为丰富的政治思想资料。经孔子亲自删定整理,能够入档《尚书》的有道之君,不仅具有德政克己的为君内在素养,而且还兼备了任用贤俊的政治胸襟和恤众惠民的“为民父母”风范。... 《尚书》是流传于今最为久远的一部政事文献汇编,其中蕴涵着颇为丰富的政治思想资料。经孔子亲自删定整理,能够入档《尚书》的有道之君,不仅具有德政克己的为君内在素养,而且还兼备了任用贤俊的政治胸襟和恤众惠民的“为民父母”风范。该典籍对贤君明主形象的褒扬,反映了先秦儒家对理想政治的预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德政克己 任用贤俊 恤众惠民
下载PDF
《尚书》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创建与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葛厚伟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66-70,共5页
介绍《尚书》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创建过程,探讨汉英语料文本的选择、输入、清理、标注、对齐、检索等具体操作方案;应用《尚书》汉英平行语料库,比较和探讨各英译本在词汇层面的基本特征和成语翻译风格上的异同,力求拓展《尚书》英译的研... 介绍《尚书》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创建过程,探讨汉英语料文本的选择、输入、清理、标注、对齐、检索等具体操作方案;应用《尚书》汉英平行语料库,比较和探讨各英译本在词汇层面的基本特征和成语翻译风格上的异同,力求拓展《尚书》英译的研究视角和途径,以期促进《尚书》英译的多维研究,同时为其他典籍翻译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平行语料库 创建 应用
下载PDF
论《尚书》中的“德政”范式 被引量:2
7
作者 梁凤荣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5-90,共6页
《尚书》是流传于今最为久远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作为备受儒家推崇的政事元典,《尚书》中蕴含了丰富的“德政”思维,对其管窥蠡测,其明德诚信、立政唯贤、恤民养民的“德政”范式清晰可见。明德诚信是君临天下的内在素养,立政唯贤是政... 《尚书》是流传于今最为久远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作为备受儒家推崇的政事元典,《尚书》中蕴含了丰富的“德政”思维,对其管窥蠡测,其明德诚信、立政唯贤、恤民养民的“德政”范式清晰可见。明德诚信是君临天下的内在素养,立政唯贤是政治首脑应有的政治胸襟,恤民养民则是判别是否“德政”的外在要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明德诚信 立政唯贤 恤民养民
下载PDF
民国以来《禹贡》研究综述 被引量:5
8
作者 容天伟 汪前进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1期30-39,52,共11页
民国以来,国内学术界在《禹贡》相关问题的研究中涌现出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许多学者在文献释读、成书时代、地望辩证等问题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同时也有一些遗留问题有待妥善解决.
关键词 民国以来 尚书 禹贡 研究综述
下载PDF
从《汉书》看前汉帝王与《尚书》
9
作者 赵文元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68-73,52,共7页
汉代《尚书》学的发展与汉朝统治者息息相关。在汉代尊儒思想逐渐壮大的影响下,汉代《尚书》学的发展亦开始承继起周秦的发展传统,以《书》为教、引《书》为用的特征愈发明显。前汉诸帝引《书》用《书》,将《书》学思想融入其治政实践中... 汉代《尚书》学的发展与汉朝统治者息息相关。在汉代尊儒思想逐渐壮大的影响下,汉代《尚书》学的发展亦开始承继起周秦的发展传统,以《书》为教、引《书》为用的特征愈发明显。前汉诸帝引《书》用《书》,将《书》学思想融入其治政实践中,足见《尚书》在统治阶级心中的重要地位;而诸帝为《书》学发展所做的一系列努力,更是促进了前汉《尚书》学的迅速发展。条列前汉帝王与《尚书》之文献,可探帝王对前汉《尚书》学发展的影响及前汉《尚书》学发展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 尚书 前汉帝王 引《书》 用《书》
下载PDF
清华简《说命》考论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善群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67-71,140,共5页
近年出版的清华简《说命》,本文从四方面进行考论:一、神怪故事非《尚书》所宜有;二、傅说言论庸俗而无所作为;三、王的命语冗长而不切实际;四、他籍引文多数杳无踪影。而《尚书·说命》三篇,完全没有上述这些弊病,是具有珍贵价值... 近年出版的清华简《说命》,本文从四方面进行考论:一、神怪故事非《尚书》所宜有;二、傅说言论庸俗而无所作为;三、王的命语冗长而不切实际;四、他籍引文多数杳无踪影。而《尚书·说命》三篇,完全没有上述这些弊病,是具有珍贵价值的古文献。清华简编者应实事求是地比较清华简和《尚书》两篇不同的《说命》,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说命》 考论 《尚书》 比较 实事求是
下载PDF
沈括对《尚书》疑难问题的考证
11
作者 姜晓奕 钟云瑞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07-112,共6页
沈括《梦溪笔谈》作为史料笔记,其《辩证》一节多处涉及《尚书》。关于“二妃”之事,沈括认为舜受禅称帝之时,二妃已经百岁,后世文人当作女子对待,是不符合礼义的。历代诸家对“三江”训解不一,沈括认为“三江”概指山川河流,并非实指... 沈括《梦溪笔谈》作为史料笔记,其《辩证》一节多处涉及《尚书》。关于“二妃”之事,沈括认为舜受禅称帝之时,二妃已经百岁,后世文人当作女子对待,是不符合礼义的。历代诸家对“三江”训解不一,沈括认为“三江”概指山川河流,并非实指。沈括用校勘学的方法,结合实地考察,断定《禹贡》篇“云土梦作乂”一句。用“成汤既没,太甲元年”来说明章句之学对于理解经文大义的重要性。沈括《尚书》学解经路径,与王安石《尚书新义》主导的思想阐释方法不同,迥异于宋代学术思潮建构理论。沈括用理性思维审视古典文献,实现了传统理论学说与理性思维的有机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括 《梦溪笔谈》 《尚书》 理性思维
下载PDF
《尚书》饮食文化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军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03年第2期16-20,共5页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内容纷杂,其中部分史料反映了许多有价值的古代社会的饮食文化:丰富繁多的饮食物,新颖精致的酒器物和鉴往开来的饮食观。它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和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尚书》 饮食文化 烹饪典籍 中国烹饪
下载PDF
《尚书》的政治哲学:德化论的发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成中英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75-83,共9页
儒家的天人观,其第一阶段是《易》学宇宙论之认识,第二阶段则将宇宙论发展为天命论、上帝论以及人的德化论,而第三阶段是孔子以后的仁义论。《尚书》的中心思想是德化论,"德化"为政道的起点与理想,治道为达致政道理想与目的... 儒家的天人观,其第一阶段是《易》学宇宙论之认识,第二阶段则将宇宙论发展为天命论、上帝论以及人的德化论,而第三阶段是孔子以后的仁义论。《尚书》的中心思想是德化论,"德化"为政道的起点与理想,治道为达致政道理想与目的的方法与过程,治道过程中"德、政、治、法"是合一的。西方政治哲学在形而上学层面上强调的是天人两分的二元论立场,其政治理论是"契约论",与中国"德化论"并非同一起源,反映了"内在超越"思想与"外在超越"思想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哲学 《尚书》 德化论 契约论
下载PDF
夏虚诵古:早期《书》类文献之流播
14
作者 赵培 《北方论丛》 2023年第3期25-34,共10页
唐叔虞就封之处为故唐尧和禹夏之虚,其地在晋南之翼城。出土及传世《夏书》篇章中,多见晋文化留痕,显示出早期《书》篇流传过程中的“夏虚诵古”特征。就《甘誓》而论,除了殷商之时已写定篇章,流传至春秋时晋国而被改移修饰外;亦有可能... 唐叔虞就封之处为故唐尧和禹夏之虚,其地在晋南之翼城。出土及传世《夏书》篇章中,多见晋文化留痕,显示出早期《书》篇流传过程中的“夏虚诵古”特征。就《甘誓》而论,除了殷商之时已写定篇章,流传至春秋时晋国而被改移修饰外;亦有可能,今传《甘誓》为夏虚一直口传之篇章,至战国时始形诸文字,因为口传方式的不稳定性,使得传承者自动将其“六人”改为“六卿”,《甘誓》篇遂成今日面貌。相较而言,在改换之处上,《明鬼下》所引之篇具更多商周写定文本的痕迹。《厚父》篇属于《夏书》,观此篇亦可见出夏代口传文献之代代相传;其文体特征近同周初文献,则提醒我们此篇写定时间或在周初,抑或是经过周初之转写。《书》篇渊源甚早,且其流传同夏虚所在关系密切;《书》类文献的区域性传播,提醒我们早期可能存在一种《夏书》《商书》《周书》分编的文本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虚诵古 《尚书》 《甘誓》 《厚父》 晋南
下载PDF
上古时代的意识形态和权力知识——《尚书》研究现代化转型的初步尝试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丹丹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5-206,共12页
《尚书》是中华民族的原典,历代对《尚书》开展的语言学研究源远流长,但此类研究由于更多关注文本的词汇、语法、语音和修辞等内部语言关系,较难超越传统小学已有的成果。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人文社科研究发生了语言学转向,后结构主义的语... 《尚书》是中华民族的原典,历代对《尚书》开展的语言学研究源远流长,但此类研究由于更多关注文本的词汇、语法、语音和修辞等内部语言关系,较难超越传统小学已有的成果。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人文社科研究发生了语言学转向,后结构主义的语言学和话语理论为《尚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一些《尚书》研究大家也呼吁《尚书》研究的现代化。从功能语言学的社会交际理论和福柯的话语理论审视《尚书》的语篇,可以看出,《尚书》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根据不同的人物关系,为了不同的交际目的和社会功能,通过设置不同的文体和利用词汇语法资源,使知识符合一定的认识型(episteme)和政治意识形态,从而达到政治规范和道德范导的目的,并构建符合个体身份的主体性。这些文本现象正合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功能理论和后结构主义的话语构型理论,更与当代"霸权理论"(hegemony)和权力知识(power-knowledge)的意识形态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对此作深入的研究,有助于将《尚书》研究的小学传统与当代理论和治学方法相结合,开辟《尚书》研究传统的现代化可行之路,并能充分认识《尚书》为何是中国历代文献和政治理论的源头要籍,使这一绵延两千多年的古典学术焕发出全新的勃勃生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功能语言学 话语理论 意识形态 权力知识 福柯
下载PDF
古代“中和”文艺观管窥——以《书》及《书》教中的文艺传统为视角 被引量:2
16
作者 马士远 党圣元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66-72,101,共8页
"中和"文艺观是具有中国特色文艺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追溯其远源,《诗》教、《书》教传统功不可没。《诗》及《诗》教中的"中和"文艺观已经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视域中得以深刻表述,而由《书》之文本自身... "中和"文艺观是具有中国特色文艺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追溯其远源,《诗》教、《书》教传统功不可没。《诗》及《诗》教中的"中和"文艺观已经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视域中得以深刻表述,而由《书》之文本自身所凸显的"中和"文艺主题和"克谐"文艺表现形式,以及由早期儒家学者在诠释《书》时提出的系列"中和"文艺观,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视域中却并未得以充分揭示。《书》及《书》教中的"中和"文艺观,不仅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而且有着明晰的演变轨迹,对我国传统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特别是在史传文学创作、批评及其理论发展方面影响甚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文艺观 文艺传统 《书》 《书》教
原文传递
从《盘庚》看商代中期的王权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玲玲 《殷都学刊》 2002年第2期12-16,共5页
有商一代 ,王权在与神权和族权的相互利用和不断斗争中逐渐加强已是一个不争之事实。本文仅就《盘庚》篇所体现的王权在迁都中的功能和作用浅析商代王权在这一时期的特点。经过商代前期近三百年的发展 ,到盘庚时期商代王权已得到了极大... 有商一代 ,王权在与神权和族权的相互利用和不断斗争中逐渐加强已是一个不争之事实。本文仅就《盘庚》篇所体现的王权在迁都中的功能和作用浅析商代王权在这一时期的特点。经过商代前期近三百年的发展 ,到盘庚时期商代王权已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基本控制了族权 ,并且控制了部分神权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权 功能 族权 神权 尚书 盘庚
下载PDF
论西周策命制度与《尚书》文体的生成 被引量:3
18
作者 于文哲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79-83,共5页
伴随着"制礼作乐"的过程,周人的修辞技能和文体意识都不断提高,尤其是周代重要政治制度之一策命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书面形式的"策命"代替了口头形式的"命",促成了具有清晰文体特征的策命文书的形成。这... 伴随着"制礼作乐"的过程,周人的修辞技能和文体意识都不断提高,尤其是周代重要政治制度之一策命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书面形式的"策命"代替了口头形式的"命",促成了具有清晰文体特征的策命文书的形成。这种专门应用于特定策命典礼场合的政治性文书使灵活易变的口头文体固定化,由于经常性地撰制和发布,逐渐形成了形式严谨、体制固定、内容明确、词语古奥、语言高度雅化和程式化、风格庄严肃穆的文体特征,《周书》诸诰便是在这种策命文书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后形成的。这种"命体"的策命文书体现了原初形态"书"篇的文体模式,决定了《尚书》诰命篇章的文体特征,对后世众多散文文体,尤其是官方应用性文体产生了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策命制度 文体
下载PDF
好古与忠信:先秦儒者子张与申祥的威仪从政论 被引量:3
19
作者 石超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69-75,共7页
子张之儒,是先秦儒家重要一派。他们重视历史,因此看重《尚书》,对于其中所记载的古圣先王之身体威仪亦尽力模仿,其"禹行而舜趋"的外在表现,亦可看作是对孔子"不践迹,亦不入于室"的"善人之道"的身体力行... 子张之儒,是先秦儒家重要一派。他们重视历史,因此看重《尚书》,对于其中所记载的古圣先王之身体威仪亦尽力模仿,其"禹行而舜趋"的外在表现,亦可看作是对孔子"不践迹,亦不入于室"的"善人之道"的身体力行。子张之后,其子申祥(颛孙子莫)成为该派儒者之主要代表,他把子张的从政君子威仪修养论概括为"执中",并主张君子有"三去",强调从政君子之修养不仅要"摄威仪",更要"主忠信"。这与"郭店楚简"中《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三篇文献将"忠信"凌驾于"仁义"之上的学理倾向若合符契,我们认为这三篇文献可以归于以申祥为代表的子张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张之儒 申祥 忠信 尚书 郭店楚简
下载PDF
由《尚书》看周代以前德治思想的演变 被引量:2
20
作者 董国军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41-43,共3页
从《尚书》可看出我国周代以前德治思想的演变轨迹。部落与氏族的出现,形成了人类社会,也就出现了德治与法治。尧舜禹时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抗争最激烈的时期,也是原始德治最辉煌的时期。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夏、商时期,神权思想越来越严... 从《尚书》可看出我国周代以前德治思想的演变轨迹。部落与氏族的出现,形成了人类社会,也就出现了德治与法治。尧舜禹时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抗争最激烈的时期,也是原始德治最辉煌的时期。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夏、商时期,神权思想越来越严重。夏、商的灭亡,使周代统治者重新审视民的力量,因此对德与礼又有了更多的反省与认识,提出了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的治国思想,确立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治国方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