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7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洲”作为新的世界历史问题——汪晖再谈“亚洲作为方法” 被引量:21
1
作者 汪晖 杨北辰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11,共9页
"亚洲"概念在思想史研究中曾历经数次重构的过程,这种重构本身是对于亚洲主体性的不断发明,而竹内好的"作为方法的亚洲"无疑是其中的重要案例。在这篇访谈中,汪晖教授回顾了亚洲概念的历史沿革与其中的论争,从"... "亚洲"概念在思想史研究中曾历经数次重构的过程,这种重构本身是对于亚洲主体性的不断发明,而竹内好的"作为方法的亚洲"无疑是其中的重要案例。在这篇访谈中,汪晖教授回顾了亚洲概念的历史沿革与其中的论争,从"主体形成"的角度阐释了"方法"的意义,同时以中国革命的脉络为参照,对于历史中"方法"与主体间关联的复杂与差异化的情形进行了解读,并以电影为例,谈及"方法"在文艺实践中的在场与缺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为方法的亚洲 竹内好 中国革命 主体 一带一路 十七年
原文传递
“十七年”武术发展特征、意义及其当代价值延伸 被引量:8
2
作者 朱永飞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41-146,共6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新中国"十七年"武术发展进行研究。在"十七年"武术开展过程中呈现四个特征,即习武身体政治性、人民参与武术广泛性、武术开展社会环境复杂性和武术价值追求单一性。"十七年"武术发展...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新中国"十七年"武术发展进行研究。在"十七年"武术开展过程中呈现四个特征,即习武身体政治性、人民参与武术广泛性、武术开展社会环境复杂性和武术价值追求单一性。"十七年"武术发展有效助推竞技武术开展,促进学校武术传承,扩大武术传播社会基础,推动地域拳种发展。在我国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和"体育强国"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武术健身功效,以人民美好生活为诉求;彰显武术多重价值,履行时代赋予的使命;树立武术文化自信,突出民族特色,坚守中西方体育文化平等底线,在新时代更好发挥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史 武术 十七年
下载PDF
“十七年”红色文学书籍封面的图像学简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李苏丹 龚小凡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18年第5期35-37,共3页
文章主要以图像学的方法对新中国建立后(以下简称建国后)"十七年"红色文学书籍的封面图像进行研究与阐释。首先分析了封面人物图像的类型与内涵,其次分析了封面场景图像的类型与内涵,最后分析了封面中版画和红色的应用。图像... 文章主要以图像学的方法对新中国建立后(以下简称建国后)"十七年"红色文学书籍的封面图像进行研究与阐释。首先分析了封面人物图像的类型与内涵,其次分析了封面场景图像的类型与内涵,最后分析了封面中版画和红色的应用。图像学研究有助于理解和认识"十七年"红色文学书籍封面图像的社会政治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十七年 红色文学 书籍封面 图像学
原文传递
“十七年”电影中社会记忆的建构与民族国家认同 被引量:5
4
作者 胡家翀 黄献文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3-127,共5页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历了战争洗礼的中国社会到处都是断壁残垣,百废待兴。新生政权对社会记忆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是结合了当时社会的政治语境,遵循着政府的政策导向,这也影响着新中国"十七年"电影的创作。对于这个时期的电影艺...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历了战争洗礼的中国社会到处都是断壁残垣,百废待兴。新生政权对社会记忆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是结合了当时社会的政治语境,遵循着政府的政策导向,这也影响着新中国"十七年"电影的创作。对于这个时期的电影艺术工作者而言,任何对过去社会记忆的生成和改写都是为了确立新的国家意识形态、保障政治权威的有力手段,从而达到广大民众对民族国家认同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电影 社会记忆 政治 民族国家认同
下载PDF
“十七年”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的经典化与非经典化 被引量:4
5
作者 刘思谦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8,共8页
围绕着如何评价"十七年"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已形成了经典化与非经典化这两种不同观点。前者完全认同"红色经典"这一命名,并进而把"文革文学"中的样板戏与《艳阳天》、《金光大道》等经典化,表现出将历史... 围绕着如何评价"十七年"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已形成了经典化与非经典化这两种不同观点。前者完全认同"红色经典"这一命名,并进而把"文革文学"中的样板戏与《艳阳天》、《金光大道》等经典化,表现出将历史泛革命化和极端化的革命拜物教;后者不认同"红色经典"这一命名,认为文学经典应该是历代作家的最优秀的作品,是民族和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前人智慧与创造的积累,是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经典的判断标准只能是全人类共通的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独立和自由,是全人类共通的人的真善美。"十七年"革命历史长篇小说表现出狭隘的政治功利主义和革命的原教旨化,艺术上唯革命标准是从,充满了宣扬仇恨的语言暴力,叙事模式化,故不能成为文学经典。本文认同后一种观点,并把此文的写作,看做是一种自我精神与自我意识的疗救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革命历史长篇小说 经典化 非经典化
下载PDF
论“十七年”儿童小说中红色儿童的身体成长
6
作者 何跃跃 余娜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02-109,共8页
红色儿童是“十七年”儿童小说创作的主导形象。作为无产阶级宣传话语的产物,“十七年”儿童小说将儿童的感情、思想一并整合进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内,使其具备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品质。由于教育功能突出,红色儿童形象的解读长期与政治历史... 红色儿童是“十七年”儿童小说创作的主导形象。作为无产阶级宣传话语的产物,“十七年”儿童小说将儿童的感情、思想一并整合进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内,使其具备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品质。由于教育功能突出,红色儿童形象的解读长期与政治历史相捆绑,呈现出契合时代特征的嬗变轨迹。儿童动态复杂的成长被单一地表现为人物革命意识、阶级觉悟的提升,而外在的身体成长被遮蔽,内在的精神成长成为分析其价值旨归的主导取向。革命叙事空间中,红色儿童的身体打破了过往线性封闭式的生长,而呈现出与世界一同成长、与历史前行互融的特征,并由儿童“嬉戏”天性走向革命的过程中实现从儿童到小英雄的蜕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儿童小说 红色儿童 身体成长
下载PDF
迁延与变奏:“十七年”国产电影孙悟空形象的现代性寓言
7
作者 徐广飞 胡琴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64-71,共8页
考察20世纪中国文艺的发展,“现代性”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十七年”国产电影塑造的孙悟空形象正是这一阶段新中国现代性的一个特殊标记,它耦合了时代参与者关于“自我”“自由”“平等”“理性”等西方现代性价值的认知和想象,体... 考察20世纪中国文艺的发展,“现代性”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十七年”国产电影塑造的孙悟空形象正是这一阶段新中国现代性的一个特殊标记,它耦合了时代参与者关于“自我”“自由”“平等”“理性”等西方现代性价值的认知和想象,体现了对“五四”“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精神的观照与延展。然而,孙悟空怒而抗争后个体之于集体的回归、二元对立运思习性的建立以及“喜剧式”英雄的属性转向,又使得“十七年”国产电影中孙悟空形象的现代性呈现出“冷战”时代语境下独特的社会主义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记》 “十七年” 国产电影 孙悟空形象 现代性
下载PDF
当代文学在80年代的“转型” 被引量:3
8
作者 程光炜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5-64,共10页
由于历史阐释的强行进入,实际存在着多种意义上的"当代文学",如十七年、"文革"和新时期等等。该文试图从当代文学与80年代语境的关系入手,从四个方面重新理解当代文学在这一阶段"转型"的形态、矛盾和表... 由于历史阐释的强行进入,实际存在着多种意义上的"当代文学",如十七年、"文革"和新时期等等。该文试图从当代文学与80年代语境的关系入手,从四个方面重新理解当代文学在这一阶段"转型"的形态、矛盾和表现。作者认为,在"新时期",如何接受"十七年"、如何转换文学批评阵地的功能、改变文学生产的方式以及如何看待翻译的政治等问题,都将会对这一时期的文学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 新时期 文学运动 80年代
下载PDF
“十七年”时期化妆护肤品类包装设计及其成因研究
9
作者 隆梅 郭欢 《绿色包装》 2024年第3期74-77,共4页
“十七年”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较为特殊的一段历史时期,新旧社会转型背景下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皆处于重建探索,包装作为国计民生的晴雨表,在特殊时代的影响之下具有特殊的表现内涵,同时包装设计的演变与国家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 “十七年”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较为特殊的一段历史时期,新旧社会转型背景下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皆处于重建探索,包装作为国计民生的晴雨表,在特殊时代的影响之下具有特殊的表现内涵,同时包装设计的演变与国家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有关。本文以“十七年”时期的化妆护肤品包装为例,从品类转向、材质更新、视觉变化等方面探究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包装设计的早期发展,并分析在物质形式单一的经济条件下,包装如何通过多样的视觉表达来形塑特定时期的社会功能与情感功效,为现代包装的形式塑造与价值传递提供借鉴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化妆护肤品包装 包装设计
下载PDF
郭沫若与“十七年”政治心态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洁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98-102,共5页
在建国后十七年新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中,郭沫若作为有着五四背景的“左翼”知识分子,其私下的思想言论与时代的政治内容似有断裂之处,这为今天的人们在多个层面解读郭沫若提供了可能。但是,如果深入到郭沫若政治心态的内部,我们将会发现... 在建国后十七年新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中,郭沫若作为有着五四背景的“左翼”知识分子,其私下的思想言论与时代的政治内容似有断裂之处,这为今天的人们在多个层面解读郭沫若提供了可能。但是,如果深入到郭沫若政治心态的内部,我们将会发现,作为有着五四“自由主义”思想背景的“左翼”知识分子,其政治价值取向恰恰是理性和信仰层面双重选择的结果。其盲从与崇拜也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心态之中。因此,对断裂的颠覆性解读,就可能不仅误读了郭沫若,而且,还将导致对近现代史上中国政治文化走向的肤浅化理解。这显然是对历史的悲剧意蕴缺乏深刻领悟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政治心态 左翼知识分子 政治信仰 社会主义思潮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十七年”红色文学改编连环画的国家认同建构研究
11
作者 李元奇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5-174,共10页
“十七年”红色文学改编连环画在国家认同的建构上有不可忽视的历史功绩。国家认同的建构核心在于在人民与国家、人民与人民之间的社会互动中完成国家想象共同体的构建。连环画经过国家的系统性改造后,在国家意识形态的具象化生产中获... “十七年”红色文学改编连环画在国家认同的建构上有不可忽视的历史功绩。国家认同的建构核心在于在人民与国家、人民与人民之间的社会互动中完成国家想象共同体的构建。连环画经过国家的系统性改造后,在国家意识形态的具象化生产中获得了制度性支持,建构了以人民大众主体性身份塑造为核心的视觉修辞机制,为人民大众的主体性内涵提供了崇高的价值标准,在图像叙事中建立起一个由苦难到新生的疗愈性情感认同机制,促成新的国家共同体的进一步牢固。此外,连环画通过英雄形象与国家形象的高度同构,深化了人民大众的国家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红色文学 连环画 国家认同
下载PDF
新中国的乡村传播实践——基于“十七年”农村题材电影的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焕征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96-105,共10页
对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中国家意识形态如何在乡村传播,并以"移风易俗""忆苦思甜"的方式进行社会动员,重塑乡村生活的艰辛历程等系列问题,以"十七年"间拍摄和放映的电影为对象,对选题、... 对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中国家意识形态如何在乡村传播,并以"移风易俗""忆苦思甜"的方式进行社会动员,重塑乡村生活的艰辛历程等系列问题,以"十七年"间拍摄和放映的电影为对象,对选题、人物形象、情节表达等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研究认为,在新中国"十七年"间,电影《儿女亲事》等抨击旧婚姻制度,歌颂自由恋爱的婚姻和宣传新婚姻法,《槐树庄》等电影则呈现了土地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电影《神鬼不灵》等是破除迷信、宣传科学的电影,这些电影对旧民俗、旧的社会关系的摧毁,使民众开始重新认识社会的习俗和习惯,一种新的社会关系和规范就在"移风易俗"的电影中逐渐出现和建立了;电影《暴风骤雨》《白毛女》等成功刻画了旧制度中人民遭遇的苦难,表明革命是不能在传统的旧风俗土壤中自动生成的,反映的进步思想是社会是前进和发展的,必须与反动阶级和落后势力进行斗争,通过"忆苦思甜"来建构新政权的合法性;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在"十七年"所力推的这项农村题材电影文化政治传播既是国家对内传播实践的创举,又柔性地将乡村政治引导到新的社会形态中,成功地实现乡村治理的社会主义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农村题材电影 移风易俗 忆苦思甜 乡村传播
下载PDF
“十七年”戏曲剧本生产机制论
13
作者 黄静枫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3-142,共20页
“十七年”时期戏曲剧本生产链条大致可以分成启动、执行、接受和反馈四个有序环节。上述四环节的工作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决定产品属性的内在机制。“戏改”政策则是此期戏曲剧本生产“场域”最重要的构成。此期戏曲剧本生... “十七年”时期戏曲剧本生产链条大致可以分成启动、执行、接受和反馈四个有序环节。上述四环节的工作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决定产品属性的内在机制。“戏改”政策则是此期戏曲剧本生产“场域”最重要的构成。此期戏曲剧本生产启动方式主要有两种:“媒介触动式”和“行政指令式”。在具体执行时,集体创作方式成为主导。1964年以前政权意志是以渗透的方式而不是以强行灌输的方式进入文本,戏曲剧本创作试图在政治与艺术之间追求权衡。剧作家主要通过五种途径完成“诗—政治”结合体的打造。批评标准单一化和批评动机的政治功利化,是此期剧本接受的重要特征。“评—改”环节在文本诞生过程中循环出现,延长了剧本成型的周期。批评者和剧作者进行有效的互动,他们联手不仅赋予文本的意识形态建设功能,还依据马克思文艺理论重塑文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戏曲剧本 生产机制 隐喻结构 集体创作
原文传递
人民形象的呈现及象征意义--以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美术中的人民形象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惠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18,I0009,共6页
作为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美术创作最重要的主题,人民形象从或微观或宏观的角度彰显出时代风貌,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持久的社会影响力。新中国美术家们通过对画面构成形式的调整与改造,实现人民形象在艺术表现、功能价值和精神意... 作为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美术创作最重要的主题,人民形象从或微观或宏观的角度彰显出时代风貌,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持久的社会影响力。新中国美术家们通过对画面构成形式的调整与改造,实现人民形象在艺术表现、功能价值和精神意义方面的传承和创新,使人民形象成为统合主人地位、实现现代化和幸福生活的象征性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形象 新中国 十七年 绘画
下载PDF
重构共同体想象:新中国十七年新闻史教科书的编撰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红祥 刘兴豪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7-101,共5页
教科书是传授学科常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构建共同体学科想象的关键渠道。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新闻史教科书的编撰,以中国史学革命范式为基底,通过对中国新闻史进行重新书写,再造学科常识,重构历史想象,从而对中国新闻史学共同体进行... 教科书是传授学科常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构建共同体学科想象的关键渠道。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新闻史教科书的编撰,以中国史学革命范式为基底,通过对中国新闻史进行重新书写,再造学科常识,重构历史想象,从而对中国新闻史学共同体进行生产与再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中国新闻史学 教科书 共同体想象 革命范式
下载PDF
平权与认同:重思“十七年”少数民族电影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春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2-139,151,共9页
族群与民族国家的关系、民族国家与国际秩序的紧张,这一系列议题构成全球化时代的核心冲突。本文从视觉认同的角度出发,回到全球化之前的"十七年"少数民族电影,创造性地提出一种新的阐释框架,即将1950年代民族识别、民族平等... 族群与民族国家的关系、民族国家与国际秩序的紧张,这一系列议题构成全球化时代的核心冲突。本文从视觉认同的角度出发,回到全球化之前的"十七年"少数民族电影,创造性地提出一种新的阐释框架,即将1950年代民族识别、民族平等、民族自治等政策理解为社会主义平权运动——和今天族群研究所依赖的美国平权运动相对照——的一部分,在平权的视野中理解并整合民族认同与阶级认同。在此基础上论文将结合部分代表性影片,在理论层面而不仅仅是电影批评层面讨论"人民主权"的逻辑所形塑的"人民"这一"普遍身份"如何超克具体的族裔身份,并在此基础上回应对于这类电影"汉族中心主义"的批评。本文想尝试指出,"人民主权"同样构建了一种"普遍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权 民族性 “十七年” 少数民族电影
下载PDF
“十七年”政治文化语境中的大学叙事——以《青春之歌》与《大学青春》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洪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8-124,共7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工具理性的规约下,大学叙事随着文化语境的变迁而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无论是反映30年代学潮运动的《青春之歌》,还是描写50年代大学校园生活的《大学春秋》,"十七年"大学叙事都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工具理性的规约下,大学叙事随着文化语境的变迁而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无论是反映30年代学潮运动的《青春之歌》,还是描写50年代大学校园生活的《大学春秋》,"十七年"大学叙事都贯穿着共同的成长主题,即青年知识分子只有让个体生命的成长与民族国家的宏大事业结合起来,才有值得赞美的青春。在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下,"十七年"大学叙事中的爱情话语也不可避免地背负了过多的规定和约束,从而缺乏文学自身更多意义生长的空间和可能。在关于大学的想像中,虽然《青春之歌》不如《大学春秋》那样具有"切肤"的质感和生动的体验,但是二者都同样交织着"政治的北大"与"学术的北大"两种不同的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文化语境 大学叙事 《青春之歌》 《大学青春》
下载PDF
建国后30年巴尔扎克传播史述评 被引量:3
18
作者 蒋芳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2-116,共5页
建国前,我国的巴尔扎克传播,已初见端倪。之后至新时期文学前,近30年里,受"土壤"影响,传播呈阶段发展:前17年,渐趋深入;后十年,停滞不前。该局面的形成,与我国当代文学发展的环境、现实主义在文学中的流变等密切相关,与傅雷... 建国前,我国的巴尔扎克传播,已初见端倪。之后至新时期文学前,近30年里,受"土壤"影响,传播呈阶段发展:前17年,渐趋深入;后十年,停滞不前。该局面的形成,与我国当代文学发展的环境、现实主义在文学中的流变等密切相关,与傅雷等传播者的个中因由紧紧相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中国 巴尔扎克 传播
下载PDF
试论“十七年”公文语言的时代色彩——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1949.10—1966.4)公文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宗俊 王峰 《档案学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5-48,共4页
"十七年"公文语言除了一般公文语言所具有的特征之外,还有其自身的时代色彩。这主要表现在社会生活高频词汇的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句式选用的倾向性、修辞特征的异质性等方面。这些特点的形成与时代剧变、政治文化以及领导人... "十七年"公文语言除了一般公文语言所具有的特征之外,还有其自身的时代色彩。这主要表现在社会生活高频词汇的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句式选用的倾向性、修辞特征的异质性等方面。这些特点的形成与时代剧变、政治文化以及领导人公文示范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公文语言 时代色彩
原文传递
“十七年”时期南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叙事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吴峥 王义 杨士宏 《科学之友》 2007年第09B期157-158,共2页
通过对"十七年"时期南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叙事方式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讨论,总结了这一时期南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叙事结构,提出了少数民族电影的另一种理论解释,并描绘了少数民族电影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电影理论 叙事研究 “十七年”时期 南方少数民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