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6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luid therapy for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in acute response stage 被引量:91
1
作者 MAO En-qiang TANG Yao-qing FEI Jian QIN Shuai WU Jun LI Lei MIN Dong ZHANG Sheng-dao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2期169-173,共5页
Background Fluid therapy for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 should not only resolve deficiency of blood volume, but also prevent fluid sequestration in acute response stage. Up to date, there has not a strategy for... Background Fluid therapy for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 should not only resolve deficiency of blood volume, but also prevent fluid sequestration in acute response stage. Up to date, there has not a strategy for fluid therapy dedicated to SAP. So,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fluid therapy treatment on prognosis of SAP. Methods Seventy-six patients were admitted pro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criteria within 72 hours of SAP onset. They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a rapid fluid expansion group (Group I, n=36) and a controlled fluid expansion group (Group II n=-40). Hemodynamic disorders were either quickly (fluid infusion rate was 10-15 ml.kg-1-h-1, Group I) or gradually improved (fluid infusion rate was 5-10 ml-kg1.h-1, Group II) through controlling the rate of fluid infusion. Parameters of fluid expansion, blood lactate concentration were obtained when meeting the criteria for fluid expansion. And APACHE II scores were obtained serially for 72 hours. Rate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cidence of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ACS), sepsis, and survival rate were obtained. Results The two groups had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P 〈0.05) time intervals to meet fluid expansion criteria (Group I, 13.5±6.6 hours; Group II, (24.0±5.4) hours). Blood lactate concentrations were both remarkably lower as compared to the level upon admission (P 〈0.05) and reached the normal level in both groups upon treatment. It was only at day 1 that hematocri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Group I (35.6%±6.8%) than in Group II (38.5%±5.4%) (P〈0.01). Amount of crystalloid and colloid in group I ((4028±1980)ml and (1336±816)ml) on admission day was more than those of group II ((2472±1871)ml and (970±633)ml).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he total amount of fluids within four days of admiss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Total amount of fluid sequestration within 4 days was higher in Group I ((5378±2751)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ncreatitis acute necrotizing resuscitation acute response stage
原文传递
Apgar评分的再评价——美国儿科学会和妇产科学会“Apgar评分”最新声明简介 被引量:72
2
作者 李茂军 吴青 +2 位作者 阳倩 唐彬秩 陈昌辉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1063-1065,共3页
自1952年以来,Apgar评分作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简便方法,一直用于评估新生儿出生后状态及对复苏的反应。但在很多情况下,Apgar评分被用来不恰当地预测新生儿特定的神经系统不良结果。2015年10月美国儿科学会(APP)和美国妇产科学会(... 自1952年以来,Apgar评分作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简便方法,一直用于评估新生儿出生后状态及对复苏的反应。但在很多情况下,Apgar评分被用来不恰当地预测新生儿特定的神经系统不良结果。2015年10月美国儿科学会(APP)和美国妇产科学会(ACOG)更新T((Apgar评分》的政策声明。声明指出,Apgar评分的局限性决定了不宜单独使用Apgar评分诊断窒息;不能预测个体的病死率和神经系统不良结果;鼓励使用扩展的Apgar评分表,以便解释同期复苏的干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新生 APGAR评分 复苏
原文传递
上海市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现状和展望 被引量:59
3
作者 郭荣峰 郭永钦 +2 位作者 徐绍春 蔡晓峰 李警雷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8期518-520,共3页
目的 探讨在我国实际情况下提高院前复苏成功的途径。方法 回顾性地对上海市中心城区2 0 0 3年院前心搏骤停复苏成功的 1 4 3病例及失败的病例为对照 ,用Utstein模式进行资料对比分析。结果 院前复苏成功与未成功各 1 4 3例 ,心电图... 目的 探讨在我国实际情况下提高院前复苏成功的途径。方法 回顾性地对上海市中心城区2 0 0 3年院前心搏骤停复苏成功的 1 4 3病例及失败的病例为对照 ,用Utstein模式进行资料对比分析。结果 院前复苏成功与未成功各 1 4 3例 ,心电图表现室颤 (VF)、无脉搏心电活动 (PEA)、直线分别为 9 1 %、32 7%、 5 8 2 % ,对照组为 7 7%、 2 3 1 %、 6 9 2 % ;平均呼救—到达现场间期分别为 9 4 6min和 9 4 2min ,由目击者进行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分别为 4 2 %和 0 7%。结论 ①上海院前急救的心搏骤停者中 ,VF只占少数。②在公民中普及CPR对提高复苏成功率有重要意义。③院前熟练掌握规范的BLSD -ACLS复苏技术 ,尽力缩短呼救—到达现场间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院前急救 心肺复苏 心博骤停
原文传递
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2021年修订) 被引量:59
4
作者 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专家组 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新生儿复苏学组 朴梅花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12,共9页
新生儿复苏是帮助和保障新生儿出生时平稳过渡的重要生命支持技术。随着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的不断进展,一些复苏操作要点及证据在不断更新。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专家组联合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新生儿复苏学组,在2020年国际新生儿复苏... 新生儿复苏是帮助和保障新生儿出生时平稳过渡的重要生命支持技术。随着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的不断进展,一些复苏操作要点及证据在不断更新。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专家组联合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新生儿复苏学组,在2020年国际新生儿复苏指南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修订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以规范新生儿复苏,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苏术 婴儿 新生 诊疗指南
原文传递
扫描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1)——修改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原则与方法 被引量:52
5
作者 沈洪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97-199,共3页
关键词 心血管急救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原则与方法 resuscitation 会议 扫描 2005年 国际学术界 care 德克萨斯 系统回顾 学术进展
下载PDF
链式流程急救复苏非手术严重创伤患者的研究 被引量:50
6
作者 何忠杰 张宪 +5 位作者 文宇 彭国球 党伟 果应菲 陈春鸣 徐桂琴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395-396,共2页
目的 对急救部 1992~ 1999年收治的中等严重度以上的创伤病人进行“初步判断—呼吸管理—中心静脉置管—系统查体检查—氧利用率监测”—链式流程与常规创伤复苏方法比较。方法 创伤患者 114 5例 ;对中等严重度以上 719例的急诊抢救... 目的 对急救部 1992~ 1999年收治的中等严重度以上的创伤病人进行“初步判断—呼吸管理—中心静脉置管—系统查体检查—氧利用率监测”—链式流程与常规创伤复苏方法比较。方法 创伤患者 114 5例 ;对中等严重度以上 719例的急诊抢救过程进行统计分析。① 5 17例患者来诊时无休克分别按链式复苏与常规复苏进行比较〔ISS评分分别为 (18 8± 10 9)和(19 9± 13 6 )〕。②对 6 6例急诊死亡患者以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①链式复苏患者的休克发生率 12 / 4 2 9(2 8% )低于常规复苏的休克发生率 2 7/ 86 (31 4 % ) ,统计学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②来诊死亡者在维持呼吸、循环有效例数结果分别为30 / 4 2与 8/ 2 4 ;13/ 4 2与 3/ 2 4 ,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在来诊死亡、急诊死亡的抢救中 ,链式复苏的效果优于常规组。结论 危重的多发伤、严重创伤性或 /和失血性休克病人早期进行“初步判断—呼吸管理—中心静脉置管—系统查体检查—氧利用率监测”—链式流程创伤急救复苏可在来诊死亡、休克发生率方面取得优于常规方法的复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复苏 链式流程
下载PDF
3796例院内心肺复苏患者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47
7
作者 万健 李国民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9期746-749,共4页
目的了解10年来院内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现状,探索如何提高CPR特别是脑复苏水平.方法对本院1995至2004年记录完整的3 796例患者资料进行院内CPR回顾性研究.对病例数量,疾病种类,CPR有关时程、实施地点、肾上腺... 目的了解10年来院内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现状,探索如何提高CPR特别是脑复苏水平.方法对本院1995至2004年记录完整的3 796例患者资料进行院内CPR回顾性研究.对病例数量,疾病种类,CPR有关时程、实施地点、肾上腺素用量,心肺复苏成功率及脑复苏成功率等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CPR病例数量逐年上升,21~50岁年龄段构成比增长显著,而10岁以下病例逐年减少;1999年起,创伤后CPR病例数量超过心血管病而跃居首位;心脏停搏时间大于10 min者CPR成功率明显低于10 min内开始CPR者(P<0.001);全部病例CPR成功率为30.4%,24小时生存率3.6%,脑复苏成功率仅1.4%;CPR成功率与心脏停搏时间、肾上腺素用量、初期复苏地点等有关,ICU及手术室内CPR和脑复苏成功率相对较好,普通病房最低.结论院内CPR成功率较低,脑复苏成功率则极低.主要原因是早期生命支持'生存链'未得到切实应用.普及、加强院前和院内复苏标准化训练,完善急诊医学体系建设和管理,是提高CPR成功率的根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内急救 心搏骤停 心肺脑复苏 院内复苏 回顾性分析 心肺复苏 患者资料 resuscitation 复苏成功率 肾上腺素用量
原文传递
纳洛酮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被引量:45
8
作者 白向东 杜秦川 《新药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343-344,共2页
目的:探索纳洛酮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疗效。方法:治疗组21例(男性16例,女性5例;年龄39±s19a)除常规治疗外,加用纳洛酮1.2~1.6mg溶于5%葡萄糖20mL中静脉推注,qh,直至病人清醒;对照组20例... 目的:探索纳洛酮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疗效。方法:治疗组21例(男性16例,女性5例;年龄39±s19a)除常规治疗外,加用纳洛酮1.2~1.6mg溶于5%葡萄糖20mL中静脉推注,qh,直至病人清醒;对照组20例(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龄41±20a)用纠正缺氧、预防脑水肿、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平均促醒时间对中度中毒分别为1.2±0.4h和2.6±0.6h(P<0.01),重度中毒分别为8.7±1.2h和13±4h(P<0.05)。结论:纳洛酮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治疗上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洛酮 一氧化碳中毒 复苏术
原文传递
严重多发伤损伤特点及其救治 被引量:41
9
作者 黄显凯 蒋耀光 +2 位作者 周健 费军 姚元章 《创伤外科杂志》 2002年第6期346-349,共4页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的损伤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80年 1月~ 2 0 0 2年6月救治的 12 16例严重多发伤病例资料。伴休克者液体复苏以平衡盐液为主 ,适量输血及补充胶体液 ,2 14例伴严重失血性休克者早期复苏阶段补液...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的损伤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80年 1月~ 2 0 0 2年6月救治的 12 16例严重多发伤病例资料。伴休克者液体复苏以平衡盐液为主 ,适量输血及补充胶体液 ,2 14例伴严重失血性休克者早期复苏阶段补液量达 10 0 0 0~ 15 0 0 0ml/2 4h以上。手术治疗 1185例 ,10 5 4例行ICU监护及治疗。结果 伤后确诊时间平均 4 .7小时 ,早期漏诊率 7.6 %。损伤脏器依次为 :四肢、腹、胸、头等。休克发生率达 84 .9% ,发生脓毒症 132例 (10 .9% ) ,急性肺损伤及ARDS 387例 (31.8% ) ,MODS 12 5例(10 .3% ) ,应激性溃疡 137例 (11.3% )。 110 7例 (91.0 4 % )治愈 ,10 9例 (8.96 % )死亡。结论 及时控制出血 ,减轻缺血缺氧损害 ;正确掌握手术时机、及时准确地手术 ;维护重要脏器功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急救 手术 复苏
下载PDF
当前腹腔感染诊治的难题与对策 被引量:40
10
作者 任建安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83-486,共4页
腹腔感染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腹腔感染处理的关键措施包括复苏、控制感染源和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复苏要早期、及时并组合使用液体复苏与血管活性药物:控制感染源应在贯彻损伤控制的原则下.除传统的清创引流外.还包括B超或CT引导下的... 腹腔感染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腹腔感染处理的关键措施包括复苏、控制感染源和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复苏要早期、及时并组合使用液体复苏与血管活性药物:控制感染源应在贯彻损伤控制的原则下.除传统的清创引流外.还包括B超或CT引导下的脓肿穿刺引流术和腹腔开放疗法: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防止多重耐药菌和泛耐药菌的流行。通过肠康复措施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可防止肠道细菌易位.防止肠源性感染。监测与调控腹腔感染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可进一步提高腹腔感染的救治成功率。还应注意严重感染者可能存在的甲状腺功能低下现象并及时予以纠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感染 复苏 抗生素 肠内营养 免疫功能
原文传递
对Apgar评分的再认识 被引量:38
11
作者 王丹华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5-168,共4页
Apgar评分简捷实用、易于操作。作为临床上对新生儿的初筛指标,Apgar评分在国际上被广泛接受并沿用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已经认识到Apgar评分受很多因素影响,其局限性也备受关注。本文基于近年来临床研... Apgar评分简捷实用、易于操作。作为临床上对新生儿的初筛指标,Apgar评分在国际上被广泛接受并沿用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已经认识到Apgar评分受很多因素影响,其局限性也备受关注。本文基于近年来临床研究的结果,针对Apgar评分与新生儿窒息诊断,Apgar评分与新生儿复苏的关系,以及Apgar评分对新生儿结局的预测作用等3个方面进行分析,强调应重新认识Apgar评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 复苏术 阿普加评分 预测
原文传递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丘脑痛: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38
12
作者 李雅洁 田浩 +1 位作者 安丽 石学敏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18,共5页
目的:比较醒脑开窍针刺法与西药普瑞巴林治疗丘脑痛的疗效差异及对患者血浆P物质(SP)及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影响。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与西药组,每组32例。两组均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西药组口服普瑞巴林胶囊75mg,每日2次... 目的:比较醒脑开窍针刺法与西药普瑞巴林治疗丘脑痛的疗效差异及对患者血浆P物质(SP)及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影响。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与西药组,每组32例。两组均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西药组口服普瑞巴林胶囊75mg,每日2次;针刺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主穴取水沟、内关、三阴交,上肢疼痛加患侧极泉、尺泽、合谷,下肢疼痛加患侧委中、足三里,头痛加双侧风池、完骨、翳风,每日2次,每周治疗6d,两组均治疗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8周后及随访(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评分、血浆SP及β-EP的变化,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针刺组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为50.0%(16/32),与西药组的46.9%(15/32)相当(P>0.05);治疗8周后、随访时,针刺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6%(29/32)、84.4%(27/32),均分别优于西药组的65.6%(21/32)、40.6%(13/32,均P<0.05)。治疗4周、8周后及随访时针刺组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西药组治疗4周、8周后疼痛评分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治疗8周后及随访时,针刺组疼痛评分均低于西药组(均P<0.05)。治疗4周、8周后,两组患者血浆SP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血浆β-EP含量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治疗8周后,针刺组血浆SP含量较西药组降低更明显(P<0.05),β-EP较西药组升高更显著(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能够明显缓解丘脑痛患者的临床症状,优于西药普瑞巴林,且疗效稳定,远期疗效明显占优,同时可以更明显地升高血浆β-EP含量,降低SP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痛 醒脑开窍 针刺疗法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38
13
作者 孙映雪 郭伟 姜尧尧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7年第1期56-59,共4页
感染性休克临床上又称脓毒性休克,其病理机制是由于微生物及其毒素产物进入全身循环系统,导致血液中细胞因子及内源性介质水平明显增高,作用于全身各靶器官组织,导致全身血液灌注降低,并伴随高心输出量和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进而造... 感染性休克临床上又称脓毒性休克,其病理机制是由于微生物及其毒素产物进入全身循环系统,导致血液中细胞因子及内源性介质水平明显增高,作用于全身各靶器官组织,导致全身血液灌注降低,并伴随高心输出量和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进而造成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功能障碍,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由于休克进展迅速且病情较重,是引起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护理 感染 休克 复苏术
原文传递
2013版严重全身性感染和感染性休克处理指南解读 被引量:37
14
作者 黄伟 万献尧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866-868,共3页
2013版严重全身性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指南(SCC指南)继续强化"早期目标治疗"的核心理念,并修订了集束化治疗策略(Bundle);在抗菌药物使用、液体复苏、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肠内营养等关键环节有较大的调整。尽管如此,新指... 2013版严重全身性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指南(SCC指南)继续强化"早期目标治疗"的核心理念,并修订了集束化治疗策略(Bundle);在抗菌药物使用、液体复苏、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肠内营养等关键环节有较大的调整。尽管如此,新指南中推荐意见的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且有前途的新疗法纳入不足。总之,要根据具体情况把握原则,辩证应用,并尽最大可能形成自己的新措施和新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性感染 感染性休克 早期目标治疗 复苏
原文传递
喉罩通气道与气管内插管在急救复苏中重建有效通气道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4
15
作者 陈彦青 郑澍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1年第8期1149-1150,共2页
目的 检测喉罩通气道用于急救复苏中重建有效通气道的优越性。方法  L组 2 0例系各种因素导致呼吸衰竭或呼吸停止的患者 ,选择合适 3~ 4型号的喉罩盲探插入正确位置 ,进行控制呼吸。 E组 2 0例手术麻醉患者 ,在静脉快诱导明视下行气... 目的 检测喉罩通气道用于急救复苏中重建有效通气道的优越性。方法  L组 2 0例系各种因素导致呼吸衰竭或呼吸停止的患者 ,选择合适 3~ 4型号的喉罩盲探插入正确位置 ,进行控制呼吸。 E组 2 0例手术麻醉患者 ,在静脉快诱导明视下行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 ,观察 2组插管困难程度、插管成功次数、插管时间、插管后 Pet CO2 波形、气道顺应性、SPO2 、胸廓起伏状况、双肺呼吸音。结果  L组盲探下插管全部 1次成功 ,E组诱导明视下插管 1次成功 16例 ,3次以上 4例。插管时间 :L组全部在 30 s内完成 ,E组在 30 s内完成 16例 ,其余长达 1min30 s~ 3min2 0 s(P<0 .0 5 ) ,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插管后两组气道顺应性 ,Pet CO2 、SPO2 、双肺呼吸音判断导管位置均正确无误。结论 应用喉罩通气道于急救复苏 ,与使用喉镜明视下快诱导行气管内插管相比 ,具有体位要求不高 ,操作简单 ,可盲探插管 ,为抢救此类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罩 气管内 急救复苏
下载PDF
影响1min Apgar评分0~1分新生儿的围产期因素及复苏后结局分析 被引量:32
16
作者 余彦亮 张谦慎 +1 位作者 杨传忠 朱小瑜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331-334,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1 min Apgar评分0~1分新生儿复苏结局的围产期因素、复苏过程及5 min Apgar评分对神经系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3年4年间在本院分娩的1 min Apgar评分0~1分的重度窒息患儿围产期因素和复苏后的临床资料。结... 目的探讨影响1 min Apgar评分0~1分新生儿复苏结局的围产期因素、复苏过程及5 min Apgar评分对神经系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3年4年间在本院分娩的1 min Apgar评分0~1分的重度窒息患儿围产期因素和复苏后的临床资料。结果研究期间共有38例1 min Apgar评分0~1分患儿,1例放弃抢救,6例死亡,31例复苏成功患儿(81.6%)转入NICU进一步治疗,其中2例住院48 h内放弃治疗。1 min Apgar评分0~1分的围产期因素主要有胎盘早剥(9例)、早产(7例),先天畸形(4例)、羊水Ⅲ度污染(4例)、脐带异常(4例)和分娩困难(4例)等。31例成功复苏的0~1分重度窒息患儿中,5 min Apgar评分≤5分者(15例)脐动脉血气pH〈7.0、早期有神经系统症状、头颅磁共振改变的比例均高于5 min评分〉5分者(1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脑瘫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2)。结论积极有效的复苏可使绝大多数1 min Apgar评分0~1分新生儿抢救成功,5 min Apgar评分≤5分患儿是重点关注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普加评分 新生儿窒息 复苏术 预后
原文传递
腹部战创伤后的损伤控制性复苏策略 被引量:31
17
作者 丁威威 黎介寿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80-183,共4页
近年来,战创伤后的综合救治理念已得到广泛地更新。损伤控制性外科理念的提出,极大地提高了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在进行积极外科干预的同时,创伤后液体复苏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损伤控制性液体复苏强调在损伤控制性外科原则... 近年来,战创伤后的综合救治理念已得到广泛地更新。损伤控制性外科理念的提出,极大地提高了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在进行积极外科干预的同时,创伤后液体复苏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损伤控制性液体复苏强调在损伤控制性外科原则的指导下,遵循允许性低血压和止血性复苏这两个策略,有效地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液体复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损伤 损伤控制性外科 复苏术
下载PDF
中国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项目中期效果评价 被引量:31
18
作者 徐韬 王惠珊 +8 位作者 宫丽敏 康如彤 马艺 叶鸿瑁 虞人杰 黄醒华 王丹华 王立新 曹彬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409-412,共4页
目的评价中国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项目的中期效果。方法20个项目省每省随机抽取4所不同级别的医院进行调查;每所医院随机抽取产科医生、儿科医生、助产士各1名进行问卷调查和操作考核,共抽取240名医务人员,实际参与调查238名。通过问... 目的评价中国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项目的中期效果。方法20个项目省每省随机抽取4所不同级别的医院进行调查;每所医院随机抽取产科医生、儿科医生、助产士各1名进行问卷调查和操作考核,共抽取240名医务人员,实际参与调查238名。通过问卷、查阅医院记录、对医务人员进行模拟操作考核等评价医护人员受培训情况,分析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新生儿窒息死于分娩现场的发生率。结果80所被调查医院中,97.0%的产科、儿科和助产士接受过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操作考核的总合格率为72.7%。2003年至2006年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从3.83%下降到2.76%(Χ^2=236.132,P〈0.01);新生儿窒息死于分娩现场的发生率从3.08/万下降到2.06/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94,P=0.101)。结论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项目的实施促进了我国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推广,降低了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加强操作培训是今后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窒息 新生儿 复苏术 教育 专业 死亡率
原文传递
Use of venous-to-arterial carbon dioxide tension difference to guide resuscitation therapy in septic shock 被引量:29
19
作者 Jihad Mallat Malcolm Lemyze +2 位作者 Laurent Tronchon Beno?t Vallet Didier Thevenin 《World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16年第1期47-56,共10页
The mixed venous-to-arterial carbon dioxide(CO_2)tension difference[P(v-a) CO_2]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arbon dioxide tension(PCO_2) in mixed venous blood(sampled from a pulmonary artery catheter) and the PCO_2 in ... The mixed venous-to-arterial carbon dioxide(CO_2)tension difference[P(v-a) CO_2]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arbon dioxide tension(PCO_2) in mixed venous blood(sampled from a pulmonary artery catheter) and the PCO_2 in arterial blood.P(v-a) CO_2 depends on the cardiac output and the global CO_2 production,and on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PCO_2 and CO_2 content.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studies support the evidence that P(v-a) CO_2 cannot serve as an indicator of tissue hypoxia,and should be regarded as an indicator of the adequacy of venous blood to wash out the total CO_2generated by the peripheral tissues.P(v-a) CO_2 can be replaced by the central venous-to-arterial CO_2 difference(△PCO_2),which is calculated from simultaneous sampling of central venous blood from a central vein catheter and arterial blood and,therefore,more easy to obtain at the bedside.Determining the △PCO_2 during the resuscitation of septic shock patients might be useful when deciding when to continue resuscitation despite a central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CVO_2) > 70%associated with elevated blood lactate levels.Because high blood lactate levels is not a discriminatory factor in determining the source of that stress,an increased △PCO_2(> 6 mmHg)could be used to identify patients who still remain inadequately resuscitated.Monitoring the △PCO_2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reanimation of septic shock patients might be a valuable means to evaluate the adequacy of cardiac output in tissue perfusion and,thus,guiding the therapy.In this respect,it can aid to titrate inotropes to adjust oxygen delivery to CO_2 production,or to choose between hemoglobin correction or fluid/inotrope infusion in patients with a too low ScvO_2 related to metabolic demand.The combination of P(v-a) CO_2 or △PCO_2 with oxygen-derived parameters through the calculation of the P(v-a) CO_2 or △PCO_2/arteriovenous oxygen content difference ratio can detect the presence of global anaerobic metabol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nous-to-arterial CARBON dioxide tension difference CARBON dioxide production OXYGEN supply dependency Cardiac output tissue hypoxia Anaerobic metabolism OXYGEN consumption resuscitation SEPTIC shock
下载PDF
急诊超声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情评估及救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20
作者 王志华 张乐乐 +3 位作者 顾东明 盛乐智 徐主恩 林兆奋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9年第4期313-317,共5页
目的探讨急诊超声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情评估及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重症医学科62例经皮静脉穿刺置管救治的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液体复... 目的探讨急诊超声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情评估及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重症医学科62例经皮静脉穿刺置管救治的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液体复苏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急诊超声评估下液体复苏法,比较两组患者液体复苏情况及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的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5.43.P =0.032)。复苏lh后两组患者的心率(heart rate, HR ),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尿量,酸碱度(power of hydrogen,Ph )PH和碱剩余(buffuer excess, BE),乳酸(lactic acid,Lac)无差异性,在复苏24 h后发现观察组的HR,Lac显著低于对照组.MAP,尿量,BE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复苏1 h后两组患者的HR,MAP,尿量,PH和BE,Lac无差异性,在复苏24h后发现观察组的HR, Lac显著低于对照组.MAP,尿量.BE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在敏感度,特异性方面,相对活力指数(relative vigor index indicators, RVI)高于Dmax, Dmin和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观察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总体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操作时间显著小于对照组(P <0.05)。结论急诊超声对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具有较好的评估价值,RVI可作为预测病情指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超声 创伤 失血性休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