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德整合:社会公平与社会秩序获得的根本出路 被引量:21
1
作者 张康之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0-34,共5页
稳定的社会秩序是一个社会健全程度的标志。因此 ,如何获得社会秩序的问题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所有谋求社会秩序的方式中 ,通过政府而实现的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最为可靠的。一个社会只有实现了公平和正义 ,才能够消解一切根本性的社会... 稳定的社会秩序是一个社会健全程度的标志。因此 ,如何获得社会秩序的问题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所有谋求社会秩序的方式中 ,通过政府而实现的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最为可靠的。一个社会只有实现了公平和正义 ,才能够消解一切根本性的社会冲突诱因 ,实现稳定的社会秩序供给。但是 ,在现实中 ,腐败问题尤其是政府中存在的一些严重的腐败问题成了当前一切社会冲突的诱因。所以 ,应当从反腐败着手 ,在实现政府道德化的过程中 ,实现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全面提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 道德 社会公平 社会秩序
下载PDF
我国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业成就调查报告 被引量:31
2
作者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小学生学业成就调查研究课题组 田慧生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7-38,共12页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全国东中西部八省共31个区县中抽取18600名小学六年级学生进行语文、数学、科学、品德与社会四个学科的测试。结果显示:学生对这四门学科的学习基本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但在某些知识和技能方面仍存在不足...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全国东中西部八省共31个区县中抽取18600名小学六年级学生进行语文、数学、科学、品德与社会四个学科的测试。结果显示:学生对这四门学科的学习基本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但在某些知识和技能方面仍存在不足,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东部地区学生的学业成就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城市高于农村。男女学生的学业成就水平无明显差异。学生个体和家庭因素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程度高于学校对学生的影响。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和学习独立性与其学业成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学生的学习时间与学业成就不成正比。教师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程度与学生的学业成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严格按照课时教学学校的学生学业成就水平明显高于增加或减少课时学校的学生。校长的任职年限和学校教研活动的频率与学生的学业成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针对本次学业成就调查的结果,本研究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全国性的教育质量监测系统;进一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校的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加强对西部和农村地区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提高科学和品德学科教师的专业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六年级学生 学业成就 语文 数学 科学 品德
原文传递
教师道德的多层次发展逻辑及其结构模型 被引量:21
3
作者 王素月 罗生全 赵正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43-152,共10页
教师道德是基于时代变迁的内外交互作用的结果,具有"遗传"与"变革"的双重特性。教师职业经历着从"无"到"有"到"专业"的历史发展进程,教师个体经历着从"社会人"到"职... 教师道德是基于时代变迁的内外交互作用的结果,具有"遗传"与"变革"的双重特性。教师职业经历着从"无"到"有"到"专业"的历史发展进程,教师个体经历着从"社会人"到"职业人"到"专业人"的身份变迁与认同。教师道德具有多层次发展逻辑,体现在"社会人"范畴中的教师道德、"职业人"范畴中的教师道德以及"专业人"范畴中的教师道德。教师道德发展遵循从社会道德到职业道德到专业道德的多层次发展逻辑,具有内在的历史统一性与自我统一性。在当前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背景之下,教师道德的三大范畴基于教师职业的专业发展趋势逐步走向内在统一,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依然是教师专业道德得以有效发展的恒久基础与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道德 社会人 职业人 专业人
原文传递
维克多·帕帕奈克论设计伦理与设计的责任 被引量:17
4
作者 周博 《设计艺术研究》 2011年第2期108-114,125,共8页
讨论了维克多·帕帕奈克的设计伦理观。通过对其著作的文本分析指出,维克多·帕帕奈克选择以社会利益作为设计伦理的价值基础,批判了狭隘的设计职业道德准则。针对大批量生产和消费设计带来的诸多问题,维克多·帕帕奈克强... 讨论了维克多·帕帕奈克的设计伦理观。通过对其著作的文本分析指出,维克多·帕帕奈克选择以社会利益作为设计伦理的价值基础,批判了狭隘的设计职业道德准则。针对大批量生产和消费设计带来的诸多问题,维克多·帕帕奈克强调了设计对于用户、社会和环境所负有的道德责任。从伦理学的角度看,他的设计伦理观属于责任伦理的范畴。维克多?帕帕奈克的设计伦理观虽然影响深远,但由于他对消费社会改变的可能性估计不足,使他的理论在设计实践中缺乏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伦理 职业道德 社会利益 责任伦理 消费社会
下载PDF
论我国社会公德的现代建构 被引量:9
5
作者 鲁晓琴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2-77,共6页
我国传统社会极为漫长,其自然经济、专制统治、家族制度和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文化样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社会公德的生长发育。而从上世纪初叶肇始的社会公德培育又存在着许多问题。现今,我们需要通过培育公共领域、发展公德教育、... 我国传统社会极为漫长,其自然经济、专制统治、家族制度和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文化样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社会公德的生长发育。而从上世纪初叶肇始的社会公德培育又存在着许多问题。现今,我们需要通过培育公共领域、发展公德教育、建立健全奖惩机制等途径以实现我国社会公德的现代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公德 传统社会 现代建构
下载PDF
关于品德与社会课程整体建设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1
6
作者 程振禄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5-40,共6页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课程在课程设计、课程内容、教学理念、教学形式上,都发生了许多可喜可贺的变化。但是,经过十余年教学实践的检验...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课程在课程设计、课程内容、教学理念、教学形式上,都发生了许多可喜可贺的变化。但是,经过十余年教学实践的检验,发现在课程定位、内容选取、教材呈现、资源开发、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也还存在着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希望这些问题能够引起课程标准研制者、教材编写者、教学实践者和教育行政管理者的共同关注,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整体建设,真正实现本课程在义务教育中所承载的教育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课程 整体建设
下载PDF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思考 被引量:10
7
作者 杜肆贰 《科教文汇》 2013年第8期168-169,共2页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培养学生道德与适应社会能力的学科。它具有活动性、经验性、综合性等特点,是呼应素质教育改革而出现的一门新课程。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是实现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教学理念及教学目标的关键。因此,探讨这门课程课堂教学...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培养学生道德与适应社会能力的学科。它具有活动性、经验性、综合性等特点,是呼应素质教育改革而出现的一门新课程。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是实现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教学理念及教学目标的关键。因此,探讨这门课程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课堂教学 生活化
下载PDF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诚信建设:历程、经验与启示 被引量:5
8
作者 杨伟民 《征信》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共7页
诚信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道德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处于加速转型的我国社会诚信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诚信建设,诚信社会建设经历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重塑诚信信念、全面推进诚信制... 诚信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道德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处于加速转型的我国社会诚信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诚信建设,诚信社会建设经历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重塑诚信信念、全面推进诚信制度建设,到构建诚信建设常态化机制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以政策为推动,从诚信信念的宣传和引导形成内在精神引领和道德认知,到具体法规政策的制定构建外在制度约束,由内而外、从理论到实践推进诚信建设的基本经验。未来,党领导诚信社会建设,应以政务诚信为引领,以职业诚信为示范,提升诚信社会建设总体水平;以家庭诚信教育为基础,厚植诚信文化,推动基层社会诚信建设;以法治为保障,推动诚信社会建设常态化、制度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十八大 诚信建设 道德 诚信社会
下载PDF
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 被引量:6
9
作者 李资源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9-27,共9页
道德不仅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的道义基础,而且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中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是中华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少数民族优秀传统道德中蕴含的民族精神、积淀的文化遗产以及所传承的教育方式,对于构建社会主... 道德不仅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的道义基础,而且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中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是中华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少数民族优秀传统道德中蕴含的民族精神、积淀的文化遗产以及所传承的教育方式,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传统道德 和谐社会
下载PDF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问题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晓梅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21-25,共5页
当前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存在着对该课程学科价值认识不到位、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和缺乏稳定性、教学方法陈旧及教学思想脱离农村实际生活等问题,它们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对此,我们应提高思想认识,稳定教师队伍;明确课... 当前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存在着对该课程学科价值认识不到位、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和缺乏稳定性、教学方法陈旧及教学思想脱离农村实际生活等问题,它们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对此,我们应提高思想认识,稳定教师队伍;明确课程定位,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优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多样;结合学生实际,更新教育观念;健全评价制度,促进全面发展,以使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并逐步走向规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小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 教学问题 策略
下载PDF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建构的几个核心问题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茂聪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0-54,87,共6页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基于儿童的社会生活认识,旨在加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是一门中国特色的社会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中特别要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重构,包括课堂教学生活的重建、教学范...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基于儿童的社会生活认识,旨在加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是一门中国特色的社会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中特别要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重构,包括课堂教学生活的重建、教学范式的自主、道德教育的主体建构、学生生命的和谐发展和课程资源的创生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课堂教学 生活 课程资源
下载PDF
社会公德研究综述 被引量:6
12
作者 马关泉 杨永燕 《宁夏党校学报》 2008年第3期71-73,共3页
公民社会公德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因此,对社会公德的深入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 公德 私德 社会公德 和谐社会
下载PDF
对网络伦理学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5
13
作者 柳胜国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16-18,共3页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发生了动摇,网络伦理学应运而生。对网络伦理学研究的起源、网络伦理学研究的对象、网络伦理学职责的研究会促使网络伦理学更加成熟和完善。
关键词 伦理道德 网络技术 网络社会 网络伦理学
下载PDF
传统道德的偏执性及现代公民伦理的缺失性问题 被引量:4
14
作者 萧鸿江 《大连大学学报》 2006年第1期7-13,共7页
当今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的道德失落、环境失序以及人情腐化、行为失范的问题,久为人们所谈论。深掘历史根源———中国传统道德受制于君主专制私德人治、偏执于宗法血缘私情化、偏执于社会亲缘人情化的特质,仍然对现代伦理文化发育有着负... 当今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的道德失落、环境失序以及人情腐化、行为失范的问题,久为人们所谈论。深掘历史根源———中国传统道德受制于君主专制私德人治、偏执于宗法血缘私情化、偏执于社会亲缘人情化的特质,仍然对现代伦理文化发育有着负面传承影响。揭示现代根源———现代社会缺失对公民概念的认知,缺失公民伦理的灌输教化机制,缺失公民道德规范的更为“基本”、更切实际的设计和更有效果的践履,必然使现代伦理文化建设滞迟乏力。这一切都不利于和谐文明社会的科学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道德 人情化 公民意识 公民伦理 公民社会 基本规范
下载PDF
武德精神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国泰 李果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2,共2页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建设的重要目标,而中华武术中武德精神所弘扬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精神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统一的、一脉相承的。武德通过弘扬民族的道德规范,以其独特的社会控制功能弥补法制控制的空...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建设的重要目标,而中华武术中武德精神所弘扬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精神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统一的、一脉相承的。武德通过弘扬民族的道德规范,以其独特的社会控制功能弥补法制控制的空缺和不足。因此,探索武德精神中和谐因素与构建和谐社会指导思想的内在一致性,宣扬发展武德精神,民族精神,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独特贡献,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德精神 和谐社会
下载PDF
论小学德育课程的理念呈现及其特点 被引量:5
16
作者 唐俐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6年第4期56-58,共3页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及学习者自身因素多层次的高度整合,课程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呈现为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及学习者自身因素多层次的高度整合,课程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呈现为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优化形式,使内容设计表现出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及时代意识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德育课程 品德与社会 德育生活化 德育社会化
下载PDF
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编写的理念与核心要素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茂聪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9-63,共5页
教育要回归生活,就必须要重视生活的价值,其中特别要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这是品德与社会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因此,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编写理应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选取有意义的教育内容,体现课程的综合性、生活性、社会... 教育要回归生活,就必须要重视生活的价值,其中特别要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这是品德与社会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因此,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编写理应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选取有意义的教育内容,体现课程的综合性、生活性、社会性,通过自主的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完整引导儿童健康向上的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教科书 核心要素
下载PDF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需要转变的五个理念 被引量:6
18
作者 程振禄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3-97,127,共6页
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影响着教学效果。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达成、教学内容的处理与拓展、教学活动的控制与自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已严重影响了本课... 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影响着教学效果。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达成、教学内容的处理与拓展、教学活动的控制与自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已严重影响了本课程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凸显学科品性,增强教学活力,提高教学实效,真正实现本课程在义务教育中所承载的教育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课堂教学 转变 理念
下载PDF
高校师德师风现实困境、发生逻辑与破解之道(笔谈)
19
作者 江永强 段会冬 +5 位作者 王卉 张钰苑 林琳 王琳 阎丽 范婷婷 《宜宾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92-108,共17页
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核心,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高校师德师风恶性事件频发,危机个案反映出系统性困境——导师与学生关系异化。高校研究生导师责任制强化了导师第一... 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核心,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高校师德师风恶性事件频发,危机个案反映出系统性困境——导师与学生关系异化。高校研究生导师责任制强化了导师第一责任人地位,为导师带来“无限”责任的同时,也赋予其“无限”权力,为“剥削”的产生提供可能。同时,身处“被资本化”的教育环境与文凭社会,导师违背利益交换规则的低成本以及学生对于文凭的渴望与需求为学术压榨的出现提供了机会。导师本就在“知识-权力”话语体系中处于强势地位,知识权力缺乏监管,职业道德缺乏约束等都成为高校教师师德失范的重要因素。在未来,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应回归到“忠恕之道”的文化视野,以制度构建明确导师责任边界,建立健全高校师德评价监督机制,增强高校教师师德透明度,增加师德失范成本,如此高校导生关系方能风清气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德师风 导生关系 忠恕之道 文凭社会 知识权力
下载PDF
论复杂社会视角下法律与道德的交错互补关系
20
作者 刘欣怡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5-39,共5页
哈贝马斯跳出以往观点的窠臼,提出了法律与道德交错互补的复杂关系,并在其著作《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的第三章中从规范和功能两个角度分别对复杂社会下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进行讨论,从规范角度切入,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实际便可归结为主观... 哈贝马斯跳出以往观点的窠臼,提出了法律与道德交错互补的复杂关系,并在其著作《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的第三章中从规范和功能两个角度分别对复杂社会下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进行讨论,从规范角度切入,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实际便可归结为主观权利究竟是什么。自然法与实证主义法学派在法律与道德关系上的分歧也集中反映在其对于主观权利的不同看法中。哈贝马斯批判分析了传统自然法以及法律实证主义的主观权利理论,并得出结论,主观权利所具有的仅仅是程序意义之上的普遍性,使得民主原则得以成为商谈原则的具体化,以承担民主商谈的重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 道德 主观权利 复杂社会 哈贝马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